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教學 內容 9.古詩三首《從軍行》 第(1)課時備課 日期 月 日 課型 執教人 教學 目標 1.了解邊塞詩歌的特點 2.借助教材注釋,結合課外資料,通過學習,正確理解古詩的大概意思。 3.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邊塞詩歌中意象的運用。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并默寫古詩。教學 重難點 重點: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的感情。 難點: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教學資源準備 課件教 學 過 程【自主預學】 1.預學教材P53,本單元的主題是什么?有哪些學習要求呢? 本單元主題是愛國為主題,學習要求有: (1)通過課文中動作、語言、神態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 (2)嘗試運用動作、語言、神態描寫,來表現人物的內心。 2.預學第9課《古詩三首》,熟讀古詩,自學生字和新詞。 3.課前搜搜: (1)了解樂府詩:漢樂府是指由朝廷樂府系統或相當于樂府職能的音樂管理機關搜集、保存而流傳下來的漢代詩歌。漢樂府掌管的詩歌按作用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供執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廟歌辭,其性質與《詩經》中“頌”相同;另一部分則是采集民間流傳的無主名的俗樂,世稱之為樂府民歌。 (2)玉門關簡介:玉門關,始置于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于此而得名。漢時為通往西域各地的門戶,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年一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門間的長城,玉門關當隨之設立。 【自主展學】 一、激趣導入,解題入境。 1. 導入課題:在每一個朝代,都有愛國的將士戍守邊關的動人事跡,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殺敵報國的雄心壯志。這節課,你們將一起學習一首樂府詩《從軍行》。(板書課題:從軍行,學生齊讀課題。) 2.了解題目:《從軍行》即從軍歌,是樂府詩題,這類詩大多描寫邊疆軍事生活。標題有的加上“歌”“引”“曲”“吟”“行”等,都屬于樂府詩。《從軍行七首》是王昌齡采用樂府舊題寫的一組邊塞詩,載于《全唐詩》卷一百四十三。我們今天學習的是其中的第四首《從軍行》(青海長云暗雪山)。《從軍行》樂府曲名,內容多寫邊塞情況和戰士的生活。 3.什么是邊塞詩?(邊塞詩又稱出塞詩,是以邊疆地區漢族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 二、整體通讀,把握詩境 1.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正確、讀通順。 2.指名朗讀。聽聽是否讀得既正確又通順。 3.教師范讀。 從軍行 【唐】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4. 簡介作者。 王昌齡:(698—約757)唐代詩人。字少伯,唐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公元727年(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公元734年(開元二十二年)中博學宏詞,授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再遷江寧丞,故世稱王江寧。約在公元737年(開元二十五年)秋,獲罪被謫嶺南。三年后北歸。公元748年(天寶七年)謫遷潭陽郡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安史亂后還鄉,道出亳州,被刺史閭丘曉所殺。王昌齡當時曾名重一時,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擅長七絕,被后世稱為“七絕圣手”。存詩一百七十余首,多為當時邊塞軍旅生活題材,描繪邊塞風光,激勵士氣,氣勢雄渾,格調高昂,手法細膩。有《王昌齡集》。 三、結合注釋,體會詩意 1.結合注釋,理解詞語意思。 (1)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將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軍戍守。 (2)長云:層層濃云。 (3)雪山:即祁連山,山巔終年積雪,故云。 (4)孤城:即玉門關。 (5)玉門關:漢置邊關名,在今甘肅敦煌西。一作“雁門關”。 (6)破:一作“斬”。 (7)樓蘭:漢時西域國名,即鄯善國,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東南一帶。西漢時樓蘭國王與匈奴勾通,屢次殺害漢朝通西域的使臣。此處泛指唐西北地區常常侵擾邊境的少數民族政權。 (8)終不還:一作“竟不還”。 2.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青海湖上蒸騰而起的漫漫云霧,遮得連綿雪山一片黯淡,邊塞古城,玉門雄關,遠隔千里,遙遙相望。 黃沙萬里,頻繁的戰斗磨穿了守邊將士身上的鎧甲,而他們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 四、想像結合,體會詩情 1.理解: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1)出示描繪圖景,觀察圖上景物,這一句描寫了幾個景物?(青海長云雪山) (2)寫邊疆地理位置和環境怎樣呢?(板書:環境惡劣)。 (3)一個“暗”字,給人以什么感覺?(沉重壓抑),指導朗讀,讀出沉重壓抑之感。 2.理解: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1)出示描繪圖景,觀察圖上景物,(孤城遙望) (2)這句意思:這句寫形勢的險惡,他們征戍在邊疆前沿,回望祖國只見玉門關一座孤城。(板書:思念家鄉)。 (3)“黃沙”、“百戰”、“穿金甲”說明了什么? “黃沙”形象點出邊塞戰場的特征。 “百戰”極言戰事之頻繁。 “穿金甲”是說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時間之長,戰斗之艱苦。 (4)指導朗讀:讀出孤寂、憂傷的語氣。 3.邊疆這樣艱苦,守邊將士又是怎樣做的呢?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4.小結:金甲盡管磨穿,將士們的報國壯志卻并沒有消磨,而是在連年戰爭和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將士們豪壯的誓言。齊讀末句,讀出激昂、堅定的語氣。 【自主練學】 1.作業:背誦并默寫古詩 2.借助注釋,說說下面詩句的意思,你體會到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意思:雖然在莽莽沙漠里已經身經百戰,連鎧甲都磨穿了,但若不徹底打垮敵人,決不返回。 體會:表達出戍邊將士不把敵人消滅誓不回家的決心和戍邊將士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 【自主拓學】 1.收集王昌齡《從軍行》的其它幾首小詩,然后讀一讀,背一背。 2.戰爭是殘酷的,是我們所有的痛恨的事。可是自古以來,天下從未真正太平過。此時此刻,仍有一些國家的人民在經受戰火的折磨。 中國人是熱愛和平的,我們希望在和平中與世界各國共同發展。但是毛主席曾說過:“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一旦有一天戰火燃起,一旦有一日,我們也踏上戰場,我們的耳畔也會響起千百年來愛國將士的豪壯誓言:“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板書設計】 從軍行 青海孤城 —— 懷念家鄉 黃沙 —— 環境惡劣 不還 —— 壯志報國教學 反思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27張PPT)2020新人教版部編本五年級下冊語文 9.古詩三首《從軍行》 1.預學教材P53,本單元的主題是什么?有哪些學習要求呢?2.預學第9課《古詩三首》,熟讀古詩,自學生字和新詞。自主預學本單元主題是愛國為主題,學習要求有:(1)通過課文中動作、語言、神態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2)嘗試運用動作、語言、神態描寫,來表現人物的內心。什么是樂俯詩? 樂府詩:漢樂府是指由朝廷樂府系統或相當于樂府職能的音樂管理機關搜集、保存而流傳下來的漢代詩歌。漢樂府掌管的詩歌按作用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供執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廟歌辭,其性質與《詩經》中“頌”相同;另一部分則是采集民間流傳的無主名的俗樂,世稱之為樂府民歌。課前搜搜 玉門關簡介:玉門關,始置于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于此而得名。漢時為通往西域各地的門戶,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年一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門間的長城,玉門關當隨之設立。課前搜搜 自主展學 在每一個朝代,都有愛國的將士戍守邊關的動人事跡,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殺敵報國的雄心壯志。這節課,你們將一起學習一首樂府詩《從軍行》。 《從軍行》即從軍歌,是樂府詩題,這類詩大多描寫邊疆軍事生活。標題有的歌”“引”“曲”“吟”“行”等,都屬于樂府詩。《從軍行七首》是王昌齡采用樂府舊題寫的一組邊塞詩,載于《全唐詩》卷一百四十三。我們今天學習的是其中的第四首《從軍行》(青海長云暗雪山)。《從軍行》樂府曲名,內容多寫邊塞情況和戰士的生活。 (邊塞詩又稱出塞詩,是以邊疆地區漢族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什么是邊塞詩? 從軍行【唐】王昌齡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698—約757)唐代詩人。字少伯,唐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公元727年(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公元734年(開元二十二年)中博學宏詞,授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再遷江寧丞,故世稱王江寧。約在公元737年(開元二十五年)秋,獲罪被謫嶺南。三年后北歸。公元748年(天寶七年)謫遷潭陽郡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安史亂后還鄉,道出亳州,被刺史閭丘曉所殺。王昌齡當時曾名重一時,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擅長七絕,被后世稱為“七絕圣手”。存詩一百七十余首,多為當時邊塞軍旅生活題材,描繪邊塞風光,激勵士氣,氣勢雄渾,格調高昂,手法細膩。有《王昌齡集》。 結合注釋,理解詞語意思。(1)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將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軍戍守。(2)長云:層層濃云。(3)雪山:即祁連山,山巔終年積雪,故云。(4)孤城:即玉門關。(5)玉門關:漢置邊關名,在今甘肅敦煌西。一作“雁門關”。(6)破:一作“斬”。(7)樓蘭:漢時西域國名,即鄯善國,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東南一帶。西漢時樓蘭國王與匈奴勾通,屢次殺害漢朝通西域的使臣。此處泛指唐西北地區常常侵擾邊境的少數民族政權。(8)終不還:一作“竟不還”。 青海湖上蒸騰而起的漫漫云霧,遮得連綿雪山一片黯淡,邊塞古城,玉門雄關,遠隔千里,遙遙相望。 黃沙萬里,頻繁的戰斗磨穿了守邊將士身上的鎧甲,而他們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青海長云暗雪山 理解: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1)結合描繪圖景,觀察圖上景物,這一句描寫了幾個景物?( )(2)寫邊疆地理位置和環境怎樣呢?( ) (3)一個“暗”字,給人以什么感覺?( ),指導朗讀,讀出沉重壓抑之感。 青海長云雪山環境惡劣沉重壓抑孤城遙望玉門關 理解: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1)結合描繪圖景,觀察圖上景物,( )(2)這句意思: 孤城遙望這句寫形勢的險惡,他們征戍在邊疆前沿,回望祖國只見玉門關一座孤城。(思念家鄉)黃沙百戰穿金甲 (3)“黃沙”、“百戰”、“穿金甲”說明了什么?(4)指導朗讀:讀出孤寂、憂傷的語氣。 “黃沙”形象點出邊塞戰場的特征。“百戰”極言戰事之頻繁。“穿金甲”是說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時間之長,戰斗之艱苦。不破樓蘭終不還 邊疆這樣艱苦,守邊將士又是怎樣做的呢?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金甲盡管磨穿,將士們的報國壯志卻并沒有消磨,而是在連年戰爭和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將士們豪壯的誓言。齊讀末句,讀出激昂、堅定的語氣。 1.作業:背誦并默寫古詩2.借助注釋,說說下面詩句的意思,你體會到了詩人怎樣的感情?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意思:雖然在莽莽沙漠里已經身經百戰,連鎧甲都磨穿了,但若不徹底打垮敵人,決不返回。體會:表達出戍邊將士不把敵人消滅誓不回家的決心和戍邊將士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自主練學 1.收集王昌齡《從軍行》的其它幾首小詩,然后讀一讀,背一背。 2.戰爭是殘酷的,是我們所有的痛恨的事。可是自古以來,天下從未真正太平過。此時此刻,仍有一些國家的人民在經受戰火的折磨。中國人是熱愛和平的,我們希望在和平中與世界各國共同發展。但是毛主席曾說過:“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一旦有一天戰火燃起,一旦有一日,我們也踏上戰場,我們的耳畔也會響起千百年來愛國將士的豪壯誓言:“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自主拓學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 有大把高質量資料?一線教師?一線教研員?歡迎加入21世紀教育網教師合作團隊!!月薪過萬不是夢!!詳情請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9.古詩三首《從軍行》第1課時教案.docx 9.古詩三首《從軍行》第1課時課件.pptx 視頻素材:《從軍行》—王昌齡.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