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中考押題卷】2025年中考歷史核心考點考前沖刺 抗日戰爭(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中考押題卷】2025年中考歷史核心考點考前沖刺 抗日戰爭(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中考沖刺押題預測 抗日戰爭
一.選擇題(共21小題)
1.(2024秋 威海期末)2020年12月13日是第七個國家公祭日,全國各地舉行悼念活動,表達“銘記歷史、守望和平、開創未來”的心聲。“國家公祭日”的設立是為了紀念(  )
A.南京大屠殺 B.淞滬會戰
C.黃花崗烈士 D.抗戰勝利
2.(2024秋 姜堰區期末)1942年,美國總統羅斯福談到中國抗戰時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日本有多少師團可以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這表明,中國戰場(  )
A.始終堅持了積極進攻的作戰策略
B.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C.是日軍對外侵略擴張的唯一戰場
D.得到盟軍援助的大量先進武器裝備
3.(2024秋 蓮池區期末)中共七大的一個重大歷史功績是確定了黨的政治路線,即“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這說明中共七大(  )
A.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B.促進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
C.為黨和人民指明了戰后的奮斗方向
D.指出了實現和平建國是當前的任務
4.(2024秋 棲霞市期末)日本學者伊豆公夫說:“日本帝國主義的失敗和投降,是有很多原因的,其中綿延14年的中國人民的民族解放斗爭,起了決定性作用。”“綿延14年的中國人民的民族解放斗爭”勝利的標志是(  )
A.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破滅
B.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
C.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
D.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5.(2024秋 揭西縣期末)1944年10月美國記者白修德訪問延安,親身感受了一個不一樣的中國。他后來在書中記敘道:“一場革命正在摸索中逐漸成形;遍布全國各地開展地下工作的中共領導人正秘密趕往延安,為中共一次重要會議的召開做準備,中共上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已經是1928年的事了,而這無疑是為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主權鋪路。”他所說的這次重要會議是(  )
A.古田會議 B.遵義會議
C.中共七大 D.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6.(2024秋 儀征市期末)1945年4月,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抗日戰爭即將勝利的前夜,為了團結全黨全國人民,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建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中國共產黨召開了(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七大
7.(2024秋 儀征市期末)抗日戰爭期間,根據地把農民交給地主的原租額減少25%,正租以外的雜租、勞役和各種形式的高利貸一律取締。這一舉措(  )
A.完全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B.使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C.推動了抗日根據地的發展
D.標志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
8.(2024秋 南明區期末)淞滬會戰持續3個月,斃傷日軍4萬多人,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打破迷夢,激發斗志”強調的是淞滬會戰的(  )
A.背景 B.目的 C.過程 D.意義
9.(2024秋 沂水縣期末)孫連仲將軍命令:“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上前填進去。你填過了,我就來填進去。”中國軍人用勇氣和生命取得了抗戰以來正面戰場最大的一場勝利。這一壯舉發生在(  )
A.平型關大捷 B.臺兒莊戰役
C.百團大戰 D.渡江戰役
10.(2024秋 天河區期末)秧歌是一種源于農事活動的民間舞蹈形式。1942年以后,陜甘寧邊區創造出具有革命形式且樸實健康的“新秧歌”。解放戰爭時期,跳秧歌舞成為“勝利”“解放”的象征。由此可見,新秧歌(  )
A.適應了不同階層的文化需求
B.完成了傳統藝術的現代轉型
C.是順應革命形勢的藝術產物
D.體現了工農群眾的領導地位
11.(2024秋 天河區期末)《八佰》是一部2020年上映的戰爭片。講述的是淞滬會戰期間,中國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接到指令,留守上海四行倉庫,以一個營的兵力與將近一千人且裝備精良的日軍周旋。該場戰斗爆發的時間是(  )
A.1937年 B.1938年 C.1939年 D.1940年
12.(2024秋 天河區期末)周恩來談到臺兒莊戰役時說:“這次戰役,雖然在一個地方,但它的意義卻在影響戰斗全局、影響全國、影響敵人、影響世界!”該戰役的指揮者是(  )
A.彭德懷 B.戴安瀾 C.朱德 D.李宗仁
13.(2024秋 紫金縣期末)甲午中日戰爭時,清政府只依靠軍隊消極防御,不愿也不可能發動民眾進行反侵略戰爭,致使清軍孤立無援,最終導致甲午中日戰爭戰敗。抗日戰爭期間,這種局面得到了徹底的、根本的改變,這主要表現在(  )
A.廣泛開展游擊戰
B.劃分正面敵后兩個戰場
C.開辟抗日根據地
D.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4.(2024秋 紫金縣期末)在戰略相持階段,敵后戰場抗擊著約60%的侵華日軍和95%的偽軍;到1943年,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抗擊日軍的比例逐步擴大為67%,而國民黨軍所擔負的抗擊逐步減少到日軍的36%。這充分說明(  )
A.中國共產黨發揮中流砥柱作用
B.中國戰場是東方主戰場
C.中國戰場牽制了日軍主要兵力
D.全民族抗戰的意義重大
15.(2024秋 天河區期末)到1940年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從5萬多人發展到50多萬人,根據地數量從1塊增加至19塊,根據地人口也由最初的150萬發展到1億人左右,牽制住了大量的日軍。這一變化反映了(  )
A.國共力量對比已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
B.正面戰場是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保證
C.中國共產黨逐漸成為抗戰的中流砥柱
D.日軍在敵后戰場上的軍事主力被消滅
16.(2024秋 偃師區期末)史論結合是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之一。下列史實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不正確的是(  )
A.九一八事變——中國人民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抗戰
B.八一三事——日本侵略者第一次進攻上海
C.七七事變——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
D.皖南事變——國民黨頑固派制造的反共“摩擦”
17.(2024秋 德惠市期末)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英雄輩出。下列組圖的時代人物屬于(  )
A.北伐名將 B.抗日英烈 C.援華友人 D.支前模范
18.(2024秋 巴彥縣期末)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挑起侵華戰爭,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1937年7月,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  )
A.由戰略防御轉向戰略相持
B.由全面進攻轉向重點進攻
C.由戰略進攻轉向戰略決戰
D.由局部抗戰轉向全民族抗戰
19.(2024秋 潮安區期末)李宗仁回憶道:“我們在指揮上對本軍量力而行,上下一心,對敵情判斷正確,擊其所短,可說是知己知彼,發揮了內線作戰的最高效能,故有臺兒莊的輝煌戰果。”他主要講述了臺兒莊戰役的(  )
A.歷史背景 B.主要概況 C.勝利原因 D.歷史意義
20.(2024秋 巴彥縣期末)同學們閱讀《毛澤東傳(1893﹣1949)》時,用表格整理了他的主要革命活動。下列選項可以補充進表格的是(  )
時間 主要革命經歷
1921年 參加中共一大
1927年 參加八七會議,領導秋收起義
1938年 發表了《論持久戰》
1945年
A.指揮南昌起義
B.領導第四軍獨立團
C.在中共七大工作報告
D.最早在中國宣傳馬克思主義
21.(2024秋 德惠市期末)德國人拉貝在日記中記錄了自己的見聞,“1937年12月16曰:我開車到下關去勘查,中山北路上都是尸首,堆得像小山一樣……機槍聲響個不停。”他見證的是(  )
A.旅順大屠殺 B.南京大屠殺
C.囚籠政策 D.“三光”政策
中考沖刺押題預測 抗日戰爭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選擇題(共21小題)
1.(2024秋 威海期末)2020年12月13日是第七個國家公祭日,全國各地舉行悼念活動,表達“銘記歷史、守望和平、開創未來”的心聲。“國家公祭日”的設立是為了紀念(  )
A.南京大屠殺 B.淞滬會戰
C.黃花崗烈士 D.抗戰勝利
【分析】本題考查南京大屠殺,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日軍占領南京后,對南京人民進行了血腥大屠殺,犯下了滔天罪行。據戰后中國南京審判日本戰犯軍事法庭查證,日軍占領南京后,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達30萬人以上。“國家公祭日”的設立是為了紀念南京大屠殺。故A符合題意;淞滬會戰發生在1937年8月﹣11月,排除B;黃花崗起義發生在1911年4月,排除C;抗戰勝利是1945年9月,排除D。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南京大屠殺,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國家公祭日”的設立是為了紀念南京大屠殺。
2.(2024秋 姜堰區期末)1942年,美國總統羅斯福談到中國抗戰時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日本有多少師團可以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這表明,中國戰場(  )
A.始終堅持了積極進攻的作戰策略
B.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C.是日軍對外侵略擴張的唯一戰場
D.得到盟軍援助的大量先進武器裝備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解答】從羅斯福的言論“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日本有多少師團可以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可以看出,中國抗戰牽制了大量日本軍隊。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戰場抗擊和牽制了日本陸軍的主力,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有力地支援了其他反法西斯戰場的作戰,B項正確;中國在抗戰過程中根據不同階段、不同形勢采取了多種戰略戰術,并非始終堅持積極進攻的作戰策略。在抗戰初期,日軍軍事力量強大,中國進行了一系列防御作戰;在戰略相持階段,敵后戰場開展游擊戰爭等多種靈活作戰方式。材料中羅斯福的話也未提及中國的作戰策略是積極進攻,排除A項;日軍在二戰期間除了侵略中國,還侵略了東南亞等其他地區,如菲律賓、馬來西亞等,中國戰場不是日軍對外侵略擴張的唯一戰場,C項說法錯誤,排除C項;材料中羅斯福的言論主要強調中國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戰略意義,即對日軍的牽制作用,沒有涉及盟軍援助中國大量先進武器裝備的內容,排除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2024秋 蓮池區期末)中共七大的一個重大歷史功績是確定了黨的政治路線,即“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這說明中共七大(  )
A.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B.促進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
C.為黨和人民指明了戰后的奮斗方向
D.指出了實現和平建國是當前的任務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的相關史實,識讀題干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解答】據“中共七大的一個重大歷史功績是確定了黨的政治路線,即‘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可知,材料表明1945年召開的中共七大提出要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這為黨和人民指明了戰后的奮斗方向,C項正確;五四運動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排除A項;一二 九運動促進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排除B項;題干只體現了要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沒有指出建國的方式,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的相關史實。
4.(2024秋 棲霞市期末)日本學者伊豆公夫說:“日本帝國主義的失敗和投降,是有很多原因的,其中綿延14年的中國人民的民族解放斗爭,起了決定性作用。”“綿延14年的中國人民的民族解放斗爭”勝利的標志是(  )
A.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破滅
B.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
C.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
D.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分析】本題考查了抗日戰爭,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這標志著中國人民經過長達14年的艱苦斗爭,最終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這一事件不僅是對中國人民巨大犧牲和英勇斗爭的肯定,也標志著中國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D正確;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破滅通常與抗日戰爭初期中國軍隊取得的一些勝利相關,如平型關大捷等,它們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但這并不是“綿延14年的中國人民的民族解放斗爭”勝利的最終標志,排除A;西安事變是國共兩黨關系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的和平解決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排除B;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確實是中國抗日戰爭取得最終勝利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它更多地是抗戰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而非勝利的最終標志,排除C。
故選:D。
【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5.(2024秋 揭西縣期末)1944年10月美國記者白修德訪問延安,親身感受了一個不一樣的中國。他后來在書中記敘道:“一場革命正在摸索中逐漸成形;遍布全國各地開展地下工作的中共領導人正秘密趕往延安,為中共一次重要會議的召開做準備,中共上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已經是1928年的事了,而這無疑是為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主權鋪路。”他所說的這次重要會議是(  )
A.古田會議 B.遵義會議
C.中共七大 D.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共七大,識讀題干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解答】根據題干信息“1944年10月”“一場革命正在摸索中逐漸成形;遍布全國各地開展地下工作的中共領導人正秘密趕往延安,為中共一次重要會議的召開做準備”“這無疑是為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主權鋪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次重要會議是中共七大。1945年4至6月,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召開了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總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民主革命曲折發展的歷史經驗,特別是總結了抗日戰爭的豐富經驗,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C項正確;1929年12月召開的古田會議,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原則,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A項;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集中全力糾正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左”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軍事最高指揮權,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B項;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全國勝利的前夕,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中共七大的相關史實。
6.(2024秋 儀征市期末)1945年4月,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抗日戰爭即將勝利的前夜,為了團結全黨全國人民,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建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中國共產黨召開了(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七大
【分析】本題考查中共七大,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解答】1945年4月,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抗日戰爭即將勝利的前夜,中共七大在延安召開,大會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準備了條件,并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指明了戰后的奮斗方向,符合題干描述,D正確;中共一大召開于1921年7月,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與題干中“1945年4月”“為了團結全黨全國人民,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建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的背景不符,A錯誤;中共二大召開于1922年7月,制定了黨的民主革命綱領,與題干所給時間和背景不匹配,B錯誤;中共三大召開于1923年6月,主要討論了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的問題,不符合題干條件,C錯誤。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中共七大,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遷移與運用能力。
7.(2024秋 儀征市期末)抗日戰爭期間,根據地把農民交給地主的原租額減少25%,正租以外的雜租、勞役和各種形式的高利貸一律取締。這一舉措(  )
A.完全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B.使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C.推動了抗日根據地的發展
D.標志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掌握敵后抗日根據地實行的土地政策及其影響。
【解答】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實行減租減息政策。減租減息政策減輕了農民的地租負擔和高利貸剝削,提高了農民抗日和生產的積極性,也有利于團結開明地主共同抗日,推動了抗日根據地的發展,C正確;完全廢除封建土地制度是在新中國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時期,抗日戰爭時期的減租減息政策只是一定程度上調整了封建剝削關系,A錯誤;1938年10月,廣州、武漢失守,標志著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與題干中的減租減息政策無關,B錯誤;1937年9月,國民黨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標志著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與減租減息政策無關,D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要求具備閱讀、理解材料信息和知識的遷移、運用的能力。
8.(2024秋 南明區期末)淞滬會戰持續3個月,斃傷日軍4萬多人,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打破迷夢,激發斗志”強調的是淞滬會戰的(  )
A.背景 B.目的 C.過程 D.意義
【分析】本題考查淞滬會戰,難度不大,熟練記憶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依據題干“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7年8月13日,中日軍隊在上海及周圍地區展開長達三個月的激戰,史稱“淞滬會戰”,淞滬會戰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所以題干強調了淞滬會戰的意義,故D項符合題意。題干信息與淞滬會戰的背景、目的、過程無關,排除ABC項。
故選:D。
【點評】記憶淞滬會戰相關知識,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
9.(2024秋 沂水縣期末)孫連仲將軍命令:“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上前填進去。你填過了,我就來填進去。”中國軍人用勇氣和生命取得了抗戰以來正面戰場最大的一場勝利。這一壯舉發生在(  )
A.平型關大捷 B.臺兒莊戰役
C.百團大戰 D.渡江戰役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臺兒莊戰役,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解答】平型關大捷是全民族抗戰爆發后中國軍隊主動對日作戰取得的第一個重大勝利,排除A項;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臺兒莊戰役共殲敵1萬余人,是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仗,振奮了中國軍民的精神,堅定了抗戰意志和信念,B項正確;
百團大戰是敵后戰場的抗戰,排除C項;
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兵分三路,橫渡長江,占領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渡江戰役發生在解放戰爭時期,排除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國民黨正面戰場的英勇抗戰的史實。
10.(2024秋 天河區期末)秧歌是一種源于農事活動的民間舞蹈形式。1942年以后,陜甘寧邊區創造出具有革命形式且樸實健康的“新秧歌”。解放戰爭時期,跳秧歌舞成為“勝利”“解放”的象征。由此可見,新秧歌(  )
A.適應了不同階層的文化需求
B.完成了傳統藝術的現代轉型
C.是順應革命形勢的藝術產物
D.體現了工農群眾的領導地位
【分析】本題考查了抗日根據地的建立與發展,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根據材料可知,不同時期秧歌具有不同的含義,是順應革命形勢的藝術產物,C項正確;陜甘寧邊區和解放戰爭時期秧歌都是無產階級創造的,排除A項;題干強調不同的時代創造了不同的秧歌,與傳統藝術的現代轉型無關,排除B項;僅從題干信息無關得出工農群眾的領導地位,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1.(2024秋 天河區期末)《八佰》是一部2020年上映的戰爭片。講述的是淞滬會戰期間,中國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接到指令,留守上海四行倉庫,以一個營的兵力與將近一千人且裝備精良的日軍周旋。該場戰斗爆發的時間是(  )
A.1937年 B.1938年 C.1939年 D.1940年
【分析】本題考查淞滬會戰,難度不大,熟練記憶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據所學可知,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謝晉元率部堅守蘇州河北岸四行倉庫陣地,與敵人展開血戰,消滅日軍200多人,后奉命撤出,故A項符合題意。BCD項時間與史實不符,排除。
故選:A。
【點評】記憶淞滬會戰相關知識,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
12.(2024秋 天河區期末)周恩來談到臺兒莊戰役時說:“這次戰役,雖然在一個地方,但它的意義卻在影響戰斗全局、影響全國、影響敵人、影響世界!”該戰役的指揮者是(  )
A.彭德懷 B.戴安瀾 C.朱德 D.李宗仁
【分析】本題考查臺兒莊戰役,難度不大,熟練記憶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A.彭德懷在抗日戰爭時期指揮了百團大戰,排除。
B.戴安瀾是中國遠征軍杰出將領,在入緬作戰時犧牲,排除。
C.朱德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總指揮,與臺兒莊戰役無關,排除。
D.臺兒莊戰爭發生在1938年春,由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符合題意。
故選:D。
【點評】記憶臺兒莊戰役相關知識,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
13.(2024秋 紫金縣期末)甲午中日戰爭時,清政府只依靠軍隊消極防御,不愿也不可能發動民眾進行反侵略戰爭,致使清軍孤立無援,最終導致甲午中日戰爭戰敗。抗日戰爭期間,這種局面得到了徹底的、根本的改變,這主要表現在(  )
A.廣泛開展游擊戰
B.劃分正面敵后兩個戰場
C.開辟抗日根據地
D.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提取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作答。
【解答】結合所學知識,抗日戰爭時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實現了全民族抗戰。它團結了國內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包括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開明紳士以及親英美派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等各個階層和民族。這與甲午中日戰爭時清政府只依靠軍隊,不發動民眾的情況形成了鮮明對比,從根本上改變了抗戰的局面,使得抗日戰爭成為一場全民族的反侵略戰爭,D項符合題意;廣泛開展游擊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在敵后采取的一種作戰方式,雖然它在抗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它本身并沒有從根本上體現出全民族抗戰的局面,沒有像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那樣將全國各階層、各民族凝聚起來,排除A項;劃分正面和敵后兩個戰場,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中國抗戰在戰略上的一種布局,沒有從根本上體現出全民族參與抗戰的核心因素,即把全國人民團結起來的組織形式,排除B項;開辟抗日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在敵后建立的抗日戰略基地,為長期抗戰提供了依托。它主要是在軍事和根據地建設方面的舉措,沒有像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那樣將全國各方面力量整合起來,不能從根本上體現抗戰局面的徹底改變,排除C項。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考查學生提取有效信息和閱讀史料、歷史解釋能力。
14.(2024秋 紫金縣期末)在戰略相持階段,敵后戰場抗擊著約60%的侵華日軍和95%的偽軍;到1943年,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抗擊日軍的比例逐步擴大為67%,而國民黨軍所擔負的抗擊逐步減少到日軍的36%。這充分說明(  )
A.中國共產黨發揮中流砥柱作用
B.中國戰場是東方主戰場
C.中國戰場牽制了日軍主要兵力
D.全民族抗戰的意義重大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解答】從題干中在戰略相持階段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抗擊日軍和偽軍的比例,以及到1943年抗擊日軍比例逐步擴大等信息,可以看出在抗戰的重要階段,共產黨領導的力量承擔了大量抗擊日軍的任務,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A項符合題意;題干主要強調的是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和國民黨軍在抗擊日軍任務分配上的占比情況,并沒有直接體現中國戰場在整個東方戰場中的地位,B項不符合題干主旨,排除B項;題干重點在于比較國共兩黨軍隊抗擊日軍的占比,沒有突出中國戰場對日軍主要兵力的牽制這一內容,排除C項;題干主要圍繞國共兩黨在抗戰中抗擊日軍的力量占比,沒有具體闡述全民族抗戰的意義,排除D項。
故選: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5.(2024秋 天河區期末)到1940年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從5萬多人發展到50多萬人,根據地數量從1塊增加至19塊,根據地人口也由最初的150萬發展到1億人左右,牽制住了大量的日軍。這一變化反映了(  )
A.國共力量對比已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
B.正面戰場是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保證
C.中國共產黨逐漸成為抗戰的中流砥柱
D.日軍在敵后戰場上的軍事主力被消滅
【分析】本題考查抗日戰爭,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
【解答】根據題干信息“到1940年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從5萬多人發展到50多萬人,根據地數量從1塊增加至19塊,根據地人口也由最初的150萬發展到1億人左右,牽制住了大量的日軍”可知,中共領導的武裝力量和根據地人口不斷壯大,這一變化反映了中共逐漸成為抗戰的中流砥柱,C項正確;題干并未提及國民黨的力量,因此國共力量對比已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說法錯誤,排除A項;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保證,排除B項;題干強調抗戰中中共領導武裝力量的發展壯大,并未說明日軍在敵后戰場上的軍事主力被消滅,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以抗日戰爭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
16.(2024秋 偃師區期末)史論結合是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之一。下列史實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不正確的是(  )
A.九一八事變——中國人民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抗戰
B.八一三事——日本侵略者第一次進攻上海
C.七七事變——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
D.皖南事變——國民黨頑固派制造的反共“摩擦”
【分析】本題考查七七事變和日本全面侵華,難度不大,熟練記憶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A.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在1931年對中國東北的侵略行為,標志著中國局部抗戰的開始,這一事件開啟了中國人民長達十四年的艱苦卓絕的抗戰,史實與結論正確,排除。
B.根據所學知識,八一三事變發生在1937年,是日本軍隊在上海發動的大規模進攻,但并非日本侵略者第一次進攻上海,早在1932年的一 二八事變中,日本就已經進攻過上海,史實與結論不正確,符合題意。
C.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發生在1937年,是日本全面侵華的開始,也是中國全民族抗戰的起點,這一事件標志著日本從局部侵華轉變為全面侵華,史實與結論正確,排除。
D.皖南事變發生在1941年,是國民黨頑固派在抗日戰爭期間制造的一起反共“摩擦”事件,嚴重破壞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一事件反映了國民黨內部的反共傾向,史實與結論正確,排除。
故選:B。
【點評】記憶七七事變和日本全面侵華相關知識,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
17.(2024秋 德惠市期末)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英雄輩出。下列組圖的時代人物屬于(  )
A.北伐名將 B.抗日英烈 C.援華友人 D.支前模范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抗日英烈,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解答】趙一曼在與日寇的斗爭中于1935年被捕,1936年英勇就義,為抗日民族英雄。趙登禹于1937年在北平保衛戰中,指揮第132師抗擊日軍,壯烈殉國,是抗日英烈。張自忠于1940年在襄陽與日軍戰斗中,不幸犧牲,是著名抗日將領、民族英雄。左權在反“掃蕩”作戰中,不幸犧牲,是抗日英烈。所以四個英雄人物均在抗日戰爭中為抗擊日本侵略者壯烈犧牲,屬于抗日英烈,B項正確;北伐戰爭時間是1926﹣1927年,而這些人物主要活動于抗日戰爭時期,排除A項;這些人物都是中國人,并非援華友人,排除C項;支前模范主要是指在戰爭中為前線提供物資等支持的群體,他們是直接在戰場上戰斗犧牲的抗日英烈,不屬于支前模范,排除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抗日英烈,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遷移與運用能力。
18.(2024秋 巴彥縣期末)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挑起侵華戰爭,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1937年7月,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  )
A.由戰略防御轉向戰略相持
B.由全面進攻轉向重點進攻
C.由戰略進攻轉向戰略決戰
D.由局部抗戰轉向全民族抗戰
【分析】本題考查九一八事變和中國局部抗戰、七七事變和日本全面侵華,難度不大,熟練記憶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A.抗日戰爭由戰略防御轉向戰略相持是在1938年10月武漢會戰后,排除。
B.解放戰爭由全面進攻轉向重點進攻指的是國民黨在1947年對陜北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發動的重點進攻,抗日戰爭不存在此說法,排除。
C.解放戰爭由戰略進攻轉向戰略決戰指的是解放戰爭時期的三大戰役,抗日戰爭不存在此說法,排除。
D.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從此,中國人民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1937年日本發動七七事變,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所以從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標志著中國由局部抗戰轉向全民族抗戰,符合題意。
故選:D。
【點評】記憶九一八事變和中國局部抗戰、七七事變和日本全面侵華相關知識,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
19.(2024秋 潮安區期末)李宗仁回憶道:“我們在指揮上對本軍量力而行,上下一心,對敵情判斷正確,擊其所短,可說是知己知彼,發揮了內線作戰的最高效能,故有臺兒莊的輝煌戰果。”他主要講述了臺兒莊戰役的(  )
A.歷史背景 B.主要概況 C.勝利原因 D.歷史意義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臺兒莊戰役。題干關鍵信息“我們在指揮上對本軍量力而行,上下一心,對敵情判斷正確,擊其所短,可說是知己知彼,發揮了內線作戰的最高效能,故有臺兒莊的輝煌戰果”。
【解答】據“我們在指揮上對本軍量力而行,上下一心,對敵情判斷正確,擊其所短,可說是知己知彼,發揮了內線作戰的最高效能,故有臺兒莊的輝煌戰果。”關鍵信息“指揮上對本軍量力而行,上下一心”“對敵情判斷正確”“知己知彼,發揮了內線作戰的最高效能”可知,他主要講述了臺兒莊戰役的勝利原因;C符合題意。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靈活掌握臺兒莊戰役勝利原因以及意義。
20.(2024秋 巴彥縣期末)同學們閱讀《毛澤東傳(1893﹣1949)》時,用表格整理了他的主要革命活動。下列選項可以補充進表格的是(  )
時間 主要革命經歷
1921年 參加中共一大
1927年 參加八七會議,領導秋收起義
1938年 發表了《論持久戰》
1945年
A.指揮南昌起義
B.領導第四軍獨立團
C.在中共七大工作報告
D.最早在中國宣傳馬克思主義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共七大的相關史實,“1945年”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解答】1945年4月,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召開了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共七大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準備了條件,并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指明了戰后的奮斗方向。C項正確;南昌起義發生在1927年,排除A項;第四軍獨立團出現在1926﹣1927年的北伐戰爭時期,排除B項;最早在中國宣傳馬克思主義是李大釗,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題干表格的理解能力和準確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中共七大的相關史實。
21.(2024秋 德惠市期末)德國人拉貝在日記中記錄了自己的見聞,“1937年12月16曰:我開車到下關去勘查,中山北路上都是尸首,堆得像小山一樣……機槍聲響個不停。”他見證的是(  )
A.旅順大屠殺 B.南京大屠殺
C.囚籠政策 D.“三光”政策
【分析】本題考查南京大屠殺,識記南京大屠殺相關知識。
【解答】A.旅順大屠殺發生在1894年,排除A。
B.據《拉貝日記》中記錄的內容結合史實描述可知,材料記錄的是南京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指1931至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中華民國在南京保衛戰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淪陷后,侵華日軍于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6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奸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殺中,大量平民及戰俘被日軍殺害,無數家庭支離破碎,南京大屠殺的遇難人數超過30萬,B是正確的。
C.日軍為消滅抗日根據地實行囚籠政策,排除C。
D.日軍對抗日根據地實行“三光”政策,即殺光、燒光、搶光,排除D。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熟記南京大屠殺相關知識。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遂昌县| 宜黄县| 嵊州市| 微博| 通城县| 玉山县| 旌德县| 江津市| 沈丘县| 余干县| 六盘水市| 利辛县| 望谟县| 沙河市| 马鞍山市| 资阳市| 长沙县| 油尖旺区| 尚志市| 郁南县| 正蓝旗| 莫力| 丘北县| 四会市| 浦县| 青阳县| 和硕县| 沅江市| 新安县| 满城县| 岳池县| 蕲春县| 松桃| 万载县| 彩票| 抚松县| 蓬莱市| 清新县| 沧源| 云龙县| 信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