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1年新蘇教版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地球的表面和內部知識點整理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1年新蘇教版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地球的表面和內部知識點整理

資源簡介

2021年新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知識點整理
第三單元
地球的表面和內部
9.地球的表面
1.世界上最高的山是喜馬拉雅山,世界上最大的洋是太平洋。
2.政區地球儀和地形地球儀有什么不同之處?
政區地球儀表面光滑,有不同色塊,藍色代表海洋,其他顏色代表國家,相鄰國家的顏色不同。
地形地球儀表面高低不平,用不同的顏色表示不同的海洋深度和陸地海拔高度。藍色表示水,綠色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黃色表示山地、沙漠,白色表示冰川。
也就是說,這兩種地球儀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顏色的含義不同,地球儀上的文字注釋也不同。
3.地球表面包括陸地和海洋。巖石和土壤構成了高低起伏、形態多樣的陸地地形,如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海底的地形也是起伏不平的,有盆地、平原、丘陵、海溝等地形,并不像游泳池底部那樣平整。
4.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的主要特點。
山地地勢高,起伏很大,坡度陡,溝谷幽深。山地一般呈脈狀分布。
平原地勢低,地面平坦,起伏較小,視野開闊。平原主要分布在大河兩岸和瀕臨海洋的地區。
丘陵地勢不高,地面起伏不大,坡度較緩。丘陵由連綿不斷的低矮山丘組成,一般分布在山地或高原與平原的過渡地帶。
盆地周圍地勢高,中間地勢低,與澡盆相似。盆地一般被山地或丘陵包圍。
高原的地形特點是地勢高,起伏小。
5.觀察下面兩幅圖片,想一想,這兩幅圖片上展示的是哪兩種兩種地形的立體模型?
左邊的立體模型用紙板堆疊而成,表現了丘陵和平原,是等高線地形表達法的立體呈現方式。
右邊的立體模型采用覆蓋式方法制作,表現的是山地和盆地,側重表現地表輪廓。
6.學生活動手冊:
填寫常見陸地地形的名稱,概括它們的主要特點。
地形名稱
圖片
特點
平原
地勢低
地表起伏小
高原
地勢高
地表起伏小
山地
地勢高
地表起伏很大
丘陵
地勢中
地表起伏較大
盆地
地勢高
地表起伏低
畫出你制作的立體地形模型示意圖。
10.火山和地震
1.火山噴發的場景是什么樣的?
會有大量的火山灰、火山氣體從火山口冒出來,彌漫空中。
會有大量溫度很高的紅色巖漿從火山口噴濺或溢出。
巖漿有的濃稠,有的稀薄,流速也不同。
被拋到空中的巖漿落地時會形成火山彈。
巖漿會向下流動,會覆蓋周邊的物體。
2.火山噴發后又是什么樣的?
紅色巖漿會慢慢冷卻變成巖石。
灰塵、有毒氣體和熔巖會嚴重影響火山周圍居民的生活,如飛機停航、莊稼死亡……
當然火山物質也為人類提供了有益資源。
3.陸地上和海洋里都有火山。火山噴發時,熾熱的巖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沖破巖層,從裂縫中涌出或噴出。火山噴發是地球上極具破壞力的自然災害之一,它會掩埋城市和鄉村,污染空氣,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
4.實驗一:模擬火山噴發
實驗材料:土豆泥、鐵盒、番茄醬、三腳架、酒精燈、石棉網、火柴等等。
實驗方法:
①在鐵盒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狀,并在土豆泥中間挖一個小洞。
②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醬,再用薄薄的一層土豆泥封住洞口。
③將鐵盒放到三角架上,用酒精燈加熱,觀察發生的現象。
在這個模擬實驗中,番茄醬、土豆泥、酒精燈分別模擬的是什么?
番茄醬模擬巖漿,土豆泥模擬火山,酒精燈模擬地球內部巨大能量。
實驗注意點:正確使用酒精燈,并且在使用酒精燈加熱的過程中千萬不要觸碰鐵盒、三腳架、石棉網等,以免燙傷。
實驗現象:
用酒精燈給鐵盒中的土豆泥加熱時會發現一開始,土豆泥出現小裂縫,有白氣冒出,土豆泥中的番茄醬沖破土豆泥,不斷上涌,最后冒著熱氣并伴隨著大量氣泡,從薄弱的火山口噴涌而出。
實驗結論:
地球內部充滿熾熱的巖漿,在極大的壓力之下,巖漿便會從薄弱的地方沖破地殼,噴涌而出,從而造成火山噴發。
5.當地殼深處的巖層因受到過度擠壓而突然破裂或錯動時,會引起大地劇烈震動,釋放出長期積累的巨大能量。地震也是地球上極具破壞力的自然災害之一,大地震會使房屋倒塌、道路毀壞,嚴重危及人的生命安全。海底地震還會引發海嘯。
6.地震造成的巨大危害有:房屋倒塌、鐵路變形、海嘯沖毀港口、公路毀壞等。
7.地震是地殼運動的一種形式,在地球上從未間斷。90%
的地震是由地球各個大板塊之間互相擠壓所引發的構造地震。
8.地震的能量大小用震級來表示,對地表的破壞程度用烈度來表示。
9.實驗二:模擬巖層褶皺和地震的形成
實驗材料:多層海綿、木片、泡沫板。
實驗方法:
①擠壓多層海綿,觀察“巖層”褶皺的產生。
②掰斷木片,體驗“巖層”斷裂的感覺。
③用力擠壓挨在一起的泡沫板,觀察“地球板塊”的錯動、抬升。
實驗現象:
擠壓多層海綿時,海綿會因為擠壓而產生褶皺。
用力掰木片時,木片在力的作用下,會產生斷裂的現象。
用力擠壓挨在一起的泡沫板時,兩塊泡沫板的連接處會發生錯動、抬升的現象。
實驗結論:
地震是一種極其普通和常見的自然現象,發生地震的原因是因為地殼板塊運動。巖石層因過度擠壓會形成褶皺,承受不了作用力時便會發生斷裂、錯動與抬升,從而導致地震。
10.地震中逃生的最佳時機:
發生破壞性地震時,從地面開始震動到房屋倒塌,一般僅有幾秒到十幾秒的時間,這段時間也是采取正確逃生措施的最佳時機。
11.《地震逃生口訣》
震來莫慌張,就近藏一藏。
廚房有危險,廁所把身藏。
就近三角地,護頭要牢記。
高樓遇地震,電梯不能乘。
樓梯要通暢,沿墻安全撤。
陽臺不能站,頂層可上房。
切忌胡亂跑,目標是廣場。
12.認真觀察這些插圖,說一說圖中的這些人物在地震中的做法是否正確?為什么?
地震來臨時,乘坐電梯和站在陽臺上大聲呼救是錯誤的。因為在地震發生時,乘坐電梯容易被困在電梯中。在地震中陽臺也是一個危險的地帶,地震容易使陽臺斷裂塌陷,因此站在陽臺上呼救也是錯誤的。
其他的三種做法都是正確的,在地震中,如果在樓上就要選擇走樓梯下樓,如果來不及下樓,就要在家中選擇比較安全的地方,護住頭部蹲下來,等待救援。
13.學生活動手冊:
模擬火山噴發和地震的形成,用文字或圖記錄實驗現象。
實驗名稱
實驗圖片
實驗現象
模擬火山噴發實驗
土豆泥會出現小裂縫,有白氣冒出來;蓋在上面的土豆泥會被頂起來;番茄醬沸騰并向外溢出。
模擬地震實驗1
多層海綿從中間向上隆起,產生了褶皺。
模擬地震實驗2
木片斷裂,產生震動,發出斷裂聲,兩手有震感。
模擬地震實驗3
泡沫板產生錯動,一塊在下托起另一塊。
14.比較火山和地震的不同與相同之處。
比較對象
不同之處
相同之處
火山
形成原因不同,主要表現不同,危害方式不同。
都具有極大的破壞性,危害程度高,會釋放出地球內部力量。
地震
11.地球的內部
1.試著根據火山、地震、地熱這些現象推測地球內部是什么樣子的?
根據火山噴發可以推測出地球內部不是空的,溫度很高、壓力很大,存在炙熱的巖漿。
根據地震能推測出地球內部是不穩定的,會運動和變化,巖層會承受很大壓力,所積聚的能量需要釋放。
根據地熱可以推測地球內部有大量的熱能,可能比地表溫度高。
2.20世紀初,科學家發現,地震波在不同的巖石中傳播時,有快有慢,于是開始利用地震波來探測地球內部的結構。
3.科學家根據探測結果,把地球內部分成了三個不同的圈層——地殼、地幔、地核。其中,薄薄的地殼主要由各種巖石組成;地幔位于地殼和地核之間,是巖漿的發源地;地球中心部分的地核,溫度和壓力極高。
4.地殼的平均厚度約為17千米,相對于地球半徑只是一層很薄的巖石圈。地幔的平均厚度約為2900千米,地核的平均厚度約為3400千米。
5.地震學家是根據“莫霍面”和“古登堡面”這兩個分界面把地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的。
6.雞蛋和地球的相似之處:
雞蛋和地球從外到內都有三個圈層組成。雞蛋的蛋殼相當于地球的地殼,雞蛋的蛋白部分相當于地球的地幔,雞蛋的蛋黃部分則相當于地球的地核部分。
7.板塊構造學說將全球的巖石圈劃分為六大板塊,認為板塊在相對移動的過程中,或向兩邊張裂,或彼此碰撞,從而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8.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
9.科學家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海洋外,其余五個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
10.實驗一:模擬地球板塊的漂移與碰撞
實驗材料:水、燒杯、泡沫塊、酒精燈、火柴、三腳架、石棉網、粘稠的液體如牛奶等。
實驗方法:
在盛有水的燒杯里放一些泡沫塊,給水加熱,仔細觀察泡沫塊的運動。
實驗注意點:學生正確使用酒精燈,并且在實驗的過程中不要觸碰加熱中的燒杯,以免燙傷。
實驗現象:
當加熱時,水的熱對流運動會更顯著,泡沫塊會隨著下方水的熱對流運動從溫度高的地方向四周溫度較低的地方移動,呈現出或分離或靠近的現象。
把水換成牛奶加熱,因為牛奶比較粘稠,因此泡沫塊運動速度較緩,但是在加熱的過程中,泡沫塊仍然會移動,并且在移動中泡沫塊之間還會發生碰撞。有的是輕微的碰撞,有的碰撞比較激烈。
實驗總結:
在這個實驗中,水和牛奶、泡沫塊就相當于地球內部的什么?
水和牛奶相當于地球內部的巖漿,而泡沫塊相當于地球內部的板塊。
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這個實驗說明地球內部巖漿在不停的運動,從而使地球的板塊不停的移動,并且在移動的過程中還會發生碰撞,這些碰撞有的比較輕微,有的比較劇烈,正是因為這些板塊的碰撞和漂移,才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11.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在喜馬拉雅山上采集到魚龍、菊石類、雙殼類等海洋生物的化石。這些生物原本是生活在海洋中的,但是現如今卻出現在世界上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上,可以推測出喜馬拉雅山脈很久很久以前曾經是海洋,是由于地殼的運動才形成了喜馬拉雅山脈。
12.科學家推測,早在4000萬-5000萬年前,喜馬拉雅山所處地區是一片湛藍的大海。
13.觀察地球大陸板塊變化示意圖,比較今天的地球與兩億年前的有什么不同?可以說明什么?
現在的地球大陸板塊是相互分離的,地球上分成了7個大陸板塊,而在2億年前,地球的大陸是連在一起的,是一個整體。
14.今天地球大陸板塊分離的樣子是由于地球板塊不停的運動的結果,地球的板塊在移動的過程中,要么向兩邊張裂,要么彼此碰撞,從而形成了今天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15.1912年,魏格納正式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
16.學生活動手冊:
查閱資料,整理地球圈層信息,填寫下表。
圈層名稱
平均厚度
已知特點
地殼
有厚有薄
平均厚度僅17千米,均為堅硬的巖石。
地幔
厚約2900千米
為不同形態的巖漿。
地核
厚約3400千米
高溫高壓。
記錄模擬地球板塊的漂移與碰撞實驗中泡沫塊的運動情況,分析并填寫。
泡沫塊的運動情況:
泡沫塊先從加熱點上方向四周移動,繼續加熱,泡沫塊在燒杯的邊緣相互碰撞、擠壓。密度不同的泡沫塊之間甚至還會產生交錯現象。
泡沫塊運動的力量來自:水的對流運動
地球板塊運動的力量來自:巖漿在高溫高壓作用下產生的運動。
地球板塊運動引發的自然現象有:火山噴發、地震、海陸變遷、大陸漂移等。
12.地表雕刻師
1.地球表面始終處于不停的變化之中,除了來自地球內部的力量之外,外部力量也在改變著地表的形態,他們就像一個個雕刻師一樣,不停的雕刻著地表的形態。
2.地球表面始終處于不斷變化之中,變化有大有小、有快有慢。相較于地震和火山噴發等地球內部力量帶來的地動山搖、大地裂變,風、流水、冰、溫度變化等自然力量對地表形態的影響較小,速度緩慢得多。
3.地表雕刻師有風、流水、冰、溫度變化等。
太陽代表溫度變化這種自然力量,內外溫差會導致巖石各部分膨脹不同,形成裂隙。
風有力量,既能攜帶沙礫磨蝕大巖石的底部,也能將小的碎石、沙礫、土壤顆粒搬離原來的地方。
流水和海浪都有力量,一方面能攜帶水中沙礫持續磨蝕、切割、沖擊大巖石的水下部分,改變河道形狀,另一方面能利用水的物理和化學特性分解巖石。
冰川在巖石表面移動的過程中,會磨蝕巖石,破碎巖石的表層。
4.實驗一:模擬溫度變化對巖石的影響
實驗材料:坩堝鉗夾、薄片頁巖、酒精燈、火柴、冷水、水槽等等。
實驗方法:
用坩堝鉗夾住一小薄片頁巖,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然后迅速浸入冷水中,接著再加熱,再浸入冷水中……反復幾次,觀察頁巖薄片的變化。
實驗注意點:正確使用酒精燈,同時注意在實驗過程中小心燙手。
實驗現象:頁巖薄片在冷和熱的不斷作用下逐漸碎裂。
實驗結論:自然界中的巖石在冷熱的不斷作用下會發生碎裂的現象。
5.模擬二:風對地表的影響
實驗材料:托盤、小石頭、玉米碎粒、玉米粉、吸管、護目鏡等等。
實驗方法:
①在托盤里放幾塊小石頭。
②鋪上1-2厘米厚的玉米碎粒和玉米粉。
③用吸管輕吹玉米碎粒和玉米粉。
④觀察托盤里的情況。
實驗現象:
當我們用吸管輕輕的吹托盤里的玉米碎粒和玉米粉、小石頭的時候,首先被吹走的是玉米粉,然后力氣大一點,被吹走的就是玉米碎粒,最后剩下來的是小石頭。
實驗結論:
風具有搬運作用。地表地形不同、疏松顆粒輕重不同,顆粒被搬運的距離、堆積效果也不同。
6.與地震和火山噴發相比,風力對地形地貌的影響是緩慢的,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風可以把大塊巖石破碎后,形成的極小的沙土搬運到遠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礫石,這便形成了戈壁灘。被帶走的沙子在風速度減小時沉積下來,日積月累就形成了沙漠。
7.觀察下面6幅圖片,說一說這些地表形態主要是由哪種因素造成的?
圖1,破碎的巖石,晝夜或季節性溫度變化導致巖石開裂。
圖2,巖石女王頭像,風攜帶沙礫磨蝕巖石形成典型的風蝕石。
圖3,海邊沙丘,海風搬運沙子堆積成沙丘。
圖4,亞馬孫河,流水在河道中速度不同,且不斷侵蝕河岸形成彎曲的河道。
圖5,海蝕拱橋,海浪不斷沖刷侵蝕而成海蝕石。
圖6,溶洞,地下水長期溶蝕形成溶洞。
8.地殼主要由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巖石構成。
9.巖漿巖構成巖石的主體,在地殼中含量最多,約占整個地殼體積的65%。
10.有無層理、有無條紋、有無晶體斑點是區分巖石成因的關鍵特征。
11.地球內部的巖漿有時會在地下深處慢慢冷卻,有時又會從地表噴發出來后冷卻,這些由巖漿冷卻后形成的巖石叫巖漿巖。常見的巖漿巖有玄武巖、花崗巖、橄欖巖、安山巖、正長巖。
12.巖石碎屑經過風、流水等的搬運后沉積于陸地、河湖及海洋,經歷一系列變化后形成的巖石叫沉積巖。常見的沉積巖有石灰巖、砂巖、頁巖、石灰巖、礫巖、泥巖。
13.巖漿巖、沉積巖在地殼運動過程中受到高溫、高壓等作用,因性質發生改變而形成的巖石叫變質巖。常見的變質巖有大理巖、片麻巖、板巖、片巖、石英巖。
14.實驗三:模擬變質巖的形成
實驗材料:不同顏色的橡皮泥、塑料墊板兩塊等等。
實驗方法:
①準備一些不同顏色的橡皮泥,把它們搓成大小不同的圓球,堆在一塊塑料墊板上。
②用另一塊塑料墊板放在橡皮泥上,不斷加壓。
③觀察在大小不同的壓力下橡皮泥的狀態。
實驗現象:
大小不等的橡皮泥圓球在壓力的作用下被擠壓,形狀完全發生了改變,并且各種不同顏色的橡皮泥完全混合在了一起。
實驗結論:
因為壓力,小塊橡皮泥都融合在了一起,橡皮泥的形狀、形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個實驗體現了巖漿巖、沉積巖在地殼運動過程中受到高溫、高壓的作用,性質發生了改變,形成了變質巖。
15.學生活動手冊:
整理導致地表變遷的內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填入框內。
導致地表
變遷的力量
內部力量
火山噴發、地震、造山
外部力量
風、流水、冰川、溫度變化、海浪、隕石撞擊、植物生長、動物生命活動、人類活動。
閱讀教材P36《巖石的生成方式》,在橫線上填寫合適的巖石名稱。
地幔的巖漿噴出地表,冷卻凝固,形成巖漿巖,如玄武巖、花崗巖。
巖石的碎屑沉積下來,經過幾百萬年,逐漸加厚,在壓力作用下變成堅硬的沉積巖,如石灰巖、砂巖。
在地下高溫高壓作用下,很多巖漿巖和沉積巖都變成了另一種巖石:變質巖,如石灰巖變成了大理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蕴县| 都安| 顺义区| 清徐县| 天水市| 泗阳县| 讷河市| 闻喜县| 宜宾县| 南溪县| 湖南省| 高安市| 浦城县| 泾川县| 盐山县| 长乐市| 广饶县| 垣曲县| 扎鲁特旗| 枞阳县| 无极县| 龙川县| 凤台县| 秦安县| 靖宇县| 封开县| 桃园市| 沈丘县| 宾川县| 井陉县| 兰西县| 庆云县| 汕头市| 攀枝花市| 准格尔旗| 侯马市| 左云县| 峨眉山市| 贵德县| 渑池县| 阿拉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