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9年中考歷史專題復習梳理***一、絲綢之路、新航路開辟與一帶一路建設與經濟全球化:(麥哲倫環球航行500周年)絲綢之路:隨張騫通西域而開辟,自長安(今西安)經河西走廊,跨中亞至歐洲,最遠達荷蘭阿姆斯特丹。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在宋代形成,主要流通貨物為絲綢、瓷器,從廣州、泉州出發,最遠至紅海沿岸、索馬里半島地區。鄭和下西洋: 從山東劉家港出發,沿海上絲綢之路航行。與西方大航海相比較,特點是:時間早(100多年)、規模大、次數多、范圍廣。從影響上看的特點:鄭和下西洋是多是以和平交流為目的,促進了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友好聯系交流;而伴隨著西方新航路的開辟,給美洲土著、非洲黑人帶去的是血腥的殖民統治和黑奴貿易。新航路開辟:隨歐洲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的興起,歐洲人普遍擁有積累財富(尋金熱)的欲望,另外由于技術的進步(羅盤針和造船術)提供了技術支持,再加上資本主義的發展對于市場和原料以及貴重金屬的需要促成了興航路的開辟。新航路的開辟使得原本分裂的世界連成一個整體,世界市場開始形成,為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血腥的原始資本積累,為美洲土著和非洲黑人帶去的卻是血腥的殖民統治及黑奴貿易。一帶一路建設:一帶——絲綢之路經濟帶;一路——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建設是為了增強中國與沿線各國之間的經貿交流,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經濟全球化進程1.根本原因:科學技術的發展大大提高了人類社會的生產力。2.過程:開端——新航路的開辟 發展——第一次科技革命 擴大——第二次科技革命 進一步發展——二戰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特別是美蘇爭霸結束后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貿易更加頻繁,進一步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3.表現:生產全球化、資本全球化、市場全球化、科技開發與應用全球化、信息傳播全球化、國際組織建立(APEC亞太經合組織成立50周年) 二、中日甲午戰爭、抗日戰爭、中日中美關系、大陸與臺灣關系:(甲午中日日戰爭125年;中美建交40年;《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年)中日甲午戰爭: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涌現出的英雄人物主要有:駕駛致遠艦的鄧世昌;與威海衛炮臺同歸于盡的丁汝昌;甲午戰敗大大加深了中國半半程度,掀起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同時也標志著洋務運動的失敗。《馬關條約》割臺灣給日本。抗日戰爭:1931年九一八事變標志著中國軍民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的開始;七七事變標志著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為實現國共第二次合作,聯合抗日奠定基礎;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共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表明國共第二次和做聯合抗戰正式開始; 平型關大捷是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次大捷,臺兒莊戰役是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勝利;百團大戰是中國軍隊第一次主動出擊的戰斗。1945.8.15日日本宣布投降,抗日戰爭結束;1945.9.2日日本簽署投降書,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抗日戰爭勝利最主要的原因是堅持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軍民的頑強抵抗。中日中美關系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關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華;1978年中美關系正常化。如何處理當今中美大國關系:共商共建共享,和平穩定發展***三、一戰、二戰及戰后格局與中國的五四運動(巴黎和會、《凡爾賽和約》、五四運動爆發100年)一戰:1914——1918年(一戰爆發105年)1.原因:①帝國主義國家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根本原因) ②歐洲國家間矛盾沖突 2.戰前:兩大軍事集團的爭斗——加劇歐洲緊張3.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4.開始標志: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5.主要戰役:凡爾登戰役——最殘酷戰役“凡爾登絞肉機”6.結果:1918同盟戰敗7.戰后:巴黎和會: 瓜分戰敗國(重新瓜分世界)——凡爾賽體系:確立戰后歐洲、非洲、近東地區新秩序;轉讓中國山東權力,引發中國五四運動。成立人類第一個全球性組織——國聯華盛頓會議:確立戰后美洲、亞太地區統治秩序——華盛頓體系 《九國公約》:中國重新恢復到帝國主義國家共同瓜分的局面。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性質都是帝國主義的分贓會議。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確立戰后世界新秩序。中國的五四運動(五四運動爆發100年)原因: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爆發:1919.5.4,中心在北京,主力為學生,口號“外爭主權,內除國賊”“拒絕二十一條”等;要求懲辦國賊陸宗輿、章宗祥、曹汝霖擴大:中心轉移至上海,主力為工人,斗爭形式:罷工、罷課、罷市性質:徹底的反帝反封愛國運動影響:工人階級(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成為新民主主義的開端。中國馬克思主義第一人——李大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庶民的勝利》經濟危機與羅斯福新政(經濟大危機爆發90年)時間:1929——1933年經濟危機爆發的標志:紐約股市崩盤危機特點:時間長、范圍廣、破壞大為應對危機羅斯福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統稱為羅斯福新政新政核心:復興工業——為此頒布《全國工業復興法》實行“以工代賑”新政影響:美國擺脫危機危機影響:經濟危機引發政治危機,德意日法西斯政權乘機上臺,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隱患蘇聯的經濟政策:(與經濟大危機進行比較考查)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蘇俄時期,實行余糧收集制、徹底廢止市場經濟,引發蘇俄嚴重政治經濟危機。2.新經濟政策:蘇聯建立初期,為扭轉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造成的不利影響而實行,實行以糧食稅取代余糧收集制和自由貿易政策。3.斯大林模式:斯大林及繼任者所采用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二戰:(二戰爆發80年)原因: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根本原因) 經濟危機對法西斯國家的刺激(直接原因) 綏靖政策(慕尼黑協定)——間接原因開始標志:德國閃擊波蘭擴大標志:德國進攻蘇聯最大規模標志:日本偷襲珍珠港整個二戰轉折點:斯大林格勒戰役;太平洋戰場轉折點:中途島海戰諾曼底登陸:歐洲第二戰場開辟,法西斯德國陷入兩線作戰《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成立;《雅爾塔會議》:確定德國投降后,蘇聯3個月內對日宣戰;確定戰后成立聯合國1945.5德國投降;1945.8.15日本宣布投降,9.2簽署投降書,二戰結束。二戰后世界格局演變政治格局演變:美蘇冷戰——蘇聯解體(1991年)——一超多強(現在國際格局)——多極化趨勢(未來發展趨勢)經濟格局特點:區域一體化(代表政治經濟一體化組織:歐盟;地區間合作組織:APEC等)、經濟全球化當今美國所推行的政策:霸權主義、強權政治; 如何遏制霸權主義、強權政治:①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擺明立場);②遵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③增強聯合國職能;④推動世界多極化發展趨勢,形成制衡……蘇聯解體的原因: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斯大林體制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政治多元化、放棄共產黨領導地位的改革。四、三次科技革命與經濟全球化第一次科技革命時間:18世紀六十年代地點:英國開始標志:珍妮紡紗機整個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標志:瓦特改良蒸汽機時代特征:蒸汽時代、煤炭時代、棉花時代交通工具:蒸汽機車、蒸汽機船等實質: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特點:主要在英國進行;科學與技術未緊密結合第二次科技革命時間:19世紀70年代地點:英法美德等多國家同時開始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標志:電力的廣泛應用時代特征:電氣時代、石油時代、鋼鐵時代交通工具:汽車、飛機等特點:同時多個國家進行;科學與技術緊密相結合;第三次科技革命時間:20世紀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標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應用時代特征:信息時代、核能時代、空天時代*正確認識科技發展:雙刃劍(從積極和消極影響兩方面來看)**五、邊疆史(澳門回歸20年,民族關系與邊疆史每年必考)新疆:漢:稱之為西域,設立西域都護府唐:稱之為西域,以天山為界,設北庭都護府、安西都護府清:稱之為新疆,設伊犁將軍府;后為阿古柏侵占,左宗棠收復新疆西藏:唐:稱吐蕃,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甥舅會盟元:稱烏斯藏,設宣政院 清:稱西藏,設駐藏大臣,實行金瓶掣簽制度臺灣:三國時期 吳國 孫權派衛溫達夷洲(臺灣) 隋唐時期 稱臺灣為琉球。隋朝曾三次出師臺灣。宋 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派兵戌守。元 在澎湖設巡檢司。明 初期設立澎湖巡檢司,后被荷蘭人侵占清 鄭成功收復臺灣;1684康熙設臺灣府,1887設臺灣省; 1895年《馬關條約》割臺灣給日本中華民國 1945年日本投降,臺灣回歸新中國 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 臺灣和大陸分離*阻礙今天大陸和臺灣統一的原因:臺獨勢力;國際反華勢力(四)香港于1997年收回;澳門于1999年收回我國的民族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對香港、澳門、臺灣基本政策方針:和平統一 一國兩制***六、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370年;《權利法案》頒布330年;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270年;法國大革命爆發27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0——1688)根本原因:英國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標志:議會的召開領導人: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克倫威爾)結果:1688“光榮革命”法律文獻:《權利法案》——限制王權,確立君主立憲制性質: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根本原因:英國分殖民統治阻礙了美國的資本主義發展導火索:波士頓傾茶事件標志:來克星頓槍聲領導人:華盛頓轉折點:薩拉托加大捷結果:1781約克鎮大捷 獨立戰爭勝利法律文獻:《獨立宣言》——宣告美國獨立;被稱為第一份“人權宣言”《1787憲法》——三權分立、相互制衡性質:即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也是一次民族解放戰爭法國大革命(1789——1793)根本原因:法國波旁王朝的封建統治阻礙了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導火索:三級會議召開標志:攻占巴士底獄高潮:羅伯特比爾打退反法同盟軍霧月政變:拿破侖上臺,創建法蘭西第一帝國法律文獻:《人權宣言》——人人平等、財產自由 《拿破侖法典》——資產階級國家第一部民法典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國古代史歷史階段中國境內的人類活動(史前時期)早期國家的產生于社會變革(夏商周)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秦漢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隋唐時期)民族關系發展與社會變化(遼宋夏金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明清時期)中國古代各朝代政治(一)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發展三皇五帝——禪讓制夏商周——夏:王位世襲制;商:內外服制度;周:分封制秦至清——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從秦至清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秦:政治:中央三公九卿制——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 地方實行郡縣制經濟: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圓形方孔錢 軍事:北擊匈奴、修建長城 思想文化:、推行小篆(書同文)、焚書坑儒,推行嚴刑峻法漢:政治:漢初實行郡國并存制;漢武帝“推恩令”分化諸侯領地 經濟:鹽鐵專賣 軍事:北擊匈奴 思想文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教育:設立太學隋:軍事:統一全國、三征高麗 興建基礎設施:京杭大運河 人才選拔:隋文帝分科考試的方法;隋煬帝設立進士科,創科舉制唐:政治:中央三省六部制,地方節度使 人才選拔:完善科舉制:唐太宗:提高科舉錄取人數;武則天:創立武舉和殿試 民族政策:包容開放(唐太宗被稱為天可汗) 內外交流:遣唐使、玄奘西行、鑒真東渡宋:政治:中央: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分掌帝國行政、軍事、財權 地方:文臣任地方官,設通判和轉運使 推行重文抑武明:政治:廢丞相,廠衛特務統治清:政治:雍正帝設立軍機處強調必須熟記知識點:(根據近五年中考試卷梳理)1.周代分封制;(理解分封的含義,通常在選擇題部分)2.戰國時期學術上的百家爭鳴(儒墨道法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特別是儒家“仁”)3.秦國商鞅變法的影響(材料解析)**4.漢武帝的鞏固大一統的措施;5.張騫通西域與絲綢之路的開通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和影響;7.隋朝的統一(589年)、京杭大運河(隋統一全國1430周年)8.唐太宗貞觀之治、唐玄宗開元盛世9.唐朝的民族政策特點(開放包容);內外交流的代表玄奘、鑒真、遣唐使10.宋代經濟的發展:交子、海上絲綢之路、瓦子、市舶司11.元朝的行省制——今天省級區劃的開端12.宋元時期的科技與文化13.明代鄭和下西洋;廢除丞相制度;廠衛制度;14.清代:軍機處、虎門銷煙(180周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洋務運動甲午中日戰爭(125周年)15.辛亥革命(三民主義、黃埔軍校、北伐戰爭)(興中會第一個革命團體成立125年;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建立95年,黃埔軍校建立95年)16.新文化運動的內容(三個反對,三個提倡)、代表人物(陳獨秀創辦《新青年》,發表《文學革命論》;胡適《文學改良芻議》提倡白話文;魯迅第一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性質(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影響(使民主科學觀念深入人心,民眾接受了一次民主科學的近代思想的洗禮)17.五四運動(100年)18.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創建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提出并踐行“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思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19.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時間、遵義會議及其影響、會師地點、影響)(開始長征85年)20.九一八事變(抗戰開始)與西安事變(國共第二次合作)21.正面/敵后戰場的抗戰:臺兒莊大捷、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2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與新中國的成立(共同綱領、新中國成立的意義)23.土地改革的影響(廢除兩千多年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確立農名土地所有制)24.“一五計劃”成就(一橋二廠三公)、影響(奠定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25.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與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6.三大改造(農業、手工業都以生產合作社的形式、資本主義工商業以“公私合營”的形式)27.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及影響(緊緊抓住“偉大的歷史轉折”)28.港澳回歸(香港:1997;澳門1999)(澳門回歸20年——“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29.萬隆會議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30.我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31.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房屋樣式、種植作物)世界史部分:1.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金字塔、獅身人面像 古巴比倫文明的象征:《漢謨拉比法典》——“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維護奴隸制2.古希臘雅典的民主政治(最高權力機構:公民大會;保障參與民主政治:津貼制度、雅典民主政治的頂峰:伯利克里統治時代)3.古羅馬共和國建立時間(公元509年)、凱撒(《儒略歷》)屋大維(羅馬帝國第一位皇帝)4.基督教的興起和法蘭克王國(中世紀西歐代表:法蘭克王國,政治上推行封君封臣制,經濟上推行莊園制;《凡爾登條約》奠定今天法德意領土基礎)5.文藝復興運動(但丁《神曲》文藝復興的先驅、達芬奇與莎士比亞的代表作品;文藝復興核心思想:人文主義;地位:資產階級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6.新航路的開辟(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麥哲倫環球航行、三角貿易)***7.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英國《權利法案》美國《1787憲法》法國《人權宣言》)***8.三次工業革命(特點、代表性發明、時代特征、對科技的認識“雙刃劍”)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共產黨宣言》的發表,無產階級斗爭的指導;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實踐: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10.俄國農奴制改革(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改革”)、美國內戰(《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宅地法》)、日本明治維新(全面西化,軍國主義道路)**11.一戰、《凡爾賽條約》二戰、冷戰、冷戰后的世界格局(參考專題三)12.蘇聯新經濟政策、美國羅斯福新政、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的改革開放(對比考查,通常在材料解析中)特別提醒:中考歷史選擇題答題技巧?選擇題的考查范圍較廣。解法最常用的有立定法(尋找關鍵詞進行定位,搞清楚問的是什么歷史事件的什么內容再進行作答)、排除法(多采用比較的形式,排除與題干無關或偏頗的內容,特別是由①②③等構成的排序題,特別有效)。? 讀圖題首先根據圖文信息定位各圖歷史事件,然后尋找彼此間聯系,再依據問題確定答案。特別提醒注意里面提到的時間進行定位。材料解析題一定要多讀兩遍材料,搞清楚材料到底說的是什么事件,再結合所學進行作答,在問法上通常包括兩類:一類根據材料回答問題則答案就再材料中;一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那材料中有一部分答案,平時所學的內容中有一部分答案;注意對材料的加工和提煉,完全抄襲材料會扣除相應的分值。另不確定的答案可以在題號上進行標注,在答完其他題后回過頭再思考,一定審題要清,不急不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