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江西省上進聯考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題一、單選題1.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A.茶葉富含纖維素,纖維素和淀粉互為同分異構體B.使用紫砂壺泡茶,茶香濃郁持久,紫砂壺的材質屬于傳統無機非金屬材料C.茶葉包裝時使用抗壞血酸作抗氧化劑的原因是其具有較強的氧化性D.廣西六堡茶享譽世界,其茶葉中的茶單寧()屬于烴類物質2.乙二醇可用于制造汽車冷卻系統的抗凍劑,一種制備乙二醇的原理為+H2OHOCH2CH2OH,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H2O的電子式為 B.乙二醇的空間填充模型為C.乙醇和乙二醇互為同系物 D.該反應應使用水浴加熱3.切實守牢食品安全底線,保障群眾“舌尖上的安全”。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亞硝酸鈉可用作一些肉制品的防腐劑和護色劑B.聚四氟乙烯可用作家用不粘鍋內側涂層C.運輸散裝食用植物油應使用專用車輛,植物油屬于天然有機高分子D.土豆淀粉制成的食用糯米紙可用于糖果的內層包裝,糯米紙的主要成分屬于糖類4.下列實驗裝置能夠達到實驗目的的是A.制備SO2 B.除去SO2中混有的HCl氣體C.測定生成氨氣的速率 D.驗證鈉能與乙醇反應A.A B.B C.C D.D5.武鳴沃柑果實豐盈飽滿,果肉甜美鮮嫩。果實中的檸檬酸賦予了沃柑酸甜的風味,檸檬酸的結構如圖所示。下列關于檸檬酸的說法錯誤的是A.能與小蘇打反應產生 B.分子式為C.含有酯基 D.檸檬酸最多能消耗6.常溫下,乙烷分子中的兩個甲基可以繞鍵自由旋轉,理論上乙烷分子可以有多種構象,其中兩種構象的能量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分子比分子穩定B.乙烷分子所有原子不在同一平面上C.乙烷在光照條件下能與氯氣發生反應生成多種有機物D.1個分子完全轉化為分子需要吸收熱量7.中國古代壁畫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經年累月,壁畫中紅色顏料鉛丹(,也可表示為)會與空氣中的反應生成黑色。設為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值,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常溫常壓時,含有的分子數為B.是和組成的混合物C.上述反應生成時轉移電子數為D.可以用酒精清洗粘附在壁畫上的硫8.丙烯是制備聚丙烯的化工原料,一種制備丙烯的方法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上述反應屬于煤的干餾 B.正丁烷、異丁烷的分子式均為C.聚丙烯的單體為 D.聚丙烯纖維是一種再生纖維9.除了金、鉑等極少數金屬,絕大多數金屬元素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下列有關金屬冶煉的說法錯誤的是A.工業上常電解熔融的MgCl2冶煉金屬鎂:B.工業上冶煉金屬鋁常用的方法::C.工業上可直接加熱HgO冶煉Hg:D.工業上常利用鋁熱反應大規模冶煉鐵:10.實驗是學習化學、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方式。根據下列實驗操作及現象,得出的結論正確的是選項 實驗操作和現象 實驗結論A 鐵片與稀硫酸混合,產生氣泡;然后滴入幾滴溶液,產生氣泡速率加快 是與稀硫酸反應的催化劑B 向盛有雞蛋清溶液的試管中加幾滴氯化汞溶液,雞蛋清溶液變渾濁,再加入足量的水后,沉淀不溶解 氯化汞能使蛋白質發生變性C 取溶液,加入溶液,振蕩后滴加滴溶液,溶液變紅 與的反應為可逆反應D 向淀粉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加熱,待溶液冷卻后,加入足量溶液充分反應,再加入幾滴碘溶液,溶液未變藍 淀粉完全水解A.A B.B C.C D.D11.溴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地表99%的溴均存在于海水中,“吹出法”是常用的一種海水提溴技術,其流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理論上,“吹出”“冷凝”均未發生化學反應B.“氧化”和“氧化Ⅱ”主要反應的離子方程式均為C.“吸收”時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D.“氧化Ⅱ”通水蒸氣的目的是使溴汽化12.某學習小組利用如圖所示裝置探究蔗糖與濃硫酸的反應。①②③分別為粘在干燥管球形部位內壁的濕潤的品紅試紙、蘸有酸性溶液的試紙和濕潤的藍色石蕊試紙,實驗過程中蔗糖逐漸變黑,體積膨脹。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該實驗體現了濃硫酸的脫水性和強氧化性B.試紙①②褪色分別體現了SO2的漂白性和還原性C.試紙③會先變紅后褪色D.實驗過程中存在反應:13.我國科研人員設計了一種如圖所示的多功能電池,該電池實現了乙烯一電能的聯產和的降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催化電極1表面發生了氧化反應B.負極反應式為C.反應過程中,電解質溶液中不會發生改變D.每轉移電子的同時會生成14.一種探究硝酸性質的一體化實驗裝置如圖所示,現將銅絲伸入濃硝酸中反應,然后將銅絲抽離濃硝酸,擠壓注射器2活塞使水進入儀器,充分反應后擠壓注射器1活塞。下列說法及不同反應階段的預期現象正確的是A.為了加快反應速率,可將銅絲換成鐵絲B.持續擠壓注射器2活塞,儀器中紅棕色氣體會逐漸消失,儀器和氣球均會充滿液體C.擠壓注射器1活塞時,發生反應:D.若有發生反應,則注射器1中最多會有被消耗二、填空題15.氮氣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請回答下列問題。(1)合成氨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地球上因糧食不足而引發的饑餓問題,是化學和技術對社會發展與進步的巨大貢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__(填字母)。A.合成氨屬于人工固氮B.合成氨的生產在溫度較低時,氨的產率較高,故工業合成氨的溫度應控制在100℃以下C.合成氨的正反應有非極性鍵的斷裂與形成D.工業合成氨時,會適當增大壓強,以加快合成氨的速率(2)侯德榜先生發明的“聯合制堿法”的流程圖如圖1所示,該工藝需要使用到大量氨氣。①工業生產中,需往沉淀池內的飽和食鹽水中先通 (填“NH3”或“CO2”);沉淀池中發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循環進入沉淀池的物質a的結構式為 。②已知NH4Cl和NaCl在不同溫度下的溶解度如圖2所示,則操作①為 、過濾。(3)氨氣的催化氧化是工業制備硝酸的重要反應之一,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實驗室中濃硝酸需保存在棕色試劑瓶中,原因是 (寫化學方程式)。(4)一種NH3燃料電池工作原理如圖3所示,電極a的電極反應式為 ;電解質中,H 的移動方向為 (填“a→b”或“b→a”)。三、解答題16.化學實驗對化學學習具有重要意義,請回答下列問題。I.利用乙醇與乙酸的反應制備乙酸乙酯實驗步驟:選取適量的紙巾,先將其揉成小塊,然后用冷水潤濕,最后將其包裹在注射器上方;在一支試管中加入3mL乙醇,然后邊振蕩試管邊緩慢加入2mL濃硫酸和2mL乙酸,再加入幾片碎瓷片,實驗裝置如圖1(部分夾持裝置已省略)。用酒精燈小心加熱試管,并適時往紙巾上滴冷水,待觀察到注射器內溶液紅色變淺且液面有較為明顯的分層時,熄滅酒精燈。(1)試管內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濃硫酸的作用是 。(2)先用濾紙包裹住注射器并適時在濾紙上沾冷水的目的是 ;上述實驗中飽和碳酸鈉溶液的作用是吸收乙醇 以及 。(3)實驗結束后,取出注射器,對其進行振蕩、靜置。上層液體的主要成分為 。II.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反應實驗步驟:在銅球上滴1滴乙醇,然后用希夫試劑將棉球潤濕,棉球沒有明顯的變化。如圖2所示:把銅絲加熱至紅熱后,伸入乙醇中,銅絲表面有大量的氣泡產生,紅熱的銅絲由黑色變為紅色,棉球變為紫紅色,銅絲上方的pH試紙與標準比色卡比照,其pH約為3.已知:①常溫下,無色的希夫試劑遇到醛類物質會變為紫紅色;②常溫常壓下,空氣中CO2溶于水形成溶液的pH≈5.6.(4)試管內生成醛類物質的總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5)銅絲上方的pH試紙與標準比色卡比照,其pH約為3的原因可能是 。17.硅及其化合物在化學領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們不僅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還在高科技領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1)石英光導纖維的主要成分為 (寫化學式),其遇到溶液會發生“斷路”現象,原因是 (用離子方程式表示)。(2)是有機硅工業的重要中間體,主要用于生產高純硅和有機硅化合物。在下,向密閉容器中加入、和,發生反應:,反應體系中各物質的物質的量變化量隨時間變化關系如表所示。時間/ 50 100 150 2000.009 0.012 0.015 0.0150.008 0.010 0.0100.004 0.005 0.0050.012 0.016 0.020 0.020①的化學式為 ; ;內,的平均反應速率 。②該條件下,下列敘述正確且能表示上述反應達到平衡狀態的是 (填字母)。A.混合氣體的密度不再改變 B.的值不再改變C.全部反應 D.正、逆反應速率均為零③其他條件相同,在下進行上述反應,的轉化率隨時間變化如圖所示。則該條件下的平衡轉化率為 ,平衡時混合氣體的總物質的量為 。18.聚丙烯酸()是一種鏈狀高分子水性粘結劑,一種合成聚丙烯酸的路線如下。已知:的產量可以用來衡量一個國家石油化學工業的發展水平。(1)的結構簡式為 ;中含氧官能團的名稱為 。(2)與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應生成有機物,然后光照條件下與溴蒸氣發生反應,則理論上最多可消耗 。(3)反應③的反應類型為 ;反應②③均在恒壓條件下進行,其中均未參與化學反應,從化學反應速率調控角度分析加入水蒸氣的目的是 。(4)反應④的化學方程式為 。(5)分子組成比多4個原子團、含有支鏈且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的有機物有 種(不考慮立體異構),其中一氯代物只有一種的有機物的結構簡式為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D C A C D A B D B題號 11 12 13 14答案 C C B D15.(1)AD(2) NH3 O=C=O (蒸發濃縮)、降溫(冷卻)結晶(3)(4) a→b16.(1) 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 催化劑、吸水劑(2) 冷凝乙酸乙酯 除去乙酸 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3)乙酸乙酯或CH3COOCH2CH3(4)2CH3CH2OH+O22CH3CHO+2H2O(5)部分乙醛被氧化成了乙酸17.(1)(2) 0.003 0.00006或 AB18.(1) 醛基(2)7(3) 氧化反應 稀釋反應物,減小反應速率(4)(5) 10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