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深圳中考考點之世界歷史復習資料(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深圳中考考點之世界歷史復習資料(上)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深圳市中考歷史考點復習資料
《世界歷史》上冊考點復習
第一單元 古代亞非文明
人類早期文明大都產生于亞非地區的大河流域,屬于大河流域文明,四大文明古國有: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古代印度、古代中國。
一、古代埃及(古埃及文明)
1、起源地:非洲東北部的尼羅河流域。
2、文明歷程:(1)約公元前3500年,出現幾十個奴隸制小國。(2)約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實現了統一,之后經歷了古王國時代、中王國時代和新王國時代三個時代。(3)公元前15世紀,成為地跨亞非的大帝國。(4)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國吞并古埃及。
3、文明象征: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古埃及國王)的陵墓,是國王權力的象征;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獅身人面像、象形文字。
4、評價金字塔:一方面,它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會經濟發展的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結晶;另一方面,修建金字塔,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給人民帶來災難。
二、古巴比倫(兩河流域文明)——今伊朗、伊拉克地區
1、西亞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美索不達米亞”
2、文明歷程:(1)公元前3500年以后,蘇美爾人在兩河流域建立起奴隸制小國;大約公元前24世紀,兩河流域實現了初步統一。
(2)公元前18世紀,漢謨拉比對外采取各個擊破的策略,完成了兩河流域中下游地區的統一事業,建立了統一、強大的奴隸制國家,定都巴比倫(今伊拉克首都巴格達)。
3、文明成就(文明象征):《漢謨拉比法典》、楔形文字、空中花園。
4、《漢謨拉比法典》:(1)制定者: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2)目的:維護奴隸主的利益。(3)內容:古巴比倫分為擁有公民權的自由民、無公民權的自由民和努力三個嚴格的等級。(家庭奴隸制是古巴比倫的一大特征,法典中有許多關于租賃、雇傭、交換、借貸等方面的規定,說明商品經濟在古巴比倫比較活躍。)
(4)歷史地位(影響):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
(5)意義:《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王國留給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表明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源遠流長。
三、古代印度(古印度文明)
1、起源地:南亞,先后出現在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
2、文明歷程:(1)約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出現一些小國。(2)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先后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奴隸制國家。(3)孔雀王朝統治時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時期。
3、文明象征:種姓制度。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
(1)婆羅門:祭司、貴族,掌握神權。
(2)剎帝利:國王、武士、官吏,把持國家軍事和行政大權。
(3)吠舍: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商人,向國家納稅。
(4)首陀羅:被征服者、貧苦破產失去土地的人,幾乎沒有權利,受奴隸主剝削奴役。
(5)“不可接觸者”——賤民,
特點:各個等級之間高低貴賤分明,低等級的人不得從事高等級的人的職業,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種姓界限森嚴、種姓世襲、種姓內婚)
影響:激化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對后來印度社會的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四、人類早期文明產生的自然地理環境——大河流域
⑴大河流域氣候溫暖濕潤,適合人類生存;⑵河水泛濫,土地肥沃,有利于農業生產發展。

第二單元 古代歐洲文明
西方文明源于古希臘文明和羅馬文明,屬于海洋文明。
一、古希臘概況:
1、古代希臘地理范圍大致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小亞細亞半島西岸、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島等地區。(特點:環海、多山、多島嶼——適宜航海業和海外貿易的發展。)
2、希臘早期文明:愛琴文明(分為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
3、公元前8世紀,形成城邦(城市國家——特點是“小國寡民”),最著名的有雅典和斯巴達(斯巴達崇尚武力,是個大軍營)
二、雅典民主政治:公元前6世紀,雅典成為奴隸制共和國
1、鼎盛:公元前5世紀后半期,伯里克利當政期間,雅典達到全盛(表現):經濟繁榮,工商業發達;文化昌盛;奴隸主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
2、措施(內容):①公民大會是雅典的最高權力機構(性質),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種職能(津貼制度)。全體成年男性公民均可參加,但婦女、奴隸、外邦人無權參加。
②伯利克里鼓勵學術研究、發展文藝、重視教育。
3、實質:雅典民主是建立在奴隸制度基礎之上的民主政治,是少數人的民主。
4、積極性:為雅典的繁榮發展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奴隸主民主政治發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開創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成為現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頭。)
5、雅典民主的局限性:是建立在奴隸制度基礎之上的少數奴隸主的民主政治,占雅典人口絕大多數的外邦人、奴隸、婦女沒有任何政治權利。
三、羅馬的擴張:
1、公元前8世紀,羅馬城在意大利臺伯河畔逐步建立起來。
2、公元前509年,羅馬建立起共和國,進入奴隸社會。
3、公元前3世紀-前2世紀,為爭奪地中海霸權,羅馬共和國和迦太基進行三次戰爭,史稱“布匿戰爭”,羅馬取得勝利,公元前2世紀,羅馬共和國成為地中海霸主。
4、公元前49年,凱撒奪取政權,建立獨裁統治。
5、公元前27年,屋大維被授予“奧古斯都”稱號,成為羅馬實際上的皇帝,羅馬共和國被羅馬帝國所取代,屋大維成為羅馬帝國第一位皇帝。
6、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達到最大規模,(東起幼發拉底河上游,西臨大西洋,南抵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北達不列顛、萊茵河和多瑙河)地跨歐亞非三大洲,地中海成為它的內湖。
7、羅馬帝國在公元395年(4世紀末)分裂成東、西羅馬帝國。,
8、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歐奴隸社會結束。
9、公元1453年,東羅馬帝國(拜占廷帝國)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所滅。
(東羅馬帝國的滅亡給我們的啟示:封閉落后使國家衰落,開放寬容使國家繁榮。)
第三單元 封建時代的歐洲(中世紀西歐城市繁榮興起)
一、西歐封建社會的特點:西歐封建社會時期,羅馬教廷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1)政治上,教權高于王權。
(2)經濟上,教皇和教會是西歐封建社會最大的土地所有者。
(3)精神文化領域,神權凌駕一切。
二、西歐城市興起:
(1)西羅馬帝國滅亡后,西歐的城市衰落了。(2)10世紀,西歐開始出現(功能)手工業和商業中心的城市(意大利、法蘭西、英格蘭、德意志等)。十一二世紀,有的城市用金錢贖買,有的通過武力斗爭贏得了自治權,法國瑯城市民爭取自治權的斗爭是一個典型。
(3)西歐城市重新興起意義: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工商業的繁榮,市民階層形成了,城市手工業者和商人不斷分化,富裕的大手工業作坊主、商人和銀行家發展成早期資產階級為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
世界三大宗教
一、三大宗教的發展和傳播
(1)佛教: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在位時,佛教有了很大發展并開始向外傳播。主要向兩個方向傳播:向北,西漢末年(公元前后)經中亞傳到中國,又從中國傳到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國。向南,傳入斯里蘭卡、泰國、緬甸和我國境內傣族地區。唐朝時期,玄奘為佛教在我國傳播做了重要貢獻,鑒真為佛教傳入日本做了重要貢獻。(2)基督教:現在通行的公元紀年,以傳說中的“耶穌出生”之年算起,這一年就是公元元年。4世紀,羅馬皇帝確定基督教為國教,大大促進基督教的傳播。
(3)伊斯蘭教: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促進了阿拉伯國家的統一和發展。
二、三大宗教的共同點:
(1)都產生于亞洲;(2)教義中都宣揚忍耐服從;
宗教 背景 創始人 發源地 時間 教義 經典 標志性建筑
佛教 種姓制度激化了社會矛盾 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 古印度 公元前6世紀 宣揚“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特權地位;忍耐順從,生死輪回 佛經 寺廟 (洛陽白馬寺)
基督教 猶太民族長期遭受苦難 耶穌 巴勒斯坦地區 1世紀 信仰上帝,叫人忍受苦難,死后可升入天堂 《圣經》 教堂 (巴黎圣母院)
伊斯蘭教 阿拉伯半島分裂,內憂外患 穆罕默德 阿拉伯半島的麥加 7世紀 信奉唯一的“真主”安拉,主張順從 《古蘭經》 清真寺 (麥加大清真寺)
(3)后來都被統治階級所利用,成為控制思想、維護統治的工具。
第五單元 步入近代
第14課 文藝復興運動
一、文藝復興 (14世紀中葉—16世紀,是“人被發現”的時代)
含義:新興的資產階級通過弘揚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方式,反對教會宣揚的陳腐說教,傳播資產階級的思想文化。
1、背景:(1)工商業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2)羅馬教廷對人們思想的控制。
2、時間、國家:開始于14世紀中葉、意大利(因為意大利工商業發達,手工工場發展起來,產生了資產階級)3、核心思想(時代精神):人文主義(精神)。
4、實質:一場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
5、代表人物:(1)意大利詩人但丁:是文藝復興運動的先驅,與彼特拉克、薄伽丘并稱為文藝復興“文學三杰”;代表作為《神曲》,被譽為舊時代(封建社會)最后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資本主義社會)最初一位詩人。
(2)意大利藝術大師達·芬奇:被稱為“文藝復興時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等,充分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
(3)英國文學巨匠莎士比亞:著作有《羅密歐和朱麗葉》 《哈姆雷特》等
6、歷史意義: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第15課 探尋新航路
(15世紀末16世紀初,又稱為“地理大發現”,是“世界被發現”的時代)
1、原因:(1)經濟原因(根本):歐洲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2)社會原因:歐洲人追求黃金和香料(《馬可波羅行紀》在歐洲掀起的尋金熱);
(3)直接原因: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控制了(地中海)東西方貿易的商路,歐洲人想要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
2、條件:①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②地圓學說被接受;③造船技術的進步和航海知識的積累; ④指南針的廣泛應用 ⑤航海家的探險精神
3、首先探尋的國家:西班牙、葡萄牙
4、開辟過程:代表人物和主要成就
①1487年,迪亞士發現好望角。
②1497—1498年,達·伽馬到達印度等地。(第一個找到東方航路的航海家)
③1492年,哥倫布到達今天的古巴、海地等地。(發現美洲)(注:哥倫布到死都認為自己到達的是印度。)
④1519—1522年,麥哲倫完成環球航行。(路線:歐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歐洲)(證明了地圓學說)
時間 航海家 主要成就與航線
1487--1488 迪亞士 沿著非洲西海岸往南航行,發現好望角(往東、葡萄牙支持)
1492 哥倫布(意大利人) 橫渡大西洋,發現美洲 (向西、西班牙支持)
1497--1498 達·伽馬 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往東、葡萄牙支持)
1519--1522 麥哲倫 首次完成環球航行(往西、西班牙支持)
5、新航路開辟的意義:(積極性)對世界:從歐洲到亞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來日益密切,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對歐洲: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局限性)對亞非拉美地區:(歐洲掀起殖民掠奪的狂潮)歐洲殖民者的擴張與掠奪,造成了亞、非、拉地區長期的落后與貧窮。







第六單元 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
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及美國內戰的比較
革命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美國獨立戰爭 法國大革命 美國南北戰爭
起止時間 1640—1688 1775—1783 1789—1794 1861—1865
原因 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英國殖民統治嚴重阻礙北美資本主義的發展 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黑人奴隸制嚴重阻礙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領導階級 資產階級、新貴族(克倫威爾) 資產階級(華頓)、南方種植園奴隸主階級 資產階級(羅伯斯庇爾) 資產階級(林肯)
重要文件 《權利法案》(1689) 《獨立宣言》(1776.7.4) 《1787年憲法》 《人權宣言》(1789) 《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宅地法》(1862)
文件意義 標志著君主立憲制政體的確立 美國誕生了 法國革命的綱領性文件,指導了法國革命。 扭轉了戰局,成為南北戰爭的轉折點。
導火線 1639年,蘇格蘭人民起義 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 1789年,路易十六召開三級會議 1861年3月林肯就任(當選)總統(導火線)
開端 1640年新議會的召開 1775年,來克星頓的槍聲 1789年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獄 1861年4月南方挑起內戰
處死 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斷頭臺,建立共和國 1792年國王路易十六被推上斷頭臺
經過 1640年 新議會召開,革命爆發; 1642,查理一世挑起內戰; 1645年納西比戰役,議會軍勝; 1649年,建立共和國,處死國王查理一世; 1660年 查理二世復辟; 1688年 宮廷政變(光榮革命),推翻專制統治; 1689年,《權利法案》頒布(目的:限制王權) 1775年4月,來克星頓的槍聲; 1776年7月4日 《獨立宣言》發表,美國誕生; 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轉折點); 1781年,約克鎮戰役; 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1787年,制定憲法(確立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 1792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建立; 1794年(熱月政變)羅伯斯庇爾被送上斷頭臺;(法國大革命高潮結束)(1799年(霧月政變)拿破侖奪取政權; 1804年拿破侖加冕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對內頒布《法典》,對外多次征戰); 1814年 拿破侖被歐洲反法聯軍趕下臺) 矛盾:奴隸制的存廢問題 1861年4月 南方挑起內戰; 1862年 林肯政府頒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轉折); 1865年4月,南北戰爭以北方勝利告終,美國的統一得到維護?前期北方失利(原因:南方蓄謀已久,北方準備不足,林肯政府幻想妥協)
意義 英國資產階級通過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為發展資本主義掃清了道路,推動了世界歷史進程。 美國獨立戰爭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確立了比較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體制,有利于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以后歐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到了推動作用。 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君主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進思想,具有世界性影響。 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經過這場戰爭,美國廢除了奴隸制度,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啟蒙運動

時間 18世紀
中心 法國
性質 歐洲近代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
代表人物 伏爾泰 反對封建專制制度,主張由開明君主執政,強調資產階級的自由與平等(核心思想),批判天主教會的黑暗與腐朽(把教皇比作“兩只腳的禽獸”,把教士比作“文明惡棍”,說天主教是“一群狡猾的人布置的一個最可恥的騙人羅網”) ——被視為啟蒙運動的旗手,他推崇英國的政治制度。
盧梭 否定封建王權(社會契約論) ——主張最大限度地讓公民直接參與國家管理。
孟德斯鳩 三權分立學說、天賦人權學說。 ——是最博學的啟蒙學者,他提倡分權制衡的政治模式。
內容 宣傳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對專制,提倡對民眾進行啟蒙教育,用理性之光(理性主義)驅散愚昧的黑暗。
意義 啟蒙運動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為法國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論準備。


第七單元 工業革命和工人運動的興起

第20課 第一次工業革命

原因 18世紀中期,英國商品海外市場不斷擴大,手工工場的生產供不應求。為了提高產量,人們想方設法改進生產技術
開始 時間 18世紀60年代(標志性成就:蒸汽機的改良與廣泛應用)
部門 棉紡織業
標志 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機”(帶動了一系列行業的發明)
發展 蒸汽機 背景 機器數量不斷增多,人們開始尋找比水力更方便的動力
使用 1785年,英國人瓦特改進的蒸汽機首先被應用于紡織部門
意義 瓦特蒸汽機出現以后,在許多的生產部門,人們利用蒸汽機提供的動力帶動機器,進行生產,極大的促進了大工廠生產的發展。從此,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
火車 1825年,英國工程師斯蒂芬森發明
輪船 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制造,以蒸汽作動力(汽船)
完成 時間 1840年前后(或19世紀上半期/19世紀三四十年代)
標志 英國大機器生產已經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方式,工業革命完成。(此后,法國、美國等國也或早或晚的進行了工業革命)
影響 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使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表現)工業革命以后,資本主義最終戰勝了封建主義,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進,東方落后的局面;出現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對立和分化。




第21課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馬克思理論 時間 1844年
事件 馬克思、恩格斯巴黎相會
內容 馬克思理論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組成部分
馬克思主義 時間 1848年2月
起草人 德意志人馬克思、恩格斯
標志 《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為國際無產階級組織——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
主要內容 (1)有文字記載的全部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資本主義社會必將被沒有階級剝削和壓迫的共產主義社會所取代) (2)肯定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起到非常革命的作用。(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 (3)號召工人階級組織起來,建立無產階級自己的政黨,即共產黨,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統治,進行無產階級革命。
意義 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此,無產階級的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社會主義運動更加蓬勃地發展起來。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都兰县| 城市| 绥芬河市| 张北县| 金塔县| 昌吉市| 藁城市| 淮阳县| 青州市| 绥化市| 衡水市| 达日县| 莱阳市| 综艺| 尚义县| 炎陵县| 禹城市| 皮山县| 民乐县| 监利县| 江川县| 沙坪坝区| 浑源县| 漠河县| 益阳市| 长葛市| 南溪县| 房产| 左权县| 财经| 平武县| 张家川| 商城县| 陵川县| 西贡区| 绥芬河市| 名山县| 扶风县| 北京市| 淮南市| 凤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