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1年新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知識點整理第四單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環13.云和霧1.實驗一:人造霧所需材料:量筒、溫水、線香、冰袋、冷水等等。制造方法:①往量筒內倒入適量溫水,放入點燃的線香。②移走線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觀察量筒內的現象。③用冷水代替溫水,重復步驟1、2,再觀察量筒內的現象。實驗說明:造霧的時候,在量筒中放入點燃的線香,是為了增加空氣中漂浮的固體顆粒。實驗現象:移走線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量筒中有霧產生。實驗總結:在造霧的活動中,在量筒中倒溫水,而不是熱水,也不是冷水的原因是:如果往量筒中加熱水,那么熱水上方有大量水蒸氣,遇到冷空氣會形成霧氣,還沒開始實驗霧就顯現出來了。如果用冷水,那么量筒里水蒸氣少,造霧效果不明顯。用溫水溫度適中,量筒內水蒸氣適量,不會快速形成霧氣,便于觀察。用冰袋的目的是為了創設一個低溫環境,這樣水蒸氣遇冷會迅速凝結成小水滴,從而形成霧,這是霧形成的條件之一。實驗結論:霧是水蒸氣在受冷條件下形成的。2.自然界中的霧是如何形成的?霧是一種常見的天氣現象,當空氣中的水汽過于飽和,遇到溫度較低時,這些水汽就會凝結成小水滴或者小冰晶漂浮在低空,這就是霧。3.云是怎么形成的?地表上的水蒸發形成水蒸氣,水蒸氣在上升的過程中遇冷會凝結成小水滴,小水滴聚在一起飄浮在空中形成了云。4.云和霧都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成的眾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們飄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霧。5.云和霧的區別是:漂浮在高空的就是云,接近地面的就是霧。云和霧的位置不一樣。云和霧其實是一回事,只是它們所處的位置不同。距離觀察者所處地表位置遠的是云,距離觀察者所處地表近的則是霧。在山上我們時常說云霧繚繞,其實就是很難區分云與霧。6.學生活動手冊:記錄人造霧實驗。觀察到的現象:量筒中有線香燃燒的煙彌漫。觀察到的現象:量筒中有霧產生。用冷水代替溫水后,觀察到的現象是:用冷水代替溫水后,量筒里水蒸氣很少,造霧效果不明顯。根據以上實驗,推測出大自然中云和霧的形成原因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成的眾多小水滴或小冰晶。14.露和霜1.云和霧都是空氣中的水汽遇冷凝結成的眾多小水滴或小冰晶,他們漂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霧。2.了解露和霜的樣子,體會他們的不同之處。露是液體,是小水滴形態,霜是固體,是小冰晶形態。露是無色的,霜一般為白色。形成霜時的天氣比形成露的天氣冷。3.實驗一:人造露所需材料:杯子、碎冰塊、濕毛巾、冷水、溫度計等。制造方法:①在杯中放入碎冰,杯下墊一塊濕毛巾。②將冷水倒入碎冰中,測量冰水的溫度。③觀察杯子的外壁。實驗現象:杯子的外壁有一顆顆的小水珠。小水珠越聚越多,越聚越大。然后沿著杯壁流下去。實驗結論:傍晚或夜間,地面或地表物體輻射冷卻,使貼近地表的空氣層隨之降溫。當地面或地物表面溫度降到露點(0°C以上),空氣中水汽含量過飽和時,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就會有水汽凝結,出現微小的水滴,稱為露。4.實驗二:人造霜所需材料:杯子、碎冰塊、冷水、濕毛巾、食用鹽、溫度計等等。制造方法:①在杯中放入碎冰和冷水,杯下墊一塊濕毛巾。②在冰水中加鹽,測量冰水的溫度。③觀察杯子的外壁。實驗現象:加入食用鹽之前,杯子外壁凝結有許多的小水珠。加入食用鹽之后,杯子外面凝結的小水珠變成了白色的霜花。在實驗中,如果我們將杯子中的冰水倒掉,過一會兒杯子外壁又會出現什么現象呢?當我們將杯子中的冰水倒掉,杯子的溫度回升,過一會兒就會發現杯子外壁的霜花慢慢融化成小水珠。實驗結論:當夜晚的氣溫急劇降低,到0℃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氣會在物體表面凝結成冰晶,這就是霜。5.在天氣晴朗的夜晚,當溫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氣遇冷會在草木或其他物體上凝結成小水滴,這就是露。當夜晚的氣溫急劇降低到0°C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氣會在物體表面凝結成冰晶,這就是霜。6.露和霜的區別:形成條件不同。露水的形成是溫度降低到露點以下就可以,而霜的形成是夜晚的氣溫急劇降低到0℃以下。形狀不同。露水是小水滴,霜是冰晶。7.《二十四節氣歌》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夜間,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在花草樹木上,形成密布的小水珠。早晨,經陽光照射,這些小水珠看上去晶瑩剔透,因而得“白露”之美名。白露在每年的9月7日或8日。霜降為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含有天氣漸冷、初霜出現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個節氣,意味著冬天即將開始。8.學生活動手冊:比較露和霜的相同與不同之處。不同之處相同之處露液體、無色、小水珠,多形成于春夏以及初秋的夜晚。都是在夜晚形成的。都是由水蒸氣在遇到冷的情況下形成。一般都附著在地表的花草樹木或是建筑物上。霜固體、白色、冰晶,多形成于深秋及冬天的夜晚。記錄人造露和霜實驗。當冰水的溫度是()°C時,杯子的外壁有小水珠。這是模擬露珠的形成。當加鹽后的冰水溫度是()°C時,杯子的外壁有白色的冰晶。這是模擬霜的形成。根據實際情況填寫溫度。15.雨和雪1.雨和雪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不同之處:雨是液態水、雪是固態水;雨是云層中的小水點降落或是小冰晶在降落過程中融化形成,雪則是云層中的小冰晶降落所致;形成雪的氣溫要更低,所以一般是在冬季,而雨水春夏秋冬都有。相同之處:都是云層中的水汽變化而成,本質都是水,是降水的兩種基本形式。2.實驗一:模擬雨的形成所需材料:燒杯、酒精燈、火柴、三腳架、石棉網、自來水、培養皿、冰塊等等。實驗方法:①加熱燒杯里的水直至沸騰。②用一個熱培養皿蓋住燒杯,觀察培養皿底部是否有水珠。③在培養皿中加冰塊,觀察底部有什么變化。實驗要求:在實驗中,仔細觀察培養皿底部是否有水珠,然后在培養皿中加進冰塊,再觀察培養皿底部有什么變化。實驗注意點:使用酒精燈時要按照正確步驟進行操作,同時在加熱過程中不要用手觸摸這些器皿,防止燙傷。實驗現象:在加熱的過程中,用一個熱的培養皿蓋住燒杯,培養皿底部沒有水珠。在培養皿中加進冰塊,發現培養器皿底部有水珠,出現這些水珠越聚越多,最終會滴落下來。3.為什么培養皿底部會形成小水珠?因為加熱燒杯中的水直至沸騰,會產生大量的水蒸氣,燒杯上面的培養皿中加進冰塊,這些水蒸氣遇到冰塊,就會迅速凝結成小水珠附著在培養皿底部。4.在培養皿中放進冰塊起什么作用?在培養皿中放進冰塊是為了降低溫度,使水蒸氣迅速凝結。5.雨雪形成示意圖6.不是所有的云都會產生降水,只有當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越聚越多、越聚越大,大到上升氣流托不住時,才會掉下來,從而產生降水。水滴直接落下或冰晶在下落過程中融化,就成了雨。冰晶在下落過程中沒有融化,就成了雪。雪也是降水的一種形式。7.雪花的形狀極多,有星狀、柱狀、片狀等,但基本形狀是六邊形。雪花之所以多呈六邊形,是因為水分子形成冰的過程中是按六方晶系排列的。8.雨夾雪、冰雹和凍雨是不同類型的降水形式。冰雹是一種固態降水,同雨和雪一樣,是從云里掉下來的。它是從發展強烈的積雨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堅硬的球狀、錐狀或形狀不規則的固態降水物。多發生在夏季或春夏之交。凍雨由冰水混合物組成,由雨滴與溫度低于0°C的物體碰撞立即凍結而成,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時節見到的一種災害性天氣。雨夾雪是雨水與部分融化的雪混合并同時降落而形成的一種特殊降水現象。這種天氣現象的發生過程是比較短暫的,常處于由雨轉變為雪的階段,或者是相反的階段。9.學生活動手冊:比較雨和雪的相同與不同之處。不同之處相同之處雨液體,四季都有降雨,形成時的溫度不一定低于0°C。本質都是水,都是從云中降下來的。雪固體,一般降雪發生在冬季,形成時的氣溫要低于0°C。記錄模擬雨的形成實驗。加熱燒杯里的水時,一部分液態水會變成水蒸氣,當遇到冷的培養皿時,會在底部凝結成小水珠。在培養皿中加冰塊,是為了使溫度降低,這樣培養皿底部的小水珠會變大,一旦大到上升氣流托不住時就會掉下來。這是模擬雨的形成。16.水滴的“旅行”1.水是地球上最豐富的一種化合物,全球約有3/4的面積覆蓋著水,地球上的水總體積約有13億8,600萬立方千米,其中96.5%布在海洋。還有一些分布在江河湖海、冰川、高山以及地下。2.天上的水為什么總也降不完?地球上的水總處于動態平衡中,大氣中的水不斷得到補充。天空中有降水落下來,同時,地球表面的水(包括江河湖海)也在不間斷地蒸發到空中,補充大氣中的水汽,從而形成降水。3.落到地面的雨和雪哪里去了?降落到地面的雨和雪,一部分直接落入江河湖海;一部分到達陸地后流入江河湖海,或到達陸地后滲入地下成為地下水;還有的直接蒸發形成水蒸氣,又跑到空中。4.水蒸氣又是來自哪里?空氣中的水蒸氣絕大多數來自江河湖海里水的蒸發,地表上層的水也會蒸發進入大氣層,另外植物的蒸騰作用也會產生大量的水蒸氣。5.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環示意圖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環過程:在太陽的輻射下,水經海洋、陸地蒸發及植物蒸騰變成水蒸氣,隨氣流而運動到大氣中。大氣中的水蒸氣在高空遇冷形成云(水滴或冰晶),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統稱降水。這些降水有的滲入土中成為地下水,有的遷移或流到海洋中,有的被植物吸收,完成水的循環。地球上的水在陸地、海洋、大氣間不斷地循環,總量保持不變。這幅示意圖中,紅色箭頭表示地表的水(包括各種水體、陸地表面的水)蒸發變成水蒸氣的過程,是一個向上的過程。藍色箭頭表示降水,以及水從高山流向平原最后注入海洋的過程,還包括地下水的滲透,是一個向下的過程。紅色箭頭的動力來自太陽,藍色箭頭的動力來自地球引力。6.實驗一:模擬大自然中的水循環所需材料:水循環模型、自來水、小草、雙層罩子、冰塊、營養土和蛭石等等。活動方法:①組裝好水循環模型。②在“小池”內注入水,四周種上小草。③蓋好罩子,放上冰塊,觀察模型內的水循環。實驗說明:注水是為了形成充足的水蒸氣。放入冰決是為了讓水蒸氣在中層罩下方凝成小水滴,形成“降水”。實驗結論:注入小池中的水,在太陽的照射下變成水蒸氣,水蒸氣飄散在透明的罩子中,遇到冰塊凝結成小水滴。小水滴越聚越多,變成雨水落在小池內和花草上。落在小池內和花草上的水又蒸發成水蒸氣,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簡單的水循環。7.學生活動手冊:在圖中畫箭頭解釋“天上的水為什么總也降不完”。文字說明:在太陽的輻射下,水經海洋、陸地蒸發及植物蒸騰變成水蒸氣,隨氣流而運動到大氣中。大氣中的水蒸氣在高空遇冷形成云(水滴或冰晶),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統稱降水。這些降水有的滲入土中成為地下水,有的遷移或流到海洋中,有的被植物吸收,完成水的循環。地球上的水在陸地、海洋、大氣間不斷地循環,總量保持不變。創作一首科學小詩或一篇童話《水滴的旅行》。我的家,在海洋,太陽一曬暖洋洋。我會變輕飛上天,鉆到云里去旅行。我會變臉不一樣,有時結成小水點,有時凝成小雪花,穿上晶瑩是露珠,披上潔白成霜花。清晨醒來,我又成了旅行的水娃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