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9屆高考歷史概括類試題解法與技巧一、概括類試題在全國1、2、3卷出現(xiàn)次數(shù)及所占分值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次數(shù) 2 2 3 2 1 1分值 12分 19分 18分 15分 12分 10分概括類試題定義理解及考查能力要求定義:提煉出所給定歷史文獻、圖表、漫畫等史料中的背景、措施、意義、特點等,并用簡明的語言加以描述、總結,如概括背景、措施、意義、特點等。能力要求: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全面準確客觀簡潔地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概括類試題的解法與技巧第一,讀分值——根據(jù)分值確定答幾點如4分答2點;6分答3點;7分答3點;8分答4點;9分答3點;10分答5點;12分答6點。 第二,讀問題——找出問題的狀語、謂語、定語、賓語A、找狀語確定答案的來源。如“根據(jù)材料”,答案在材料中(概括材料,抄關鍵詞);如“根據(jù)所學知識”,答案在教材中(概括教材,書寫準確簡潔);如“根據(jù)材料和所學知識”,答案一定在材料和教材中(概括材料和教材);如“綜合上述材料”,答案在材料的題引中、在材料間遞進或并列的關系中,根據(jù)前面的設問、答案,抽象出認識和結論即可。找謂語確定答案的思路。如“概括”,即運用全面、準確、客觀、簡潔的語言描述歷史現(xiàn)象,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史料的概括能力。找定語確定答案的時空。如“明清時期”、“文藝復興時期”,諸如此類的時間定語,就確定了答題的時空角度。找賓語確定答案的類型。如“原因、條件、措施、意義、作用、特點”等,就可確定答案的類型即背景類、過程類、影響類、比較類等。第三,讀出處確定答題的時空主題。如“據(jù)×××主編《中國近代通史》、據(jù)×××等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專題史稿》”等。第四,讀材料確定答題的段落層次。運用分值劃分段落層次,如“6分劃3個層次、8分劃4個層次”等,閱讀材料要語文化、層次化,注意標點符號,如“。”“;”“……”是一個層,是一個答分點;求主題句即題引,找關鍵詞即句子里的主、謂、賓,尤其是名詞,也就是概括出答題的關鍵詞。第五,寫答案確定答題的規(guī)范整潔。卷面書寫要做到:精準化、要點化 (點要多、面要寬、話要短)整潔化、層次化。概括類高考真題及解題示范1、概括變化類:41、(2018全國1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中國基層社會治理歷史悠久,改革開放以后,村民自治成為中國億萬農民的偉大創(chuàng)造。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實行鄉(xiāng)約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揚善懲惡,制定規(guī)約進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間組織和相關的賞罰,明清時期,宣講“圣諭”成為鄉(xiāng)約最重要的內容。當時,由地方官吏廣泛推行鄉(xiāng)約制度,設立鄉(xiāng)約組織,每月召集百姓宣講,教化,康熙九年頒布了鄉(xiāng)約組織必須宣講的《上諭十六條》,內容包含“重農桑以足衣食”“訓子弟以禁非為”等。——據(jù)楊開道《中國鄉(xiāng)約制度》等(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代到明清時期鄉(xiāng)約制度的變化。(6分)【解析】①讀分值:6分確定答3點;為了保障所寫的答案關鍵詞與高考標準答案相靠近,學生可以多答2點,可以回答5點。②讀問題:“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代到明清時期鄉(xiāng)約制度的變化。”答案來自材料和所學知識,考查概括能力,時間定語為宋代到明清,題目類型為概括變化類試題。變化是一個歷史事物的動態(tài)過程,即宋代鄉(xiāng)約制度發(fā)展到明清有什么變化,即有什么區(qū)別,實際上是屬于比較題的一類。③讀材料:從材料中找出3點變化,方法是先找出材料劃線部分的關鍵詞,如宋代:道德教化、民間組織。明清:宣講“圣諭”、地方官吏、鄉(xiāng)約組織、每月召集。【答案】變化:6分(提取材料中關鍵詞) 由宋代道德教化到明清宣讀圣諭;由宋代民間宣講到明清官吏宣講;由宋代民間組織到明清鄉(xiāng)約組織;由宋代不定時宣講明清定時宣講。(寫出3點即可)2、概括特點、作用類:41.(2018全國2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 中國是大豆的故鄉(xiāng),甲骨文中就有關于大豆的記載。先秦時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黃河中游地區(qū),“豆飯”是人們的重要食物。《齊民要術》通過總結勞動人民長期的實踐經(jīng)驗,認識到大豆對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張大豆與其他作物輪種。唐宋時期的文獻中都有朝廷調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災、備種的記錄,大豆的種植推廣到江南及嶺南……從古至今,各式各樣的豆制品是中國人喜愛的食物,提供了人體所需的優(yōu)質植物蛋白。——摘編自劉啟振等《“一帶一路”視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傳播》等(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歷史上種植利用大豆的特點和作用。(12分)www.zxls.com【解析】①讀分值:概括特點6分確定答3點;概括作用6分確定答3點。為了保障所寫的答案關鍵詞與高考標準答案相近,學生可以分別多答1--2點。②讀問題:“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歷史上種植利用大豆的特點和作用。”答案來自材料和所學知識,考查概括能力,定語為“歷史上種植利用大豆”,題目類型為概括特點、作用類試題。特點是指某一歷史事物呈現(xiàn)的顯著特征,此題重點從材料中提取信息,回答大豆種植和利用的特點;作用是指某一歷史事物的影響、意義。③讀材料:閱讀材料充分提取大豆種植、利用的特點,至少概括3點;同時提取材料中種植利用大豆的作用,至少概括3點。方法是把材料中關鍵詞句轉化為所學的歷史語言。【答案】種植利用大豆的特點:6分(寫出3點即可、材料中關鍵詞句轉化為歷史語言)“甲骨文中就有關于大豆的記載” → 我國人民最早培育馴化;2、“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黃河中游地區(qū)···大豆的種植推廣到江南及嶺南···”→ 種植范圍從中原推廣到南方,政府推動;3、“《齊民要術》通過總結勞動人民長期的實踐經(jīng)驗”→農書對勞動人民實踐經(jīng)驗的總結與推廣;4、“各式各樣的豆制品是中國人喜愛的食物” → 開發(fā)出各種豆制品。【答案】種植利用大豆的作用:6分(寫出3點即可、材料中關鍵詞句轉化為歷史語言)“豆飯”是人們的重要食物 →(有利于保障食物來源)民眾重要的食物來源;大豆對于改良土壤的作用→(有利于改良土壤)推動了中國農業(yè)的發(fā)展;大豆送至南方救災、備種→(有利于救災、務種)備荒物資;豆制品是中國人喜愛的食物,提供了人體所需的優(yōu)質植物蛋白→(有利于改善食物結構)使中國人的食物結構合理化。高考真題演練1、(2017全國1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專制王權下的法國,國王曾自視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聲稱“朕即國家”“朕即民族”。啟蒙思想家主張人民主權,抨擊君主專制,闡述了與之相適應的民族思想:一個民族可以沒有國王而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相反,一個國王若無國民則不存在,更不必說治理國家了,甚至表示“專制之下無祖國”。在法國大革命中,人們認為法蘭西民族的成員不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語言,而且相互之間是平等的,全體法國人組成的法蘭西民族。一般認為,法國大革命是法蘭西民族誕生和民族主義形成的標志。——摘編自李宏圖《西歐近代民族主義思潮研究》材料二 蓋民族主義,對于任何階級,其意義皆不外免除帝國主義之侵略。其在實業(yè)界,茍無民族主義,則列強之經(jīng)濟的壓迫,致自國生產永無發(fā)展之可能。其在勞動界,茍無民族主義,則依附帝國主義而生存之軍閥及國內外之資本家,足以蝕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爭,對于多數(shù)之民眾,其目標皆不外反帝國主義而已。——《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1924年)(2)根據(jù)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國民黨“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義與近代法國民族主義內涵的相同之處。(4分)【答案】相同:追求民主與平等。(4分)2、(2017全國3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蘭人曾先后進攻澳門、臺灣,遭到明朝官民的堅決抵抗而失敗。1608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董事會發(fā)出指示:“我們必須用—切可能來增進對外貿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絲,因為生絲利潤優(yōu)厚。” 1621年,荷蘭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計劃占領臺灣,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臺灣南部。1642年,其勢力擴張到臺灣北部。1661年,鄭成功進軍臺灣,并正告荷蘭駐軍,臺灣和澎湖列島應由中國政府管轄,島嶼上的居民都是中國人,“他們自古以來占有并耕種這一土地”。荷蘭人試圖以賠款的方式換取鄭成功退兵,被拒絕。鄭成功收復臺灣后,臺灣根據(jù)郡縣制,設立一府二縣;興建孔廟,建立學院、府學、社學等完整的學校體系;開科取士,“三年兩試,照科、歲例開試儒童”;許多文人學士隨之入臺,寫下了臺灣第一批文學作品;大量移民涌入,臺灣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編自陳孔立主編《臺灣歷史綱要》(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荷蘭侵占中國臺灣與澎湖的歷史背景和目的。(15分)【答案】背景: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荷蘭海外貿易快速發(fā)展,與東方的貿易利潤巨大;明末戰(zhàn)亂之際,中央政府無暇他顧。(9分)目的:建立殖民據(jù)點;擴大對中國的殖民貿易,攫取高額利潤;與西班牙進行殖民貿易競爭。(6分)3、(2016全國1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二 為解決人口壓力,康有為認為,“西北諸省土曠人稀,東三省、蒙古、新疆疏曠益甚,人跡既少……早謀移徙”。嚴復則認為興辦現(xiàn)代實業(yè)較墾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國時期,有人認為,“人口增加是無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來越困難的,即使我們能開墾荒地、改良農業(yè)、增加生長,總是趕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業(yè)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資,短期內難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認為,解決人口問題的“治本方法”是“遲婚與節(jié)育”。【資料來源:歷史園地網(wǎng)】——據(jù)《康有為全集》等(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學者緩解人口壓力的主張。(6分)【答案】主張: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區(qū)移民;發(fā)展實業(yè)吸收勞動力;增加耕地,改良農業(yè)生產;節(jié)制生育。(6分)4、(2016全國2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表2 近代以來全球國際人口遷移——據(jù)鄔滄萍《世界人口》等編制(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以來全球國際人口遷移的基本趨勢。(8分)【答案】趨勢:數(shù)量不斷增加;范圍不斷擴大;自愿移民從主要由發(fā)達地區(qū)向落后地區(qū)遷移;逐漸轉變?yōu)橹饕砂l(fā)展中國家向發(fā)達國家遷移;被強迫進行的移民基本停止。(8分)(2016全國3卷)閱讀材料,完成下要求。材料一 社會救濟是中國古代歷朝實施“仁政”的重要內容,主要依賴于政府財政。明初設養(yǎng)濟院收孤苦無靠者,按月發(fā)口糧。明律規(guī)定:“凡鰥寡孤獨及篤廢之人,貧窮無親屬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應收養(yǎng)而不收養(yǎng)者,杖六十。”這是正律中首次納入社會救濟保障條款。清代的法律也有關于社會救濟的規(guī)定,主要有災荒救濟,高齡老人養(yǎng)贍,設棲流所以收養(yǎng)流浪貧民,孝子節(jié)婦貧苦者救濟,貧窮讀書人救濟等。——摘編自鄧云特《中國救荒史》等材料二 英國圈地運動開始后,偷盜者、乞討者等日益增多,社會不安定因素急劇增加。1601 年,英國頒布濟貧法。救濟辦法因類而異,凡年老及喪失勞動力者,在家接受救濟;貧窮兒童則在指定的人家寄養(yǎng),長到一定年齡時送去做學徒;流浪者被關進監(jiān)獄或送入教養(yǎng)院。1834年,新濟貧法規(guī)定,有勞動能力的失業(yè)者必須進“貧民習藝所”,才能得到救濟,而那里的條件比最低工資收入的自由勞動者還要惡劣得多。——摘編自陳曉律《英國福利制度的由來與發(fā)展》(1)根據(jù)材料一、二,概括中國明清時期救濟制度和英國近代濟貧制度實施的共同目的。(6分)【答案】共同目的:救濟弱勢群體;維護社會穩(wěn)定;促進政權認同。(6分)(2015全國1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歷史中,儒學一直在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唐代韓愈以周公、孔子的繼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漢代以來的儒學,認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經(jīng)斷絕。他在《原道》中說:“吾所謂道也,非向(先前)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他的這一主張被宋代儒者接受并發(fā)揚。當代學者認為韓愈開了宋代“新儒學”的先河。——摘編自卞孝萱等《韓愈評傳》(1)結合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概括宋代理學在哪些方面對儒學有所發(fā)展。(5分)【答案】發(fā)展:更加重視《論語》《孟子》,重視思辨,強調個人的修養(yǎng)與完善。(5分)(2015全國2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孟子》中記載了孟子與其學生關于法律問題的討論。學生問:“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殺人,舜的法官該怎么辦呢?”孟子回答:“抓起來就行了。”學生又問:“難道舜不阻止法官嗎?”孟子說:“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職責辦事。”學生問:“那舜又該怎么辦呢?”孟子說:“舜應當放棄天子之位,毫不顧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親逃到海邊住下,一輩子都很快樂,把曾經(jīng)做過天子的事情忘掉。”——據(jù)《孟子》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被雅典陪審法庭以褻瀆神明和蠱惑青年的罪名判處死刑。他與他的弟子們都認為判決不公。當?shù)茏觽儼才盘K格拉底逃走時,他卻認為,雖然逃走是一種正義,但審判過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決也是正義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義,因為如果他不服從判決,就等于踐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認為的正義為借口而任意踐踏法律,社會秩序將混亂不堪,城邦將無法存在。最終他選擇在弟子面前飲下毒藥,從容赴死。——摘編自(古希臘)柏拉圖《蘇格拉底的申辯》等(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孟子和蘇格拉底的法制觀念。(10分)【答案】孟子:治國需要法制;權力不能干預執(zhí)法;當法律與人倫沖突時,維護人倫。(5分)蘇格拉底:守法是正義行為;法制關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嚴格守法。(5分)8、(2014全國2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間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內遷,東北地區(qū)出現(xiàn)“沃野千里,有土無人”的狀況。清廷把東北地區(qū)視為“龍興之地”,在此設盛京。吉林、黑龍江將軍,實施軍事化管轄,設置關口,長期禁止關內人口遷居。往來須持有官方頒發(fā)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墾辟有禁,森林礦產之采伐有禁,人參東珠之掘捕有禁”。從乾隆年間開始,山東、河北等地“闖關東”者日盛,“每查辦一次,輒增出新來流民”。他們“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類,日積日多”。清廷對東北地區(qū)時開時禁。 ——摘編自葛劍雄主編《中國移民史》等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條約》,劃定了清朝與俄國的東段邊界,但直至19世紀初,黑龍江以北數(shù)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萬人。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時,清政府被迫與俄國簽訂《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清政府隨即開放了哈爾濱以北的呼蘭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來移民與當?shù)貪M、蒙古等族通婚、建廟、演戲、立會、設學堂、建市鎮(zhèn)。僅十余年,呼蘭地區(qū)已是“三城相望,糧產富饒,商賈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戶不下十有余萬”。 1904年,清政府全面開放東北各邊荒地;1907年,設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1908年,僅奉天一省人口已達1100萬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東三省移民安邊章程。 ——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根據(jù)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朝東北地區(qū)移民過程的特點。(12分)【答案】清政府由禁止到時開時禁再到鼓勵;由自發(fā)移民為主到政府主導為主;移民政策受外來侵略影響;移民主要來自鄰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規(guī)模逐漸擴大;從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產。(12分)9、(2013全國1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我國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國家之一,殷墟即發(fā)現(xiàn)了來自南海乃至阿曼灣的海貝。齊國借助“邊海”的地理條件,發(fā)展“魚鹽之利”,成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最為富庶的國家。漢代“海上絲綢之路”雛形即已出現(xiàn),魏晉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為佛教東傳的重要方式。宋元時代指南針等遠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貿易達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鄭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現(xiàn)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勝覽》《星槎勝覽》《西洋番國志》等,記錄海行見聞,反映當時東南亞、印度以及阿拉伯、東非等地的風土人情、山川形勝。明后期,鄭若曾針對倭寇等問題,在《籌海圖編》中明確提出“海防”的主張:“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戰(zhàn)勝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辦法。到鴉片戰(zhàn)爭前,“各省水師戰(zhàn)船,均為捕盜緝奸而設”。——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等(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我國古代海洋利用的特點。(10分)【答案】從沿海利用到遠洋開拓;先進技術應用于航海;以經(jīng)濟文化交流為主,和平利用;以民間交流為主;海洋意識不足。(10分)10、(2018海南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孔子認為,禮樂制度的松弛、崩壞,導致社會動蕩,極力主張“道(導)之以德,齊之以禮”,重建社會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禮樂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統(tǒng)治者身上,稱:“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為官,以求實現(xiàn)其治國理想。他還提倡“學而優(yōu)則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認為一個人要成為完美的人,必須用禮樂規(guī)范個人的言行舉止。個人“不學禮,無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摘編自王鈞林《中國儒學史》(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孔子關于禮的主張。(8分)【答案】主張:①重建禮制社會(2分);②希望主政者能擔當重建禮樂秩序的大任(2分);③積極入仕,以禮治國(2分);④人人都踐行周禮(3分)。11、(2018海南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共產主義)能夠解決世界的亂象,為什么中國不可以找他來作救時的良方……適用資本主義的方法來開發(fā)實業(yè),其結果不僅使中國變?yōu)椴皝砥返匿N賣場,且會使中國各地布滿了外國的資本家……欲求保存這個產業(yè)革命后的優(yōu)點而消除其毒,則除變更經(jīng)濟制度外實無他道……一旦革命告成,政權落到勞動階級的手里,那時候乃得言共產主義發(fā)達實業(yè)的方法。因為政權在一個生產階級手中掌著,并且要消滅階級界限……聯(lián)合起全世界的勞動者來消滅這個競爭和侵略的野心,而產出共同生產的大計劃。共產主義發(fā)達實業(yè)之大計在此,由此乃能使產業(yè)集中,大規(guī)模生產得以實現(xiàn),科學為全人類效力,而人類才得脫去物質上的束縛,發(fā)展自如……共產主義在全世界,尤其是中國,實負有變更經(jīng)濟制度的偉大使命。——摘自周恩來《共產主義與中國》(1922年)(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周恩來寫作上文的歷史背景。(10分) 【答案】背景:①中國內憂外患;②十月革命爆發(fā);③五四運動;④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⑤中國共產黨成立。(任答四項得滿分)12、(2017海南卷)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 宋太祖趙匡胤本為后周殿前都點檢,960年,奉命御遼。到達陳橋驛時,發(fā)生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王朝,史稱“陳橋兵變”。對“陳橋兵變”,宋初眾說紛紜,《太祖實錄》亦語焉不詳。宋太宗趙匡義命重修《太祖實錄》,說:“史官之職,固在善惡必書,無所隱晦”,“太祖之事周朝也,盡力王室,中外所知。至于大寶(皇位),非有意也”。太宗特地指出,時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擊,一日醉臥帳中,眾將士云集,強擁太祖為皇帝,此乃時勢所趨,并非人力所為。今人研究認為,趙匡胤制造遼(契丹)與北漢聯(lián)兵南下的假情報,宰相范質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趙匡胤率諸軍北上抵御。大軍行至陳橋驛,趙匡胤弟趙匡義等受意發(fā)動兵變,將士們把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天子。@中學歷史教學園地網(wǎng) ——摘編自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等(1)根據(jù)材料,概括說明宋太宗對“陳橋兵變”的解釋與今人研究的結果有何不同。(6分)【答案】宋太宗:宋太祖被擁戴為皇帝,是順應天意;今人:宋太祖策劃了此次兵變,意在奪取皇位。(6分)13、(2017海南卷)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在美國憲法的制定過程中,一些政治家認為,“人民”和“人民的代表”(國會)是不同的;“人民”高于“人民的代表”;“由人民制定、政府不能更改的”憲法高于“由政府制定、政府能夠更改的”普通法律;國會的立法如果違憲,“自然不能使之生效”。根據(jù)這些理論,最高法院有權審查國會立法和總統(tǒng)行政命令是否符合憲法。但是,1787年美國憲法沒有相關規(guī)定,即未建立起司法審查制度。在初期美國政府中,既無財權、軍權又無民意基礎的最高法院的地位明顯低于總統(tǒng)和國會。 ——摘編自(美)漢密爾頓等《聯(lián)邦黨人文集》材料二 1803年,最高法院對“馬伯里訴麥迪遜案”做出判決:法院不能行使憲法沒有授予的權力,國會通過的立法如果違背憲法則無效。該判例確立了最高法院有權審查國會立法或總統(tǒng)行政命令是否違憲的司法審查制度,從而使最高法院足以與國會或總統(tǒng)相制衡。 ——摘編自(美)伯納德 施瓦茨《美國法律史》(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美國創(chuàng)立司法審查制度的理論基礎。(7分)【答案】人民主權和三權制衡;人民和“人民代表”的區(qū)別;憲法高于國會普遍立法。(7分)14、(2016海南卷)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 明洪武五年(1372),琉球遣使“入朝”,明朝賜以“《大統(tǒng)歷》及文綺、陶鐵器等,后“以陶囂七萬、鐵囂千就其國市馬”。從此,琉球接受明廷封賜,派子弟到北京及南京的學校學習,新王繼位必請明廷冊封,使用明朝皇帝年號。明朝特地“賜閩中舟工三十六戶,以便貢史往來”。江西饒州人朱復曾在琉球任重要官職達40余年。琉球“一歲常再貢三貢”,隨貢使到福建等地私下交易的人員眾。成化十一年 (1475),明廷“定令二年一貢,毋過百人,不得附攜私物”。此后數(shù)十年中,琉球不斷 請求增加朝貢次數(shù)。明嘉靖后期,倭寇襲擾琉球。琉球“遣兵邀擊,大殲之”。此后, 琉球“外御強鄰,內修貢不絕”。萬歷四十四年(1616),日本試圖進犯雞籠山(今臺灣), 琉球“遣使以聞,(明朝廷)詔海上警備”。 ——據(jù)《明史·琉球傳》根據(jù)材料,概括琉球與明朝的關系。(8分)【答案】接受明朝冊封;接受明朝文化;支持明朝抵御倭寇;貿易往來密切,人員交流頻繁。(8分)15、(2016海南卷)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 1896年,梁啟超曾說,“今夫五洲萬國之名,太陽、地球之位,西人五尺童子,皆能知之”,而中國即使“近今之通人”也知之甚少,其中原因是“書之備與不備也”。他說:“今以西人聲光、化電、農礦、工商諸學,與吾中國考據(jù)、詞章、帖括、家言相較,其所知之簡與繁,相去幾何矣。”而“西國一切條教號令,備哉燦爛、實為致治之本,富強之由。今之譯出者,何寥寥也?彼中藝術,日出日新,愈變愈上,新者一出,舊者盡廢。今之各書譯成,率在二十年前,彼人視之,已為陳言矣“。因此,他認為:”國家欲自強,以多譯西書為本;學著欲自立,以多讀西書為功。” ——據(jù)《飲冰室合集》(1)根據(jù)材料,概括粱啟超對引進西學的認識。(6分)【答案】西方科技較中國發(fā)達,思想、學術成果豐碩;須大量引進西學;應不斷吸取西學的最新成果。(6分)第1頁(共20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