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教學設計課程標準3-1-5敘述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歷程,知道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使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教學目標1.學生了解第一次國共合作的背景與方式,知道蔣介石通過政變建立南京國民政府以及南京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一”中國的史實;掌握國共合作開始的標志、黃埔軍校的創辦、北伐戰爭的進程與結果等內容。2.通過材料閱讀、小組合作,培養學生分析史料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通過原因分析,理解北伐勝利原因,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分組合作及展示,讓學生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利用圖片、影視資料再現歷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強化和豐富學生的知識和情感體驗。3.通過對北伐戰爭中革命人士把國家、民族的利益作為自己奮斗的目標,戰斗中不惜流血犧牲的史實,學習他們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明白北伐戰爭是中國各革命階級參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義戰爭,它的歷史證明了國共真誠合作的重要性。。教學重難點重點:北伐戰爭難點: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教學過程教學環節導入環節你知道中國革命的新道路是什么樣的嗎?我們的革命道路,同俄國一模一樣嗎?活動環節一、第一次國共合作1.合作的背景(1)國內外局勢自主閱讀書本第43頁第1段,找出袁世凱死后,中國的國內外局勢如何?外:一戰之后,列強卷土重來,加緊對中國政治經濟的控制和侵略。內:北洋政府統治下的中國,軍閥割據混戰愈演愈烈,社會動蕩不安,經濟發展受阻。“打倒列強,除軍閥”,實現國內和平與統一,成為人們的普遍愿望。(2)共產黨方面材料一:1923年京漢鐵路20000多名工人舉行總罷工,遭到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的殘酷鎮壓。工人被殺40多人,傷200多人,被捕60多人,遭開除1000多人。工人運動由此轉入低潮。共產黨誕生后集中力量做了什么事?結果如何?材料二:依中國社會的現狀,中國現有的黨,只有國民黨比較是一個革命的黨。要戰勝強大的敵人,必須爭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國民黨是比較革命的民主派,是首先考慮的對象。……工人階級尚未強大起來,自然不能產生一個強大的共產黨——一個廣大群眾的黨,以應目前中國革命之需要。材料二說明了什么?(3)國民黨方面材料一:時間革命名稱結果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后孫中山流亡國外1915-1916年護國運動勝利,袁世凱氣急病死1917年反對張勛復辟勝利,段祺瑞重掌北洋政府大權1917-1918年第一次護法運動失敗1921-1922年第二次護法運動失敗材料二:國民黨正在墮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蓋今日革命,非學俄(共)不可……我黨今后之革命,非以俄(共)為師。——孫文材料告訴我們孫中山認識到了什么問題?材料一告訴我們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在維護共和的道路上屢遭挫折。他認識到國民黨需要尋求新的力量的支持,需要將國民黨建設成為一個有力的政黨2.合作的實現國民黨一大各個歷史要素3.合作的成果(1)黃埔軍校的建立:時間、地點、全稱、性質、特點、作用等為了完成革命,孫中山采取了哪些措施?改組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創辦黃埔軍校,建立革命軍。說一說,對聯體現了軍校什么樣的創辦宗旨。(2)開展國民革命運動,進行北伐戰爭二、北伐戰爭時間、目的、軍隊、總司令、口號、對象觀察地圖,說一說三大軍閥主要的勢力范圍。根據地圖,結合書本第44頁,倒數2段,說一說北伐軍進軍的路線。結合當時的中國形勢,分析北伐軍勝利進軍的原因。①國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②中國共產黨黨員發揮先鋒作用;③正義之戰,得到廣大工農群眾的大力支持;④蘇聯在軍事、物質上的幫助。⑤軍閥間相互猜忌,陷于嚴重分裂的極端脆弱局面;⑥北伐軍將士英勇作戰,尤其是共產黨員起了先鋒模范作用;三、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在這次政變中,僅三天時間,共產黨員工人領袖,革命群眾被殺300多人,被捕1000多人,失蹤5000多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就在這時英勇就義。政變后,蔣介石在南京成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國民政府(對外投靠帝國主義對內鎮壓人民革命運動)。1927年7月15日,武漢國民政府首腦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了“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公然叫囂“寧可枉殺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網”,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張學良“東北易幟”1928年12月,東北保安司令張學良通電宣布“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變旗幟(將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換成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南京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一”了全國。議一議:北伐戰爭成功與失敗想一想:國民革命運動失敗給中國共產黨的經驗教訓。結束環節板書設計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27張PPT)第四課開辟革命新道路的艱難歷程學習俄國,走社會主義道路。如何實現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開始艱難的探索歷程,開創出一條與俄國革命不同的、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新道路。你知道中國革命的新道路是什么樣的嗎?我們的革命道路,同俄國一模一樣嗎?新知導入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1924-1927)一、第一次國共合作1.合作的背景(1)國內外局勢新知講解自主閱讀書本第43頁第1段,找出袁世凱死后,中國的國內外局勢如何?外:一戰之后,列強卷土重來,加緊對中國政治經濟的控制和侵略。內:北洋政府統治下的中國,軍閥割據混戰愈演愈烈,社會動蕩不安,經濟發展受阻。“打倒列強,除軍閥”,實現國內和平與統一,成為人們的普遍愿望。一、第一次國共合作1.合作的背景(2)共產黨方面新知講解材料一:1923年京漢鐵路20000多名工人舉行總罷工,遭到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的殘酷鎮壓。工人被殺40多人,傷200多人,被捕60多人,遭開除1000多人。工人運動由此轉入低潮。共產黨誕生后集中力量做了什么事?結果如何?材料二:依中國社會的現狀,中國現有的黨,只有國民黨比較是一個革命的黨。要戰勝強大的敵人,必須爭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國民黨是比較革命的民主派,是首先考慮的對象。……工人階級尚未強大起來,自然不能產生一個強大的共產黨——一個廣大群眾的黨,以應目前中國革命之需要。——中共三大宣言共產黨力量還比較弱小,紅果革命僅靠無產階級,不進行武裝斗爭事不能取得最終成功的。因此應該聯合其他革命黨派,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材料二說明了什么?共產黨誕生后集中力量領導工人運動。最終的結果是失敗的。一、第一次國共合作1.合作的背景(3)國民黨方面時間革命名稱結果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后孫中山流亡國外1915-1916年護國運動勝利,袁世凱氣急病死1917年反對張勛復辟勝利,段祺瑞重掌北洋政府大權1917-1918年第一次護法運動失敗1921-1922年第二次護法運動失敗材料一:材料二:國民黨正在墮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蓋今日革命,非學俄(共)不可……我黨今后之革命,非以俄(共)為師。——孫文材料告訴我們孫中山認識到了什么問題?材料一告訴我們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在維護共和的道路上屢遭挫折。他認識到國民黨需要尋求新的力量的支持,需要將國民黨建設成為一個有力的政黨。一、第一次國共合作2.合作的實現國民黨一大時間:地點:主要內容:大會通過了反對帝國主義和打倒軍閥的主張,事實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新三民主義”)。意義:合作形式: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廣州1924年1月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革命統一戰線建立。合作=合并?一、第一次國共合作3.合作的成果(1)黃埔軍校的建立時間:地點:全稱:1924年5月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和革命精神。新式軍事政治學校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廣州黃埔特點:性質:創始人孫中山校長蔣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來黃埔軍校在短時期里培養了大批軍事政治人才,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作用:1924年至1927年國民革命時期,黃埔軍校入學的學生共六期2萬多人。葉劍英1924任軍校教官聶榮臻羅瑞卿陳賡1924年5月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陳毅林彪1925年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趙一曼1927年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學習臧克家1927年,考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為了完成革命,孫中山采取了哪些措施?改組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創辦黃埔軍校,建立革命軍。說一說,對聯體現了軍校什么樣的創辦宗旨。孫中山在軍校開學典禮上宣布軍校的辦學宗旨:“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對聯通過直白的語言,表明軍校的創建是培養和建立革命軍,促成革命的成功。只有具備高度的革命熱情和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以救國救民為己任的人才適合到軍校學習。革命者來貪生畏死勿入斯門升官發財請往他處一、第一次國共合作3.合作的成果(2)開展國民革命運動,進行北伐戰爭國民革命,亦稱"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或"大革命",是指1924年5月至1927年4月中國人民在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合作領導下進行的國內革命戰爭,是中國人民反對北洋軍閥統治的戰爭和政治運動。比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工農運動迅速發展;以五卅運動為核心的反帝國運動日益高漲;經過兩次東征,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鞏固等;高潮是北伐戰爭。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衛先后"清共",國共合作破裂。二、北伐戰爭新知講解時間目的軍隊總司令口號對象吳佩孚兵力20萬孫傳芳兵力20萬張作霖兵力30萬1926年打倒列強,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國民革命軍蔣介石“打倒列強,除軍閥”觀察地圖,說一說三大軍閥主要的勢力范圍。根據地圖,結合書本第44頁,倒數2段,說一說北伐軍進軍的路線。張作霖的主要勢力范圍:東北三省;吳佩孚的勢力范圍:湖北和湖南等地;孫傳芳的勢力范圍:江蘇、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吳佩孚張作霖孫傳芳廣州國民政府短短10個月內,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擴展到長江流域。廣州國民政府遷到武漢。三大戰場江西戰場閩浙戰場對付孫傳芳兩湖戰場對付吳佩孚結合當時的中國形勢,分析北伐軍勝利進軍的原因。①國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②中國共產黨黨員發揮先鋒作用;③正義之戰,得到廣大工農群眾的大力支持;④蘇聯在軍事、物質上的幫助;⑤軍閥間相互猜忌,陷于嚴重分裂的極端脆弱局面;⑥北伐軍將士英勇作戰,尤其是共產黨員起了先鋒模范作用;三、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在這次政變中,僅三天時間,共產黨員工人領袖,革命群眾被殺300多人,被捕1000多人,失蹤5000多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就在這時英勇就義。政變后,蔣介石在南京成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國民政府(對外投靠帝國主義對內鎮壓人民革命運動)。汪精衛1927年7月15日,武漢國民政府首腦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了“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公然叫囂“寧可枉殺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網”,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提醒:“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的發生,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失敗,標志著這次大革命的最終失敗。4月13日中午,寶山路上群眾請愿大游行遭到血腥鎮壓。上海街頭的電線桿上,掛著被殺害者的頭顱。1928年6月4日皇姑屯事件1928年12月29日東北易幟1928年12月,東北保安司令張學良通電宣布“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變旗幟(將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換成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南京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一”了全國。意義:標志著北伐的結束、國民政府完成統一、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結束。張學良“東北易幟”不久,南京國民政府舉行繼續“北伐”,占領北京,奉系軍閥張作霖退到關外后被日軍炸死(皇姑屯事件)。議一議:北伐戰爭成功與失敗成功: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廣大群眾也經受了一次革命洗禮,為革命的繼續前進奠定了基礎。失敗:出現了以蔣介石為代表的新軍閥,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北伐軍進入漢口英租界想一想:國民革命運動失敗給中國共產黨的經驗教訓。必須堅持黨對革命的領導權;必須掌握革命武裝,堅持武裝斗爭。重要提醒南京臨時政府(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南京國民政府武漢國民政府南京國民政府廣州國民政府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新三民主義第一次國共合作得以實現的根本原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需要。新三民主義舊三民主義孫中山(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的主要功績:1.1894年成立興中會,1905年成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2.1911年領導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反動統治;3.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4.1924年促成國共第一次合作,創辦黃埔軍校,推動國民革命運動等。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1.背景(1)國際(2)國內(3)共產黨(4)國民黨2.成果(1)黃埔軍校(2)北伐戰爭時間:1926-1927目的:打倒列強,除軍閥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結果: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擴展到長江流域3.南京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全國4.意義、教訓板書設計課堂練習1.“按照計劃重建一切的就是這些人,一個公司接著一個公司,一個企業跟著一個企業都布爾什維克化了。圣十字醫院現在稱為第二改良醫院,里頭有許多變動。一部分醫生被解雇了,一部分自動辭職,日瓦戈決定留下來”。(摘自1958諾貝爾文學獎作品《日瓦戈醫生》)。材料中“按照計劃重建一切”是指俄國( )A.實行農奴制改革B.推行新經濟政策C.發生了十月革命D.實施了五年計劃D2.2016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廣州市開展了“一城一中山”的紀念活動。假如你暑期到廣州游學,探尋孫中山先生的革命足跡,應該去( )A.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舊址B.辛亥革命首義紀念館C.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舊址D.黃埔陸軍軍官學校舊址D課堂練習D課堂練習3.國大地從南到北、從珠江三角洲到長江三角洲,處處燃燒著革命的火焰,使“孫中山先生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還未能完成的革命事業,在僅僅兩三年之內,獲得了巨大的成就”。這一“革命的火焰”()A.促進了國共兩黨進一步合作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務C.實現了孫中山的革命目標D.動搖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根基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有大把高質量資料?一線教師?一線教研員?歡迎加入21世紀教育網教師合作團隊!!月薪過萬不是夢!!詳情請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四課第一框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教案).doc 第四課第一框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課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