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汝南縣第一高級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模擬考試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弱,齊、晉、楚乃至吳、越等諸侯國爭當“盟主”。獲得盟主身份意味著( )A.擁有分封諸侯的權力 B.成為諸侯國的“大宗”C.免除交納貢賦的義務 D.取得號令各國的地位2.如表《魏書》記載的部分皇帝賞賜道武帝登國3年(388年) 雜畜十余萬……班賜將士各有差明元帝永興5年(413年) 賞征還將士牛馬、奴婢各有差太武帝始光4年(427年) 留臺文武生口、繒帛、馬牛各有差由此可知( )A.北方游牧經濟衰落 B.封建等級制度森嚴C.鮮卑民族習俗的延續 D.俸祿制改革不徹底3.下表所列史書皆涉及南宋初年與金朝關系,研討這一問題,首先應信重的是( )書名 基本內容 成書時間《宋史》 依據宋朝國史、實錄等編撰而成的紀傳體史書 元朝后期《三朝北盟會編》 按時間匯編徽宗、欽宗、高宗時期宋金和戰史料 南宋中期《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據南宋高宗朝國史,文集等編而成的編年史 南宋后期《宋史紀事本末》 匯編《宋史》等書,以事件為中心 明朝后期A.《宋史》 B.《三朝北盟會編》 C.《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D.《宋史紀事本末》4.1878年,左宗棠上《復陳新疆情形折》,建議在新疆廣設義塾,教授漢文,使民眾“略識字義”,“征收所用券票,其戶民數目,漢文居中,旁行兼注回字,令戶民易曉”。這一建議旨在( )A.改革稅收制度 B.改進教育方法 C.增強國家認同 D.引導社會風尚5.下圖為1927年上海《申報》刊登的五洲固本肥皂廣告。這可用于說明( )A.報刊廣告折射時代縮影 B.民族工業管理方式先進C.傳統手工技術領先世界 D.實業救國成為社會共識6.1949年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產值占中國工業總產值比重表產品 原煤 燒堿 電動機 棉紗 棉布 紙 火柴 卷煙 面粉比重 28.3% 59.4% 79.6% 46.7% 40.3% 63.4% 80.6% 80.4% 79.4%據上表推知,當時( )A.新民主主義經濟政策實施效果明顯B.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有益補充C.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迫在眉睫D.限制和利用民族資本主義具有必要性7.英國歷史學家詹姆斯.布賴斯對古希臘城邦的民主狀態曾評論道:“他們(人民)作為專制統治者進行統治,不能容忍各種束縛,甚至不能容忍他們通過法律加給自己的束縛。”這表明古希臘民主政治A.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居民的自由 B.制度設計缺乏理性思考C.全體公民參與國家的政治治理 D.法律制度阻礙民主發展8.按照古羅馬以來的法律傳統,法律有公法和私法之分。公法是指規范國家和人民之間關系的法律,只要適用法律一方的主題是公共權力主體,那么這個法律就是公法;私法是指調整平等的民事主體之間的法律規范。下列案例中適合使用公法裁決的是( )A.讓自己的牲畜在他人田中吃食B.竊盜被捕C.把市民獻給敵人D.家長毆打子女9.從15世紀開始,西班牙、英國、法國走向集權,成為歐洲最早一批“新君主國”。“新君主國”的本質內涵是( )A.君主專制下的軍政合一國家 B.教皇控制下的宗教神權國家C.議會主導下的中央集權國家 D.王權專制下的統一民族國家10.15世紀早期,“一公斤胡椒在印度產地值1至2克白銀,在亞歷山大港的價格達10—14克,在威尼斯達14—18克,在歐洲各消費國則達20—30克。”這反映出A.歐洲人在日常生活中大量需要香料B.解決商業危機是新航路開辟的因素C.東西方之間的陸路通商要道被阻斷D.經濟全球化促進了東西方之間貿易11.16世紀早期,伊比利亞人來到南亞,把馬爾代夫的海貝運回歐洲,然后再將其轉運至西非,作為貨幣購買奴隸及其他商品。這一做法( )A.拉開了殖民擴張的序幕 B.開創了亞非貿易網絡C.導致了價格革命的爆發 D.助推了資本原始積累12.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說:“工業革命的實質既不是發生在煤炭、鋼鐵、紡織工業中引人注目的變革,也不是蒸汽機的發展,而是以競爭代替了先前主宰著財富的生產與分配的規章條例。”這一觀點重在強調( )A.工業革命產生了新的生產組織形式B.蒸汽機促使英國階級關系的重大變動C.工業革命促進了自由主義的發展D.重商主義突破了中世紀國家干預經濟模式13.列寧曾指出:“只要我們還生活在一個小農國家里,資本主義在俄國就有比共產主義更牢固的經濟基礎。......我們還沒有挖掉資本主義的老根,還沒有鏟除國內敵人的基礎。”“挖掉資本主義的老根”的辦法有A.通過工業化以改變階級結構 B.發展軍事工業提升國防實力C.實行家庭經營促進農業發展 D.恢復市場作用增強經濟活力14.如下圖是一幅20世紀30年代的宣傳畫,宣傳的應是( )A.新經濟政策 B.經濟大危機 C.羅斯福新政 D.馬歇爾計劃15.二戰后成立的世界衛生組織負責全球衛生防疫,曾推出1947年“全球流感規劃”、1952年“全球流感監測網絡”、1955年“全球消滅瘧疾計劃”、1967年“全球根除天花計劃”等計劃項目,但全球合作整體進展緩慢。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防疫體系尚未開始建立 B.做法突破了國家主權界限C.世衛組織缺少有效管理機制 D.冷戰政治和意識形態沖突16.有美國軍事評論家表示:“越戰失敗后,(美國)被迫放棄在巴拿馬的重大利益……從巴拿馬撤退和降旗,即使只是象征性的,也會被作為美國是紙老虎的新證據。”這一觀點反映出( )A.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 B.西方陣營的分化C.國際力量對比的變動 D.第三世界的合作二、材料題17.郭嵩燾,晚清著名思想家、外交家。他是中國首位駐外使節,在19世紀中后期復雜的歷史背景下,其經歷豐富,思想和行動深刻反映了時代的矛盾與變革。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郭嵩燾經歷簡表成豐末年 郭嵩燾跟著僧格林沁在大沽口辦交涉,有了那次經驗,他根本覺悟,知道中國非徹底改革不可。同治初年 江西南昌士大夫群起毀教堂,殺傳教士。郭嵩燾斥責。光緒元年 云貴總督岑毓英因為反對英國人進云南,秘密在云南緬甸邊境上把英國使館的翻譯官殺了。郭嵩燾當即上奏彈劾。光緒二年 政府派郭嵩燾出使英、法。中國有公使駐外從他起。他在西歐的時候,努力研究西洋的政治經濟社會。他覺得不但西洋的輪船槍炮值得我們學習,就是西洋的政治制度和一般文化都值得我們學習。他發表了他的日記,寫信勸李鴻章擴大留學范圍,引起全國士大夫的謾罵。兩年后 郭嵩燾回國,遭到時人反對,只好隱居湖南。——摘編自蔣廷黻《中國近代史》(1)根據材料,概括郭嵩燾在不同時期對西學的主張。(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郭嵩燾“遭時人反對”的原因。18.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新中國成立之時,正是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與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形成并對立的時期。當時中國出于經濟建設、外交便利及國家安全方面的考慮,采取了“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在工業化道路的選擇上也必然趨附于蘇聯的優先發展重工業道路。此外,新中國成立初期所處的環境跟蘇聯成立時相似,而且蘇聯的工業化模式使蘇聯迅速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轉變為強大的工業國。——摘編自林捷燕、《新中國“一五”計劃的工業強國夢探討》材料二 改革開放后三十年,我國的工業化道路轉變,國家扶持輕工業,調整和改造重工業,增強重工業為輕工業服務的功能。輕工業的迅速增長,使經濟繁榮,消費品市場豐富,工業發展也更加注重市場機制的作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鄉鎮企業蓬勃發展,帶動了農村的工業化,1996年,全國鄉鎮企業數量已由1980年的75.8萬個增加到756.4萬個。國家不斷擴大開放,積極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鼓勵出口貿易。通過改革開放,發展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摘編自劉欣《我國改革開放前后工業化道路的選擇》(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原因。(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改革開放前后我國工業發展的不同。19.閱讀材料,按要求作答。材料 1967年,第四次阿拉伯國家首腦會議上明確提出了以石油作為斗爭的武器,加大了對埃及的援助力度。自第三次中東戰爭以來,美國在中東推行的戰略是維持一種“不戰不和”的狀態,盡管導致埃以雙方在1967—1970年發生了持續3年、損失巨大的“消耗戰”,但阿以雙方始終沒有走向全面的大規模戰爭。這使得阿拉伯民眾長期以來要求收復失地的愿望轉化為強烈的失望情緒。從1971年開始,埃及和敘利亞開始大幅度增加國防預算,并從蘇聯獲得了大量先進武器。法國開始嚴厲指責以色列侵占阿拉伯國家領土,并停止了向以色列提供武器,但卻繼續向阿拉伯國家提供武器。以色列在國際社會日益孤立。蘇聯人從1973年4月開始向埃及運送了大批武器裝備,包括許多埃及急需的先進性進攻武器。1973年9月,第四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嚴厲譴責以色列侵占阿拉伯國家領土的行為,要求美國等國停止向以色列提供援助和支持。當月,埃及和敘利亞簽署協定,決定在10月6日猶太教的“贖罪日”當天發動戰爭。——摘編自賈延賓《中東國際關系新變化與第四次中東戰爭的爆發》(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第四次中東戰爭前美國在中東推行“不戰不和”戰略的國際政治背景及其意圖。(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在中東推行“不戰不和”戰略對中東的影響。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當我們聽著維京人、騎士、傳教士、女巫、煉金士、黑死病,等等這些名詞出現的時候,一定都知道這是在談論歐洲的中世紀……這些名詞合并在一起,也就構成了歐洲中世紀的黑暗和愚昧,也就成了人類歷史上不斷被詬病的時期。但中世紀真的如此愚昧、黑暗嗎?難道中世紀真的如此不堪嘛?但其實中世紀還有著很多被我們忽略掉的光明。如果對于這些光明有著更深的了解,就會知道我們的現代社會本就從中世紀之中脫胎而出,現代社會的很多思想、政治、文化甚至城市的發展都已經在中世紀開始萌芽。——摘編自李筠《中世紀:權力、信仰和現代世界的孕育》從材料中提取信息,任選角度,自擬論題,并結合歐洲中世紀的歷史予以闡釋。(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C B C A D B C D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C A C D C17.(1)主張:中國應進行全面徹底的改革;允許洋人洋教進入中國,反對盲目排外;學習西方的軍事技術;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學習西方文化;并擴大留學范圍。(2)原因:沖擊封建統治秩序,遭統治階層抵制;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時人傳統觀念根深蒂固;閉關鎖國導致對西方認知不足,盲目排外。18.(1)原因:鞏固新生政權和發展經濟的需要;加強國防建設(或帝國主義的威脅);重工業基礎薄弱;借鑒蘇聯的經驗和模式;外交政策倒向蘇聯;近代以來中國經濟發展思想的傳承。(2)不同:改革開放前優先發展重工業,改革開放后調整結構,扶持輕工業;改革開放前主要服務于國家戰略,改革開放后注重滿足市場需要(或改革開放前由計劃機制主導,改革開放后注重市場機制的作用);改革開放前發展主要在城市,改革開放后農村工業發展起來;改革開放前較為封閉,改革開放后注重引進來和走出去;改革開放前粗放式發展,改革開放后可持續發展。19.(1)國際政治背景:美蘇冷戰加劇;阿拉伯國家以石油為武器,影響力增強;第三世界崛起;資本主義陣營分化;以色列日益陷入孤立。(答出三點即可)意圖:保持阿以低強度對抗,以控制中東國家,強化其霸權。(2)影響:使中東一直處于緊張態勢;客觀上促使阿拉伯國家內部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為蘇聯加大對埃及的軍事支持和增強埃及的軍事力量提供條件;導致“贖罪日”戰爭的爆發。(答出三點即可)20.示例一:論點:中世紀的歐洲是黑暗的時代。闡釋:政治上,實行封君封臣制度;出現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據局面;王權軟弱;教權高于王權。經濟上,實行莊園經濟;實行農奴制度;農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著于土地上。文化上,基督教神權至上;教會控制人們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嚴重束縛了人性的發展。示例二:論點:中世紀的歐洲孕育著歷史的進步。闡釋:政治上,一些城市獲得自治權;王權不斷加強;城市支持王權,一定程度促進國家統一;為西歐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基礎;英國議會興起。經濟上,封建經濟獲得一定發展;工商業逐漸復興和繁榮;西歐各地興起了眾多城市。文化上,一些城市舉辦大學;中世紀文化的發展打破了教會對文化的壟斷;中世紀文化的發展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