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17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目標1.認識“浙、簇”等6個生字,會寫“浙、羅”等15個字,正確讀寫“浙江、羅店”等17個詞語。2.朗讀課文,理清作者游雙龍洞的順序,畫出路線圖,體會路上景色的特點。3.學習按游覽順序進行敘述的寫作方法,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孔隙的狹小和自己的感受寫清楚的。?教學重點1.理清作者游雙龍洞的順序。2.學習按游覽順序進行敘述的寫作方法,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孔隙的狹小和自己的感受寫清楚的。?教學策略1.字詞教學讓學生讀準字音,并通過聯系上下文以及提出疑難的方式,初步理解詞語的意思。筆畫較多的生字如“簇、臀、蜿、蜒”,重點指導識記。引導學生根據旅游見聞理解“石鐘乳”“石筍”等詞語的意思。2.閱讀理解讀通課文后理清文章思路,通過畫示意圖的方法,理清作者游覽的順序;深入研讀,分別找到途中、洞口、外洞、孔隙、內洞的特點,體會作者是怎樣把事物的特點寫清楚的,引導學生反復揣摩、品味重點詞句,體會其準確與貼切。3.表達運用學生讀懂課文以后,設計一些語言運用的訓練,如,用“時而……時而……”句式造句;出示寫景物某一特點的一句話,然后用幾句具體的話把這一特點描寫出來。?教學準備準備資料:多媒體課件、游覽過程示意圖。?教學課時 2課時第1課時?課時目標1.認識“浙、簇”等7個生字,會寫“浙、羅”等15個字,正確讀寫“浙江、羅店”等17個詞語。2.初讀課文,理清作者游雙龍洞的順序,畫出路線圖,體會路上景色的特點。?教學過程板塊一 導入新課,初讀感知1.導入新課,板出課題。(1)今天這節課我們將跟著葉圣陶爺爺到浙江的金華去旅游,讓我們即刻出發吧!(2)(出示金華雙龍洞圖片)師引導:葉圣陶爺爺游覽過這兒,寫下了一篇游記。(板書課題:記金華的雙龍洞)2.了解課題中的“記”的意思。(課件出示:記,即記錄的意思)3.師:本文是一篇游記,游記就是記錄旅行的見聞和感受的文章,一般是按照游覽的先后順序寫的,也叫移步換景。(板書:游記)4.檢查預習:展示課前制作的作者游覽過程示意圖,對照課文,四人一組交流討論。 5.師指名匯報。(出示課件)課件出示: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6.師小結:課前預習是學習的一種好方法,通過預習,我們了解了作者游覽雙龍洞的順序。交代游程是游記的一大特點。(板書:游程)所到之處,作者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又有怎樣獨特的感受呢?(板書:見聞感受)讓我們走進課文,跟隨葉圣陶爺爺的腳步,到字里行間去游歷一番。【設計意圖】這樣直奔主題導入新課的方式,新穎、直觀,能很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板塊二 學習字詞,了解洞名1.生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2.學習生字新詞。(課件出示含要求會認、會寫的字的詞語)(1)師指名認讀,相機指導:注意“浙”讀翹舌音。(2)全班齊讀,思考:怎樣記住這些字?(3)師指名交流,重點指導:“浙”,形聲字,左邊是“氵”,右邊是“折”,不要多寫一點。(4)師指導生書寫“乳”字。①視頻出示書寫筆順。生書空練習。②師在田字格中范寫;生在田字格中練寫。(5)結合舊知,聯系生活,理解“蜿蜒”。①(課件出示:蜿蜒)師指名讀后全班齊讀。②師:這個詞并不陌生,你之前在哪兒見過?(課件出示長城圖及《長城》一文中的句子)③師:這就是蜿蜒的長城。誰知道“蜿蜒”的意思?大家可以結合漢字形聲字構字法,理解“蜿蜒”的詞義:它是“蟲字旁”,意思是形容像蟲一樣彎彎曲曲延伸的樣子。這篇課文中“蜿蜒”形容的是什么呢?趕快找一找吧。3.了解雙龍洞的得名。(出示課件)課件出示:首先當然是蜿蜒在洞頂的雙龍,一條黃龍,一條青龍。(1)師指名讀句子;全班齊讀。(2)感悟“雙龍洞”得名的由來。①男生讀課題,女生讀句子。②師指名回答:你發現了什么?(預設:雙龍洞因此而得名)【設計意圖】大部分的生字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老師只指導部分難寫的生字,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識字習慣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指導學生運用回憶已學知識、形聲字的構字方式及聯系課文中的句子等方法理解“蜿蜒”一詞,這樣學生既掌握了詞的意思,又理解了課文內容,一舉多得。板塊三 沿途春色,感悟匠心1.師過渡: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雙龍洞的旅途,一路上的景致不斷地映入作者的眼簾,我們也來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2.交流第2自然段。(1)生邊讀邊思考:作者見到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2)師指名回答,相機出示文中語句。(3)師:誰能用一個詞語概括路上景物的特點?(預設:明艷)(師相機單擊課件,讓詞語變紅)(4)師指導朗讀,讀出這一片明艷的景色,讀出作者當時的心情。3.體會作者寫溪流的句子。(1)師:山中有花也有水,誰來讀一讀寫這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的句子?(師指名讀第3自然段)(2)師:作者對溪流的描寫很有情趣,你能找出相關的句子嗎?(相機出示課件)(3)師:你能找出句中的反義詞嗎?(師相機將課件句中的反義詞“寬、窄”和“緩、急”標紅)(4)師:你認為這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預設:排比、擬人)寫出了作者怎樣的心情?(預設:愉快、期待)(5)師指導朗讀,提示讀出愉快、期待的心情。(6)生齊讀課件出示的句子。(7)師:注意相同的詞語稍微讀重些,你體會到了什么?(預設:溪流在不斷地發生變化)4.生練習仿寫。預設1:月亮在云朵里穿行,時而明,時而暗,時而快,時而慢,好像在跟我們捉迷藏呢!預設2:動物園里的小猴子,時而跳到假山上,時而爬到樹干上,時而向游人要吃的,時而躺在那兒懶洋洋地曬著太陽,太可愛了!5.師小結:這節課我們跟隨著葉圣陶爺爺的腳步前往金華的雙龍洞,一路上欣賞著明艷的春景,聆聽著溪流歡快的調子,多么愜意呀!下節課我們將繼續前行,一睹雙龍洞的風采!【設計意圖】閱讀教學的基本任務是教學生讀懂文章。這一板塊主要是抓住重點詞句“明艷”“時而”,幫助學生體會沿途景物的特點,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對信息的分析能力。第2課時?課時目標領悟按游覽順序進行敘述的寫作方法,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孔隙的狹小和自己的感受寫清楚的。?教學過程板塊一 進入“孔隙”,感受“窄小”1.導入新課。(1)師導入:欣賞著沿途美麗的春光,我們不知不覺來到了雙龍洞。(2)出示課件。課件出示: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了作者游雙龍洞?(3)師指名回答。(預設:第4~7自然段)2.初步感受“孔隙”。(出示課件)課件出示:邊讀邊思考:課文的第4~7自然段寫了哪些景點?這些景點分別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1)師指名讀。(相機板書:洞口、外洞、孔隙、內洞)(2)師:這些景點中最令你好奇、難忘的是哪兒?(預設:孔隙)3.感受“孔隙”的特點。(1)師:什么是孔隙?(出示課件)(2)從“孔隙”這個詞中,你知道這個景點的特點是什么嗎?(板書:窄小)(3)師:作者是怎樣寫出孔隙的窄小的呢?默讀課文第5自然段,圈畫出相關詞句。(生交流,師相機指導)4.學習表達方法。(1)出示課件。課件出示:怎樣小的小船呢?兩個人并排仰臥,剛合適,再沒法容第三個人,是這樣小的小船。師:老師把這兩句話改動一下,誰來說說改動前和改動后的句子有什么不一樣?課件出示:?怎樣小的小船呢?兩個人并排仰臥,剛合適,再沒法容第三個人,是這樣小的小船。?怎樣的小船呢?兩個人并排仰臥,剛合適,再沒法容第三個人,是這樣的小船。②師:原句的短短兩句話用了4個“小”字,就是為了突出小船的小。你還從哪兒感覺到小船的小?(相機出示:并排仰臥 再沒法容)師小結:作者沒有用具體的數字寫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小船的小表現出了孔隙的窄小。(2)課件出示句子。①(相機將課件中的詞語“后腦、肩背、臀部、腳跟”變為紅色)師:你有什么發現?(預設:這些詞語都和身體有關)②師引導:凡是和身體有關的部位都寫出來了,“從……到……到……,沒有一處不……”,從這樣細致具體的描寫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預設:孔隙的窄小)③師:讀讀這句話,讀出作者的感受吧!(3)出示課件。課件出示:……自以為從后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①師范讀,生想象畫面并模擬通過孔隙的動作和情形。②師:你是怎么躺的?(師指名讀句子)③師引導朗讀:過洞時你有什么感覺? 生: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師:在這種情況下,你們會不會動?敢不敢動?生: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④師引導想象交流:要是把肩膀稍微聳起來會怎樣?或者把腳稍微翹起來呢?要是你把臀部稍微往上抬一點又會怎樣?(生交流)⑤師:我們終于穿過孔隙到了內洞,此時你感覺怎樣?(生交流)5.師小結寫法:作者寫他通過孔隙時的見聞和感受,如小到只能容納兩人并排仰臥的船,幾乎與他擦身而過的山石,表現出了孔隙的窄小。當然,孔隙的“小”是相對于外洞和內洞的寬大來說的。作者是用常見的事物和自己游覽的感受,把景物的特點寫具體的,讀后讓人印象深刻,仿佛身臨其境。【設計意圖】此板塊很好地突破了本課的重難點——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孔隙的狹小和自己的感受寫清楚的,學習了作者通過見聞和感受把景物的特點寫具體的方法,做到了“既授之以魚,又授之以漁”。板塊二 運用學法,自主感悟1.根據第5自然段的寫法,生自學其他景點的寫法。(1)師引導:雙龍洞的其他幾個景點又是怎么寫的呢?請大家運用剛才學習“孔隙”景點的方法,看看其他幾個景點有什么特點,作者又是怎樣寫清楚的。(2)生默讀第4~7自然段,在相關的詞句下畫線。2.生交流,自主感悟。(1)洞口。①課件出示段落。②洞口的特點是“寬、高”。“突兀森郁、像橋洞似的”這些都是作者的感受,這樣的描寫不僅讓雙龍洞具有一種神秘感,也突出了洞口“寬、高”的特點。(相機出示:突兀森郁、像橋洞似的)(2)外洞。①根據生的回答相機出示段落。②師小結:外洞的特點是“大”。(板書:大)“周圍、頭上”表明作者是按照方位順序來介紹外洞的。這句話介紹了外洞的特點——寬敞、大。(3)內洞。①生自由讀第6、7自然段,邊讀邊思考:內洞的景象是怎樣的,給你的感覺是什么?②生回答。(相機板書:奇大)③師啟發想象:搖曳的燈光,忽明忽暗,當我們置身于美麗的景象中,怎能不驚嘆自然的神奇?其實我們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內洞里的景物還有很多。展開你想象的翅膀,猜猜還可能有些什么。④生交流。⑤師指名讀表現石鐘乳和石筍形狀變化多端、顏色各異的句子。⑥師引導生注意表明觀看順序的詞語。a.師述:洞內景物的描寫,也是有順序的,找找看是哪些詞。b.課件出示相關語句。課件出示:?首先當然是蜿蜒在洞頂的雙龍,一條黃龍,一條青龍。?其次是些石鐘乳和石筍,這是什么,那是什么……c.師小結:文中用了“首先、其次”來表明觀看順序,這樣寫,文章的條理就清楚了。師過渡:欣賞完洞內渾然天成的奇特景觀,我們又隨作者仰臥在小船里,通過孔隙出了洞。3.回顧總結。(1)師:假如讓你當雙龍洞的一個小導游,你準備怎樣向游客介紹雙龍洞呢?請你根據游覽示意圖,用小導游的語氣,把金華雙龍洞的景色特點介紹給大家吧。(2)同桌互相交流。(3)師總結:這節課,我們隨作者游覽了金華的雙龍洞,洞中的景觀令人驚嘆。那奇妙的孔隙,奇特造型的石鐘乳和石筍,真不愧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觀。而且,我們還掌握了游記的寫作方法。【設計意圖】運用前面對第5自然段寫法的學習,讓學生自讀感悟其他景點的特點及寫法,體現了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理念。?板書設計?教學反思在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適當引導的基礎上,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在思考中感悟,享受學習語文的樂趣。具體做法如下:1.引導“讀進去,讀出來”。課文中作者著墨最多的是關于孔隙的描寫。沒有華麗的辭藻,近乎白描的寫實筆觸,把孔隙狹小的特點描寫得十分傳神,給人身臨其境之感。所以在教學本課時,我采用“以讀為突破口,訓練學生的語感”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既能 “讀進去”——讀中有思考,又能“讀出來”——讀中有感悟。2.朗讀形式多樣化。在教學中,我不斷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朗讀課文:朗讀整篇課文或自然段、關鍵詞句;把自己喜歡的段落語句讀給老師或同學們聽等。這種教學方式給了學生充分的自由,學生變得愛讀,想讀,并能做到帶著情感和體會理解課文內容,讀出文章的味道,還培養了學生的語感,使之內化為自己的語言。類文鏈接3.活躍思維,調動氣氛。在體驗內洞之奇的時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說一說內洞的樣子,給它取個名字,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打開了,課堂氣氛很活躍。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49張PPT)第1課時第2課時第1課時 今天這節課我們將跟著葉圣陶爺爺到浙江的金華去旅游,讓我們即刻出發吧!17 記金華的雙龍洞記,即記錄的意思。 本文是一篇游記,游記就是記錄旅行的見聞和感受的文章,一般是按照游覽的先后順序寫的,也叫移步換景。作者游覽過程示意圖路上( )( )( )( )出洞洞口外洞孔隙內洞 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將句子讀通順。浙江 一簇 臀部 漆黑 蜿蜒 浙江 羅店 杜鵑 狹窄 森郁 肩背 移動 額角 登陸 石鐘乳 石筍 變化多端 上源zhè cù tún qī wān yán zhè luó dù juān zhǎi yù jiān yí é lù rǔ sǔn duān yuán 結構:部首:書寫指導:“浙”,形聲字,左邊是“氵”,右邊是“折”。不要多寫一點。zhè浙左右氵重難點字書寫指導結構:部首:rǔ乳左右乛蜿 蜒wān yán 這個詞并不陌生,你之前在哪兒見過? 遠看長城,它像一條長龍,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盤旋。“蜿蜒”是什么意思? 它是“蟲字旁”,意思是形容像蟲一樣彎彎曲曲延伸的樣子。這篇課文中“蜿蜒”形容的是什么呢? 首先當然是蜿蜒在洞頂的雙龍,一條黃龍,一條青龍。你發現了什么?雙龍洞因此而得名。自由讀第2自然段,邊讀邊思考:作者見到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 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眼前一片明艷。誰能用一個詞語概括路上景物的特點?明艷 作者對溪流的描寫很有情趣,你能找出相關的句子嗎? 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你能找出句中的反義詞嗎?寬窄緩急 你認為這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寫出了作者怎樣的心情?排比、擬人愉快、期待 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讀完句子,你體會到了什么?溪流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根據例句仿寫句子。 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 月亮在云朵里穿行,時而明,時而暗,時而快,時而慢,好像在跟我們捉迷藏呢! 動物園里的小猴子,時而跳到假山上,時而爬到樹干上,時而向游人要吃的,時而躺在那兒懶洋洋地曬著太陽,太可愛了! 這節課我們跟隨著葉圣陶爺爺的腳步前往金華的雙龍洞,一路上欣賞著明艷的春景,聆聽著溪流歡快的調子,多么愜意呀!下節課我們將繼續前行,一睹雙龍洞的風采!第2課時 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了作者游雙龍洞?第4~7自然段 邊讀邊思考:課文的第4~7自然段寫了哪些景點?這些景點分別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內洞洞口外洞孔隙 這些景點中最令你好奇、難忘的是哪兒?孔隙什么是孔隙? 孔:小洞,窟窿。隙:裂縫。孔隙就是指窟窿眼、狹小的縫。 從“孔隙”這個詞中,你知道孔隙這個景點的特點是什么嗎?窄小 默讀課文第5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樣寫出孔隙的窄小的?圈畫出相關詞句。 怎樣小的小船呢?兩個人并排仰臥,剛合適,再沒法容第三個人,是這樣小的小船。怎樣小的小船呢?兩個人并排仰臥,剛合適,再沒法容第三個人,是這樣小的小船。怎樣的小船呢?兩個人并排仰臥,剛合適,再沒法容第三個人,是這樣的小船。說一說,改動前后有什么不一樣? 原句的短短兩句話用了4個“小”字,就是為了突出小船的小。你還從哪兒感覺到小船的小?并排仰臥再沒法容 作者沒有用具體的數字寫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小船的小表現出了孔隙的窄小。 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獨個兒仰臥在小船里,自以為從后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才說一聲“行了”,船就慢慢移動。后腦肩背臀部腳跟你有什么發現?這些詞語都和身體有關。 從這樣細致具體的描寫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孔隙的窄小。 ……自以為從后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 作者寫他通過孔隙時的見聞和感受,如小到只能容納兩人并排仰臥的船,幾乎與他擦身而過的山石,表現出了孔隙的窄小。當然,孔隙的“小”是相對于外洞和內洞的寬大來說的。作者是用常見的事物和自己游覽的感覺,把景物的特點寫具體的,讀后讓人印象深刻,仿佛身臨其境。 雙龍洞的其他幾個景點又是怎么寫的呢?請大家運用剛才學習“孔隙”景點的方法,看看其他幾個景點有什么特點,作者又是怎樣寫清楚的。 在洞口抬頭望,山相當高,突兀森郁,很有氣勢。洞口像橋洞似的,很寬。突兀森郁像橋洞似的洞口寬高 “突兀森郁、像橋洞似的”這些都是作者的感覺,這樣的描寫不僅讓雙龍洞具有一種神秘感,也突出了洞口“寬、高”的特點。外洞 走進去,仿佛到了個大會堂,周圍是石壁,頭上是高高的石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大 周圍”“頭上”表明作者是按照方位順序來介紹外洞的。這句話介紹了外洞給人的感覺——寬敞、大。內洞 自由讀6、7自然段。邊讀邊思考:內洞的景象是怎樣的,給你的感覺是什么? 內洞有很多石鐘乳和石筍。它們的形狀變化多端,顏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龍,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動物給人的感覺是神奇而有趣。奇內洞比外洞還要大得多。大 搖曳的燈光,忽明忽暗,當我們置身于美麗的景象中,怎能不驚嘆自然的神奇?其實我們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內洞里的景物還有很多。張開你想象的翅膀,還可能會有些什么。想一想 洞內景物的描寫,也是有順序的,找找看是哪些詞。首先當然是蜿蜒在洞頂的雙龍,一條黃龍,一條青龍。其次是些石鐘乳和石筍,這是什么,那是什么……這樣寫,文章的條理就清楚了。 假如讓你當游雙龍洞的一個小導游,你準備怎樣向游客介紹雙龍洞呢?請你根據游覽示意圖,用小導游的語氣,把金華雙龍洞的景色特點介紹給大家吧。 這節課,我們隨作者游覽了金華的雙龍洞,洞中的景觀令人驚嘆。那奇妙的孔隙,奇特造型的石鐘乳和石筍,真不愧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觀。而且,我們還掌握了游記的寫作方法。記金華的雙龍洞山路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一片明艷寬大窄、險黑、奇、大按游覽順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7記金華的雙龍洞【教案匹配版】推薦?.ppt 17記金華的雙龍洞教案.doc 乳.wmv 浙.wmv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