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說課稿濮陽市第十中學 張玉華一、說教材“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青島版)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測量能力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下節課“千米的認識”的基礎,對于今后學習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都具有重要意義。對于新的計量單位毫米,學生通過使用直尺,已經有了一些感性認識,計量單位分米雖然不常用,但它對學生理解長度單位間的十進關系是很有必要的。新的課程標準的根本目的在于為個體的發展服務。個性的和諧,理性的培養,情操的陶冶,身心發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課標所追求的目標。基于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除了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長度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這個知識目標外,重在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簡單的推理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體會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產生對身邊物體長度的關注、好奇心和積極參與測量的愿望,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分米和毫米長度概念的建立,使學生初步感知1分米、1毫米的實際長度;教學難點是理解單位間的進率和估測長度。二、說教法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好老師。本節課我把溫故和導新融入新穎、有趣的童話素材之中,甜甜的夢中人物孫悟空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神話形象,這樣的素材能極大的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借助鮮活的神話素材,為學生構建一個充滿情趣的快樂課堂。課改的特點之一就是提倡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逐步改變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和以書本為中心的局面,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因此,在教學毫米和分米的認識時,注重借助直觀教具和多媒體,運用多種方式,直觀操作、自主、合作等教學策略,讓學生在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猜一猜、量一量、畫一畫等實踐活動中感知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在教學單位進率時,我采用了引導發現法和觀察法進行教學。通過利用學具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發現、理解,并進行合作交流,從而得出結論: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等單位間的換算。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迸發智慧的光芒,體驗創造的過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互助共進的學習習慣。三、說學法《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的過程,實質就是給學生學習的金鑰匙。因此,對于本節課的學習方法。第一,要讓學生學會利用學具在估、量、找、數的實驗、探索中,自主地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在建立概念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第二,通過分組量一量、說一說、剪一剪、貼一貼的學習活動,讓學生有了自主動手操作的機會。在同學合作學習中,既讓學生學會合作學習的方法,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為此我課前作了如下準備:老師準備課件、米尺、直尺。學生準備米尺、直尺、彩條、剪刀、鐵釘、曲別針。四、說教學過程《新課標》指出: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課堂教學是學生知識的獲得,技能的形成,品德教育的主要途經,因此我本著重基礎,訓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程序:利用故事激趣導入新課問:想聽故事嗎?有一個小朋友叫甜甜,也上小學二年級,特別喜歡讀課外書,瞧!讀完《齊天大圣》,美滋滋的睡著了。然后課件出示甜甜夢中的幾番景象。選用富有童趣的素材,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用學生熟悉的事物,喚醒學生對米、厘米的表象記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孫悟空繼續讓金箍棒神奇的變化,引出新知毫米和分米,引出同學們和夢中的甜甜一起渴求新知的欲望。(二)認識毫米。由于學生在甜甜的夢中觀察孫悟空金箍棒的變化情況,已經認識到毫米是比厘米更小的一個單位,抓住學生的這個認知起點,直接讓學生觀察大屏幕上放大的尺子,先在尺子上的不同地方找1厘米,再數1厘米被刻度線平均分成了多少小格,然后讓學生猜這一小格的長度是多少。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自己找到了1毫米,成功的欲望得到滿足,渴求新知的愿望更強烈了,主動學習的熱情更高了。此時讓學生動手操作,拿出自己的尺子,用鉛筆尖指0刻度線,再移到什么位置,移過的長度是1毫米、2毫米、5毫米,讓學生仔細觀察,5毫米刻度線和其它刻度線一樣嗎?為什么?這樣為學生動手測量時讀數既快又準打下基礎。接著層層推進,讓學生很快指到6毫米刻度線處、9毫米、指到10毫米刻度線處時,問你發現了什么?此時,學生已經從兩個層面上認識到1厘米=10毫米,一是10毫米刻度線和1厘米刻度線正好重合,二是1厘米被刻度線平均分成了10小格.然后讓學生在生活中找1毫米的長度,討論怎么比劃出1毫米的長度,1毫米的長度這么小,學生感到為難,老師適時點撥,左手大拇指和食指輕輕的捏住1分硬幣,右手將硬幣輕輕抽出,兩手之間留下一個很狹窄的縫隙,這個縫隙的寬就是1毫米.這一點對估測長度很有好處。然后讓學生動手測量,養成先估測的好習慣,培養估計能力。通過讓學生看一看,直觀感受1毫米的長度,試著說一說,用自己的語言表述:用小手比劃1分硬幣的厚度:找一找身邊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是1毫米.通過看、說、比、找、量這一系列的數學活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數學活動,把外顯的進程與內隱的思維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在充分的體驗、感受過程中,幫助學生深刻的建立起1毫米的表象。(三)認識分米。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先讓學生在長彩條上量出10厘米,剪下來,然后同桌兩人比一下,一樣長嗎?若不一樣長,想辦法驗證一下誰錯了,重剪一條。讓學生舉起剪好的彩條,它的長度可用一個新的長度單位來表示,學生馬上猜到可以用1分米來表示,得出1分米=10厘米,然后讓學生觀察大屏幕上的米尺,再通過找一找、數一數了解1分米是10厘米,再找2分米,讓學生知道從尺上的任何刻度起,都能找出2分米,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再找10分米、把剪好的彩條貼在老師的米尺上等活動,問:你發現了什么?得出1米=10分米。再通過引導學生用手比劃1分米的長度,進一步感知1分米長在空間中的感覺,然后又讓學生畫出1分米的線段,更深層的感受1分米在平面上的客觀表象,最后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進一步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另外讓學生動手量課桌的長寬高之前,還是要先估測一下。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與習慣,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創設一個個問題情境,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數學活動的時間與空間,引導學生自主、積極的去探索、去發現,在深刻感知和靈活運用中充分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四)課堂小結。問學生:到現在為止我們共認識了幾個長度單位?你能按大小順序給他們排排隊嗎?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在教學中已經通過學生活動,溝通了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十進關系,進一步總結使學生形成概念。進而讓他們推想:1米=?厘米,1分米=?毫米,1米=?毫米,層層深入,重新建構起新的認知結構,在比較、分析、推理之后,學生形成了新的知識體系。提綱挈領,歸納整理,使學生對已學的長度單位進一步加深印象,形成清晰地線條和脈絡,便于記憶。(五)鞏固練習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生活既是課堂教學的起點,又是課堂教學的歸宿。為了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在設計練習時,我安排了學生比較熟悉的,比較接近學生實際的習題。如:測量數學書的厚度,測量課桌的長度,以及說說鐵釘、床、大米和黃瓜的長度等等。因為是學生身邊的事,學生不會覺得陌生,所以他們也應該很有興趣地去參與學習。《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富于挑戰性的,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及交流等等數學活動。可是在稍顯枯燥的練習中,如何來體現數學學習的挑戰性,如何讓數學練習也能深深的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呢?我設計了“明明的數學日記”這一環節,學生在小朋友讀日記的過程中發現了錯誤,笑聲不斷,教師就因此而提問:“你們笑什么?”學生指出各種錯處而改正,整個改錯過程中,學生處于一種積極的狀態,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環節就讓數學知識一下子變得鮮活起來、生動起來,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數學的親切,久而久之對數學產生深厚的興趣和積極的情感。另外還有一些較難的練習,設計在一些贈送禮物、爭奪獎杯、贏得鮮花和掌聲的游戲中,因為這樣做迎合了孩子們的心理,他們參與的熱情極高,即使送的東西都是電腦虛擬的。由易到難,分層練習,聯系生活,以趣味性,促知識鞏固和運用。這就是課堂練習的最終目的。五、說板書設計。本節課板書設計如下:毫米和分米的認識米(m) 厘米(cm) 毫米(mm) 分米(dm)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板書簡單明了,力求重點突出,讓學生一眼就能看清本節的知識重點,便于學生記憶,提高學習效率。六、說課后反思在學生利用毫米這個單位練習測量時,測量了數學數的厚度、鐵釘長、曲別針長,測量環節設計過多,讓學生說測量方法也重復較多,原想學生測量方法掌握的不好,讓學生多說說,多練練,沒想到經過一段時間的潛移默化,學生已經掌握得很好了,白白浪費了不少時間,所以后面的練習環節沒有進行完。其實只要測量數學數的厚度就可以了,這樣可以省出將近10分鐘的時間。這說明自己調控課堂的能力不夠,還有很多方面需要學習和提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