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3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精品學案)2022年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知道良渚古城、陶氏都城等考古發現,了解中華文明有5000年的歷史,通過古代文獻中記述的黃帝、炎帝等神話傳說,了解其中蘊含的歷史信息。 1.了解城市、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產生。(唯物史觀) 2.知道良渚古城、陶氏都城等考古發現,了解中華文明有5000年的歷史(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3.了解炎黃時期相關傳說;認識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 (家國情懷)自主學習任務一、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設問1:國家形成的標志是什么 依據紅山文化梳理文明產生的過程?1·我國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背景(1)生產力發展,貧富分化導致______________ 。(2)高聳的城墻、寬闊的城壕、大型水利設施為城市生活提供了安全和便利。 _________也為國家的產生提供了基本場所和必要。(3)以 ________為首的統治階級依靠社會規范和暴力對內進行管理和統治,對外發動戰爭。·紅山文化晚期的社會分化和祭祀禮儀·私有制、階級、 ______ 的產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自主學習任務二、良渚古城與陶寺都城設問2:良渚古城和陶寺都城發生了那些變化?中華文化有何特點?1.良渚古城(1)地點:浙江__________(2)年代:距今約5300一4300年(3)構成:古城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4)規模:內城面積約300萬平方米,外城面積約630萬平方米,規模在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5)水利:城的北面有一個復雜的水利系統,由人工修建的 ________ 和自然山體組成,是同時期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6)社會經濟:內城中部,有一個人工堆筑的高臺,上面建有大型廣場和多組高等級建筑,附近還出土了約20萬千克炭化________________ 。(7)階級分化與國家特征:城內的貴族墓地里玉器眾多,這和隨葬品稀少的普通墓葬對比鮮明,說明當時的社會__________ 分化已經相當明顯。 發現反映了良褚社會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統治者較強的調動、______________ 能力。 良渚古城的考古發現證實,距今約5000年,長江下游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2.陶寺都城(1)地點:山西 ___________(2)年代:距今約4300一4000年(3)構成:城內有圍墻環繞的宮城。宮城內有多處高等級建筑基址,以及陶質的建筑材料。(4)規模:陶寺都城面積達280萬平方米。(5)當時階級分化嚴重。(6)城內還出土了小件青銅器和帶有書寫符號的陶壺,發現了很有可能是觀測天象、確定節氣的觀象臺。 陶寺都城遺址的發現,表明當時 _____________地區已經出現了早期國家自主學習任務三、遠古的傳說設問3:說一說炎黃子孫的由來?禪讓制的含義是什么?1.神話與傳說2.華夏族的形成·五六千年前,中國進入部落聯盟時期。·黃河流域活動著幾個較大的部落,最出名的就是黃帝部落、炎帝部落、蚩尤部落 。·各部落之間展開攻伐,不斷合并,結成部落聯盟,并推出部落聯盟首領。* _____________之戰后,結成炎黃部落聯盟 __________ 之戰后,蚩尤部落歸附炎黃部落聯盟,黃帝被推舉為部落聯盟首領。炎黃部落逐漸形成為華夏族。炎帝和黃帝被后人尊稱為中華民族的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是眾多民族在不斷交往、交流過程中逐漸融合形成。_________________ 一種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傳位給賢德之人治水有功,得到民眾愛戴,被尊稱為“大禹”總結教訓,采用 _____________ 的方法開鑿河渠引洪水入海。【快速查答案】自主學習任務一、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階級分化;城市;王;國家;自主學習任務二、良渚古城與陶寺都城余杭;水壩;稻谷;階級;組織;襄汾;黃河中游;自主學習任務三、遠古的傳說阪泉; 涿鹿;人文初祖;華夏族;禪讓制;疏導; 議一議:遠古傳說與歷史事實有什么聯系和區別?【點撥】歷史事實是真實可靠的,而遠古傳說難免有夸張虛構的成分;但不少遠古傳說包含了一定的歷史事實,且有些已被考古發掘所印證。【典例】.下圖描述的是“傳說與歷史的關系”,從中我們可以獲取的信息是( )A.遠古傳說符合歷史史實 B.遠古傳說包含歷史信息C.遠古傳說毫無史料價值 D.歷史記憶就是遠古傳說【答案】B【詳解】根據所學解讀圖片可知,示意圖表明遠古傳說是歷史記憶的符號化表達,其中包含著可以成為史料的資源,蘊含著歷史信息,B項正確;遠古傳說蘊含歷史信息,但其中也存在夸大成分,不是完全符合歷史史實的,A項表述不恰當,排除A項;遠古傳說蘊含有一定的歷史信息,具有史料價值,C項表述錯誤,排除C項;遠古傳說是歷史記憶的一種符號化表達,但歷史記憶并不僅僅局限于遠古傳說,D項表述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B項。【變式練1-1】下列對古代傳說和歷史史實的敘述,正確的是( )A.遠古傳說是完全不可信的B.遠古傳說是真實可信的C.遠古傳說不等同于真實的歷史,但卻包含某些歷史的信息D.歷史史實是在遠古傳說的基礎上提煉出來的【答案】C【詳解】依據所學可知,在文字尚未發明的時代,人們要對歷史做紀錄只能利用口耳相傳的方式,此即為傳說的由來,所以遠古傳說不等同于真實的歷史,但卻包含某些歷史的信息,C項正確;遠古傳說不是完全可信的,也不是完全不可信的,AB項說法錯誤,排除AB項;歷史事實不全是在遠古傳說的基礎上提煉出來的,D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C項。【變式練1-2】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了黃帝、堯、舜等遠古傳說。有學者指出,司馬遷對五帝關系的記述不一定準確,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遠古時期我國部落集團逐漸融合的歷程。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司馬遷的記述完全符合事實 B.遠古傳說可為探究歷史提供參考C.遠古傳說純屬后人主觀臆造 D.考古材料是了解古史的唯一依據【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內容可知,有些學者認為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的五帝不一定準確,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遠古時期我國部落集團逐漸融合的歷程,說明《史記》作為重要的文獻史料,雖然不能證明遠古歷史的重要性,但是可以為歷史提供一定的參考,B項正確;司馬遷的記述完全符合事實,表述絕對性,排除A項;遠古傳說純屬后人主觀臆造,表述絕對性,排除B項;考古材料是了解古史的唯一依據,表述絕對性,排除D項。故選B項。 問題二:良渚古城遺址和陶寺都城遺址的考古發現有哪些意義?【點撥】距今約5000—4000年左右,我國長江流域、黃河流域都出現了早期國家。【典例】材料良渚古城遺址 陶寺都城遺址良渚古城遺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古城北面一個20余千米的外圍水利系統,及同時期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城內外祭壇上權貴們的墓地里,隨葬著數十件至數百件數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禮器。 陶寺都城遺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遺址中有一個圍墻環繞的宮城。城內有兩處高等級墓地,大型墓葬中分布,大的墓葬往往隨葬陶鼓、石馨、玉錢、龍盤等表明墓主人尊貴身份的禮器,城內還出土小件青銅器和帶有刻畫符號的陶壺。說出表格中處遺址的考古發現有哪些共同點,并概括這些考古發現的重要意義。【答案】共同點:都出現了宮殿或宮城;都發現了墓葬;都發現了禮器等。重要意義:距今約5000—4000年左右,我國長江流域、黃河流域都出現了早期國家。【詳解】(2)共同點:根據材料“良渚古城遺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遺址中有一個圍墻環繞的宮城”“根據材料二“隨葬著數十件至數百件數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禮器”“大的墓葬往往隨葬陶鼓、石馨、玉錢、龍盤等表明墓主人尊貴身份的禮器”“成套的青銅酒器,鑲嵌綠松石的精美銅牌,王室使用的高貴禮器”可得出都出現了禮器等。意義:宮殿、禮器等的出現,表明我國在距今約5000—4000年左右,在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就已經出現了早期國家【總結感悟】-構建知識體系構建要求:(1)理清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2)全員參與,主動參與,及時鞏固基礎知識。(3)熟練展示。一、選擇題(共10小題)1.(2024·四川樂山·中考真題)中國人自稱龍的傳人。源于約8000年前的“龍”形,遍布中華大地,貫穿整個新石器時代直至今天,成為中華民族共有的圖騰。這最能體現的中華人文精神是( )A.華夏認同 B.革故鼎新 C.道法自然 D.和而不同【答案】A【詳解】根據題干“中國人自稱龍的傳人。源于約8000年前的“龍”形,遍布中華大地,貫穿整個新石器時代直至今天,成為中華民族共有的圖騰”和所學知識可知,題干意在說明中華民族有著共同的圖騰,說明中華民族有著認同感,A項正確;題干沒有涉及革故鼎新的問題,排除B項;道法自然是春秋戰國時期道家的思想,排除C項;和而不同是春秋戰國時期儒家的思想,排除D項。故選A項。2.(2024·黑龍江齊齊哈爾·中考真題)五千年的文明沉淀;鑄就了燦爛的華夏文明。被尊崇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A.炎帝和黃帝 B.堯 C.舜 D.禹【答案】A【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炎黃部落聯盟以后逐漸形成為華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黃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內外的華人也以“炎黃子孫”自稱,A項正確;堯、舜、禹是黃帝之后的部落聯盟首領,為部落聯盟貢獻了力量,但并非是人文初祖,排除BCD項。故選A項。3.(2024·江西撫州·模擬預測)相傳“堯又(有)子九人,不以為后,見舜之賢也,而欲以為后”,堯便采取各種辦法對舜進行考驗和培養,證明舜確實合格以后才把權力讓給他。材料敘述的是( )A.農耕文明的起源 B.人類進化的歷程 C.華夏族的形成 D.禪讓制的實行【答案】D【詳解】根據題干“見舜之賢也,而欲以為后”和所學知識可知,舜比較賢德,想讓讓舜繼承位子。這種民主推舉部落首領的辦法,歷史上叫做禪讓制,D項正確;早在河姆渡時期,出土的谷物化石,則說明“農耕”由此(或更早)產生,排除A項;人類進化的歷程可分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幾個階段,排除B項;炎黃聯合打敗蚩尤后,又經過阪泉之戰,二部走向聯合,占據了中原地區并不斷繁衍,形成后來華夏族的主體,排除C項。故選D項。4.(2024九年級下·吉林長春·專題練習)在我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有“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黃帝教民養蠶繅絲”。這些神話傳說反映出中華文明的核心是( )A.神話傳說 B.和諧平等的社會秩序C.農耕文明 D.采集狩獵的游牧文明【答案】C【詳解】炎帝和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相傳,“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黃帝教民養蠶繅絲”, 這些神話傳說反映出中華文明的核心是農耕文明,C項正確;神話傳說只是載體,不是中華文明的核心,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農耕,而不是社會平等,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農耕方式,農耕文明,而不是采集狩獵的游牧文明,排除D項。故選C項。5.(2024·山西呂梁·三模)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古城北面有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中部有一個人工堆筑,上面建有大型廣場和多組高等級建筑。城內外權貴們的墓地里,隨葬著數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該遺址( )A.為研究早期人類起源提供了證據 B.證實了有關于炎帝和黃帝的傳說C.顯現出早期國家和文明社會特征 D.證明中國是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答案】C【詳解】根據題干“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可知,這個時期已經出現了早期國家,“多組高等級建筑”“隨葬著數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體現了當時出現了貧富分化,這些都體現了文明社會的特征,C項正確;“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屬于原始農耕文明,無法為研究人類的起源提供了新證據,排除A項;炎帝和黃帝的傳說體現的是原始社會后期的部落聯盟發展,與題干描述的古城遺址展現的早期國家不符,排除B項;題干沒有涉及農業生產發展狀況,體現不出中國是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排除D項。故選C項。6.(2024·貴州黔東南·二模)以良渚古城為核心的良渚遺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1936年首次被發現。良渚遺址證實,距今5000年左右,長江下游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進入了文明社會。其依據是( )A.神話傳說 B.主觀想象與推斷C.文獻記載 D.古城、宮殿、水利工程、玉器、墓葬等考古發現【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可知,良渚古城為核心的良渚遺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考古發現屬于一手史料,可信度較高,因此古城、宮殿、水利工程、玉器、墓葬等考古發現說明出現早期國家,進入了文明社會,D項正確;神話傳說可信度較低,排除A項;主觀想象與推斷主觀性較強,可信度較低,排除B項;甲骨文是目前中國境內發現最早的文字,良渚遺址時期還未產生文字,相關文獻記載屬于后人所著,史料價值沒有考古發現高,排除C項。故選D項。7.(2024·山西朔州·模擬預測)良渚遺址是以良渚古城為核心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距今5300—4300年。該遺址的城址布局( )良渚古城城址布局圖A.體現了發達的稻作農業 B.呈現了獨特的建筑風格C.反映了鮮明的社會分工 D.凸顯了權力中心的特征【答案】D【詳解】觀察圖示可知,良渚古城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宮殿區位于中心位置,凸顯了權力中心的特征,D項正確;圖示未體現具體的農作物區,無法得出“發達的稻作農業”的結論,排除A項;圖示信息是良渚遺址平面圖,未反映具體的建筑,故無法得出“呈現了獨特的建筑風格”的結論,排除B項;“鮮明的社會分工”由材料信息無法得出,排除C項。故選D項。8.(2024·江西·模擬預測)位于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南的陶寺遺址,被考古學家認為是堯都城所在地,它可以讓我們感受到( )A.我國古人類進化的歷史 B.我國部落聯盟時代的情景C.長江流域原始農耕生活 D.“家天下”時代的到來【答案】B【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堯舜禹屬于部落聯盟首領,B項正確;我國古人類進化的歷史可追溯到170萬年前,被元謀人、北京人等有關,排除A項;河姆渡人是長江流域原始農耕生活的典型代表,排除C項;夏啟建立了夏王朝,中國開始“家天下”時代,排除D項。故選B項。9.(2024·天津河東·二模)研究者發現,位于山西省襄汾的陶寺都城遺址,有宮城、觀象臺、禮器等,認為當時的黃河中游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要獲得該遺址最可信史料是通過( )A.神話傳說 B.史書記載C.考古發掘 D.學者推斷【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手資料是由當事人根據親身經歷寫成的資料,或者由同時代或者距離那個時代較近的人記錄下來的資料,出土的歷史遺跡屬于第一手資料。第二手資料是指借用他人的經驗或者成果、后人的著作和評述。考古發掘屬于第一手資料,C項正確;神話傳說屬于第二手資料,排除A項;史書記載屬于第二手資料,排除B項;學者推斷屬于第二手資料,排除D項。故選C項。10.(2024·山西·一模)下面是山西省襄汾縣陶寺都城遺址考古發掘的實物(復原物),據修證,該遺址距今已在4000多年的歷史:這些寫古實物(復原物)能夠佐證當時這地區( )A.手工業水平已經較為發達 B.出現了明顯的階級分化C.代表農耕文明的最高水平 D.具備了早期國家的形態【答案】D【詳解】依據所學可知,陶寺遺址位于黃河流域,距今約4500—4000年,遺址中有宮殿建筑、天文觀象臺以及象征軍權的玉鉞,可知陶寺遺址建立了強制性的權力體系,已具備國家的初始形態,D項正確;材料反映這一地區已具備國家的初始形態,與“手工業水平已經較為發達”無關,排除A項;材料反映這一地區已具備國家的初始形態,不能反映該地區“出現了明顯的階級分化”,排除B項;材料沒有提及農業,不能反映代表農耕文明的最高水平,排除C項。故選D項。評卷人得分二、綜合題11.(23-24七年級上·重慶綦江·期末)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良渚遺址:以良渚古城為核心的良渚遺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1936年首次發現。迄今為止,遺址考古發現非常豐富。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內城長1900米,寬1700米,面積約300萬平方米;外城面積約630萬平方米。古城北面丘陵地帶一個延綿20余千米的外圍水利系統,影響面積達100平方千米,這是同時期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古城中部,有一個人工堆筑、高十幾米、總面積達30萬平方米的高臺,上面建有大型廣場和多組高等級建筑。據估算,古城和水利系統的工程總量,超過1000萬立方米。上述考古發現,見證了當時該地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和統治者較強的調動、組織能力。城內外祭壇上權貴們的墓地里,隨葬著數十件至數百件數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靈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軍事指揮權的玉鉞。這和其他隨葬品較少的普通墓葬對比鮮明,說明當時的社會階級分化已經相當明顯。良渚古城的考古發現證實,距今5000年左右,長江下游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進入了文明社會。(1)以下表述是從上述材料信息中得出的,請在答題卡對應題號后的括號內填“正確”;違背了上述材料信息所表達的意思的,請在答題卡對應題號后的括號內填“錯誤”;是上述材料信息沒有涉及的,請在答題卡對應題號后的括號內填“未涉及”。A.良渚遺址在19世紀初被首次發現。( )B.河姆渡人是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代表。( )C.考古發現是了解原始社會的重要依據。( )(2)根據材料指出,中華文明有多少年,誕生的標志是什么?(3)在材料中找出證明下列歷史認識(結論)的歷史敘述。歷史敘述 認識(結論)良渚古城規模宏大良渚文明社會階級分化嚴重良渚文明借助神權管理國家良渚文明治理秩序規范良渚文明經濟文化發展水平高【答案】(1) 錯誤 未涉及 正確(2)5000年,良渚文明(良渚古城)的出現。(3)歷史敘述 認識(結論)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內城長1900米,寬1700米,面積約300萬平方米;外城面積約630萬平方米。古城北面丘陵地帶一個延綿20余千米的外圍水利系統,影響面積達100平方千米,這是同時期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良渚古城規模宏大古城中部,有一個人工堆筑、高十幾米、總面積達30萬平方米的高臺,上面建有大型廣場和多組高等級建筑。城內外祭壇上權貴們的墓地里,隨葬著數十件至數百件數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靈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軍事指揮權的玉鉞。這和其他隨葬品較少的普通墓葬對比鮮明。 良渚文明社會階級分化嚴重古城中部,有一個人工堆筑、高十幾米、總面積達30萬平方米的高臺,上面建有大型廣場和多組高等級建筑。城內外祭壇上權貴們的墓地里,隨葬著數十件至數百件數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靈用的玉琮、玉璧等。 良渚文明借助神權管理國家良渚古城宏大的宮殿區、內城和外城。建有大型廣場和多組高等級建筑。建有大型水利系統等見證了當時該地統治者較強的調動、組織能力。 良渚文明治理秩序規范良渚古城宏大的宮殿區、內城和外城。建有大型廣場和多組高等級建筑。建有大型水利系統等見證了當時該地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 良渚文明經濟文化發展水平高【詳解】(1)①根據材料“以良渚古城為核心的良渚遺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1936年首次發現。”可知,良渚遺址在19世紀三十年代被首次發現,不是十九世紀初。故本題錯誤。②根據材料“良渚遺址”可知,材料涉及的是良渚文化,沒有涉及河姆渡人。故本題沒有涉及。③根據材料“良渚古城的考古發現證實,距今5000年左右,長江下游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進入了文明社會。”可知,考古發現是了解原始社會的重要依據。故本題正確。(2)時間:根據材料“良渚古城的考古發現證實,距今5000年左右,長江下游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進入了文明社會。”可知,中華文明已經有5000年。標志:根據材料“良渚古城的考古發現證實,距今5000年左右,長江下游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進入了文明社會。”可知,良渚文明(良渚古城)的出現標志著中華民族的誕生。(3)渚古城規模宏大:根據材料“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內城長1900米,寬1700米,面積約300萬平方米;外城面積約630萬平方米。古城北面丘陵地帶一個延綿20余千米的外圍水利系統,影響面積達100平方千米,這是同時期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可知良渚古城規模宏大。良渚文明社會階級分化嚴重:根據此材料”古城中部,有一個人工堆筑、高十幾米、總面積達30萬平方米的高臺,上面建有大型廣場和多組高等級建筑。城內外祭壇上權貴們的墓地里,隨葬著數十件至數百件數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靈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軍事指揮權的玉鉞。這和其他隨葬品較少的普通墓葬對比鮮明。“可知,良渚文明社會階級分化嚴重良渚文明借助神權管理國家:根據材料“古城中部,有一個人工堆筑、高十幾米、總面積達30萬平方米的高臺,上面建有大型廣場和多組高等級建筑。城內外祭壇上權貴們的墓地里,隨葬著數十件至數百件數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靈用的玉琮、玉璧等。”可知,良渚文明借助神權管理國家。良渚文明治理秩序規范:根據材料“良渚古城宏大的宮殿區、內城和外城。建有大型廣場和多組高等級建筑。建有大型水利系統等見證了當時該地統治者較強的調動、組織能力。”可知,良渚文明治理秩序規范。良渚文明經濟文化發展水平高:根據材料“良渚古城宏大的宮殿區、內城和外城。建有大型廣場和多組高等級建筑。建有大型水利系統等見證了當時該地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可知,良渚文明經濟文化發展水平高。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3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精品學案)2022年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知道良渚古城、陶氏都城等考古發現,了解中華文明有5000年的歷史,通過古代文獻中記述的黃帝、炎帝等神話傳說,了解其中蘊含的歷史信息。 1.了解城市、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產生。(唯物史觀) 2.知道良渚古城、陶氏都城等考古發現,了解中華文明有5000年的歷史(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3.了解炎黃時期相關傳說;認識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 (家國情懷)自主學習任務一、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設問1:國家形成的標志是什么 依據紅山文化梳理文明產生的過程?1·我國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背景(1)生產力發展,貧富分化導致______________ 。(2)高聳的城墻、寬闊的城壕、大型水利設施為城市生活提供了安全和便利。 _________也為國家的產生提供了基本場所和必要。(3)以 ________為首的統治階級依靠社會規范和暴力對內進行管理和統治,對外發動戰爭。·紅山文化晚期的社會分化和祭祀禮儀·私有制、階級、 ______ 的產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自主學習任務二、良渚古城與陶寺都城設問2:良渚古城和陶寺都城發生了那些變化?中華文化有何特點?1.良渚古城(1)地點:浙江__________(2)年代:距今約5300一4300年(3)構成:古城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4)規模:內城面積約300萬平方米,外城面積約630萬平方米,規模在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5)水利:城的北面有一個復雜的水利系統,由人工修建的 ________ 和自然山體組成,是同時期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6)社會經濟:內城中部,有一個人工堆筑的高臺,上面建有大型廣場和多組高等級建筑,附近還出土了約20萬千克炭化________________ 。(7)階級分化與國家特征:城內的貴族墓地里玉器眾多,這和隨葬品稀少的普通墓葬對比鮮明,說明當時的社會__________ 分化已經相當明顯。 發現反映了良褚社會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統治者較強的調動、______________ 能力。 良渚古城的考古發現證實,距今約5000年,長江下游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2.陶寺都城(1)地點:山西 ___________(2)年代:距今約4300一4000年(3)構成:城內有圍墻環繞的宮城。宮城內有多處高等級建筑基址,以及陶質的建筑材料。(4)規模:陶寺都城面積達280萬平方米。(5)當時階級分化嚴重。(6)城內還出土了小件青銅器和帶有書寫符號的陶壺,發現了很有可能是觀測天象、確定節氣的觀象臺。 陶寺都城遺址的發現,表明當時 _____________地區已經出現了早期國家自主學習任務三、遠古的傳說設問3:說一說炎黃子孫的由來?禪讓制的含義是什么?1.神話與傳說2.華夏族的形成·五六千年前,中國進入部落聯盟時期。·黃河流域活動著幾個較大的部落,最出名的就是黃帝部落、炎帝部落、蚩尤部落 。·各部落之間展開攻伐,不斷合并,結成部落聯盟,并推出部落聯盟首領。* _____________之戰后,結成炎黃部落聯盟 __________ 之戰后,蚩尤部落歸附炎黃部落聯盟,黃帝被推舉為部落聯盟首領。炎黃部落逐漸形成為華夏族。炎帝和黃帝被后人尊稱為中華民族的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是眾多民族在不斷交往、交流過程中逐漸融合形成。_________________ 一種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傳位給賢德之人治水有功,得到民眾愛戴,被尊稱為“大禹”總結教訓,采用 _____________ 的方法開鑿河渠引洪水入海。【快速查答案】自主學習任務一、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階級分化;城市;王;國家;自主學習任務二、良渚古城與陶寺都城余杭;水壩;稻谷;階級;組織;襄汾;黃河中游;自主學習任務三、遠古的傳說阪泉; 涿鹿;人文初祖;華夏族;禪讓制;疏導; 議一議:遠古傳說與歷史事實有什么聯系和區別?【點撥】歷史事實是真實可靠的,而遠古傳說難免有夸張虛構的成分;但不少遠古傳說包含了一定的歷史事實,且有些已被考古發掘所印證。【典例】.下圖描述的是“傳說與歷史的關系”,從中我們可以獲取的信息是( )A.遠古傳說符合歷史史實 B.遠古傳說包含歷史信息C.遠古傳說毫無史料價值 D.歷史記憶就是遠古傳說【變式練1-1】下列對古代傳說和歷史史實的敘述,正確的是( )A.遠古傳說是完全不可信的B.遠古傳說是真實可信的C.遠古傳說不等同于真實的歷史,但卻包含某些歷史的信息D.歷史史實是在遠古傳說的基礎上提煉出來的【變式練1-2】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了黃帝、堯、舜等遠古傳說。有學者指出,司馬遷對五帝關系的記述不一定準確,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遠古時期我國部落集團逐漸融合的歷程。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司馬遷的記述完全符合事實 B.遠古傳說可為探究歷史提供參考C.遠古傳說純屬后人主觀臆造 D.考古材料是了解古史的唯一依據 問題二:良渚古城遺址和陶寺都城遺址的考古發現有哪些意義?【點撥】距今約5000—4000年左右,我國長江流域、黃河流域都出現了早期國家。【典例】材料良渚古城遺址 陶寺都城遺址良渚古城遺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古城北面一個20余千米的外圍水利系統,及同時期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城內外祭壇上權貴們的墓地里,隨葬著數十件至數百件數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禮器。 陶寺都城遺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遺址中有一個圍墻環繞的宮城。城內有兩處高等級墓地,大型墓葬中分布,大的墓葬往往隨葬陶鼓、石馨、玉錢、龍盤等表明墓主人尊貴身份的禮器,城內還出土小件青銅器和帶有刻畫符號的陶壺。說出表格中處遺址的考古發現有哪些共同點,并概括這些考古發現的重要意義。【總結感悟】-構建知識體系構建要求:(1)理清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2)全員參與,主動參與,及時鞏固基礎知識。(3)熟練展示。一、選擇題(共10小題)1.(2024·四川樂山·中考真題)中國人自稱龍的傳人。源于約8000年前的“龍”形,遍布中華大地,貫穿整個新石器時代直至今天,成為中華民族共有的圖騰。這最能體現的中華人文精神是( )A.華夏認同 B.革故鼎新 C.道法自然 D.和而不同2.(2024·黑龍江齊齊哈爾·中考真題)五千年的文明沉淀;鑄就了燦爛的華夏文明。被尊崇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A.炎帝和黃帝 B.堯 C.舜 D.禹3.(2024·江西撫州·模擬預測)相傳“堯又(有)子九人,不以為后,見舜之賢也,而欲以為后”,堯便采取各種辦法對舜進行考驗和培養,證明舜確實合格以后才把權力讓給他。材料敘述的是( )A.農耕文明的起源 B.人類進化的歷程 C.華夏族的形成 D.禪讓制的實行4.(2024九年級下·吉林長春·專題練習)在我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有“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黃帝教民養蠶繅絲”。這些神話傳說反映出中華文明的核心是( )A.神話傳說 B.和諧平等的社會秩序C.農耕文明 D.采集狩獵的游牧文明5.(2024·山西呂梁·三模)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古城北面有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中部有一個人工堆筑,上面建有大型廣場和多組高等級建筑。城內外權貴們的墓地里,隨葬著數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該遺址( )A.為研究早期人類起源提供了證據 B.證實了有關于炎帝和黃帝的傳說C.顯現出早期國家和文明社會特征 D.證明中國是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6.(2024·貴州黔東南·二模)以良渚古城為核心的良渚遺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1936年首次被發現。良渚遺址證實,距今5000年左右,長江下游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進入了文明社會。其依據是( )A.神話傳說 B.主觀想象與推斷C.文獻記載 D.古城、宮殿、水利工程、玉器、墓葬等考古發現7.(2024·山西朔州·模擬預測)良渚遺址是以良渚古城為核心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距今5300—4300年。該遺址的城址布局( )良渚古城城址布局圖A.體現了發達的稻作農業 B.呈現了獨特的建筑風格C.反映了鮮明的社會分工 D.凸顯了權力中心的特征8.(2024·江西·模擬預測)位于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南的陶寺遺址,被考古學家認為是堯都城所在地,它可以讓我們感受到( )A.我國古人類進化的歷史 B.我國部落聯盟時代的情景C.長江流域原始農耕生活 D.“家天下”時代的到來9.(2024·天津河東·二模)研究者發現,位于山西省襄汾的陶寺都城遺址,有宮城、觀象臺、禮器等,認為當時的黃河中游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要獲得該遺址最可信史料是通過( )A.神話傳說 B.史書記載C.考古發掘 D.學者推斷10.(2024·山西·一模)下面是山西省襄汾縣陶寺都城遺址考古發掘的實物(復原物),據修證,該遺址距今已在4000多年的歷史:這些寫古實物(復原物)能夠佐證當時這地區( )A.手工業水平已經較為發達 B.出現了明顯的階級分化C.代表農耕文明的最高水平 D.具備了早期國家的形態評卷人得分二、綜合題11.(23-24七年級上·重慶綦江·期末)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良渚遺址:以良渚古城為核心的良渚遺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1936年首次發現。迄今為止,遺址考古發現非常豐富。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內城長1900米,寬1700米,面積約300萬平方米;外城面積約630萬平方米。古城北面丘陵地帶一個延綿20余千米的外圍水利系統,影響面積達100平方千米,這是同時期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古城中部,有一個人工堆筑、高十幾米、總面積達30萬平方米的高臺,上面建有大型廣場和多組高等級建筑。據估算,古城和水利系統的工程總量,超過1000萬立方米。上述考古發現,見證了當時該地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和統治者較強的調動、組織能力。城內外祭壇上權貴們的墓地里,隨葬著數十件至數百件數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靈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軍事指揮權的玉鉞。這和其他隨葬品較少的普通墓葬對比鮮明,說明當時的社會階級分化已經相當明顯。良渚古城的考古發現證實,距今5000年左右,長江下游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進入了文明社會。(1)以下表述是從上述材料信息中得出的,請在答題卡對應題號后的括號內填“正確”;違背了上述材料信息所表達的意思的,請在答題卡對應題號后的括號內填“錯誤”;是上述材料信息沒有涉及的,請在答題卡對應題號后的括號內填“未涉及”。A.良渚遺址在19世紀初被首次發現。( )B.河姆渡人是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代表。( )C.考古發現是了解原始社會的重要依據。( )(2)根據材料指出,中華文明有多少年,誕生的標志是什么?(3)在材料中找出證明下列歷史認識(結論)的歷史敘述。歷史敘述 認識(結論)良渚古城規模宏大良渚文明社會階級分化嚴重良渚文明借助神權管理國家良渚文明治理秩序規范良渚文明經濟文化發展水平高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3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導學案)(原卷版).doc 第3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導學案)(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