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考沖刺押題預測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一.選擇題(共21小題)1.(2025 阜陽一模)20世紀80年代,色彩鮮艷、款式時髦的服裝逐步在大眾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絨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種服裝充分展現穿著者的風采與魅力。這折射出( )A.自由平等思想的普及B.服飾的選擇不再注重實際需求C.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D.人們視野的開闊和審美的多元2.(2025 渾南區模擬)如表是小歷同學在復習時制作的大事年表。據此判斷,他復習的主題是( )時間 史事1953年 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71年 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2年 中日正式建立外交關系1979年 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A.海峽兩岸交往 B.社會生活變遷C.國防建設成就 D.對外交往成就3.(2025 皇姑區模擬)符合如框內容的標題是( )不結盟運動 七十七國集團 南北對話 南南合作 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A.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努力B.亞非拉國家的新發展C.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D.不斷發展的現代社會4.(2025 姑蘇區模擬)政論片《復興之路》中有這樣的敘述:“為了一個民族的夢想,我們從1840年的海面出發;為了一個不變的追求,我們在歲月深處寫下光榮。”請問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是( )A.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B.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C.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D.實現和平與發展的共同愿望5.(2025 蘇州一模)中國作為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和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提供了自己的方案。下列屬于中國做出的努力是( )①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②秉持開放包容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則③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④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6.(2025 泗洪縣一模)1970年4月25日新華社電評:“中國人民這一偉大勝利,給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給美帝國主義沉重的打擊,粉碎了他們壟斷空間技術的迷夢”。該電報評論的是( )A.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B.“神舟”五號實現載人航天C.“東方紅1號”衛星發射成功D.“神舟”七號實現太空行走7.(2025 吳江區模擬)某歷史興趣小組在進行研究性學習時,搜集到以下三幅圖片,他們的貢獻共同體現了新中國的( )A.航天科技成就 B.國防科技成果C.信息技術發展 D.文教事業進步8.(2025 昆山市校級模擬)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的一項表決結束后,某新聞媒體評論道:“中國是在自己不在場的情況下,受到聯大三分之二以上國家的祝福,使聯合國發生根本變化。”該媒體評論的是( )A.萬隆會議的圓滿成功B.新中國恢復聯合國的合法席位C.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D.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全面推進9.(2025 吳江區模擬)“顧全大局的克制,謀求團結的誠意,求同存異的耐性,再加上恰如其分地揭露和反擊,這一切為會議排除障礙獲得成功打開了道路,也使周恩來受到各國代表的普遍景仰和尊重。”這次國際會議上周恩來提出的方針( )A.標志美國把中國排斥在國際社會之外的政策徹底失敗B.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C.有利于加強中國與亞非國家的團結與合作D.推動70年代建交熱潮的出現10.(2025 泗洪縣一模)2025年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在“中國專場”發表題為《堅定做變革世界中的建設性力量》的致辭中說:“中國主張大小國家一律平等……每一個國家的聲音都應得到傾聽”,在新中國的外交史上,能體現這一優良傳統的是( )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B.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C.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針提出D.“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提出11.(2025 張家港市模擬)孔子曾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中國運用“求同存異”思想促使國際會議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A.日內瓦會議 B.26屆聯合國大會C.萬隆會議 D.亞信峰會12.(2025 張家港市模擬)如果要研究鄧稼先為兩彈研制作出的貢獻,以下屬于一手史料的是( )A.電影作品《鄧稼先》B.鄧稼先遺留手稿和日記C.《中外科學家故事——鄧稼先》D.某同學課堂筆記提綱13.(2025 河池一模)涼山彝族自治州阿土列爾村建于四川橫斷山脈上,也稱懸崖村,是大范圍連片特困地區。2017年政府建成2556級鋼梯以方便村民出行,并逐步實現水電和網絡供給,至2020年懸崖村整體脫貧。懸崖村整體脫貧( )A.是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體現B.保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施C.體現對各民族宗教信仰的尊重D.滿足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愿望14.(2025 丹徒區一模)他此生屬于核潛艇,此生屬于祖國,此生無怨無悔,他以“花甲癡翁,志探龍宮,驚濤駭浪,樂在其中”的豪邁親自參與深潛實驗。他是( )A.鄧稼先 B.袁隆平 C.黃旭華 D.錢學森15.(2025 河池一模)2022年2月25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與英國、歐盟以及法國的相關高層通話,就俄烏沖突表達了中國的立場,強調:“中方堅定主張尊重和保障各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這一立場是一貫的,在烏克蘭問題上同樣適用。”中國政府的“這一立場”源自( )A.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 B.《告臺灣同胞書》C.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亞信峰會上的主張16.(2025 織金縣模擬)2024年12月3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就美國前總統吉米 卡特逝世向時任美國總統拜登致唁電時表示:“吉米 卡特前總統是中美建交的推動者和決策者。”在卡特前總統任期內中美正式建交。據此可知,卡特擔任美國總統的任期是( )A.1969年﹣1974年 B.1974年﹣1977年C.1977年﹣1981年 D.1981年﹣1989年17.(2025 河池一模)《我和我的祖國》之回歸篇,真實再現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的盛況。為了確保香港分秒不差回歸祖國懷抱,大陸的官員和軍人,香港的警察和市民,雙方同心協力,默契配合,共同完成了香港回歸的歷史任務。香港回歸的重要歷史意義是( )A.在中國國土上徹底結束了外國列強的占領B.中國在完成統一大業道路上邁出重要一步C.為安全先行的新型區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D.推動中國改革開放步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18.(2025 西安一模)2025年1月1日,是中美兩國建交46周年的紀念日,中美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的標志性事件是( )A.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B.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正式簽署并發表《聯合公報》C.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D.鄧小平訪問美國19.(2025 河池一模)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上指出:“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骨肉兄弟。……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是維護兩岸和平、促進共同發展、造福兩岸同胞的正確道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關鍵是( )A.實現直接“三通”B.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C.加強經濟密切合作D.堅持“一個中國”原則20.(2024秋 渝中區校級期末)2024年12月20日,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隆重舉行。從1999年到2023年,澳門人均GDP從1.5萬美元增至6.9萬美元,居世界第五位。促使澳門產生巨大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一五計劃”超額完成B.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C.推行“一國兩制”方針D.成立海峽兩岸關系協會21.(2025 常熟市模擬)糧票是計劃經濟體制時期購買糧食或糧食制品的憑證。1955年開始發行,1993年全國取消使用。糧票取消使用體現了( )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C.國際環境的變化 D.科教興國戰略的展開中考沖刺押題預測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21小題)1.(2025 阜陽一模)20世紀80年代,色彩鮮艷、款式時髦的服裝逐步在大眾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絨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種服裝充分展現穿著者的風采與魅力。這折射出( )A.自由平等思想的普及B.服飾的選擇不再注重實際需求C.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D.人們視野的開闊和審美的多元【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改革開放后大眾服飾的變化,識讀題干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解答】根據材料“20世紀80年代,色彩鮮艷、款式時髦的服裝逐步在大眾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絨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種服裝充分展現穿著者的風采與魅力。”和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80年代,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與外界的交流日益增多,人們的視野逐漸開闊,接觸到了不同國家、不同風格的文化和服裝款式。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再滿足于單一、單調的服裝樣式,審美觀念也變得更加多元化,開始追求色彩鮮艷、款式時髦的服裝,以展現自己的風采與魅力,D項正確;自由平等思想主要體現在政治權利、社會地位等方面,與20世紀80年代人們服裝款式的變化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20世紀80年代人們服裝款式變得多樣,并不意味著就不注重實際需求,排除B項;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主要體現在教育普及程度、文化作品創作、文化活動開展等方面,雖然對人們的審美等可能有一定的影響,但不是20世紀80年代服裝流行的直接折射因素,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改革開放后大眾服飾的變化。2.(2025 渾南區模擬)如表是小歷同學在復習時制作的大事年表。據此判斷,他復習的主題是( )時間 史事1953年 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71年 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2年 中日正式建立外交關系1979年 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A.海峽兩岸交往 B.社會生活變遷C.國防建設成就 D.對外交往成就【分析】本題考查了新中國的外交,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表格中的史事均與中國的對外交往有關。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為中國與世界各國發展友好關系奠定了基礎;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使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中日、中美建交,改善了中國與發達國家的關系,打開了中國外交的新局面。這些都體現了中國在不同時期的對外交往成就,故D選項正確。而A選項海峽兩岸交往主要涉及中國內地與臺灣地區的交流,B選項社會生活變遷主要體現在人民的日常生活等方面,C選項國防建設成就主要指軍隊建設、武器裝備發展等方面,均與表格內容無關。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了新中國的外交,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3.(2025 皇姑區模擬)符合如框內容的標題是( )不結盟運動 七十七國集團 南北對話 南南合作 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A.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努力B.亞非拉國家的新發展C.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D.不斷發展的現代社會【分析】本題考查了中國夢與“一帶一路”、亞非會議和不結盟運動,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不結盟運動奉行獨立、自主和非集團的宗旨和原則,反對帝國主義、新老殖民主義等,旨在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七十七國集團為改變國際經濟舊秩序,增強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經濟領域的話語權而努力;南北對話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為解決經濟發展問題而進行的對話,有助于推動國際經濟秩序朝著公平合理的方向發展;南南合作是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合作,有利于增強發展中國家的整體實力,推動國際新秩序的建立;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也是為了促進全球合作與發展,推動建設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所以這些內容都體現了為建立國際新秩序所做的努力,A選項符合題意。不結盟運動、七十七國集團等雖然涉及亞非拉國家,但“南北對話”涉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更是面向全球,并非僅僅局限于亞非拉國家的新發展,B選項不準確。題干中的內容主要涉及國際關系和全球發展等方面,與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沒有直接關系,C選項錯誤。“不斷發展的現代社會”表述過于寬泛,沒有準確體現出這些內容圍繞建立國際新秩序這一核心主題,D選項不合適。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了中國夢與“一帶一路”、亞非會議和不結盟運動,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4.(2025 姑蘇區模擬)政論片《復興之路》中有這樣的敘述:“為了一個民族的夢想,我們從1840年的海面出發;為了一個不變的追求,我們在歲月深處寫下光榮。”請問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是( )A.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B.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C.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D.實現和平與發展的共同愿望【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中國夢的相關知識,知道中國夢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解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13年3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閉幕式上作了重要講話,闡述了“中國夢”的含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夢”深刻道出了中國近代以來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深情描繪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斷求索、不懈奮斗的歷史。B符合題意,AC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中國夢的相關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5.(2025 蘇州一模)中國作為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和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提供了自己的方案。下列屬于中國做出的努力是( )①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②秉持開放包容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則③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④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解答】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提出的,內容包括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這一原則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為世界和平與穩定作出重要貢獻,體現了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為解決人類共同問題的努力,①符合題意。秉持開放包容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是中國在推動全球治理、國際合作等方面倡導的理念。在“一帶一路”等眾多國際合作項目中,中國踐行這一原則,與世界各國共同商議、共同建設、共同分享發展成果,為促進全球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②符合題意。在國際事務中,無論是應對全球性挑戰如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危機,還是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等方面,中國都積極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③符合題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著眼于人類發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國理念、中國方案。它倡導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各種問題指明了方向,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同和響應,④符合題意。綜上,①②③④都屬于中國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做出的努力,A項正確,排除BCD項。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6.(2025 泗洪縣一模)1970年4月25日新華社電評:“中國人民這一偉大勝利,給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給美帝國主義沉重的打擊,粉碎了他們壟斷空間技術的迷夢”。該電報評論的是( )A.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B.“神舟”五號實現載人航天C.“東方紅1號”衛星發射成功D.“神舟”七號實現太空行走【分析】本題考查“兩彈一星”相關知識,難度不大,熟練記憶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解答】A.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核壟斷,排除。B.2003年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升入太空,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排除。C.根據題干中的時間1970年與“給美帝國主義沉重的打擊,粉碎了他們壟斷空間技術的迷夢”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0年4月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給美帝國主義沉重的打擊,粉碎了他們壟斷空間技術的迷夢,符合題意。D.2008年9月,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完成出艙任務,實現了太空行走,排除。故選:C。【點評】記憶“兩彈一星”研制成功時間及意義,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7.(2025 吳江區模擬)某歷史興趣小組在進行研究性學習時,搜集到以下三幅圖片,他們的貢獻共同體現了新中國的( )A.航天科技成就 B.國防科技成果C.信息技術發展 D.文教事業進步【分析】本題考查新中國的科技文化成就,主要是航天科技成就。【解答】根據題干“東方紅一號”“神舟五號成功著陸”“神舟十二號航天員進入核心艙”和所學知識可知,這些都是我國的航空航天科技成就,A項正確;國防科技的根本任務是組織實施各種武器、軍用裝備的研制和發展,用現代化武器和技術裝備各個國防部門,重點是裝備常備軍。題干圖片與國防科技成果無關,排除B項;信息技術主要包括傳感技術、計算機與智能技術、通信技術和控制技術,材料內容也與此無關,排除C項;文教事業是指文化和教育領域的事業,主要目的是推廣和傳承文化知識,提高人們的文化素養和教育水平。與材料圖片也無關,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為簡單題目,考查學生對新中國科技事業發展的掌握情況。在日常學習中學生需要對航天科技、國防科技和信息技術等概念有準確的認識和區分能力。8.(2025 昆山市校級模擬)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的一項表決結束后,某新聞媒體評論道:“中國是在自己不在場的情況下,受到聯大三分之二以上國家的祝福,使聯合國發生根本變化。”該媒體評論的是( )A.萬隆會議的圓滿成功B.新中國恢復聯合國的合法席位C.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D.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全面推進【分析】考查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的史實。【解答】A.1955年萬隆會議取得圓滿成功,排除A項。B.根據材料“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中國是在自己不在場的情況下,受到聯大三分之二以上家的祝福,使聯合國發生根本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并立即把臺灣國民黨當局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這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B項正確。C.1972年,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排除C項。D.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推進,與材料信息時間不符合,排除D項。故選:B。【點評】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識記能力,掌握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的相關史實。9.(2025 吳江區模擬)“顧全大局的克制,謀求團結的誠意,求同存異的耐性,再加上恰如其分地揭露和反擊,這一切為會議排除障礙獲得成功打開了道路,也使周恩來受到各國代表的普遍景仰和尊重。”這次國際會議上周恩來提出的方針( )A.標志美國把中國排斥在國際社會之外的政策徹底失敗B.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C.有利于加強中國與亞非國家的團結與合作D.推動70年代建交熱潮的出現【分析】考查亞非萬隆會議的相關知識。【解答】A.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標志美國把中國排斥在國際社會之外的政策徹底失敗,排除A項。B.1953年,周恩來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排除B項。C.根據材料“顧全大局的克制,謀求團結的誠意,求同存異的耐性……也使周恩來受到各國代表的普遍景仰和尊重”結合所學可知,材料與周恩來在1955年萬隆會議上提出的“求同存異”的方針有關,這一方針推動了會議的圓滿成功。有利于加強中國與亞非國家的團結與合作,C項正確。D.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推動了70年代建交熱潮的出現,排除D項。故選:C。【點評】考查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運用所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萬隆會議的相關知識。10.(2025 泗洪縣一模)2025年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在“中國專場”發表題為《堅定做變革世界中的建設性力量》的致辭中說:“中國主張大小國家一律平等……每一個國家的聲音都應得到傾聽”,在新中國的外交史上,能體現這一優良傳統的是( )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B.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C.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針提出D.“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提出【分析】本題考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解答】根據題干信息“中國主張大小國家一律平等……每一個國家的聲音都應得到傾聽”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與此相關的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A項正確;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一貫奉行的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維護世界和平的獨立自主外交政策,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提出是針對臺灣、香港和澳門問題,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11.(2025 張家港市模擬)孔子曾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中國運用“求同存異”思想促使國際會議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A.日內瓦會議 B.26屆聯合國大會C.萬隆會議 D.亞信峰會【分析】本題考查萬隆會議,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解答】A.日內瓦會議是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日內瓦舉行的討論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的國際會議,排除A項;B.26屆聯合國大會上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排除B項;C.根據題干“君子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并結合所學知識,1955年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上,周恩來總理在提出了“求同存異”方針,推動了這次國際會議取得圓滿成功,C項正確;D.亞信會議,是一個有關安全問題的多邊論壇,其宗旨是在亞洲國家之間討論加強合作、增加信任的措施,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以萬隆會議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12.(2025 張家港市模擬)如果要研究鄧稼先為兩彈研制作出的貢獻,以下屬于一手史料的是( )A.電影作品《鄧稼先》B.鄧稼先遺留手稿和日記C.《中外科學家故事——鄧稼先》D.某同學課堂筆記提綱【分析】本題考查兩彈一星,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一手史料是當事人、親歷者直接記錄或留下的資料和遺物、遺跡等,鄧稼先遺留手稿和日記屬于一手史料。故B正確;電影作品《鄧稼先》經過了后人加工,是二手史料,排除A;文學作品《中外科學家故事——鄧稼先》經過了后人加工,是二手史料,排除C;某同學課堂筆記提綱經過了后人加工,是二手史料,排除D。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兩彈一星,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鄧稼先遺留手稿和日記屬于一手史料。13.(2025 河池一模)涼山彝族自治州阿土列爾村建于四川橫斷山脈上,也稱懸崖村,是大范圍連片特困地區。2017年政府建成2556級鋼梯以方便村民出行,并逐步實現水電和網絡供給,至2020年懸崖村整體脫貧。懸崖村整體脫貧( )A.是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體現B.保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施C.體現對各民族宗教信仰的尊重D.滿足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愿望【分析】本題考查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懸崖村整體脫貧是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體現。20世紀末,中央決定進行西部大開發。西部大開發以來,在基礎設施建設、科技教育和文化衛生事業等方面建設了一大批項目,極大地帶動了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國家還實施了旨在推動邊疆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的興邊富民行動,采取特殊措施幫助人口較少民族加快發展,進一步促進了民族地區的發展。在全國脫貧攻堅戰中,28個人口較少民族全部整族脫貧,一些少數民族實現了從貧窮落后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故A符合題意;題干材料說明懸崖村整體脫貧是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體現,不是保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施、體現對各民族宗教信仰的尊重、滿足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愿望。排除BCD。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說明懸崖村整體脫貧是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體現。14.(2025 丹徒區一模)他此生屬于核潛艇,此生屬于祖國,此生無怨無悔,他以“花甲癡翁,志探龍宮,驚濤駭浪,樂在其中”的豪邁親自參與深潛實驗。他是( )A.鄧稼先 B.袁隆平 C.黃旭華 D.錢學森【分析】本題考查黃旭華,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黃旭華長期從事核潛艇研制工作,開拓了中國核潛艇的研制領域,是中國第一代核動力潛艇研制創始人之一,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為中國核潛艇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故C符合題意;鄧稼先、錢學森是兩彈元勛,排除AD;袁隆平是農業科學家,排除B。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黃旭華,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反映的是黃旭華。15.(2025 河池一模)2022年2月25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與英國、歐盟以及法國的相關高層通話,就俄烏沖突表達了中國的立場,強調:“中方堅定主張尊重和保障各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這一立場是一貫的,在烏克蘭問題上同樣適用。”中國政府的“這一立場”源自( )A.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 B.《告臺灣同胞書》C.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亞信峰會上的主張【分析】本題考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后,獲得了世界上越來越多國家的贊同,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王毅與英國、歐盟以及法國的相關高層通話,就俄烏沖突表達的中國的原則立場源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是正確選項;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沒涉及外交原則,排除A;《告臺灣同胞書》屬于祖國統一問題,與外交無關,排除B;題干材料與亞信峰會無關,排除D。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6.(2025 織金縣模擬)2024年12月3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就美國前總統吉米 卡特逝世向時任美國總統拜登致唁電時表示:“吉米 卡特前總統是中美建交的推動者和決策者。”在卡特前總統任期內中美正式建交。據此可知,卡特擔任美國總統的任期是( )A.1969年﹣1974年 B.1974年﹣1977年C.1977年﹣1981年 D.1981年﹣1989年【分析】本題考查了中美建交,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在卡特前總統任期內中美正式建交”及所學可知,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因此其任期是1977年—1981年,C項正確;ABD時間段不包含1979年,因此排除ABD項。故選C。【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7.(2025 河池一模)《我和我的祖國》之回歸篇,真實再現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的盛況。為了確保香港分秒不差回歸祖國懷抱,大陸的官員和軍人,香港的警察和市民,雙方同心協力,默契配合,共同完成了香港回歸的歷史任務。香港回歸的重要歷史意義是( )A.在中國國土上徹底結束了外國列強的占領B.中國在完成統一大業道路上邁出重要一步C.為安全先行的新型區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D.推動中國改革開放步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分析】本題考查“一國兩制”的構想及香港回歸。【解答】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標志著在中國國土上徹底結束了外國列強的占領。A項錯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香港的回歸洗刷了中華民族的百年恥辱,中華民族在祖國統一大業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B項正確;區域合作是不同國家之間的合作,而香港問題是中國內政問題,不符合題意。C項錯誤;鄧小平“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改革開放步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時期。D項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通過香港回歸來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調動與運用知識的能力。18.(2025 西安一模)2025年1月1日,是中美兩國建交46周年的紀念日,中美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的標志性事件是( )A.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B.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正式簽署并發表《聯合公報》C.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D.鄧小平訪問美國【分析】本題考查了中美建交,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2025年1月1日,是中美兩國建交46周年的紀念日,中美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的標志性事件是”并結合所學可知,1972年尼克松訪華并簽署中美《聯合公報》是中美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的標志,B項正確;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發生在1971年,這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但不是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的標志性事件,排除A項;中美正式建交已經意味著中美關系實現了正常化,而非開始走向正常化,排除C項;1979年鄧小平訪問美國,在此之前中美關系已經走向正常化,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9.(2025 河池一模)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上指出:“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骨肉兄弟。……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是維護兩岸和平、促進共同發展、造福兩岸同胞的正確道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關鍵是( )A.實現直接“三通”B.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C.加強經濟密切合作D.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一個中國”原則。2000年3月以來,臺灣政局發生變化。中國共產黨重申一個中國的原則是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海峽兩岸的對話和談判,什么都可以談。中國共產黨將與包括臺灣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堅決阻止任何制造分裂的圖謀,為完成祖國統一大業而努力。【解答】據“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骨肉兄弟。……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是維護兩岸和平、促進共同發展、造福兩岸同胞的正確道路。”可知,“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關鍵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它是實現大陸與臺灣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祖國統一大業的相關史實。20.(2024秋 渝中區校級期末)2024年12月20日,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隆重舉行。從1999年到2023年,澳門人均GDP從1.5萬美元增至6.9萬美元,居世界第五位。促使澳門產生巨大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一五計劃”超額完成B.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C.推行“一國兩制”方針D.成立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分析】本題考查了“一國兩制”的構想及港澳回歸,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一五計劃”是1953﹣1957年期間實施的,主要是為了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與澳門1999﹣2023年期間的發展毫無關系,A錯誤。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而澳門是特別行政區,并非民族區域自治地區,B錯誤。“一國兩制”方針是為解決臺灣問題,恢復對香港、澳門行使主權,實現祖國和平統一而提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和科學構想。在“一國兩制”方針下,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享有高度自治權,這為澳門的長期繁榮穩定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促使澳門在經濟等各方面取得巨大進步,C正確。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是為促進海峽兩岸交往,發展兩岸關系,實現祖國和平統一而成立的民間團體,其主要涉及大陸與臺灣地區的關系,與澳門的發展沒有關聯,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了“一國兩制”的構想及港澳回歸,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1.(2025 常熟市模擬)糧票是計劃經濟體制時期購買糧食或糧食制品的憑證。1955年開始發行,1993年全國取消使用。糧票取消使用體現了( )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C.國際環境的變化 D.科教興國戰略的展開【分析】本題主要通過糧票來考查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的發展。【解答】1955年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商品供應嚴重匱乏,所以需要憑票供應糧食,改革開放以后,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糧食等物資抵達豐富起來,所以1993年取消糧票,這體現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故A正確;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糧票的取消無關,故B錯誤;國際環境的變化不是取消糧票的原因,故C錯誤;科教興國的戰略是1995年開展的,與題干時間不符合,故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經濟體制改革,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