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10高考試題質量分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10高考試題質量分析

資源簡介

2010年高考評價及新一輪復習建議
湖北武漢二中 鄭淑琴(430010)
一、2010年高考《理科綜合》生物試卷類型:
1、新課標地區:(新課標版,各地教材不一)
(1)課標全國卷:滿分90分,其中選擇題6題共36分,非選擇題4題共39分,選做題1題共15分。
適用地區:陜西、黑龍江、吉林、寧夏、遼寧
(2)自主命題卷:分值不等
適用地區:北京、天津、山東、廣東、江蘇、湖南、安徽、浙江、福建
2、非課標地區:(大綱版)
(1)大綱版全國卷I:滿分72分,其中選擇題5題共30分,非選擇題4題共42分。
適用地區:湖北、河南、河北、山西、廣西、江西
(2)大綱版全國卷II:滿分72分,其中選擇題5題共30分,非選擇題4題共42分。
適用地區:青海、新疆、西藏、貴州、甘肅、云南、內蒙古
3、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
適用地區:上海
二、2010年高考《理科綜合》(湖北卷)生物試題特點:
2010年高考《理科綜合》(湖北卷)生物試題整體體現了“課改導向,穩中求變”的特點。試卷結構保持穩定;試卷內容推陳出新,在重點考查基礎知識的同時,突出了包括思維能力在內的多方面的能力考查;試題的靈活性和綜合性特點明顯,知識密度高,綜合性強,命題素材來自于教材或經典實驗,難度適中,沒有偏題怪題,設計有創意;試題內容理論聯系實際,貼近考生、貼近時代、貼近社會,符合我省的高中教學實際,反映了新課程的基礎性、創造性、選擇性和時代性等顯著特征,達到了考基礎、考能力、考素質、考潛能的考試目標,相信該試題將積極引導我省中小學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
1、充分體現新課程基本理念:
2010年高考《理科綜合》(湖北卷)生物試題全卷從內容到形式很好的體現了新課程的基本理念的各個方面: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提高每個高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是本課程標準實施中的核心任務(《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P2),而構成生物科學素養的一個重要組成方面就是生物科學領域中核心的基礎知識。2010年高考理綜(湖北卷)注重考查考生對生物學核心知識、主干知識內容的掌握和應用水平, 包括:細胞膜的功能(第1題)、C3植物及C4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第2題)、生態系統的功能(第5題)、植物的激素調節(第31題)、動物的神經調節(第32題)、遺傳的基本規律(第33題)、微生物的培養(第34題)等,涉及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冊、必修第二冊以及選修本的部分核心主干知識。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指出:課程標準的設計要面向全體學生(《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P2)。2010年高考理綜(湖北卷)試題有難有易,甚至在一大題的不同小題也是有難有易,例如第34題中(1)、(2)小題一般學生均可答出,但(3)小題要答出則頗費腦筋;再如第33題,(1)、(2)小題很容易答出,(3)小題前三空也能順利答出,但最后一空就不那么容易答出了。還有第34題同樣也是這個特點。這種設計既有利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下筆做,而且還能從能力的角度區分學生的不同水平,有一定區分度,能較好地體現高考的選拔功能。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倡導探究性學習(《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P2—3),強調“重在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指出要“逐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 2010年高考理綜(湖北卷)不僅在考查考生處理信息能力(例如第5題、第31題、第32題)、批判性思維能力(例如第31題、第33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第3題、第4題、第31題、第33題)等探究能力方面有創新,而且在考查考生發散思維(例如第3題、第4題)、求異思維(例如第1題)、創新思維(例如第3題、第31題)等思維能力方面也有建樹,實現了考素質、考潛能的目標。
批判性思維能夠對一件事情給出更多可選擇的解釋,思考研究結果的意義,并能運用所獲得的新知識來解決社會和個人問題,它具有創造性和建設性。(引自《新課程高考生物科命題研究》P61)
20世紀90年代,鑒于批判性思維定義的嚴重分歧,美國哲學學會運用德爾菲(Delphi)方法(反復詢問調查+專家意見+直觀結果的方法), 將批判性思維界定為批判性思維是有目的的、自我校準的判斷。這種判斷導致解釋,分析,評估,推論以及對判斷賴以存在的證據、概念、方法、標準或語境的說明。
  批判性思維沒有學科邊界,任何涉及智力或想像的主題都可從批判性思維的視角來審查。批判性思維既體現思維技能水平,也凸顯現代人文精神。它是一種不可缺少的探究工具,是教育的解放力量,是人們的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強大資源。
批判性思維教育的直接目標是培育好的批判性思維者,即能夠整合批判性思維的各種技能并加以有效運用,增強在其他學科學習和日常生活中運用這些有力工具的自信心、自覺性和具備良好判斷力的人。好的批判性思維者既包括技能的維度也包括氣質的維度。核心批判性思維技能包括:解釋(interpretation)、分析(analysis)、評估(evaluation)、推論(inference)、說明(explanation)和自我校準(self-regulation)。 (引自百度百科)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強調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強調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中學習生物學,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學的核心概念(《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P3)。2010年高考理綜(湖北卷)試題特別注意從現實生活及時代發展出發選擇素材,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相關問題,以考查考生對生物科學核心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應用這些概念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以給植物葉片飼喂14CO2實驗考查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第2題)、以農業生態系統模型考查生態系統的功能(第5題)、以植物的黃化苗考查植物激素調節(第31題)、以動物(脊蛙)的反射實驗考查反射弧的概念(第32題)、以南瓜的雜交育種過程考查孟德爾的遺傳規律的運用(第33題)等。
2、穩定中求發展求變化:
與往年相比較,2010年高考《理科綜合》(湖北卷)生物試題呈現出“穩”與“變”的特點。“穩”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試卷結構及分值穩定不變,即:5選+4非選共72分;二是考查目標穩定不變,即:以知識為載體,以能力立意為考查目標。而“變”則表現在:一是試題更靈活、更綜合;二是選材更巧妙、更貼近生活和時代;三是設計更創新、更能考查潛能。
歷年高考均以能力立意為考查目標,所以高考試題對能力的考查始終是大家關注的一個焦點。對照2010年《考試大綱》對能力的考查要求,具體分析2010年高考《理科綜合》(湖北卷)生物試題對能力的考查,不難發現,大綱版與課標版的一些說法與要求之間已經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呈現出了本質上的一致性。大綱版的能力要求有四個方面,其中“理解能力”的考查在2010年高考中突出考查了“靈活應用核心概念的能力”和“綜合應用相關概念的能力”,例如:第1題、第3題、第4題、第32(3)題、第34(2)題;“實驗與探究能力”、“綜合運用能力”的考查在2010年高考中突出考查了“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創新思維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第2 題、第3題、第4題、第5題、第32題、第31題、第33題;“ 獲取信息能力”的考查在2010年高考中突出考查了“處理信息的能力”,例如:第5題、第31題、第32題、第33題。
三、2010年高考《理科綜合》(湖北卷)生物試題分析:
2010年高考《理科綜合》(湖北卷)得分情況
題號
滿分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難度系數
區分度
零分人數
有效卷數
1
6
6
0
4.33
0.72
0.54
75143
270583
2
6
6
0
4.16
0.69
0.41
83056
270583
3
6
6
0
4.88
0.81
0.44
50558
270583
4
6
6
0
4.89
0.82
0.27
50068
270583
5
6
6
0
3.85
0.64
0.52
97157
270583
31
8
8
0
0.22
0.03
0.18
256015
270583
31-1
4
4
0
0.17
0.04
0.16
258573
270583
31-2
4
4
0
0.05
0.01
0.09
266522
270583
32
10
10
0
5.08
0.51
0.63
9255
270583
32-1
4
4
0
1.62
0.41
0.42
95940
270583
32-2
2
2
0
0.57
0.29
0.41
193369
270583
32-3
4
4
0
2.89
0.72
0.53
12511
270583
33
12
12
0
3.5
0.29
0.55
23147
270583
33-1
2
2
0
1.59
0.8
0.45
26049
270583
33-2
4
4
0
1.30
0.35
0.52
112842
270583
33-3
6
6
0
0.53
0.09
0.28
236924
270583
34
12
12
0
6.5
0.54
0.66
8874
270583
34-1
6
6
0
4.42
0.74
0.63
9703
270583
34-2
6
6
0
2.08
0.35
0.51
58590
270583
說明:難度系數 < 0.3為高難度,0.3 – 0.7為中等難度,> 0.7為低難度。區分度 > 0.4為優,0.4 – 0.3為良,0.3 – 0.2為可,< 0.2為差。
1、下列過程中,不直接依賴細胞膜的流動性就能完成的是( )
A、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 B、吞噬細胞對抗原的攝取
C、mRNA與游離核糖體的結合 D、植物體細胞雜交中原生質體融合
答案:C
【分析】本試題以細胞膜的結構特點——流動性為核心,以與細胞膜結構特點相關的生理過程為命題材料,綜合考查考生對細胞膜流動性的理解程度,以及對細胞器的結構特點的掌握程度。
細胞的內吞(B項)與外排(A項)直接依賴于細胞膜的流動性才能完成;原生質體是指除去細胞壁但保留有細胞膜的植物細胞,不同原生質體之間的融合實質上就是不同植物細胞的細胞膜的融合,這也是通過細胞膜的流動性完成的(D項);而游離核糖體由蛋白質與rRNA構成,不具有膜結構,所以mRNA與之結合也就與膜結構無關了。
有關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的知識不僅是整個生物學的基礎知識,也是高中生物學的核心知識和主干知識,許多生物學原理、過程及相關應用(例如:細胞工程等)都是建立在此基礎上的,所以成為高考的常考知識點。只是本試題對該知識點的考查更靈活,備選項也更具有迷惑性,因此也更能考查考生“靈活應用核心概念的能力” 和“綜合應用相關概念的能力”。
2、光照條件下,給C3植物和C4植物葉片提供14CO2,然后檢測葉片中14C。下列有關檢測結果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從C3植物的淀粉和C4植物的葡萄糖中可檢測到14C
B、在C3植物和C4植物呼吸過程產生的中間產物中可檢測到14C
C、隨光照強度增加,從C4植物葉片中可檢測到含14C的C4大量積累
D、在C3植物葉肉組織和C4植物葉維管束鞘的C3中可檢測到14C
答案:C
【分析】本試題以光合作用的有關實驗為命題材料,綜合考查考生對光合作用過程及產物、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關系、C3植物與C4植物的區別以及C4途徑的基本特點等知識理解程度以及辨析能力。
CO2既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又是呼吸作用的產物,給綠色植物提供被標記的14CO2,在光照條件下,光合作用的中間產物(C3、C5)及終產物(葡萄糖、淀粉等)中均出現14C,并且呼吸作用的中間產物(丙酮酸)及終產物(CO2)中也可出現14C,只是C3植物光合作用全過程均發生在葉肉細胞而C4植物光合作用中CO2第一次固定(C4的形式)發生在葉肉細胞中第二次固定(C3的形式)發生在葉的維管束鞘細胞中,所以A、B、D項對;但是C4植物第一次固定CO2生成的C4化合物在很短的時間內(1s)99%都轉化成C3,因此不可能大量積累,故,C項錯。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既是高中生物學中的核心知識、主干知識,也是歷年高考的常考知識點。本試題選擇相關知識點作為迷惑項,例如:光合作用產物的區別、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區別、中間產物與終產物的區別、C3植物與C4的光合作用過程及部位的區別等等,把常考知識點考出了新意,不僅考查了考生對核心基礎知識理解的深入程度,而且還考查了考生對核心基礎知識的思辨能力。
3、下列四種現象中,可以用圖1表示的是( )
A、理想條件下種群數量隨時間的變化
B、一個細胞周期中DNA含量隨時間的變化 圖1
C、條件適宜、底物充足時反應速率隨酶量的變化
D、在適宜條件下光合作用強度隨CO2含量的變化
答案:D
【分析】本試題考查用曲線圖表示某些生理過程(種群增長、細胞分裂、酶促反應、光合作用)中數量變化規律及影響因素。
理想條件下種群數量增長呈“J”型(A項錯);細胞周期中DNA數量的變化規律是由2N→4N→2N(B項錯);酶促反應中,當溫度、pH等條件適宜且底物充足時,反應速率呈直線增加(C項錯)。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內因也有外因,當其他條件(如:光照強度、溫度等)適宜時,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與呼吸作用放出的CO2量相等時的外界CO2濃度稱作CO2補償點。外界CO2濃度低于此濃度時,一般無法測出植物光合作用強度,故曲線無法反映;而當外界CO2濃度高于此濃度時,隨其增加光合作用強度增加,直到CO2飽和點(光合作用強度不再增加的點),故D項正確。(其實該圖為大綱版教材高中《生物》選修本P32圖2—8)
本試題考查考生用不同形式(文字、曲線等)表達生物學現象、事實、規律的能力,不僅能考查考生綜合應用相關概念的能力。而且還能考查考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關于在自然條件下,某隨機交配種群中等位基因A、a頻率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在某種條件下兩種基因的頻率可以相等
B、該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只與環境的選擇作用有關
C、一般來說,頻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狀更適應環境
D、持續選擇條件下,一種基因的頻率可以降為零
答案:B
【分析】本試題考查考生對種群基因頻率的理解程度。
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而影響種群基因頻率的因素既有外因(如:自然選擇等)又有內因(如:遺傳漂變、遷入遷出等),故B項錯。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種群的基因頻率也是不斷在變化的。在某些特殊條件下,一對等位基因的基因頻率可以相等,例如:當AA=25%,aa=25%,Aa=50%時,A=50%,a=50%;也可能出現一種基因為零的情況,例如:基因A所控制的性狀致死時,A=0,a=100%。而環境條件通過選擇性狀來選擇基因,因此,當環境條件變化時,選擇保留下來的有利性狀(即:與環境相適應的性狀)是由有利基因控制的,所以,A項、C項、D項均正確。
本試題圍繞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情況,考查考生對基因頻率概念靈活應用的能力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考生對該概念不是深入理解,而僅僅是死背下來,對這是個選項可能就無法正確選擇。
5、圖2是一個農業生態系統模式圖,關于該系統的敘述,
錯誤的是( )
A、微生物也能利用農作物通過光合作用儲存的能量
B、沼氣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該生態系統的分解者
C、沼渣、沼液作為肥料還田,使能量能夠循環利用
D、多途徑利用農作物可提高該系統的能量利用效率 圖2
答案:C
【分析】本試題通過農業生態系統模型考查考生對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理解程度。
該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農作物)通過光合作用儲存的能量不僅能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還能為本系統的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發展提供物質和能量基礎,故A項對;據圖知,該生態系統中農作物的殘枝敗葉、人及家畜的糞便等均置于沼氣池中,而沼氣池中的微生物將對其進行分解、轉化,故為分解者,所以B項對;沼氣池中沼渣、沼液還田,是獎微生物分解植物殘枝敗葉、人及家畜糞便的等之后的物質提供給農作物生長發育所需,這種做法較之傳統農業模式既增加了對農作物的利用途徑,又促進了該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還提高了該生態系統的能量利用效率,故D項對;但任何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是不能夠循環利用的,故C項錯。
本試題以模式圖的形式考查考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應用獲得的信息及相關生物學知識(生態系統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1、(8分)從某植物長勢一致的黃化苗上切取等長幼莖段(無葉和側芽),自莖頂端向下對稱縱切至約3/4處。將切開的莖段浸沒在蒸餾水中。一段時間后,觀
察到半邊莖向外彎曲生長,如圖19所示。若上述黃化苗莖段中的生
長素濃度是促進生長的,放入水中后半邊莖內、外兩側細胞中的生長
素濃度都不會升高。請僅根據生長素的作用特點分析半邊莖向外彎曲
生長這一現象,推測出現該現象的兩種可能原因。 圖19
原因一是 。
原因二是 。
答案:內側細胞中的生長素濃度比外側細胞中的高,所以內側細胞生長較快 內、外兩側細胞中的生長素濃度相同,但該濃度更有利于內側細胞的生長(其他合理答案也給分)
【分析】本試題考查考生對生長素促進生長作用的理解程度。
本試題以一段文字及一個示意圖的形式,提供足夠的信息——實驗條件、實驗處理、實驗結果等,限定某些條件——生長素濃度僅促進生長,不抑制生長;切開的莖的內、外側細胞中的生長素濃度都不會升高,所以也進限于促進生長,要求考生推測出現圖示現象的兩種可能原因。依據題設信息及限定條件,推測出現該現象的原因應主要從以下兩方面來考慮:一是生長素的生理作用是促進細胞生長,促進細胞體積的縱向增大,促進蛋白質的合成等,與新陳代謝密切相關,所以生長素可能會向新陳代謝旺盛的部位移動,從而造成內側細胞中生長素濃度略高,生長略快;二是根據“植物的不同部位的細胞對生長素濃度的敏感程度不同”的原理推測,內側細胞對生長素濃度較為敏感,所以促進生長效應較為明顯。(當然也可能有其他方面的推測。)
本試題的設問角度能充分考查考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及創新思維能力。這種考查方向在往年的高考理綜生物(湖北卷)中還從來沒有出現過,而且即使在課標版考綱要求中,也應屬于較高層次的能力考查要求。
從考生得分情況分析,本試題屬于高難度題。但從知識的角度來說,本試題不應該屬于難題;而從能力角度看,由于考生平時缺乏創新思維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方面的針對性訓練,因此,在考場上不可能放開思維,大膽猜想。再加上得分的壓力,以及時間有限,很多考生選擇放棄答題,即便勉強作答,也是超出了題設條件的限制,同樣無法得分。
值得說明的是,本試題的命題素材來自潘瑞熾、董愚得著《植物生理學》(下冊)P216生長素發現史所列舉的經典實驗——豌豆劈莖法中的一部分(將黃化的豌豆莖用刀劈成對稱的兩半后,放置水中,劈莖的兩臂向外彎曲,而浸在生長素溶液里的劈莖則向內彎。生長素的濃度和劈莖兩臂向內彎曲的程度成正比)。另一個實驗成為另一道題的命題素材,今年同時出現在課標版全國卷理綜生物試題中:
30、(9分)從某植物長勢一致的黃化苗上切取等長幼莖段(無葉和側芽),將莖段自頂端向下對稱縱切至約3/4處后,浸沒在不同濃度的生長素溶液中,一段時間后,莖段的半邊莖會
向切面側彎曲生長形成彎曲角度(a)如圖甲,a與生長素濃度的關系如圖乙。請回答:
(1)從圖乙可知,在兩個不同濃度的生長素溶
液中,莖段半邊莖生長產生的彎曲角度可以相同,
請根據生長素作用的特性,解釋產生這種結果的
原因,原因是 。
(2)將切割后的莖段浸沒在一未知濃度的生長
素溶液中,測得其半邊莖的彎曲角度a1,從圖乙
中可查到與a1對應的兩個生長素濃度,即低濃度
(A)和高濃度(B)。為進一步確定待測溶液中生長素的真實濃度,有人將待測溶液稀釋至原濃度的80%,另取切割后的莖段浸沒在其中,一段時間后測量半邊莖的彎曲角度將得到a2,請預測a2與a1相比較的可能結果,并得出相應的結論: 。
答案:(1)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具有雙重性,最適生長素濃度產生最大彎曲角度a值,高于最適濃度時有可能出現與低于最適濃度相同的彎曲生長,從而產生相同的彎曲角度a
(2)若a2小于a1,則該溶液的生長素濃度為A;若a2大于a1,則該溶液的生長素濃度為B
【分析】在該試題中,考查考生對生長素作用特性——兩重性的理解及應用該原理分析相關實驗處理并得出相應結論的能力。該試題僅對考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考查,并沒有涉及到考查考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及創新思維能力,因此在能力要求上較大綱版全國卷I(即湖北卷)理綜第31題還要低一個層次。
32、(10分)用去除腦但保留脊髓的蛙(稱脊蛙)為材料,進行反射活動實驗。請回答與此有關的問題:
(1)用針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可觀察到該后肢出現收縮活動。
該反射活動的感受器位于左后肢趾部的 中,神經中樞
位于 中。
(2)反射活動總是從感受器接受刺激開始到效應器產生反應結束,
這一方向性是由 所決定的。 圖20
(3)剪斷支配脊蛙左后肢的傳出神經(見圖20),立即刺激A端 (能、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縮活動;刺激B端 (能、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縮
活動。若刺激剪斷處的某一端出現收縮活動,該活動 (能、不能)稱為反射活動,主要原因是 。
答案:(1)皮膚 脊髓 (2)突觸的結構 (3)能 不能 不能 反射弧結構不完整(其他合理答案也給分)
【分析】本試題考查考生對反射及反射弧的理解程度。
本試題以脊蛙的反射活動實驗為命題材料,結合示意圖,考查反射弧的組成以及反射活動中涉及的相關基礎知識,考查的能力要求有“靈活應用核心概念的能力”(如(3)小題最后一空)、“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考生得分情況來看,本試題屬于中等難度題。
33、(12分)現有4個純合南瓜品種,其中2個品種的果形表現為圓形(圓甲和圓乙),1個表現為扁盤形(扁盤),1個表現為長形(長)。用這4個南瓜品種做了3個實驗,結果如下:
實驗1:圓甲×圓乙,F1為扁盤,F2中扁盤:圓:長=9:6:1
實驗2:扁盤×長,F1為扁盤,F2中扁盤:圓:長=9:6:1
實驗3:用長形品種植株的花粉分別對上述兩個雜交組合的F1植株授粉,其后代中扁盤:圓:長均等于1:2:1。
綜合上述實驗結果,請回答:
(1)南瓜果形的遺傳受 對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 定律。
(2)若果形由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用A、a表示,若由兩對等位基因控制用A、a和B、b表示,以此類推,則圓形的基因型應為 ,扁盤的基因型應為 ,長形的基因型應為 。
(3)為了驗證(1)中的結論,可用長形品種植株的花粉對實驗1得到的F2植株授粉,單株收獲F2中扁盤果實的種子,每株的所有種子單獨種植在一起可得到一個株系。觀察多個這樣的株系,則所有株系中,理論上有1/9的株系F3果形均表現為扁盤,有 的株系F3果形的表現型及其數量比為扁盤:圓=1:1,有 的株系F3果形的表現型及其數量比為 。
答案:(1)兩 自由組合 (2)A_bb和aaB_ A_B_ aabb (3)4/9 4/9 扁盤:圓:長=1:2:1
【分析】本試題考查考生對孟德爾的自由組合定律的理解程度。
本試題給出的南瓜的果形有圓形、扁盤形,長形三種,雜交實驗獲得的F2性狀分離比為扁盤:圓:長=9:6:1,這個比例顯然是9:3:3:1的變形。由此不難推測出南瓜的果形這一對相對性狀是由兩對等位基因控制的,且它們遵循孟德爾的自由組合定律。又由于圓甲×圓乙,F1為扁盤;扁盤×長,F1為扁盤;可知扁盤形的基因型應為A_B_,圓形應為A_bb和aaB_,長形應為aabb。仔細閱讀并分析第(3)小題給出的文字信息可知,該實驗處理實際上是對上述實驗1中F2所有的植株分別進行測交,然后推測其后代F3的各種表現型及其分離比。這需要再次運用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進行邏輯推理。
本試題考查考生對文字信息的處理能力,以及運用自由組合定律分析雜交實驗并得出結論的能力。
從考生得分情況來看,本試題屬于中等偏難題。由于第(3)小題題設條件文字閱讀量較大,敘述方式又是學生所不熟悉的,加上時間有限,一些學生匆忙之中也只得放棄作答,造成失分嚴重,從而使整題的難度增加。
34、(12分)下列是與微生物培養有關的問題,請回答:
(1)某細菌固體培養基的組成成分是KH2PO4、NaHPO4、MgSO4、葡萄糖、尿素、瓊脂和蒸餾水,其中凝固劑是 ,碳源是 ,氮源是 。已知只有能合成脲酶的細菌才能在該培養基上生長,故該培養基屬于 培養基。按照化學成分分類,該培養基屬于 培養基。從同化作用類型看,用該培養基培養的細菌屬于 。
(2)將少量細菌接種到一定體積的液體培養基中,適宜條件下培養,定時取樣測定菌體數目,以時間為橫坐標,以菌體數目的對數為縱坐標,可以得到細菌的 曲線。該曲線中以菌體數目的對數作為縱坐標的原因是 。實驗室中,為了獲得形態和生理特征一致的菌體,一般應在 期取材;在生產中,常收集培養至 _期的細菌用于次生代謝產物的提取。
答案:(1)瓊脂 葡萄糖 尿素 選擇 合成 異養型 (2)生長 培養的細菌以指數形式增殖,取對數便于反映細菌群體的生長規律(其他合理答案也給分) 對數 穩定
【分析】本試題考查考生對微生物營養、生長、培養等方面的基礎知識的理解及掌握程度;考查的能力要求方面基本上是對基礎知識的再現能力,僅在第(2)小題的第二空中考查了“靈活應用核心概念的能力”。整道題的能力考查要求屬于較低水平的要求。
從考生得分情況看,本試題似乎屬于中等難度題。其實是由于很多考生由于時間不夠,來不及作答,造成很多空白卷,才使得本試題得分偏低。從統計數據得到的結果與試題本身的實際情況不太符合,這應該是非學科因素造成的。
四、2011年高考復習建議:
1、用新課程理念指導教學和備考:
2010年高考(湖北卷)的特點已經清楚地告訴我們,課改不是一年后、兩年后的事情,而是今年的事情,是現在的事情。如果我們仍然抱著老觀念不放,不及時更新教學理念,不注重學習和研究,那么我們的教學工作以及高考備考指導工作將遠遠落后于時代的要求,一年后的高考成績與我們付出的努力將出現極大的反差。所以,從現在起,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把學習新課程標準、更新教學基本理念、研究新課程高考命題自覺地當做自己的生存需求和工作指南,積極主動地去適應時代的發展和形勢的變化,不要被時代所拋棄。
要真正理解并把握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把那四條背得滾瓜爛熟就行了,而是要認真學習和研究《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全文,并堅持在常規教學工作中努力去實踐之、感悟之、體驗之。要建立課程的概念,要明確課程與課堂的關系,要把握教科書(教材)與課程的關系,要用新的教學理念去指導我們備課、講課、講題的方式,總之,研究高考必須研究新課標。
2、夯實基礎知識,構建知識網絡:
這是老生常談。要補充的是,夯實基礎知識并不意味著死記硬背。有人說生物科學是一個偏文的理科,只要把教材背熟了基本上能夠拿到一些分數,但實際上生物科學是一個有很強的邏輯性的理科。所以在夯實基礎知識的同時,有一定的推理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要求要落實,尤其是建立知識之間的邏輯聯系至關重要。因為生物學科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知識面非常廣,知識點又多又雜,僅靠死記硬背往往背了后面忘了前面,事倍功半,不得要領,并且在解題時仍然不會運用背下來的知識點,從而出現知識、解題兩張皮的現象。這個問題需要通過一定的復習方法來改變,例如構建不同的知識網絡圖來解決。用畫框架圖的方式構建概念圖,把所有的知識點,好像歸類一樣在概念圖上呈現出來,這樣,不同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自然就建立起來了。框架圖畫得越復雜,知識點歸類得越詳細,相當于書讀得越薄,基礎知識掌握得就越扎實。把握好知識之間的聯系,不僅有利于記住它們,而且也方便知識之間的遷移,解題時自然得心應手了。
3、強化能力培養,分層落實要求:
高考以能力立意為考查目標,這已是不爭的事實。而任何能力都是有不同層次之分的,高考要考查的能力同樣有不同層次之分,并且高考所考查的能力都是通過后天的訓練可以獲得并得以提高的那些能力。正是因為如此,高考的選拔功能才能檢驗中學的教學質量。因此,作為指導學生備考的教師,不僅要研究高考所考查的不同能力的不同分層,還要研究如何才能真正提高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能力水平。
對于高考生物學科不同能力的分層要求(包括大綱版與課標版要求的區別)在《新課程高考生物科命題研究》一書中有很詳細的闡述(P46-63),并且對于每一個層次的能力要求都有具體的解讀并配有實例講解,建議大家認真研究一下。
在對不同能力的不同分層要求有所了解和把握的前提下,針對不同的學生應該有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方法來提高能力水平。同時,對于教師來說,強化能力培養,不僅要在解題、講題時進行,更重要的是在學習、復習理論知識過程中時時滲透。教師要把培養能力作為教學的最基本要求持之以恒地進行貫徹落實,才能取得一定得成效。
4、加強題型訓練,指導突破難點:
首先,加強題型訓練并不是提倡題海、題洋戰術,因為試題只是為了考查某些知識或能力目標而設計的,所以做題是為了落實某些知識或能力目標,不是為了做題而做題,也不是題做得越多分數就越高。其次,教輔資料決不能取代課本,要關注教材中的所有內容,包括練習和旁欄。
高考《理科綜合》生物卷試題題型雖然只有選擇題與非選擇題兩類,但兩類題型解答技巧不同。作為指導者的教師,應該研究這兩類題型的構成特點及答題特點,并科學地為不同學生選擇不同量的訓練題,并指導學生通過反思獲得解題技巧。關于高考題型,在《新課程高考生物科命題研究》一書中也有詳細、全面的講解(P152-243),教師在認真研究之后相信對訓練題的選擇和把握會更有針對性。
5、指導理綜考試中時間的合理分配:
由于《理科綜合》中理、化、生試題的排布順序,加上一套理綜試卷中物理或化學都有1—2題難題等原因,使得很多考生不能及時從難題中脫身,最后留給生物的4道非選擇題的答題時間就非常有限,一般是5—15分鐘,造成考生在生物學科因不能完成試題或完成試題過于匆忙而得分不高,使得考生最后的高考理綜成績與平時的理綜成績出現一定差距,進而影響高考總分。今年全省理綜有效卷數為270583,而生物有效卷數為270309(物理有效卷數為270548,化學為269974)。
一般來說,正常完成最后4道非選擇題至少需要20分鐘。而考生要么迫于理、化的壓力,要么不能準確把握解題所需時間,往往一直到最后才意識到時間不夠了,很少有考生能保證有20分鐘的時間來完成生物的4道非選擇題。對于這種情況,作為教師除了平時加強備考把基礎打扎實之外,還應該在考前進行相關訓練時進行專項指導,比如向學生說明情況,提醒學生注意控制時間,保證有充足的時間完成生物試題;教會學生“遇山則繞、先易后難”策略等,以正常反映學生的真實成績和教師的真是工作成績。
這些術語的意思是:
1、難度(P)——試卷的難易程度。一般用試卷(題)的得分率或答對率(P)表示,所以難度事實上是容易度,P值在0~1之間,數值越大,說明試卷(題)越容易。
2、標準差(S)——全體考生分數之間的離散程度,反映了考生水平的差異情況。它與平均分(反映考生分數的集中趨勢)一起使用,決定了某次考試分數分布情況。S值越小,則分數頒布較窄或“集中度在平均分附近”。
3、區分度(D)——試題對不同考生的知識、能力水平的鑒別程度。如果一個題目的測試結果使水平高的考生答對(得高分),而水平較低的考生答錯(得低分),它的區分能力就很強。題目的區分度反映了試題這種區分能力的高低。一般認為,區分度的數值達到0.2以上,便可以接受;低于0.2的題目,區分能力較差。
4、差異系數(CV)——一個群體的標準對其算術平均數的百分比,又稱變異系數。CV能較好地反映一組數據的離散程度,可用來作為區分度的指標。
參考文獻:
1、《2010年全國及各省份高考試題理科綜合卷》 薛金星主編 人民日報出版社 2010年6月第9版 第1次印刷
2、《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4月第1版 2003年4月第1次印刷
3、《新課程高考生物科命題研究》 楊帆主編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0年3月第1版 2009年3月第1次印刷
4、《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理科綜合考試大綱的說明》(2010年版) 教育部考試中心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12月第1版 2009年12月第3次印刷
5、《植物生理學》(下冊) 潘瑞熾、董愚得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年8月第1版 1983年2月第5次印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冈市| 会宁县| 日照市| 清水县| 兴和县| 华容县| 海南省| 阜平县| 大厂| 贵定县| 工布江达县| 新晃| 信丰县| 阳新县| 瓮安县| 大同县| 怀柔区| 城固县| 金寨县| 临高县| 德阳市| 桓仁| 田阳县| 延川县| 大新县| 泰来县| 虎林市| 盐津县| 合江县| 新巴尔虎左旗| 大方县| 广东省| 阜阳市| 会东县| 华容县| 隆子县| 响水县| 正定县| 乌兰浩特市| 四子王旗| 新巴尔虎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