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有理數的減法(1)的教學診斷教學目標的觀察診斷:一.教學目標恰當性這節課我的教學目標是: (一)知識與技能:1.理解掌握有理數的減法法則.2.會進行有理數的減法運算.(二)過程與方法:1.通過把減法運算轉化為加法運算,向學生滲透轉化思想.2.通過有理數減法法則的推導,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3.通過有理數的減法運算,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 通過與學生的交流、探索,逐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 通過揭示有理數的減法法則,滲透事物間普遍聯系、相互轉化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3. 在小學算術里減法不能永遠實施,學習了本節課知道減法在有理數范圍內可以永遠實施,體現了知識體系的完整美.我認為自己確定的教學目標是符合新課標的要求的,對三維目標的確定都是符合學生的發展性,具有整體性和系統性,這個目標絕對有實現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但是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認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第二點要提高到一個哲學的境界這個比較難實現,但是只要能夠讓學生體會到有理數的減法和加法是互逆運算,他們之間是聯系的,從而適當引導可以讓學生知道事物是聯系的。二、教學目標明確性教學目標上面已經寫了,對照目標,應該來說,在上課之前我非常的清楚我這節課的知識與技能目標,我知道我一定要讓學生理解掌握有理數的減法法則,并會進行有理數的減法運算。對第二個目標的第一點我也非常清楚讓學生有這個轉化的思想,但是后面的一些目標定是定在那里,只是心里大概有點清楚要與學生有交流,要讓他們自主探索,但是真真上課的時候,我還是犯了一個錯誤,我發現大部分時間還是我自己在講應該怎么怎么做,讓學生思考的時間有,但是由于急著想完成教學目標,總是急急忙忙的點到就是,連忙引出答案,這是不對的。或許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雖然時間是長了點,但是效果確是好的,肯定永遠得記住。我總是想反正我沒那么多時間,又有考試等等要考,只要我把知識告訴學生了省得他們再去費心思考不是更加的有時間去做題目嗎?后來經過同行的診斷,我明白了你永遠這么做的話學生永遠要在你的撐扶下過日子,一旦離開了你的指引那么將是一群不會思考的學生,沒有創造里,我深刻的明白了,我既然立了目標就要明確目標是什么,努力在課堂上去實現它,而不是一個花架子擺在那里。這里就有一個疑惑,教學目標需要讓學生明確嗎?一種反對的觀點認為數學課的教學目標通常都是類似的,比如情感與價值、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只是根據每節課內容的不同,教學目標要達到的程度不同而已。有些優秀的教師還特別提倡“剝筍式”的課堂,他們期望達到一種狀態,就是在課堂即將結束時學生會豁然開朗,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原來是這個。我個人比較贊這種觀點,也就是說教學目標我們要讓學生明確,尤其是象我們的學生,但是你一開始就給了他們也是沒有用的,學生會覺得這是什么東西啊,若能從一些學生熟悉的東西入手,慢慢的在過程中讓學生明白那再好不過,但是這節課在完的時候我讓學生小節了下,只能說出有理數的減法法則來做題目,對里面包含的思想等等只有少部分學生能隱隱感覺到,所以我以后一定要自己非常明確目標,有好的預設,學生才能完成目標,必須要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給學生半桶水。老師必須有個預設,也就是通過一系列的引領,交流,探索,學生必須心里很明白這節課的目標是什么,我得掌握什么,我要學會什么,怎么更好的去獲得一些知識。一旦明確了學習目標,他們學習的內驅力就有可能形成,也能促使部分學生以后自覺主動地學習。三、教學目標的落實性這節課我教學目標的呈現方式,有這樣幾種:1、上課直接告知學生(板書、ppt、口述);2、在課的尾聲讓學生歸納提煉教學目標; 3、讓學生在自學時根據老師提供的題目和要求來預習。總體來說完成的情況較好,只是剛剛我上面提到的有幾點教學目標自己也不是很明確所以學生完成的情況也不是很好。接著,談談教學內容的觀察診斷。從這個維度診斷課堂教學需注意:一、選擇教學內容合適性:我選得教學內容符合課標規定、與教材要求吻合、符合學生的需要。基本上源于教材,但是由于已經讓學生預習過了,所以對計算例題的選擇稍微增加了一些難度,多了一些變式,書本的例題基本是兩個有理數相減,但是我選了三個或者更多個的加減混合運算。基本上四個題目包含了四個類型,雖然略微高于教材但是跟目標是完全一致的。實際應用的題目我感覺對學生來說本來就是一個難點,所以跟書本例題保持一致,最后我還增加了一些變式,目標是讓學生了解有理數的加減法的統一性和連接性。我對自己選的內容還是比較滿意的,只是可能貪心了點,題目稍微多了個別。二、教學內容的深度、廣度性我選擇的教學內容基本上是依托教材,適當改變,而且以題組的形式出現,層次是從易到檢,對一開始的計算題例1:1.計算:(1)(—7)—(—17)(2)0—(—24)—︱—15︱(3)6—﹝( —2 ) —(+1.25) ﹞(4)﹝(—4)—(+7)﹞—﹝(—3)—12﹞我覺得是適合全體學生,通過練習的反饋基本上也是等同學生的接受程度。后面的一些變式訓練:2.填空⑴-9+( )=16; ⑵42+( )=-25;⑶( )-(-18)=35; ⑷( )-87=-21雖然前面做了一些鋪墊,但是對一部分學生而且是有點困難的。對于例2(課內練習3)已知一個數與3的和是-10,求這個數。雖然課本中沒有這個例題,但是課內練習中出現了,我感覺對于這類根據文字來列式計算的題目,很多同學都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拉出來講下,告訴他們做這個題目首先一定要讀懂題目,先不要急,題目多看幾遍,找到關鍵詞,比如這里的和,然后順著來和逆著思考都可以,一般來說我是比較認同順著來的,這樣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后來加了類同的兩個習題加以鞏固。對于例3.世界最高峰是珠穆朗瑪峰,海拔高度是8848米,陸上最低處是位于亞洲西部的死海湖,湖面海拔高度是-392米,兩處高度相差多少?此題是實際問題,與新課引入中的實際問題前后呼應,貫徹《教學大綱》中規定的“要使學生受到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教學問題的訓練,逐步形成用數學意識”的要求,這里主要是看清題目后面的要求是什么,根據題目最后的要求來解決問題的話容易的多。基本上1,3例題的選擇等同于學生的水平,而例2略高于學生的水平。三、教學內容的銜接性教學內容主要有三大項,第一項是預習內容,第二項是精選例題,第三項是有效總結。各項內容層層遞進,后一項以前一項為基礎。每一大項上完后我都適時總結下,為的是讓學生能夠感覺到我們學了什么,我們學得東西都是以已知的東西為鋪墊這樣層層上去的。讓他們感覺到練習是聯系著的。每一項內容間的銜接我也都安排好比如:要引出有理數的減法法則,我利用同學們比較熟悉的數軸來引入,數軸上兩個點的大小比較,再讓他們做相同的一組加法,這樣學生很快能夠理解哦,原來他們的結果是一樣的啊。四、重點內容是什么,教學是否集中和充分我教學的重難點為:1.重點:有理數減法法則和運算.2.難點:有理數減法法則的推導.教學的重點難點我非常的明確,而且在難點的突破上我覺得自己做得相當的好,學生很容易的接受了減法法則,而且通過數軸的推導后,使他們印象非常的深刻,突破難點的同時重點相對來說就比較好落實了,因為他們比較理解了,所以做起題目來就容易些。五、教學中的語言表達性這節課下來之后,同行們對我上課語言的表達能力一致認可,認為我講得時候語言清楚,學生明白易懂。比如有這么一道題目:以警戒線水位為基準,記高出警戒線的水位為正。有一天長江某段水位高出警戒線1.8米,兩天后水位下降了2米。問兩天后水位高于或低于警戒線多少米。這道題目,我在檢查學生的時候有一種非常典型的錯誤是這樣子的:1.8-(-2)=3.8.我當時問學生你為什么這么答,學生說:我記下降2米為負,就得到了這個式子。我知道這就是對有理數加減法的理解本質沒有掌握,我跟學生說,你既然已經記了下降為負,那么下降2米是不是就是這個-2米,那么前面的減號是不是已經沒有意義了,而加號是不是免費的啊!同學們都笑了,那么我們就可以把兩者很自然的連接起來,用一個式子1.8+(-2)=-0.2.或者有另外一種解釋:可以把下降看成減,那么就很自然給出式子:1.8-2==-0.2.六、學生學習結果:教師所教的與學生實際學到的是否一致;我希望我的學生是在“嘗試錯誤”中學會概括,而我們恰恰缺乏的就是對學生的指導。我們應該從陳述知識、程序知識、條件知識三個步驟教會學生概括:1、概括是什么?2、怎樣去概括?3、什么情況下要運用最有效?也許是我們該反思,為什么我們自認為教過很多遍的東西學生卻還不會,我們對學生的指導夠了嗎?照著這個想法,這節課我留了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總結,多鼓勵他們,給他們一個安慰獎,就是說錯了也要鼓勵,經過適當的引導使他轉到正確的觀點上來。對于小結,我平時上課的時候基本上是沒有的,總認為這個東西反正讓學生說了也是廢話,這是數學課,學生能理解就好,反正說不好也不是,恰恰是這種想法導致很多學生的想法和語言的組織能力下降了。因為是公開課,所以我特意留了點時間給學生,不讓他們說還好,讓他們說,全部不響了,難得有個學生說了也只能說出有理數的減法法則,至于怎么推理得到的,怎么去應用都說不出來。我深刻認識到了自己在這方面工作的不足,作為教師,我們如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敗得失,就不可能有所提升。以上只是本人學習的一點拙見,但愿接下來的日子里有更具價值的東西和大家分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