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江省諸暨市浣紗教育共同體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考試試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江省諸暨市浣紗教育共同體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考試試卷

資源簡介

浙江省諸暨市浣紗教育共同體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考試試卷
一、選擇題(本題有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
1.(2021七下·諸暨期中)中南半島上的泰國、越南、緬甸分布有世界著名的稻米區,人們的生產生活都有稻作文化的印記。下列場景中符合這種印記的是(  )
A.地廣人稀,地勢平坦,推行大規模的機械化耕作
B.農場之間是大面積的農田,人們居住得很分散
C.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牛羊在奔跑
D.渠道和河流構成密集水網,環繞著農田和村莊
【答案】D
【知識點】湄南河平原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地廣人稀,地勢平坦,推行大規模的機械化耕作,是美國中央大平原的生產特色。農場之間是大面積的農田,人們居住得很分散,也是美國中央大平原的。 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牛羊在奔跑,是非洲草原的特色。渠道和河流構成密集水網,環繞著農田和村莊,符合中南半島上人們生活特色。 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湄公河平原上主要種植水稻,在生產力水平普遍較低的情況下,這些勞動主要靠人工完成,屬于精耕細作的農業,氣候條件優越,適宜人類的生存和居住,比較稠密,共同勞動,團結互助,生活較為傳統。遇到豐收時節,人手不夠,大家互相幫忙,但不會使用大量機械。
2.(2021七下·諸暨期中)讀下圖所示區域以“用機械種莊稼”為生產特色,其主要原因有(  )
①密西西比河貫穿該區域,灌溉較便利
②地勢低平,土地遼闊
③該區域位于中緯度地區,熱量條件好
④經濟發達,科技先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知識點】美國中部平原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該區域是美國的中央大平原,由于地廣人稀,勞動力短缺,只有依靠機械來完成,所以形成了以“用機械種莊稼”為生產特色。②地勢低平,土地遼闊,④經濟發達,科技先進,②④,正確。其他不是主要原因。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美國中部大平原,地域遼闊, 美國的農場幾乎都是家庭農場 ,必須依靠機械化來完成,所以機械化水平高,生產效率高,人均產量高,人少地多,所生產的農產品大部分要作為商品賣出去,商品率高,是典型的商品性農業。
3.(2021七下·諸暨期中)小明在網上搜索一個國家信息時,出現了以下信息:安第斯山脈縱貫國土南北,西部沿海地區則為干旱的平原,東部又有亞馬孫盆地的熱帶雨林。這個國家很可能是(  )
A.泰國 B.秘魯 C.以色列 D.瑞士
【答案】B
【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
【解析】【分析】根據題意, 安第斯山脈縱貫國土南北,西部沿海地區則為干旱的平原,東部又有亞馬孫盆地的熱帶雨林。這個國家很可能是秘魯。其余均沒有在安第斯山上。 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秘魯共和國,簡稱秘魯,是南美洲西部的一個國家,北鄰厄瓜多爾和哥倫比亞,東與巴西和玻利維亞接壤,南接智利,西瀕太平洋。安第斯山脈縱貫國土南北,西部沿海地區則為干旱的平原,東部又有亞馬孫盆地的熱帶雨林。
4.(2021七下·諸暨期中)以下四個地方呈現“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的是(  )
A.湄公河平原 B.安第斯山區
C.日本的北海道 D.非洲熱帶草原
【答案】D
【知識點】非洲草原——傳統牧場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湄公河平原的人們主要發展水稻種植業,安第斯山區的人們在低海拔地區發展種植業,在高海拔地區發展畜牧業。日本的北海道地區的人們主要是耕海牧漁。非洲熱帶草原地區的人們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馬賽人的主要食物來源是牛,因此為牛尋找水草是非常重要的。一到旱季,牧民便帶領牛群遷往其他較濕潤且有水草的地方暫住,等到明年雨季來臨時才回家,由此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5.(2018七上·柯橋月考)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可見不同區域的人民能創造出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下列區域與其特色相適應的是(  )
A.澳大利亞—逐水草而居—畜牧業
B.阿爾卑斯山區—沙漠綠洲—旅游業
C.日本—石油寶庫—旅游業
D.威尼斯—水上都市—旅游業
【答案】D
【知識點】瑞士——阿爾卑斯山脈;日本——耕海牧漁;威尼斯——水上都市;澳大利亞草原——現代化牧場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澳大利亞—現代化牧場—畜牧業;阿爾卑斯山區—旅游勝地—旅游業;中東—石油寶庫—石油運輸和加工;威尼斯—水上都市—旅游業 ;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在發展地方經濟時應注意要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特點發展地方經濟;要注意保護環境,做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6.(2021七下·諸暨期中)世界各地自然條件各不相同,造就了獨具特色的區域生活。下列各區域描述正確的是(  )
①湄公河平原的高腳屋懸空架設,以木、竹為主要建材
②美國中部大平原土地遼闊,地勢低平,適合機械化生產
③日本“御耕節”用鯉魚旗表達漁民對海洋恩賜的感謝
④以色列利用有限的水資源發展綠洲農業,是歐洲人的“大菜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知識點】湄南河平原;美國中部平原;日本——耕海牧漁;以色列節水王國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①湄公河平原的高腳屋懸空架設,以木、竹為主要建材,②美國中部大平原土地遼闊,地勢低平,適合機械化生產,④以色列利用有限的水資源發展綠洲農業,是歐洲人的“大菜籃”, ①②④ ,正確。③日本“御耕節”用鯉魚旗表達漁民對海洋恩賜的感謝,錯誤 ,御耕節是東南亞人們的節日。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御耕節是柬埔寨傳統節日之一,在佛歷六月下旬四日舉行。在御耕節的前兩天,您將有幸觀賞在圣田周圍舉辦的祭火儀式。這時,柬埔寨國師一邊燒火,一邊念咒語,熊熊烈火點亮半邊天空,非常的壯觀。
7.(2021七下·諸暨期中)2021年3月23日~3月29日,長400米臺灣的“長賜”號重型貨輪在蘇伊士運河新航道擱淺,導致運河堵塞。在該段時間內,通過哪個交通要道的油輪會劇增(  )
A.馬六甲海峽 B.霍爾木茲海峽
C.直布羅陀海峽 D.好望角
【答案】D
【知識點】大洲和大洋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交匯點為南非南端的好望角。在蘇伊士運河開通以前,它是溝通亞洲和歐洲的海上必經之地,被稱為“西方海上生命線”。根據題意,蘇伊士運河被堵后,好望角的油輪會劇增。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蘇伊士運河, 1869年修筑通航,是一條海平面的水道,在埃及貫通蘇伊士地峽,溝通地中海與紅海,提供從歐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航線。它是世界使用最頻繁的航線之一,也是亞洲與非洲的交界線,是亞洲與非洲、歐洲人民來往的主要通道。
8.(2021七下·諸暨期中)一艘從南非采購貨物的輪船回到中國海關時,報貨單上的貨物名稱最有可能是(  )
A.礦石 B.棉花 C.椰棗 D.羊毛
【答案】A
【知識點】評析區域的自然條件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一艘從南非采購貨物的輪船回到中國海關時,報貨單上的貨物名稱最有可能是礦石。其他南非出口很少。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
故答案為:A。
【點評】南非重要的經濟部門是礦業。南非礦產資源豐富,是世界五大礦產資源國之一。現已探明儲量并開采的礦產有70余種。鉑族金屬、氟石、鉻的儲量居世界第一位,黃金、釩、錳、鋯居第二位,鈦居第四位,磷酸鹽礦、鈾、鉛、銻居第五位,煤、鋅居第八位,銅居第九位。
9.(2015七上·嘉興期末)小麗想利用書本上“如何認識區域”的方法向北京的朋友介紹家鄉概況,她(  )
A.采用地圖,確定家鄉的位置和范圍
B.借助人口分布圖,了解家鄉的經濟發展
C.從地形、氣候、河流與自然資源等方面,掌握家鄉的人文特色
D.通過調查人口、民族、城市和鄉村、風俗習慣等,認識家鄉的自然環境特征
【答案】A
【知識點】確定區域的位置和范圍;評析區域的自然條件;關注區域的人文特色;感受區域的發展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認識區域變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認識區域首先需要定位,確定區域的位置和范圍,所以A符合題意;借助人口分布圖,可以了解家鄉的人口分布,所以B表述錯誤;從地形、氣候、河流與自然資源等方面,掌握家鄉的自然環境特點,所以C表述錯誤;通過調查人口、民族、城市和鄉村、風俗習慣等,認識家鄉的人文特色,所以D表述錯誤。故選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認識區域變化的理解。
10.(2017九·浙江月考)城市——文明中心。下列關于城市環境的描述,正確的是(  )
①巴黎——塞納河緩緩流過全城 ②班加羅爾——“北美洲的硅谷”
③蔚山——韓國的政治文化心臟 ④巴西利亞——城市規劃的典范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D
【知識點】法國巴黎;印度班加羅爾;韓國蔚山;巴西巴西利亞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世界重要城市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班加羅爾被譽為印度的硅谷;蔚山是韓國最大的工業城市,世界著名的汽車城,所以②③不符合。故選擇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世界重要城市的識記。
11.(2020八上·新昌期中)唐朝詩人皮日休作《汴河懷古》:“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詩文中的“此河”應是(  )
A.黃河 B.汴河 C.靈渠 D.隋大運河
【答案】D
【知識點】隋的興亡
【解析】【分析】根據詩句中“ 盡道隋亡為此河”可知,該河指的是隋朝時期開鑿的大運河。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隋朝大運河,難度較小,識記即可。
12.(2021七下·諸暨期中)下列有關唐朝科舉考試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通過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員的制度
B.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標準的原則
C.為士子創造了相對平等的競爭機會
D.對參考者有嚴格的家庭出身年齡的限制
【答案】D
【知識點】科舉制的創立
【解析】【分析】科舉制度作為一種新的選官制度,分科考試、擇優錄取是其的基本特征。科舉制度沒有嚴格的家庭出身與年齡限制,而且通過公開公平的分科考試,一批有真才實學的讀書人進入各級政府,破除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情形。
ABC三項說法都正確,不符合題意;
D項對參考者有嚴格的家庭出身年齡的限制說法不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科舉制度相關知識。重點熟記基礎知識。
13.(2021七下·諸暨期中)古代婦女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下列關于古代女性的說法正確的有(  )
①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②文成公主入藏使唐朝和吐蕃“和同為一家”
③李清照是中國古代杰出的女詞人 ④金城公主入藏促進了漢藏交融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識點】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宋元社會生活與文化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帶。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8世紀初,唐朝又將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贊普上書唐朝皇帝說,吐蕃和唐朝已經“合同為一家”。 ②文成公主入藏使唐朝和吐蕃“和同為一家”說法錯誤,排除。
C項①③④說法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代婦女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重點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14.(2021七下·諸暨期中)下列朝代中,實現從分裂走向統一的朝代有(  )
①秦朝 ②東漢 ③西晉 ④隋朝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B
【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隋的興亡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從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589年,隋朝滅亡南方的陳,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400多年的分裂局面。280年,西晉滅亡吳,統一全國,實現南北統一。①③④實現從分裂走向統一。②東漢之前是統一的秦和西漢,和題干不符,排除。
B項①③④實現從分裂走向統一,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古代完成統一的朝代及學生的識記歷史知識能力。要求識記基礎史實,關鍵信息是“實現從分裂走向統一”。
15.(2021七下·諸暨期中)唐朝時期,東亞其他國家與中國在語言文字、思想意識、社會組織等方面聯盛一體,形成一個以中國為文化源的中華文化圈。以下促成這一文化圈形成的事件有 (  )
①鑒真東渡 ②玄奘西行
③日本“遣唐使”來華 ④新羅仿效唐朝政治制度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B
【知識點】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唐朝時期,東亞國家與中國在語言文字、思想意識、社會組織、物質文明等方面聯成一體,形成一個以中國為文化源的中華文化圈。以下促成這一文化圈形成的有①鑒真東渡,②玄奘西行,④新羅仿效唐朝政治制度。③玄奘西行是學習古印度的佛教文化,玄奘西行屬于南亞,與題干東亞無關,故排除②。
B項①③④促成題干文化圈形成,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唐朝時期的對外交往的相關史實,要求識記基礎史實。
16.(2021七下·諸暨期中)北宋宰相歐陽修曾說: “武臣掌國機密而得軍情,豈是國家之利!”這表明北宋當時的情況是(  )
A.武將地位較高 B.武將掌握了國家機密
C.注意防范武將 D.武將不得在朝廷任職
【答案】C
【知識點】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
【解析】【分析】“武臣掌國機密而得軍情,豈是國家之利!”意思是武將掌握著國家的重要機密而且知道軍情,絕對不會是有利于國家。應該要文官委任重要職務,讓他們掌管一個州,這樣既可以保住了,也為國家消除了未來的隱患,所以體現了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
AB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C項注意防范武將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及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宋朝重文輕武政策的相關知識。
17.(2021七下·諸暨期中)小明以“繁榮與開放的唐朝”為主題進行探究,下列他整理的內容中不符合史實的是(  )
A.已出現世界上最早的商標廣告
B.唐太宗時出現“貞觀之治”局面
C.筒車和曲轅犁的發明與推廣
D.都城長安是國際性的大都市
【答案】A
【知識點】開元盛世
【解析】【分析】宋朝時期,商業繁榮發展,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商標。世界上最早的商標是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商標。
A項已出現世界上最早的商標廣告是在宋朝,不符合“繁榮與開放的唐朝”,符合題意;
BCD三項都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盛唐氣象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8.(2021七下·諸暨期中)與宋并立的少數民族政權遼、西夏、金、元分別是下列哪個選項中的少數民族建立的(  )
A.契丹、黨項、匈奴、蒙古 B.契丹、黨項、女真、蒙古
C.黨項、女真、蒙古、回 D.匈奴、回、吐蕃、女真
【答案】B
【知識點】北宋與遼、西夏并列;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10世紀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權,定都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后來改國號為遼。北宋初期,在今天寧夏、甘肅一帶生活著以游牧為主的民族黨項族。1038年,黨項族的首領元昊稱大夏國皇帝,定都興慶,歷史上稱為西夏。10世紀時,女真受到遼的控制和壓迫,后來完顏部統一了女真各部。完顏阿骨打繼任女真首領后,繼續領導抗遼斗爭,勢力不斷壯大。1115年,阿骨打稱帝,建立金政權,后定都會寧。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權,被尊為成吉思汗;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次年定都大都。
ACD三項錯誤,不符合題意;
B項契丹、黨項、女真、蒙古分別建立遼、西夏、金、元,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遼、西夏、金、元建立的史實。要求識記基礎史實。
19.(2021七下·諸暨期中)據考證,唐朝的《邸報》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報紙之一。與該報的產生密切相關的科技發明是(  )
①造紙術 ②活字印刷術 ③雕版印刷術 ④轉輪排字盤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宋元社會生活與文化
【解析】【分析】西漢時期發明了紙,東漢時改進了造紙術,隋唐時期發明了雕版印刷術,北宋時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元朝王楨發明轉輪排字盤,與唐朝的《邸報》的產生密切相關的科技發明是造紙術和印刷術。
B項①③與《邸報》的產生密切相關,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應用。掌握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應用的意義。
20.(2021七下·諸暨期中)在文物收藏熱中,某歷史興趣小組模仿中央電視臺舉行“鑒寶”活動。下列“寶物”一定不屬于文物的是(  )
A.標有:唐朝景德鎮的瓷器——“唐三彩奔馬”
B.標有:宋朝景德鎮的瓷器——“綠釉黑花瓶”
C.標有:宋朝的指南針——“羅盤針”
D.標有:宋朝的紙幣——“交子”
【答案】A
【知識點】開元盛世;經濟重心的南移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唐三彩奔馬”是唐朝的典型的唐三彩,不是景德鎮的瓷器,景德鎮的瓷器在北宋時期發展起來,主要生產青花瓷。
A項標有:唐朝景德鎮的瓷器——“唐三彩奔馬”不屬于文物,符合題意;
BCD三項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唐三彩的知識。記憶陶瓷業在唐朝有重要越窯青瓷、邢窯百瓷和唐三彩最為有名。唐三彩造型美觀,釉色絢麗,是世界工藝的珍品。
二、綜合題(本題有5小題,共60分)
21.(2021七下·諸暨期中)意大利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國家,隨著中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一帶一路”合作項目的推進,意大利成為歐洲游的理想目的地。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圖1意大利在世界的位置 圖2意大利簡圖 圖3波河流域氣候圖
(1)結合圖1圖2,描述意大利的地理位置。
(2)據圖文資料,概括意大利成為著名旅游國家的有利條件。
(3)波河的枯水期在   (A.夏季B.秋季C.冬季)。根據圖2和圖3闡述理由。   
【答案】(1)約北緯37—47度,東經8—19度。或歐洲南部,地中海北岸。
(2)自然條件:宜人的氣候,美麗的海岸風景和山谷風光;人文條件:古老的建筑悠久的歷史;發達的交通良好的旅游設施。
(3)B(秋季);夏季高溫,阿爾卑斯山冰雪融化;地中海氣候冬季多雨。
【知識點】威尼斯——水上都市
【解析】【分析】(1)、結合圖1圖2,描述意大利的地理位置。從經緯度位置看,約北緯37—47度,東經8—19度。從相對位置看,意大利位于歐洲南部,地中海北岸。
(2)、據圖文資料,意大利成為著名旅游國家的有利條件。自然條件:宜人的氣候,美麗的海岸風景和山谷風光;人文條件:古老的建筑悠久的歷史;發達的交通良好的旅游設施。
(3)、波河的枯水期在B(秋季);理由:夏季高溫,阿爾卑斯山冰雪融化,補給了河流;當地屬于地中海氣候,冬季多雨,冬季河流補給較多。
【點評】描述一個地區的地理位置,主要從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半球位置等方面進行回答。 絕對位置——經緯度位置即確定一個區域范圍或具體地點,在地球表面具有唯一性;相對位置,主要看與周邊事物的相對關系;海陸位置主要從海陸角度看,是否沿海,大陸的東西岸;半球位置是看在東半球還是西半球,南半球還是北半球。
22.(2021七下·諸暨期中)讀右圖,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圖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稱。(5分)
A.   海 B.   灣 C.   洋 D.   (緯線) E.   河
(2)圖中   (填序號)所代表的城市被譽為“亞洲的硅谷”,該城市所在的地形區是   。
(3)下列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其中最能反映班加羅爾氣候特點的是(  )
A B C D
A.A B.B C.C D.D
(4)簡要描述班加羅爾信息產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答案】(1)阿拉伯海;孟加拉灣;印度洋;北回歸線或23.5°N;恒河
(2)③;德干高原
(3)B
(4)優越的地理環境;政府的大力支持;高校云集,人口素質高;古代印度文明在數字和邏輯方面的深厚積淀;英語是印度的官方語言之一,沒有語言障礙;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龐大的地面衛星站)。
【知識點】印度班加羅爾
【解析】【分析】(1)、寫出圖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稱。根據題意,A.阿拉伯海 B.孟加拉灣 C.印度洋 D.北回歸線(緯線) E.恒河。
(2)、圖中③所代表的城市被譽為“亞洲的硅谷”,該城市所在的地形區是德干高原。
(3)、下列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 A 是熱帶季風氣候,B是熱帶雨林氣候,C溫帶季風氣候,D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其中最能反映班加羅爾氣候特點的是B。
(4)、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班加羅爾處于優越的地理環境;政府的大力支持;高校云集,人口素質高;古代印度文明在數字和邏輯方面的深厚積淀;英語是印度的官方語言之一,沒有語言障礙;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龐大的地面衛星站)。
【點評】在氣溫和降水量年內變化示意圖中,橫坐標軸表示月份,縱坐標軸左側表示氣溫,右側表示降水量,氣溫年變化用平滑的曲線表示,降水年變化用長方形柱狀表示;觀察氣溫曲線圖,可以知道氣溫最高月和氣溫最低月,氣溫最高值和氣溫最低值,觀察降水柱狀圖,可以知道降水集中的月份和各月降水量。
23.(2021七下·諸暨期中)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 下表所示為唐朝前期全國人口唐朝戶數變化情況
時期 戶數
貞觀初年 200多萬
貞觀13年 300萬
開元28年 841萬
開元42年 918萬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樣的為君之道?他的哪些統治措施體現了這一思想?
(2)從材料二可以看出,唐朝前期的戶數數據呈現出怎樣的趨勢 唐玄宗的哪些執政措施促進了這一趨勢的出現。
【答案】(1)以民為本。(愛惜民力、與民為善)措施: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
(2)趨勢:連續增長(上升、提高)。穩定政局,勵精圖治,重用賢能;發展經濟,改革稅制
【知識點】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解析】【分析】(1)據材料一“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可知,材料一體現了唐太宗以民為本的執政思想。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訓,戒奢從簡,合并州縣,改革吏治,輕徭薄賦,發展生產。
(2)材料二中,唐朝的戶數數據呈現出連續增長的趨勢。根據所學知識,唐玄宗統治前期,穩定政局,勵精圖治,重用賢能,整頓吏治,裁撤冗員;發展經濟,改革稅制;注重文教,編修經籍,使得唐朝當時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了鼎盛時期,促進了這一趨勢的出現。
故答案為:(1)以民為本。(愛惜民力、與民為善)措施: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
(2)趨勢:連續增長(上升、提高)。穩定政局,勵精圖治,重用賢能;發展經濟,改革稅制。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相關知識。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
24.(2021七下·諸暨期中)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雙方撤軍,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給遼銀10萬兩、內絹20萬匹。
材料二:“世世子孫,謹守臣節”,宋每年向金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自紹興十二年開始。
材料三:大元至大古今無——貫云石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事件?結合所學知識說說這一事件帶來的積極意義?
(2)材料一、二共同說明了什么?這與宋朝實行的什么政策直接有關?
(3)材料三中貫云石對元朝有怎樣的認識?列舉元朝對疆域有效治理的措施一項。
(4)材料一至材料三反映了當時怎樣的歷史發展趨勢?
【答案】(1)澶淵之盟(遼宋議和)。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
(2)北宋與遼、西夏和議之后,邊界基本維持了和平局面;宋朝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
(3)元朝疆域遼闊,超越漢朝和唐朝,元朝版圖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在歷史上影響深遠。
(4)由民族政權并列走向統一(或由民族政權對峙走向統一)
【知識點】北宋與遼、西夏并列;南宋與金的和戰
【解析】【分析】(1)聯系所學知識可知,1005年,宋遼之間訂立和議:雙方撤軍,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給遼銀、絹等錢物,即“歲幣”。歷史上稱這次和議為“澶淵之盟”。澶淵之盟是宋遼實力均衡的產物。此后,南北貫通,互市不絕,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對和平的局面,雙方的經濟和文化都呈現出繁榮的景象。
(2)材料一、二共同說明了北宋與遼、西夏訂立和議后,雙方基本上維持了和平局面,利于邊界貿易的發展。這與宋朝實行的重文輕武政策直接有關。
(3)根據材料三“江山富,天下總欣伙……大元至大古今無”可以知道,貫云石認識到元朝疆域遼闊,國力強盛。元朝時在中央設宣政院,管理西藏政務,西藏正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元朝在中央設中書省,在地方設行中書省;設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琉球等。
(4)兩宋時期民族政權并立,元朝結束分裂,完成統一,因此材料一至材料三反映了當時由民族政權并列走向統一。
故答案為:(1)澶淵之盟(遼宋議和)。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
(2)北宋與遼、西夏和議之后,邊界基本維持了和平局面;宋朝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
(3)元朝疆域遼闊,超越漢朝和唐朝,元朝版圖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在歷史上影響深遠。
(4)由民族政權并列走向統一(或由民族政權對峙走向統一)。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遼宋夏金時期民族政權的并立,元朝統一的相關知識及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和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遼宋夏金元的相關史實。
25.(2021七下·諸暨期中)我國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閱讀下列相關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朝廷在故都(東京開封)時,實仰東南財賦,而吳(江蘇)中又為東南根柢。語曰:“蘇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 漢朝以后長江流域開發進程加快,至南朝后期,贛江一帶已開發成重要的稻米產地。從東晉、南北朝到隋、唐、宋時期的幾百年間,北方戰亂頻繁,人口大量南徙(遷移),使南方人口明顯大增,移民紛紛向丘陵山區開荒種地,從而促進了長江流域山區的開發。
(1)從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江南經濟的發展狀況如何?并根據材料二談談原因?
(2)材料一中的“蘇湖”在當時有什么特別之處?當時江南地區種植的優良水稻的品種是什么?
(3)材料一、二反映了我國古代經濟格局呈現怎樣的變化趨勢?這種趨勢最終在什么時候完成?
【答案】(1)經濟發展狀況:宋代江南經濟迅速發展,中央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
原因:漢代以后,江南得到開發;北方戰亂頻繁,南方相對穩定;北方人口大量南遷。
(2)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豐饒的糧倉;占城稻。
(3)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南宋。
【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
【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朝廷在故都(東京開封)時,實仰東南財賦,而吳(江蘇)中又為東南根柢。語曰:‘蘇湖熟,天下足。’”,可以看出宋朝時江南經濟迅速發展,中央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根據材料二中的“漢朝以后長江流域開發進程加快,至南朝后期,贛江一帶已開發成重要的稻米產地。”可知江南經濟的發展的原因是漢代以后,江南得到開發;根據材料二中的“從東晉、南北朝到隋、唐、宋時期的幾百年間,北方戰亂頻繁,人口大量南徙(遷移),使南方人口明顯大增,移民紛紛向丘陵山區開荒種地......”可知江南經濟的發展的原因是北方戰亂頻繁,南方相對穩定;北方人口大量南遷。
(2)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豐饒的糧倉,當時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宋朝時期,為提高糧食產量,從越南引進的優良品種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區推廣。
(3)材料一、二反映了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秦漢時期,我國的經濟中心在北方,從唐朝中期開始的經濟中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那時中央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東南地區。
故答案為:(1)經濟發展狀況:宋代江南經濟迅速發展,中央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
原因:漢代以后,江南得到開發;北方戰亂頻繁,南方相對穩定;北方人口大量南遷。
(2)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豐饒的糧倉;占城稻。
(3)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南宋。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相關史實。
1 / 1浙江省諸暨市浣紗教育共同體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考試試卷
一、選擇題(本題有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
1.(2021七下·諸暨期中)中南半島上的泰國、越南、緬甸分布有世界著名的稻米區,人們的生產生活都有稻作文化的印記。下列場景中符合這種印記的是(  )
A.地廣人稀,地勢平坦,推行大規模的機械化耕作
B.農場之間是大面積的農田,人們居住得很分散
C.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牛羊在奔跑
D.渠道和河流構成密集水網,環繞著農田和村莊
2.(2021七下·諸暨期中)讀下圖所示區域以“用機械種莊稼”為生產特色,其主要原因有(  )
①密西西比河貫穿該區域,灌溉較便利
②地勢低平,土地遼闊
③該區域位于中緯度地區,熱量條件好
④經濟發達,科技先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1七下·諸暨期中)小明在網上搜索一個國家信息時,出現了以下信息:安第斯山脈縱貫國土南北,西部沿海地區則為干旱的平原,東部又有亞馬孫盆地的熱帶雨林。這個國家很可能是(  )
A.泰國 B.秘魯 C.以色列 D.瑞士
4.(2021七下·諸暨期中)以下四個地方呈現“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的是(  )
A.湄公河平原 B.安第斯山區
C.日本的北海道 D.非洲熱帶草原
5.(2018七上·柯橋月考)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可見不同區域的人民能創造出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下列區域與其特色相適應的是(  )
A.澳大利亞—逐水草而居—畜牧業
B.阿爾卑斯山區—沙漠綠洲—旅游業
C.日本—石油寶庫—旅游業
D.威尼斯—水上都市—旅游業
6.(2021七下·諸暨期中)世界各地自然條件各不相同,造就了獨具特色的區域生活。下列各區域描述正確的是(  )
①湄公河平原的高腳屋懸空架設,以木、竹為主要建材
②美國中部大平原土地遼闊,地勢低平,適合機械化生產
③日本“御耕節”用鯉魚旗表達漁民對海洋恩賜的感謝
④以色列利用有限的水資源發展綠洲農業,是歐洲人的“大菜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2021七下·諸暨期中)2021年3月23日~3月29日,長400米臺灣的“長賜”號重型貨輪在蘇伊士運河新航道擱淺,導致運河堵塞。在該段時間內,通過哪個交通要道的油輪會劇增(  )
A.馬六甲海峽 B.霍爾木茲海峽
C.直布羅陀海峽 D.好望角
8.(2021七下·諸暨期中)一艘從南非采購貨物的輪船回到中國海關時,報貨單上的貨物名稱最有可能是(  )
A.礦石 B.棉花 C.椰棗 D.羊毛
9.(2015七上·嘉興期末)小麗想利用書本上“如何認識區域”的方法向北京的朋友介紹家鄉概況,她(  )
A.采用地圖,確定家鄉的位置和范圍
B.借助人口分布圖,了解家鄉的經濟發展
C.從地形、氣候、河流與自然資源等方面,掌握家鄉的人文特色
D.通過調查人口、民族、城市和鄉村、風俗習慣等,認識家鄉的自然環境特征
10.(2017九·浙江月考)城市——文明中心。下列關于城市環境的描述,正確的是(  )
①巴黎——塞納河緩緩流過全城 ②班加羅爾——“北美洲的硅谷”
③蔚山——韓國的政治文化心臟 ④巴西利亞——城市規劃的典范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1.(2020八上·新昌期中)唐朝詩人皮日休作《汴河懷古》:“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詩文中的“此河”應是(  )
A.黃河 B.汴河 C.靈渠 D.隋大運河
12.(2021七下·諸暨期中)下列有關唐朝科舉考試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通過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員的制度
B.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標準的原則
C.為士子創造了相對平等的競爭機會
D.對參考者有嚴格的家庭出身年齡的限制
13.(2021七下·諸暨期中)古代婦女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下列關于古代女性的說法正確的有(  )
①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②文成公主入藏使唐朝和吐蕃“和同為一家”
③李清照是中國古代杰出的女詞人 ④金城公主入藏促進了漢藏交融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2021七下·諸暨期中)下列朝代中,實現從分裂走向統一的朝代有(  )
①秦朝 ②東漢 ③西晉 ④隋朝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5.(2021七下·諸暨期中)唐朝時期,東亞其他國家與中國在語言文字、思想意識、社會組織等方面聯盛一體,形成一個以中國為文化源的中華文化圈。以下促成這一文化圈形成的事件有 (  )
①鑒真東渡 ②玄奘西行
③日本“遣唐使”來華 ④新羅仿效唐朝政治制度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6.(2021七下·諸暨期中)北宋宰相歐陽修曾說: “武臣掌國機密而得軍情,豈是國家之利!”這表明北宋當時的情況是(  )
A.武將地位較高 B.武將掌握了國家機密
C.注意防范武將 D.武將不得在朝廷任職
17.(2021七下·諸暨期中)小明以“繁榮與開放的唐朝”為主題進行探究,下列他整理的內容中不符合史實的是(  )
A.已出現世界上最早的商標廣告
B.唐太宗時出現“貞觀之治”局面
C.筒車和曲轅犁的發明與推廣
D.都城長安是國際性的大都市
18.(2021七下·諸暨期中)與宋并立的少數民族政權遼、西夏、金、元分別是下列哪個選項中的少數民族建立的(  )
A.契丹、黨項、匈奴、蒙古 B.契丹、黨項、女真、蒙古
C.黨項、女真、蒙古、回 D.匈奴、回、吐蕃、女真
19.(2021七下·諸暨期中)據考證,唐朝的《邸報》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報紙之一。與該報的產生密切相關的科技發明是(  )
①造紙術 ②活字印刷術 ③雕版印刷術 ④轉輪排字盤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0.(2021七下·諸暨期中)在文物收藏熱中,某歷史興趣小組模仿中央電視臺舉行“鑒寶”活動。下列“寶物”一定不屬于文物的是(  )
A.標有:唐朝景德鎮的瓷器——“唐三彩奔馬”
B.標有:宋朝景德鎮的瓷器——“綠釉黑花瓶”
C.標有:宋朝的指南針——“羅盤針”
D.標有:宋朝的紙幣——“交子”
二、綜合題(本題有5小題,共60分)
21.(2021七下·諸暨期中)意大利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國家,隨著中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一帶一路”合作項目的推進,意大利成為歐洲游的理想目的地。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圖1意大利在世界的位置 圖2意大利簡圖 圖3波河流域氣候圖
(1)結合圖1圖2,描述意大利的地理位置。
(2)據圖文資料,概括意大利成為著名旅游國家的有利條件。
(3)波河的枯水期在   (A.夏季B.秋季C.冬季)。根據圖2和圖3闡述理由。   
22.(2021七下·諸暨期中)讀右圖,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圖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稱。(5分)
A.   海 B.   灣 C.   洋 D.   (緯線) E.   河
(2)圖中   (填序號)所代表的城市被譽為“亞洲的硅谷”,該城市所在的地形區是   。
(3)下列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其中最能反映班加羅爾氣候特點的是(  )
A B C D
A.A B.B C.C D.D
(4)簡要描述班加羅爾信息產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23.(2021七下·諸暨期中)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 下表所示為唐朝前期全國人口唐朝戶數變化情況
時期 戶數
貞觀初年 200多萬
貞觀13年 300萬
開元28年 841萬
開元42年 918萬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樣的為君之道?他的哪些統治措施體現了這一思想?
(2)從材料二可以看出,唐朝前期的戶數數據呈現出怎樣的趨勢 唐玄宗的哪些執政措施促進了這一趨勢的出現。
24.(2021七下·諸暨期中)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雙方撤軍,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給遼銀10萬兩、內絹20萬匹。
材料二:“世世子孫,謹守臣節”,宋每年向金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自紹興十二年開始。
材料三:大元至大古今無——貫云石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事件?結合所學知識說說這一事件帶來的積極意義?
(2)材料一、二共同說明了什么?這與宋朝實行的什么政策直接有關?
(3)材料三中貫云石對元朝有怎樣的認識?列舉元朝對疆域有效治理的措施一項。
(4)材料一至材料三反映了當時怎樣的歷史發展趨勢?
25.(2021七下·諸暨期中)我國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閱讀下列相關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朝廷在故都(東京開封)時,實仰東南財賦,而吳(江蘇)中又為東南根柢。語曰:“蘇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 漢朝以后長江流域開發進程加快,至南朝后期,贛江一帶已開發成重要的稻米產地。從東晉、南北朝到隋、唐、宋時期的幾百年間,北方戰亂頻繁,人口大量南徙(遷移),使南方人口明顯大增,移民紛紛向丘陵山區開荒種地,從而促進了長江流域山區的開發。
(1)從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江南經濟的發展狀況如何?并根據材料二談談原因?
(2)材料一中的“蘇湖”在當時有什么特別之處?當時江南地區種植的優良水稻的品種是什么?
(3)材料一、二反映了我國古代經濟格局呈現怎樣的變化趨勢?這種趨勢最終在什么時候完成?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識點】湄南河平原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地廣人稀,地勢平坦,推行大規模的機械化耕作,是美國中央大平原的生產特色。農場之間是大面積的農田,人們居住得很分散,也是美國中央大平原的。 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牛羊在奔跑,是非洲草原的特色。渠道和河流構成密集水網,環繞著農田和村莊,符合中南半島上人們生活特色。 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湄公河平原上主要種植水稻,在生產力水平普遍較低的情況下,這些勞動主要靠人工完成,屬于精耕細作的農業,氣候條件優越,適宜人類的生存和居住,比較稠密,共同勞動,團結互助,生活較為傳統。遇到豐收時節,人手不夠,大家互相幫忙,但不會使用大量機械。
2.【答案】C
【知識點】美國中部平原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該區域是美國的中央大平原,由于地廣人稀,勞動力短缺,只有依靠機械來完成,所以形成了以“用機械種莊稼”為生產特色。②地勢低平,土地遼闊,④經濟發達,科技先進,②④,正確。其他不是主要原因。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美國中部大平原,地域遼闊, 美國的農場幾乎都是家庭農場 ,必須依靠機械化來完成,所以機械化水平高,生產效率高,人均產量高,人少地多,所生產的農產品大部分要作為商品賣出去,商品率高,是典型的商品性農業。
3.【答案】B
【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
【解析】【分析】根據題意, 安第斯山脈縱貫國土南北,西部沿海地區則為干旱的平原,東部又有亞馬孫盆地的熱帶雨林。這個國家很可能是秘魯。其余均沒有在安第斯山上。 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秘魯共和國,簡稱秘魯,是南美洲西部的一個國家,北鄰厄瓜多爾和哥倫比亞,東與巴西和玻利維亞接壤,南接智利,西瀕太平洋。安第斯山脈縱貫國土南北,西部沿海地區則為干旱的平原,東部又有亞馬孫盆地的熱帶雨林。
4.【答案】D
【知識點】非洲草原——傳統牧場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湄公河平原的人們主要發展水稻種植業,安第斯山區的人們在低海拔地區發展種植業,在高海拔地區發展畜牧業。日本的北海道地區的人們主要是耕海牧漁。非洲熱帶草原地區的人們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馬賽人的主要食物來源是牛,因此為牛尋找水草是非常重要的。一到旱季,牧民便帶領牛群遷往其他較濕潤且有水草的地方暫住,等到明年雨季來臨時才回家,由此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5.【答案】D
【知識點】瑞士——阿爾卑斯山脈;日本——耕海牧漁;威尼斯——水上都市;澳大利亞草原——現代化牧場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澳大利亞—現代化牧場—畜牧業;阿爾卑斯山區—旅游勝地—旅游業;中東—石油寶庫—石油運輸和加工;威尼斯—水上都市—旅游業 ;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在發展地方經濟時應注意要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特點發展地方經濟;要注意保護環境,做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6.【答案】D
【知識點】湄南河平原;美國中部平原;日本——耕海牧漁;以色列節水王國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①湄公河平原的高腳屋懸空架設,以木、竹為主要建材,②美國中部大平原土地遼闊,地勢低平,適合機械化生產,④以色列利用有限的水資源發展綠洲農業,是歐洲人的“大菜籃”, ①②④ ,正確。③日本“御耕節”用鯉魚旗表達漁民對海洋恩賜的感謝,錯誤 ,御耕節是東南亞人們的節日。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御耕節是柬埔寨傳統節日之一,在佛歷六月下旬四日舉行。在御耕節的前兩天,您將有幸觀賞在圣田周圍舉辦的祭火儀式。這時,柬埔寨國師一邊燒火,一邊念咒語,熊熊烈火點亮半邊天空,非常的壯觀。
7.【答案】D
【知識點】大洲和大洋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交匯點為南非南端的好望角。在蘇伊士運河開通以前,它是溝通亞洲和歐洲的海上必經之地,被稱為“西方海上生命線”。根據題意,蘇伊士運河被堵后,好望角的油輪會劇增。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蘇伊士運河, 1869年修筑通航,是一條海平面的水道,在埃及貫通蘇伊士地峽,溝通地中海與紅海,提供從歐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航線。它是世界使用最頻繁的航線之一,也是亞洲與非洲的交界線,是亞洲與非洲、歐洲人民來往的主要通道。
8.【答案】A
【知識點】評析區域的自然條件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一艘從南非采購貨物的輪船回到中國海關時,報貨單上的貨物名稱最有可能是礦石。其他南非出口很少。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
故答案為:A。
【點評】南非重要的經濟部門是礦業。南非礦產資源豐富,是世界五大礦產資源國之一。現已探明儲量并開采的礦產有70余種。鉑族金屬、氟石、鉻的儲量居世界第一位,黃金、釩、錳、鋯居第二位,鈦居第四位,磷酸鹽礦、鈾、鉛、銻居第五位,煤、鋅居第八位,銅居第九位。
9.【答案】A
【知識點】確定區域的位置和范圍;評析區域的自然條件;關注區域的人文特色;感受區域的發展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認識區域變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認識區域首先需要定位,確定區域的位置和范圍,所以A符合題意;借助人口分布圖,可以了解家鄉的人口分布,所以B表述錯誤;從地形、氣候、河流與自然資源等方面,掌握家鄉的自然環境特點,所以C表述錯誤;通過調查人口、民族、城市和鄉村、風俗習慣等,認識家鄉的人文特色,所以D表述錯誤。故選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認識區域變化的理解。
10.【答案】D
【知識點】法國巴黎;印度班加羅爾;韓國蔚山;巴西巴西利亞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世界重要城市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班加羅爾被譽為印度的硅谷;蔚山是韓國最大的工業城市,世界著名的汽車城,所以②③不符合。故選擇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世界重要城市的識記。
11.【答案】D
【知識點】隋的興亡
【解析】【分析】根據詩句中“ 盡道隋亡為此河”可知,該河指的是隋朝時期開鑿的大運河。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隋朝大運河,難度較小,識記即可。
12.【答案】D
【知識點】科舉制的創立
【解析】【分析】科舉制度作為一種新的選官制度,分科考試、擇優錄取是其的基本特征。科舉制度沒有嚴格的家庭出身與年齡限制,而且通過公開公平的分科考試,一批有真才實學的讀書人進入各級政府,破除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情形。
ABC三項說法都正確,不符合題意;
D項對參考者有嚴格的家庭出身年齡的限制說法不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科舉制度相關知識。重點熟記基礎知識。
13.【答案】C
【知識點】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宋元社會生活與文化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帶。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8世紀初,唐朝又將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贊普上書唐朝皇帝說,吐蕃和唐朝已經“合同為一家”。 ②文成公主入藏使唐朝和吐蕃“和同為一家”說法錯誤,排除。
C項①③④說法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代婦女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重點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14.【答案】B
【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隋的興亡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從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589年,隋朝滅亡南方的陳,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400多年的分裂局面。280年,西晉滅亡吳,統一全國,實現南北統一。①③④實現從分裂走向統一。②東漢之前是統一的秦和西漢,和題干不符,排除。
B項①③④實現從分裂走向統一,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古代完成統一的朝代及學生的識記歷史知識能力。要求識記基礎史實,關鍵信息是“實現從分裂走向統一”。
15.【答案】B
【知識點】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唐朝時期,東亞國家與中國在語言文字、思想意識、社會組織、物質文明等方面聯成一體,形成一個以中國為文化源的中華文化圈。以下促成這一文化圈形成的有①鑒真東渡,②玄奘西行,④新羅仿效唐朝政治制度。③玄奘西行是學習古印度的佛教文化,玄奘西行屬于南亞,與題干東亞無關,故排除②。
B項①③④促成題干文化圈形成,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唐朝時期的對外交往的相關史實,要求識記基礎史實。
16.【答案】C
【知識點】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
【解析】【分析】“武臣掌國機密而得軍情,豈是國家之利!”意思是武將掌握著國家的重要機密而且知道軍情,絕對不會是有利于國家。應該要文官委任重要職務,讓他們掌管一個州,這樣既可以保住了,也為國家消除了未來的隱患,所以體現了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
AB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C項注意防范武將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及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宋朝重文輕武政策的相關知識。
17.【答案】A
【知識點】開元盛世
【解析】【分析】宋朝時期,商業繁榮發展,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商標。世界上最早的商標是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商標。
A項已出現世界上最早的商標廣告是在宋朝,不符合“繁榮與開放的唐朝”,符合題意;
BCD三項都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盛唐氣象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8.【答案】B
【知識點】北宋與遼、西夏并列;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10世紀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權,定都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后來改國號為遼。北宋初期,在今天寧夏、甘肅一帶生活著以游牧為主的民族黨項族。1038年,黨項族的首領元昊稱大夏國皇帝,定都興慶,歷史上稱為西夏。10世紀時,女真受到遼的控制和壓迫,后來完顏部統一了女真各部。完顏阿骨打繼任女真首領后,繼續領導抗遼斗爭,勢力不斷壯大。1115年,阿骨打稱帝,建立金政權,后定都會寧。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權,被尊為成吉思汗;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次年定都大都。
ACD三項錯誤,不符合題意;
B項契丹、黨項、女真、蒙古分別建立遼、西夏、金、元,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遼、西夏、金、元建立的史實。要求識記基礎史實。
19.【答案】B
【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宋元社會生活與文化
【解析】【分析】西漢時期發明了紙,東漢時改進了造紙術,隋唐時期發明了雕版印刷術,北宋時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元朝王楨發明轉輪排字盤,與唐朝的《邸報》的產生密切相關的科技發明是造紙術和印刷術。
B項①③與《邸報》的產生密切相關,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應用。掌握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應用的意義。
20.【答案】A
【知識點】開元盛世;經濟重心的南移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唐三彩奔馬”是唐朝的典型的唐三彩,不是景德鎮的瓷器,景德鎮的瓷器在北宋時期發展起來,主要生產青花瓷。
A項標有:唐朝景德鎮的瓷器——“唐三彩奔馬”不屬于文物,符合題意;
BCD三項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唐三彩的知識。記憶陶瓷業在唐朝有重要越窯青瓷、邢窯百瓷和唐三彩最為有名。唐三彩造型美觀,釉色絢麗,是世界工藝的珍品。
21.【答案】(1)約北緯37—47度,東經8—19度。或歐洲南部,地中海北岸。
(2)自然條件:宜人的氣候,美麗的海岸風景和山谷風光;人文條件:古老的建筑悠久的歷史;發達的交通良好的旅游設施。
(3)B(秋季);夏季高溫,阿爾卑斯山冰雪融化;地中海氣候冬季多雨。
【知識點】威尼斯——水上都市
【解析】【分析】(1)、結合圖1圖2,描述意大利的地理位置。從經緯度位置看,約北緯37—47度,東經8—19度。從相對位置看,意大利位于歐洲南部,地中海北岸。
(2)、據圖文資料,意大利成為著名旅游國家的有利條件。自然條件:宜人的氣候,美麗的海岸風景和山谷風光;人文條件:古老的建筑悠久的歷史;發達的交通良好的旅游設施。
(3)、波河的枯水期在B(秋季);理由:夏季高溫,阿爾卑斯山冰雪融化,補給了河流;當地屬于地中海氣候,冬季多雨,冬季河流補給較多。
【點評】描述一個地區的地理位置,主要從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半球位置等方面進行回答。 絕對位置——經緯度位置即確定一個區域范圍或具體地點,在地球表面具有唯一性;相對位置,主要看與周邊事物的相對關系;海陸位置主要從海陸角度看,是否沿海,大陸的東西岸;半球位置是看在東半球還是西半球,南半球還是北半球。
22.【答案】(1)阿拉伯海;孟加拉灣;印度洋;北回歸線或23.5°N;恒河
(2)③;德干高原
(3)B
(4)優越的地理環境;政府的大力支持;高校云集,人口素質高;古代印度文明在數字和邏輯方面的深厚積淀;英語是印度的官方語言之一,沒有語言障礙;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龐大的地面衛星站)。
【知識點】印度班加羅爾
【解析】【分析】(1)、寫出圖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稱。根據題意,A.阿拉伯海 B.孟加拉灣 C.印度洋 D.北回歸線(緯線) E.恒河。
(2)、圖中③所代表的城市被譽為“亞洲的硅谷”,該城市所在的地形區是德干高原。
(3)、下列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 A 是熱帶季風氣候,B是熱帶雨林氣候,C溫帶季風氣候,D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其中最能反映班加羅爾氣候特點的是B。
(4)、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班加羅爾處于優越的地理環境;政府的大力支持;高校云集,人口素質高;古代印度文明在數字和邏輯方面的深厚積淀;英語是印度的官方語言之一,沒有語言障礙;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龐大的地面衛星站)。
【點評】在氣溫和降水量年內變化示意圖中,橫坐標軸表示月份,縱坐標軸左側表示氣溫,右側表示降水量,氣溫年變化用平滑的曲線表示,降水年變化用長方形柱狀表示;觀察氣溫曲線圖,可以知道氣溫最高月和氣溫最低月,氣溫最高值和氣溫最低值,觀察降水柱狀圖,可以知道降水集中的月份和各月降水量。
23.【答案】(1)以民為本。(愛惜民力、與民為善)措施: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
(2)趨勢:連續增長(上升、提高)。穩定政局,勵精圖治,重用賢能;發展經濟,改革稅制
【知識點】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解析】【分析】(1)據材料一“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可知,材料一體現了唐太宗以民為本的執政思想。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訓,戒奢從簡,合并州縣,改革吏治,輕徭薄賦,發展生產。
(2)材料二中,唐朝的戶數數據呈現出連續增長的趨勢。根據所學知識,唐玄宗統治前期,穩定政局,勵精圖治,重用賢能,整頓吏治,裁撤冗員;發展經濟,改革稅制;注重文教,編修經籍,使得唐朝當時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了鼎盛時期,促進了這一趨勢的出現。
故答案為:(1)以民為本。(愛惜民力、與民為善)措施: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
(2)趨勢:連續增長(上升、提高)。穩定政局,勵精圖治,重用賢能;發展經濟,改革稅制。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相關知識。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
24.【答案】(1)澶淵之盟(遼宋議和)。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
(2)北宋與遼、西夏和議之后,邊界基本維持了和平局面;宋朝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
(3)元朝疆域遼闊,超越漢朝和唐朝,元朝版圖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在歷史上影響深遠。
(4)由民族政權并列走向統一(或由民族政權對峙走向統一)
【知識點】北宋與遼、西夏并列;南宋與金的和戰
【解析】【分析】(1)聯系所學知識可知,1005年,宋遼之間訂立和議:雙方撤軍,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給遼銀、絹等錢物,即“歲幣”。歷史上稱這次和議為“澶淵之盟”。澶淵之盟是宋遼實力均衡的產物。此后,南北貫通,互市不絕,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對和平的局面,雙方的經濟和文化都呈現出繁榮的景象。
(2)材料一、二共同說明了北宋與遼、西夏訂立和議后,雙方基本上維持了和平局面,利于邊界貿易的發展。這與宋朝實行的重文輕武政策直接有關。
(3)根據材料三“江山富,天下總欣伙……大元至大古今無”可以知道,貫云石認識到元朝疆域遼闊,國力強盛。元朝時在中央設宣政院,管理西藏政務,西藏正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元朝在中央設中書省,在地方設行中書省;設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琉球等。
(4)兩宋時期民族政權并立,元朝結束分裂,完成統一,因此材料一至材料三反映了當時由民族政權并列走向統一。
故答案為:(1)澶淵之盟(遼宋議和)。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
(2)北宋與遼、西夏和議之后,邊界基本維持了和平局面;宋朝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
(3)元朝疆域遼闊,超越漢朝和唐朝,元朝版圖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在歷史上影響深遠。
(4)由民族政權并列走向統一(或由民族政權對峙走向統一)。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遼宋夏金時期民族政權的并立,元朝統一的相關知識及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和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遼宋夏金元的相關史實。
25.【答案】(1)經濟發展狀況:宋代江南經濟迅速發展,中央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
原因:漢代以后,江南得到開發;北方戰亂頻繁,南方相對穩定;北方人口大量南遷。
(2)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豐饒的糧倉;占城稻。
(3)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南宋。
【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
【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朝廷在故都(東京開封)時,實仰東南財賦,而吳(江蘇)中又為東南根柢。語曰:‘蘇湖熟,天下足。’”,可以看出宋朝時江南經濟迅速發展,中央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根據材料二中的“漢朝以后長江流域開發進程加快,至南朝后期,贛江一帶已開發成重要的稻米產地。”可知江南經濟的發展的原因是漢代以后,江南得到開發;根據材料二中的“從東晉、南北朝到隋、唐、宋時期的幾百年間,北方戰亂頻繁,人口大量南徙(遷移),使南方人口明顯大增,移民紛紛向丘陵山區開荒種地......”可知江南經濟的發展的原因是北方戰亂頻繁,南方相對穩定;北方人口大量南遷。
(2)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豐饒的糧倉,當時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宋朝時期,為提高糧食產量,從越南引進的優良品種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區推廣。
(3)材料一、二反映了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秦漢時期,我國的經濟中心在北方,從唐朝中期開始的經濟中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那時中央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東南地區。
故答案為:(1)經濟發展狀況:宋代江南經濟迅速發展,中央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
原因:漢代以后,江南得到開發;北方戰亂頻繁,南方相對穩定;北方人口大量南遷。
(2)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豐饒的糧倉;占城稻。
(3)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南宋。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相關史實。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宁县| 德阳市| 同心县| 凯里市| 齐河县| 土默特左旗| 扎赉特旗| 宜州市| 祁阳县| 沂南县| 厦门市| 星座| 东乌珠穆沁旗| 临武县| 长春市| 哈密市| 喀什市| 昔阳县| 手游| 兴山县| 镇沅| 印江| 永和县| 天镇县| 长白| 达尔| 日土县| 墨江| 石渠县| 宁强县| 禹城市| 通道| 灌阳县| 荥经县| 米林县| SHOW| 肃北| 三原县| 习水县| 蕉岭县| 乌鲁木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