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縣域聯盟測評高二歷史試題(考試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條形碼區域內。2.全部答案在答題卡上完成,答在本試題上無效。3.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用0.5毫米的黑色筆跡簽字筆寫在答題卡上。4.考試結束后,將本試題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圖為陶寺遺址(距今約4300-4000年)高等級大墓出土的陶寺龍盤,其紋為蟠龍,盤曲如蛇;身體上有鱗狀斑紋,似鱷;耳朵似熊耳;口銜禾苗狀物(辨識為嘉禾,意為茁壯成長的禾稻)。這可用來佐證( )A.氏族對自然力量的原始崇拜 B.早期神權與世俗權力的結合C.各民族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 D.手工業生產技術相對較發達2.一名東晉僧人曾明確提出:一個信佛之人,雖不在王侯之位,但其德行也是在協助帝王對人民的治理。這反映了( )A.儒學正統地位的鞏固 B.佛教被儒家的倫理同化C.三教合一的社會現實 D.佛教本土化的發展趨勢3.20世紀末,商船“黑石”號在印尼海域被發現,裝載著運往西亞、北非的貨物。出水的文物既包括內地各種瓷器,也包括金銀器和銅鏡。其中,一件長沙窯瓷碗上的銘文為唐代寶歷二年(826年)。這一考古發現印證了( )A.唐朝開明開放的民族政策 B.絲綢之路推動了中外文化的交流C.陶瓷成為了主要外銷產品 D.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和地理范圍4.采用紙張寫書以后,書籍裝訂就逐漸由卷軸式向經折裝等冊葉形式過渡。宋代版印書籍大興,不同于手寫,需一版版地間隔開來,便出現了“蝴蝶裝”。伴隨著印刷及裝幀技術發展,南宋時的書籍裝訂出現了“包背裝”。這反映了( )A.科技進步推動文化傳承 B.文化傳播緣于商品經濟的發展C.印刷書促進了文化發展 D.文化創新對中華文化影響深遠5.史料記載,南宋臨安“衣冠畢會,商賈云集”,“近坊燈火如晝明,十里東風吹市聲”,城內有以天街中段為中心的鬧市區和城南、城北兩個大規模的商業區,還有不少專業性的商業街道。這可以用來佐證( )A.坊市分區逐步瓦解 B.經濟重心完成南移C.自然經濟加快瓦解 D.社會經濟活力增強6.秦漢時期,漕運方向為東西方向,主要通過黃河、渭河運輸;隋唐宋時期,漕運方向為東南向西北方向,大運河發揮了重要作用;元明清漕運方向則轉變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元代以海運為主,明成祖以后以運河為主。古代漕運的變化反映了( )A.經濟重心的南移 B.政治經濟格局的變遷C.對外貿易的拓展 D.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7.法國漢學家在其著作中曾說:“蒙古人撕裂了舊世界的帷幕,讓東西方終于直面彼此。”該學者意在強調蒙古西征( )A.擴大了元帝國政治影響力 B.開啟了亞歐民族交往歷程C.推動了區域間的文明交流 D.開辟了東西方的交通聯系8.1872年,清政府從“《新報》所載,知古巴地方之華工,其受苦視在秘魯者略等”,后派人前往古巴,將調查結果形成文字報告,即《古巴華工調查錄》。以此為據,總理衙門于1877年迫使西班牙簽訂《會訂古巴華工條款》十六條,以保護和維護華工在海外的權益。清政府的這些舉措( )A.提升了華工的國家認同觀念 B.反映了清政府近代外交意識增強C.保障了在巴華工的合法權益 D.提高了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9.據相關研究發現,我國高鐵線路平均每公里占地面積約為4-5畝,而高速公路每公里占地面積約為6-10畝。同時高鐵能耗僅為飛機的1/13、汽車的1/3。我國高鐵建設( )A.反映了科技世界領先 B.致力于生態環境的改善C.降低了社會能源消耗 D.有助于可持續發展推進10.埃及托勒密王朝法老,通過埃及傳統法老面具塑造自身形象,面具上不僅有圣蛇、涅米斯頭巾等埃及傳統元素,還融入了希臘化寫實風格,部分法老面具還會出現希臘式的服飾和發型元素。法老的這些舉措意在( )A.開啟多元性希臘化時代到來 B.維護其統治的合法性C.促進不同文化間的碰撞交匯 D.宣傳君權神授的理念11.下圖所示路線反映了( )A.印歐人早期遷徙 B.亞歐大陸貿易路線C.亞歷山大的遠征 D.阿拉伯帝國的擴張12.阿拉伯煉金術興起于7世紀,“chemia”源于阿拉伯語“al-kīmiyā”,最初指的是煉金術,后來演變為現代意義上的“化學”。此外,許多化學物質的名稱,如“堿”(alkali)、“酒精”(alcohol)等,也都來源于阿拉伯煉金術的術語。材料說明阿拉伯帝國( )A.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 B.為文藝復興提供條件C.是近代科技革命發源地 D.推動了人類文明發展13.1840年,英國政府在新西蘭的懷唐伊鎮與當地毛利族酋長簽署了《懷唐伊條約》。根據該條約規定,毛利人享有大英帝國臣民相同的權利,其傳統風俗也應得到保護。該規定( )A.反映了殖民侵略的隱蔽性 B.保護了土著文化的發展進程C.消除了毛利民族文化認同 D.說明了英殖民統治的多樣性14.德國“教育之父”洪堡于1810年創建了世界上第一所現代化的大學——柏林大學,他在創辦柏林大學時提出“洪堡五原則”,即教學與研究相統一、學術自由、大學自治、全面教育、科學研究的獨立性。這一理念( )A.推動了近代科學的興起 B.推動了理性主義的產生C.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 D.完善了德國的教育體系15.下表是1945年前后全球國際人口遷移變化情況。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時間 1850-1945年 1945-2000年主要移出地 歐洲、亞洲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 美洲 西歐、北美洲、大洋洲人口遷移數量 1846-1924年歐洲移出4800萬,1834-1941年亞洲移出1200-3700萬 1960年遷移人口為325萬,1974年為947.5萬A.發達地區人口遷移到落后地區是主流 B.勞工遷移已變為知識精英遷移C.人口遷移受生產力發展需要的影響 D.人口從舊大陸向新大陸遷移16.1946年8月17日,戴高樂強調:“同海外領地聯結在一起,法國是一個大國;失去這些領地,法國將不再成為大國。”而20世紀60年代,戴高樂卻說:“現在一切都變了。我們目前的時代,從地球的一端到另一端,是每一個民族都要掌握自己命運的時代。”戴高樂這一變化主要基于( )A.世界殖民體系瓦解 B.西方資本主義陣營的分化C.法國戰后經濟受挫 D.戰后國際形勢變化的需要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起源于黃河流域的這一支文化,逐漸成為東亞文化的主流,形成以漢字和儒學為特征的華夏文明或者稱“中華文明”。經過中國歷史上的漢唐盛世,中華文明的澤被范圍超出了“中央帝國”而到達北邊的朝鮮和日本、南邊的越南等地。中華文化成為學習效仿的對象,以華夏文明為標志的東亞,無論思想文化、科學技術還是政治制度、貿易、經濟的發展,都曾經在人類發展史上長期居于領先地位,從而給世界以巨大的影響。——摘自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 16-18世紀,代表中國精神文化的儒家經典、文學作品被傳教士譯介到西方,產生了重大影響,這一歷史現象被學界稱之為“東學西漸”。當歐洲的工業革命尚未開啟時,在傳統社會的框架內,西方國家很難戰勝中國。這迫使西方傳教士在中國采取和平的方式,而不能重復在美洲的武力傳教。與此同時,依附于傳教活動的文化交流,得以在平等的基礎上展開,中國文化才能走進西方,并被正面接受,而未遭受歧視。傳教士除了譯介大量代表中國文化的文本到西方外,還按照耶穌會制度要求,定期以書信形式向總部匯報傳教情況,這些書信的內容也成為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渠道。當時歐洲強烈需要借助外部因素沖破舊社會藩籬、擺脫教會束縛、批判封建專制并建立開明統治。為達到上述目標,歐洲人將目光轉向海外,最后聚焦于“高于歐洲的中國文明”,期待從中汲取發展的力量,在有關中國的文獻中尋找他們所需的材料,并對此加以闡述、積極推廣傳播,為自己社會的改革創立理論,制造輿論。——摘編自鄭朝紅《16-18世紀“東學西漸”重探:動因與啟示》(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東亞文化圈的基本特征,并說明古代東亞文化圈形成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6-18世紀“東學西漸”的影響。(6分)18.閱讀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印歐人主要靠畜牲為生,食物的匱乏和來源的不固定使得他們幾乎無法在一個地方長久定居,遷徙成為古印歐人最顯著的特征。約從公元前3000年末開始,印歐語系各族分批地從他們的故鄉向外遷徙,形成一個個規模巨大的、世界性的民族遷徙浪潮。當時印歐人正處于原始社會解體過程中,社會內部已發生了階級分化,軍事首領和貴族的地位和作用逐漸加強。對他們來說,進行掠奪是比勞動更容易獲取財富的途徑,對財富的追求成了他們遷徙的主要動力。在印歐人中,原始社會的解體過程是不平衡的,黑海北岸地區開始較早,而其他地區則較晚,這也是形成多次遷徙高潮的內部原因。——摘編自麟劍《人類源流史》材料二 公元元年前后,日耳曼人開始逐漸南遷,羅馬人允許甚至鼓勵日耳曼人越過邊境來當兵和務農,羅馬的產品、技術和思想也影響著日耳曼社會的許多領域。3世紀,在西遷的匈奴人壓迫下,日耳曼各部族被迫西移,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民族大遷徙由此而生。在這場“蠻族入侵”中,日耳曼人逐漸成了羅馬的軍隊將領、政府官員,羅馬帝國在蠻族的沖擊下最終走向瓦解。在這個過程中,歐洲的人種分布發生了巨大變化,西歐為日耳曼人各分支所占據,包括哥特人、汪達爾人、倫巴第人、法蘭克人等,他們紛紛建立自己的政權。西歐的語言也隨之改變,形成日耳曼語、拉丁語兩大語系。日耳曼人對舊羅馬帝國文明發達地區的統治結果是產生了一種新的文明。它既不是羅馬文明,也不是日耳曼文明。正如恩格斯所言,“日耳曼的文明固然效仿了羅馬人的樣式,然而卻完全獨立地發展起來”。——摘編自李秀珍主編《西方文明史》(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分析古印歐人遷徙的背景。(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日耳曼人遷徙的影響。(6分)19.閱讀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至少有100萬美國人每天喝兩次茶”,而直到1790年美國人口還不足300萬。在費城,女人寧愿不吃晚餐也不愿沒有一碟茶。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整個歐洲陷入“拿破侖戰爭”,歐洲商人在中國的貿易停滯下來。美國商人抓住機會,至1819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的茶葉約有三分之一轉口到歐洲。為了鼓勵對華貿易,美國政府給予對華貿易商人《航海法》和《稅則法》的保護、茶葉關稅延期兩年繳納等特別優惠待遇。中國茶商給予美商長期的賒銷,這種信貸形式是美商將茶葉售出獲得利潤后才付款,時間為幾個星期乃至幾個月,有的洋商還會等到利于自己的國際匯率時才付款。——摘編自李夢婷等《論鴉片戰爭前茶葉在中美貿易中的地位及其成因》材料二 美國茶葉消費主要以快速沖飲茶為主。1890年湯姆斯·立頓正式在英國推出立頓紅茶,并在1892年開始了全球化運動,最先在美國設廠。此后,多個英國品牌茶葉進入美國,是美國茶葉市場多樣化的助推者。在袋裝碎茶沖泡的基礎上,美國人還創造性地推出具有鮮明特色的茶飲,發明了冰茶、袋泡茶、瓶茶和速溶茶等,并成為世界主要茶葉進口與消費國之一。——雷伍峰《英國茶文化的發展與特點及其影響》(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美國茶葉貿易發展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該時期美國飲茶的特點,并分析其原因。(8分)20.閱讀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新中國成立后,為發展醫學科學事業,我國積極開展醫學科學領域的國際交流活動,下表為新中國成立后部分國際醫療交流活動。時間 交流活動 重要意義1950年 蘇聯派醫學專家援助中國協和大學、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 幫助中國完善醫學學科建設,建立現代醫療體系,引入公共衛生管理模式,實現牛痘、卡介苗國產化1964年 亞非拉醫療合作會議,提出“南南合作”醫療援助倡議 奠定后續援非醫療的政策基礎1980年 在坦桑尼亞、贊比亞等國建立醫療培訓中心,幫助當地培養醫護工作者 中國援非從單純診療轉向技術輸出1996年 首屆國際農村醫學學術會議,來自澳大利亞、新西蘭、菲律賓、加拿大、美國等國家的180名全科醫師參加 發展中國家農村醫療模式創新,推廣中國鄉村醫生經驗2006年 中國成為國際食品添加劑法典委員主持國 推動全球食品標準制定2016年 第九屆全球健康促進大會召開,中國與世衛組織共同興辦 在健康促進領域留下中國方案2024年 “一帶一路”國際醫學教育合作平臺相關會議 有力推動了全球醫學教育的交流與合作,促進了醫學教育的數智化改革與創新——摘編自《中國衛生年鑒》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新中國國際醫療交流”擬定相關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論述充分,表達清晰)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縣域聯盟測評高二歷史試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 2 3 4 5 6 7 8B D D A D B C B9 10 11 12 13 14 15 16D B A D A C C D1.答案:B解析:陶寺遺址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典型聚落文明,且陶寺龍紋并非單一蛇形圖騰,而是融合多種動物特征,其功能已超越氏族自然崇拜,而是服務于王權意識形態建構,故選B項,排除A項;“華夏認同觀念”不符合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史實,且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材料并不能反映手工業技術,且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項。2.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中“東晉僧人”認為信佛之人“雖不在王侯之位,但其德行也是在協助帝王對人民的治理”可知,佛教傳入中國后,受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逐漸有了維護統治和道德教化的內容,其本質是佛教的本土化,故D項正確。東晉時期儒家思想受到了佛道的沖擊,但儒學一直居于正統地位,排除A項;材料主要反映了佛教對儒家文化的吸收,而非被“同化”,排除B項;“三教合一”在材料中無從體現,排除C項。3.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商船‘黑石’號在印尼海域被發現 裝載著運往西亞、北非的貨物”和長沙窯瓷碗上“銘文為唐代寶歷二年(826年)”可以得知唐朝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和范圍,故D項正確。印尼、西亞、北非并非唐政府治下的民族,排除A項;材料并沒有體現中外文化“交流”,排除B項;材料中不只有陶瓷,還有金銀器和銅鏡,不能得出瓷器的重要性,排除C項。4.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中“采用紙張寫書以后 由卷軸式向經折裝等冊葉形式過渡”“宋代版印書籍大興 出現了‘蝴蝶裝’”“伴隨著印刷及裝幀技術發展 出現了‘包背裝’”可知造紙術、印刷術、裝幀技術等科學技術的進步都推動了書籍業的發展,書籍又是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故A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文化傳播與商品經濟的關系,排除B項;“印刷書”對文化傳承的影響僅限于唐朝以后,不能概括“采用紙張書寫以后”的變化,排除C項;文化創新“影響深遠”在材料中無從體現,且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項。5.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中“衣冠畢會,商賈云集”,“近坊燈火如晝明,十里東風吹市聲”、商業區、商業街道可知,南宋臨安商業繁榮,故D項正確。坊市制度北宋時已瓦解,排除A項;經濟重心南移不能說明都城商業繁榮,排除B項;自然經濟瓦解晚于南宋,排除C項。6.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中漕運路線和漕運方式的變化可知,古代中國漕運受政治中心東移、北移及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元朝海路發達,漕運多選海路。明成祖時期鑒于東南沿海地區面臨著倭寇和海盜的侵擾,以及遷都的需要,漕運以運河為主。這些都受政治經濟因素的影響,故B項正確。漕運的變化并不完全受經濟的影響,排除A項;秦漢、隋唐宋、明朝海運改運河運糧,都不能說明海外貿易的擴展和商品經濟發展,排除C、D兩項。7.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中學者的觀點“讓東西方終于直面彼此”,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蒙古西征對于打破東西方地域隔閡、暢通貿易通道、促進文化傳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故C項正確。“東西方直面彼此”并不只說明元帝國的影響力,排除A項;歐亞之間的聯系和交往早在絲綢之路開通后早已有之,排除B、D兩項。8.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清政府從《新報》登載得知華工的悲慘遭遇,后派人前往調查并形成報告。且以此為據,迫使西班牙簽訂條約,保護華工權益。這說明清政府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近代外交意識,故B項正確。華工的國家認同觀念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項;“保障了”華工的合法權益和“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屬于過度解讀,排除C、D兩項。9.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中高鐵修建比其他交通形式節約了土地和能源可知,其有利于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故D項正確。材料中沒有與其他國家對比,世界領先無從得知,排除A項;生態環境改善并不是交通發展的出發點,排除B項;高鐵建設有助于節約資源,但是降低了“社會能耗”過于夸大,排除C項。10.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亞歷山大帝國分裂后,托勒密埃及由馬其頓人統治。托勒密法老面具,由埃及傳統符號與希臘藝術風格相結合,是統治者主動選擇的文化策略,旨在通過尊重埃及本土宗教傳統和融入希臘化元素,構建“希臘-埃及共主”形象,從而贏得埃及民眾的認同,鞏固其統治合法性,故B項正確。托勒密王朝法老面具仍保留埃及宗教符號,不能反映希臘化時代的到來,且“開啟”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托勒密埃及統治者此舉目的并非促進文化交流,排除C項;“君權神授”理念不能概括面具帶有希臘化特色,排除D項。11.答案:A解析:根據圖片信息,出發點是東歐,到達地點分別有西歐、南歐、小亞細亞、西亞、南亞等地可知,該圖反映的是早期印歐人大遷徙,故A項正確,排除其他選項。12.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阿拉伯煉金術對于西方化學有較大的影響,從而推動了人類文明進程,故D項正確。材料反映了阿拉伯對西方化學的影響,并沒有體現西方對東方的影響,排除A項;文藝復興的條件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與化學關系不大,排除B項;近代科學革命的發源地是歐洲,而非阿拉伯帝國,排除C項。13.答案:A解析:《懷唐伊條約》的簽訂標志著新西蘭正式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根據材料條約中的規定土著“傳統風俗也應得到保護”,但前提是“毛利人享有大英帝國臣民相同的權利”可知,保存土著文化的前提是淪為英國的殖民地,故A項正確。雖然條約“傳統風俗也應得到保護”,但是保護其“發展進程”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消除了”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英國殖民的其他方式,“多樣性”無從體現,排除D項。14.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中洪堡的“五原則”及所學知識中柏林大學的歷史價值可知,洪堡的這些理念推動了德國教學科研的發展,適應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背景下普魯士的需求,故C項正確。近代科學興起于16-17世紀,早于柏林大學的建立,排除A項;理性主義出現于17-18世紀,早于柏林大學的建立,排除B項;“完善了”德國的教育體系是對材料的過度解讀,排除D項。15.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中二戰前后移民方向、數量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50年受世界市場擴大的影響,大批歐洲、亞洲移民進入美洲。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快速恢復和發展,需要大量勞動力,吸引了眾多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前往,故多從亞洲、非洲、拉丁美洲遷往西歐、北美洲、大洋洲。但由于戰后全球科技和經濟的發展,發達國家對技術人才的需求旺盛,移民條件要求更高,所以整體數量減少,故C項正確。發達國家遷往落后地區主要是二戰前,排除A項;二戰后雖然技術移民增多,但仍有大量的勞工移民,排除B項;“從舊大陸向新大陸遷移”并不符合戰后的史實,排除D項。16.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二戰后戴高樂對于殖民地獨立的問題發生了變化,前期希望維持對殖民地的控制,但是隨著戰后民族獨立運動的蓬勃發展,以及法國擺脫美國控制的需要,其對于殖民地的態度發生了變化,故D項正確。20世紀60年代世界殖民體系尚未完全瓦解,不能成為戴高樂此話的背景,排除A項;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美國實力衰落,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出現分化,這并不能成為20世紀40-60年代戴高樂思想轉變的基礎,排除B項;法國戰后經濟受挫,但是戰后初期戴高樂力圖維持殖民現狀,排除C項。二、非選擇題17.(1)基本特征:中國居于中心地位;以儒家思想和漢字為核心;佛教中國化后廣泛傳播,并成為主要宗教信仰;對世界文化有較大影響。(4分,任答兩點即可)原因:中國是大一統的國家,國力強盛;儒家思想的長期影響;中華文化積淀深厚,有巨大優勢;東亞各國統治者對中國文化的認可;宗藩體系的維護。(4分,任答兩點即可)(2)影響: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東西方交流更加便利,西方傳教士采取務實的文化策略,基于東西方文化的互補性和共通性,將大量的東方文化介紹傳播到西方,為歐洲啟蒙思想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促進了西方社會的發展和變革,為西方的現代化進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動力和借鑒。同時,它也增進了東西方之間的相互了解,推動了世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6分,答出兩點即可)18.(1)背景:氣候逐漸變得干燥寒冷,影響了經濟生活;伴隨生產力的發展,人口數量不斷增加,可利用的資源逐漸減少;掌握了較為先進的畜牧技術和車輪制造技術;部落首領和貴族能夠帶領部落成員制定遷徙計劃協調行動;原始社會走向解體,出現階級分化,軍事首領和貴族為掠奪財富;社會發展程度的差異。(6分,任答三點即可)(2)影響:打破了古代各地區的閉塞狀態,促進了古代文明間的交流、交融;加速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改變了歐洲原有的政治版圖,形成了新的政治實體和統治秩序;日耳曼語族對歐洲語言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逐漸形成了封建領主與附庸之間的關系,推動了歐洲社會從奴隸制向中世紀封建制的轉變。(6分,任答三點即可)19.(1)原因:早期移民將飲茶帶到美國,市場需求大;受拿破侖戰爭影響,歐洲對外貿易下降;美國實行相對自由的貿易政策,并通過簽訂協定降低了茶葉進口關稅;近代新經營方式的推動作用;美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消費能力逐漸增強。(6分,任答三點即可)(2)特點:美國茶快捷方便;具有多樣性和包容性;生產高度工業化。(2分,一點1分,任答兩點即可)原因:工業革命,科技進步;美國經濟基礎較為雄厚;美國移民國家文化多元;美國生活節奏較快;經濟全球化的逐步展開。(6分,任答三點即可)20.(12分)示例論題:新中國國際醫療交流與我國的外交政策及綜合國力密切相關。(3分)闡述:醫療國際交流是我國外交工作的重要內容。新中國建立初期,由于外交政策和國家實力的影響,我國醫療國際交流重點在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主要方式為接受支持和援助。至20世紀60年代,鑒于中蘇關系的變化和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我國醫療國際交流對象主體為亞非拉國家,并方式逐漸轉向對外援助。到80年代,伴隨著新中國恢復在世衛組織的合法席位,我國在國際醫療衛生事業上重要性日益凸顯,對外交流中我國從單純診療轉向技術輸出。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國家實力不斷增強,我國對外醫療國際交流的不斷擴大發展,開始主持國際會議推廣中國經驗,提供中國方案,推動了全球醫學交流與合作,促進醫學教育的智能化改革與創新。總之,新中國國際醫療交流在外交政策引領下,依托國家不斷增強的實力,持續深入推進,為我國和全球衛生事業帶來機遇和作出貢獻。(9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