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廣東省肇慶市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歷史試題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選擇題1.隋朝于6世紀末高調登場,卻又匆忙謝幕,在歷史的長河中書寫了一段宛若曇花綻放般短暫的輝煌。導致隋朝迅速滅亡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災害嚴重 B.統治十分殘暴C.外戚、宦官專權 D.土地兼并嚴重2.有學者認為,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其主要原因是出于政治軍事上的需要,隋煬帝個人的享樂欲望是次要原因。如果沒有隋煬帝,運河也是會由別的人來開鑿。這說明大運河開鑿( )A.基于封建帝王的享樂欲望 B.是中國社會發展必然結果C.加速了北方地區經濟衰落 D.維護了隋王朝的長治久安3.《中華文明史》指出,科舉制度的積極意義之一,“在于使得少數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的下層人士得以參政,影響到文官隊伍的整體素質與結構。”這表明科舉制度( )A.導致文官地位超過武官 B.消除了人們的門第觀念C.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 D.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4.唐太宗曾問魏征什么是明君,魏征回答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魏征還經常勸誡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驕戒奢。唐太宗深以為然,常以征為鏡。材料主要說明唐太宗( )A.輕徭薄賦 B.虛心納諫 C.減省刑法 D.注重文教5.武則天的“建言十二事”,第一條就指出要“勸農桑,薄賦徭”。她掌權后頒行《臣軌》,指出“建國之本,必在于農,忠臣之思利人者,務在勸導”。這表明武則天( )A.打擊敵對官僚 B.重視發展生產 C.大力發展科舉 D.鞏固開拓邊疆6.韓愈曾提到,“高祖、太宗,既除既治(一邊清除阻礙,一邊開創治理);高宗、中睿,休養生息;至于玄宗,受報收功,極熾而豐。”材料強調了( )A.唐太宗在位時開創了唐朝的盛世局面B.“貞觀之治”是廣大勞動人民創造的結果C.“開元盛世”離不開唐玄宗的銳意革新D.“開元盛世”是唐朝前期不斷發展的結果7.某同學在學習唐朝歷史時,列表如下,此表說明當時( )農業 手工業 商業曲轅犁、筒車 青瓷、唐三彩 國際大都會長安A.融洽的民族關系 B.繁榮的社會經濟 C.開放的社會風氣 D.多彩的文學藝術8.唐朝滅亡之后,北方黃河流域相繼出現了梁、唐、晉、漢、周五個政權,歷經54年,每個政權統治平均約為10年,最短的不到4年。由此可知五代時期( )A.政權并立形成 B.政局相對穩定 C.政權更迭頻繁 D.疆土日益擴大9.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蔬菜種子、茶葉、絲綢等大量物品和醫藥、歷法等方面的書籍。唐高宗時,派遣擅長養蠶、釀酒、制筆墨紙張的工匠到吐蕃傳授技藝。由此可見,和睦的民族關系有利于( )A.加強中央集權 B.消除割據勢力 C.商品貿易繁榮 D.邊疆地區發展10.史料是認識歷史的主要依據。下表中的史料可共同用于佐證唐朝( )文獻資料 少年兒女重秋千,盤巾結帶分兩邊。身輕裙薄易生力,雙手向空如鳥翼。 ——(唐)王建《秋千詞》實物史料 彩繪打馬球俑 彩繪騎馬狩獵俑 《弈棋侍女圖》A.文學藝術燦爛,科學技術發達 B.體育活動豐富,社會開放進取C.制瓷技術高超,生活水平提升 D.商品經濟發達,中外交流頻繁11.物理學科中的“鐘擺理論”是指鐘擺總是圍繞著一個中心值在一定范圍內作有規律的擺動。李華同學在復習中國古代史時,借用該理論繪制了如下示意圖。鐘擺在10世紀中后期向右擺動的原因是( )A.唐朝在地方增設節度使 B.北宋實行崇文抑武方針C.元朝設置北庭都元帥府 D.朱元璋設立五軍都督府12.宋朝建立后,宋太祖于各州設通判,與知州同領州事,職掌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審理等事務。本州公文,知州須與通判一起簽押,方能生效。這一舉措( )A.擴大了知州的行政權力 B.減少了地方的財政支出C.提高了各州的行政效率 D.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統治13.文物是解讀歷史的密碼。觀察下列圖片所示貨幣樣式,可以得出的歷史信息是( )A.朝廷注重發展海外貿易 B.手工業技術穩定發展C.崇文抑武方針普遍施行 D.各民族政權交流互鑒14.對下表所示信息解讀最確切的是( )政權 戰 和北宋與遼 960—1005年,40余年 100多年北宋與西夏 1038—1044年,不到10年 100多年A.各政權之間混戰不斷 B.有戰有和,以和為主C.國家統一是歷史主流 D.矛盾突出,以戰為主15.毛澤東寫道:“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績是( )A.滅亡西夏 B.統一蒙古 C.建立元朝 D.定都大都16.到了宋代,城市商業活動不再局限于在官方設立的市內進行,而是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人們在城內任何地方都可以開設作坊店鋪,還可以推車挑擔沿街叫賣。由此可知,宋代( )A.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B.商業完全脫離政府的管轄C.廢除重農抑商政策 D.商業發展打破了坊市界限17.“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說明南宋時( )A.北方戰亂不息,南方相對安定 B.封建政府對農民的剝削十分沉重C.江南地區已經成為全國經濟重心 D.江南的自然條件優越于北方18.國學大師陳寅恪曾說“詩中有人,有景,有時,有事”,“詩史互證”、以詩詞補證歷史、疑史糾誤,是一種重要的學史手段。下列詩句中可以考證南宋歷史的是A.“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題臨安邸》B.“行營到處即為家,一卓穹廬數乘車。”(蘇頌《契丹帳》)C.“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登科后》)D.“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杜甫《憶昔》)19.元朝忽必烈接受了一位賢士的建議,逐漸學會了更多地依賴漢人及其制度來治理國家,主要表現是 ( )A.推行重農政策 B.下令合并州縣C.重用漢族官吏 D.設立駐藏辦事大臣20.如下表中元朝與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最大的創新之處在于確立( )宋朝 元朝路(府)州縣制 省路府州縣制A.分封制 B.郡縣制 C.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21.宋朝因其短暫的太平盛世,無論是高官顯貴還是平民都浸入宴樂的風氣中,婉約詞形成;而宋朝邊患與內弊又使宋人積極關注時事,有著憂患意識,豪放詞也應運而生。由此可知影響詞風的主要因素是( )A.文化政策 B.科舉考試 C.商品經濟 D.社會環境22.有學者指出:“公元960年宋代興起,中國好像進入了現代,一種物質文化由此展開。火藥之發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針,天文時鐘,鼓風爐,水力紡織機,船只使用不漏水艙壁等,都于宋代出現。”該學者論述的是宋代( )A.豐富的都市生活 B.先進的科學技術C.昌盛的文化教育 D.發達的海外貿易23.明清時期文書避諱制度進一步加強,朱元璋特別避諱“天下有道,望拜青門”等詞句,認為影射自己曾經當過和尚;康熙帝名玄燁,在文書中必須避諱,因而將玄武門改為了神武門。此現象的實質是( )A.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 B.社會矛盾不斷加劇C.限制民間文學的發展 D.君主專制不斷強化24.鄭和下西洋既沒有殖民開拓,也未能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它毫無疑問并不同于西方的地理大發現,并非近代的先聲或是資本主義的序曲。據此可知,鄭和下西洋( )A.有利于中外友好往來 B.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C.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D.推動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25.具備時空觀念是學習和理解歷史的基礎。清朝統一全國后,加強了對疆域的有效管轄,與以下示意圖中①處相關的史實是( )A.雅克薩之戰 B.平定大、小和卓叛亂C.設駐藏辦事大臣 D.設置臺灣府26.下表內容反映的主題是( )朝代 人物 事件 結果明朝 戚繼光 戚繼光抗倭 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明末清初 鄭成功 鄭成功收復臺灣 荷蘭殖民者被迫投降,臺灣重回祖國懷抱清朝 康熙帝 雅克薩之戰 打敗沙俄,簽訂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A.抵御少數民族 B.開展友好交流C.反抗外來侵略 D.進行邊疆治理27.對以下示意圖理解正確的是( )A.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B.清政府推行墾荒政策,開發西南地區C.清政府設置伊犁將軍,鞏固西北邊疆D.中央政府不斷加強對臺灣的有效管轄28.馬克思說:“與外界隔絕,曾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由此可見,清朝實行閉關政策的根本原因是﹙﹚A.清朝政府物資豐富 B.害怕人民的抗清斗爭C.阻止西方殖民的入侵 D.維護清朝的統治29.明朝時,松江是全國的棉紡織業中心,有“衣被天下”之稱;蘇州是著名的絲織印染中心,蜚聲中外;景德鎮是全國的制瓷中心,所產的青花瓷器暢銷海內外。這說明當時( )A.手工業產品商品化開始出現 B.區域生產的專業化不斷加強C.農村自然經濟受到猛烈沖擊 D.資本主義經濟得到充分發展30.清朝時期小說創作大放異彩,文學名著《紅樓夢》創作面世并廣泛傳播:戲曲藝術推陳出新,國粹京劇逐漸形成并流傳四方。這一時期文學藝術取得如此輝煌成就的背景是( )A.推行文字獄與文化專制的強化 B.商品經濟發展與市民文化的繁榮C.設立軍機處與君主專制的強化 D.頒布禁海令與推行閉關鎖國政策二、材料題31.中國古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不斷演變。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如下圖材料二 宋朝在中央削弱和分割宰相之權,行政、軍事、財政、司法分別直屬于皇帝,這加強了皇權專制。在地方,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削弱地方長官的事權。——摘編自艾光國《略論北宋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利弊得失》材料三 明朝統治者為了解決君相之爭,鞏固統治……于1380年,將丞相胡惟庸誅殺……并立下祖訓,以后子孫做皇帝時“不許立丞相”,對我國政治制度進行了重大改組。……到了清朝,統治者對中央中樞機構進行了改組,使皇權專制達到頂峰。——摘編自《中國政治制度史》(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政治制度?其主要特點是什么?(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宋初為了解決藩鎮割據的積弊,采取了哪些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3)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指出朱元璋改組“我國政治制度”的重要舉措是什么。以上材料表明中國古代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發展的基本趨勢是什么?三、綜合題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千金陂遺址 曲轅犁示意圖 筒車模型唐代水利工程千金陂,被譽為江西撫州“都江堰”。 曲轅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操作靈活,更節省人力和畜力。 《調笑令》:“……轉來轉去自行,千匝萬匝未停。未停?未停?禾苗待我灌醉”材料二 宋代的海外貿易超過前代,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海外貿易高度繁華,當時整個大宋國的海岸線,北至膠州灣,南至廣州灣,再到瓊州海峽,都對外開放,與西洋南洋諸國發展商貿,中國商船的蹤跡,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摘編自吳鉤《宋:現代的拂曉時辰》材料三 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經濟呈現出空前繁榮的局面。商業性農業的發展加強了全國各地區的商業聯系,也引起了農業各部門及手工業部門之間的連鎖反應和相互依賴。許多重要商品已不再限于在地方局部范圍內的狹小市場流通,而是被長途販運到很遠的地方銷售,甚至行銷全國。在商業資本日益膨脹的趨勢中,逐漸形成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商業集團,其中尤以南方的徽商和北方的晉商最為著名。——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1)根據價值的不同,史料可分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請指出上述史料所屬的類別。任選一種史料,說說其對唐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影響。(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宋朝在港口設立什么機構管理海外貿易?結合所學,分析宋朝海外貿易發達的原因。(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給當今現代化建設的啟示。33.古往今來,人類創造的科技成果深刻影響著人類文明發展進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宋元時期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高峰時期……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以來長期分裂割據和混戰的局面。那時經濟發展,城市繁榮,航海和對外貿易空前活躍。元朝實現了全國的統一,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兩大因素的結合使宋元文化突飛猛進,涌現出一批著名的科學家和文學家,藝術家。反映了那個時期我國科學技術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材料二秦漢時期 造紙術、《傷寒雜病論》《九章算術》魏晉南北朝時期 圓周率、《齊民要術》隋唐時期 筒車、曲轅犁、雕版印刷術、《大衍歷》《千金方》遼宋夏金元時期 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夢溪筆談》《授時歷》明清時期 《本草綱目》《農政全書》《天工開物》(1)根據材料一,概括宋元時期我國科技發展的共同原因。(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科技成果”主題,選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史實進行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完整。)廣東省肇慶市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歷史試題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B C B B D B C D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D D B B D C A C C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D B D A B C D D B B31.(1)制度:三省六部制。特點:職權分工明確,彼此制約(2)措施:杯酒釋兵權,解除高級將領的兵權;任用文臣管理軍務;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分割宰相的權力;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并實施三年任期制;設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加強對地方財政的控制,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3)舉措:廢除丞相,權分六部。 趨勢: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不斷加強。32.(1)類別:千金陂遺址屬于第一手史料;曲轅犁示意圖、筒車模型屬于第二手史料。影響:千金陂水利工程具有防洪、灌溉的作用,有利于調節農業用水;曲轅犁提高了耕作效率和質量,有利于精耕細作;筒車節省人力,便于灌溉等。(2)機構:市舶司 原因:經濟繁榮;政府鼓勵;造船和航海技術先進(3)啟示: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重視發展經濟,制定符合國情的經濟發展政策;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經濟發展;以民為本,促進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等。33.(1)國家的統一;經濟的發展;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2)第一種選擇:選擇: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觀點:科學技術創新促進社會發展。論述:宋元時期,中國科學技術取得了突出成就。中國的創造發明有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等,這些發明向外傳播,對社會、經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也促進了歐洲社會的轉型。比如,北宋發明了指南針,北宋末年開始用于航海,后來經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為新航路開辟提供了重要條件。宋元時期,火藥武器廣泛用于戰爭,后傳入歐洲,對歐洲火器制造和作戰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推動歐洲社會的變革。結論:綜上所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有利于促進國家發展。因此我們要大力發展科技,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第二種選擇:選擇: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觀點:中國四大發明為世界作出了重要貢獻。論述:造紙術的發明,為人類提供了經濟、便利的書寫材料,是人類文字載體的革命;印刷術的出現,加快了文化的傳播,改變了歐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讀書的狀況;指南針發明及應用于航海,促進了中國航海事業的發展,為歐洲航海家進行發現美洲和環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條件,促進了世界貿易的發展;火藥武器的使用,改變了作戰方式,幫助歐洲資產階級摧毀了封建堡壘,加速了歐洲的歷史進程。結論:綜上所述,中國四大發明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為世界作出了巨大貢獻。第三種選擇:選擇: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觀點:宋元時期是科技發達的時代。論述:北宋時期,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降低了制書成本,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北宋末年,指南針運用于航海,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宋元時期,火藥武器廣泛用于戰爭,后傳入歐洲,對歐洲火器制造和作戰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推動歐洲社會的變革。結論:宋元時期,我國科技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推動國家發展,促進世界文明進步。第四種選擇:選擇:《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觀點:中華文明推動人類進步發展。論述:中國古代創造的科技成果影響著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例如明朝時期醫藥學家李時珍編寫的《本草綱目》總結了我國古代藥物學成就,豐富了我國醫藥學寶庫,在世界醫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朝宋應星編著的《天工開物》是一部科技名著,對我國古代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進行了全面的總結,記述了中國在當時世界上具有先進水平的科學技術,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結論:中國古代創造的科技成果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推動了世界歷史的進程,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中國人民將繼續為世界做貢獻,共創更加美好的世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