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1張PPT)/34人的認識從何而來第二單元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第四課探索認識的奧秘第一框題(一)認識與實踐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主體≠動物人類特有對象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思維性質≠被動的反映積極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兩種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認識過程的兩個不同階段。一、人的認識從何而來1.認識的含義感性認識是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于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外部聯系、事物的各個方面的認識,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感性認識我國在抗擊新冠病毒中取得初步勝利2.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一)認識與實踐(1)感性認識理性認識是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于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性的認識,包括概念、判斷和推理三種形式。理性認識為什么會發生新冠病毒的傳染?如何才能避免類似傳染病的發生呢?2.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一)認識與實踐(2)理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深化為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具有辯證統一關系。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初級階段高級階段2.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一)認識與實踐(3)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34不會游泳怎能下水?不下水,怎能學會游泳?你贊同誰的觀點?為什么?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對象自然界人類社會性質直接現實性≠主觀思維活動≠認識活動(思考、辯論、認識、言論)3.實踐的含義(一)認識與實踐主體人類特有1.蜜蜂筑巢。2.資產階級革命。3.學生認真思考。4.工人修建港珠澳大橋。5.科學家研究新冠疫苗。判斷:下列哪些屬于實踐活動?√√√科學實驗活動改造自然界的生產實踐變革社會的實踐4.實踐的基本形式/34工人做工農民種田牧民放牧漁民捕魚戰士打仗演員表演教師講課醫生治病司法人員辦案科學工作者做實驗港珠澳大橋的修建實踐主體實踐手段實踐對象實踐過程和結果要受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的制約,也具有客觀性。客觀的客觀的客觀的客觀物質性(一)認識與實踐5.實踐的特點港珠澳大橋的修建蜜蜂筑巢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一)認識與實踐5.實踐的特點主觀能動性實踐的特點--主觀能動性原因實踐主體的能動性(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人們會將在實踐中形成的認識用于指導實踐)改造自然(創造新的物質生活資料)改造社會(創造新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表現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客觀是事實存在的主觀是人對客觀的能動反映)思考:(1)港珠澳大橋是是一人之功還是全體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這說明實踐具有什么特點?(2)如果把時間往前追溯50年,港珠澳大橋能建設成功嗎?這說明實踐具有什么特點?社會性:實踐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的人的活動,不是孤立的活動。歷史性:實踐活動是歷史發展著的,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上,實踐活動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一)認識與實踐5.實踐的特點社會歷史性案例分析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病毒在全世界爆發,數以萬計的人被感染,醫生、護士、軍人、志愿者、科研人員都在夜以繼日地與新冠病毒進行斗爭著。據悉,隨著科研人員不斷研究,新冠病毒疫苗已經完成了多次臨床試驗,預計于7月份試生產。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注意區別:認識的來源:只有一個,實踐獲得認識的途徑:兩條,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醫生和感染者的認識未被感染者的認識直接經驗(途徑1)間接經驗(途徑2)實踐(來源)(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過程:人們救治病患(實踐)---發現具有傳染性(新問題)---進行隔離救治和研究應對病毒的新冠疫苗(新研究和探索)--新冠病毒變異(新問題)---研究應對病毒變異的新治療方法(新研究和探索)條件:醫院、隔離室、口罩、防護服、研究室、研究器械等。結果:人民對新冠病毒的認識越來越深入。人們對新冠病毒的認識進一步加深(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實踐產生新問題提出新要求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人類認識的發展改造著人的主觀世界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推動著人們去探索研究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3.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通過實踐,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所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反映了客觀事物。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實踐是認識的目的注意:認識有正確錯誤之分。正確的認識促進實踐的發展;錯誤的認識阻礙實踐的發展。(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促進實踐的發展;錯誤的認識阻礙實踐的發展。【方法論】1.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自覺參與實踐活動。2.重視認識的反作用,重視科學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做到理論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4.1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ppt 國之重器, 巧奪天工.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