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1年新蘇教版科學五年級上冊教學計劃2021-2022學年度第一學期教師班級日期學生情況分析我所任教的班級中,總體上來講課堂紀律比較好,大多數學生好奇心強,且思維活躍,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科學本質有一定的了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能夠觀察生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不過,本班學生發展明顯有不均衡的現象。優等生表現出對科學濃厚、持久的興趣,科學素養發展態勢良好;后進生思維有些局限,發言不太積極,表現欲望差。隨著年級的升高,課程難度的增加,學習態度不夠認真,加上對科學學科的認識不足,因此科學素養一般。在本學期的科學教學中,教師要特別重視這部分學生,端正其學習態度,培養其學習科學的興趣和習慣。教材分析本冊教材為蘇教版教材,為新修訂的教材,本教材的設計理念與國家課程改革的三個關鍵詞“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學業質量評價標準”高度一致。教材以主題為標準劃分單元,一個單元一個主題,共分為五個單元。第一單元,主題是“光與色彩”,本單元由四課組成:《光源》《光的傳播》《光的反射》《七色光》。前三課按遞進關系設計,是對“光”的生成、傳播、遇到不同物質時行進方向改變等光現象的認識。第四課將關注點放在了光本體的性質上,以太陽光為載體,通過科學實踐活動幫助學生認識作為能量形式之一的光的種類及層次性。第二單元,主題是“熱傳遞”,本單元共設計四節課,分別是《熱傳導》《熱對流》《熱輻射》《物體的傳熱本領》。本單元四節課屬于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前三課分別認識熱傳遞的三種方式,這三課之間是并列關系;第四課是從整體上認識影響熱傳遞的因素以及三種傳熱方式在生產生活中的綜合應用。第三單元,主題是“地球的表面和內部”,本單元側重認識地球的構造和地殼變化原因,由《地球的表面》《火山和地震》《地球的內部》《地表雕刻師》四課組成,按照從結果到原因、先現象后本質、由具體到宏觀的邏輯順序展開,從觀察描述地形、認識地質災難延伸到理解導致地貌改變的內部和外部原因。第四單元,主題是“水在自然界的循環”,本單元由四課組成:《云和霧》《露和霜》《雨和雪》《水滴的“旅行”》。前三課在內容上呈現并列的關系,分別從原理層面對這些天氣現象形成的原因進行解析。最后一課是綜合學習認知,將這些天氣現象的形成與水的循環相結合。整個單元在結構上顯現出分分總的關系。第五單元,主題是“人體“司令部””,本單元由《刺激與反應》《從刺激到反應》《我們的大腦》《大腦的開發與利用》四課組成,采用遞進式的邏輯結構編排。本單元學習內容可分成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圍繞人體神經系統的工作方式展開,揭示神經系統從接受刺激到做出反應的過程。第二個層次圍繞作為人體“司令部”的大腦展開。本冊專項學習主要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認識不同領域的工程師通力合作,才可能使一項工程圓滿完成。第二部分從學生了解的救災情境出發,將“定點投放物資”的情境帶入課堂,提出了“設計并制作一個降落傘,保護雞蛋平穩降落”的任務,通過明確問題、前期研究、設計方案、制作模型、測試改進,最終向同伴展示交流。教學目標1.能識別來自光源的光,知道光遇到不同的物質時傳播方向會發生改變,知道太陽光中包含不同顏色的光。2.運用有關光現象的原理,列舉、解釋自然界與生活中的光現象事例。3.知道熱的三種傳遞方式及其特點,能運用熱傳遞知識對生活、生產中傳熱現象進行說明和解釋。4.經歷觀察熱傳遞的過程和方向的系列實驗過程,歸納概括熱傳遞規律。5.能使用科學語言描述地表陸地形態、地球內部圈層以及巖石成因。6.能較詳細地說明地震、火山噴發等自然災害的成因以及對人類的影響,掌握一些抗震防災的基本常識。7.舉例說明水、溫度、風等自然力量會塑造地表形態。8.能夠描述云、霧、露、霜、雨、雪等天氣現象形成的原因。9.能夠借助模型圖來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陸地、海洋及大氣之間的循環過程,懂得大自然的水處于一個動態平衡之中。10.能通過體驗,感受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應,以及大腦的輕重、模樣和功能。11.能提取閱讀材料中的主要信息,了解人接受刺激并做出反應的過程,知道腦的組成、大腦的分工和怎樣保護大腦。12.動手動腦,選擇合適的材料,設計并制作出滿足需求的降落傘,并向同伴展示交流。能夠明確工程任務,經歷工程實踐活動的過程,重點領會明確問題、前期研究、制作模型、測試改進四個環節的基本方法。教學重難點1.能識別來自光源的光,知道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遇到不同的物質時會發生光的折射現象,知道太陽光中包含不同顏色的光。2.知道熱的三種傳遞方式及其特點,歸納概括熱傳遞規律,能運用熱傳遞知識對生活、生產中傳熱現象進行說明和解釋。3.了解地表陸地形態、地球內部圈層的特點,知道地震、火山噴發等自然災害的成因以及對人類的影響,掌握一些抗震防災的基本常識。4.能夠描述云、霧、露、霜、雨、雪等天氣現象形成的原因,了解地球上水的循環過程。5.感受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應,認識大腦以及人的神經系統的特點,了解人接受刺激并做出反應的過程。6.動手動腦,選擇合適的材料,設計并制作出滿足需求的降落傘,并向同伴展示交流。教學措施1.加強教師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是最主要的。平時教師要充分利用空閑時間,認真學習科學課程標準、科學教材,認真鉆研科學教法學法,盡快成為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2、根據科學學科的特點和高年級學生的特點,科學學科課依然要加強直觀教學,重視課本上的圖畫和實踐操縱。3、重視指導學生熟悉各種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變化規律和緣由。4.不同的課型用不同的教學思路,加強科學學科的學習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5.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教學時間安排周次單元課題課時備注1第一單元光與色彩1.光源1機動1課時22.光的傳播233.光的反射134.七色光14單元復習與檢測15第二單元熱傳遞5.熱傳導1機動1課時56.熱對流167.熱輻射16-78.物體的傳熱本領27-8單元復習與檢測18第三單元地球的表面和內部9.地球的表面1機動1課時910.火山和地震21011.地球的內部110-1112.地表雕刻師211-12單元復習與檢測112-13階段復習階段復習與檢測213第四單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環13.云和霧1機動1課時1414.露和霜11415.雨和雪11516.水滴的“旅行”115-16單元復習與檢測116第五單元人體“司令部”17.刺激與反應1機動1課時1718.從刺激到反應11719.我們的大腦11820.大腦的開發與利用118-19單元復習與檢測119-20專項學習像工程師那樣……220-21期末復習總復習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