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4張PPT)人的認識從何而來第四課探索認識的奧秘核心素養【政治認同】認識并認同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確立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的觀點,初步具有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原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科學精神】牢固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勇于實踐,在實踐中不唯書、不唯上,堅持科學精神,增強創新意識。【公共參與】投身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堅持實踐標準,尊重客觀規律,積極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堅持一切認識來源于實踐,一切認識都要服務于實踐。01認識與實踐目錄CONTENTS認識與實踐壹(一)認識的含義及類型主體≠動物人類特有0102客體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思維0304性質≠被動的反映積極的反映形式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兩種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認識過程的兩個不同階段。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內涵感性認識是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于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外部聯系、事物的各個方面的認識。形式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階段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認識與實踐壹顏色、形狀、高度……無毛、粗糙……內涵理性認識是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于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性的認識。形式包括概念、判斷和推理三種形式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認識與實踐壹1970年,李必湖(當時為袁隆平助手)在海南南紅農場發現了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這一發現為三系雜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打開了突破口。認識與實踐壹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區別含義不同感性認識是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于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外部聯系、事物的各個方面的認識。理性認識是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于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性的認識。形式不同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包括概念、判斷和推理三種形式。階段不同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聯系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深化為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具有辯證統一關系。認識與實踐壹(二)實踐的含義及特征主體人們0102對象自然界人類社會0304性質物質性活動不是純主觀的思維活動、認識活動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可以把人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認識與實踐壹1、大猩猩用樹枝鉤白蟻2、學生上課學習理論3、主人訓練狗狗收快遞4、農民種莊稼5、改革開放6、航天專家研制“天問一號”判斷:下列活動哪些是實踐活動?其中哪些是基本的實踐活動?生產實踐變革社會的實踐科學實驗活動實踐活動的三種基本形式(最基本的)√√√√認識與實踐壹一、袁隆平雜交水稻試驗研究這一實踐活動的主體、手段、對象分別是什么?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二、袁隆平為什么要進行雜交水稻試驗研究?三、雜交水稻試驗研究是袁隆平個人能夠完成的嗎?為什么?四、現在的水稻種植與以前的有什么區別?請思考:認識與實踐壹實踐主體實踐對象實踐手段2021年3月,91歲高齡的袁老,在海南三亞南繁基地不慎摔了一跤,被緊急送至當地醫院,4月初轉回長沙接受治療。入院之初,袁老每天都要問醫務人員:外面天晴還是下雨?今天多少度?有一次,護士說28度,他急了,“這對第三季雜交稻成熟有影響!”實踐過程及其結果受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制約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認識與實踐壹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袁隆平對饑餓的記憶,來自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困難時期。那是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的共同記憶。這三年中,袁隆平曾經親眼看到5具倒斃路邊的餓殍。他說,那三年的饑餓讓他明白了“民以食為天”,刺激他下決心研究高產糧食作物育種。1968年冬,袁隆平背上行囊,先步行、后乘汽車、倒火車、轉水路,一路顛簸,踏上海南島,落腳三亞南紅農場。1973年,成功培育出三系雜交水稻。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人將在實踐中形成的認識用于指導實踐。認識與實踐壹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社會性歷史性實踐不是單個人的孤立的活動,而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離開了他人和社會的純粹個人的實踐活動是不存在的。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實踐活動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是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認識與實踐壹【歸納】實踐及其特征實踐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特點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構成要素是客觀的實踐過程及結果受客觀規律制約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人是社會關系中的人受歷史條件的制約總結實踐是人有意識的、有目的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是社會歷史性的活動。0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目錄CONTENTS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貳華佗和麻沸散東漢末年,戰爭頻繁,受傷有病的人很多。沒有麻醉藥,手術時病傷員要忍受極大的痛苦。名醫華佗因一次飲酒過量發現:酒有麻醉作用。他就叫病人手術前先喝酒減輕痛苦。可有的大手術,光用酒來麻醉不能解決問題。后來華佗聽說吃了洋金花會人事不省。他親自冒死嘗試,經過不同配方炮制,麻醉藥試制成功。他又把麻醉藥和熱酒配制,麻醉效果更好。華佗給它起個名字--叫麻沸散。華佗對麻醉藥的認識是怎么來的?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貳獲得認識的來源是唯一的個人知識可以通過學習獲取能不能說:認識有兩個來源?一切真知都來源于實踐,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獲得認識的途徑有兩條間接經驗直接經驗但不論是直接經驗還是間接經驗都是實踐的產物議一議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貳1、“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2、“秀才不出門,難知天下事。”說明每個人受主客觀條件限制,不可能也沒有必要事事參加實踐。對客觀事物的真正認識,還必須親自參加實踐,才算理解深刻,才繼續深化發展認識。(重視獲取間接經驗)(重視獲取直接經驗)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貳起初科學家都認為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之一,但近年來隨著天文技術的發展,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投票決定將冥王星列入“矮行星”。有關專家認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級”,一是新天體“齊娜”的出現,使人們對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質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觀測工具,人們對冥王星的認識越來越全面。三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自身的認識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思考:人們對冥王星認識的變化表明了什么哲學道理?結論: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貳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人們實踐①新問題遇到產生新要求推動新探索和研究③鍛煉人的認識能力實踐提高名言評析:吃一塹,長一智。學然后知不足。書到用時方恨少。②實踐的發展提供認識工具認識器官延伸認識的發展促進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貳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貳我們一般認為蜜蜂發出的嗡嗡聲是由于其翅膀震動導致的。湖北省12歲的小學生聶利把蜜蜂的雙翅用膠水粘在木板上,或者剪去蜜蜂翅膀,仍能聽到蜜蜂的叫聲,該試驗結果表明:蜜蜂不振動翅膀也能發聲。進一步做實驗研究,終于在蜜蜂的雙翅根部發現兩粒比油菜籽還小的黑點,蜜蜂叫時,黑點上下鼓動。她用大頭針捅破小黑點,蜜蜂就不發聲了。從而證明了蜜蜂的發音器官就是這兩個小黑點。這則事例給了我們認識論的什么哲學啟示?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貳認識本身無法成為判斷標準客觀事物自身無法回答認識是否正確反映了它主觀客觀實踐主觀和客觀聯系的橋梁和紐帶認識指導實踐獲得實踐結果改造客觀世界相符(正確)不相符(錯誤)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貳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真理無價寶,實踐里面找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真金不怕火煉名言評析: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貳電磁場理論的奠基者:法拉第電磁波的發現者:赫茲完成電磁理論的麥克斯韋人們根據法拉第、麥克斯韋和赫茲等科學家創立的電磁理論發明了無線電報、電話、電視、衛星搖撼技術及現代互聯網技術等,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又如,人們根據萬有引力規律和宇宙速度將人造地球衛星、宇宙飛船、航天飛機等送上了太空,為人類探索宇宙的奧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思考:人們獲得對宇宙規律的認識的目的何在?這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貳精通的目的全在于應用學以致用造燭為求明,求知為運用,學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種,終無所獲。名言評析: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貳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貳【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方法論要求:1.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自覺參與實踐活動,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原則2.重視認識的反作用,重視科學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世界觀原理①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②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促進實踐的發展,錯誤的認識阻礙實踐的發展,科學理論對實踐有指導作用課堂練習學以致用竹外桃花三兩支,春江水暖鴨先知吃一塹,長一智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屠龍絕技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判斷:以下觀點,體現了實踐和認識的什么關系?——目的——來源——動力——目的——來源——檢驗標準——檢驗標準1、“由于戰爭的需要,古代人設烽火臺,用烽火和狼煙為信號傳遞軍情。同樣的原因,促使現代人創造了無線電波發報、雷達等科學技術去探測和傳遞軍情。”這說明()A、實踐是認識的惟一來源B、人類的認識總是由淺入深,由低級到高級發展C、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D、實踐不斷給人們的認識活動提供必要的物質手段C2.有人認為“個人的淵博知識,一是來源于親身實踐,二是來源于書本知識”。這一觀點()①肯定認識來源于實踐和書本②否定了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③承認了只有正確的認識,才來源于實踐④否定了實踐是認識的重要來源A、①③B、①②C、②③D、②④B課堂練習課堂練習 據醫學史料記載,17世紀20年代,英國有個醫生給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輸羊血,奇跡般地挽救了該青年的生命。其他醫生紛紛仿效,結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輸血醫療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紀80年代,北美洲醫生給一位瀕臨死亡的產婦輸人血,產婦起死回生。醫學界再次掀起輸血醫療熱,卻帶來驚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維也納醫生萊因茨坦發現了人的血型系統,才打開了科學輸血的大門。 上述材料是怎樣體現“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這個道理的?①第一次輸羊血成功,從而發現輸血可以救治病人,說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②從輸羊血到輸人血直到終于解決輸血問題,表明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③輸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殘廢和輸人血的再次成功及一次輸血醫療熱帶來驚人的死亡,直到終因發現血型系統而使輸血問題得以成功解決,說明實踐是檢驗認識的標準。④為救人而輸血失敗的原因,直至發現人的確定血型系統,從而最終解決輸血問題,說明實踐是認識的根本目的。謝謝您的聆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4.1人的認識從何而來.pptx 數據可視化:有了雜交水稻之后,中國糧食產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 西瓜視頻.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