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哲學的產生】①哲學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②在一定意義上,哲學源于人們在實踐對世界的追問和思考??傊軐W就在我們身邊,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著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真正哲學的任務】真正哲學的任務就在于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學的含義】(1)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2)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3)哲學是對具體科學的概括和總結。(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著哲學的發展;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注意:①具體把握哲學與世界觀、世界觀與方法論、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②哲學、世界觀、方法論都正確與錯誤之分,不一定科學。③哲學是科學之科學是錯誤的說法。④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方法論的指導,而不提供具體方法。【哲學的基本問題】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或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一方面,思維與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另一方面,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可以劃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哲學派別一覽表】【正確理解“真正的哲學”】(1)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正確地反映了時代的任務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時代的脈搏,正確地總結和概括了時代的實踐經驗和認識成果。(2)真正的哲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①可以通過對舊制度和舊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觀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可以預見和指明社會的前進方向,提出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指引人們追求美好的未來;動員和掌握群眾,從而轉化為變革社會的巨大物質力量。③總之,任何反映自己時代的客觀要求和歷史趨勢的哲學,都可以成為這一時代社會變革的先導,推動時代的步伐,指導社會的變革。注意:①哲學是一種精神力量,通過實踐才可以轉化為物質力量。②哲學只是指導社會的變革,并不能決定社會的變革。【全面認識馬克思主義哲學】(1)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條件①階級基礎: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②自然科學基礎:19世紀自然科學的巨大進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生物進化論三大發現。③直接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主要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①第一次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②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有機統一③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其科學性在于它堅持了科學的實踐觀點,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變世界”的科學、指導人類解放的科學,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唯物論【物質的含義】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世界的物質性原理】①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自然界是物質的,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有其起源和發展史。這要求我們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②人類社會具有物質性。③人的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人腦的機能,是客觀存在的反映。【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這一原理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發展起促進作用,錯誤的意識對事物發展起阻礙作用。(意識對物質的能動反作用:人能夠能動的認識世界。意識具有目的性、自主選擇性、主動創造性。人能夠能動的改造世界。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意識對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注意:①意識是人腦特有的機能,但并不意味著意識來源于人腦,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的主觀反映。人工智能本質上是對人腦的模仿,不具有主觀能動性。②意識有正確和錯誤之分。只有正確的意識才對事物發展起促進作用。③意識不具有直接現實性。意識具有目的性、主動創造性、自覺選擇性。【物質和運動的關系】①物質是運動的物質。世界的一切事物都處于運動和變化中,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②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著,脫離物質的運動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運動和靜止關系原理:】運動是絕對的、永恒的和無條件的,靜止是相對的、暫時的和有條件的,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關于運動和靜止反對兩種錯誤傾向:】反對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的相對主義和詭辯論。反對只承認靜止而否定運動的形而上學不變論。●注意:①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物質的根本屬性是運動②人可以創造物質的具體形態,但不能創造物質【規律普遍性和客觀性原理及方法論】規律的含義: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原理:規律是客觀的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方法論:(1)必須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2)規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但是人在規律面前又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注意:①規律是無法創造、改造、發明、改變、消滅的。②規律是一種聯系,但并非所有聯系都是規律。認識論部分【實踐和認識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原理:實踐是認識的基礎。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表現:(1)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實踐中遇到的新問題、產生的新要求,推動著人們去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這些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人類認識的發展。(3)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對實踐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正確的認識促進實踐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實踐的發展。方法論:重視實踐的作用,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重視認識的反作用,發揮科學理論對實踐的巨大知道作用。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踐的特征】實踐具有客觀實在性、主觀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關于真理的內容】真理是標志主觀與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的特征:真理具有客觀性(真理只有一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條件性和具體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我們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注意:①認識的來源只有一個,即實踐。獲得認識的途徑有兩個: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②實踐是認識的目的,改造世界是認識的目的。③真理是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④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任何真理都不包含謬誤。⑤真理的具體的,不能推翻真理,但可以超越真理。⑥認識有多個,真理只有一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具有客觀性。⑦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人類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⑧認識并不是一種圓圈式的循環運動,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辯證法【關于聯系的原理及方法論】聯系的觀點是辯證法的總特征之一聯系的含義:聯系是指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聯系的特征原理及方法論:聯系具有普遍性,世界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我們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聯系是客觀的,聯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我們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把握事物,切記主觀隨意。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聯系。聯系具有多樣性,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整體居于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整體功能及變化會影響到部分的功能。方法論:我們樹立全局觀念,統籌全局,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整體由部分構成,部分的功能及變化也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方法論:重視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整體的功能之和大于部分的功能之和是錯誤的說法,只有當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的功能之和才大于部分的功能之和,所以我們要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性;注意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注重系統內部的結構的優化趨向;要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注意:①任何事物都處在聯系之中,但并非任何兩個事物之間都存在著聯系。②自在事物和人為事物的聯系都是客觀的,人為事物的聯系不等于主觀臆造的聯系。③整體的功能不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只有當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的功能之和才大于部分的功能之和④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⑤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系統和要素的關系。但整體和部分與系統和要素并不完全一樣。【關于發展的原理】發展觀是辯證法的總特征之一發展具有普遍性,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事物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的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方法論:我們既要對未來充滿信心,支持新事物成長;也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原理:①事物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②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③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方法論:①我們要重視量的積累,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②我們要抓住機遇,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③堅持適度原則●注意:①新事物不等于新出現的事物,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遠大前途的事物。②量變必然引起質變是錯誤的說法。量變只有達到一定的程度,才會引起質變。③前進性與曲折性說的是事物發展的趨勢,量變和質變說的是事物的狀態。【關于矛盾的原理及方法論】矛盾是辯證法的核心和實質。(1)矛盾即對立統一,我們要一分為二的看問題。(2)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3)矛盾雙方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未前提。(4)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如:樂極生悲、甘苦人生、否極泰來)(5)矛盾具有普遍性,我們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敢于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6)矛盾具有特殊性,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我們要堅持個性與共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8)在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主要矛盾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我們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抓住重點和關鍵,同時恰當地處理次要矛盾。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認識方法。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內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并在一定條件相互轉化。要求我們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認識方法。要抓住主流,同時不能忽視矛盾的次要方面。●注意:①矛盾的斗爭性是絕對的,同一性是性對的。②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不是多數和少數、整體和部分的關系。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是矛盾問題的精髓⑤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⑥主要矛盾——改造世界,解決問題:重點、中心、關鍵、突破口。主要方面——認識世界,評價事物:主流、性質、主體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決定事物的性質。【“辯證否定觀”原理及方法論】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聯系和發展的的環節,它的實質是揚棄。這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創新意識,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的創新與發展。【“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及方法論】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創新的。這要求我們密切關注變化發展著的實際,敢于突破與實際不相符合的成規陳說,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觀念;注重研究新情況,善于提出新問題,敢于尋找新思路,確立新觀念,開拓新境界。【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的社會作用)】①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②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③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④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注意:①創新要求否定,并不是否定一切。②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變革的先導。。社會歷史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⑴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⑵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①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具有不完全同步性②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的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人類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原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原理及方法論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就會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我們要遵循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關系原理及方法論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上層建筑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我們要遵循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人類社會基本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人類社會基本規律】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社會發展的實現方式】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在階級社會里,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特點】在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但這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過社會主義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①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②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是一切精神財富產生的源泉;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勞動群眾還直接創造了精神財富);③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方法論: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為人民的利益而奮斗。【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注意:①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②群眾路線是我們黨黨的生命線和根本的工作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③社會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階級社會的主要矛盾是階級矛盾,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生價值觀【價值】哲學意義上的價值是指一事物對主體的積極意義,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屬性和功能。【人生價值】A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就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奉獻;B人生的價值包括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兩個方面,是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一;C評價一個人的價值,主要是看他的貢獻。【價值觀與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價值觀是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的價值的基礎上,形成的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價值觀作用:(1)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價值觀影響人們對世界的評價和認識,價值觀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2)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向導。【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特征】社會歷史性、階級性、主體差異性【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評價標準】①堅持真理,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②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價值的創造與實現】⑴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勞動是人的存在方式。在社會主義社會,勞動是創造美好生活,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⑵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⑶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①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②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③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確價值觀的指引。●注意:①人的價值是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一。人既是價值的創造者,也是價值的享受者。②價值觀具有主體差異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價值觀,但并不是說不同的人價值觀一定不同。③價值觀對人生起導向作用,但不起決定作用。④價值判斷是價值選擇的前提和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