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20課 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同步練習 2024-2025學年下期初中歷史統編版七年級下冊(新教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20課 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同步練習 2024-2025學年下期初中歷史統編版七年級下冊(新教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20課 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同步練習
2024-2025學年下期初中歷史統編版七年級下冊(新教材)
一、選擇題
1.玉米、甘薯傳入中國后成為重要糧食作物,直接影響是( )
A.增加糧食產量 B.豐富飲食結構
C.加劇民族危機 D.增加財政收入
2.明朝時,手工業和商業在前代基礎上繼續發展。棉紡織業逐漸從南方向北方推廣。南北方都涌現出一批手工業生產基地。其中蘇州是著名的( )
A.棉紡織業中心 B.制瓷業中心 C.絲織業中心 D.印染業中心
3.依據下表的信息分析,下列選項中,最符合該表的歷史主題是( )
唐 精美冠全國的蜀錦、聞名中外的唐三彩
宋 瓷器的輝煌時代、領先世界的造船業
明 棉紡織業的推廣
清 頗具規模的手工工場
A.日益繁榮的紡織業 B.海外貿易不斷發展
C.手工業的巨大成就 D.傳統制瓷業的輝煌
4.據記載,清朝前期(即康乾盛世時期),中國國土遼闊,人口眾多。清朝政府統一蒙古、東北、新疆、西藏、臺灣,奠定了如今中國的版圖,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大一統。結合下表數據,反映清朝前期( )
時期 人口 耕地面積 征收糧食
順治末年 不到2000萬 約549萬頃 640多萬石
乾隆末年 3億左右 約741萬頃 830多萬石
A.出現了有名的商幫 B.出現手工業工場
C.農業有了較大發展 D.形成了農村集市
5.下列對明朝經濟發展敘述錯誤的一項是( )
A.引進原產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和向日葵
B.蘇州成為明代的絲織業中心,景德鎮是全國的制瓷中心
C.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的商貿城市,出現徽商、晉商等商幫
D.占城稻引入中國,并廣泛種植
6.清朝前期,江寧著名的機戶李扁擔、李東陽等,都各自擁有織機五六百張;佛山鎮經營棉織業,織工超過50000人。下列各項對材料解讀最準確的一項是( )
A.當時的人喜歡進行集中生產 B.當時已出現較成熟的手工工場
C.清朝前期棉紡織業開始興起 D.農業發展促進了手工業的興盛
7.清朝前期統治者鼓勵開墾荒地,興修水利,改進種植技術,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這些措施直接有利于( )
A.徹底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 B.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
C.滿族統治者入主中原地區 D.封建君主專制的強化
8.圖表分析是研究歷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觀察下列圖表,從中可以得出的正確結論是( )
明朝至清朝中期中國人口統計表(部分)
年代 明洪武26年(公元1393年) 明萬歷28年(公元1600年) 清康熙39年(公元1700年) 清乾隆59年(公元1794年) 清道光30年(公元1850年)
人口數量 0.7億 1.97億 1.5億 3.3億 4.3億
A.清朝乾隆時期中國人口數量占世界總人口數量的四分之一
B.清朝康乾時期人口出現負增長
C.從公元1393年到公元1850年中國人口一直在增長
D.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間中國人口快速增長
9.“景德鎮袤延僅十余里……以陶來四方商販,民窯二三百區,工匠人夫不下數十萬”反映了清朝哪一行業的盛況( )
A.絲織業 B.礦冶業 C.制瓷業 D.制茶業
10.據考證,“南澳一號”古沉船是一艘明代晚期的商船,船上發現了大量來自瓷都的瓷器。這些來自瓷都的瓷器是( )
A.越窯的青瓷 B.邢窯的白瓷 C.景德鎮的青花瓷 D.哥窯的冰裂紋瓷器
11.據史書記載,康熙皇帝曾用10余年時間,反復試驗,培育出早熟的優良稻種“御稻米”。此舉( )
A.促進了社會對農業的重視 B.解決了我國北方饑荒問題
C.促進了農產品商品化進程 D.標志著古代農學發展到頂峰
12.清朝注重改良農業新品種,使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時,棉花、甘蔗、煙草、茶葉、藥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這一現象( )
A.反映農耕面積擴大 B.推動商品經濟發展 C.加快自然經濟瓦解 D.表明手工工場產生
13.清朝以前,江南盛產稻米,養魚業發達,被譽為魚米之鄉,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清中期以后,玉米、甘薯等作物在江漢平原、洞庭湖等地區得到普遍推廣,湖廣地區成為新的商品糧基地,出現“湖廣熟,天下足”的諺語。這一前后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鐵器牛耕的出現 B.高產作物的改良及推廣
C.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D.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14.“嘉靖年間,徽商吳養春‘以黃山木材販至江南,建園林百座,富甲東南’。”徽商經營的主要領域是( )
A.鹽業、典當、木材 B.絲綢、茶葉、海運
C.錢莊、藥材、棉布 D.瓷器、鐵礦、漕運
15.“清代《山西票號史》載:‘乾嘉以降,晉商票號匯通天下,官府稅銀、民間匯兌皆賴之。’”晉商票號的興盛得益于( )
A.白銀貨幣化普及 B.科舉制度改革
C.外國銀行競爭 D.手工業工場興起
16.18世紀江南地區“織戶漸多,機聲軋軋,比戶相聞”,這反映了( )
A.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B.手工工場規模擴大
C.農產品商品化加速 D.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17.自明朝中期起,原產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等傳入中國,它們單位畝產量大,適應性強,得到廣泛傳播。煙草、花生等新的經濟作物也大致于同時傳入中國,進一步豐富了農產品結構。這說明( )
A.農業結構發生巨大變化 B.中外交流推動農業發展
C.國家積極推行對外開放 D.政府鼓勵發展商品經濟
18.下圖展示了春秋戰國以來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據此推論,最合理的是( )
A.生產力一直呈現上升趨勢 B.南北經濟格局逐漸改變
C.社會穩定有利于經濟發展 D.商品經濟發展動力不足
19.我國古代某朝代前期出現了如下經濟現象。據此可以推斷該朝代是( )
*鼓勵百姓墾荒 *出現成熟的手工工場 *晉商開設票號 *只開放廣州一處對外通商口岸
A.唐朝 B.北宋 C.元朝 D.清朝
二、材料題
20.農業是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基礎。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圖1 魏晉嘉峪關墓葬壁畫《胡人牛耕圖》圖2清朝《耕織圖》
材料二 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1年),朝廷遣使至福建取占城稻種三萬斛,分送給江南、淮南、兩浙等路,并將種植法張榜公布,予以推廣……,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成為重要的糧倉。
——樊樹志《國史概要》
材料三 清代中期人口、耕地面積統計表
年份 人口數量(億) 耕地面積(萬頃) 人均耕地面積(畝)
1753年 1.84 735.22 4.00
1768年 2.08 741.45 3.56
1812年 3.34 788.93 2.36
——摘編自戴逸《簡明清史》
材料四 假如在普通的時代,(明清時期)這種秩序和持久或許可看做是件幸事。但是,這些世紀卻是一個生氣勃勃的新歐洲正在崛起的世紀……中國不僅看起來,而且事實上也是相對靜止的、落后的。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1)根據所學回答材料一圖中的耕作方式何時開始出現?從圖1的人物與地區來看,它還可以幫助我們研究哪一歷史主題?
(2)據材料二,分析指出推動占城稻廣泛種植的主要力量。材料二反映了我國古代經濟發展出現了什么重大變化?
(3)根據材料三,概括清代中期農業發展的狀況,并指出隱含的問題。
(4)據材料四指出明清農業較同時期世界相比有何特點?造成該特點的制度根源是什么?
(5)綜合上述材料,歸納影響中國農業的主要因素。
2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的發展與國家發展緊密相關。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第一組史料 A齊桓公之所以能夠劃時代地成為五霸之首,在諸侯中特出一頭地,在這兒可以找出它的物質根據。煮海為鹽積累了資金,鑄鐵為耕具提高了農業生產。 ——摘自《郭沫若全集》 B唐代北方出現了用木桶相連汲井水的水車。長江流域出現了形似紡車的筒車。筒車的輪子周圍縛有竹桶,由水流推動而旋轉,把水由低處送到高處。 ——摘編自白至德《白壽彝史學二十講:中古時代·隋唐》
第二組史料 ——整理自統編版歷史七年級教材
材料二 為恢復和發展經濟,唐前期的統治者采取措施加快人口再生產。唐代開元、天寶之際,人口數量為6000萬左右;宋代自宋仁宗時起,戶口即超過1200萬……唐宋的水路運輸發達,承接了隋代開鑿大運河帶來的便利,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得以連接貫通……這個時期,出現了船戶、挑夫和舵工等職業勞動者,他們把產品運轉到全國各地,使各地互通有無……據《通典》記載,當時全國有耕地620萬頃,以1唐畝合今0.786市畝和以每市畝產糧154斤計算,全國糧食總產量為750428萬斤;宋徽宗時墾田面積達到1000萬頃,耕作技術進步和水利條件改善,糧食產量大幅度增長。
——摘編自歐陽峣《唐宋時期經濟增長的大國效應》
材料三 明清時期,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向市鎮,一大批工商業市鎮以及商品經濟發達的府域得到快速發展,其中江南地區尤多。劉家港鎮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依托發達的航運,商品北達京師,西至巴蜀,甚至銷往歐洲,消費市場十分廣闊。明中后期的蘇州,占總人口半數以上的手工業者或與之相關聯的從業人員在當地生產出的大量商品都被銷往外地,江南地區自古就有“重農不抑商,扶商不危農”的商貿傳統。江南市鎮從農村商業產業鏈的發端開始,種植經濟作物,發展手工制造業,向內、向外拓展交易市場,形成了富有江南特色的商品經濟模式。
——摘編自張軼倫《明清江南市鎮在商品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1)請在以上兩組史料中,選擇相互印證的史料,提取兩則信息。
(2)根據材料二,概括唐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表現。
(3)根據材料三,概括明清時期江南商品經濟發展的新變化及原因。
參考答案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C C D B B D C C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答案 A B B A A D B C D
1.A
【詳解】根據“玉米、甘薯傳入中國后成為重要糧食作物”及所學知識可知,玉米和甘薯都是高產作物,在傳入中國后,因其玉米具有適應性強、產量高的特點,甘薯也是產量較高的作物,它們在中國廣泛種植,由此增加了糧食產量,A項正確;雖然玉米和甘薯在一定程度上會豐富飲食結構,但材料更側重于對糧食產量的直接影響,排除B項;玉米和甘薯的傳入與民族危機毫無關系,排除C項;材料沒有提到玉米和甘薯的種植給政府增加了財政收入,排除D項。 故選A項。
2.C
【詳解】據題干“明朝時,手工業和商業在前代基礎上繼續發展。棉紡織業逐漸從南方向北方推廣。南北方都涌現出一批手工業生產基地。其中蘇州是著名的”和所學知識可知,蘇州與南京、杭州并列為明清南方三大絲織中心,其絲織技術、規模和貿易網絡均處于全國領先地位,C項正確;棉紡織業雖在明代從南方推廣至北方,但核心產區是松江(今上海),而非蘇州,排除A項;明朝著名的制瓷業中心是景德鎮,排除B項;印染業多依附于紡織業發展,但蘇州的突出地位在于絲織而非印染,排除D項。故選C項。
3.C
【詳解】根據材料內容可知,唐宋明清時期,手工業發展規模較大,領先世界,說明歷史主題時手工業的巨大成就,C項正確;表格內容不僅僅局限于紡織業,排除A項;題干中主要強調的是各個朝代的手工業成就,并非海外貿易不斷發展業,排除B項;雖然有提到制瓷業,但只是表格中的一部分內容,不能全面概括表格主題,排除D項。故選C項。
4.C
【詳解】依據題干的表格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建立后,統治者注重農業發展,積極調整農業政策,鼓勵墾荒運動,使得農業有了很大的發展,C項正確;商幫與征收糧食無關,排除A項;手工業與耕地面積無關,排除B項;題干表格顯示人口增多,無法說明形成了農村集市,排除D項。故選C項。
5.D
【詳解】本題屬于逆向選擇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宋朝時期占城稻引入中國,并逐漸廣泛傳播,而不是明朝時期,D項符合題意,選擇D項;明代,引進原產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產糧食作物,促進糧食產量的增加,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明朝時期,蘇州成為明代的絲織業中心,景德鎮是全國的制瓷中心,促進了我國手工業的發展,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明朝出現了有名的商幫,如山西的晉商、安徽的徽商,北京和南京市全國性的商貿城市,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
6.B
【詳解】根據材料“江寧著名的機戶李扁擔、李東陽等,都各自擁有織機五六百張;佛山鎮經營棉織業,織工超過50000人”分享可知,當時的手工工場規模大,經營得當,說明當時已出現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B項正確;材料沒有反映人們的喜好,排除A項;開始的說法錯誤,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農業的作用,排除D項。故選B項。
7.B
【詳解】根據材料“清朝前期統治者鼓勵開墾荒地,興修水利,改進種植技術,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分析可知清朝統治者鼓勵發展農業,引進高產農作物,促進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B項正確;徹底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滿族統治者入主中原地區屬于政治角度,排除C項;封建君主專制的強化屬于政治角度,排除D項。故選B項。
8.D
【詳解】根據題干“明朝至清朝中期中國人口統計表”可知,明朝萬歷年間,全國人口達到1.97億。明末以來的經濟衰敗和連年戰亂,造成人口銳減。清朝前期的統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復社會經濟的措施,使經濟發展,國力增強,社會安定,人口的數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長。到康熙時,全國人口總數已達到1.5億;乾隆末年,全國人口發展到3.3億。因此可以推斷出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間中國人口快速增長,D項正確;題干未公布世界人口數量,故無法得出清朝乾隆時期中國人口數量占世界總人口數量的四分之一,排除A項;題干數據表明清朝康乾時期人口由1.5億增加到3.3億,因此“清朝康乾時期人口出現負增長”說法錯誤,排除B項;明萬歷到清康熙之間人口出現下降,因此“從公元1393年到公元1850年中國人口一直在增長”說法錯誤,排除C項。故選D項。
9.C
【詳解】根據材料“以陶來四方商販,民窯二三百區,工匠人夫不下數十萬”可知,景德鎮的制作陶瓷產業非常繁榮,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景德鎮也是著名的瓷都,C項正確;絲織業的主要產地是在江浙一帶,排除A項;礦冶業的主要地點在北方,排除B項;景德鎮并非制茶中心,排除D項。故選C項。
10.C
【詳解】據所學可知,瓷都是指景德鎮,明代景德鎮是全國的制瓷中心,所產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樣,色彩艷麗,花紋優美, 暢銷海內外,C項正確;唐朝時,陶瓷器生產水平很高越窯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窯的白瓷類雪似銀,但越窯、邢窯不是瓷都,排除AB項;“冰裂紋”,又叫斷紋瓷,是古代龍泉青瓷中的一個品種,作為瓷器的一種特殊裝飾,以宋代哥窯產品最為著名,但哥窯不是瓷都,排除D項。故選C項。
11.A
【詳解】根據材料“據史書記載,康熙皇帝曾親自在宮中用10余年時間,反復試驗,培育出早熟的優良稻種‘御稻米’”分析可知皇帝重視農業,因此此舉促進了社會對農業的重視,A項正確;解決了我國北方饑荒問題,表述絕對,饑荒問題復雜不可能單靠一個稻種就完全解決,排除B項;材料僅反映水稻品種的改良,并沒有說明糧食是用于流通還是自己使用,無法得出促進了農產品商品化進程,排除C項;古代農學發展有很多成就,比如《齊民要術》等,御稻米可能是一個成就,但頂峰可能夸大其詞,排除D項。故選A項。
12.B
【詳解】根據題干“使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時,棉花、甘蔗、煙草、茶葉、藥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結合所學可知,清朝通過改良農業技術,不僅提高了糧食產量,還擴大了經濟作物(如棉花、甘蔗、煙草等)的種植面積。這些經濟作物主要用于市場交易而非自給自足,促使農民更多參與商業活動,推動農產品的商品化,B項正確;題干信息未明確提及耕地總面積擴大,排除A項;“自然經濟瓦解”出現在鴉片戰爭后,排除C項;手工工場產生與題干中農業改良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
13.B
【詳解】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清中期以后,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在江漢平原、洞庭湖等地區得到普遍推廣。這些作物具有適應性強、產量高的特點,能夠在不同的土壤和氣候條件下生長,極大地提高了糧食產量,使湖廣地區能夠成為新的商品糧基地,從而出現 “湖廣熟,天下足” 的諺語,這是導致江南地區糧食生產地位變化的主要原因,B項正確;鐵器牛耕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出現,其推廣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但與清朝中期江南地區糧食生產變化的時間不符,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項;經濟重心南移從唐朝中后期開始,到南宋時完成。而材料中強調的是清朝中期的變化,時間上不吻合,且經濟重心南移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清朝中期這一變化的直接原因,排除C項;閉關鎖國政策主要是限制對外交往和貿易,對國內糧食生產基地的變化影響不大,與“湖廣熟,天下足” 局面的形成沒有直接關聯,排除D項。故選B項。
14.A
【詳解】根據題干材料“以黃山木材販至江南,建園林百座,富甲東南”結合所學可知,徽商在明清時期以鹽業(尤其是兩淮鹽業)、典當業和木材業為主要經營領域。鹽業是徽商壟斷的重要行業,典當業則用于資本周轉,木材業因徽州多山的地理條件而興盛,A項正確;徽州位于內陸,可能更依賴內河運輸而非海運,排除B項;錢莊是晉商的主業,排除C項;瓷器主要涉及海外貿易,排除D項。故選A項。
15.A
【詳解】根據題干材料“乾嘉以降,晉商票號匯通天下,官府稅銀、民間匯兌皆賴之。”結合所學可知,晉商票號的興盛與清代白銀作為主要流通貨幣的普及密切相關。明朝中后期至清朝,白銀逐漸成為官方和民間交易的核心貨幣(即“白銀貨幣化”)。這一趨勢促進了商業活動頻繁化和跨區域貿易的發展,但長途運輸白銀存在風險和不便。晉商票號應運而生,專門從事銀錢匯兌、存儲等業務,滿足了官府稅銀上繳、民間遠距離資金調撥的需求。因此,白銀貨幣化普及是票號興起的直接推動力,A項正確;科舉制度改革與金融業無關,排除B項;外國銀行競爭在乾嘉時期尚未形成威脅,排除C項;手工業工場興起屬于生產領域,與貨幣流通無直接關聯,排除D項。故選A項。
16.D
【詳解】據題干“18世紀江南地區‘織戶漸多,機聲軋軋,比戶相聞’”和所學知識可知,織戶從事紡織生產,在18世紀的江南地區織戶增多,說明紡織業生產有一定規模發展,當時出現了一些織戶雇傭機工進行生產的情況,織戶與機工之間形成了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這種關系是資本主義萌芽的典型特征,D項正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是在鴉片戰爭后,與題干時間18世紀不符,排除A項;題干只是提及織戶漸多,沒有關于手工工場具體規模大小描述,不能得出手工工場規模擴大,排除B項;題干強調紡織業生產情況,并未涉及農產品商品化內容,排除C項。故選D項。
17.B
【詳解】根據材料“自明朝中期起,高產作物玉米,番薯、馬鈴薯自海外傳入中國,它們單位畝產量大,適應性強,……。煙草、花生等新的經濟作物也大致于同時傳入中國,進一步豐富了農產品結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時世界處于開辟新航路時期,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中外文化交流也不斷加強,明朝引進了原產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因此中外交流影響農業發展,B項正確;題干主要強調的是新的農作物品種傳入中國,沒有其他農業結構的對比,無法得出農業結構發生巨大變化,排除A項;明朝中期起,中國總體上實行的是海禁等相對封閉的政策,并非積極推行對外開放,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題干中沒有提到政府對于發展商品經濟的態度和政策等內容,主要是在說新作物的傳入和影響,與政府鼓勵發展商品經濟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
18.C
【詳解】據題干“春秋戰國以來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狀況”可知,秦漢、唐宋等時期生產力呈上升趨勢,這些時期大多政治相對穩定,社會秩序良好;而魏晉、元朝、明末清初等生產力下降階段,往往伴隨著戰亂、朝代更迭等不穩定因素。由此可以推斷出,社會穩定有利于經濟發展,進而推動生產力提升,C項正確;從圖中可以明顯看到,魏晉、元朝和明末清初時期,社會生產力發展狀況是下降的,并非一直呈上升趨勢,排除A項;圖中所展示的是中國社會生產力的整體發展狀況,并沒有關于南北經濟格局相關的信息體現,無法得出南北經濟格局逐漸改變的結論,排除B項;圖中主要呈現的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沒有直接涉及商品經濟發展動力方面的內容,不能得出商品經濟發展動力不足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
19.D
【詳解】根據題干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清朝前期,大片土地得到開墾,荒山曠野改造成農田, 耕地面積不斷擴大,邊遠地區也得到了開發。明清時期已出現了比較 成熟的手工工場,其中有些頗具規模。在商業活動中,出現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幫,如山西商人組成的晉商。1757年,清廷下令關閉其他港口,只開放廣州一處 作為西方商船來華的口岸,D項正確;唐朝對外開放,經濟交流頻繁,排除A項;宋元時期,在政府鼓勵下,海外貿易得到巨大發展,排除BC項。故選D項。
20.(1)開始出現:春秋時期或春秋戰國時期 主題: 民族交融
(2)力量:政府的支持和推廣 變化:經濟重心完成從北方移到南方
(3)狀況:耕地面積增加,但是人均耕地減少(只要有耕地增即可)
問題:人地矛盾突出,社會壓力巨大,社會矛盾尖銳,影響經濟的發展。
(4)特點:相對靜止、落后 封建土地私有制
(5)因素:生產工具、國家政策、勞動力等。(答到兩點即可)
【詳解】(1)開始出現:根據圖1可以得出,圖片體現的是牛耕,結合所學知識,中國鐵犁牛耕出現在春秋時期或春秋戰國時期;主題: 根據圖1可以得出,這一時期少數民族開始使用牛耕,這說明少數民族學習了漢族的農業技術,體現出民族交融。
(2)力量:根據材料二“朝廷遣使至福建取占城稻種三萬斛,分送給江南、淮南、兩浙等路,并將種植法張榜公布,予以推廣”可以得出推動占城稻廣泛種植的主要力量是政府的支持和推廣 變化:根據材料二“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成為重要的糧倉”,結合所學知識,太湖流域位于南方,體現出經濟重心完成從北方移到南方。
(3)狀況:根據材料1812年相比1753年,耕地面積由788.93萬頃增加到788.93萬頃,體現出耕地面積增加,但是人均耕地面積由4.00畝下降到2.36畝,體現出人均耕地減少 問題:根據材料表格可以得出清朝的人均耕地數量不斷下降,體現出人地矛盾突出,社會壓力巨大,社會矛盾尖銳,影響經濟的發展。
(4)特點:根據材料四“而且事實上也是相對靜止的、落后的”可以得出特點是相對靜止、落后 制度根源:結合所學知識,中國明清時期仍然是封建制度,也就是封建土地私有制。
(5)主要因素:根據材料一牛耕體現出的因素是工具,根據材料二政府推廣占城稻體現的是國家政策,根據材料三明清人口增長體現的是勞動力。
21.(1)信息:史料AD相互印證,春秋時期出現鐵農具;史料BF相互印證,唐朝時出現了生產工具筒車。
(2)表現:人口快速增長;出現了船戶、挑夫和舵工等職業勞動者,把產品運轉到全國各地;墾田面積擴大,糧食產量大幅度增長。
(3)新變化:江南工商業市鎮快速發展;海外市場十分廣闊且與西歐資本主義市場存在聯系;形成了區域特色的商品經濟模式。
原因:新型生產關系的出現;國內外交通條件的便利;世界市場的拓展;中國手工產品的競爭優勢。(答出三點即可)
【詳解】(1)信息:根據第一組史料A“齊桓公……鑄鐵為耕具提高了農業生產”,結合史料D春秋時期的鐵農具,可知史料AD相互印證,春秋時期出現鐵農具;根據第一組史料B“唐代……長江流域出現了形似紡車的筒車。”,結合史料F唐朝時期的筒車,可知史料BF相互印證,唐朝時出現了生產工具筒車。
(2)表現:根據材料二“恢復和發展經濟,唐前期的統治者采取措施加快人口再生產。唐代開元、天寶之際,人口數量為6000萬左右”可知表現為人口快速增長;根據材料二“這個時期,出現了船戶、挑夫和舵工等職業勞動者,他們把產品運轉到全國各地,使各地互通有無”可知表現為出現了船戶、挑夫和舵工等職業勞動者,把產品運轉到全國各地;根據材料二“當時全國有耕地620萬頃,以1唐畝合今0.786市畝和以每市畝產糧154斤計算,全國糧食總產量為750428萬斤”可知表現為墾田面積擴大,糧食產量大幅度增長。
(3)新變化:根據材料三“一大批工商業市鎮以及商品經濟發達的府域得到快速發展”可知新變化為江南工商業市鎮快速發展;根據材料三“劉家港鎮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依托發達的航運,商品北達京師,西至巴蜀,甚至銷往歐洲,消費市場十分廣闊”可知新變化為海外市場十分廣闊且與西歐資本主義市場存在聯系;根據材料三“江南市鎮從農村商業產業鏈的發端開始,種植經濟作物,發展手工制造業,向內、向外拓展交易市場,形成了富有江南特色的商品經濟模式”可知新變化為形成了區域特色的商品經濟模式。
原因:根據材料三“江南市鎮從農村商業產業鏈的發端開始,種植經濟作物,發展手工制造業,向內、向外拓展交易市場,形成了富有江南特色的商品經濟模式”可知原因為新型生產關系的出現;國內外交通條件的便利;世界市場的拓展;中國手工產品的競爭優勢。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英吉沙县| 汽车| 闽清县| 阳曲县| 武定县| 奉贤区| 武平县| 砀山县| 乌鲁木齐市| 北京市| 若羌县| 吴忠市| 开化县| 怀来县| 桃源县| 西宁市| 乐安县| 钟祥市| 潮州市| 祁阳县| 聂拉木县| 宝坻区| 沧州市| 时尚| 普定县| 泾阳县| 四会市| 常德市| 石林| 阿勒泰市| 芦溪县| 贡觉县| 阜新市| 太白县| 突泉县| 四川省| 潢川县| 遂昌县| 嘉义县| 尼玛县| 松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