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三單元 計量時間 知識點總結 1、“時間”有時是指(某一時刻),有時則表示一個(時間間隔)(即時長)。 2、鐘表以(時、分、秒)計量時間,鐘面上的(秒針)每轉動(一格),表示時間流逝了(1秒鐘),秒針轉動(一圈)則表示時間流逝了(1分鐘)。 3、在不同的情況下,我們對(相同)時間的主觀感受會不一樣,但時間是以(不變)速度在延伸的。 4、借助自然界有規律運動的事物或現象,我們可以(估計)時間。 5、時間可以通過對(太陽運動周期的觀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來測量,一些(有規律運動的裝置)也曾被用來計量時間。 6、在遠古時代,人類用天上的(太陽)來計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晝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類最早使用的(時間)單位——(天)。 7、陽光下物體影子的(長短)、(方向)會慢慢地發生變化。(日晷)與(圭表)是根據(太陽光影子的變化)制成的(計時器)。 8、在一定的裝置里,水能保持以(穩定的速度)往下流,人類根據這一特點制作(水鐘)用來計時。 9、通過一定的裝置,流水能夠用來(計時)因為(滴漏)能夠保持水在一定的時間內以穩定的速度往下流。 10、我們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從而使水鐘計時更加準確。 11、滴水計時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利用特殊容器記錄水漏完的時間(泄水型):另一種是底部不開口的容器,記錄它用多少時間把水接滿(受水型)。 12、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尋求精確的計時方法,隨著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人們制作的(計時工具)越來越精細。 13、計時工具準確性的提高要靠(設計、材料)等的改進。 14、雖然像(日晷)、(水鐘)以及(燃油鐘)、(沙漏)等一些簡易的時鐘,已經可以讓我們知道大概的時間,但是人們總希望有更精確的時鐘。(擺鐘)的出現大大提高了時鐘的(精確度)。 15、同一個單擺每擺動一次所需的時間是(相同的)。根據單擺的(等時性),人們制成了擺鐘,使時間的計量誤差更小。 16、擺的擺動快慢與(擺繩的長度)有關。與(擺錘的重量)和(擺動的幅度)無關。17、擺的擺動快慢與(擺長)有關。 18、同一個擺,擺長越短,擺動越(快)。擺長越長,擺動越(慢). 19、注意擺繩的長度不等于擺的長度,(擺長)是指(支架)到(擺錘重心)的距離。 20、機械擺鐘是(擺錘)與(齒輪操縱器)聯合工作的。 思維導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