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大一統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初步建立【內容提要】秦朝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的重要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創立,使中國歷史由上古時期進入到中古階段,由貴族政治過渡到官僚政治;由于中央政府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邊疆與民族治理等政策的完善,使其疆域面積不斷擴大,各民族不斷交往、交流與交融,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初步建立與發展。但由于秦朝統治者采用的“法治”思想過于死板苛刻,暴政不斷,最終導致秦末農民起義,直接推翻了秦朝的統治。朝代更迭:秦朝:B.C.221—B.C.207楚漢之爭:B.C.206—B.C.202框架線索一、基本概念1.民族:經過長期歷史發展而形成的具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共同心理素質的人的共同體。2.國族:以政治凝結成的新族群,在文化習俗的融合的情況下,國族不可以直接轉化成民族概念。典型的國族概念有巴西民族、美利堅民族、中華民族等。3.大一統國家:與“早期國家”相比,“大一統國家”相當于中國古代國家的“升級版”。其“升級”的表現不僅在于版圖覆蓋范圍更大,更在于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官僚制統治,政權組織結構更加緊密,管理力度更為強化。二、大一統國家初建:1.有利條件(1)政治方面①秦王嬴政的決策方式具有一定的民主特色。如行間計、統一戰爭、權力世襲等國家重大決策要令,均通過智囊團(文臣、武將、百官、博士、客卿)來決定。②秦善于吸納人才,外來人才在秦統一大業的實現上,功不可沒。(2)經濟方面:①在商鞅變法的基礎上,秦國的經濟改革進一步完善了賦稅制度和土地制度。②秦國對農業經濟高度掌控,形成了一套完備的主管經濟的官吏體制;設立了種種法律來調整經濟關系。③秦國所處地理位置優越,物產豐富,物質基礎雄厚。(3)思想文化方面戰國中期以后,秦國以法家學說為主導,吸收和整合了“富國強兵”“君臣關系”和“政權運作”等方面的諸子學說,實現了秦國國富兵強和政權的高效運轉。(4)軍事方面①正確的軍事策略的采用和技術條件的進步,是秦實現統一不可或缺的條件。②長期的戰亂給社會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打破政治分裂、結束戰爭,成為歷史大勢、眾望所歸。2.大一統的過程(1)統一東方六國。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國采取遠交近攻、分化瓦解,相繼滅掉東方六國。(2)征服南方越族地區,加強對滇、黔一帶西南夷的控制。(3)北擊匈奴,修筑長城。3.大一統的意義(1)結束分裂,天下歸一,空前統一的國家政權,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推動了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2)有利于民族交融和文化認同。中華認同的形成需要三個條件:經濟政治基礎、天下一家的觀念和代代相承的教育體系。秦的統一促成了這些條件的實現。三、制度創建與政權鞏固: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創立(1)皇帝制度①概念:皇是對君主的尊稱,帝是對宇宙萬物至高的主宰神的尊稱。兼采三皇、五帝名號,并有具體規定和禮儀來突顯皇權獨尊。②評價:皇帝制度的基礎是宗法制度,倫理被披上政治色彩,運用倫理手段達到政治目的;皇帝制度產生并長期存在的土壤是占絕對優勢的農業文明,農業文明中以家庭結構為模式統治國家、管理社會的特征,體現于政權結構上,形成皇帝制度的三大特征:皇權不可分割、皇權不能轉讓、皇位世襲;皇帝制度也具有多民族色彩,特別是幾個大的民族,如蒙古、女真、滿族等入主中原,建立封建王朝,為皇帝制度增添新的民族色彩,強化著皇帝制度的力度。皇帝制度也滲透了農業文明的弊端和缺陷,在形成、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中不斷地肯定著農業文明的缺陷,形成歷史發展的惰性力量,從政治、經濟乃至文化觀念上制約著中國社會的進步。(2)中央制度——三公九卿①丞相:百官之首,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②御史大夫:副丞相,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監察百官。③太尉:管理全國的軍務,實際上太尉是虛設的,皇帝掌握最高兵權。④諸卿分掌國家的各項具體事務。秦朝的中央行政決策體系完備,由五大系統組成:①決策中樞系統:最高決策權在皇帝,但丞相參與行政決策或主持有關官吏參加的決策會議,御史大夫為副丞相,協助丞相參議決策,最后上奏皇帝取旨。②信息系統:御史府是全國的信息總匯,負責信息上傳下達,為中央行政決策提供依據的同時,也對行政決策進行有效的監督。③智囊系統:主要由博士、光祿大夫、侍中等組成,主要為決策者提供方案或對方案進行審議,糾正決策違失。④監督系統:決策中樞機關相互制衡,保證決策正確;行政組織內部設有志司監督行政執行工作的官吏,從而對決策的過程、決策的執行都有監督。⑤執行系統:全國最高行政執行機關是三公府,但三公無權下令九卿,政令是以皇帝詔令的形式下達九卿,然后監督其執行,體現皇帝的最高決策權。(3)地方制度——郡縣制度①概況:秦統一六國之后,在地方實行郡縣制。統一之初,分天下為36郡,大多為沿襲統一之前秦國和各諸侯國原來的建制,隨著邊境的開發和郡治的調整,總數達到四十余郡。②管理:郡的主要長官為郡守、郡尉和監御史,監察設若干縣,縣有縣令或縣長、縣尉、縣丞等。中央政府直接任命的官員至縣而止。縣以下還有鄉、亭、里等基層機構,有三老、嗇夫、游徼等鄉官。秦漢時的基層屬吏職權頗重,地方百姓有知嗇夫而不知郡縣,尚有地方自治的遺風。③影響:郡縣制廢除了舊貴族時代的世襲特權,有利于形成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形式;廢除了分封制,基本上解除了地方割據勢力對中央政權的威脅,既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2.統一文字、度量衡和貨幣(1)統一文字。小篆作為通行全國規范化的文字,隸書由于筆畫平正、便于書寫而逐漸流傳。文字的統一,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文化的發展,在我國文字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統一度量衡。既避免經濟混亂,又限定了群眾如數向國家繳納賦稅;有利于全國范圍內商品經濟的發展,確保國家的財政收入。(3)統一貨幣。廢除六國形制,國家統一鑄幣為圓形方孔錢,稱“秦半兩”。貨幣的統一,從根本上改變了長期以來幣制的混亂狀態,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的統一。3.加強思想統一(1)以法家化的政治建構,“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消解貴族政治及其文化傳統中的離心傾向為其施政宗旨。(2)“焚書坑儒”。標志著秦王朝在文化政策上由“兼”“融”向專制、禁錮轉化,亦是秦始皇本人求仙受挫后偏激的個性心理特征在政策上的反映,昭示著秦朝文化政策的取向是以“力”制文,實質是文化專制。4.消除原六國地區的分裂因素(1)消毀各地兵器;(2)拆毀內地長城與軍事要塞;(3)決通列國川防;(4)建設首都,遷徙豪富,整頓社會風俗。5.大規模移民隨著秦朝疆域的擴大,為鞏固統治,秦始皇進行了大規模的移民工程,讓中原漢族人在夷蠻之地落戶生根,傳播中原先進的技術和文化,以實現對少數民族交流與交融,服務于建設龐大國家的需要,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四、體制運作的失敗1.原因:(1)秦朝統治者的暴政①在君治實踐上,統治者嚴重忽視“君為政本”的治國原則,不僅沒有合理節制自身嗜欲,反而奉行極欲主義的政治理念,君民之間的利益關系日益惡化。②在社會民生上,秦政之失在于蔑棄“民為國本”的治國原則,在秦王朝建立后沒有及時轉向文治化的政策方向。統治者對社會民生漠而視之,享樂縱欲,而社會底層廣大民眾卻要承擔極其沉重的徭役賦稅,隨時面臨來自嚴刑峻法的殘酷戕害,不論是普通民眾,還是政府官吏,最終都無法忍受秦王朝的存在。③在戰爭行為上,統治者背離了“義為兵本”的治國原則,嚴重損害了社會民眾的生存利益。秦王朝建立之后,本應以發展經濟、安定民生為首務,而統治者卻好大喜功,長期延續軍國主義的戰爭政策,強化賦役,在擊胡攻越的擴張戰爭中耗盡民財國用。(2)吏治的敗壞官吏作為秦朝政策的具體執行者和賦役和催征者,被百姓看作國家的化身和反抗的對象,再加上秦朝法律本就細密嚴酷,吏治逐漸敗壞,使得官吏可以借法欺民,進一步增強苛法的破壞作用,加重了官吏與人民的對立。(3)思想文化上的失誤①延用法家思想,尤其是在法家思想指導下實施的嚴酷律法,是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②忽視文化對統一的功用,用相對落后的秦文化來兼并和統一先進的六國文化,終為其所累,導致自身滅亡。2.秦末農民起義與秦亡的教訓(1)秦末農民起義:①陳勝、吳廣起義:公元前209年,在陳勝、吳廣領導下,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陳勝自立為王,號為“張楚”。②楚漢之爭:公元前207年,劉邦率軍入咸陽,秦王子嬰投降。秦亡后,劉邦和項羽展開長達4年的楚漢戰爭,最終劉邦擊敗項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漢朝。(2)秦亡的教訓:秦速亡的主要教訓在于沒有在統一之后盡快調整策略,以適應不同的文化需求。所以,一個王朝要長治久安,除了對統治思想的正確解讀,建立健全的制度,選擇英明的領導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文化的多元性,且能夠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同時建立一種讓全國百姓認同的意識形態和文化思想。3.對中國古代政治的影響(1)儒家獨尊地位的確立。鑒于法家學說的負面效應發展到極致,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意見,把改造后的儒家思想作為王朝的正統思想,正式開啟了中國歷史上儒學成為學術文化思想主流的時代。(2)民本思想的有限回歸。秦亡充分展示了人民的力量,使統治者對民眾的力量重新加以認識,促使君主自我調整治民政策,有利于人民的休養生息和王朝的長治久安。(3)君主權力的適度制約。秦朝滅亡后,后世君主和思想家深刻反思:在承認君權至上的前提下,如何對君主權力加以適度限制,以防范君權走向極端而失控,以保證君主政治的正常運行。(4)民族問題上的羈縻政策。漢代以來,統治階級總結了秦朝民族政策上極端措施,確定了中國歷代王朝在民族關系上的羈縻政策,包含了民族地區政治現狀的寬容和默認,以及通過分化實現“以夷制夷”。對于民族間的和解與溝通、地方社會的穩定與發展以及中央集權的加強都起到了積極作用。思維導圖本課小結秦王掃六合,一統天下立;新朝開新局,始建皇帝制;統一度量衡,還有幣和字;土地定私有,移民扶蠻夷;社會初未穩,皇家真奢靡;城池和陵墓,征兵加賦役;百姓皆多難,重刑增新疾;被迫揭竿起,天下再爭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