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檢測卷 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40分)1.(2019·甘肅涼州改編)小明在某課的主題學習中做了如下筆記:甘地領導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扎格魯爾領導了埃及的華夫脫運動。他學習的主題是( )A.一戰后亞非民族民主運動高漲B.反封建的資產階級革命C.無產階級改革D.社會主義從理想走向現實2.(2019·江蘇淮安中考)“俄國(蘇聯)崛起的歷史可以簡單概括為:一次比一次耀眼的崛起騰飛;一次比一次出人意料的失勢隕落”蘇聯由落后的農業國崛起為強大的工業國,主要得益于(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B.新經濟政策C.社會主義工業化D.農業集體化3.1840年以來中國對西方的反應,經歷了“技術的反應”“制度的反應”“觀念的反應”和“組織的反應”四個階段。按此理解,下列屬于“組織的反應”的是( )①《新青年》的創辦②京師大學堂的建立③中國共產黨的成立④國民黨的改組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4.(2019·廣東中考)在反抗殖民壓迫時,主張“將管理家庭生活的法則延伸到政治領域,家庭的糾紛與分歧,通常是依從愛的法則而解決的”,認為“以眼還眼,世界只會更盲目”的運動是( )A.華夫脫運動B.非暴力不合作運動C.巴拿馬收回運河D.納米比亞獨立運動5.著名史學家陳旭麓評價某一歷史事件時說:“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國社會現實為認識起點,進而追溯到幾千年歷史凝結而成的文化傳統,并對這種文化傳統進行了總體性的理性批判。”該事件是( )A.維新變法運動B.洋務運動C.國民革命運動D.新文化運動6.北伐軍出師不到半年,就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實現了“飲馬長江”的誓言。這最主要得益于( )A.北伐軍總司令的正確領導B.國共兩黨齊心協力C.黃埔軍校培養的軍事人才D.北洋軍閥不堪一擊7.(2019·江蘇鎮江中考)毛澤東指出:“五四運動的杰出的歷史意義,在于它帶著為辛亥革命還不曾有的姿態。”一百年前的這場運動中,“不曾有的姿態”主要是指( )A.毫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精神B.農民階級成為運動的先鋒C.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D.反對一切外來的西方文化8.(2019·山西中考)王華同學以“俄國(共俄、蘇聯)的發展歷程”為主題,制作了下面的資料卡片,并對其所反映的史實進行了解讀,其中正確的是( )圖2 攻占冬宮 圖4 蘇軍攻占柏林A.圖1:加強了沙皇專制權力,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B.圖2:見證了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的成功,十月革命勝利C.圖3:實行了新經濟政策,蘇聯出現農業集體化的浪潮D.圖4:標志著蘇聯衛國戰爭勝利,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9.構建知識結構是學習歷史的一項基本技能。下面是某同學編制的知識結構示意圖,他學習的主題應該是( )A.侵略與抗爭B.多民族國家統一C.近代化的探索D.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10.(紹興中考)某文告寫道:“民眾自動武裝起來,打倒投降帝國主義的國民黨!建立民眾自己的蘇維埃政權!創造民眾自己的武裝力量!到紅軍中去,進行革命的民族戰爭!”這份文告最可能是( )A.辛亥革命時期武昌起義新軍的宣傳B.北伐戰爭時期國民革命軍的宣傳C.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號召D.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號召11.毛澤東曾說,由于他們搞白色恐怖,把工會、農會都打掉了,把五萬共產黨員殺了一大批,抓了一大批,我們才拿起槍來,上山打游擊。這表明中國共產黨人走上工農武裝割據道路的直接原因是( )A.北伐戰爭的勝利B.十月革命的影響C.秋收起義的失敗D.國民黨右派的背叛12.澳大利亞人莫理循曾任《泰晤士報》駐華首席記者、中華民國總統政治顧問,他居住北京長達20余年(1897—1920年)。下列資料中,最有可能是莫理循居住北京期間看到的是( )①國民革命軍勝利北伐的新聞報道 ②“外爭國權,內懲國賊”標語照片 ③宣傳“民主”“科學”思想的報刊 ④“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文件A.②③B.①②C.②④D.③④13.(2019·江蘇徐州中考)圖中陰影部分為中國革命力量根據地,其活動區域從圖1到圖2變化的原因是( )圖1圖2A.北伐B.挺進大別山C.長征D.渡江戰役14.(2020·紹興中考)“外交失敗,皆由少數賣國賊所為。……山東問題,關系我國命脈,魯亡國亡。乞電巴黎專使力爭。寧可退出和會,否則誓死不認。”(5月13日《南京上新河全體國民要求嚴懲國賊拒簽和約電》)這一電文可以佐證( )①一戰后凡爾賽體系的不合理性②五四運動取得了初步勝利③五四運動是一場反帝愛國運動④中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5.(廣東中考)觀察下圖,從圖中的信息可以歸納得出( )北京高師被捕學生回校 曹汝霖等人的免職令 拒簽和約的報道A.巴黎和會外交失敗引發五四運動B.青年學生是五四運動的主力C.五四運動中心由北京轉移到上海D.五四運動取得了初步勝利16.(山西中考)1923年,上海《晨報》公布了一次社會調查,其中兩個問題的統計數據如下:·你歡迎資本主義嗎?歡迎者占27%,不歡迎者占73%。·你贊成社會主義嗎?贊成者占76%,不贊成者占24%。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有( )①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中國人對西方資本主義的失望 ②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帶來了馬克思主義 ③五四運動中,馬克思主義得到進一步傳播 ④國民革命失敗,國共進入長達十年的對峙時期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7.(2020·湖州中考)紅色城市見證革命歷程。小麗同學擬設計一項紅色研學活動,她選定的以下城市與研學內容搭配正確的是( )①南昌——人民軍隊的創建 ②延安——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③嘉興——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④遵義——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形成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8.右圖為某時期的標語口號(左:“革命軍是人民的軍隊。”右:“工農商學兵聯合起來。”落款均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政治部印行”),由標語口號推測這一時期是指( )A.辛亥革命時期B.新文化運動時期C.北伐戰爭時期D.土地革命時期19.下表是北京大學(1923年)建校25周年紀念日做過的一次民意測驗部分結果,它反映了( )問題結果下列各種方法,你以為哪種可以救中國?國民革命的有725票,外國共管19票,軍閥宰制10票俄國與美國,誰是中國之友?俄國497票;美國107票A.國民革命運動使人們思想受到了洗禮B.“打倒列強,除軍閥”成為人民的共同愿望C.蘇聯的經濟建設成就使人對其抱有好感D.馬克思主義成為當時的社會主流思想20.(廣東中考)為了弘揚長征精神,某校學生編排課本劇《紅軍不怕遠征難》。下列可入選的臺詞或劇情是( )甲:長征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乙:紅軍巧渡金沙江后,爬雪山、過草地,揮師北上丙:葉挺獨立團攻克汀泗橋、賀勝橋,直逼武昌城丁:長征播下了革命的種子,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A.甲、乙B.甲、丙C.乙、丁D.丙、丁二、非選擇題(本題有5小題,共60分)21.(10分)“夢想成真”是每個人的追求。歷史人物的探尋,為我們實現夢想提供了寶貴財富。材料一:夢想要成真,首先夢想須順應時代潮流。孫中山提出:“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中國謀幸福,因不愿少數滿洲人專制,故要民族革命……”(1)孫中山為實現最終“夢想”在1912年和1924年分別進行了怎樣的政治探索?(4分)材料二:夢想要成真,更須高瞻遠矚的智慧。毛澤東在1930年指出:“朱德毛澤東式……擴大人民武裝的路線……無疑義地是正確的。”(2)毛澤東論述的人民武裝從何時何事開始?1934—1936年,他和中國共產黨經歷了兩萬五千里長征,列舉其中充滿智慧的兩場戰斗。(4分)材料三:夢想要成真,還須有一個擔當重任的政黨。一百年前,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從此,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斗爭就有了主心骨,中國人民就從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3)如何理解“主心骨”?(2分)22.(12分)回首歷程,探索道路。材料一:延安道路的核心是完善群眾路線和在農村加強革命的民族主義,這成為毛澤東思想的兩大支柱。這些思想在江西時期就已先行發展了。——摘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請以中共在1927-1934年的具體實踐說明“這些思想在江西時期就已先行發展”。(2分)材料二:1902-1903年,列寧致力于研究農民問題,他閱讀了不列顛博物館圖書閱覽室中有關這類問題的各種文字的書籍,認為工人應團結農民,共同革命。——摘編自楊威理《西方圖書館史》(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說出列寧領導的蘇維埃政權在十月革命中和20世紀20年代為團結農民而采取的措施或政策。(4分)材料三:中國缺少的東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兩件東西:一件是獨立,一件是民主。這兩件東西少了一件,中國的事情就辦不好,一面少了兩件,另一面卻多了兩件。多了兩件是什么東西呢?一件是帝國主義的壓迫,一件是封建主義的壓迫……因此,我們要破壞帝國主義,要破壞封建主義。——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的憲政》(3)閱讀材料三,毛澤東認為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主題是什么?為實現這一目標,他開創了怎樣的革命道路?這一條革命道路與蘇聯革命道路有什么不同?(6分)23.(16分)歷史學家費正清認為,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中西文明相碰撞的歷史,正是在西方文明的撞擊下,中國近代盛開了進步之花。材料一:……明顯地,采取共和體制而帶來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國家,還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東西來喚醒國家及人民。受到西方教育或影響的新知識分子,進行一場激烈的社會變革。這場思想革命有時被描述為“中國的文藝復興”。——摘編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材料二:1918年11月,歐洲的第一次分裂給中國創造了第一次成為戰勝國的喜悅,但短短兩個月不到的時間,巴黎會議就狠狠地給了中國一記“耳光”。面對這樣屈辱的局面,中國人心中的怒火最終爆發,完成了“20世紀中國第一次歷史巨變的補課,同時也是第二次歷史巨變的起點”。(1)請結合共和體制建立后的社會時局,簡要談談對“并不足以革新國家”的理解。(4分)(2)材料一中提及的20世紀初新知識分子“喚醒國家及人民”指的是哪一歷史事件?為什么稱之為“中國的文藝復興”?(4分)(3)材料二中提及的“中國人心中的怒火最終爆發”是指哪一歷史事件?聯系所學知識,說說你對該歷史事件作為“第一次歷史巨變的補課”和“第二次歷史巨變的起點”分別是怎么理解的。(8分)24.(10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26年,周恩來在一本書中寫道:“所有革命分子都應團結起來,何況站在革命前線的共產分子,自應與國民黨密切地合作才有打倒我們共同敵人的可能,才能引導工農走上解放之路。”(1)材料一中提到的“與國民黨密切地合作”的標志和“共同敵人”分別是什么?在此合作期間,周恩來做出了怎樣的貢獻?(5分)材料二:周恩來總理擔任總導演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概括地表現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歷史。以下是這部史詩中的部分歌曲名:02.北方吹來十月的風 17.會師哥 27.團結就是力量05.工農兵聯合起來21.對敵人后方去28.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09.西江月·井岡山22.游擊隊歌30.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13.遵義城頭霞光閃25.保衛黃河31.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2)結合所學知識,從上面歌曲名單中選取一首,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國近代重大歷史現象,并概述該歷史現象。(要求:簡要寫出所選取的歌曲名及歷史現象并對歷史現象進行概述。)(5分)25.(12分)漢語詞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豐富,新生詞匯也往往折射出時代的風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群眾】“群眾”一詞在1919年以前,使用很少。之后,“群眾”的使用次數不斷增加,常用作“工農群眾”“勞動群眾”等。(1)聯系材料,簡述促使這一時期“群眾”一詞日益流行的歷史事件及其對中國歷史產生的巨大影響。(6分)【旗幟】旗幟是方向,是我們前進道路上的指路明燈。 (2)運用所學知識從上述旗幟中尋找中國民主革命的足跡,并簡述它們對中國的推動作用。(6分)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A 2.C 3.D 4.B 5.D 6.B 7.A 8.B 9.C10.C 11.D 12.A 13.C 14.A 15.D 16.A 17.C18.C 19.B 20.C二、非選擇題21.(1)①1912年建立中華民國,推翻清王朝的反動統治,結束延續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2分) ②1924年召開國民黨一大,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2分)(2)1927年8月1日;(1分)南昌起義;(1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過雪山草地等。(任選兩例即可)(2分)(3)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中國革命面貌從此煥然一新。(或:中國共產黨是領導核心。)(只答中國共產黨給1分)22.(1)開展土地革命、武裝斗爭,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2)十月革命中,通過土地法令,滿足農民的土地需求。(2分)20世紀20年代,頒布新經濟政策,用糧食稅取代余糧收集制。(2分)(3)主題:反帝反封建(或:外爭獨立,內爭民主)。(2分)進行武裝斗爭,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道路。(2分) 不同點:俄國走的是城市中心道路,城市解放農村,而中國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兩者剛好相反。(2分)23.(1)辛亥革命后,許多中國人的精神面貌并沒有根本的改變;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袁世凱復辟帝制;中國出現了長達十多年的軍閥割據混戰局面。(答出兩點即可)(2)新文化運動。(2分) 因為它學習西方的民主、科學思想,讓軍閥混戰中的中國響起了思想啟蒙的聲音,使人們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2分)(3)五四運動。(2分) “第一次歷史巨變的補課”:“第一次歷史巨變”指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而五四愛國運動明確提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口號,是一場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革命運動。(3分) “第二次歷史巨變的起點”:“第二次歷史巨變”指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五四運動中,中國的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3分)24.(1)標志:國民黨一大的召開。(1分) “共同敵人”:歐美列強和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等軍閥。(2分) 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為北伐戰爭培養了大批軍事政治干部。(2分)(2)(5分:其中歷史現象1分,概述4分)示例一歌曲名:北方吹來十月的風歷史現象: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概述:俄國十月革命,給災難深重的中國指明了新的出路。以李大釗為代表的一批先進知識分子,開始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使一批先進知識分子成為了共產主義者;他們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實踐相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基礎;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示例二歌曲名:工兵農聯合起來歷史現象:國民大革命運動(北伐戰爭)概述:1924年,國共第一次合作實現。國共兩黨合作后,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國民革命運動。1926年以打倒列強,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為目的的北伐戰爭轟轟烈烈展開。國民大革命運動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勢力。25.(1)五四運動。(1分) 五四運動是一場聲勢浩大的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革命運動,標志著中國的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馬克思主義得到廣泛傳播,人們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開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國、看世界,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5分)(2)①1911年,武昌起義。武昌起義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成為辛亥革命的標志,使清政府的統治迅速崩潰。②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③1927年,南昌起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創建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