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九章 第3講 烴的衍生物(練習 學案 練習,共4份打包)2026屆高考化學人教版一輪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九章 第3講 烴的衍生物(練習 學案 練習,共4份打包)2026屆高考化學人教版一輪復習

資源簡介

第3講 烴的衍生物
【復習目標】
1.掌握鹵代烴的結構與性質,理解鹵代烴在有機合成中的“橋梁”作用。
2.掌握醇、酚、醛、酮、羧酸、酯、油脂、胺、酰胺的結構、性質與性質的應用。
3.掌握多種烴的衍生物間的相互轉化及其反應類型,能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
考點一 鹵代烴
1.鹵代烴的概念
(1)概念:烴分子中的氫原子被    取代后生成的化合物。通式可表示為R—X(其中R—表示烴基)。
(2)官能團是    (或鹵素原子);飽和一元鹵代烴通式:        。
2.鹵代烴的物理性質
狀態 通常狀況下,除CH3Cl、CH3CH2Cl、 CH2CHCl等為氣體,其余為液體和固體
沸點 比同碳原子數的烴沸點要 
溶解性   于水,  于有機溶劑
密度 高于相應的烴,一般隨著烴基中碳原子數目的增加而減小
3.鹵代烴的化學性質
反應類型 水解反應(取代反應) 消去反應
反應條件 強堿的水溶液、加熱 強堿的乙醇溶液、加熱
續 表
反應類型 水解反應(取代反應) 消去反應
斷鍵方式
化學 方程式 RX+NaOHROH+NaX RCH2CH2X+NaOH RCHCH2+NaX+H2O
產物特征 引入—OH 引入不飽和鍵
4.鹵代烴的制備
制備原理 反應示例
取代反應 (1)乙烷與Cl2:  ; (2)苯與Br2:+Br2+HBr↑; (3)C2H5OH與HBr:
續 表
制備原理 反應示例
不飽和烴 的加成 反應 (1)丙烯與Br2、HBr:  , CH3CHCH2+HBr; (2)乙炔與HCl的反應:
5.鹵代烴中鹵素原子的檢驗
(1)檢驗原理。
①鹵代烴中鹵素原子都以共價鍵結合,不能電離出X-,必須轉化成X-,酸化后用    來檢驗。
②將鹵代烴中的鹵素原子轉化為X-,一般用鹵代烴的水解反應。
(2)實驗流程。
[理解·辨析] 判斷正誤
(1)常溫下鹵代烴都是液態或固態,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  )
(2)CH3CH2Cl的沸點比CH3CH3的沸點高。(  )
(3)鹵代烴都能發生取代反應和消去反應。(  )
(4)鹵代烴發生消去反應的產物有2種。(  )
(5)在溴乙烷中加入AgNO3溶液,立即產生淺黃色沉淀。(  )
一、鹵代烴的結構與性質
1.在鹵代烴RCH2CH2X中化學鍵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發生水解反應時,被破壞的鍵是①和③
[B] 發生消去反應時,被破壞的鍵是①和④
[C] 發生水解反應時,被破壞的鍵是①
[D] 發生消去反應時,被破壞的鍵是②和③
2.下列鹵代烴在KOH的乙醇溶液中加熱不發生消去反應的是(  )
①?、?br/>③(CH3)3CCH2Cl?、蹸HCl2—CHBr2 
⑤?、轈H3Cl
[A] ①③⑥ [B] ②③⑤
[C] 全部 [D] ②④
1.消去反應的規律
(1)沒有鄰位碳原子的鹵代烴不能發生消去反應,如CH3Cl。
(2)與鹵素原子相連的碳原子的鄰位碳原子上無氫原子的鹵代烴不能發生消去反應,如(CH3)3CCH2Cl。
(3)與鹵素原子相連的碳原子有兩個鄰位且不對稱的碳原子上均有氫原子時,可得到兩種不同產物。
(4)鹵代烴發生消去反應可生成炔烴。如:CH2ClCH2Cl+2NaOHCH≡CH↑+2NaCl+2H2O。
2.鹵代烴是發生水解反應還是消去反應,主要看反應條件——“無醇得醇,有醇得烯或炔”。
二、鹵代烴中鹵素原子的檢驗
3.為了測定某鹵代烴分子中所含有的鹵素原子種類,可按下列步驟進行實驗:①量取該鹵代烴液體;②冷卻后加入稀硝酸酸化;③加入AgNO3溶液至沉淀完全;④加入適量NaOH溶液,煮沸至液體不分層。正確操作順序為(  )
[A] ④③②① [B] ①④②③
[C] ③①④② [D] ①④③②
4.某學生將氯乙烷與NaOH溶液共熱幾分鐘后,冷卻,滴入AgNO3溶液,最終未得到白色沉淀,其主要原因是(  )
[A] 加熱時間太短
[B] 不應冷卻后再加入AgNO3溶液
[C] 加入AgNO3溶液前未用稀硝酸酸化
[D] 反應后的溶液中不存在Cl-
三、鹵代烴在有機轉化中的應用
5.根據下面的反應路線及所給信息填空。
AB
(1)A的結構簡式是    ,名稱是    。
(2)反應①②的反應類型分別是      、      。
(3)反應④的化學方程式是  。
6.利用已有知識,完成下列轉化,寫出轉化的路線圖。
(1)以為原料制備:  。
(2)以為原料制備:  。
(3)以為原料制備:  。
鹵代烴在有機合成中5個方面的應用
(1)引入羥基:R—X+NaOHROH+NaX。
(2)引入不飽和鍵:+NaOH+NaX+H2O。
(3)改變官能團的個數:CH3CH2Br
CH2CH2CH2BrCH2Br。
(4)改變官能團的位置:CH2BrCH2CH2CH3CH2CHCH2CH3
。
(5)對官能團進行保護。
如在氧化CH2CHCH2OH的羥基時,碳碳雙鍵易被氧化,常采用下列方法保護:
CH2CHCH2OH
CH2CH—COOH。
考點二 醇、酚
1.醇
(1)概念:醇是烴分子中飽和碳原子上的氫原子被羥基取代形成的化合物。飽和一元醇的分子通式為        。
(2)分類。
2.醇的性質
(1)物理性質。
(2)醇的化學性質——從官能團、化學鍵的視角理解。
醇分子發生化學反應時化學鍵()的斷裂情況及反應類型如下表所示:
反應 斷鍵 情況 反應 類型 化學方程式 (以乙醇為例)
與活潑 金屬 反應 ① — 2CH3CH2OH+2Na 2CH3CH2ONa+H2↑
催化氧 化反應 ①③ 氧化 反應 2CH3CH2OH+O2        
與氫鹵 酸反應   取代 反應 CH3CH2OH+HBr CH3CH2Br+H2O
分子間 脫水 反應 ①② 取代 反應        
分子內 脫水 反應   消去 反應 CH2CH2↑+H2O
酯化 反應 ①     CH3COOCH2CH3+H2O
3.幾種重要的醇
醇 物理性質 用途
乙醇 無色、有特殊香味的液體,易揮發,密度比水    ,能與水  燃料;化工原料;常用的溶劑;體積分數為   時可作醫用消毒劑
甲醇 (木醇) 無色液體,沸點低、易揮發、易溶于水 化工生產、車用燃料
乙二醇 無色、黏稠的液體,與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重要化工原料,制造化妝品、發動機防凍液等
丙三醇 (甘油)
4.酚的概念
酚是羥基與苯環    相連的有機化合物,最簡單的酚為       。醇和酚的官能團均為    。
5.酚的化學性質——從官能團之間的相互影響視角理解(以苯酚為例)
由于苯環對    的影響,酚羥基比醇羥基活潑,由于羥基對    的影響,苯酚中苯環上的氫比苯中的氫活潑。
(1)苯環對羥基的影響。
①弱酸性:C6H5OHC6H5O-+H+。
苯酚俗稱石炭酸,但酸性很弱,不能使石蕊溶液變紅。
②與活潑金屬反應:2+2Na        。
③與堿的反應。
苯酚的渾濁液溶液變澄清溶液又變渾濁。
+NaOH  , +H2O+CO2  。
苯酚能與Na2CO3溶液反應:+Na2CO3+NaHCO3。
(2)羥基對苯環的影響。
苯酚與溴發生取代反應,產生白色沉淀,化學方程式為  。
(3)顯色反應。
苯酚與FeCl3溶液作用顯紫色,利用這一反應可檢驗苯酚的存在。
(4)加成反應。
與H2加成:  。
(5)氧化反應。
苯酚易因部分被氧化而呈粉紅色,易被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氧化。
(6)縮聚反應。
苯酚與甲醛反應:n+nHCHO  。
[理解·辨析] 判斷正誤
(1)體積分數為75%的乙醇溶液常作消毒劑。(  )
(2)向工業酒精中加入生石灰,然后加熱蒸餾,可制得無水乙醇。(  )
(3)苯酚有毒,沾到皮膚上,可用濃NaOH溶液沖洗。(  )
(4)含酚類物質的廢水對生物具有毒害作用,會對水體造成嚴重污染。(  )
(5)和含有的官能團相同,兩者的化學性質相似。(  )
(6)CH3OH和都屬于醇類,且兩者互為同系物。(  )
(7)除去苯中的苯酚,加入飽和溴水再過濾。(  )
(8)乙醇與鈉反應生成氫氣,此現象說明乙醇具有酸性。(  )
(9)用飽和溴水或FeCl3溶液均可鑒別乙醇和苯酚溶液。(  )
(10)所有的醇都能發生催化氧化反應和消去反應。(  )
一、醇的結構與性質
1.某飽和一元醇發生消去反應后的產物完全加氫,可以得到2,2,4三甲基己烷,已知原一元醇能發生催化氧化反應,其可能的結構有(不考慮立體異構)(  )
[A] 4種 [B] 3種 [C] 2種 [D] 1種
2.有下列幾種醇:
①CH3CH2CH2OH?、?br/>③ ④
⑤?、?br/>⑦
(1)其中能被催化氧化生成醛的是      (填序號,下同),能被催化氧化,但生成物不是醛類的是     ,不能被催化氧化的是    。
(2)與濃硫酸共熱發生消去反應只生成一種烯烴的是     ,能生成三種烯烴的是     ,不能發生消去反應的是     。
(3)已知丁基(—C4H9)有4種結構,則戊醇中有    種醇可以被氧化為醛類。
醇的消去與催化氧化規律
1.醇的消去規律
(1)結構條件。
①醇分子中連有羥基(—OH)的碳原子必須有相鄰的碳原子。
②該相鄰的碳原子上必須連有氫原子。
(2)斷鍵方式。
2.醇的催化氧化規律
二、酚的結構與性質
3.(2023·浙江1月選考,9)七葉亭是一種植物抗菌素,適用于細菌性痢疾,其結構如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分子中存在2種官能團
[B] 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共平面
[C] 1 mol該物質與足量溴水反應,最多可消耗 2 mol Br2
[D] 1 mol該物質與足量NaOH溶液反應,最多可消耗3 mol NaOH
4.下列反應,不能說明苯酚分子中羥基受苯環的影響而使它比乙醇分子中的羥基更活潑,或不能說明羥基對苯環的影響而使苯酚分子中苯環比苯更活潑的是(  )
[A] 2+2Na2+H2↑
[B] +3Br2+3HBr
[C] n+nHCHO
+(n-1)H2O
[D] +NaOH+H2O
考點三 醛、酮
1.概念與組成
物質 醛 酮
概念 烴基(或氫原子)與  相連而構成的化合物   與兩個  相連的化合物
官能團 名稱:    ; 表示方法:    名稱:    ; 表示方法:
通式 飽和一元醛:     (n≥0)或 CnH2nO(n≥1) 飽和一元酮: CnH2nO(n≥3)
2.常見的醛、酮及物理性質
名稱 結構簡式 狀態 氣味 溶解性
甲醛 (蟻醛) HCHO      氣味 易溶于水
乙醛 CH3CHO 液體    氣味 與水以任 意比互溶
丙酮   特殊 氣味 能與水 互溶
3.化學性質
(1)醛類的氧化反應(以乙醛為例)。
①銀鏡反應:  。
②與新制的氫氧化銅反應:  。
[注意] 甲醛的結構為,其分子中有兩個醛基,與足量的銀氨溶液反應產生銀的定量關系為HCHO~4Ag。甲醛與新制的氫氧化銅反應,甲醛與生成Cu2O的關系為HCHO~2Cu2O。
(2)醛、酮的還原反應(催化加氫)。
+H2。
(3)醛、酮的羰基與具有極性鍵共價分子的加成反應:
          。
[理解·辨析] 判斷正誤
(1)醛能發生銀鏡反應,凡是能發生銀鏡反應的有機物都是醛。(  )
(2)甲醛是常溫下唯一呈氣態的烴的含氧衍生物。(  )
(3)醛類物質發生銀鏡反應或與新制的Cu(OH)2的反應均需在堿性條件下。(  )
(4)甲醛可被足量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氧化為甲酸。(  )
(5)乙醛分子中的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內。(  )
(6)酮類物質只能發生還原反應,不能發生氧化反應。(  )
(7)水與丙酮能完全互溶的原因是兩種分子間能形成氫鍵。(  )
(8)1 mol HCHO與足量銀氨溶液在加熱的條件下充分反應,可析出2 mol Ag。(  )
(9)醛基的結構簡式可以寫成—CHO,也可以寫成—COH。(  )
(10)欲檢驗CH2CHCHO分子中的官能團,應先檢驗“”后檢驗“—CHO”。(  )
一、醛、酮的結構與性質
1.(2025·河北衡水武強中學期中)茉莉醛具有濃郁的茉莉花香,其結構簡式如圖所示。下列關于茉莉醛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茉莉醛與苯甲醛互為同系物
[B] 在加熱和催化劑作用下加氫,1 mol茉莉醛最多能消耗3 mol H2
[C] 一定條件下,茉莉醛能發生氧化、還原、酯化等反應
[D] 從理論上說,202 g茉莉醛能從足量銀氨溶液中還原出216 g銀
2.(2024·北京三模)羥醛縮合反應常用來增長碳鏈,其原理如圖: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反應Ⅰ、Ⅱ分別為加成、消去反應
[B] 4.4 g甲的同分異構體中含σ鍵數目最多為 0.7NA
[C] 反應Ⅰ、Ⅱ均體現了醛基相鄰碳原子的碳氫鍵極性強,易斷裂
[D] 將乙醛和丙醛在NaOH溶液中充分混合共熱,最多生成3種烯醛
3.一定量的某飽和一元醛發生銀鏡反應,析出銀21.6 g。等量的此醛完全燃燒時,生成的水為 5.4 g。則該醛可能是(  )
[A] 丙醛 [B] 乙醛
[C] 丁醛 [D] 甲醛
4.1 mol HCHO與足量銀氨溶液在水浴加熱條件下充分反應最多能產生    mol Ag,寫出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二、醛基的檢驗
5.(2024·浙江溫州一模)有機物A是合成二氫荊芥內酯的重要原料,其結構簡式為,下列檢驗A中官能團的試劑和順序正確的是(  )
[A] 先加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后加銀氨溶液,微熱
[B] 先加溴水,后加酸性高錳酸鉀溶液
[C] 先加新制的氫氧化銅,微熱,再加入溴水
[D] 先加入銀氨溶液,微熱,酸化后再加溴水
6.某同學用1 mL 2 mol·的CuSO4溶液與 4 mL 0.5 mol·的NaOH溶液混合,然后加入 0.5 mL 4%的乙醛溶液,加熱至沸騰,未見磚紅色沉淀,實驗失敗的主要原因是(  )
[A] 乙醛量太少 [B] 硫酸銅的量少
[C] NaOH的量少 [D] 加熱時間不夠
三、醛、酮與有機合成
7.已知兩個醛分子在NaOH溶液作用下可以發生加成反應,生成羥基醛:
(與醛基相連的碳原子上的碳氫單鍵與另一分子的醛基加成)
如果將甲醛、乙醛、丙醛在NaOH溶液中發生反應,最多可以形成羥基醛的種類是(  )
[A] 6種 [B] 7種
[C] 8種 [D] 9種
8.鹵代烴與金屬鎂在無水乙醚中反應,可制得格氏試劑RMgX,它可與醛、酮等羰基化合
物發生加成反應,所得產物經水解可以得到醇,這是某些復雜醇的合成方法之一,反應過程如圖:
現欲合成,下列所選用的羰基化合物和鹵代烴的組合正確的是(  )
[A] 乙醛和2氯丙烷
[B] 甲醛和2溴丁烷
[C] 丙酮和一氯甲烷
[D] 丙酮和溴乙烷
9.已知兩個醛分子在NaOH溶液作用下可以發生加成反應,生成一種羥基醛:
CH3CHO+CH3CHO
肉桂醛F(分子式為C9H8O)在自然界存在于桂油中,是一種常用的植物調味油,工業上主要是按如圖所示路線合成:
已知:反應⑥為含羥基的物質在濃硫酸催化作用下分子內脫水的反應;反應⑤為堿性條件下醛醛加成反應。
請回答下列問題。
(1)肉桂醛F的結構簡式為  ;
E中含氧官能團的名稱為  。
(2)寫出下列轉化的化學方程式:
②  ;
③  。
寫出有關反應的類型:①     ,④  。
(3)符合下列要求的E物質的同分異構體有    種。
①苯環上有兩個處于對位的取代基,其中有一個是甲基;
②屬于酯類。
醛、酮在有機合成中常用到的化學反應——羥醛縮合
考點四 羧酸及其衍生物
1.羧酸、酯、酰胺的概念與結構
物質 概念 結構通式
羧酸 由烴基(—H)與羧基相連而構成的有機化合物 R(H)—COOH
酯 醇與羧酸(無機含氧酸)發生酯化反應的產物
酰胺 羧酸分子中羧基中的羥基被氨基取代得到產物
2.幾種重要的羧酸
物質 結構 性質特點或用途
甲酸 (蟻酸) 酸性,還原性(醛基)
乙酸 CH3COOH 無色、有強烈刺激性氣味的液體,能與水互溶,具有酸性
乙二酸 (草酸) 酸性,還原性(+3價碳)
苯甲酸 (安息 香酸) 它的鈉鹽常作食品防腐劑
高級 脂肪酸 RCOOH(R為 碳原子數較多 的烴基) 飽和高級脂肪酸,常溫呈固態; 油酸:C17H33COOH,不飽和高級脂肪酸,常溫呈液態
3.羧酸的化學性質
(1)弱酸性:CH3COOHCH3COO-+H+,酸性強于碳酸。
(2)取代反應。
①酯化反應:能與醇通過“酸脫羥基醇脫氫”的原理生成酯。
如CH3COOH和CH3COH發生酯化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H3COOH+CH3COH            。
②與NH3反應生成酰胺:CH3COOH+NH3CH3CONH2+H2O。
③αH取代,受羧基的影響,αH變得比較活潑,易發生取代反應。
如CH3CH2COOH+Cl2CH3CHClCOOH+HCl。
4.酯的通性
(1)物理性質。
酯的密度一般    水,易溶于有機溶劑;酯可用作溶劑,也可用作制備飲料和糖果的香料;低級酯通常有芳香氣味。
(2)化學性質——水解反應(取代反應)。
酯在酸性或堿性環境下,均可以與水發生水解反應。如乙酸乙酯的水解:
①酸性條件下水解:CH3COOC2H5+H2OCH3COOH+C2H5OH(可逆)。
②堿性條件下水解:CH3COOC2H5+NaOHCH3COONa+C2H5OH(進行徹底)。
[注意] 酚酯在堿性條件下水解,消耗NaOH的定量關系,如1 mol 消耗2 mol NaOH。
5.油脂
(1)組成和結構。
①概念:油脂的主要成分是由甘油與      形成的酯。
②結構特點。
結構簡式為,官能團為    ,有的可能含有    。
③分類。
(2)化學性質。
①油脂的氫化(油脂的硬化)。
如油酸甘油酯與H2發生加成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3H2。
②水解反應。
a.酸性條件下,如硬脂酸甘油酯水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3H2O
+3C17H35COOH。
b.堿性條件下(即皂化反應),如硬脂酸甘油酯在NaOH溶液中發生水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3NaOH  。
6.胺、酰胺的性質
(1)胺(R—NH2)的堿性。
胺類化合物與NH3類似,具有堿性,能與鹽酸、醋酸等反應。
①堿性的原因:RNH2+H2ORN+OH-。
②與酸的反應:RNH2+HClRNH3Cl。
(2)酰胺的水解反應。
水解 原理
酸性 條件 +H2O+HClRCOOH+NH4Cl
堿性 條件 +NaOHRCOONa+NH3↑
[理解·辨析] 判斷正誤
(1)羧基、酯基和酰胺基中的在催化劑作用下均能與H2發生加成反應。(  )
(2)C4H8O2的同分異構體的類型有羧酸、酯、羥基醛等。(  )
(3)制備乙酸乙酯時,向濃硫酸中緩慢加入乙醇和冰醋酸。(  )
(4)胺或酰胺的堿性本質上是因為氮原子的孤電子對與H+形成配位鍵。(  )
(5)酯和油脂在酸性或堿性條件下都能發生水解反應,且堿性水解又稱皂化反應。(  )
(6)植物油一般可以使溴水褪色,是因為脂肪酸碳鏈中含有碳碳雙鍵。(  )
(7)甲酸能發生銀鏡反應,能與新制的氫氧化銅反應生成磚紅色沉淀。(  )
一、羧酸的性質
1.(2024·安徽淮北模擬)某有機化合物的結構簡式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該有機化合物的分子式為C14H30O5
[B] 1 mol該有機化合物最多能與4 mol H2發生反應
[C] 1 mol該有機化合物最多能與1 mol Na發生反應
[D] 1 mol該有機化合物最多能與2 mol NaOH發生反應
2.按要求書寫酯化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1)一元羧酸與多元醇之間的酯化反應,如乙酸與乙二醇以物質的量之比為1∶1酯化:
 。
(2)多元羧酸與一元醇之間的酯化反應,如乙二酸與乙醇以物質的量之比為1∶2酯化:
 。
(3)多元羧酸與多元醇之間的酯化反應,如乙二酸與乙二醇酯化。
①生成環酯:  。
②生成高聚酯:
nHOOC—COOH+nHOCH2CH2OH  。
(4)羥基酸自身的酯化反應,如自身酯化。
①生成環酯:  。
②生成高聚酯:  。
醇、酚、羧酸中羥基活潑性比較
羥基類型 醇羥基 酚羥基 羧羥基
氫原子活潑性
電離 極難電離 微弱電離 部分電離
酸堿性 中性 很弱 的酸性 弱酸性
與Na反應 反應 放出H2 反應 放出H2 反應放 出H2
與NaOH反應 不反應 反應 反應
與NaHCO3 反應 不反應 不反應 反應放 出CO2
與Na2CO3 反應 反應生 成酚鈉和 NaHCO3
二、酯和油脂的結構與性質
3.(2024·福建莆田模擬)某種藥物主要成分X的分子結構如圖所示,下列關于有機物X的說法錯誤的是(  )
[A] X水解可生成乙醇
[B] X不能與溴水反應
[C] X能發生加成反應
[D] X難溶于水,易溶于有機溶劑
4.(2025·內蒙古高考適應性考試)地溝油某成分Ⅰ可發生“酯交換”反應制備生物柴油Ⅲ,轉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Ⅰ和Ⅲ均為高級脂肪酸酯
[B] 為使Ⅰ充分轉化,甲醇的物質的量應大于Ⅰ的3倍
[C] 水萃取法分離Ⅱ和Ⅲ時,加入NaCl可提升分離效果
[D] 生物柴油與石化柴油均可水解
三、胺和酰胺
5.(2024·河南周口質檢)煙酰胺的結構簡式為,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A] 煙酰胺不屬于胺
[B] 煙酰胺在酸性條件下水解生成銨鹽和
[C] 煙酰胺在堿性條件下水解生成NH3和
[D] 煙酰胺分子中含有?;?)和酰胺基
6.(2024·貴州貴陽摸底考試)柳胺酚是一種常見的利膽藥,結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分子式為C13H11NO3
[B] 分子中所有原子可能共平面
[C] 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D] 1 mol柳胺酚最多能與3 mol NaOH反應
第3講 烴的衍生物
考點一 鹵代烴
必備知識整合
1.(1)鹵素原子 (2)碳鹵鍵 CnH2n+1X(n≥1)
2.高 不溶 可溶
4.CH3CH3+Cl2CH3CH2Cl+HCl C2H5OH+HBrC2H5Br+H2O CH3CHCH2+Br2CH3CHBrCH2Br CH≡CH+HClCH2CHCl
5.(1)①AgNO3溶液
[理解·辨析] (1)× (2)√ (3)× (4)√ (5)×
關鍵能力提升
1.C 
2.A ①氯苯中氯原子與苯環相連,相鄰的碳原子是苯環的一部分,因此氯苯不能在KOH的乙醇溶液中發生消去反應,符合題意;②氯原子所連碳原子的相鄰的碳原子上有氫原子,可以發生消去反應,生成(CH3)2CCH2,不符合題意;③該有機物中氯原子所連碳原子的相鄰的碳原子上無氫原子,因此該有機物不能發生消去反應,符合題意;④鹵素原子所連碳原子的相鄰的碳原子上有氫原子,可以發生消去反應,不符合題意;⑤鹵素原子所連碳原子的相鄰的碳原子上有氫原子,可以發生消去反應,不符合題意;⑥鹵素原子所連碳原子沒有相鄰的碳原子,不能發生消去反應,符合題意。綜上所述,故選A。
3.B 
4.C 氯乙烷在堿性條件下加熱水解,先加入過量的稀硝酸中和未反應完的NaOH,然后再加入AgNO3溶液,可以檢驗Cl-的存在。
5.【答案】 (1) 環己烷
(2)取代反應 消去反應
(3)+2NaOH+2NaBr+2H2O
【解析】 由反應①中A和Cl2在光照條件下發生取代反應得,可推知A為;在NaOH的乙醇溶液、加熱條件下發生消去反應得;在Br2的CCl4溶液中發生加成反應得B();的轉化應是在NaOH的乙醇溶液、加熱條件下發生消去反應。
6.(1)(或)
(2)
(3)
考點二 醇、酚
必備知識整合
1.(1)CnH2n+1OH(n≥1) (2)C2H5OH
2.(1)小于 升高 氫鍵 高于 易 降低 (2)2CH3CHO+2H2O?、凇H3CH2OCH2CH3+H2O?、冖荨∪〈磻?br/>3.小 以任意比例互溶 75%
4.直接 苯酚(或) 羥基(或—OH)
5.羥基 苯環 (1)②2+H2↑ 
③+H2O +NaHCO3 
(2)+3Br2↓+3HBr 
(4)+3H2 
(6)+(n-1)H2O
[理解·辨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關鍵能力提升
1.A 某飽和一元醇發生消去反應的產物是單烯烴,完全加氫生成2,2,4三甲基己烷,原一元醇能發生催化氧化反應,其可能的結構有4種,分別為
、、、。
2.【答案】 (1)①⑦?、冖堋、邰茛?br/>(2)①②③?、蕖、摺?3)4
【解析】 具有—CH2OH結構的醇可以被氧化為醛,則戊醇中有C4H9—CH2OH結構的醇可以被氧化為醛,由于丁基(—C4H9)有4種不同的結構,故戊醇中有4種醇可以被氧化為醛類物質。
3.B A.該分子中含有酚羥基、酯基、碳碳雙鍵三種官能團,錯誤;B.苯和乙烯為平面形分子,該分子可看成由苯基和乙烯基組成,故所有碳原子共平面,正確;C.酚羥基的鄰位和碳碳雙鍵均能與Br2發生反應,故1 mol該物質與足量溴水反應,最多可消耗 3 mol Br2,錯誤;D.該分子中的酯基水解出 —COOH 和酚羥基,均能與NaOH反應,故 1 mol該物質與足量NaOH溶液反應,最多可消耗 4 mol NaOH,錯誤。
4.A 酚和醇中都含有羥基,都能夠與金屬鈉發生置換反應,則苯酚與鈉反應不能說明苯環對羥基的影響。
考點三 醛、酮
必備知識整合
1.醛基 羰基 烴基 醛基  羰基  CnH2n+1CHO
2.氣體 刺激性 刺激性 液體
3.(1)①CH3CHO+2[Ag(NH3)2]OHCH3COONH4+2Ag↓+3NH3+H2O?、贑H3CHO+2Cu(OH)2+NaOHCH3COONa+Cu2O↓+3H2O (3)
[理解·辨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關鍵能力提升
1.D 苯甲醛中不含碳碳雙鍵,茉莉醛中含有碳碳雙鍵,所以苯甲醛和茉莉醛的結構不相似,不互為同系物,故A錯誤;在加熱和催化劑作用下,該物質中能和氫氣發生加成反應的基團有苯環、碳碳雙鍵、醛基,所以1 mol茉莉醛最多能與 5 mol 氫氣加成,故B錯誤;該物質含—CHO,能發生氧化、還原反應,但不能發生酯化反應,故C錯誤;1個茉莉醛分子中含 1個 —CHO,202 g茉莉醛的物質的量為1 mol,可從足量銀氨溶液中還原出2 mol銀,即216 g銀,故D正確。
2.D 由原理圖知,反應Ⅰ是加成反應,反應Ⅱ為羥基發生消去反應,A正確;4.4 g甲的同分異構體,物質的量為 0.1 mol,含σ鍵數目最多為0.7NA,B正確;反應Ⅰ、Ⅱ均體現了醛基相鄰碳原子的碳氫鍵極性強,易斷裂,C正確;將乙醛和丙醛在NaOH溶液中充分混合共熱,最多生成4種烯醛,D錯誤。
3.A 
n(Ag)==0.2 mol,n(H2O)==0.3 mol,根據
CnH2nO~—CHO~nH2O ~ 2 Ag
n 2
0.3 mol 0.2 mol
解得n=3,可得分子式為C3H6O,為丙醛。
4.4 HCHO+4[Ag(NH3)2]OH(NH4)2CO3+4Ag↓+6NH3+2H2O
5.D 先加酸性高錳酸鉀溶液,碳碳雙鍵、—CHO均被氧化,不能檢驗,A項錯誤;先加溴水,雙鍵發生加成反應,—CHO被氧化,不能檢驗,B項錯誤;先加新制的氫氧化銅,加熱,可檢驗—CHO,但沒有酸化,加溴水可能與堿反應,C項錯誤;先加入銀氨溶液,微熱,可檢驗—CHO,酸化后再加溴水,可檢驗碳碳雙鍵,D項正確。
6.C 用新制的Cu(OH)2檢驗醛基,必須在堿性環境下,而本題中,n(CuSO4)=
n(NaOH)=0.002 mol。根據反應CuSO4+2NaOHCu(OH)2↓+Na2SO4可知,CuSO4過量而NaOH不足,所以實驗失敗。
7.A 乙醛與丙醛在NaOH溶液中可以發生同種醛的加成,產物有2種,甲醛、乙醛與丙醛也可以發生不同種醛的加成,其中乙醛和丙醛加成是2種,產物有4種,共6種。
8.D 由信息可知,+R—MgX,此反應原理為斷開CO,烴基加在碳原子上,—MgX加在氧原子上,—MgX遇水后水解得到醇,發生取代反應,即氫原子取代 —MgX,現要制取,分析選項可知,以丙酮和溴乙烷為原料,可生成2甲基2丁醇,D正確。
9.【答案】 (1) 羥基、醛基
(2)2CH3CH2OH+O22CH3CHO+2H2O
+NaOH+NaCl 加成反應 氧化反應
(3)3
【解析】 通過反應條件和信息可知,A為CH3CH2OH,B為CH3CHO,C為苯甲醇(),D為苯甲醛(),E為,F為CHCHO。(3)苯環上有兩個處于對位的取代基,其中有一個是甲基,且屬于酯類,符合條件的同分異構體有3種,分別為、和。
考點四 羧酸及其衍生物
必備知識整合
3.(2)①CH3CO18OCH2CH3+H2O
4.(1)小于
5.(1)①高級脂肪酸?、凇 ?br/>(2)②+3C17H35COONa
[理解·辨析] (1)× (2)√ (3)× (4)√ (5)× (6)√ (7)√
關鍵能力提升
1.B 該有機化合物的分子式為C14H16O5,故A錯誤;苯環和碳碳雙鍵都能和氫氣發生加成反應,則1 mol該有機化合物最多能與4 mol H2發生反應,故B正確;1個該有機化合物分子中含有1個羥基和1個羧基,則1 mol該有機化合物最多能與2 mol Na發生反應,故C錯誤;1個該有機化合物分子中含有1個酯基和1個羧基,水解生成的酚也能和氫氧化鈉反應,則1 mol該有機化合物最多能與3 mol NaOH發生反應,故D錯誤。
2.(1)CH3COOH+HOCH2CH2OHCH3COOCH2CH2OH+H2O
(2)HOOC—COOH+2CH3CH2OHCH3CH2OOC—COOCH2CH3+2H2O
(3)①++2H2O
②(2n-1)H2O
(4)①+2H2O
②(n-1)H2O
3.A 該有機物水解生成甲醇,A錯誤;X含有酯基和苯環,不能與溴水反應,B正確;X含有苯環,能和氫氣發生加成反應,C正確;X含有酯基,難溶于水,易溶于有機溶劑,D正確。
4.D 高級脂肪酸酯是指含有較多碳原子數的脂肪酸和醇分子通過酯基連接而形成的一類化合物,Ⅰ和Ⅲ均為高級脂肪酸酯,A正確;根據轉化關系圖可知,Ⅰ的分子中含有3個酯基,為使Ⅰ按照“酯交換”反應原理充分轉化為生物柴油Ⅲ,甲醇的物質的量應大于Ⅰ的3倍,B正確;Ⅱ為丙三醇,易溶于水,Ⅲ為酯,難溶于水,水萃取法分離Ⅱ和Ⅲ時,加入NaCl可有助于水相和有機相分離,提升分離效果,C正確;生物柴油的主要成分為酯,而石化柴油的主要成分為烴,生物柴油可以水解,石化柴油不能水解,D錯誤。
5.C 酰胺和胺屬于兩種不同的有機化合物,煙酰胺不屬于胺,A正確;酰胺在酸性條件下水解生成羧酸和銨鹽,B正確;酰胺在堿性條件下水解生成羧酸鹽和氨,C不正確;煙酰胺分子中含有?;王0坊?D正確。
6.B 由柳胺酚的結構簡式可知,其分子式為 C13H11NO3,A正確;該分子中氮原子采用sp3雜化,氮原子及與氮原子直接連接的 3個原子呈三角錐形結構,所以該分子中所有原子一定不共平面,B錯誤;該分子中的酚羥基能被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氧化而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C正確;酚羥基、酰胺基都能與NaOH以1∶1反應,該分子中含有 2個酚羥基、1個酰胺基,所以1 mol該物質最多能與3 mol NaOH反應,D正確。
(

20

)(共192張PPT)
烴的衍生物
第3講
1.掌握鹵代烴的結構與性質,理解鹵代烴在有機合成中的“橋梁”作用。
2.掌握醇、酚、醛、酮、羧酸、酯、油脂、胺、酰胺的結構、性質與性質的應用。
3.掌握多種烴的衍生物間的相互轉化及其反應類型,能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
1.鹵代烴的概念
(1)概念:烴分子中的氫原子被 取代后生成的化合物。通式可表示為R—X(其中R—表示烴基)。
(2)官能團是 (或鹵素原子);飽和一元鹵代烴通式: 。
鹵素原子
碳鹵鍵
CnH2n+1X(n≥1)
2.鹵代烴的物理性質
不溶
可溶

3.鹵代烴的化學性質
4.鹵代烴的制備
5.鹵代烴中鹵素原子的檢驗
(1)檢驗原理。
①鹵代烴中鹵素原子都以共價鍵結合,不能電離出X-,必須轉化成X-,酸化后用 來檢驗。
②將鹵代烴中的鹵素原子轉化為X-,一般用鹵代烴的水解反應。
(2)實驗流程。
AgNO3溶液
[理解·辨析] 判斷正誤
(1)常溫下鹵代烴都是液態或固態,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   )
(2)CH3CH2Cl的沸點比CH3CH3的沸點高。(   )
(3)鹵代烴都能發生取代反應和消去反應。(   )
(4)鹵代烴 發生消去反應的產物有2種。(   )
(5)在溴乙烷中加入AgNO3溶液,立即產生淺黃色沉淀。(   )
×

×

×
一、鹵代烴的結構與性質
1.在鹵代烴RCH2CH2X中化學鍵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發生水解反應時,被破壞的鍵是①和③
[B] 發生消去反應時,被破壞的鍵是①和④
[C] 發生水解反應時,被破壞的鍵是①
[D] 發生消去反應時,被破壞的鍵是②和③
C
A
2.下列鹵代烴在KOH的乙醇溶液中加熱不發生消去反應的是(  )
方法規律
1.消去反應的規律
(1)沒有鄰位碳原子的鹵代烴不能發生消去反應,如CH3Cl。
(2)與鹵素原子相連的碳原子的鄰位碳原子上無氫原子的鹵代烴不能發生消去反應,如(CH3)3CCH2Cl。
(3)與鹵素原子相連的碳原子有兩個鄰位且不對稱的碳原子上均有氫原子時,可得到兩種不同產物。
方法規律
2.鹵代烴是發生水解反應還是消去反應,主要看反應條件——“無醇得醇,有醇得烯或炔”。
二、鹵代烴中鹵素原子的檢驗
3.為了測定某鹵代烴分子中所含有的鹵素原子種類,可按下列步驟進行實驗:①量取該鹵代烴液體;②冷卻后加入稀硝酸酸化;③加入AgNO3溶液至沉淀完全;④加入適量NaOH溶液,煮沸至液體不分層。正確操作順序為(  )
[A] ④③②① [B] ①④②③
[C] ③①④② [D] ①④③②
B
4.某學生將氯乙烷與NaOH溶液共熱幾分鐘后,冷卻,滴入AgNO3溶液,最終未得到白色沉淀,其主要原因是(  )
[A] 加熱時間太短
[B] 不應冷卻后再加入AgNO3溶液
[C] 加入AgNO3溶液前未用稀硝酸酸化
[D] 反應后的溶液中不存在Cl-
C
【解析】 氯乙烷在堿性條件下加熱水解,先加入過量的稀硝酸中和未反應完的NaOH,然后再加入AgNO3溶液,可以檢驗Cl-的存在。
三、鹵代烴在有機轉化中的應用
5.根據下面的反應路線及所給信息填空。
(1)A的結構簡式是    ,名稱是    。
(2)反應①②的反應類型分別是      、      。
(3)反應④的化學方程式是   。
環己烷
取代反應
消去反應
6.利用已有知識,完成下列轉化,寫出轉化的路線圖。
練后歸納
鹵代烴在有機合成中5個方面的應用
練后歸納
1.醇
(1)概念:醇是烴分子中飽和碳原子上的氫原子被羥基取代形成的化合物。飽和一元醇的分子通式為 。
(2)分類。
CnH2n+1OH(n≥1)
C2H5OH
2.醇的性質
(1)物理性質。
小于
升高
氫鍵
高于

降低
反應 斷鍵情況 反應類型 化學方程式(以乙醇為例)
與活潑金屬 反應 ① — 2CH3CH2OH+2Na 2CH3CH2ONa+H2↑
催化氧 化反應 ①③ 氧化 反應 2CH3CH2OH+O2
與氫鹵 酸反應 取代 反應 CH3CH2OH+HBr CH3CH2Br+H2O
(2)醇的化學性質——從官能團、化學鍵的視角理解。
醇分子發生化學反應時化學鍵( )的斷裂情況及反應類型如下表所示:

2CH3CHO+2H2O
②⑤
CH3CH2OCH2CH3+H2O
取代反應
3.幾種重要的醇

醇 物理性質 用途
乙醇 無色、有特殊香味的液體,易揮發,密度比水 ,能與水 燃料;化工原料;常用的溶劑;體積分數為 時可作醫用消毒劑
甲醇 (木醇) 無色液體,沸點低、易揮發、易溶于水 化工生產、車用燃料
乙二醇 無色、黏稠的液體,與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重要化工原料,制造化妝品、發動機防凍液等
丙三醇 (甘油) 以任意比例互溶
75%
4.酚的概念
酚是羥基與苯環 相連的有機化合物,最簡單的酚為 。醇和酚的官能團均為 。
直接
羥基(或—OH)
5.酚的化學性質——從官能團之間的相互影響視角理解(以苯酚為例)
羥基
苯環
(2)羥基對苯環的影響。
苯酚與溴發生取代反應,產生白色沉淀,化學方程式為 。
(3)顯色反應。
苯酚與FeCl3溶液作用顯紫色,利用這一反應可檢驗苯酚的存在。
(4)加成反應。
與H2加成: 。
(5)氧化反應。
苯酚易因部分被氧化而呈粉紅色,易被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氧化。
(6)縮聚反應。
[理解·辨析] 判斷正誤
(1)體積分數為75%的乙醇溶液常作消毒劑。(   )
(2)向工業酒精中加入生石灰,然后加熱蒸餾,可制得無水乙醇。(   )
(3)苯酚有毒,沾到皮膚上,可用濃NaOH溶液沖洗。(   )
(4)含酚類物質的廢水對生物具有毒害作用,會對水體造成嚴重污染。(   )


×

×
×
(7)除去苯中的苯酚,加入飽和溴水再過濾。(   )
(8)乙醇與鈉反應生成氫氣,此現象說明乙醇具有酸性。(   )
(9)用飽和溴水或FeCl3溶液均可鑒別乙醇和苯酚溶液。(   )
(10)所有的醇都能發生催化氧化反應和消去反應。(   )
×
×

×
一、醇的結構與性質
1.某飽和一元醇發生消去反應后的產物完全加氫,可以得到2,2,4-三甲基己烷,已知原一元醇能發生催化氧化反應,其可能的結構有(不考慮立體異構)(  )
[A] 4種 [B] 3種 [C] 2種 [D] 1種
A
(1)其中能被催化氧化生成醛的是    (填序號,下同),能被催化氧化,但生成物不是醛類的是
     ,不能被催化氧化的是    。
(2)與濃硫酸共熱發生消去反應只生成一種烯烴的是     ,能生成三種烯烴的是   ,不能發生消去反應的是    。
(3)已知丁基(—C4H9)有4種結構,則戊醇中有    種醇可以被氧化為醛類。
①⑦
②④
③⑤⑥
①②③


4
【解析】 具有—CH2OH結構的醇可以被氧化為醛,則戊醇中有C4H9—CH2OH結構的醇可以被氧化為醛,由于丁基(—C4H9)有4種不同的結構,故戊醇中有4種醇可以被氧化為醛類物質。
歸納總結
醇的消去與催化氧化規律
1.醇的消去規律
(1)結構條件。
①醇分子中連有羥基(—OH)的碳原子必須有相鄰的碳原子。
②該相鄰的碳原子上必須連有氫原子。
(2)斷鍵方式。
歸納總結
2.醇的催化氧化規律
二、酚的結構與性質
3.(2023·浙江1月選考,9)七葉亭是一種植物抗菌素,適用于細菌性痢疾,其結構如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分子中存在2種官能團
[B] 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共平面
[C] 1 mol該物質與足量溴水反應,最多可消耗 2 mol Br2
[D] 1 mol該物質與足量NaOH溶液反應,最多可消耗3 mol NaOH
B
【解析】 A.該分子中含有酚羥基、酯基、碳碳雙鍵三種官能團,錯誤;B.苯和乙烯為平面形分子,該分子可看成由苯基和乙烯基組成,故所有碳原子共平面,正確;C.酚羥基的鄰位和碳碳雙鍵均能與Br2發生反應,故1 mol該物質與足量溴水反應,最多可消耗 3 mol Br2,錯誤;D.該分子中的酯基水解出
—COOH 和酚羥基,均能與NaOH反應,故 1 mol該物質與足量NaOH溶液反應,最多可消耗 4 mol NaOH,錯誤。
A
【解析】 酚和醇中都含有羥基,都能夠與金屬鈉發生置換反應,則苯酚與鈉反應不能說明苯環對羥基的影響。
1.概念與組成
醛基
物質 醛 酮
概念 烴基(或氫原子)與 相連而構成的化合物 與兩個 相連的化合物
官能團 名稱: ; 表示方法: 名稱: ;
表示方法:
通式 飽和一元醛: (n≥0) 或CnH2nO(n≥1) 飽和一元酮:
CnH2nO(n≥3)
羰基
烴基
醛基
羰基
CnH2n+1CHO
2.常見的醛、酮及物理性質
氣體
名稱 結構簡式 狀態 氣味 溶解性
甲醛 (蟻醛) HCHO 氣味 易溶于水
乙醛 CH3CHO 液體 氣味 與水以任
意比互溶
丙酮 特殊氣味 能與水
互溶
刺激性
刺激性
液體
3.化學性質
(1)醛類的氧化反應(以乙醛為例)。
①銀鏡反應: 。
②與新制的氫氧化銅反應: 。
。
[理解·辨析] 判斷正誤
(1)醛能發生銀鏡反應,凡是能發生銀鏡反應的有機物都是醛。(   )
(2)甲醛是常溫下唯一呈氣態的烴的含氧衍生物。(   )
(3)醛類物質發生銀鏡反應或與新制的Cu(OH)2的反應均需在堿性條件下。
(   )
(4)甲醛可被足量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氧化為甲酸。(   )
(5)乙醛分子中的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內。(   )
(6)酮類物質只能發生還原反應,不能發生氧化反應。(   )
(7)水與丙酮能完全互溶的原因是兩種分子間能形成氫鍵。(   )
×


×
×
×

×
×
×
一、醛、酮的結構與性質
1.(2025·河北衡水武強中學期中)茉莉醛具有濃郁的茉莉花香,其結構簡式如圖所示。下列關于茉莉醛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茉莉醛與苯甲醛互為同系物
[B] 在加熱和催化劑作用下加氫,1 mol茉莉醛最多能消耗3 mol H2
[C] 一定條件下,茉莉醛能發生氧化、還原、酯化等反應
[D] 從理論上說,202 g茉莉醛能從足量銀氨溶液中還原出216 g銀
D
【解析】 苯甲醛中不含碳碳雙鍵,茉莉醛中含有碳碳雙鍵,所以苯甲醛和茉莉醛的結構不相似,不互為同系物,故A錯誤;在加熱和催化劑作用下,該物質中能和氫氣發生加成反應的基團有苯環、碳碳雙鍵、醛基,所以1 mol茉莉醛最多能與5 mol氫氣加成,故B錯誤;該物質含—CHO,能發生氧化、還原反應,但不能發生酯化反應,故C錯誤;1個茉莉醛分子中含 1個 —CHO,202 g茉莉醛的物質的量為1 mol,可從足量銀氨溶液中還原出2 mol銀,即216 g銀,故
D正確。
2.(2024·北京三模)羥醛縮合反應常用來增長碳鏈,其原理如圖: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反應Ⅰ、Ⅱ分別為加成、消去反應
[B] 4.4 g甲的同分異構體中含σ鍵數目最多為0.7NA
[C] 反應Ⅰ、Ⅱ均體現了醛基相鄰碳原子的碳氫鍵極性強,易斷裂
[D] 將乙醛和丙醛在NaOH溶液中充分混合共熱,最多生成3種烯醛
D
【解析】 由原理圖知,反應Ⅰ是加成反應,反應Ⅱ為羥基發生消去反應,A正確;
4.4 g甲的同分異構體,物質的量為0.1 mol,含σ鍵數目最多為0.7NA,B正確;反應Ⅰ、Ⅱ均體現了醛基相鄰碳原子的碳氫鍵極性強,易斷裂,C正確;將乙醛和丙醛在NaOH溶液中充分混合共熱,最多生成4種烯醛,D錯誤。
3.一定量的某飽和一元醛發生銀鏡反應,析出銀21.6 g。等量的此醛完全燃燒時,生成的水為 5.4 g。則該醛可能是(  )
[A] 丙醛 [B] 乙醛
[C] 丁醛 [D] 甲醛
A
4.1 mol HCHO與足量銀氨溶液在水浴加熱條件下充分反應最多能產生
  mol Ag,寫出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4
(NH4)2CO3+4Ag↓+6NH3+2H2O
二、醛基的檢驗
5.(2024·浙江溫州一模)有機物A是合成二氫荊芥內酯的重要原料,其結構簡式為 ,下列檢驗A中官能團的試劑和順序正確的是(  )
[A] 先加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后加銀氨溶液,微熱
[B] 先加溴水,后加酸性高錳酸鉀溶液
[C] 先加新制的氫氧化銅,微熱,再加入溴水
[D] 先加入銀氨溶液,微熱,酸化后再加溴水
D
【解析】 先加酸性高錳酸鉀溶液,碳碳雙鍵、—CHO均被氧化,不能檢驗,A項錯誤;先加溴水,雙鍵發生加成反應,—CHO被氧化,不能檢驗,B項錯誤;先加新制的氫氧化銅,加熱,可檢驗—CHO,但沒有酸化,加溴水可能與堿反應,C項錯誤;先加入銀氨溶液,微熱,可檢驗—CHO,酸化后再加溴水,可檢驗碳碳雙鍵,D項正確。
6.某同學用1 mL 2 mol·L-1的CuSO4溶液與 4 mL 0.5 mol·L-1的NaOH溶液混合,然后加入 0.5 mL 4%的乙醛溶液,加熱至沸騰,未見磚紅色沉淀,實驗失敗的主要原因是(  )
[A] 乙醛量太少 [B] 硫酸銅的量少
[C] NaOH的量少 [D] 加熱時間不夠
C
三、醛、酮與有機合成
7.已知兩個醛分子在NaOH溶液作用下可以發生加成反應,生成羥基醛:
(與醛基相連的碳原子上的碳氫單鍵與另一分子的醛基加成)
如果將甲醛、乙醛、丙醛在NaOH溶液中發生反應,最多可以形成羥基醛的種類是(  )
[A] 6種 [B] 7種
[C] 8種 [D] 9種
A
【解析】 乙醛與丙醛在NaOH溶液中可以發生同種醛的加成,產物有2種,甲醛、乙醛與丙醛也可以發生不同種醛的加成,其中乙醛和丙醛加成是2種,產物有4種,共6種。
8.鹵代烴與金屬鎂在無水乙醚中反應,可制得格氏試劑RMgX,它可與醛、酮等羰基化合物發生加成反應,所得產物經水解可以得到醇,這是某些復雜醇的合成方法之一,反應過程
如圖:
現欲合成 ,下列所選用的羰基化合物和鹵代烴的組合正確的是(  )
[A] 乙醛和2-氯丙烷
[B] 甲醛和2-溴丁烷
[C] 丙酮和一氯甲烷
[D] 丙酮和溴乙烷
D
9.已知兩個醛分子在NaOH溶液作用下可以發生加成反應,生成一種羥基醛:
肉桂醛F(分子式為C9H8O)在自然界存在于桂油中,是一種常用的植物調味油,工業上主要是按如圖所示路線合成:
已知:反應⑥為含羥基的物質在濃硫酸催化作用下分子內脫水的反應;反應⑤為堿性條件下醛醛加成反應。
請回答下列問題。
(1)肉桂醛F的結構簡式為  ;
E中含氧官能團的名稱為  。
(2)寫出下列轉化的化學方程式:
②  ;
③  。
寫出有關反應的類型:①     ,④  。
羥基、醛基
加成反應
氧化反應
(3)符合下列要求的E物質的同分異構體有    種。
①苯環上有兩個處于對位的取代基,其中有一個是甲基;
②屬于酯類。
3
歸納拓展
醛、酮在有機合成中常用到的化學反應——羥醛縮合
1.羧酸、酯、酰胺的概念與結構
物質 概念 結構通式
羧酸 由烴基(—H)與羧基相連而構成的有機化合物 R(H)—COOH
酯 醇與羧酸(無機含氧酸)發生酯化反應的產物
酰胺 羧酸分子中羧基中的羥基被氨基取代得到產物
2.幾種重要的羧酸
物質 結構 性質特點或用途
甲酸 (蟻酸) 酸性,還原性(醛基)
乙酸 CH3COOH 無色、有強烈刺激性氣味的液體,能與水互溶,具有酸性
乙二酸 (草酸) 酸性,還原性(+3價碳)
苯甲酸 (安息香酸) 它的鈉鹽常作食品防腐劑
高級 脂肪酸 RCOOH(R為 碳原子數較多 的烴基)
3.羧酸的化學性質
CH3CO18OCH2CH3+H2O
小于
5.油脂
(1)組成和結構。
①概念:油脂的主要成分是由甘油與 形成的酯。
②結構特點。
高級脂肪酸
③分類。

6.胺、酰胺的性質
(2)酰胺的水解反應。
[理解·辨析] 判斷正誤
(1)羧基、酯基和酰胺基中的 在催化劑作用下均能與H2發生加成反應。
(   )
(2)C4H8O2的同分異構體的類型有羧酸、酯、羥基醛等。(   )
(3)制備乙酸乙酯時,向濃硫酸中緩慢加入乙醇和冰醋酸。(   )
(4)胺或酰胺的堿性本質上是因為氮原子的孤電子對與H+形成配位鍵。
(   )
×

×

×
(5)酯和油脂在酸性或堿性條件下都能發生水解反應,且堿性水解又稱皂化反應。(   )
(6)植物油一般可以使溴水褪色,是因為脂肪酸碳鏈中含有碳碳雙鍵。
(   )
(7)甲酸能發生銀鏡反應,能與新制的氫氧化銅反應生成磚紅色沉淀。
(   )


一、羧酸的性質
1.(2024·安徽淮北模擬)某有機化合物的結構簡式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該有機化合物的分子式為C14H30O5
[B] 1 mol該有機化合物最多能與4 mol H2發生反應
[C] 1 mol該有機化合物最多能與1 mol Na發生反應
[D] 1 mol該有機化合物最多能與2 mol NaOH發生反應
B
【解析】 該有機化合物的分子式為C14H16O5,故A錯誤;苯環和碳碳雙鍵都能和氫氣發生加成反應,則1 mol該有機化合物最多能與4 mol H2發生反應,故B正確;1個該有機化合物分子中含有1個羥基和1個羧基,則1 mol該有機化合物最多能與2 mol Na發生反應,故C錯誤;1個該有機化合物分子中含有1個酯基和1個羧基,水解生成的酚也能和氫氧化鈉反應,則1 mol該有機化合物最多能與3 mol NaOH發生反應,故D錯誤。
2.按要求書寫酯化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1)一元羧酸與多元醇之間的酯化反應,如乙酸與乙二醇以物質的量之比為1∶1酯化:   。
(2)多元羧酸與一元醇之間的酯化反應,如乙二酸與乙醇以物質的量之比為1∶
2酯化:   。
(3)多元羧酸與多元醇之間的酯化反應,如乙二酸與乙二醇酯化。
①生成環酯:  。
②生成高聚酯:nHOOC—COOH+nHOCH2CH2OH
  。
(4)羥基酸自身的酯化反應,如 自身酯化。
①生成環酯:  。
②生成高聚酯:  。
歸納總結
醇、酚、羧酸中羥基活潑性比較
羥基類型 醇羥基 酚羥基 羧羥基
氫原子活潑性 電離 極難電離 微弱電離 部分電離
酸堿性 中性 很弱的酸性 弱酸性
與Na反應 反應放出H2 反應放出H2 反應放出H2
與NaOH反應 不反應 反應 反應
與NaHCO3反應 不反應 不反應 反應放出CO2
與Na2CO3反應 反應生成酚鈉和aHCO3 A
二、酯和油脂的結構與性質
3.(2024·福建莆田模擬)某種藥物主要成分X的分子結構如圖所示,下列關于有機物X的說法錯誤的是(  )
[A] X水解可生成乙醇
[B] X不能與溴水反應
[C] X能發生加成反應
[D] X難溶于水,易溶于有機溶劑
【解析】 該有機物水解生成甲醇,A錯誤;X含有酯基和苯環,不能與溴水反應,B正確;X含有苯環,能和氫氣發生加成反應,C正確;X含有酯基,難溶于水,易溶于有機溶劑,D正確。
4.(2025·內蒙古高考適應性考試)地溝油某成分Ⅰ可發生“酯交換”反應制備生物柴油Ⅲ,轉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Ⅰ和Ⅲ均為高級脂肪酸酯
[B] 為使Ⅰ充分轉化,甲醇的物質的量應大于Ⅰ的3倍
[C] 水萃取法分離Ⅱ和Ⅲ時,加入NaCl可提升分離效果
[D] 生物柴油與石化柴油均可水解
D
【解析】 高級脂肪酸酯是指含有較多碳原子數的脂肪酸和醇分子通過酯基連接而形成的一類化合物,Ⅰ和Ⅲ均為高級脂肪酸酯,A正確;根據轉化關系圖可知,Ⅰ的分子中含有3個酯基,為使Ⅰ按照“酯交換”反應原理充分轉化為生物柴油Ⅲ,甲醇的物質的量應大于Ⅰ的3倍,B正確;Ⅱ為丙三醇,易溶于水,Ⅲ為酯,難溶于水,水萃取法分離Ⅱ和Ⅲ時,加入NaCl可有助于水相和有機相分離,提升分離效果,C正確;生物柴油的主要成分為酯,而石化柴油的主要成分為烴,生物柴油可以水解,石化柴油不能水解,D錯誤。
三、胺和酰胺
C
【解析】 酰胺和胺屬于兩種不同的有機化合物,煙酰胺不屬于胺,A正確;酰胺在酸性條件下水解生成羧酸和銨鹽,B正確;酰胺在堿性條件下水解生成羧酸鹽和氨,C不正確;煙酰胺分子中含有?;王0坊?D正確。
6.(2024·貴州貴陽摸底考試)柳胺酚是一種常見的利膽藥,結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分子式為C13H11NO3
[B] 分子中所有原子可能共平面
[C] 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D] 1 mol柳胺酚最多能與3 mol NaOH反應
B
【解析】 由柳胺酚的結構簡式可知,其分子式為 C13H11NO3,A正確;該分子中氮原子采用sp3雜化,氮原子及與氮原子直接連接的 3個原子呈三角錐形結構,所以該分子中所有原子一定不共平面,B錯誤;該分子中的酚羥基能被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氧化而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C正確;酚羥基、酰胺基都能與NaOH以1∶1反應,該分子中含有 2個酚羥基、1個酰胺基,所以1 mol該物質最多能與3 mol NaOH反應,D正確。
【實驗目的】
1.學習制備乙酸乙酯的方法。
2.加深對酯化反應的認識。
【實驗用品】
器材:試管、試管夾、燒杯、量筒、膠頭滴管、玻璃導管、乳膠管、橡膠塞、鐵架臺、酒精燈、火柴、秒表、碎瓷片。
試劑:乙醇、乙酸、濃硫酸、飽和碳酸鈉溶液、蒸餾水。
【實驗過程】
實驗 裝置
實驗 現象 在飽和碳酸鈉溶液上方有透明的油狀液體產生,并可聞到香味
實驗 結論 在濃硫酸存在和加熱條件下,乙酸和乙醇發生酯化反應,生成了乙酸乙酯
實驗原理 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H2O
實驗說明 ①向試管內添加試劑時,應先加乙醇,然后再慢慢加濃硫酸,冷卻后再加入乙酸;
②濃硫酸的作用為充當催化劑和吸水劑;
③反應體系中加入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液體暴沸;
④實驗中加熱的目的是增大反應速率,并且使生成的乙酸乙酯揮發,有利于收集,同時也提高了乙酸、乙醇的轉化率;
⑤導氣管末端不要伸入飽和碳酸鈉溶液中,防止液體倒吸;
⑥飽和碳酸鈉溶液的作用:一是反應未反應的乙酸,二是溶解未反應的乙醇,三是降低乙酸乙酯在溶液中的溶解度,有利于分層;
⑦該反應為可逆反應,發生酯化反應的同時,又有部分酯發生水解
1.酯化反應實驗中試劑的添加順序是怎樣的 為什么
深度思考
【提示】 向試管內添加試劑時,應先加乙醇,然后再慢慢加濃硫酸,冷卻后再加入乙酸;將濃硫酸加入乙醇中可以防止溶解過程放熱,造成液體飛濺,最后加乙酸可防止乙酸受熱揮發。
2.酯化反應實驗中為什么要小火緩慢加熱
【提示】 小火緩慢加熱,防止乙醇、乙酸大量揮發,提高產物產率,也能防止暴沸。
3.反應體系中加入碎瓷片的作用是什么 若實驗時忘記加應如何補救
【提示】 防暴沸;若實驗過程中忘記加,則應該停止實驗,待裝置冷卻后補加。
4.酯化反應實驗中,濃硫酸和飽和碳酸鈉溶液各有什么作用
【提示】 濃硫酸作催化劑、吸水劑;飽和碳酸鈉溶液反應揮發出的乙酸,溶解揮發出的乙醇,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利于分層得到乙酸乙酯。
5.從平衡移動角度分析,提高乙酸乙酯產率的措施有哪些
【提示】 ①使用濃硫酸作吸水劑;②加熱將生成的酯蒸出;③利用長導氣管冷凝回流未反應的乙醇和乙酸。
走向高考
1.判斷正誤。
(1)(2024·湖南卷)提純實驗室制備的乙酸乙酯需要依次用NaOH溶液洗滌、水洗、分液、干燥。(  )
(2)(2024·安徽卷)制備乙酸乙酯用到的試劑有乙醇、乙酸、濃硫酸、飽和Na2CO3溶液;儀器有試管、橡膠塞、導管、乳膠管、鐵架臺(帶鐵夾)、碎瓷片、酒精燈、火柴。(  )
×

(3)(2024·浙江1月選考)用如圖裝置制備乙酸乙酯。(  )


2.(2023·湖北卷,8)實驗室用以下裝置(夾持和水浴加熱裝置略)制備乙酸異戊酯(沸點142 ℃),實驗中利用環己烷-水的共沸體系(沸點69 ℃)帶出水分。已知體系中沸點最低的有機物是環己烷(沸點81 ℃),其反應原理如圖所示:
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以共沸體系帶水促使反應正向進行
[B] 反應時水浴溫度需嚴格控制在69 ℃
[C] 接收瓶中會出現分層現象
[D] 根據帶出水的體積可估算反應進度
B
【解析】 由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可知,生成物中含有水,若將水分離出去,可促進反應正向進行,該反應選擇以共沸體系帶水可以促使反應正向進行,A正
確;反應產品的沸點為142 ℃,環己烷的沸點是81 ℃,環己烷-水的共沸體系的沸點為69 ℃,溫度可以控制在69~81 ℃之間,不需要嚴格控制在69 ℃,B錯
誤;接收瓶中接收的是環己烷-水的共沸體系,環己烷不溶于水,會出現分層現象,C正確;根據投料量可計算生成水的體積,所以可根據帶出水的體積估算反應進度,D正確。
3.(2024·黑吉遼卷,17)某實驗小組為實現乙酸乙酯的綠色制備及反應過程可視化,設計實驗方案如下:
Ⅰ.向50 mL燒瓶中分別加入5.7 mL乙酸(100 mmol)、8.8 mL乙醇(150 mmol)、
1.4 g NaHSO4固體及4~6滴1%甲基紫的乙醇溶液。向小孔冷凝柱中裝入變色硅膠。
Ⅱ.加熱回流50 min后,反應液由藍色變為紫色,變色硅膠由藍色變為粉紅色,停止加熱。
Ⅲ.冷卻后,向燒瓶中緩慢加入飽和Na2CO3溶液至無CO2逸出,分離出有機相。
Ⅳ.洗滌有機相后,加入無水MgSO4,過濾。
Ⅴ.蒸餾濾液,收集73~78 ℃餾分,得無色液體 6.60 g,色譜檢測純度為98.0%。
回答下列問題。
(1)NaHSO4在反應中起   作用,用其代替濃硫酸的優點是
(答出一條即可)。
催化劑
副產物少,無有毒氣體二氧化硫產生(或NaHSO4無腐蝕性,操作安全,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解析】 (1)該實驗可實現乙酸乙酯的綠色制備及反應過程可視化,用濃硫酸時,濃硫酸的作用是催化劑和吸水劑,所以NaHSO4在反應中起催化劑作用;濃硫酸還具有強氧化性和脫水性,用濃硫酸在加熱條件下反應時,可能發生副反應,且濃硫酸的還原產物二氧化硫為有毒氣體,所以用NaHSO4代替濃硫酸的優點是其沒有腐蝕性,實驗操作更安全;副產物少,可綠色制備乙酸乙酯,無有毒氣體二氧化硫產生。
(2)甲基紫和變色硅膠的顏色變化均可指示反應進程。變色硅膠吸水,除指示反應進程外,還可  。
吸收生成的水,使平衡正向移動,提高乙酸乙酯的產率
【解析】 (2)變色硅膠吸水,除指示反應進程外,還可使平衡正向移動,提高乙酸乙酯的產率。
(3)使用小孔冷凝柱承載,而不向反應液中直接加入變色硅膠的優點是  (填字母)。
A.無需分離
B.增大該反應平衡常數
C.起到沸石作用,防止暴沸
D.不影響甲基紫指示反應進程
AD
【解析】 (3)若向反應液中直接加入變色硅膠,則反應后需要過濾出硅膠,而使用小孔冷凝柱承載則無需分離,故A正確;反應的平衡常數只與溫度有關,使用小孔冷凝柱承載不能增大該反應平衡常數,故B錯誤;小孔冷凝柱承載并沒有投入溶液中,不能起到沸石作用,不能防止暴沸,故C錯誤;由題中“反應液由藍色變為紫色,變色硅膠由藍色變為粉紅色,停止加熱”可知,若向反應液中直接加入變色硅膠,則變色硅膠由藍色變為粉紅色,會影響觀察反應液由藍色變為紫色,所以使用小孔冷凝柱承載不影響甲基紫指示反應進程,故D正確。
(4)下列儀器中,分離有機相和洗滌有機相時均需使用的是     (填名稱)。
分液漏斗
【解析】 (4)容量瓶用于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漏斗用于固液分離,分離液態有機相和洗滌液態有機相時也不需要洗氣瓶,分離有機相和洗滌有機相時均需使用的是分液漏斗。
(5)該實驗乙酸乙酯的產率為    (精確至0.1%)。
73.5%
90
1.(2024·甘肅卷,8)曲美托嗪是一種抗焦慮藥,合成路線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化合物Ⅰ和Ⅱ互為同系物
[B] 苯酚和(CH3O)2SO2在條件①下反應得到苯甲醚
[C] 化合物Ⅱ能與NaHCO3溶液反應
[D] 曲美托嗪分子中含有酰胺基團
A
【解析】 化合物Ⅰ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團有羧基、酚羥基,化合物Ⅱ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團有羧基、醚鍵,官能團種類不同,化合物Ⅰ和化合物Ⅱ不互為同系物,A錯誤;根據題中流程可知,化合物Ⅰ分子中的酚羥基與(CH3O)2SO2反應生成醚鍵,故苯酚和(CH3O)2SO2在條件①下反應得到苯甲醚,B正確;化合物Ⅱ分子中含有羧基,可以與NaHCO3溶液反應,C正確;由曲美托嗪的結構簡式可知,曲美托嗪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團為酰胺基、醚鍵,D正確。
2.(2024·山東卷,8)植物提取物阿魏萜寧具有抗菌活性,其結構簡式如圖所示。下列關于阿魏萜寧的說法錯誤的是(  )
[A] 可與Na2CO3溶液反應
[B] 消去反應產物最多有2種
[C] 酸性條件下的水解產物均可生成高聚物
[D] 與Br2反應時可發生取代和加成兩種反應
B
3.(2023·山東卷,7)抗生素克拉維酸的結構簡式如圖所示,下列關于克拉維酸的說法錯誤的是(  )
[A] 存在順反異構
[B] 含有5種官能團
[C] 可形成分子內氫鍵和分子間氫鍵
[D] 1 mol該物質最多可與1 mol NaOH反應
D
【解析】 由題干有機物結構簡式可知,該有機物存在碳碳雙鍵,且雙鍵兩端的碳原子分別連有互不相同的原子或原子團,故該有機物存在順反異構,A正確;由題干有機物結構簡式可知,該有機物含有羥基、羧基、碳碳雙鍵、醚鍵和酰胺基5種官能團,B正確;由題干有機物結構簡式可知,該有機物中的羧基、羥基、酰胺基等官能團具有形成氫鍵的能力,故其分子間可以形成氫鍵,其中距離較近的某些官能團之間還可以形成分子內氫鍵,C正確;由題干有機物結構簡式可知,1 mol該有機物含有羧基和酰胺基各1 mol,這兩種官能團都能與強堿反應,故1 mol該物質最多可與2 mol NaOH反應,D錯誤。
4.(2023·廣東卷,8)2022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研究“點擊化學”的科學家。如圖所示化合物是“點擊化學”研究中的常用分子。關于該化合物,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能發生加成反應
[B] 最多能與等物質的量的NaOH反應
[C] 能使溴水和酸性KMnO4溶液褪色
[D] 能與氨基酸和蛋白質中的氨基反應
B
5.(2023·湖南卷,18節選)含有吡喃萘醌骨架的化合物常具有抗菌、抗病毒等生物活性,一種合成該類化合物的路線如圖(部分反應條件已簡化):
回答下列問題。
(1)B的結構簡式為       。
(2)從F轉化為G的過程中所涉及的反應類型是    、
     。
消去反應
加成反應
【解析】 (2)有機物F轉化為中間體時發生的是消去反應,中間體與呋喃反應生成有機物G時,中間體中的碳碳三鍵發生斷裂與呋喃中的兩個碳碳雙鍵發生加成反應。
(3)物質G所含官能團的名稱為      、   。
碳碳雙鍵
醚鍵
【解析】 (3)根據有機物G的結構簡式可知,其含有的官能團為碳碳雙鍵、醚鍵。
(4)依據上述流程提供的信息,下列反應產物J的結構簡
式為           。
(5)甲苯與溴在FeBr3催化下發生反應,會同時生成對溴甲苯和鄰溴甲苯,依據由C到D的反應信息,設計以甲苯為原
料選擇性合成鄰溴甲苯的路線
 (無機試劑任選)。
課時作業44 鹵代烴 醇、酚
(時間:30分鐘 滿分:100分)
一、選擇題(共10小題,1~6小題每小題6分,7~10小題每小題7分,共64分)
1.(2024·福建福州期末)關于鹵代烴與醇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鹵代烴與醇發生消去反應的條件不同
[B] 不同的鹵代烴通過消去反應可能會生成相同的烯烴
[C] 所有鹵代烴都是通過取代反應制得
[D] C2H5Br可以發生消去反應,那么(CH3)3CBr也可以發生消去反應
C
【解析】 鹵代烴在氫氧化鈉的乙醇溶液中發生消去反應,醇發生消去反應是在濃硫酸作催化劑條件下,二者條件不同,故A正確;不同的鹵代烴通過消去反應可能會生成相同的烯烴,例如1-氯丙烷和2-氯丙烷,發生消去反應都生成丙烯,故B正確;烯烴與HX發生加成反應可生成鹵代烴,烷烴光照下發生取代反應生成鹵代烴,故C不正確;C2H5Br可以發生消去反應,(CH3)3CBr中與Br相連的碳原子的鄰位碳原子上有氫原子,能發生消去反應,故D正確。
B
3.(2022·湖北卷,2)蓮藕含多酚類物質,其典型結構簡式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該類物質的說法錯誤的是(  )
[A] 不能與溴水反應
[B] 可用作抗氧化劑
[C] 有特征紅外吸收峰
[D] 能與Fe3+發生顯色反應
A
【解析】 該物質可以和溴水發生取代反應,取代位置在酚羥基的鄰、對位,A錯誤;該物質含有酚羥基,酚羥基容易被氧化,故可以用作抗氧化劑,B正確;該物質紅外光譜能看到有O—H等,有特征紅外吸收峰,C正確;該物質含有酚羥基,能與Fe3+發生顯色反應,D正確。
4.下列實驗能證明苯酚顯弱酸性的是(  )
[A] 苯酚的渾濁液加熱后變澄清
[B] 向苯酚的渾濁液中加入NaOH溶液后,溶液變澄清,生成苯酚鈉和水
[C] 苯酚不能使無色酚酞溶液變紅色
[D] 向澄清的苯酚鈉溶液中通入CO2氣體,溶液變渾濁
D
【解析】 A項,說明溫度升高苯酚溶解度增大,無法說明苯酚顯弱酸性,錯誤;
B項,只能說明苯酚顯酸性,無法說明苯酚顯弱酸性,錯誤;C項,不能說明苯酚顯酸性,錯誤;D項,說明苯酚的酸性比碳酸的弱,即可證明苯酚為弱酸,正確。
D
【解析】 A項,能發生氧化反應生成醛,不能發生消去反應,不符合題意;B項,能發生氧化反應生成酮,能發生消去反應,不符合題意;C項,能發生氧化反應生成醛,不能發生消去反應,不符合題意;D項,能發生氧化反應生成醛,也能發生消去反應,符合題意。
6.用下列實驗裝置分別驗證溴乙烷(沸點為38.4 ℃)在不同條件下反應的產物和反應類型。
實驗Ⅰ.向圓底燒瓶中加入15 mL NaOH水溶液;
實驗Ⅱ.向圓底燒瓶中加入15 mL乙醇和2 g NaOH。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 應采用水浴加熱進行實驗
[B] 實驗Ⅱ可用溴水代替KMnO4溶液,同時省去裝置②
[C] 可用核磁共振氫譜檢驗Ⅰ中分離提純后的產物
[D] 分別向Ⅰ、Ⅱ反應后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都會產
生淡黃色沉淀
D
【解析】 溴乙烷沸點為38.4 ℃,易揮發,為防止加熱導致溴乙烷揮發,所以可以通過水浴加熱方式進行,便于控制溫度,故A正確;溴乙烷與氫氧化鈉的乙醇溶液反應生成乙烯,乙醇與溴水不反應,乙烯能與溴水中溴發生加成反應,所以實驗Ⅱ可用溴水代替KMnO4溶液,同時省去裝置②,故B正確;溴乙烷與氫氧化鈉水溶液反應生成乙醇,乙醇分子中含有3種不同化學環境的H,個數比為3∶2∶1,可以用核磁共振氫譜檢驗Ⅰ中分離提純后的產物,故C正確;氫氧化鈉與硝酸銀反應產生氫氧化銀沉淀,并迅速分解為氧化銀和水,對檢驗造成干擾,所以檢驗前應先加入硝酸酸化,再加入硝酸銀溶液進行檢驗,故D錯誤。
A
【解析】 若合成2-甲基-1-丁醇,即 CH3CH2CH(CH3)CH2OH,則反應物中碳原子數之和為5,2-溴丁烷與金屬鎂在無水乙醚中制得格氏試劑,格氏試劑與甲醛中的羰基發生加成反應后,水解生成2-甲基-1-丁醇。
A
9.(2025·河南高考適應性考試)化合物L是從我國傳統中藥華中五味子中提取得到的一種天然產物,其結構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該化合物的說法錯誤的是(  )
[A] 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B] 分子中含有2個手性碳原子
[C] 能與NaHCO3溶液反應放出CO2氣體
[D] 既能發生加成反應,又能發生取代反應
C
10.(2025·遼寧部分學校期中)茶多酚的結構簡式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茶多酚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遇FeCl3溶液能發生顯色反應
[B] 能發生取代反應,不能發生加成反應
[C] 分子中含有3個手性碳原子
[D] 1 mol茶多酚最多能消耗10 mol NaOH
A
二、非選擇題(共2小題,共36分)
11.(15分,每空3分)有機化合物F可用于制造香精,可利用下列路線合成?;卮鹣铝袉栴}。
(1) 分子中共面的原子最多有   個。
(2)物質A的名稱是  。
(3)物質D中含氧官能團的名稱是    。
(4)反應④的反應類型是      。
(5)寫出反應⑥的化學方程式:  。
9
2-甲基-1,2-二溴丁烷
羧基
消去反應
12.(21分,每空3分)如圖為某化學興趣小組設計的乙醇氧化的實驗裝置(圖中加熱儀器、鐵架臺、鐵夾等均未畫出)。圖中:A中盛無水乙醇(沸點為78 ℃),
B處為繞成螺旋狀的細銅絲,C處為無水CuSO4粉末,D中裝堿石灰,F中盛新制的堿性Cu(OH)2懸濁液。
請回答下列問題。
(1)如圖所示連接好裝置后,在加入試劑之前,應先      (操作名稱)。
檢驗氣密性
【解析】 (1)根據圖示裝置可知,該裝置由多個儀器連接而成,所以加入試劑前需要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E、A、B、F
(2)在上述裝置中,實驗時需要加熱的儀器或部位為       (填儀器或某部位的代號)。為使A中乙醇平緩均勻地汽化成乙醇蒸氣,常采用的操作方法是       。
水浴加熱
【解析】 (2)E中固體加熱制氧氣需要加熱,A中乙醇變為蒸氣需加熱,B處乙醇的催化氧化要加熱,F中乙醛和新制Cu(OH)2的反應也要加熱,所以需要加熱的有E、A、B、F;為使A中乙醇平穩汽化成乙醇蒸氣,常采用的方法是水浴加熱。
(3)圖中D處使用堿石灰的作用是
 。
防止F中水蒸氣進入硬質玻璃管使無水硫酸銅變藍
【解析】(3)堿石灰具有吸水作用,D處使用堿石灰可以防止F中的水蒸氣進入硬質玻璃管與C處無水 CuSO4 作用,否則會影響產物水的檢驗。
(4)C處觀察到的現象是       ,F中觀察到的現象是       ,
說明B處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
白色粉末變藍
產生磚紅色沉淀
課時作業45 醛、酮 羧酸及其衍生物
(時間:30分鐘 滿分:100分)
一、選擇題(共9小題,1~5小題每小題6分,6~9小題每小題7分,共58分)
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油脂水解可得到乙醇和高級脂肪酸
[B] 油脂在酸性條件下的水解反應是皂化反應
[C] 植物油和動物脂肪都不能使溴水褪色
[D] 糖類和油脂都是由碳、氫和氧三種元素組成的
D
【解析】 油脂水解可得到甘油和高級脂肪酸,A項錯誤;油脂在堿性條件下的水解反應才稱為皂化反應,B項錯誤;植物油是不飽和高級脂肪酸的甘油酯,能使溴水褪色,C項錯誤。
C
3.一定條件下,肉桂醛可轉化為苯甲醛:
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肉桂醛能發生取代、加成、聚合反應
[B] 肉桂醛與苯甲醛都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C] 苯甲醛分子的所有原子可能共平面
[D] 肉桂醛與苯甲醛互為同系物
D
【解析】 肉桂醛中苯環上能發生取代反應,碳碳雙鍵、苯環和醛基能發生加成反應,碳碳雙鍵能發生聚合反應,A正確;肉桂醛含碳碳雙鍵和醛基,苯甲醛含醛基,都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B正確;苯環為平面結構,醛基為平面結構,兩者通過單鍵相連,所有原子可能共平面,C正確;肉桂醛含碳碳雙鍵和醛基,苯甲醛含醛基,兩者不互為同系物,D錯誤。
[A] 與足量的NaOH溶液共熱,再通入SO2
[B] 與稀硫酸共熱后,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
[C] 加熱溶液,通入足量的CO2
[D] 與稀硫酸共熱后,加入足量的NaHCO3溶液
D
5.某甲酸溶液中可能含有少量甲醛,用下列方法可以證明的是(  )
[A] 加入新制的Cu(OH)2加熱,有磚紅色沉淀產生,則含甲醛
[B] 能發生銀鏡反應,則含甲醛
[C] 先將試液充分進行酯化反應,收集生成物進行銀鏡反應,若有銀鏡產生,則含甲醛
[D] 將該溶液與足量NaOH溶液混合后蒸餾,若其蒸餾產物可發生銀鏡反應,則含甲醛
D
【解析】 甲酸和甲醛都含有醛基,則直接加入新制的氫氧化銅或銀氨溶液不能鑒別是否含有甲醛,應先加入足量NaOH溶液混合,甲酸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難揮發的甲酸鈉,然后蒸餾,可得到甲醛,再用銀氨溶液或新制的氫氧化銅鑒別。
6.(2025·福建泉州五校期中)用如圖裝置制備并收集乙酸乙酯。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Ⅱ中球形干燥管起防倒吸作用
[B] 加熱Ⅰ中試管,Ⅱ中飽和Na2CO3溶液下方產生油狀液體
[C] 加熱利于增大反應速率及蒸出乙酸乙酯
[D] 反應后,振蕩Ⅱ中試管,產生氣泡
B
7.為提純下列物質(括號內為雜質)所用除雜試劑和分離方法都正確的是
(  )
[A] 乙酸乙酯(乙酸) 飽和Na2CO3溶液 過濾
[B] 苯(Br2) NaOH溶液 過濾
[C] 乙醇(乙酸) NaOH溶液 分液
[D] 乙醇(H2O) 新制生石灰 蒸餾
D
【解析】 乙酸與飽和Na2CO3溶液反應,乙酸乙酯與飽和Na2CO3溶液不反應且不溶于水,應采用分液法分離,A錯誤;NaOH溶液與Br2反應,苯不與NaOH溶液反應且不溶于水,應采用分液法分離,B錯誤;乙酸能與NaOH溶液反應而乙醇不反應,但乙醇能與水以任意比例互溶,無法通過分液法分離,C錯誤;新制生石灰與水反應生成Ca(OH)2,然后蒸餾可得乙醇,D正確。
8.一定量的某有機物和足量Na反應得到Va L氫氣,取另一份等物質的量的同種有機物和足量 NaHCO3 反應得Vb L二氧化碳,若在同溫同壓下Va=Vb≠0,則該有機物可能是(  )
①CH3CH(OH)COOH ②HOOC—COOH ③CH3CH2COOH
④HOOCCH2CH(OH)CH2COOH ⑤CH3CH(OH)CH2OH
[A] ② [B] ②③④ [C] ④ [D] ①
D
【解析】 1 mol —OH或1 mol —COOH與足量金屬鈉反應分別放出
0.5 mol H2;醇羥基不與 NaHCO3 反應,1 mol —COOH與足量NaHCO3反應放出1 mol CO2。
9.(2024·上海浦東階段檢測)乙酰苯胺俗稱“退熱冰”,實驗室合成路線如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反應③屬于消去反應
[B] 反應②屬于氧化反應
[C] 苯胺具有堿性,且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
[D] 在乙酰苯胺的同分異構體中,能發生水解的只有3種
C
二、非選擇題(共2小題,共42分)
10.(21分,每空3分)為探究乙酸乙酯的實驗室制備方法,某實驗小組設計主要步驟如下:
①在大試管A中配制反應混合液;
②按圖甲所示連接裝置(裝置氣密性良好),用小火均勻加熱大試管A 5~10 min;
③待試管B(內裝滴有酚酞的飽和碳酸鈉溶液)收集到一定量產物后停止加熱,撤去導管并用力振蕩,然后靜置待分層;
④分離出乙酸乙酯層,洗滌、干燥。
乙醇可與氯化鈣反應,生成微溶于水的CaCl2·6C2H5OH。有關試劑部分數據如下表:
物質 熔點/℃ 沸點/℃ 密度/
(g·cm-3)
乙醇 -117.3 78.5 0.789
乙酸 16.6 117.9 1.05
乙酸乙酯 -83.6 77.5 0.90
濃硫酸(98%) — 338.0 1.84
(1)配制反應混合液的主要操作步驟為
(不必指出
液體體積);寫出制取乙酸乙酯的化學方程式:
 。
在大試管A中加入乙醇,緩慢加入濃硫酸,邊加邊振蕩,冷卻后再加入乙酸,振蕩試管使之混合均勻
CH3COOC2H5+H2O
(2)步驟②必須小火均勻加熱,一個主要原因是溫度過高會發生副反應,另一個原因是
 。
反應物中乙醇、乙酸的沸點較低,若用大火加熱,大量反應物會隨產物蒸發而損失
【解析】 (2)反應物中乙醇、乙酸的沸點較低,若用大火加熱,大量反應物隨產物蒸發而損失,溫度過高還可能發生其他副反應,所以為防止乙醇、乙酸揮發,造成原料的損失,應小火加熱。
(3)寫出步驟③中觀察到的實驗現象:
  。
試管B中的液體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無色油狀液體,可聞到水果香味,下層為紅色液體,振蕩后顏色變淺,有氣泡產生
【解析】 (3)乙酸乙酯是有香味的無色油狀液體,不溶于飽和碳酸鈉溶液,密度小于水,飽和碳酸鈉溶液顯堿性,遇到酚酞顯示紅色。
(4)分離出乙酸乙酯層后,一般用飽和CaCl2溶液洗滌。通過洗滌可除去的雜質是    (填名稱);干燥乙酸乙酯最適宜的干燥劑為    (填字母,下同)。
a.P2O5
b.無水硫酸鈉
c.堿石灰
d.NaOH固體
乙醇
b
【解析】(4)分離出乙酸乙酯層后,一般用飽和CaCl2溶液除去少量乙醇,因為乙醇可與氯化鈣反應生成微溶于水的CaCl2·6C2H5OH,用無水硫酸鈉除去少量的水,無水硫酸鈉吸水形成硫酸鈉結晶水合物;不能選擇P2O5、堿石灰和NaOH等固體干燥劑,以防乙酸乙酯在酸性(P2O5遇水生成酸)或堿性條件下水解。
abc
(5)某化學課外小組設計了圖乙所示的裝置(圖中鐵架臺、鐵夾、加熱裝置均已略去)制取乙酸乙酯,與圖甲裝置相比,圖乙裝置的主要優點有  。
a.增加了溫度計,有利于控制反應溫度
b.增加了分液漏斗,能隨時補充反應混合液
c.增加了冷凝裝置,有利于收集產物
d.反應容器容積大,容納反應物的量多
【解析】 (5)從該裝置與傳統制備裝置的使用的儀器的不同進行分析,增加了溫度計,有利于控制發生裝置中反應液的溫度;根據反應的可逆性特點,增加反應物有利于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提高乙酸乙酯的產量;增加了冷凝裝置,有利于收集產物,故選abc。
11.(21分,每空3分)有機物H(C9H8O4)是潔面化妝品的中間體,以A為原料合成有機物H的路線如圖:
回答下列問題。
(1)A的化學名稱為    。
甲苯
(2)由D生成E所用的試劑和反應條件為  。
氫氧化鈉水溶液,加熱
(3)由E生成F的反應類型為  , F的結構簡式為  。
氧化反應
(4)G與新制的Cu(OH)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5)H長期暴露在空氣中容易變質的主要原因是
 。
H為酚類化合物,易被空氣中
的氧氣氧化
 (其他無機試劑任選)。 課時作業44 鹵代烴 醇、酚
(時間:30分鐘 滿分:100分)
一、選擇題(共10小題,1~6小題每小題6分,7~10小題每小題7分,共64分)
1.(2024·福建福州期末)關于鹵代烴與醇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鹵代烴與醇發生消去反應的條件不同
[B] 不同的鹵代烴通過消去反應可能會生成相同的烯烴
[C] 所有鹵代烴都是通過取代反應制得
[D] C2H5Br可以發生消去反應,那么(CH3)3CBr也可以發生消去反應
2.下列化合物中能發生消去反應生成兩種烯烴,又能發生水解反應的是(  )
[A] CH3Cl
[B]
[C]
[D]
3.(2022·湖北卷,2)蓮藕含多酚類物質,其典型結構簡式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該類物質的說法錯誤的是(  )
[A] 不能與溴水反應
[B] 可用作抗氧化劑
[C] 有特征紅外吸收峰
[D] 能與Fe3+發生顯色反應
4.下列實驗能證明苯酚顯弱酸性的是(  )
[A] 苯酚的渾濁液加熱后變澄清
[B] 向苯酚的渾濁液中加入NaOH溶液后,溶液變澄清,生成苯酚鈉和水
[C] 苯酚不能使無色酚酞溶液變紅色
[D] 向澄清的苯酚鈉溶液中通入CO2氣體,溶液變渾濁
5.某一元醇具有如下性質:①能在加熱時被CuO氧化生成醛;②能發生消去反應得到烯烴。該一元醇可能為(  )
[A] CH3OH [B]
[C] [D]
6.用下列實驗裝置分別驗證溴乙烷(沸點為 38.4 ℃)在不同條件下反應的產物和反應類型。
實驗Ⅰ.向圓底燒瓶中加入15 mL NaOH水溶液;
實驗Ⅱ.向圓底燒瓶中加入15 mL乙醇和2 g NaOH。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 應采用水浴加熱進行實驗
[B] 實驗Ⅱ可用溴水代替KMnO4溶液,同時省去裝置②
[C] 可用核磁共振氫譜檢驗Ⅰ中分離提純后的產物
[D] 分別向Ⅰ、Ⅱ反應后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都會產生淡黃色沉淀
7.(2024·北京海淀區期中)格林雅試劑簡稱“格氏試劑”,它可由鹵代烴與金屬鎂在無水乙醚中制得,格氏試劑可與羰基發生加成反應。相關反應表示如下:
ⅰ.格氏試劑的制備:RX+MgRMgX。
ⅱ.格氏試劑與羰基的加成反應:
。
若利用上述反應合成2甲基1丁醇,選用的有機原料正確的一組是(  )
[A] 2溴丁烷和甲醛 [B] 一溴甲烷和丁醛
[C] 一溴甲烷和丙酮 [D] 溴乙烷和甲醛
8.1甲基2氯環己烷()存在如圖轉化關系,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XY
[A] X分子所有碳原子一定共面
[B] X和Y均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
[C] Y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成X
[D] Y的同分異構體中,含結構的有12種(不考慮立體異構)
9.(2025·河南高考適應性考試)化合物L是從我國傳統中藥華中五味子中提取得到的一種天然產物,其結構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該化合物的說法錯誤的是(  )
[A] 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B] 分子中含有2個手性碳原子
[C] 能與NaHCO3溶液反應放出CO2氣體
[D] 既能發生加成反應,又能發生取代反應
10.(2025·遼寧部分學校期中)茶多酚的結構簡式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茶多酚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遇FeCl3溶液能發生顯色反應
[B] 能發生取代反應,不能發生加成反應
[C] 分子中含有3個手性碳原子
[D] 1 mol茶多酚最多能消耗10 mol NaOH
二、非選擇題(共2小題,共36分)
11.(15分,每空3分)有機化合物F可用于制造香精,可利用下列路線合成。回答下列問題。
(1)分子中共面的原子最多有    個。
(2)物質A的名稱是  。
(3)物質D中含氧官能團的名稱是    。
(4)反應④的反應類型是      。
(5)寫出反應⑥的化學方程式:  。
12.(21分,每空3分)如圖為某化學興趣小組設計的乙醇氧化的實驗裝置(圖中加熱儀器、鐵架臺、鐵夾等均未畫出)。圖中:A中盛無水乙醇(沸點為78 ℃),B處為繞成螺旋狀的細銅絲,C處為無水CuSO4粉末,D中裝堿石灰,F中盛新制的堿性Cu(OH)2懸濁液。
請回答下列問題。
(1)如圖所示連接好裝置后,在加入試劑之前,應先      (操作名稱)。
(2)在上述裝置中,實驗時需要加熱的儀器或部位為       (填儀器或某部位的代號)。為使A中乙醇平緩均勻地汽化成乙醇蒸氣,常采用的操作方法是       。
(3)圖中D處使用堿石灰的作用是  。
(4)C處觀察到的現象是      ,F中觀察到的現象是           ,說明B處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
課時作業44 鹵代烴 醇、酚
1.C 鹵代烴在氫氧化鈉的乙醇溶液中發生消去反應,醇發生消去反應是在濃硫酸作催化劑條件下,二者條件不同,故A正確;不同的鹵代烴通過消去反應可能會生成相同的烯烴,例如1氯丙烷和2氯丙烷,發生消去反應都生成丙烯,故B正確;烯烴與HX發生加成反應可生成鹵代烴,烷烴光照下發生取代反應生成鹵代烴,故C不正確;C2H5Br可以發生消去反應,(CH3)3CBr中與Br相連的碳原子的鄰位碳原子上有氫原子,能發生消去反應,故D正確。
2.B CH3Cl分子中含有氯原子,能發生水解反應,與氯原子相連的碳原子沒有鄰位碳原子,不能發生消去反應,故A錯誤;能發生水解反應,與氯原子相連的碳原子有連有氫原子的鄰位碳原子,鄰位碳原子有2種情況,能發生消去反應生成兩種不同的烯烴,故B正確;能發生水解反應,與氯原子相連的碳原子的鄰位碳原子上有氫原子,能發生消去反應生成一種烯烴,故C錯誤;能發生水解反應,與氯原子相連的碳原子的鄰位碳原子上沒有氫原子,不能發生消去反應,故D錯誤。
3.A 該物質可以和溴水發生取代反應,取代位置在酚羥基的鄰、對位,A錯誤;該物質含有酚羥基,酚羥基容易被氧化,故可以用作抗氧化劑,B正確;該物質紅外光譜能看到有 O—H 等,有特征紅外吸收峰,C正確;該物質含有酚羥基,能與Fe3+發生顯色反應,D正確。
4.D A項,說明溫度升高苯酚溶解度增大,無法說明苯酚顯弱酸性,錯誤;B項,只能說明苯酚顯酸性,無法說明苯酚顯弱酸性,錯誤;C項,不能說明苯酚顯酸性,錯誤;D項,說明苯酚的酸性比碳酸的弱,即可證明苯酚為弱酸,正確。
5.D A項,能發生氧化反應生成醛,不能發生消去反應,不符合題意;B項,能發生氧化反應生成酮,能發生消去反應,不符合題意;C項,能發生氧化反應生成醛,不能發生消去反應,不符合題意;D項,能發生氧化反應生成醛,也能發生消去反應,符合題意。
6.D 溴乙烷沸點為38.4 ℃,易揮發,為防止加熱導致溴乙烷揮發,所以可以通過水浴加熱方式進行,便于控制溫度,故A正確;溴乙烷與氫氧化鈉的乙醇溶液反應生成乙烯,乙醇與溴水不反應,乙烯能與溴水中溴發生加成反應,所以實驗Ⅱ可用溴水代替KMnO4溶液,同時省去裝置②,故B正確;溴乙烷與氫氧化鈉水溶液反應生成乙醇,乙醇分子中含有3種不同化學環境的H,個數比為3∶2∶1,可以用核磁共振氫譜檢驗Ⅰ中分離提純后的產物,故C正確;氫氧化鈉與硝酸銀反應產生氫氧化銀沉淀,并迅速分解為氧化銀和水,對檢驗造成干擾,所以檢驗前應先加入硝酸酸化,再加入硝酸銀溶液進行檢驗,故D錯誤。
7.A 若合成2甲基1丁醇,即 CH3CH2CH(CH3)CH2OH,則反應物中碳原子數之和為5,2溴丁烷與金屬鎂在無水乙醚中制得格氏試劑,格氏試劑與甲醛中的羰基發生加成反應后,水解生成2甲基1丁醇。
8.A 由轉化關系可知,X為或,Y為?;蚍肿又卸己酗柡吞荚?飽和碳原子的空間結構為四面體形,所以X分子中所有碳原子不能共面,故A不正確;X分子中的碳碳雙鍵能與酸性高錳酸鉀溶液發生反應,使溶液褪色,Y分子中的能被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氧化而使其褪色,故B正確;在濃硫酸、加熱條件下,Y能發生消去反應生成X,故C正確;含有結構的Y的同分異構體的環上可能連有乙基或2個甲基,其中連有乙基的結構有 3種,連有2個甲基的結構有9種,共有12種,故D正確。
9.C 化合物L中含碳碳雙鍵、羥基,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A正確;同時連有4個互不相同的原子或原子團的碳原子為手性碳原子,故化合物L分子中存在2個手性碳原子,如圖所示,,B正確;化合物L中不含羧基,含有酚羥基,不能與碳酸氫鈉溶液反應產生 CO2,C錯誤;化合物L中含有碳碳雙鍵、苯環可以發生加成反應,含有羥基、酯基可以發生取代反應,D正確。
10.A 分子中含多個酚羥基,遇FeCl3溶液能發生顯色反應,A正確;分子結構中含苯環,一定條件下苯環能與氫氣發生加成反應,B錯誤;根據題給結構簡式可知,茶多酚分子中含有2個手性碳原子(用“*”標出),,C錯誤;1個茶多酚分子中含有8個酚羥基、1個酯基,1 mol茶多酚最多能消耗9 mol NaOH,D錯誤。
11.【答案】 (1)9 (2)2甲基1,2二溴丁烷 (3)羧基
(4)消去反應 (5)
+H2O
【解析】 和溴發生加成反應生成的A為CH3CH2C(CH3)BrCH2Br;反應②是水解反應,B為CH3CH2C(CH3)OHCH2OH;B經氧化得到的C為CH3CH2C(CH3)OHCOOH;根據C和D的分子式可判斷,反應④是消去反應,D的結構簡式為CH3CHC(CH3)COOH;反應⑤屬于鹵代烴的水解反應,E的結構簡式為;E和D通過酯化反應生成F,F的結構簡式為。
分子中的5個碳原子、碳碳雙鍵上的 2個氫原子、2個甲基上各有1個氫原子可以共面,故共面的原子最多有9個。
12.【答案】 (1)檢驗氣密性
(2)E、A、B、F 水浴加熱
(3)防止F中水蒸氣進入硬質玻璃管使無水硫酸銅變藍
(4)白色粉末變藍 產生磚紅色沉淀 2CH3CH2OH+O22CH3CHO+2H2O
【解析】 (1)根據圖示裝置可知,該裝置由多個儀器連接而成,所以加入試劑前需要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2)E中固體加熱制氧氣需要加熱,A中乙醇變為蒸氣需加熱,B處乙醇的催化氧化要加熱,F中乙醛和新制 Cu(OH)2的反應也要加熱,所以需要加熱的有E、A、B、F;為使A中乙醇平穩汽化成乙醇蒸氣,常采用的方法是水浴加熱。
(3)堿石灰具有吸水作用,D處使用堿石灰可以防止F中的水蒸氣進入硬質玻璃管與C處無水 CuSO4 作用,否則會影響產物水的檢驗。
(4)C處為無水硫酸銅,用于檢驗乙醇的催化氧化反應中生成的水,所以C處會變藍;乙醛能和新制Cu(OH)2反應,生成磚紅色沉淀,所以F中會產生磚紅色沉淀;乙醇發生催化氧化的化學方程式為2CH3CH2OH+O22CH3CHO+2H2O。
(

1

)課時作業45 醛、酮 羧酸及其衍生物
(時間:30分鐘 滿分:100分)
一、選擇題(共9小題,1~5小題每小題6分,6~9小題每小題7分,共58分)
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油脂水解可得到乙醇和高級脂肪酸
[B] 油脂在酸性條件下的水解反應是皂化反應
[C] 植物油和動物脂肪都不能使溴水褪色
[D] 糖類和油脂都是由碳、氫和氧三種元素組成的
2.下列關于醛、酮加成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的書寫錯誤的是(  )
[A] CH3CHO+HCN
[B] CH3CHO+NH3
[C] CH3CHO+CH3OH
[D] +H2
3.一定條件下,肉桂醛可轉化為苯甲醛:
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肉桂醛能發生取代、加成、聚合反應
[B] 肉桂醛與苯甲醛都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C] 苯甲醛分子的所有原子可能共平面
[D] 肉桂醛與苯甲醛互為同系物
4.已知酸性>H2CO3>,將轉變為的方法是(  )
[A] 與足量的NaOH溶液共熱,再通入SO2
[B] 與稀硫酸共熱后,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
[C] 加熱溶液,通入足量的CO2
[D] 與稀硫酸共熱后,加入足量的NaHCO3溶液
5.某甲酸溶液中可能含有少量甲醛,用下列方法可以證明的是(  )
[A] 加入新制的Cu(OH)2加熱,有磚紅色沉淀產生,則含甲醛
[B] 能發生銀鏡反應,則含甲醛
[C] 先將試液充分進行酯化反應,收集生成物進行銀鏡反應,若有銀鏡產生,則含甲醛
[D] 將該溶液與足量NaOH溶液混合后蒸餾,若其蒸餾產物可發生銀鏡反應,則含甲醛
6.(2025·福建泉州五校期中)用如圖裝置制備并收集乙酸乙酯。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Ⅱ中球形干燥管起防倒吸作用
[B] 加熱Ⅰ中試管,Ⅱ中飽和Na2CO3溶液下方產生油狀液體
[C] 加熱利于增大反應速率及蒸出乙酸乙酯
[D] 反應后,振蕩Ⅱ中試管,產生氣泡
7.為提純下列物質(括號內為雜質)所用除雜試劑和分離方法都正確的是(  )
[A] 乙酸乙酯(乙酸) 飽和Na2CO3溶液 過濾
[B] 苯(Br2) NaOH溶液 過濾
[C] 乙醇(乙酸) NaOH溶液 分液
[D] 乙醇(H2O) 新制生石灰 蒸餾
8.一定量的某有機物和足量Na反應得到Va L氫氣,取另一份等物質的量的同種有機物和足量 NaHCO3 反應得Vb L二氧化碳,若在同溫同壓下Va=Vb≠0,則該有機物可能是(  )
①CH3CH(OH)COOH?、贖OOC—COOH
③CH3CH2COOH
④HOOCCH2CH(OH)CH2COOH
⑤CH3CH(OH)CH2OH
[A] ② [B] ②③④ [C] ④ [D] ①
9.(2024·上海浦東階段檢測)乙酰苯胺俗稱“退熱冰”,實驗室合成路線如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反應③屬于消去反應
[B] 反應②屬于氧化反應
[C] 苯胺具有堿性,且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
[D] 在乙酰苯胺的同分異構體中,能發生水解的只有3種
二、非選擇題(共2小題,共42分)
10.(21分,每空3分)為探究乙酸乙酯的實驗室制備方法,某實驗小組設計主要步驟如下:
①在大試管A中配制反應混合液;
②按圖甲所示連接裝置(裝置氣密性良好),用小火均勻加熱大試管A 5~10 min;
③待試管B(內裝滴有酚酞的飽和碳酸鈉溶液)收集到一定量產物后停止加熱,撤去導管并用力振蕩,然后靜置待分層;
④分離出乙酸乙酯層,洗滌、干燥。
乙醇可與氯化鈣反應,生成微溶于水的CaCl2·6C2H5OH。有關試劑部分數據如下表:
物質 熔點/℃ 沸點/℃ 密度/ (g·cm-3)
乙醇 -117.3 78.5 0.789
乙酸 16.6 117.9 1.05
乙酸乙酯 -83.6 77.5 0.90
濃硫酸(98%) — 338.0 1.84
(1)配制反應混合液的主要操作步驟為 (不必指出液體體積);寫出制取乙酸乙酯的化學方程式:  。
(2)步驟②必須小火均勻加熱,一個主要原因是溫度過高會發生副反應,另一個原因是
 。
(3)寫出步驟③中觀察到的實驗現象:  。
(4)分離出乙酸乙酯層后,一般用飽和CaCl2溶液洗滌。通過洗滌可除去的雜質是    (填名稱);干燥乙酸乙酯最適宜的干燥劑為    (填字母,下同)。
a.P2O5 b.無水硫酸鈉
c.堿石灰 d.NaOH固體
(5)某化學課外小組設計了圖乙所示的裝置(圖中鐵架臺、鐵夾、加熱裝置均已略去)制取乙酸乙酯,與圖甲裝置相比,圖乙裝置的主要優點有  。
a.增加了溫度計,有利于控制反應溫度
b.增加了分液漏斗,能隨時補充反應混合液
c.增加了冷凝裝置,有利于收集產物
d.反應容器容積大,容納反應物的量多
11.(21分,每空3分)有機物H(C9H8O4)是潔面化妝品的中間體,以A為原料合成有機物H的路線如圖:
已知:①A是相對分子質量為92的芳香烴;②D是C的一氯取代物;③RCHO+R1CH2CHORCHCR1CHO+H2O(R、R1為烴基或氫原子)。
回答下列問題。
(1)A的化學名稱為    。
(2)由D生成E所用的試劑和反應條件為  。
(3)由E生成F的反應類型為  , F的結構簡式為  。
(4)G與新制的Cu(OH)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5)H長期暴露在空氣中容易變質的主要原因是  。
(6)參照上述流程,設計以乙醇為原料制備CH3CHCHCOOH的合成路線:
 (其他無機試劑任選)。
課時作業45 醛、酮 羧酸及其衍生物
1.D 油脂水解可得到甘油和高級脂肪酸,A項錯誤;油脂在堿性條件下的水解反應才稱為皂化反應,B項錯誤;植物油是不飽和高級脂肪酸的甘油酯,能使溴水褪色,C項錯誤。
2.C A項,CH3CHO與HCN發生加成反應,氫原子加在醛基帶負電荷的氧原子上,—CN加在不飽和碳原子上,生成,故A正確;同理,CH3CHO與NH3發生加成反應生成,故B正確;CH3CHO與CH3OH發生加成反應生成,故C錯誤;丙酮與氫氣發生加成反應生成2丙醇,故D正確。
3.D 肉桂醛中苯環上能發生取代反應,碳碳雙鍵、苯環和醛基能發生加成反應,碳碳雙鍵能發生聚合反應,A正確;肉桂醛含碳碳雙鍵和醛基,苯甲醛含醛基,都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B正確;苯環為平面結構,醛基為平面結構,兩者通過單鍵相連,所有原子可能共平面,C正確;肉桂醛含碳碳雙鍵和醛基,苯甲醛含醛基,兩者不互為同系物,D錯誤。
4.D A項,與足量的NaOH溶液共熱,生成羧酸鈉和酚鈉結構,由于酸性H2SO3>>,則再通入SO2生成鄰羥基苯甲酸,錯誤;B項,與稀硫酸共熱后,生成鄰羥基苯甲酸,再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生成羧酸鈉和酚鈉結構,錯誤;C項,加熱溶液,通入足量的CO2,不發生反應,錯誤;D項,與稀硫酸共熱后,生成鄰羥基苯甲酸,加入足量的NaHCO3溶液,—COOH反應生成羧酸鈉,酚羥基不反應,正確。
5.D 甲酸和甲醛都含有醛基,則直接加入新制的氫氧化銅或銀氨溶液不能鑒別是否含有甲醛,應先加入足量NaOH溶液混合,甲酸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難揮發的甲酸鈉,然后蒸餾,可得到甲醛,再用銀氨溶液或新制的氫氧化銅鑒別。
6.B?、蛑袑Ч苣┒松烊胍好嬉韵?則球形干燥管起到防倒吸作用,故A正確;乙酸乙酯是不溶于飽和Na2CO3溶液的油狀液體,且乙酸乙酯密度比水小,則飽和Na2CO3溶液上方產生油狀液體,故B錯誤;升高溫度,反應速率增大,及時蒸出乙酸乙酯,促進反應正向進行,提高乙酸乙酯的產率,故C正確;乙酸能揮發,反應后,振蕩Ⅱ中試管,發生反應 C+2CH3COOH2CH3COO-+H2O+CO2↑,有氣泡產生,故D正確。
7.D 乙酸與飽和Na2CO3溶液反應,乙酸乙酯與飽和Na2CO3溶液不反應且不溶于水,應采用分液法分離,A錯誤;NaOH溶液與Br2反應,苯不與NaOH溶液反應且不溶于水,應采用分液法分離,B錯誤;乙酸能與NaOH溶液反應而乙醇不反應,但乙醇能與水以任意比例互溶,無法通過分液法分離,C錯誤;新制生石灰與水反應生成Ca(OH)2,然后蒸餾可得乙醇,D正確。
8.D 1 mol —OH或1 mol —COOH與足量金屬鈉反應分別放出0.5 mol H2;醇羥基不與 NaHCO3 反應,1 mol —COOH 與足量NaHCO3反應放出1 mol CO2。
9.C 反應③的過程中,氨基與羧基之間反應生成酰胺基,同時還有水生成,該反應類型為取代反應,故A錯誤;反應②的過程中,硝基轉化為氨基,該反應類型為還原反應,故B錯誤;苯胺含有氨基,具有堿性,易被氧化,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故C正確;在乙酰苯胺的同分異構體中,能發生水解,說明含有酰胺基,還可以是HCOOH與、、、形成的酰胺,還可能不含苯環,遠超三種,故D錯誤。
10.【答案】 (1)在大試管A中加入乙醇,緩慢加入濃硫酸,邊加邊振蕩,冷卻后再加入乙酸,振蕩試管使之混合均勻 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2)反應物中乙醇、乙酸的沸點較低,若用大火加熱,大量反應物會隨產物蒸發而損失
(3)試管B中的液體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無色油狀液體,可聞到水果香味,下層為紅色液體,振蕩后顏色變淺,有氣泡產生
(4)乙醇 b
(5)abc
【解析】 (1)先加乙醇,再加濃硫酸、乙酸,最后加入碎瓷片防止暴沸,乙酸和乙醇在濃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反應生成乙酸乙酯和水,其化學方程式為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2)反應物中乙醇、乙酸的沸點較低,若用大火加熱,大量反應物隨產物蒸發而損失,溫度過高還可能發生其他副反應,所以為防止乙醇、乙酸揮發,造成原料的損失,應小火加熱。
(3)乙酸乙酯是有香味的無色油狀液體,不溶于飽和碳酸鈉溶液,密度小于水,飽和碳酸鈉溶液顯堿性,遇到酚酞顯示紅色。
(4)分離出乙酸乙酯層后,一般用飽和CaCl2溶液除去少量乙醇,因為乙醇可與氯化鈣反應生成微溶于水的CaCl2·6C2H5OH,用無水硫酸鈉除去少量的水,無水硫酸鈉吸水形成硫酸鈉結晶水合物;不能選擇P2O5、堿石灰和NaOH等固體干燥劑,以防乙酸乙酯在酸性(P2O5遇水生成酸)或堿性條件下水解。
(5)從該裝置與傳統制備裝置的使用的儀器的不同進行分析,增加了溫度計,有利于控制發生裝置中反應液的溫度;根據反應的可逆性特點,增加反應物有利于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提高乙酸乙酯的產量;增加了冷凝裝置,有利于收集產物,故選abc。
11.【答案】 (1)甲苯 
(2)氫氧化鈉水溶液,加熱
(3)氧化反應 
(4)+2Cu(OH)2+NaOHCu2O↓+3H2O
(5)H為酚類化合物,易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
(6)CH3CH2OHCH3CHOCH3CHCHCHO
CH3CHCHCOOH
【解析】 A是相對分子質量為92的芳香烴,設該物質分子式是CnH2n-6,則14n-6=92,解得n=7,A是,化學名稱為甲苯,結合C的結構簡式逆推可知,A與Cl2發生取代反應生成B(),C發生甲基上的取代反應生成D,D是C的一氯取代物,則D的結構簡式為,F能發生已知信息③的反應生成G,說明F中含有醛基,則D發生水解反應生成的E為,E發生催化氧化反應生成的F為,G的結構簡式為,G發生氧化反應,然后酸化生成的H為。(6)利用已知信息③實現碳鏈變化,乙醇發生催化氧化反應生成乙醛,2分子乙醛反應生成CH3CHCHCHO,再進一步氧化,然后酸化生成CH3CHCHCOOH。
(

5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汽车| 襄垣县| 武夷山市| 平远县| 宁都县| 晋中市| 镇雄县| 富裕县| 雷州市| 水城县| 铜川市| 陕西省| 新巴尔虎左旗| 馆陶县| 宝清县| 宜宾市| 革吉县| 崇仁县| 新乐市| 仁化县| 临夏县| 稷山县| 灵宝市| 钦州市| 云南省| 庄浪县| 乌鲁木齐县| 南川市| 荣昌县| 内江市| 资阳市| 连平县| 福清市| 凉城县| 班玛县| 广州市| 平安县| 和龙市| 尉犁县| 明溪县| 恩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