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第14課 明朝的統治一、明朝的建立建立: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定都應天府,他就是明太祖。二、朱元璋強化皇權目的:為了鞏固統治,以強化皇權。朱元璋強化皇權的措施:(一)在地方:1、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廢行省,設三司),將原來行中書省的權力一分為三,互不統屬,從而使行省的權力分散。2、先后分封諸子為王,駐守各地,監控地方,鞏固皇室。(二)在中央:廢除了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職權,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廢除丞相,撤中書省,權分六部)(三)軍事方面:分散兵權(把大都督府一分為五),將軍隊調動和武官任命的權力統歸兵部(分散兵權,統歸并部),皇帝直接掌握了軍事大權。(四)監察方面:朱元璋設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揮的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又成立了同類機構東廠。(區分開朱元璋設立錦衣衛,明成祖成立了東廠)。(五)思想上:加強思想控制、實行“八股取士”。(六)立下“祖制”,規定子子孫孫不得改變他的做法。廠衛特務機構的設立是明朝君主集權高度強化的表現。評價(影響):地方和中央的各個部門,既互不統屬,又互相牽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負責,這樣就使皇權高度集中,君主專制大為加強。三、科舉考試的變化變化:1、明朝規定考試的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2、考生對題目的解釋,必須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為標準,不得自己隨意發揮。3、文體格式嚴格限于“八股文”,應考者不能隨意發揮。影響:(1)八股文內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脫離實際,禁錮思想。(八股文的危害)(2)應試的人為了能夠被錄取,只有死讀“四書”“五經”,成為皇帝旨意的順從者。四、經濟的發展農業上:明代引進了原產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手工業:(1)紡織業:棉紡織業在明代已從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現出一批棉紡織業基地。蘇州是明代的絲織業中心。(2)制瓷業:景德鎮是全國的制瓷中心,所產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樣,花紋優美,暢銷海內外。商品經濟(商業):(1)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的商貿城市,還出現了數十座較大的商業城市。(2)許多富人攜帶重金,積極從事商貿活動,出現了有名的商幫,如山西的晉商、安徽的徽商。?第15課 明朝的對外關系一、鄭和下西洋背景:15世紀初,明朝經濟逐步繁榮,國力雄厚,成為當時世界上的強國。目的:為了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國富強”,同時也用中國的貨物去換取海外的奇珍。概況: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率船隊7次下西洋。出發點:劉家港。????????????????????最遠到達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成就:鄭和的船隊從劉家港出發先后到達亞洲和非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評價(意義):鄭和的遠航,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網,為人類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二、戚繼光抗倭倭寇:中國古代稱日本為倭國。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組成海盜武裝集團,到東南沿海地區進行走私貿易和搶劫,被時人稱為“倭寇”。原因:1、明朝中期,日本國內社會動蕩加劇。2、明朝國力減弱,海防松懈。3、東南沿海地區倭患嚴重,遭到巨大破壞。成就:1、1561年,在臺州九戰九捷,平定了浙東地區的倭患。2、戚繼光又率軍進入福建、廣東地區,先后消滅了兩地的倭寇,使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結果)。評價:戚繼光領導的抗倭戰爭是一場反侵略的戰爭,他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從16世紀開始,一些歐洲殖民者,相繼來到我國沿海地區,進行侵略活動。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國廣東澳門的居住權。【拓展提升】鄭和遠航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1)當時明朝國力雄厚,是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這為鄭和下西洋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基礎。(2)宋元以來,海上交通和海外貿易大為發展,海船建造技術與航海技術大為提高,指南針廣泛使用,天文、地理知識不斷積累,為鄭和遠航提供了科學技術條件。(3)鄭和本人的航海經驗、勇敢精神、組織才能等是鄭和下西洋得以實現的重要條件。(4)明成祖即位后,隨著國內形勢的好轉,眼光開始移向海外,要求擴大對外關系,以遠播明朝國威,招徠各國前來朝貢,正是這種開放的對外政策,才有了鄭和的遠航壯舉。?第16課 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一、科技名著李時珍與《本草綱目》:作者:明代杰出的醫藥學家李時珍。內容:《本草綱目》全書190多萬字,共記載了藥物1 800多種,收錄藥方11 000多個,還附有1100多幅藥物形態圖。地位:《本草綱目》,總結了我國古代藥物學成就,豐富了我國醫藥學寶庫,在世界醫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宋應星與《天工開物》:作者:宋應星。內容:《天工開物》一書,對我國古代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進行了全面的總結,記述了中國在當時世界上具有先進水平的科學技術。地位:《天工開物》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徐光啟與《農政全書》:簡介:《農政全書》是有關國計民生的科技名著,作者是明代農學家徐光啟。地位:《農政全書》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和作者關于農學的創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農業科學巨著。二、明長城和北京城明長城:1、目的:為了防御北方蒙古貴族南擾。2、起止點:東起鴨綠江邊,西至嘉峪關。3、地位:在長城修筑史上,明代修筑長城的規模最大,歷時最久,布局更合理,技術更先進,設施更為完善,工程質量更為優異。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長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4、作用:長城成為各民族交往的紐帶。北京城:建造:明朝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經過大規模的擴建和改造發展起來的。簡介:明朝北京城有宮城、皇城、內城和外城(組成)。整個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條中軸線縱貫南北,從宮城到外城都以這條中軸線對稱展開,均衡布局(特點),形成了完整而和諧的巨大建筑群。地位:北京城的核心紫禁城(今稱故宮),建筑總面積約16萬余平方米,有各類殿宇近9 000間,是當時世界上最宏大、最輝煌的皇家建筑群。三、小說和藝術小說:概況:明朝時候,文學藝術的發展與市民文化結合起來,小說、戲曲等大眾化的文學藝術形式有了突出的發展,尤其是產生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小說。代表:明朝最著名的是長篇章回體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水滸傳》和《西游記》。1、《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地位:《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我國章回體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我國最為流行的長篇歷史小說之一。2、《水滸傳》作者施耐庵,地位:《水滸傳》是一部優秀的長篇農民起義小說。3、《西游記》作者吳承恩,地位:《西游記》是一部富于浪漫主義色彩的長篇神話小說。評價:明代的這三部小說,雖然主題和風格各異,但都規模宏大,結構嚴整,情節曲折,想象豐富,語言生動,問世后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家喻戶曉,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并對以后的小說、戲劇等文學藝術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藝術:概況:明朝時期,書畫藝術繼續發展。戲劇表演成為城鄉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動。代表人物:書法名字董其昌、繪畫名家徐渭等。湯顯祖是明朝后期最負盛名的戲劇家,代表作為《牡丹亭》。湯顯祖的《牡丹亭》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神奇的愛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禮教,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明朝小說和戲劇在思想上的共同之處是:都具有反封建的思想)。【拓展提升】明朝時期出現科技巨著的原因是什么?1、從社會背景看,明朝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商品經濟的繁榮,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2、從個人角度看,一些科學家積極投入科學研究,寫出了一批優秀的科技著作。?第17課 明朝的滅亡一、政治腐敗與社會動蕩(明朝的滅亡的根本原因)概況:明代中后期,社會經濟雖有明顯的發展,但政治日益腐敗。表現:1、皇帝多是沉迷享樂,疏于朝政。2、皇室內部鉤心斗角,紛爭不已,大臣們更是結黨營私,爭權奪利。危害:1、朝政的混亂,造成中央對社會的控制力不斷下降,法紀松弛,各級官吏貪贓枉法,對民眾百般盤剝。2、皇室貴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瘋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農民流離失所。二、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明朝的滅亡的直接原因)原因:1、明朝末年,政治腐敗越發嚴重,國家財政危機深重,朝廷不斷加派賦稅,民眾不堪重負,怨聲載道,階級矛盾異常尖銳。2、陜西北部一帶連年大旱,莊稼顆粒無收,饑民遍野,官府不顧民眾死活,催征如故。李自成起義:口號:均田免賦。建立政權: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權,國號大順。明朝滅亡:1644年4月,李自成對北京城發起猛烈進攻,明朝末帝崇禎在絕望中自縊,統治長達276年的明王朝,最終被農民起義推翻了。三、滿洲興起和清兵入關滿洲興起:1、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權,國號大金,史稱后金。2、1635年,皇太極改族名為滿洲;次年,改國號為清。★★清兵入關:概況:明朝滅亡以后,正當李自成力圖推進全國統一的時候,駐守重鎮山海關的明軍將領吳三桂降清,引清兵入關,并與清軍聯合夾擊李自成的軍隊。結果:李自成在山海關交戰失利,退回北京,隨即離京西行,轉戰各地,最后失敗。(李自成起義結果:最后失敗)?第18課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一、清朝對全國的統治概況:清朝統治者進入北京后,以北京為都城。清軍隨后南下,消滅了明朝政權的殘余勢力和各地反清的力量,逐步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措施:1、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中原歷代王朝的做法,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維護政治上的大一統。2、思想文化:推崇儒家學說,繼承歷代文化傳統。二、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的建制鄭成功收復臺灣:背景:明朝末期,荷蘭殖民者趁明朝國勢衰敗之機,出兵侵占了我國寶島臺灣,在臺灣實行殖民統治。時間:1661年~1662年。結果:1662年2月,鄭成功發動總攻,荷蘭殖民長官被迫投降。意義:被荷蘭侵略者占據了38年的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清朝在臺灣的建制:1、1683年,清軍進攻臺灣,鄭氏軍隊戰敗,臺灣歸入清朝的版圖。2、清朝為加強對臺灣的管轄設置的機構: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清朝設置臺灣府的意義:臺灣府的設置,加強了臺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臺灣的社會經濟發展也步入了新的歷史時期。3、清朝在臺灣建省:1885年臺灣正式建省,成為中國的一個行省。三、清廷對西藏地區的有效管轄措施:1、順治和康熙先后確立“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冊封制度。1653年,順治帝正式賜予西藏地方藏傳教格魯派首領五世達賴喇嘛金冊、金印和“達賴喇嘛”的封號;1713年康熙冊封格魯派另一位首領為“班禪額爾德尼”封號。此后,歷代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2、1727年設置駐藏大臣;1751年設立噶廈。1727年,清朝開始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監督西藏地方事務。1751年,清朝在西藏地方設立噶廈,授達賴喇嘛和駐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務。(清朝明確規定駐藏大臣代表朝廷,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3、1793年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規范了西藏地方行政體制和法規。4、通過金瓶掣簽制度確立“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的繼承人。作用:有效地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四、鞏固西北邊疆的措施(清朝對新疆有效管轄的措施)1、康熙皇帝平定準噶爾部噶爾丹叛亂。背景:康熙時,天山北路的蒙古族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在俄國的唆使下,發動叛亂,越過天山攻占回部,并向東進攻,占領了青海、蒙古的許多地區。措施: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康熙皇帝三次率軍親征,在多次戰役中打敗噶爾丹,平定了叛亂,穩定了西北部邊疆地區。2、乾隆皇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背景:乾隆時期,回部大小和卓發動叛亂,形成割據勢力。他們殘暴搜刮各族人民,激起人民的強烈不滿。措施:乾隆皇帝下令調兵征討,在維吾爾等族人民的支持下,清軍經過兩年戰斗,平定了這場分裂祖國的叛亂。3、清朝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4、清軍駐扎新疆各地,設置哨所,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5、妥善安置回歸祖國的土爾扈特部。1771年,西遷的蒙古族土爾扈特部,因不堪忍受沙皇俄國的控制和壓迫,在杰出首領渥巴錫的領導下,戰勝重重困難,返回新疆,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為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譜寫了光輝的篇章(意義)。五、雅克薩之戰背景:17世紀中期,沙皇俄國的勢力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在雅克薩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作為擴大侵略的據點。清政府一再要求俄軍撤出中國領土,俄軍置若罔聞,并且繼續增兵,擴大侵略。經過: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軍兩次進攻盤踞在雅克薩的俄軍。結果: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過談判解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問題。中俄《尼布楚條約》的簽訂:時間:1689年????地點:尼布楚???特點:平等協商。性質:是我國第一個平等的邊界條約。內容:《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六、清朝的疆域范圍:清朝前期,中國的疆域西跨蔥嶺,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亞,西南達喜馬拉雅山脈,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包括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成為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國力強大的統一多民族國家。【拓展提升】從唐朝到清朝,西藏同中央的關系有怎樣的變化?唐朝時,西藏地區稱吐蕃。7世紀初,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促進了唐蕃關系的發展。元朝時,元政府在中央設宣政院,負責管理西藏地區的行政事務,加強對西藏的管轄,西藏正式成為元朝的行政區。清朝設置了達賴和班禪的冊封制度,設置駐藏大臣,代表中央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第19課 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一、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原因:順治、康熙、雍正、乾隆諸位帝王,都十分重視農業生產,大力推行墾荒政策,使農業生產很快得到恢復,并有了較大的發展,為清朝前期的興盛奠定了基礎。表現:1、耕地開墾:耕地面積不斷擴大,大片荒蕪的土地得到開墾,邊遠地區也得到開發。2、水利興修:對黃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運河進行治理,還組織人力修建了許多堤壩、渠堰、海塘。3、糧食種植:改進種植技術,改良新品種,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使糧食產量有了大幅度提高。4、經濟作物:品種增加,棉花、甘蔗、煙草、茶葉、藥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作用(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繁榮。農業產品品種和產量的增加,也對手工業和城鎮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二、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手工業:清朝前期,絲織業、棉織業、印染業、礦冶業、制瓷業、制糖業、制茶業等手工業都有很大的發展,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代表有:江寧著名的機戶李扁擔、李東陽等)。商業:概況:清朝前期的商業很發達,陸路和水運的商旅往來頻繁,各地的商品貿易十分興盛,形成了由農村集市、城鎮市場、區域性市場和全國性市場組成的商業網。(工商業市鎮:吳江縣的盛澤鎮“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湖北的漢口鎮“人煙數十里,賈戶數千家”)(大城市:乾隆時期的蘇州,擁有“十萬煙火”財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商幫出現:1、概況:在商業活動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幫,擁有雄厚的商業資本,在全國進行商業活動。(代表有山西商人組成的晉商,江南徽州府商人組成的徽商)2、意義:這些商幫的活動,對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三、人口的增長原因:清朝前期的統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復社會經濟的措施,使經濟發展,國力增強,社會安定,人口數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長。表現:1、康熙時,全國人口總數已達到1.5億。2、乾隆末年,全國人口發展到3億,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影響:龐大的人口也造成社會壓力,影響了經濟的持續發展。第20課 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一、軍機處的設立???(中國古代君主專制的強化達到頂峰)背景:清朝初期,還保留著專門由滿洲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一切軍國大事都要經過議政王大臣會議討論,而且一旦作出決定,連皇帝也不能改變。設立:雍正年間,設立軍機處,由皇帝選派親信大臣組成。職責:軍機處是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最重要的中樞機構,軍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軍機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擬寫成文,經皇帝審閱同意后傳達給中央各部和地方機構去執行。影響:軍機處的設立便于皇帝獨斷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一切都要服從皇帝的意志,從而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二、文字獄與文化專制政策文字獄:1、原因:清朝統治者非常注重從思想領域嚴密控制知識分子。2、盛行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3、影響:文字獄的推行,禁錮了人們的思想言論,嚴重阻礙了思想、學術的發展和進步。4、文化專制:目的:清朝統治者為了維護集權統治,在文化上實行專制政策。措施:(1)大力提倡尊孔讀經,組織人力大規模進行整理文獻和編纂書籍的活動;(2)對全國書籍進行全面檢查,把認為是對清朝統治不利的書籍列為禁書,收繳并進行銷毀。三、不斷加劇的社會矛盾表現:1、政治:乾隆以后,清朝的官僚體制從整體結構上呈現日益腐敗的趨勢。2、軍隊:軍風軍紀日益敗壞,軍隊長期養尊處優,軍備廢弛。3、經濟:政治腐敗導致經濟衰退,造成國力越來越虛弱。4、社會:土地兼并盛行,社會的貧富分化十分嚴重,廣大民眾的生活日益困苦,社會危機重重。四、閉關鎖國政策原因:1、清朝統治者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根本原因)2、清朝統治者擔心國家領土主權受到侵犯,又懼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外部原因)過程:(1)順治時期,頒布《禁海令》,嚴厲限制海上貿易;(2)清朝在臺灣設立行政建制后(開放寧波、漳州等四個通商口岸);(3)英國商船到來后,下令關閉其他港口只開放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并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實質:嚴格限制對外貿易。評價(影響):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推行了近兩百年,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曾起到過一定的自衛作用。但是,閉關自守,導致國家的閉塞,使中國錯失了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的機會,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第21課 清朝前期的文學藝術一、《紅樓夢》清代的小說創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藝術成就最高,影響最深遠的是曹雪芹的《紅樓夢》。《紅樓夢》初名《石頭記》,曹雪芹寫了前80回,高鶚續寫了后40回,題名《紅樓夢》,在乾隆晚期時排印面世。《紅樓夢》以貴族青年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愛情悲劇故事為主線,通過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興衰變化,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的社會現實和尖銳矛盾,揭露了統治階級的奢靡和丑陋,從而揭示了封建社會走向衰亡的歷史命運。二、昆曲與京劇藝術(清朝最有影響的戲曲)昆曲:1、簡介:昆曲,又稱昆劇、昆腔,原是流行于蘇州昆山一帶的昆山腔。2、特點:昆曲既集中體現了南曲清柔婉轉的特點,又保留了部分北曲慷慨激昂的聲腔,并將詩詞歌賦等文學形式糅合在一起,且與柔美的舞姿相結合,給人以充分的藝術享受。3、發展:明朝時,昆曲成為一個全國性的劇種,代表作有湯顯祖創作的《牡丹亭》。4、頂峰:清朝前期,昆曲藝術發展到頂峰,代表作有洪昇的《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5、衰落:清朝中期以后,由于脫離廣大民眾和現實生活,昆曲逐漸走向衰落。京劇:1、形成:乾隆時四大徽班到京獻藝;后來,徽調不斷吸收昆曲、秦腔、京調、漢調等地方戲的優點,加以創造和改進,在道光年間逐漸形成為一個新的劇種“皮黃戲”,帶有北京的地方特色被稱為“京戲”或“京劇”。2、發展:京劇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又得到皇室的扶持,經過表演藝術家的不斷創新,日臻完善,成為最主要的劇種,流傳四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