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9張PPT)2020新人教版部編本五年級下冊語文 遨游漢字王國我愛你,漢字綜合性學習第2課時 閱讀材料 預學教材P48-50的五個閱讀材料: 1.漢字的發展歷史,你知道多少?各種字體大約是在什么時候產生的? 2.從這演變過程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3.甲骨文是怎樣發現的? 4.你知道的書法家有哪些?自主預學 同學們,漢字不光神奇、有趣,還有著悠久的歷史,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呢!只要我們主動地了解,積極地搜集,相信大家一定會了解到更多的歷史。那么,在漢字幾千年的歷史中,到底有哪些值得我們去了解呢?請大家一同走進課本的P48-50頁的閱讀材料。自主展學 1.認真閱讀“閱讀材料1—4”,思考:這四則材料分別從哪個方面介紹漢字的歷史和文化的? 2.除了上述這些漢字的歷史和文化外,你還知道哪些? 3.閱讀后,就自己的想法在小組內進行交流。閱讀要求:漢字的演變 (一)關于“漢字的演變”: 1.先觀察,說一說演變的過程,找漢字的演變。中國最早的漢字是什么? 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距今3600多年。甲骨文又稱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漢字的演變過程按時代和字體的對應,大體上可分為八種字體,具體如下:形成時代 代表性文字 主要載體 殷商 甲骨文 龜甲、獸骨 商周 金文 青銅器、石器 西周晚期 大篆(籀文) 石器 秦 小篆 石器 西漢 隸書 竹簡,帛 漢代 草書 帛、紙 東漢晚期 行書 帛、紙 漢魏 楷書(真書) 紙 漢字字形的演變過程古漢字階段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隸書楷書階段 隸書——草書——行書——楷書 演化規律:由繁入簡,由圓及方,逐漸擺脫圖 形味,形成符號性的表意文字。甲骨文展示金文展示金文是鑄造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主要應用在商代后期和西周時期。金文的象形度仍然比較高,但同時也有了線條化、平直化的趨勢。篆書隸書隸書,是小篆的簡便寫法,把小篆彎曲的線條改為平直的筆畫,字體進一步簡化。圖為湖北出土的秦隸竹簡。草書行書中國浙江的“蘭亭碑亭”是個有名的地方,當年,王羲之在這里寫下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圖為《蘭亭集序》的唐人摹本。行書楷書 楷書筆畫平直,字形方正,書寫簡便。直至今天,楷書仍是漢字的標準字體。 漢字的發展歷史,你知道多少?各種字體大約是在什么時候產生的?甲骨文是殷商時代的文字。 金文又叫鐘鼎文,盛行于西周。 大篆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時的一種文字,小篆是秦代實行書同文政策時頒行的統一字體。 隸書產生于秦代,盛行于漢代。 楷書又名真書、正書,產生于漢末,盛于魏、晉、南北朝,成熟于唐代,楷書和草書、行書也一直沿用到今天。甲骨文的發現 1.自己閱讀,說一說:甲骨文是怎樣發現的?2. 小組內互相說一說,再全班說一說。學習要求: 人們就把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叫作甲骨文。什么是甲骨呢?秉北并冊 書法欣賞 欣賞作品: 學生仔細觀察兩種字體的不同,說一說各自的特點? 你知道的書法家有哪些?了解他們有名的碑帖。制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必要性 1.看看各種民族文字,及各種異體字、不規范字。 2.如果不使用統一文字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各民族的文字水族的文字東巴文納西文傣文藏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是為推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范化、標準化及其健康發展,使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社會生活中更好地發揮作用,促進各民族、各地區經濟文化交流,根據憲法,制定的法規。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修訂通過,2001年1月1日起施行。此法確立了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定地位。 關于漢字的小故事 團字和圓字的漢字故事 一天上午,“團”在逛街,突然見到了“員”,他熱情地上去打招呼:“你好啊!圓!” “員”說:“我不認識你啊?” “團”說:“我們之前還在一起去給人家拜年,祝人家合家團圓,怎么天氣一熱,你把外套脫掉了,就不認識我了?” 自主拓學 關于漢字的小故事為漢字而被打了板子 一文書寫字常把筆畫寫錯。一次造名冊,將“陳”字的“阝”寫在了右邊,被長官打了二十大板。書生從此記住“阝”是應該寫在左邊的,結果不幸又寫錯了“鄭”字,又挨了二十大板。一日,一姓聶之人托他寫張狀子,文書大驚失色:“我寫了兩個‘耳’字,挨了四十大板,你又弄來三個‘耳’,要我命啊?!”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 有大把高質量資料?一線教師?一線教研員?歡迎加入21世紀教育網教師合作團隊!!月薪過萬不是夢!!詳情請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教學 內容 綜合性學習:遨游漢字王國-我愛你,漢字 第(2)課時備課 日期 月 日 課型 執教人 教學 目標 1..通過綜合性學習,幫助學生了解漢字的起源,感受漢字的有趣和神奇,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2.通過閱讀材料的學習,初步了解漢字的起源和演變。 3.在書法作品的欣賞中,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4.通過活動,激發學生對漢字的熱愛之情。教學 重難點 教學難點和難點:通過綜合性學習,幫助學生了解漢字的起源,感受漢字的有趣和神奇,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教學資源準備 課件教 學 過 程【自主預學】 預學教材P48-50的五個閱讀材料: 1.漢字的發展歷史,你知道多少?各種字體大約是在什么時候產生的? 2.從這演變過程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3.甲骨文是怎樣發現的? 4.你知道的書法家有哪些? 【自主展學】 一、激趣談話,導入新課 1.同學們,漢字不光神奇、有趣,還有著悠久的歷史,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呢!只要我們主動地了解,積極地搜集,相信大家一定會了解到更多的歷史。那么,在漢字幾千年的歷史中,到底有哪些值得我們去了解呢?請大家一同走進課本的P48-50頁的閱讀材料。 二、整體閱讀,了解漢字 (一)教師談話:首先,請大家一起走進課本P48-50頁,讓我們共同閱讀“閱讀材料1—4”,具體地了解漢字的歷史和文化吧。 (二)教師出示閱讀要求: 1.認真閱讀“閱讀材料1—4”,思考:這四則材料分別從哪個方面介紹漢字的歷史和文化的? 2.除了上述這些漢字的歷史和文化外,你還知道哪些? 3.閱讀后,就自己的想法在小組內進行交流。 (三)學生自學、討論、交流,教師參與學生活動。 三、學生匯報,教師點撥。 (一)關于“漢字的演變”: 1.先讓學生觀察,然后請學生說一說演變的過程,教師可以再找一兩個漢字的演變,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中國漢字演變的規律。中國最早的漢字是什么? 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距今3600多年。甲骨文又稱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 2.漢字的發展歷史,你知道多少?各種字體大約是在什么時候產生的? 甲骨文是殷商時代的文字。 金文又叫鐘鼎文,盛行于西周。 大篆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時的一種文字,小篆是秦代實行書同文政策時頒行的統一字體。 隸書產生于秦代,盛行于漢代。 楷書又名真書、正書,產生于漢末,盛于魏、晉、南北朝,成熟于唐代,楷書和草書、行書也一直沿用到今天。 3.從這演變過程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演化規律:由繁入簡,由圓及方,逐漸擺脫圖形味,形成符號性的表意文字。) (二)關于“甲骨文的發現” 1.學生自己閱讀,說一說:甲骨文是怎樣發現的,聽我來介紹。 2.后請學生在小組內互相說一說,最后請學生在全班說一說。 (三)關于“書法欣賞” 1. 欣賞教材作品:學生仔細觀察兩種字體的不同,說一說各自的特點。 2.然后教師再出示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書法作品共學生欣賞。 3.拓展:你知道的書法家有哪些?了解他們有名的碑帖。(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勤禮碑》、柳公權《玄秘塔碑》…… (四)制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必要性 1.先讓學生閱讀,教師明確指出國家在語言文字方面的重視力度大。 2.呈現各種民族文字,及各種異體字、不規范字。 3.找同學指出,如果不使用統一文字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 4.引導同學理解制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必要性,倡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規范的語言文字。 5.講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是為推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范化、標準化及其健康發展,使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社會生活中更好地發揮作用,促進各民族、各地區經濟文化交流,根據憲法,制定的法規。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修訂通過,2001年1月1日起施行。此法確立了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定地位。 三、總結回顧,布置任務 教師總結:通過上面“閱讀材料”的學習,我們不僅增長了更多的漢字歷史和文化方面的知識,而且更增進了對漢字的了解,加深了對漢字的熱愛之情。大家學習得很有收獲。 【自主拓學】 四、拓展延伸 關于漢字的小故事 團字和圓字的漢字故事 一天上午,“團”在逛街,突然見到了“員”,他熱情地上去打招呼:“你好啊!圓!” “員”說:“我不認識你啊?” “團”說:“我們之前還在一起去給人家拜年,祝人家合家團圓,怎么天氣一熱,你把外套脫掉了,就不認識我了?” 為漢字而被打了板子 一文書寫字常把筆畫寫錯。一次造名冊,將“陳”字的“阝”寫在了右邊,被長官打了二十大板。書生從此記住“阝”是應該寫在左邊的,結果不幸又寫錯了“鄭”字,又挨了二十大板。一日,一姓聶之人托他寫張狀子,文書大驚失色:“我寫了兩個‘耳’字,挨了四十大板,你又弄來三個‘耳’,要我命啊?!”教學 反思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綜合性學習:遨游漢字王國《我愛你,漢字》閱讀材料第2課時教案.docx 綜合性學習:遨游漢字王國《我愛你,漢字》閱讀材料第2課時課件.pptx 視頻:漢字的演變.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