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統一》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內容提要】宋朝(960年-1279年):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18帝,享國319年,是古代文明的成型時期。政治上:結束了五代十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并通過分權與收權來加強專制集權;科舉制的完善與文官體制的發展,形成“重文輕武”的局面;同時少數民族政權并立,且常有摩擦,民族交融加強的同時邊疆壓力和財政危機突出;軍事上:吸收晚唐、五代軍閥割據的教訓,兵制有較大改變。【時空定位】【知識體系】一、宋初專制集權的強化1.背景:(1)唐中后期三省六部制的演變,中書門下成為最高機構,相權膨脹;(2)唐末、五代以來的藩鎮割據、武將干政,中央集權的削弱;(3)宋初統治者對前代經驗與教訓的吸取。2.措施:(1)中央:分割相權。(二府三司制)①一正:中書門下(政事堂)作為行政機構,設多名同平章事(宰相),掌最高行政權。②三副:副相參知政事分割行政權;樞密院長官樞密使分割軍權;三司使分割財權。(2)地方:全面收權。①軍事——收精兵:“杯酒釋兵權”,“強干弱枝”;統兵權與調兵權分離;“更戍法”。②行政——削實權:所有州直屬中央;中央派文官擔任地方官掌地方性政權;設通判監督地方。地方實行路、州、縣三級。③財政——制錢谷:由轉運使負責,將地方賦稅(除一小部分作地方開支外)運送到京師或指定地點。④司法——強復審,死刑需報中央復審核準,強化中央對地方司法權的掌控。監察制度:設提點刑獄司,專職監察刑獄。官僚體制:科舉制的完善與文官體制的發展。影響:積極: ①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面;②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強化了專制集權;(2)消極: ①中樞權力分割過細,降低了行政效率,致使政治風氣保守疲沓;②不利于地方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發揮;削弱了軍隊的戰斗力;③逐漸形成“三冗”局面,為北宋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北宋的統治危機1.邊境危機:原因: ①北宋政府的積貧積弱;②北宋的守內虛外、強干弱枝;③少數民族政權的崛起:遼宋西夏連年征戰,民族矛盾激化。表現:①北部: A.遼朝占領燕云十六州;B.時常南下侵擾,通過“歲幣”、盟約等勉強安定。②西北:與西夏屢戰屢敗,通過“歲賜”維持穩定財政危機:一職多官、恩蔭、科舉等導致“冗官”,擴充軍隊導致“冗兵”,加之戰爭賠款、邊疆危機、大興土木等導致“冗費”,致使宋朝積貧。政治危機:收回兵權、分割軍權,分化事權,軍隊戰斗力弱、行政效率低下,致使宋朝積弱;土地兼并嚴重、苛捐雜稅繁重,激化階級矛盾,致使政治危機。北宋的改革 慶歷新政(1043年—1045年)背景:①宋夏戰爭的失敗激化社會危機和民族危機; ②為革除弊政、維護封建統治。人物:范仲淹、宋仁宗核心:整頓吏治結果:失敗失敗原因:改革觸犯保守派官僚利益,遭到反對;宋仁宗動搖。影響:揭開了北宋變法改革的序幕2.王安石變法/熙寧變法(1069年—1085年)(1)背景:①必要性:積貧積弱導致北宋中期的三大社會危機:財政、邊疆和政治危機;②可能性: A.“慶歷新政”為王安石變法提供了經驗教訓;B.王安石豐富的地方工作經驗和改革決心;C.宋神宗任用王安石為宰相,推行變法。③目的:擺脫積貧積弱和社會危機,實現富國強兵,鞏固封建統治。核心:富國強兵(3)措施:①富國: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均輸法、方田均稅法、市易法②強兵: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軍器監③育才:A.改革科舉制:廢詩賦取士舊制,以經義策論取士B.整頓太學:撰注教材《三經新義》,作為考試依據(4)評價:①性質:在不觸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對生產關系進行局部調整,是社會改良性質的改革。②積極性:A.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B.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客觀上有利于社會的進步; C.王安石勇于改革和敢于斗爭的精神,值得肯定。③局限性:A.未觸動大地主土地所有制,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的危機; B.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為出發點,農民的負擔依然沉重。四、南宋的偏安(1127年-1279年)1.原因:(1)外部:①金的崛起、勵精圖治、實力強大; ②金滅遼及北宋(靖康之變)。(2)內部:①連年征戰、歲幣,造成內部空虛;②統治腐朽、無能,破壞軍民抗金斗爭;③長期重文輕武、守內虛外。南宋建國:1127年,宋高宗趙構于臨安建國金與南宋:(1)岳飛抗金(2)宋金議和:紹興和議,南宋向金稱臣,后“世為侄國”,南宋與金對峙局面形成【本課小結】汴水湯湯趙宋天,國祚綿延三百年;唐末五代前車鑒,中央集權革弊端;民族政權來騷擾,守內虛外不得閑;慶歷熙寧求變法,積貧積弱勢難轉;金人南下徽欽擄,靖康之恥宋偏安;沖冠一怒將軍志,誓收燕云山河還;可憐青山埋忠骨,北定中原付笑談。【思維導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