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談酸奶制作的教學教材分析學生對微生物類群有基本的了解之后,教師希望學生能從生活中的技術出發(fā),驅動學生比較系統(tǒng)的了解發(fā)酵工程這一高新技術,在此基礎上,請學生嘗試酸奶的制作原理,并能付諸于實踐,完成酸奶制作并掌握基本方法。課程目標(一)知識目標:1.說出酸奶的制作原理? ????2.列出影響酸奶發(fā)酵的因素(二)能力目標:1.嘗試制作酸奶的方法并能解釋原因2.通過小組探究、 收集資料、回報探究結果等活動,提高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1.體驗制作酸奶的過程2.培養(yǎng)勤于思考、勤于動手的學習習慣教學重難點 重點: 發(fā)酵食品的制作方法難點: 發(fā)酵食品的制作過程課前準備:新鮮牛奶、 蔗糖、酸奶、燒杯、酒精燈、玻璃瓶等。教學理念本節(jié)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實驗設計和操作實踐,培養(yǎng)學生設計實驗,動手操作,收集證據等科學探究能力。本節(jié)課首先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課前做好酸奶實驗,請學生觀察,在整個教學中,采用自學——探討——歸納方法,并自主參與,使學生有較大自主性,在學習中體會已有知識的不足和進一步探究、拓展的必要性。教學過程[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以前,居住在土耳其高原的古代游牧民族就已經制作和飲用酸奶了。最初的酸奶可能起源于偶然的機會。那時羊奶存放時經常會變質,這是由于細菌污染了羊奶所致,但是有一次空氣中的酵母菌偶爾進入羊奶,使羊奶發(fā)生了變化,變得更為酸甜適口了。這就是最早的酸奶。牧人發(fā)現這種酸奶很好喝。為了能繼續(xù)得到酸奶,便把它接種到煮開后冷卻的新鮮羊奶中,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yǎng)發(fā)酵,便獲得了新的酸奶。 20世紀初,俄國科學家伊·緬奇尼科夫在研究保加利亞人為什么長壽者較多的現象時,調查發(fā)現這些長壽者都愛喝酸奶。他還分離發(fā)現了酸奶的酵母菌,命名為 “保加利亞乳酸桿菌”。緬奇尼科夫的研究成果使西班牙商人薩克·卡拉索很受,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建立酸奶制造廠,把酸奶作為一種具有藥物作用的 “長壽飲料”放在藥房銷售,但銷路平平。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卡拉索來到美國又建了一座酸奶廠,這次他不再在藥店銷售了,而是打入了咖啡館、冷飲店,并大作廣告,很快酸奶就在美國打開了銷路,并迅速風靡了世界。教師拿出預先買好的酸奶,還有自己先做的酸奶展示,推出標題——酸奶的制作。?[二]新課講解??師生解讀實驗原理提問:1、制作酸奶,離不開酵母菌。請談談你對酵母菌這種微生物的了解。? [教師補充酵母菌的分布:分布廣泛,但多分布在含糖較高的偏酸環(huán)境中,如水果、花、樹皮上]2、請思考酸奶釀制的原理。?回顧真菌的結構、代謝類型等知識。清楚它的分布。自然聯(lián)想到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過程。學生之間相互補充,在自己的知識結構中完善酵母菌的有關知識。引導學生明確實驗原理。?探討酸奶實驗中應控制的發(fā)酵條件??提問:1、在酵母菌發(fā)酵過程中,如果要使酵母菌進行大量繁殖,應怎樣處理?2、如果要獲得酸奶,應怎樣處理?學生明確對氧氣的要求后,再提問:3、制作酸奶時還需要控制什么條件?若學生有困難,可提示:??①酵母菌的有氧、無氧呼吸是一系列酶促反應——引致對溫度的要求。(20℃時為繁殖的最佳溫度; 18-25℃為發(fā)酵的最適溫度)??②若密封的發(fā)酵罐中,有大家熟悉的酵母菌和乳酸菌,對實驗結果有無影響?——引致避免污染發(fā)酵液的注意事項。討論明確酵母菌進行大量繁殖需有氧條件;獲得酸奶需無氧條件。得出酵母菌發(fā)酵條件中對氧氣的要求“有氧→無氧”?? 思考、討論,明確發(fā)酵(制作酸奶)時對溫度等條件的要求。???引導學生明確發(fā)酵時對氧氣、、溫度等的要求。在此過程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實驗裝置的設計?導學生根據實驗中應控制的發(fā)酵條件,設計裝置圖。??分小組討論、設計實驗裝置圖?培養(yǎng)學生對實驗裝置的設計能力?設計實驗方案并完成實驗1、引導學生分組設計實驗方案,組織組間互評其可行性。2、引導學生討論實驗材料的準備如奶粉、即可通氣又可密封的容器(可簡易:大可樂瓶)等等,以及對材料處理時的注意事項。盛放容器要清洗干凈等等。3、強調實驗過程中發(fā)酵條件控制如奶粉只裝容器的三分之二的空間,注意間隔排氣、可適當加糖等等4、組織學生完成實驗,指導學生對過程與結果進行記錄。1、分組討論、確定本組的實驗方案。2、交流方案,對可行性作出評價及建議3、分工協(xié)作,完成實驗4、對過程與結果進行記錄。?培養(yǎng)學生協(xié)作、探究能力,動手能力評價能力等。?總結評價1、教師對各小組自制的酸奶用統(tǒng)一容器盛放且標號,教師和各小組代表品嘗后評定相應等級。2、引導各小組匯報實驗結果,總結成功或失敗原因,找出改進措施。3、教師從各組的方案設計、組員參與意識、協(xié)作能力、成果展示(品嘗后評定的等級)、分析總結等方面做出評價。具體評價方案見附錄。??各小組匯報實驗結果,總結成功或失敗原因,找出改進措施。?培養(yǎng)學生對結果進行分析與評價的能力,體會成功的快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