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38張PPT。什么是“法西斯”?“束棒” 為中間插著一把斧頭的一捆棍棒 “法西斯” 本為古羅馬共和國時期執政官侍衛所使用的武器——“束棒”的音譯,用來象征暴力和強權。20世紀前期,法西斯主義在古羅馬發源地意大利率先興起…1. 獨裁專制(摧毀民主制度,實行集權)2. 極端民族主義(倡導種族優越論)3. 軍國主義(推崇戰爭與武力)1922年,墨索里尼奪取意大利政權,建立了法西斯獨裁統治。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意大利經濟衰退,政治混亂。2.建立:(現代世界史上的第一個法西斯政權)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權的建立歐洲、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3.對外擴張:1935年10月意大利發動了侵略埃塞俄比亞的戰爭;1936年宣布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亞 一戰致使意大利損失了560億里拉,63萬人死亡。戰后又爆發的經濟危機,使工農業生產陷于停頓,造成食物短缺,日用品價格暴漲。大批找不到工作的退伍軍人和工人在街頭游蕩,750萬農民的生活也困苦不堪。工人奪廠、農民占地,政權搖搖欲墜。 1919年3月,墨索里尼在米蘭建立了準軍事組織“戰斗法西斯”。 1921年11月7日,又以資產階級右翼和反動軍人為骨干成立了“意大利國家法西斯黨”,黨徒達10多萬人。墨索里尼對內實行獨裁統治,對外醉心擴張,夢想恢復古代羅馬帝國的疆界、地位和威嚴. 1922年墨索里尼率領法西斯黨徒“向羅馬進軍”得勝后合影法西斯黨徒在羅馬街頭焚毀反對派的宣傳品。1922年10月國王授權墨索里尼組閣,法西斯專政在意大利建立。圖為墨索里尼向意大利國王致敬。法西斯黨徒在羅馬街頭焚毀反對派的宣傳品。二、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 德國法西斯政權的建立“Ein Volk, ein Reich, ein Führer.”一個民族,一個帝國,一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德國納粹黨國徽德國納粹國旗1.原因:2.過程:①1932年,在德國國會選舉中,納粹黨成為第一大黨。②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開始掌握國家大權——德國走上對內實行法西斯獨裁統治、對外積極擴張的道路。③1933年,制造“國會縱火案”,打擊德國共產黨,逮捕和迫害大批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二、德國法西斯政權的建立 經濟大危機沉重打擊了德國。1932年,德國的工業產量比1929年下降了近40%,農業產值下降了近30%,失業人數超過600萬。廣大中下層民眾困苦不堪,對政府分不滿加劇。④1934年,希特勒成為元首及國家總理,解散國會,禁止其他政黨活動,集黨、政、軍大權于一身,建立起法西斯專政。希特勒(1889—1945)納粹黨臂帶阿道夫·希特勒,奧地利裔德國政治人物,少年時立志成為畫家,曾在德國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且英勇負傷。1921年成為(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納粹黨黨魁,1933年被任命為德國總理,1934年成為德國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兼任德國武裝力量最高統帥。 希特勒出生在奧地利,1921年希特勒當選為納粹黨的唯一領袖。 希特勒大肆宣揚的納粹主義主要包括民族主義、復仇主義、種族主義 納粹黨的民族主義招牌,是利用群眾對《凡爾賽條約》的不滿情緒,煽動民族復仇主義,為納粹黨建立獨裁統治和對外侵略擴張而服務。 希特勒的種族主義鼓吹日耳曼民族是高貴種族、優秀種族,猶太人是劣等種族,是最危險,有害的,必須滅絕,借以煽動種族狂熱,以達到實現其政治野心的目的。 阿道夫·希特勒1933年1月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德國總統興登堡任命希特勒為總理后,接見希特勒的合影。圖為1934年興登堡逝世。此后,希特勒集總統、總理大權于一身,稱國家元首。德國紐倫堡集會上的法西斯組織——納粹黨 民族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或稱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勞工黨(NSDAP),簡稱納粹黨(Nazi Party),是20世紀前半葉魏瑪共和國時代的一個政黨,前身是德意志工人黨(DAP),后由希特勒領導,在德國議會大選中獲勝。 P.J.戈培爾和H.戈林為陷害共產黨和欺騙群眾,制造輿論。1933年2月27日夜,沖鋒隊隊員通過戈林官邸中的隧道進入國會,放火焚燒柏林國會大廈,制造了震驚中外的“國會縱火案”。借此,納粹黨解散一切工會,取締其他一切政黨,特別是德國共產黨,實行一黨獨裁,取消德國民主制。德國工人支持希特勒希特勒檢閱忠于他的黨徒納粹黨旗“水晶之夜”(或翻譯成碎玻璃之夜,是指1938年11月9日至10日凌晨,納粹黨員與黨衛隊襲擊德國全境的猶太人的事件。這被認為是對猶太人有組織的屠殺的開始。許多猶太商店的窗戶在當晚被打破,破碎的玻璃在月光的照射下有如水晶般的發光,這就是該事件名稱的由來。 )法西斯德國戰前對外擴張之路 大力發展工業,經濟擴軍備戰;1935年,公開撕毀《凡爾賽和約》,實行普遍兵役制,擴充軍隊和軍備開支納粹德國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爭策源地 1936年10月25日,意大利與德國在柏林簽訂《德意議定書》,議定書的主要內容是德國承認意大利兼并埃塞俄比亞,意大利答應在埃塞俄比亞給德國特權。標志著“柏林—羅馬軸心”形成。三、日本法西斯政權建立與擴張1. 背景1927年6—7月,時任日本首相田中義一主持召開“東方會議”,并在會后向天皇上呈秘密奏折。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田中義一(2)經濟大危機導致日本矛盾激化三、日本法西斯政權建立與擴張2. 核心組織:軍部“軍部”是日本的軍事指揮樞紐。包括陸軍省、海軍省、參謀本部、海軍軍令部、關東軍等軍事機關。三、日本法西斯政權建立與擴張3. 侵略(1)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迅速攻占東三省九一八事變標志著華盛頓體系開始被破壞(2)發動七七事變,挑起全面侵華戰爭4. 建政:受軍部控制的內閣上臺(1936年)廣田弘毅1878—1948曾任外務大臣二戰后被定為甲級戰犯遭處死二戰亞洲策源地形成三、日本法西斯政權的建立標志:1936年受軍部控制的廣田弘毅上臺組閣,建立軍事法西斯專政。日本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爭亞洲策源地背景:經濟危機,日本經濟受到重創,激化了日本社會矛盾。日本覬覦中國之心由來已久——1927年《田中奏折》。日本法西斯政權建立過程九?一八事變日本關東軍司令部舊址(坐落在今長春市新發廣場)關東軍,20世紀上半葉侵駐中國東北地區的日本陸軍重兵集團。1905年,日俄戰爭后,日本出兵霸占中國原被沙俄“租借”的關東州(指遼寧半島普蘭店至貔子窩一線以南地區)和南滿鐵路。1919年,日本在旅順口設關東軍司令部。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日本侵占我國東北全境。次年,關東軍司令部遷至長春。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后,關東軍成為日本陸軍精銳主力和戰略預備隊,兵力達百萬人。軍國主義化的日本少年希特勒上臺一黨獨裁擴軍備戰經濟衰退,政治混亂,工農運動高漲墨索里尼 上臺軍部控制的內閣上臺1933年1922年1936年獨裁統治擴張侵略殘酷鎮壓擴軍備戰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亞洲戰爭策源地形成政治危機經濟危機整體感知歐洲、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德國日本法西斯化的異同同 A 利用的時機相同(經濟危機 社會動蕩不安 趁機擴張勢力進而奪取政權 ) B 上臺后都加強了擴軍備戰,對外侵略,形成了歐.亞兩個戰爭策源地異 A 德國希特勒納粹黨上臺執政,一下子就確定了法西斯統治 B 日本以軍部為主力的法西斯勢力逐漸抬頭,逐步完成法西斯化日德建立法西斯政權的過程與發展的異同 ①方式相同:日本沒有法西斯政黨,通過法西斯的主要勢力軍部權力的一步步擴大而最終確立起法西斯專政; 德國建有一個法西斯政黨——納粹黨,并通過欺騙性宣傳獲得選舉勝利而上臺。 ②原因相同:都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國內階級矛盾異常尖銳。 ③政策相同:對內實行極權統治,發展軍事工業,擴軍備戰;對外積極擴張,發動侵略戰爭。“柏林-羅馬-東京”軸心的形成㈠希特勒上臺后的種種準備,德國成為歐洲戰爭的策源地;(1936年,日本廣田宏毅組閣,標志著日本成為亞洲戰爭策源地)㈡1936年10月,德意雙方簽訂秘密協定, 形成“柏林-羅馬軸心”,意大利成為歐洲戰爭策源地的組成部分;㈢1936年11月德日簽訂《德日反共產國際協定》,約定共同反對共產主義,共同防范蘇聯。但是反共反蘇只是表面,實質上是對付美英法;㈣1937年11月,意大利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形成“柏林-羅馬-東京軸心”。軸心國集團形成的原因和影響。原因:德意日三國聯合起來的目的,都是要實現其各自的侵略野心,并把矛頭指向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抵制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稱霸世界。這是軸心國集團形成的主要原因。影響:對世界和平構成嚴重威脅。傳統不同。美國有民主主義傳統;而德、意、日有軍國主義傳統。經濟實力不同。美國經濟實力雄厚,承受力強,可用國家干預辦法擺脫經濟危機;德、意、日三國經濟基礎薄弱,資產階級急于用極端辦法擺脫經濟危機。階級矛盾不同。美國階級矛盾尚不致危及資產階級統治;德、意、日三國階級矛盾尖銳,法西斯黨被看作是鎮壓革命的工具。個人的作用不同。羅斯福能夠對群眾作出一定的讓步;而德、意、日三國領導人極端仇視人民。 為什么經濟危機的發源地美國沒有走上法西斯道路,而德、意、日卻走上了法西斯道路?歐洲、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2歐洲、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ppt 希特勒制造“國會縱火案”.mp4 希特勒的上臺.wmv 德國法西斯道路:資本主義與專制獨裁結合.wmv 意大利法西斯政權的建立.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