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一、夏商制度與西周制度1、約公元前2070年,古代中國的第一個國家政權——夏朝出現,出現了王位繼承的傳子制度。約公元前1600年,商族首領成湯滅夏,建立商王朝。商朝主要的政治制度:內服與外服制度。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周公攝政,實行分封。2、分封制又稱封邦建國制,目的是廣建封國,以拱衛王室。重要的封國有:齊、魯、晉、衛、燕分封的對象:同姓親族、功臣、姻親及先代貴族。周王是國家最高統治者,是天下共主。各諸侯國的權利:諸侯在其各自領地,有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的獨立性。各諸侯國的義務:隨從周王作戰,定期朝覲、繳納貢賦。由諸侯對下屬進行分封。分封制使西周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3、西周為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實行了與分封制相結合的宗法制度。與之相關的嫡長子繼承制以及“世卿世祿”特權。二、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1.秦國滅六國的順序:韓、趙、魏、楚、燕、齊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空前統一的大帝國。2.秦朝疆域:3.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加強中央集權制的措施)①建立皇帝制度 基本特征:權力高度集中 表現1:皇權至上 表現2:皇位世襲②建立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丞相(百官之首、左右丞相、行政)、御史大夫(副丞相、掌管律令、圖籍、監察百官)太尉(軍事)③建立地方機構:廢分封,置郡縣此外,制定了一套選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軍功爵制(選拔)、中央設專職官員由上至下地監察及官員自行匯報政績(考核)。4.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的影響:1)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2)其中央與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則為歷代王朝所繼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強化了對地方的控制。3)對此后2000多年的中國政治與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三、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1.背景:秦朝之后,中國出現了以皇權為核心的政治體制,皇帝任命官員處理全國政務,從而建立起比較完備的中樞權力體系,并隨著皇權的不斷加強,不斷發生變化。2.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及演變1)西漢(漢武帝):建立中朝2)東漢:中朝逐漸形成了尚書臺,取代了三公權力。3)魏晉南北朝:尚書臺改為尚書省、設中書省、門下省。4)唐朝:三省六部制三省長官都是宰相。意義:彼此牽制,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高效率。 相權被分割(一分為三),避免權臣大權獨攬,有利于加強皇權。5) 宋朝的中樞權力體系三省長官基本不參與政事。另設“中書門下”,作為宰相辦公機構,長官為宰相,但相權被分割,如下:軍政,歸樞密院掌管。財政,歸度支、鹽鐵、戶部,即三司掌管。三司長官三司使又稱為“計相”。宰相,只保留行政權。6)元朝:中央:廢除三省,實行一省制,即只設中書省;中書省長官為左、右丞相、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 六部歸入中書省。地方:行省制度。3.秦漢至隋唐的選官制度戰國時期,軍功爵制代替西周的世卿世祿制。西漢武帝,征辟制和察舉制。(缺點在于,舉薦人和被薦者易形成小團體。)東漢末至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朝:隋文帝每州每年貢士三人; 隋煬帝時設進士科,以試策舉士。(即科舉制)唐代:科舉制由中央統一分科,定期舉行考試的選官制度。4.科舉制的意義:(1)為不具有貴族身體的士人提供參政機會。(2)擴大了統治基礎。(3)促進了官僚體制的進一步成熟,為官僚隊伍提供了高素質人才,成為帝國長期繁榮的制度保障之一。缺陷:(1)到宋代,因重文輕武,更重視科舉,以致選官過冗、過濫。(2)明清時期,八股取士成為束縛人們思想的工具。5.監察與諫議制度1)秦朝:御史大夫2)漢朝:專設御史府,長官為御史大夫 漢武帝為監督郡國長官,設十三州刺史,監察地方官員。(刺史統屬于御史府。)3)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的“門下省”負責諫議、封駁。(諫議是對皇帝、宰相的言行和決策進行監督。)4)宋代:諫官機構——諫院。5)明清:監察制度達到頂峰,但不再有專門的諫議機構,這與皇權的加強是一致的。在中央:設都察院,監察御史分道對地方官員進行監督。又設六科給事中,與六部相對,進行業務監督。 合稱“科道”。在地方:設負責司法、監察的按察使司。6.以三省六部制為代表的中央行政體制、以科舉制為代表的選官用人制度、維護官僚隊伍廉潔高效的監察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體現。四、專制集權的不斷加強1.漢唐及宋的地方割據與集權措施(1)漢朝。背景:漢朝錯誤總結秦朝滅亡教訓,實行郡國并行制,以為能鞏固皇權,穩定天下。結果:導致中央和封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諸侯王接連發動叛亂。公元前154年,漢景帝采納晁錯建設,著手削藩,引發“七國之亂”,后被平定。漢武帝劉徹,推恩令,酎金奪爵。加強中央集權。(2)唐朝。755-763,安史之亂。結果:封安史降將為節度使,負責平叛的將軍也被封為節度使。于是,名義上是唐朝的藩鎮,實際上割據一方。唐朝滅亡后,中原先后經歷了五代;南方先后存在十個割據政權,史稱“十國”。(3)宋朝。背景:為解決唐末五代地方割據的問題,宋太祖從“兵”、“權”、“錢”三方面,加強中央集權。內容:收精兵。三衙(統兵權)、樞密院(發兵權)。實現統兵與調兵權的分離。削實權。A.削弱或剝奪地方節度使、州郡長官和武將權力。B.將州郡直屬中央,在州郡長官之下設通判,有權向朝廷直接奏報。C.派文臣出任州郡長官,以免武臣擁兵做亂。D.廢除節度使管轄駐地以外州郡的制度。制錢谷。財賦地方自留一小部分,其余收歸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據的物質基礎,維護了安定統一。影響:改變了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面。另一方面造成冗官、冗兵、冗費的國家財政危機。總體評價:自漢代以來,通過打擊諸侯王勢力、削弱武將軍權、分割地方官權力,中央集權日益加強。宋以后,中央在與地方分權的斗爭中已占絕對上風,政治制度體現新特點——皇權與相權的矛盾突出起來。2、皇權的不斷加強1)明朝廢除丞相及內閣的設立明承元制,設中書省,有左、右丞相,位高權重。明太祖吸取元朝權貴專權、內亂頻繁的教訓,對中書省、丞相權力嚴加控制。大量裁削中書省官員。誅殺胡惟庸,裁撤中書省,廢除丞相,新掌六部。明太祖后設殿閣大學士,品秩較低,顧問,而不參與決策。明成祖在文淵閣設立內閣,內閣大學士開始參與軍車大事的商討。后來,地位逐漸上升,具有了票擬權(起草批復意見),后由皇帝批紅(批示、裁定)。2)清朝軍機處的設立過程:清承明制,設立內閣,處理日常事物。重要軍國大事,由滿洲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處理。雍正年間,因西北軍務,設軍機處。最初只處理軍務,后職權擴大,可參與處理內政外交、制定軍政大計、審理案件等機要政務。但品級不高,輪流在軍機處值班,跪奏筆錄。意義:簡(手續快捷)、速(行政效率高)、密(皇帝一人裁決)。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3)階段意義:現象,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遭壓制的特點。專制皇權的強化,是官僚體制發展的產物,雖有可能提高決策效率,但導致國家系于一人之手,最終成社會發展桎梏。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