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初中歷史(部編版):兩次世界大戰常考點匯總兩次世界大戰的比較一、戰爭爆發的原因一戰的原因:(1)根本原因: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的加劇(2)具體原因: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的形成、瘋狂的擴軍備戰和軍備競賽(3)直接原因(導火線):1914年的薩拉熱窩事件成為一戰的導火線。二戰的原因:(1)根本原因: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和帝國主義固有的矛盾。(2)具體原因:①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引起了政治危機,各國階級矛盾尖銳。②為擺脫危機,德國和日本建立起法西斯專政,形成歐、亞兩個戰爭策源地,對外進行侵略擴張。③英、法等國執行綏靖政策助長了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氣焰,加速了二戰的爆發。友情提示:1、如何理解二戰爆發的根本原因也是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1)一戰后德國遭到重創,但經過1924—1929的相對穩定時期后,經濟已超過戰前水平,并超過英法,但其海外殖民地被英法日等國瓜分,要求突破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束縛(2)華盛頓會議打破了日本對中國的獨霸,隨著日本的發展也引起日本的不滿。2、以薩拉熱窩事件為例說明突發事件對世界和平的影響。突發事件會嚴重威脅世界和平甚至引發戰爭。如薩拉熱窩事件就直接點燃了歐洲的火藥桶,導致一戰爆發,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如何認識薩拉熱窩事件:刺殺目的是為了挽救民族危機,刺殺行為性質上屬于恐怖主義行為,不是被壓迫民族解放斗爭的正確行為;其后果是點燃了世界范圍的戰火,造成了人類社會的災難。給我們的警示:暗殺、爆炸、投毒等恐怖主義行為不是反抗民族侵略的正確的行為,在任何時候都應堅決反對一切恐怖主義活動二、大戰的交戰雙方、經過及結果1、交戰雙方:一戰:同盟國—協約國二戰:軸心國集團—國際反法西斯聯盟2、經過:(1)一戰:(1914—1918年)①開始時間及標志:1914年奧匈帝國進攻塞爾維亞②重要戰役:(1)凡爾登戰役: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2)索姆河戰役:首次使用坦克③ 結束時間及標志:1918年11月德國宣布投降。(2)二戰:(1939—1945年)①開始:1939年9月1日,德國突襲波蘭,英法對德宣戰②擴大:1941年6月,德國進攻蘇聯,蘇聯衛國戰爭開始,二戰擴大③進一步擴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④轉折:1943年2月蘇軍取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⑤結束:北非戰場:1943年意大利投降歐洲戰場:1945年5月8日,德國在無條件投降書上簽字。亞太戰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正式簽署投降書。(二戰結束標志)3、結果:一戰:以同盟國的失敗宣告結束。二戰:世界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友情提示:1、二戰中的四次突襲戰例(1)1939年9月1日,德國突襲波蘭?(2)1940年,德國對英國展開空中閃擊戰(不列顛之戰)(3)1941年6月,德國進攻蘇聯??(4)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2、二戰中的重大戰役:(敦刻爾克大撤退、不列顛之戰、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戰役(二戰的轉折)中途島戰役(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阿拉曼戰役(北非戰場的轉折點)、諾曼底登陸戰役(開辟歐洲第二戰場)3、二戰中的重要國際會議(1942年華盛頓會議和1945年雅爾塔會議)三、性質一戰: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掠奪性戰爭。二戰: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是正義戰爭如何理解一戰的性質是帝國主義戰爭?(1)從戰爭根源看:是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霸權(2)從交戰雙方看:主要都是帝國主義國家參戰,戰爭在兩大對立的帝國主義集團軍事侵略集團間進行。(3)從戰爭結果看:一戰結束后,戰勝國圍繞對戰敗國的處置召開了凡爾賽和華盛頓會議,它們都是帝國主義列強的分贓會議。可見,一戰是一場帝國主義掠奪戰爭,盡管塞爾維亞是為民族獨立而戰,但不能改變整個戰爭的性質。四、后果及影響一戰:(1)以同盟國的失敗宣告結束,嚴重削弱了帝國主義的力量(四大帝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俄羅斯帝國、土耳其帝國瓦解,英法遭到削弱。(2)給交戰各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造成重大的物質損失和人力傷亡。(3)新式武器出現客觀上推進了科技的發展?(4)改變了世界的格局:帝國主義列強調整對世界的統治秩序,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蘇俄二戰:(1)二戰是人類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浩劫,給交戰各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造成重大的物質損失和人力傷亡。(2)戰爭打敗了法西斯,教育了各國人民,爭取和平與進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3)二戰徹底改變世界面貌,影響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①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的國際關系格局被打破,美蘇兩級格局形成。②帝國主義力量遭到削弱:德意日被打敗,英法進一步削弱,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霸主③社會主義力量得到發展:由一國到多國,形成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對抗④亞非拉美興起一系列獨立的發展中國家,形成第三世界,成為國際事物中一支重要力量⑤推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來五、對中國的影響一戰:(1)一戰期間,帝國主義忙于戰爭,無暇東顧,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獲得了一個短暫的發展機會。(2)一戰中,中國北洋軍閥政府對德宣戰,一戰后,中國作為戰勝國參加了巴黎和會,提出收回山東主權、廢除"二十一條",遭到拒絕。《凡爾賽和約》中把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利轉交給日本,引發中國的五四運動,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3)1921—1922年召開華盛頓會議,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該會議上簽署的《九國公約》,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準備了條件,打破了日本對中國的獨霸,使中國回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4)一戰中爆發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馬克思主義二戰:(1)中國抗戰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為二戰作出了巨大的民族貢獻,也付出巨大的民族犧牲(2)臺灣回到祖國懷抱?(3)是中華民族由衰敗到振興的轉折點?(4)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六、兩次世界大戰的異同1、爆發的原因:根本原因相同:都是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具體原因不同(具體原因見上)2、戰爭的主要發動者:相同:都有德國帝國主義,他既是一戰三國同盟的核心,又是二戰的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建立者。3、交戰雙方:相同:都在兩大軍事集團間進行4、性質不同:①"一戰"是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掠奪性戰爭,②"二戰"是正義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5、戰爭結果:都以帝國主義的失敗,削弱或崩潰而告終。6、影響:相同:(1)都帶來災難和破壞?(2)都推動科技發展?(3)都削弱帝國主義力量(4)社會主義力量都得到發展:一戰誕生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二戰使社會主義力量發展和壯大,由一國勝利到多國勝利,(5)都改變了世界格局:"一戰"后出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二戰"后也形成了美蘇爭霸的兩極格局。(6)都成立了國際組織:"一戰"后,根據《凡爾賽和約》規定,1920年成立了國際聯盟。"二戰"后,根據雅爾塔會議建立了聯合國???(7)對中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但處理不同(或對中國的國際地位影響不一樣):兩次世界大戰中國都是戰勝國,但一戰后卻得到戰敗國的待遇:巴黎和會上,中國提出收回山東主權、廢除"二十一條",遭到拒絕。華盛頓會議鑒訂《九國公約》,肯定了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作為戰勝國的中國仍處在帝國主義列強共同支配之下。②"二戰"時,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對世界反法西斯作出了貢獻。《開羅宣言》明確規定日本所侵占的中國領土必須歸還,中國成為聯合國創始國和常任理事國。7、促使戰爭結束的原因不同:加速一戰結束原因:美國對德宣戰使協約國經濟軍事實力大增、俄國十月革命后退出一戰、交戰各國革命運動。加速二戰勝利原因: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主要)、戰爭的正義性,各國人民協同作戰和積極支持(蘇中美英等國各自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幾次大國會議的協調作用。七、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的教訓、啟示或反思教訓:①兩次世界大戰清楚表明帝國主義是世界大戰的根源。②在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已成為時代主題,但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地區沖突時有發生,世界大戰的根源沒有消除。③我們必須在集中精力搞好經濟建設的同時,提高警惕,居安思危。啟示:(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正義的必勝,法西斯必然遭到覆亡的命運?(3)和平來之不易,要珍愛和平,世界大戰的悲劇決不能重演;(4)不同制度的國家可以聯合,統一戰線是勝利的重要保證(5)有現代化的國防才能有效進行現代化的戰爭八、人類應如何避免戰爭?提示:(1)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2)加強國際合作,共同遏制霸權主義,促進世界和平(3)要發展經濟,努力提高自身終合國力(根本)(4)促進世界經濟的共同發展九、二戰結束至今60年未爆發新的世界大戰的原因(1)國際組織如聯合國的作用(2)美蘇兩極格局對峙(3)社會主義陣營形成(4)世界和平力量不斷壯大,如第三世界的興起?(4)資本主義世界出現三足鼎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