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考沖刺押題預測 秦漢時期一.選擇題(共20小題)1.(2025 蘇州一模)秦始皇數次東巡,“群臣誦功,請刻于石”,遂在泰山等地刻石勒銘。這些銘文敘述了秦始皇因六國“貪慶無厭,虐殺不已”,于是“禽滅六王”“平一字內”,實行了“器械一量,同書文字”等政策。下列關于這些銘文的史料價值,說法不恰當的是( )A.為帝王歌功頌德,易于保存流傳B.屬于實物史料,描述公正、客觀C.對研究古代制度具有重要價值D.有助于認識當時的帝王和時代2.(2024秋 濟南期末)“輪臺城頭夜吹角,輪臺城北旄(mao)頭落。”詩中描寫了輪臺的邊塞苦寒生活,而位于西域中部的輪臺曾經是漢朝在西域的政治中心,漢朝在這里設置的機構是( )A.諸侯國 B.郡縣 C.州牧 D.都護府3.(2024秋 濟南期末)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文化創新節目《簡牘探中華》近日收官。有觀眾評價到:“當歷史的一隅被照亮,簡牘深處潛隱的文脈、先民的生活、民族的精神,重新被每一個‘我’撞個滿懷。”這種用竹簡或木片制作書籍的方式被取代,是因為( )A.龜甲獸骨的使用 B.造紙術的發明C.青銅器的出現 D.秦朝統一文字4.(2024秋 濟南期末)《史記》中記載:“然張騫鑿空,其后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于外國,外國由此信之。”張騫“鑿空”指的是( )A.開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B.展現了“持漢節不失”的精神C.開通了中原通往歐洲的道路D.前往西域路途中歷盡艱辛5.(2024秋 臨淄區期末)有史學家認為:“孔子的學說在生前并沒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說貫徹了。……公元前2世紀,孔子的學說被宣布為國家的官方教義或官方信仰。”這一改變從哪一位皇帝開始( )A.秦始皇 B.光武帝 C.孝文帝 D.漢武帝6.(2024秋 漳平市期末)學會抓關鍵詞是學習歷史的有效方法之一。與“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張楚政權”“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等信息有關的歷史事件是( )A.劉邦項羽起義 B.黃巾起義C.陳勝吳廣起義 D.國人暴動7.(2024秋 臨淄區期末)一個電視劇組要去道教的風景名勝地取景。這個劇組可以去( )A.秦始皇兵馬俑 B.四川青城山C.南陽醫圣祠 D.洛陽白馬寺8.(2024秋 臨淄區期末)后人寫詩稱贊班超道:“莫道書生無燕頷,邊人今識漢班超。”“邊人今識漢班超”是因為班超( )A.設置西域長史府 B.長期經營西域C.開辟絲綢之路 D.成功到達大秦9.(2024秋 濟南期末)易于耕種的纖細黃土、能帶來豐沛雨量的季候風,和時而潤澤大地時而泛濫成災的黃河,是影響中國命運的三大因素。……而紛擾的戰國能為秦所統一、無疑的,它們也是幕后的重要功臣。據這段描述可知秦朝統一的( )A.主要過程 B.重要影響 C.主要后果 D.客觀因素10.(2024秋 博羅縣期末)如圖示意圖中①處應為( )A.衛青率軍反擊匈奴 B.東漢建立光武中興C.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D.曹操統一北方地區11.(2024秋 舞陽縣期末)公元前60年,為了管理西域,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府,正式在西域設官、駐軍、推行政令。都護的職責是管理屯田、頒行朝廷號令等。設立西域都護府最重要的影響是( )A.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B.確立漢朝對西域地區的管理C.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D.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12.(2024秋 濟南期末)“文景之治”和“光武中興”是漢朝先后出現的盛世局面,據表格內容可以看出,統治者政策的共同之處是( )漢文帝 二年九月下詔“……賜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漢景帝 元年四月乙卯,赦天下。乙巳,賜民爵一級。五月,除田半租(免除百姓應納的田租一半),為孝文立太宗廟。光武帝 六年十二月下詔:“今軍士屯田,糧儲差積。其令郡國收見田租三十稅一、如舊制。”A.以農為本 B.減免田租 C.勤儉治國 D.整頓吏治13.(2024秋 臨淄區期末)一位秦朝老人收到一封家書,得知其子正在參與長城西起點的修筑。老人兒子勞作的地方位于( )A.遼東郡 B.長安 C.咸陽 D.隴西郡14.(2024秋 西安校級期末)(漢武帝)“下詔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諸侯王從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由此可知漢武帝( )A.實行鹽鐵專賣 B.強化監察制度C.實施“推恩令” D.罷黜百家,尊崇儒術15.(2024秋 福州校級期末)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聯合各地勢力,組成龐大的政治聯盟,與商軍在牧野決戰,周軍占領商都,商朝滅亡。這一年所屬的世紀、年代是( )A.公元前10世紀40年代 B.公元10世紀40年代C.公元前11世紀40年代 D.公元11世紀40年代16.(2024秋 渝中區期末)經考古發現,從戰國到秦漢時期出土的政府檔案多為竹簡或木簡,但東晉以后的遺址中幾乎沒有發現簡牘,就其原因解讀合理的是( )A.東晉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頻繁B.造紙術的改進與發展C.絲綢之路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D.政治制度的創新推動17.(2024秋 濟南期末)西漢時很多人斥責秦始皇為暴君,《史記》敢于肯定其統一天下“成功大”;還敢于揭露漢武帝迷信方術、任用酷吏的過失。這反映出司馬遷( )A.飽讀史書 B.秉筆直書 C.愛憎分明 D.地位崇高18.(2024秋 河北區校級期末)《史記》被后人贊譽:“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這說明歷史研究應( )A.形式創新 B.貫通古今 C.秉筆直書 D.彰顯個性19.(2024秋 豐縣期末)秦漢時期,農學的代表著作是( )A.《傷寒雜病論》 B.《齊民要術》C.《氾勝之書》 D.《九章算術》20.(2024秋 東莞市期末)《漢書 食貨志》記載,西漢剛建立時,“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連皇帝的馬車也配不齊毛色相同的四匹馬,很多達官貴人只能乘牛車。為此漢初推行了( )A.以德化民 B.奢侈浪費 C.休養生息 D.廢除嚴刑中考沖刺押題預測 秦漢時期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20小題)1.(2025 蘇州一模)秦始皇數次東巡,“群臣誦功,請刻于石”,遂在泰山等地刻石勒銘。這些銘文敘述了秦始皇因六國“貪慶無厭,虐殺不已”,于是“禽滅六王”“平一字內”,實行了“器械一量,同書文字”等政策。下列關于這些銘文的史料價值,說法不恰當的是( )A.為帝王歌功頌德,易于保存流傳B.屬于實物史料,描述公正、客觀C.對研究古代制度具有重要價值D.有助于認識當時的帝王和時代【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解題的關鍵是正確識讀題干材料。【解答】材料中“群臣誦功,請刻于石”,說明這些銘文為帝王歌功頌德,易于保存流傳,故A表述正確不符合題意;材料中“群臣誦功,請刻于石“,說明這些銘文為帝王歌功頌德,易于保存流傳,屬于實物史料,但描述不公正、不客觀,故B表述錯誤,符合題意;材料中“實行了器械一量,同書文字等政策”,說明這些銘文對研究古代制度具有重要價值,故C表述正確,不符合題意;材料中“敘述了秦始皇因六國貪慶無厭,虐殺不已,于是禽滅六王,平一字內”,說明這些銘文有助于認識當時的帝王和時代,故D表述正確,不符合題意。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2.(2024秋 濟南期末)“輪臺城頭夜吹角,輪臺城北旄(mao)頭落。”詩中描寫了輪臺的邊塞苦寒生活,而位于西域中部的輪臺曾經是漢朝在西域的政治中心,漢朝在這里設置的機構是( )A.諸侯國 B.郡縣 C.州牧 D.都護府【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西域都護府,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根據題干信息“西域中部的輪臺曾經是漢朝在西域的政治中心”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60年,西漢朝廷設置西域都護,作為管理西域的最高長官,管轄西域36國,都護府設在烏壘城。西域都護頒行漢朝的號令,調遣軍隊,征發糧草,對西域地區進行有效的管轄。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其管轄范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因此漢朝在這里設置的機構是都護府,D項符合題意;西漢初年實行郡國并行制,建立了一系列諸侯國,但西漢初年西域地區并未納入西漢中央政府管轄,排除A項;漢朝時期在西域設立的都護府,而非郡縣、州牧,排除BC項。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西域都護府,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遷移與運用能力。3.(2024秋 濟南期末)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文化創新節目《簡牘探中華》近日收官。有觀眾評價到:“當歷史的一隅被照亮,簡牘深處潛隱的文脈、先民的生活、民族的精神,重新被每一個‘我’撞個滿懷。”這種用竹簡或木片制作書籍的方式被取代,是因為( )A.龜甲獸骨的使用 B.造紙術的發明C.青銅器的出現 D.秦朝統一文字【分析】本題考查造紙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解答】根據題干信息“這種用竹簡或木片制作書籍的方式被取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時期,人們已經懂得了造紙的基本方法。東漢時,宦官蔡倫改進造紙術,此后紙的使用日益普遍,逐漸取代簡帛,成為人們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傳。因此,竹簡或木片制作書籍的方式被取代,是因為造紙術的發明,B項正確;商周時期,甲骨文刻寫在龜甲獸骨上,排除A項;原始社會后期,我國多地就出現了青銅器,而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的,排除C項;秦朝時期,書寫的材料是簡帛,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以造紙術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4.(2024秋 濟南期末)《史記》中記載:“然張騫鑿空,其后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于外國,外國由此信之。”張騫“鑿空”指的是( )A.開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B.展現了“持漢節不失”的精神C.開通了中原通往歐洲的道路D.前往西域路途中歷盡艱辛【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解答】根據材料“然張騫鑿空,其后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誠信)于外國,外國由此信之”可知,其描述的是張騫通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A項正確;從所學知識可知,張騫曾兩次被匈奴抓住,扣留了十余年,“持漢節不失”,最后堅持完成使命,這是張騫“鑿空”的一部分,排除B項;從所學知識可知,張騫并未到達歐洲,僅通往西域,排除C項;材料“然張騫鑿空,其后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于外國,外國由此信之”體現了張騫通西域的影響,并非強調過程,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考查閱讀材料的能力和對基本歷史事件特征的再認再現能力。5.(2024秋 臨淄區期末)有史學家認為:“孔子的學說在生前并沒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說貫徹了。……公元前2世紀,孔子的學說被宣布為國家的官方教義或官方信仰。”這一改變從哪一位皇帝開始( )A.秦始皇 B.光武帝 C.孝文帝 D.漢武帝【分析】本題以史學家的觀點為切入點,考查的是漢武帝的大一統措施。【解答】漢武帝把各地學者召集到長安,詢問治國方法,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建議漢武帝排斥和抑制其他學說,把儒家學說定位治國的指導思想,漢武帝采納了這個主張,推行“罷黜百家,尊崇儒術”政策。從此,儒家學說被確立為專制王朝的正統思想,這種狀況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所以孔子的學說被宣布為國家的官方教義或官方信仰,這一改變從漢武帝開始。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措施的識記能力。另外向學生說明,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很有作為的一個皇帝。漢武帝時,打擊分割勢力,鞏固郡縣制度,選賢任能,加強中央集權,消除四方威脅,擴大疆域,統一了中國,加速了民族融合。6.(2024秋 漳平市期末)學會抓關鍵詞是學習歷史的有效方法之一。與“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張楚政權”“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等信息有關的歷史事件是( )A.劉邦項羽起義 B.黃巾起義C.陳勝吳廣起義 D.國人暴動【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陳勝吳廣起義,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是陳勝吳廣起義時提出的口號。這一口號表達了對封建等級制度的強烈不滿,反映了農民階級要求平等的愿望。其次,陳勝吳廣起義后建立了“張楚政權”。這是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建立的政權之一。最后,陳勝吳廣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它沉重打擊了秦朝的統治,揭開了秦末農民戰爭的序幕,C項正確;劉邦項羽起義是在陳勝吳廣起義之后;黃巾起義發生在東漢末年;國人暴動是西周時期的平民暴動,與題干中的這些關鍵詞均不相符,排除ABD項。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陳勝吳廣起義,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遷移與運用能力。7.(2024秋 臨淄區期末)一個電視劇組要去道教的風景名勝地取景。這個劇組可以去( )A.秦始皇兵馬俑 B.四川青城山C.南陽醫圣祠 D.洛陽白馬寺【分析】本題考查道教,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解答】A.秦始皇兵馬俑位于陜西省西安市,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主要展示的是秦朝的兵馬俑和陵墓文化,與道教無關,排除A項;B.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青城山是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也是道教發祥地之一,供奉的是道德天尊,又名太上老君。青城山因其秀麗的自然風光和眾多道教建筑而成為天下名山,B項正確;C.南陽醫圣祠位于河南省南陽市,是為紀念東漢醫學家張仲景而建,與道教無關,排除C項;D.洛陽白馬寺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是中國第一古剎,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與道教無關,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以道教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8.(2024秋 臨淄區期末)后人寫詩稱贊班超道:“莫道書生無燕頷,邊人今識漢班超。”“邊人今識漢班超”是因為班超( )A.設置西域長史府 B.長期經營西域C.開辟絲綢之路 D.成功到達大秦【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絲綢之路的相關知識。解題關鍵在于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材料的正確解讀。【解答】根據所學可知,73年,班超出使西域。他克服重重困難,使西域各國與漢朝重新建立聯系。他得到西域各國的信任,長期駐守、經營西域,B正確;班超長期經營西域,與設置西域長史府無關,排除A;張騫開通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排除C;班超出使西域期間,甘英出使大秦,排除D。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材料的能力。理解和識記絲綢之路的相關史實。9.(2024秋 濟南期末)易于耕種的纖細黃土、能帶來豐沛雨量的季候風,和時而潤澤大地時而泛濫成災的黃河,是影響中國命運的三大因素。……而紛擾的戰國能為秦所統一、無疑的,它們也是幕后的重要功臣。據這段描述可知秦朝統一的( )A.主要過程 B.重要影響 C.主要后果 D.客觀因素【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秦滅六國,建立秦朝,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解答】據材料“易于耕種的纖細黃土、能帶來豐沛雨量的季候風,和時而潤澤大地時而泛濫成災的黃河,是影響中國命運的三大因素”可知,黃土高原土地肥沃,農業發展,水源灌溉簡單,這體現了秦國農業發展,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經濟基礎,而秦國本身經過商鞅變法實力逐步強大,這體現了秦統一六國的政治因素,因此材料體現了秦統一六國的客觀因素,D項正確;自公元前230年起,秦國采取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在軍事上對六國發動猛烈攻勢。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秦國先后攻滅韓、趙、魏、楚、燕、齊,這屬于秦滅六國的過程,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A項;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長期分裂混亂的局面,統一后的秦朝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的封建國家,這屬于秦統一六國的影響,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B項;材料“易于耕種的纖細黃土、能帶來豐沛雨量的季候風,和時而潤澤大地時而泛濫成災的黃河,是影響中國命運的三大因素。……而紛擾的戰國能為秦所統一、無疑的,它們也是幕后的重要功臣。”體現的是秦統一六國的客觀因素,并非后果,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秦滅六國,建立秦朝,考查閱讀材料的能力和對基本歷史事件特征的再認再現能力。10.(2024秋 博羅縣期末)如圖示意圖中①處應為( )A.衛青率軍反擊匈奴 B.東漢建立光武中興C.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D.曹操統一北方地區【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東漢末年的政治統治,重點掌握東漢末年的外戚宦官交替專權。【解答】根據圖示和所學知識可知,東漢中期以后,皇帝年幼,由太后掌權。太后重用自己的親戚,導致外戚權力膨脹。皇帝長大后,不甘心被擺布,依賴身邊的宦官,設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寵信,把持朝政。外戚宦官輪流把持朝政,任用親信,正直的官員受到排擠陷害,社會混亂,人民遭殃,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惡性循環,動搖了東漢的統治,東漢走向衰亡,故C項正確;圖示反映的是東漢時期,衛青率軍反擊匈奴發生在西漢漢武帝時,排除A項;光武中興的表現是社會局面安定,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而不是朝政腐敗、社會動蕩,排除B項;曹操統一北方地區是在圖示州牧割據之后,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東漢末年的政治統治,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11.(2024秋 舞陽縣期末)公元前60年,為了管理西域,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府,正式在西域設官、駐軍、推行政令。都護的職責是管理屯田、頒行朝廷號令等。設立西域都護府最重要的影響是( )A.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B.確立漢朝對西域地區的管理C.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D.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西域都護府最重要的影響,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根據題干“公元前60年,為了管理西域,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府……都護的職責是管理屯田、頒行朝廷號令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60年,西漢朝廷設置西域都護,作為管理西域的最高長官,管轄西域36國,都護府設在烏壘城。西域都護頒行漢朝的號令,調遣軍隊,征發糧草,對西域地區進行有效的管轄。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其管轄范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B項正確;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不是設置西域都護最重要的影響,排除ACD項。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西域都護的設置等知識,12.(2024秋 濟南期末)“文景之治”和“光武中興”是漢朝先后出現的盛世局面,據表格內容可以看出,統治者政策的共同之處是( )漢文帝 二年九月下詔“……賜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漢景帝 元年四月乙卯,赦天下。乙巳,賜民爵一級。五月,除田半租(免除百姓應納的田租一半),為孝文立太宗廟。光武帝 六年十二月下詔:“今軍士屯田,糧儲差積。其令郡國收見田租三十稅一、如舊制。”A.以農為本 B.減免田租 C.勤儉治國 D.整頓吏治【分析】本題考查文景之治、光武中興,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漢文帝為百姓減少一半田租;漢景帝免除百姓應納的田租一半;光武帝也下令減免田租。這說明統治者政策的共同之處是減免田租。故B正確;材料反映統治者減免田租的措施,目的是恢復經濟,排除A;材料不能統治者體現勤儉治國、整頓吏治,排除CD。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文景之治、光武中興,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表格說明統治者政策的共同之處是減免田租。13.(2024秋 臨淄區期末)一位秦朝老人收到一封家書,得知其子正在參與長城西起點的修筑。老人兒子勞作的地方位于( )A.遼東郡 B.長安 C.咸陽 D.隴西郡【分析】本題以“一位秦朝老人收到一封家書,得知其子正在參與長城西起點的修筑。”為切入點,考查了秦朝的長城,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秦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蜿蜒萬余里,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一位秦朝老人收到一封家書,得知其子正在參與長城西起點的修筑。根據選項可知,只有D符合題意。故選:D。【點評】知道修筑長城的目的是為了抵御北方少數民族。14.(2024秋 西安校級期末)(漢武帝)“下詔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諸侯王從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由此可知漢武帝( )A.實行鹽鐵專賣 B.強化監察制度C.實施“推恩令” D.罷黜百家,尊崇儒術【分析】本題考查推恩令,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下詔允許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他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這樣,中央大大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故C正確;實行鹽鐵專賣是經濟措施,排除A;通過“推恩令”削弱王國勢力后,漢武帝在各地設立刺史,強化監察制度,排除B;罷黜百家,尊崇儒術是思想措施,排除D。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推恩令,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說明漢武帝實施“推恩令”。15.(2024秋 福州校級期末)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聯合各地勢力,組成龐大的政治聯盟,與商軍在牧野決戰,周軍占領商都,商朝滅亡。這一年所屬的世紀、年代是( )A.公元前10世紀40年代 B.公元10世紀40年代C.公元前11世紀40年代 D.公元11世紀40年代【分析】本題考查紀年方法和年代換算,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據題干并結合所學可知,每100年為一個世紀,百位前的數值加1,即可確定世紀,公元前1046年屬于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1046年屬于公元前11世紀40年代。故C符合題意;排除ABD。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紀年方法和年代換算,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公元前1046年屬于公元前11世紀40年代。16.(2024秋 渝中區期末)經考古發現,從戰國到秦漢時期出土的政府檔案多為竹簡或木簡,但東晉以后的遺址中幾乎沒有發現簡牘,就其原因解讀合理的是( )A.東晉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頻繁B.造紙術的改進與發展C.絲綢之路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D.政治制度的創新推動【分析】本題考查造紙術,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使紙成為簡便易得的書寫材料,竹簡木簡退出舞臺。故B符合題意;東晉南朝時期政權更迭使得政局動蕩,但與竹簡消失無關,排除A;絲綢之路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但與竹簡退出歷史舞臺無關,排除C;政治制度創新與書寫材料中書寫方式的發展無關,排除D。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造紙術,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現象出現的原因是造紙術的改進與發展。17.(2024秋 濟南期末)西漢時很多人斥責秦始皇為暴君,《史記》敢于肯定其統一天下“成功大”;還敢于揭露漢武帝迷信方術、任用酷吏的過失。這反映出司馬遷( )A.飽讀史書 B.秉筆直書 C.愛憎分明 D.地位崇高【分析】本題考查司馬遷與《史記》,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據題干“《史記》敢于……揭露漢武帝迷信方術、任用酷吏的過失”,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司馬遷公正記事,秉筆直書,不畏權貴。故B正確;題干材料不能反映司馬遷勤奮好學,飽讀書籍,排除A;題干材料不能體現司馬遷愛憎分明,排除C;題干材料不能說明司馬遷地位崇高,排除D。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司馬遷與《史記》,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反映司馬遷秉筆直書。18.(2024秋 河北區校級期末)《史記》被后人贊譽:“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這說明歷史研究應( )A.形式創新 B.貫通古今 C.秉筆直書 D.彰顯個性【分析】本題考查《史記》的相關內容。【解答】根據材料可知,題干意思是《史記》公正記事,愛憎分明,秉筆直書,說明歷史研究應秉筆直書,C項正確;《史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但是材料內容沒有強調其形式,排除A項;貫通古今說明通曉古今的知識,而材料內容主要體現歷史研究應秉筆直書,排除B項;彰顯個性是比喻與眾不同,獨特新奇,自成一家,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準確識記《史記》的相關內容。19.(2024秋 豐縣期末)秦漢時期,農學的代表著作是( )A.《傷寒雜病論》 B.《齊民要術》C.《氾勝之書》 D.《九章算術》【分析】本題考查《氾勝之書》的相關內容。【解答】根據所學可知,《氾勝之書》總結了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經驗,提出改良土壤、適度施肥、合理密植等農業生產方法,符合題意,C項正確;《傷寒雜病論》是張仲景的醫學著作;《齊民要術》是北魏賈思勰的農學著作;《九章算術》是祖沖之的數學著作,排除AB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準確識記《氾勝之書》的相關內容。20.(2024秋 東莞市期末)《漢書 食貨志》記載,西漢剛建立時,“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連皇帝的馬車也配不齊毛色相同的四匹馬,很多達官貴人只能乘牛車。為此漢初推行了( )A.以德化民 B.奢侈浪費 C.休養生息 D.廢除嚴刑【分析】本題考查休養生息政策的相關知識。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解答】根據題干信息“連皇帝的馬車也配不齊毛色相同的四匹馬,很多達官貴人只能乘牛車。”可知,題干信息反映的是漢初經濟凋敝,民生困苦,因此統治者推行了休養生息的政策,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西漢建立后,社會十分貧困,漢高祖通過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來恢復經濟、發展生產。西漢初年統治者吸取秦亡教訓,以德化民,減輕農民的賦稅徭役、兵役和賦稅負擔,注重農業生產發展,采取了休養生息來恢復經濟,C項正確;以德化民是在漢武帝時期,推崇儒學的表現,排除A項;漢初凋敝,統治者反對奢侈浪費,排除B項;廢除嚴刑并不能解決材料中的問題,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識記和應用能力,識記休養生息政策的相關知識。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