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節 光合作用(二)葉是植物體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教材P74~P79)(一)觀察葉片的結構1.制作葉片的臨時切片:(1)把新鮮葉片放在上。(2)用手捏緊并排的兩個,迅速切割葉片。(3)把切下的薄片放入盛有的培養皿中。(4)用毛筆從水中選取最薄的葉片切片,放在潔凈的上,制成。2.葉片結構:讀教材76頁葉片的結構,思考:1.從結構層次看,葉屬于哪一層次?為什么?2.組成葉的所有細胞都能進行光合作用嗎?為什么?(二)探究影響葉綠素形成的環境因素 小華發現白蘿卜埋在地下的部分是白色,露出地面的部分卻發綠。仔細觀察,他又發現大蔥、蒜苗等也是這樣。這是為什么呢?小華猜想可能是光與葉綠素的形成有關。于是,他想用家里的大蒜設計一個小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請你和他一起來設計吧。(1)針對小華的疑問,應該提出的假設是:。(2)小華將一些蒜瓣分別泡在甲、乙兩個裝有水的瓷盤里,兩盤中大蒜的數量應。然后甲盤放在陽光下,乙盤放在完全密閉的紙箱中,其他條件保持相同且適宜。(3)根據假設可以預測,長出的蒜苗葉是綠色的是哪一盤?。(4)在這個設計中,實驗變量是,甲、乙兩個裝置構成一組。光合作用的實質、意義及應用(教材P79~P80)(一)光合作用的實質、意義1.反應式:。2.實質:(1)物質轉變:二氧化碳和水等簡單的轉變成淀粉等復雜的。(2)能量轉化:轉化為貯存在中的能量。3.概念:綠色植物通過利用,把轉變成貯存能量的(主要是淀粉),并且釋放的過程。4.意義:(1)植物自身生長發育的、動物和人的、人類利用的多種。(2)植物、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能量來源。(3)維持大氣中的和的含量相對穩定。5.請寫出【情境思考】問題的答案。(二)光合作用原理的應用1.立體種植:間作套種能提高,增產增收。2.合理密植:易錯點撥 制作葉片的臨時切片(1)切取葉片薄片時一定要沿著垂直于主葉脈的方向。(2)選取最薄的薄片制成臨時切片,易觀察。(3)本實驗不需要染色步驟。圖解知識氣孔的開閉開閉原理:受保衛細胞控制。開:保衛細胞吸水,氣孔張開。閉:保衛細胞失水,氣孔關閉。易錯點撥區分保衛細胞和表皮細胞保衛細胞表皮細胞區別保衛細胞呈半月形,含葉綠體,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其功能是控制氣孔的開閉表皮細胞扁平,無色透明,不含葉綠體,表面有透明而不透水的角質層,對葉片有保護作用位置關系保衛細胞鑲嵌在表皮細胞中易錯點撥葉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唯一器官嗎? 葉肉細胞中含有大量葉綠體,葉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但并不是唯一的器官。實際上凡是含有葉綠體的細胞都可以進行光合作用,例如植物幼嫩的莖、綠色的萼片等。活學巧記光合作用的七大要素(1)原料:二氧化碳、水。(2)產物:有機物、氧氣。(3)條件:光。(4)場所:主要是葉綠體。(5)能量:光能→貯存在有機物中的化學能。(6)實質:制造有機物,貯存能量。(7)器官:主要是葉。生活中的生物學據統計,全世界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燒所消耗的氧氣量每秒平均為10000kg,如果以這樣的速度來計算,大氣中的氧3000年就會耗盡。情境思考:人類已經存在了幾百萬年,現在我們并沒有感到缺氧,這是為什么呢?易錯點撥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及應用(1)水分適量:合理灌溉有利于增產,適量澆水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過度干旱會降低光合作用效率,造成減產。(2)充分利用光照:在一定范圍內,光照強度越大,光合作用越強。如合理密植、間作套種等。(3)溫度:溫度太低或溫度太高,都不適宜進行光合作用,大多數植物適合進行光合作用的溫度為25~35℃。(4)增加二氧化碳濃度:在一定的范圍內,二氧化碳濃度越高,光合作用強度越高。冬天的蔬菜溫室大棚要定期通風,或者使用氣肥發生器,以提高二氧化碳濃度,提高作物產量。葉是植物體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一)觀察葉片的結構1.(2021·遵義質檢)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A.根B.莖C.葉D.果實2.植物葉片的結構不包括()A.表皮B.葉肉C.葉脈D.葉柄3.植物體具有的“氣孔”與很多生命活動密切相關,有關說法正確的是()A.氣孔在白天都張開而夜晚都閉合B.氣體從氣孔排出而不進入C.氣孔是植物水分散失的門戶D.每個氣孔是由兩對保衛細胞構成4.下列是觀察葉片結構實驗的步驟,排列順序正確的是()①將新鮮的葉片平放在載玻片上②迅速切割葉片③用手捏緊并排的兩個刀片④選用最薄的一片制成臨時切片⑤把刀片夾縫中存在的薄片放入水中A.⑤④③②①B.①⑤④③②C.①③②④⑤D.①③②⑤④5.下列有關保衛細胞的說法中,正確的是()A.圓柱形細胞,含葉綠體B.半月形細胞,含葉綠體C.圓柱形細胞,不含葉綠體D.半月形細胞,不含葉綠體(二)探究影響葉綠素形成的環境因素6.(2021·朝陽區質檢)在同一塊地里栽培大蒜,若栽培在露天環境中,長出的葉片是綠色的,而在遮光條件下栽培,長出的葉片是黃色的。該探究實驗說明影響葉綠素形成的環境是()A.光B.水分C.溫度D.空氣光合作用的實質、意義及應用7.(2020·綏化學業考)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產物是()A.二氧化碳和水B.有機物和氧氣C.水和氧氣D.有機物和二氧化碳8.(2020·遵義學業考)植物光合作用的意義是()A.合成有機物貯存能量,釋放氧氣B.合成有機物貯存能量,釋放二氧化碳C.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釋放氧氣D.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釋放二氧化碳9.如圖有關光合作用,敘述錯誤的是()①+②③+④A.①、②分別指的是二氧化碳和水B.③、④分別指的是氧氣和有機物C.光合作用的場所和條件分別是線粒體和光D.光合作用的實質是將光能轉化成化學能,并貯存在有機物中10.下列有關光合作用的敘述中,正確的是()A.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B.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主要是蛋白質C.幾乎所有生物的能量都來源于光合作用D.有些植物在黑暗的條件下也能進行光合作用11.嚴重干旱時會造成莊稼顆粒無收,從光合作用的角度看,該事例表明()A.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B.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C.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D.氧氣是光合作用的產物12.有人說:“包括人類在內的其他生物是‘攀附’著植物的莖蔓才站在這個星球上的。”依據是光合作用()①消耗二氧化碳 ②產生氧氣③消耗水 ④產生有機物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13.(2020·長沙學業考改編)圖一為植物葉片的結構模式圖,數字表示不同結構;圖二為葉片生理活動示意圖,字母表示不同物質。請據圖回答:(1)①和③細胞排列緊密,屬于組織。?(2)C、D兩種物質由圖一標號所示結構運輸。?(3)②是葉肉細胞,光合作用在該細胞的中完成。?(4)在光環境下,A代表的是,通過圖一中的[④]進入葉片。?14.(2020·青島學業考)如圖為葉片橫切面結構示意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葉片由①②④⑤組成B.②中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C.③中有導管,能運輸水和無機鹽D.⑤是植物氣體交換的“門戶”15.將一粒1克重的樟樹種子種到適宜樟樹生長的土地里,幾年后長成100多公斤重的大樟樹。樟樹從種子到生長成大樹的過程中,其增重部分主要來自下列哪一項()A.土壤中的無機鹽B.陽光C.氧氣D.二氧化碳16.將下列實驗裝置(玻璃瓶左邊底部有一臺抽氣泵)放在陽光下,你認為這些裝置可以研究植物光合作用所需條件的哪一項()A.二氧化碳 B.水 C.光照 D.葉綠體17.(生活情景題)某菜農為提高大棚內蔬菜的產量,向大棚內施加氣肥,你認為氣肥的主要成分應該是()A.氧氣 B.二氧化碳 C.氮氣 D.甲烷18.(2021·北京質檢)為探究影響光合作用強度的因素,將同一品種玉米苗置于25℃條件下培養,實驗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A.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是光照強度和土壤含水量B.D點比B點CO2吸收量高的原因是光照強度大C.實驗結果表明,在土壤含水量為40%~60%條件下施肥效果明顯D.與E點相比,制約C點時光合作用強度的因素主要是土壤含水量19.如圖所示是測定金魚藻光合作用的裝置。對一定時間內金魚藻產生的氣泡數沒有影響的因素是()A.金魚藻數量B.試管的體積C.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D.光源與金魚藻間的距離20.在研究蠶豆葉片上、下表皮氣孔密度(單位面積氣孔數目)時,3位同學分別采用以下方案進行探究:方案1:李杰利用一片新鮮蠶豆葉片的上、下表皮分別制作臨時裝片,然后用顯微鏡觀察,計數比較。方案2:陳明將一片新鮮蠶豆葉片浸沒在70℃左右的熱水中,觀察葉片兩面的氣泡數量。方案3:孫曉選取一片新鮮蠶豆葉片,用濾紙把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將兩張浸過氯化鈷溶液的藍色濾紙(遇水會變紅)分別貼在葉片上、下表皮表面,并固定,觀察濾紙顏色的變化。(1)李杰在實驗中觀察到表皮上的綠色細胞是,該種細胞的形態特點是。做該實驗時,下列用具中一定用不到的是(填序號)。?①清水 ②鑷子 ③雙面刀片 ④紗布(2)陳明依據現象得出的結論是上表皮的氣孔密度小于下表皮,則他觀察到的現象是。?(3)孫曉在實驗時,貼上濾紙較長時間后,發現兩張藍色濾紙都變成了紅色,且深淺一致。據此得出結論:蠶豆葉片上、下表皮的氣孔密度一樣,但這與李杰、陳明的結論都不一致。去問老師,老師立即指出孫曉的結論不可靠。老師作出判斷的理由是。?(4)以上3位同學的實驗存在的共同缺陷是。?(5)氣孔的開閉與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有關。當細胞周圍溶液濃度大于細胞液的濃度時,細胞失水,反之,細胞吸水。已知0.3g/mL蔗糖溶液的濃度大于細胞液的濃度。為觀察氣孔開閉過程,某同學進行如下實驗:①把蠶豆植株放在濕潤的空氣中光照一段時間,取蠶豆葉下表皮制成臨時裝片;②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可看到氣孔;③在蓋玻片一側滴加0.3g/mL蔗糖溶液,在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重復幾次后,持續觀察,可看到氣孔的過程。為加強該實驗的說服力,應在步驟③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做第④步,第④步的操作是。?PAGE-12-第1節 光合作用(二)葉是植物體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教材P74~P79)(一)觀察葉片的結構1.制作葉片的臨時切片:(1)把新鮮葉片放在載玻片上。(2)用手捏緊并排的兩個刀片,迅速切割葉片。(3)把切下的薄片放入盛有清水的培養皿中。(4)用毛筆從水中選取最薄的葉片切片,放在潔凈的載玻片上,制成臨時切片。2.葉片結構:讀教材76頁葉片的結構,思考:1.從結構層次看,葉屬于哪一層次?為什么?提示:葉屬于器官,因為葉是由多種組織(包括保護組織、輸導組織、營養組織、機械組織等)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結構單位。2.組成葉的所有細胞都能進行光合作用嗎?為什么?提示:葉肉細胞和保衛細胞中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表皮細胞中沒有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二)探究影響葉綠素形成的環境因素 小華發現白蘿卜埋在地下的部分是白色,露出地面的部分卻發綠。仔細觀察,他又發現大蔥、蒜苗等也是這樣。這是為什么呢?小華猜想可能是光與葉綠素的形成有關。于是,他想用家里的大蒜設計一個小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請你和他一起來設計吧。(1)針對小華的疑問,應該提出的假設是:葉綠素的形成與光有關(答案合理即可)。(2)小華將一些蒜瓣分別泡在甲、乙兩個裝有水的瓷盤里,兩盤中大蒜的數量應相同。然后甲盤放在陽光下,乙盤放在完全密閉的紙箱中,其他條件保持相同且適宜。(3)根據假設可以預測,長出的蒜苗葉是綠色的是哪一盤?甲。(4)在這個設計中,實驗變量是光照,甲、乙兩個裝置構成一組對照實驗。光合作用的實質、意義及應用(教材P79~P80)(一)光合作用的實質、意義1.反應式:二氧化碳+水淀粉(貯存能量)+氧氣。2.實質:(1)物質轉變:二氧化碳和水等簡單的無機物轉變成淀粉等復雜的有機物。(2)能量轉化:光能轉化為貯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3.概念: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變成貯存能量的有機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釋放氧氣的過程。4.意義:(1)植物自身生長發育的營養物質、動物和人的食物來源、人類利用的多種原料。(2)植物、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能量來源。(3)維持大氣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對穩定。5.請寫出【情境思考】問題的答案。提示:同意。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貯存能量,為植物、動物和人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來源。因此,萬物生長靠太陽。(二)光合作用原理的應用1.立體種植:間作套種能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增產增收。2.合理密植:易錯點撥 制作葉片的臨時切片(1)切取葉片薄片時一定要沿著垂直于主葉脈的方向。(2)選取最薄的薄片制成臨時切片,易觀察。(3)本實驗不需要染色步驟。圖解知識氣孔的開閉開閉原理:受保衛細胞控制。開:保衛細胞吸水,氣孔張開。閉:保衛細胞失水,氣孔關閉。易錯點撥區分保衛細胞和表皮細胞保衛細胞表皮細胞區別保衛細胞呈半月形,含葉綠體,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其功能是控制氣孔的開閉表皮細胞扁平,無色透明,不含葉綠體,表面有透明而不透水的角質層,對葉片有保護作用位置關系保衛細胞鑲嵌在表皮細胞中易錯點撥葉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唯一器官嗎? 葉肉細胞中含有大量葉綠體,葉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但并不是唯一的器官。實際上凡是含有葉綠體的細胞都可以進行光合作用,例如植物幼嫩的莖、綠色的萼片等。活學巧記光合作用的七大要素(1)原料:二氧化碳、水。(2)產物:有機物、氧氣。(3)條件:光。(4)場所:主要是葉綠體。(5)能量:光能→貯存在有機物中的化學能。(6)實質:制造有機物,貯存能量。(7)器官:主要是葉。生活中的生物學據統計,全世界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燒所消耗的氧氣量每秒平均為10000kg,如果以這樣的速度來計算,大氣中的氧3000年就會耗盡。情境思考:人類已經存在了幾百萬年,現在我們并沒有感到缺氧,這是為什么呢?提示: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維持生物圈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對穩定。易錯點撥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及應用(1)水分適量:合理灌溉有利于增產,適量澆水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過度干旱會降低光合作用效率,造成減產。(2)充分利用光照:在一定范圍內,光照強度越大,光合作用越強。如合理密植、間作套種等。(3)溫度:溫度太低或溫度太高,都不適宜進行光合作用,大多數植物適合進行光合作用的溫度為25~35℃。(4)增加二氧化碳濃度:在一定的范圍內,二氧化碳濃度越高,光合作用強度越高。冬天的蔬菜溫室大棚要定期通風,或者使用氣肥發生器,以提高二氧化碳濃度,提高作物產量。葉是植物體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一)觀察葉片的結構1.(2021·遵義質檢)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 C )A.根B.莖C.葉D.果實2.植物葉片的結構不包括( D )A.表皮B.葉肉C.葉脈D.葉柄3.植物體具有的“氣孔”與很多生命活動密切相關,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C )A.氣孔在白天都張開而夜晚都閉合B.氣體從氣孔排出而不進入C.氣孔是植物水分散失的門戶D.每個氣孔是由兩對保衛細胞構成4.下列是觀察葉片結構實驗的步驟,排列順序正確的是( D )①將新鮮的葉片平放在載玻片上②迅速切割葉片③用手捏緊并排的兩個刀片④選用最薄的一片制成臨時切片⑤把刀片夾縫中存在的薄片放入水中A.⑤④③②①B.①⑤④③②C.①③②④⑤D.①③②⑤④5.下列有關保衛細胞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B )A.圓柱形細胞,含葉綠體B.半月形細胞,含葉綠體C.圓柱形細胞,不含葉綠體D.半月形細胞,不含葉綠體(二)探究影響葉綠素形成的環境因素6.(2021·朝陽區質檢)在同一塊地里栽培大蒜,若栽培在露天環境中,長出的葉片是綠色的,而在遮光條件下栽培,長出的葉片是黃色的。該探究實驗說明影響葉綠素形成的環境是( A )A.光B.水分C.溫度D.空氣光合作用的實質、意義及應用7.(2020·綏化學業考)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產物是( B )A.二氧化碳和水B.有機物和氧氣C.水和氧氣D.有機物和二氧化碳8.(2020·遵義學業考)植物光合作用的意義是( A )A.合成有機物貯存能量,釋放氧氣B.合成有機物貯存能量,釋放二氧化碳C.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釋放氧氣D.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釋放二氧化碳9.如圖有關光合作用,敘述錯誤的是( C )①+②③+④A.①、②分別指的是二氧化碳和水B.③、④分別指的是氧氣和有機物C.光合作用的場所和條件分別是線粒體和光D.光合作用的實質是將光能轉化成化學能,并貯存在有機物中10.下列有關光合作用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C )A.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B.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主要是蛋白質C.幾乎所有生物的能量都來源于光合作用D.有些植物在黑暗的條件下也能進行光合作用11.嚴重干旱時會造成莊稼顆粒無收,從光合作用的角度看,該事例表明( A )A.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B.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C.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D.氧氣是光合作用的產物12.有人說:“包括人類在內的其他生物是‘攀附’著植物的莖蔓才站在這個星球上的。”依據是光合作用( D )①消耗二氧化碳 ②產生氧氣③消耗水 ④產生有機物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13.(2020·長沙學業考改編)圖一為植物葉片的結構模式圖,數字表示不同結構;圖二為葉片生理活動示意圖,字母表示不同物質。請據圖回答:(1)①和③細胞排列緊密,屬于 保護 組織。?(2)C、D兩種物質由圖一標號 ⑤ 所示結構運輸。?(3)②是葉肉細胞,光合作用在該細胞的 葉綠體 中完成。?(4)在光環境下,A代表的是 二氧化碳 ,通過圖一中的[④] 氣孔 進入葉片。?14.(2020·青島學業考)如圖為葉片橫切面結構示意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 )A.葉片由①②④⑤組成B.②中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C.③中有導管,能運輸水和無機鹽D.⑤是植物氣體交換的“門戶”15.將一粒1克重的樟樹種子種到適宜樟樹生長的土地里,幾年后長成100多公斤重的大樟樹。樟樹從種子到生長成大樹的過程中,其增重部分主要來自下列哪一項( D )A.土壤中的無機鹽B.陽光C.氧氣D.二氧化碳16.將下列實驗裝置(玻璃瓶左邊底部有一臺抽氣泵)放在陽光下,你認為這些裝置可以研究植物光合作用所需條件的哪一項( A )A.二氧化碳 B.水 C.光照 D.葉綠體17.(生活情景題)某菜農為提高大棚內蔬菜的產量,向大棚內施加氣肥,你認為氣肥的主要成分應該是( B )A.氧氣 B.二氧化碳 C.氮氣 D.甲烷18.(2021·北京質檢)為探究影響光合作用強度的因素,將同一品種玉米苗置于25℃條件下培養,實驗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 )A.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是光照強度和土壤含水量B.D點比B點CO2吸收量高的原因是光照強度大C.實驗結果表明,在土壤含水量為40%~60%條件下施肥效果明顯D.與E點相比,制約C點時光合作用強度的因素主要是土壤含水量19.如圖所示是測定金魚藻光合作用的裝置。對一定時間內金魚藻產生的氣泡數沒有影響的因素是( B )A.金魚藻數量B.試管的體積C.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D.光源與金魚藻間的距離20.在研究蠶豆葉片上、下表皮氣孔密度(單位面積氣孔數目)時,3位同學分別采用以下方案進行探究:方案1:李杰利用一片新鮮蠶豆葉片的上、下表皮分別制作臨時裝片,然后用顯微鏡觀察,計數比較。方案2:陳明將一片新鮮蠶豆葉片浸沒在70℃左右的熱水中,觀察葉片兩面的氣泡數量。方案3:孫曉選取一片新鮮蠶豆葉片,用濾紙把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將兩張浸過氯化鈷溶液的藍色濾紙(遇水會變紅)分別貼在葉片上、下表皮表面,并固定,觀察濾紙顏色的變化。(1)李杰在實驗中觀察到表皮上的綠色細胞是 保衛細胞 ,該種細胞的形態特點是 呈半月形 。做該實驗時,下列用具中一定用不到的是 ③ (填序號)。?①清水 ②鑷子 ③雙面刀片 ④紗布(2)陳明依據現象得出的結論是上表皮的氣孔密度小于下表皮,則他觀察到的現象是 上表皮上的氣泡數量少于下表皮 。?(3)孫曉在實驗時,貼上濾紙較長時間后,發現兩張藍色濾紙都變成了紅色,且深淺一致。據此得出結論:蠶豆葉片上、下表皮的氣孔密度一樣,但這與李杰、陳明的結論都不一致。去問老師,老師立即指出孫曉的結論不可靠。老師作出判斷的理由是 實驗時間過長,導致兩張濾紙都吸收了足夠的水分 。?(4)以上3位同學的實驗存在的共同缺陷是 葉片數量過少 。?(5)氣孔的開閉與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有關。當細胞周圍溶液濃度大于細胞液的濃度時,細胞失水,反之,細胞吸水。已知0.3g/mL蔗糖溶液的濃度大于細胞液的濃度。為觀察氣孔開閉過程,某同學進行如下實驗:①把蠶豆植株放在濕潤的空氣中光照一段時間,取蠶豆葉下表皮制成臨時裝片;②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可看到氣孔;③在蓋玻片一側滴加0.3g/mL蔗糖溶液,在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重復幾次后,持續觀察,可看到氣孔的 關閉 過程。為加強該實驗的說服力,應在步驟③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做第④步,第④步的操作是 在蓋玻片一側滴加清水,在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重復幾次,持續觀察 。?PAGE-12-第3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第5章 綠色開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1節 光合作用(一)從柳苗生長之謎說起(教材P66~P68)1.海爾蒙特實驗結論:柳苗生長所需的物質,不是由土壤直接轉化的,水才是使植物增重的物質。2.普利斯特利實驗:3.其他科學家的實驗:植物在光下放出氧氣的同時,還需要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同時還要消耗水,并且能夠合成淀粉。探索光合作用(教材P69~P74)(一)驗證綠葉在光下合成淀粉1.實驗過程和原理:步驟操作目的或原理暗置將天竺葵放黑暗處一晝夜將葉內淀粉運走耗盡遮光將葉的局部遮光處理后光照形成有光和無光的對照實驗脫色將葉片放酒精中水浴加熱讓葉綠素溶解到酒精中漂洗用清水漂洗葉片洗去酒精和葉綠素,便于觀察顯影在葉面滴加稀碘液淀粉遇碘變藍色觀察觀察遮光處和見光處顏色檢驗是否生成淀粉2.實驗現象和結論:遮光部分見光部分現象不變藍變藍分析無淀粉生成,未進行光合作用有淀粉生成,進行光合作用結論①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②光是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 根據以下實驗流程示意圖,思考有關問題:(1)上圖是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的實驗步驟示意圖,請思考:對照組和實驗組分別是什么?變量是什么?提示:見光部分和遮光部分,變量是光照。(2)c步驟大小燒杯內分別盛有什么液體,為什么要這樣加熱?提示:分別是水和酒精;防止酒精燃燒出現危險。(二)檢驗光合作用釋放氧氣1.實驗原理:氧氣具有助燃的特性。2.實驗現象:看到快要熄滅的木條猛烈燃燒。3.實驗結論:光合作用釋放氧氣。(三)驗證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需要葉綠素1.摘葉:從斑葉植物上摘取2~3個葉片。2.脫色:將葉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燒杯里,將小燒杯置于盛有水的大燒杯中,用酒精燈水浴加熱。3.漂洗:待葉片變成黃白色時,取出葉片用清水漂洗。4.滴碘液:將葉片平鋪在培養皿中,滴加碘液。5.觀察:用清水漂洗把葉片上的碘液沖掉,觀察到葉片綠色部分變藍色,白色部分不變色。(四)檢驗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1.實驗原理:氫氧化鈉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淀粉遇碘變藍色。2.實驗現象:放水的裝置內葉片變成藍色,放氫氧化鈉溶液的裝置內葉片不變色。3.實驗結論: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4.請寫出【情境思考】問題的答案。提示:光合作用。請結合上述實驗思考:(1)該實驗中植物也需要進行暗處理嗎?為什么?提示:需要進行暗處理。凡是通過驗證是否生成淀粉來判斷光合作用是否進行的實驗,一般都需要進行暗處理。(2)若把該實驗中的氫氧化鈉溶液換成碳酸氫鈉溶液(能平衡二氧化碳的濃度),能否得出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實驗結論?為什么?提示:不能得出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實驗結論,因為兩個實驗裝置中都有二氧化碳,沒有設置單一變量。易錯點撥1.植物重量增加的物質主要來自水和二氧化碳:植物增加的重量主要來自植物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和從空氣中吸收的二氧化碳。2.普利斯特利實驗必須在光下進行: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普利斯特利實驗必須在光下才能進行。活學巧記光合作用實驗三字經一晝夜,兩面遮,陽光照,酒精熱,黃白色,水漂洗,滴碘液,看顏色。易錯點撥如何驗證植物體內的有機物?(1)遇碘變藍色的有機物是淀粉;(2)遇雙縮脲試劑變紫色的有機物是蛋白質;(3)能在白紙上形成油跡的有機物是脂肪。圖解知識光合作用過程生活中的生物學媽媽在院子里養了很多花草。媽媽經常說這些花草都是天然的空氣凈化器,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嗎?提示:花草通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吸收二氧化碳。微點思考 植物體內的蛋白質、脂肪等有機物,也是光合作用產生的嗎?提示:光合作用的產物是淀粉等糖類,一部分糖類還能轉化成蛋白質、脂肪等。從柳苗生長之謎說起1.(對比分析題)如圖為普利斯特利的實驗示意圖,以下對圖示的說明正確的是( C )A.圖一說明蠟燭能夠正常燃燒B.圖二說明蠟燭能夠正常燃燒C.圖三說明在光下蠟燭能正常燃燒D.圖四說明在黑暗中小鼠能正常生活探索光合作用(一)驗證綠葉在光下合成淀粉2.(2021·朝陽區質檢)“驗證綠葉在光下合成淀粉”實驗中,操作與目的不一致的是( D )選項操作目的A將天竺葵放在黑暗處一晝夜消耗葉片內原有的淀粉B將葉片一部分上、下兩面用不透光紙遮蓋起來設置有光和無光的對照C將葉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燒杯中水浴加熱脫去葉片中的葉綠素D向漂洗干凈的葉片上滴加碘液檢驗氧氣的生成3.(2019·遼寧學業考)探究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的實驗中,光照前用黑紙片遮蓋葉片時,操作正確的是( C )4.在“驗證綠葉在光下合成淀粉”實驗中,將葉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燒杯中水浴加熱,這一實驗步驟的目的是( B )A.分解葉片內原有的淀粉B.使葉綠素溶解到酒精里C.使酒精進入葉片中D.使淀粉溶解到水中(二)檢驗光合作用釋放氧氣5.魚缸里經常要放一些新鮮的水草,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 D )A.水草進行光合作用增加魚缸內二氧化碳的含量B.新鮮的水草可以美化魚缸C.水草是魚的重要餌料D.水草進行光合作用可以增加魚缸內氧氣的含量(三)驗證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需要葉綠素6.葉片中與光合作用釋放氧氣有關的細胞結構是( C )A.線粒體B.細胞核C.葉綠體D.細胞質(四)檢驗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7.(2020·深圳學業考)某同學認為小樹苗長成大樹后,重量大幅度增加的原因是樹苗吸收了土壤中少量的無機鹽和大量的水,其實他主要還忽略了( C )A.樹苗從空氣中吸收的氮氣B.樹苗從空氣中吸收的氧氣C.樹苗從空氣中吸收的二氧化碳D.樹苗從土壤中吸收的有機物8.如圖是探究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實驗裝置(固體氫氧化鈉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C )A.該裝置有兩種變量B.該裝置可用于驗證光合作用需要葉綠體C.該裝置可用于驗證光合作用需要光照D.該裝置可用于驗證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9.如圖表示把銀邊天竺葵(葉片邊緣部分細胞中無葉綠體)放在黑暗處一晝夜后,用黑圓紙片將C處兩面遮蓋,移至光下幾小時,再經酒精脫色后滴加碘液。請分析回答問題:(1)經酒精脫色后,葉片B處變成了什么顏色? 黃白色 。?(2)滴加碘液后,發現A、C兩處均不變藍,原因是:A處: 無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不能產生淀粉 。?C處: 無光照,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不能產生淀粉 。?(3)B處遇碘變藍,證明光合作用的產物是 淀粉 。?(4)本實驗有兩組對照實驗:一組是A和 B ,其變量是 葉綠體 ,可得出的結論是 綠葉制造有機物需要葉綠體 ;另一組是B和 C ,其變量是 光照 ,可得出的結論是 綠葉制造有機物需要光 。?10.(2020·銅仁學業考)如圖所示,這是薩克斯的研究實驗,葉片在光照24小時后,經過脫色、漂洗并用碘液處理,最后發現:無錫箔覆蓋的部分呈藍色。這個實驗說明( D )A.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光B.光合作用需要葉綠素和二氧化碳C.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釋放出氧D.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11.(2020·綿陽學業考)如圖為“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的探究實驗。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C )A.①中處理的目的是消耗儲存的有機物B.在光照條件下,②中可形成對照關系C.③中酒精處理葉片的目的是進行消毒D.④中葉片見光部分遇到碘液變成藍色12.(大數據易錯題·平均得分率41.87%)興趣小組的同學對光合作用展開了如圖所示的探究實驗,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C )A.實驗前需要將實驗材料放置在黑暗處一晝夜B.實驗中所選用的塑料袋應該是透明的C.甲裝置中葉片脫色后,再用碘液染色會變為藍色D.實驗可說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13.先將一密閉透明的實驗裝置(圖甲)于晴天的晚上22時置于室外,并進行24小時的氣體分析測定,得出氣體含量變化曲線(圖乙),該氣體是( B )A.氧氣B.二氧化碳C.水蒸氣D.氮氣14.若將如圖植株暗處理一晝夜后,將甲葉片的主葉脈切斷,再置于陽光下4小時,取下甲葉片,經脫色漂洗后用碘液處理,發現A部位未變藍色,B部位呈藍色,則上述實驗能夠證明光合作用需要( C )A.二氧化碳B.葉綠素C.水D.有機物15.二十世紀,科學家希爾曾做過如圖這個實驗,有關實驗的分析不正確的是( B )A.裝置b中氣泡內的氣體是氧氣B.裝置c中無氣泡產生是因為缺乏二氧化碳C.實驗表明光合作用的場所是葉綠體D.實驗表明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16.(2020·上海學業考)某生物興趣小組利用天竺葵進行了如下實驗。第一步:將天竺葵整株植物放置在黑暗環境中兩晝夜。第二步:用黑卡紙對葉片乙做局部遮光處理;用裝有堿石灰(堿石灰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透明塑料袋,將葉片丙包裹密封;葉片甲不做任何處理。第三步:將植株放置于陽光下3~4小時。再分別摘取葉片甲、乙、丙,按圖2的步驟進行檢驗。(1)實驗步驟中第一步的作用是通過 呼吸 (填“光合”或“呼吸”)作用消耗葉片中原有的淀粉。?(2)圖2中去除葉片內葉綠素的是步驟 a (填“a”“b”或“c”)。?(3)分析圖3的實驗現象,未遮光部分變藍表明 有 (填“有”或“無”)新淀粉生成,遮光部分不變藍表明 無 (填“有”或“無”)新淀粉生成,說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 光(或陽光) 。?(4)若要驗證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應選擇葉片甲與葉片 丙 進行對照分析。?17.(2020·陽泉學業考)光合作用與探究某校生物課外實驗小組的同學們學習了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后,對科學家塞尼比爾(J.Senebier)的實驗非常感興趣,因為其實驗裝置能巧妙地收集金魚藻光合作用釋放的氣體。于是他們設計并進行了如下實驗:如圖所示,取生長旺盛,大小基本一致的兩枝金魚藻(一種水生植物),分別放入盛滿25℃清水的兩個玻璃缸中;用短頸漏斗分別反扣住水中的金魚藻,再往漏斗頸上分別反扣一支裝滿25℃清水的試管,迅速用不透光的紙盒將乙缸罩住;把兩個裝置同時放在同一適宜環境中,光照數小時。請你仔細分析上述實驗并回答:(1)該實驗探究的變量是 光(或“光照”、“陽光”) 。?(2)同學們用即將熄滅的竹簽檢驗甲裝置試管中收集到的氣體,竹簽立刻重新燃燒起來。聯系實驗過程,你認為該小組能夠得出哪兩個結論? ①氧氣是光合作用的產物(或“金魚藻在光下釋放了氧氣”);②光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條件(或“金魚藻只有在光下才能夠產生氧氣”) 。?(3)為使實驗結果更加可靠,你建議同學們怎么做? 進行重復實驗(或“設置重復組”) 。?(4)上述實驗結束后,你認為該裝置還可用于探究哪些與光合作用有關的問題?(可增、減更換部分材料和器具,答出一個即可) 水溫影響金魚藻的光合作用嗎(或水中灑入二氧化碳(加入碳酸氫鈉)會影響金魚藻的光合作用嗎) 。?PAGE-13-第3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第5章 綠色開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1節 光合作用(一)從柳苗生長之謎說起(教材P66~P68)1.海爾蒙特實驗結論:柳苗生長所需的物質,不是由直接轉化的,才是使植物增重的物質。2.普利斯特利實驗:3.其他科學家的實驗:植物在光下放出的同時,還需要吸收空氣中的,同時還要消耗,并且能夠合成。探索光合作用(教材P69~P74)(一)驗證綠葉在光下合成淀粉1.實驗過程和原理:步驟操作目的或原理暗置將天竺葵放處一晝夜將葉內運走耗盡遮光將葉的局部遮光處理后光照形成有光和的對照實驗脫色將葉片放酒精中水浴加熱讓溶解到酒精中漂洗用清水漂洗葉片洗去酒精和,便于觀察顯影在葉面滴加稀碘液淀粉遇碘變色觀察觀察遮光處和見光處顏色檢驗是否生成2.實驗現象和結論:遮光部分見光部分現象分析無生成,未進行光合作用有淀粉生成,進行作用結論①是光合作用的產物②是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 根據以下實驗流程示意圖,思考有關問題:(1)上圖是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的實驗步驟示意圖,請思考:對照組和實驗組分別是什么?變量是什么?(2)c步驟大小燒杯內分別盛有什么液體,為什么要這樣加熱?(二)檢驗光合作用釋放氧氣1.實驗原理:具有助燃的特性。2.實驗現象:。3.實驗結論:光合作用釋放。(三)驗證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需要葉綠素1.摘葉:從植物上摘取2~3個葉片。2.脫色:將葉片放在盛有的小燒杯里,將小燒杯置于盛有的大燒杯中,用水浴加熱。3.漂洗:待葉片變成色時,取出葉片用漂洗。4.滴碘液:將葉片平鋪在培養皿中,滴加。5.觀察:用清水漂洗把葉片上的碘液沖掉,觀察到葉片綠色部分,白色部分。(四)檢驗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1.實驗原理:氫氧化鈉溶液能吸收,變藍色。2.實驗現象:。3.實驗結論:。4.請寫出【情境思考】問題的答案。請結合上述實驗思考:(1)該實驗中植物也需要進行暗處理嗎?為什么?(2)若把該實驗中的氫氧化鈉溶液換成碳酸氫鈉溶液(能平衡二氧化碳的濃度),能否得出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實驗結論?為什么?易錯點撥1.植物重量增加的物質主要來自水和二氧化碳:植物增加的重量主要來自植物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和從空氣中吸收的二氧化碳。2.普利斯特利實驗必須在光下進行: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普利斯特利實驗必須在光下才能進行。活學巧記光合作用實驗三字經一晝夜,兩面遮,陽光照,酒精熱,黃白色,水漂洗,滴碘液,看顏色。易錯點撥如何驗證植物體內的有機物?(1)遇碘變藍色的有機物是淀粉;(2)遇雙縮脲試劑變紫色的有機物是蛋白質;(3)能在白紙上形成油跡的有機物是脂肪。圖解知識光合作用過程生活中的生物學媽媽在院子里養了很多花草。媽媽經常說這些花草都是天然的空氣凈化器,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嗎?微點思考 植物體內的蛋白質、脂肪等有機物,也是光合作用產生的嗎?從柳苗生長之謎說起1.(對比分析題)如圖為普利斯特利的實驗示意圖,以下對圖示的說明正確的是()A.圖一說明蠟燭能夠正常燃燒B.圖二說明蠟燭能夠正常燃燒C.圖三說明在光下蠟燭能正常燃燒D.圖四說明在黑暗中小鼠能正常生活探索光合作用(一)驗證綠葉在光下合成淀粉2.(2021·朝陽區質檢)“驗證綠葉在光下合成淀粉”實驗中,操作與目的不一致的是()選項操作目的A將天竺葵放在黑暗處一晝夜消耗葉片內原有的淀粉B將葉片一部分上、下兩面用不透光紙遮蓋起來設置有光和無光的對照C將葉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燒杯中水浴加熱脫去葉片中的葉綠素D向漂洗干凈的葉片上滴加碘液檢驗氧氣的生成3.(2019·遼寧學業考)探究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的實驗中,光照前用黑紙片遮蓋葉片時,操作正確的是()4.在“驗證綠葉在光下合成淀粉”實驗中,將葉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燒杯中水浴加熱,這一實驗步驟的目的是()A.分解葉片內原有的淀粉B.使葉綠素溶解到酒精里C.使酒精進入葉片中D.使淀粉溶解到水中(二)檢驗光合作用釋放氧氣5.魚缸里經常要放一些新鮮的水草,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A.水草進行光合作用增加魚缸內二氧化碳的含量B.新鮮的水草可以美化魚缸C.水草是魚的重要餌料D.水草進行光合作用可以增加魚缸內氧氣的含量(三)驗證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需要葉綠素6.葉片中與光合作用釋放氧氣有關的細胞結構是()A.線粒體B.細胞核C.葉綠體D.細胞質(四)檢驗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7.(2020·深圳學業考)某同學認為小樹苗長成大樹后,重量大幅度增加的原因是樹苗吸收了土壤中少量的無機鹽和大量的水,其實他主要還忽略了()A.樹苗從空氣中吸收的氮氣B.樹苗從空氣中吸收的氧氣C.樹苗從空氣中吸收的二氧化碳D.樹苗從土壤中吸收的有機物8.如圖是探究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實驗裝置(固體氫氧化鈉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該裝置有兩種變量B.該裝置可用于驗證光合作用需要葉綠體C.該裝置可用于驗證光合作用需要光照D.該裝置可用于驗證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9.如圖表示把銀邊天竺葵(葉片邊緣部分細胞中無葉綠體)放在黑暗處一晝夜后,用黑圓紙片將C處兩面遮蓋,移至光下幾小時,再經酒精脫色后滴加碘液。請分析回答問題:(1)經酒精脫色后,葉片B處變成了什么顏色?。?(2)滴加碘液后,發現A、C兩處均不變藍,原因是:A處:。?C處:。?(3)B處遇碘變藍,證明光合作用的產物是。?(4)本實驗有兩組對照實驗:一組是A和,其變量是,可得出的結論是;另一組是B和,其變量是,可得出的結論是。?10.(2020·銅仁學業考)如圖所示,這是薩克斯的研究實驗,葉片在光照24小時后,經過脫色、漂洗并用碘液處理,最后發現:無錫箔覆蓋的部分呈藍色。這個實驗說明()A.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光B.光合作用需要葉綠素和二氧化碳C.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釋放出氧D.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11.(2020·綿陽學業考)如圖為“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的探究實驗。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①中處理的目的是消耗儲存的有機物B.在光照條件下,②中可形成對照關系C.③中酒精處理葉片的目的是進行消毒D.④中葉片見光部分遇到碘液變成藍色12.(大數據易錯題·平均得分率41.87%)興趣小組的同學對光合作用展開了如圖所示的探究實驗,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A.實驗前需要將實驗材料放置在黑暗處一晝夜B.實驗中所選用的塑料袋應該是透明的C.甲裝置中葉片脫色后,再用碘液染色會變為藍色D.實驗可說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13.先將一密閉透明的實驗裝置(圖甲)于晴天的晚上22時置于室外,并進行24小時的氣體分析測定,得出氣體含量變化曲線(圖乙),該氣體是()A.氧氣B.二氧化碳C.水蒸氣D.氮氣14.若將如圖植株暗處理一晝夜后,將甲葉片的主葉脈切斷,再置于陽光下4小時,取下甲葉片,經脫色漂洗后用碘液處理,發現A部位未變藍色,B部位呈藍色,則上述實驗能夠證明光合作用需要()A.二氧化碳B.葉綠素C.水D.有機物15.二十世紀,科學家希爾曾做過如圖這個實驗,有關實驗的分析不正確的是()A.裝置b中氣泡內的氣體是氧氣B.裝置c中無氣泡產生是因為缺乏二氧化碳C.實驗表明光合作用的場所是葉綠體D.實驗表明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16.(2020·上海學業考)某生物興趣小組利用天竺葵進行了如下實驗。第一步:將天竺葵整株植物放置在黑暗環境中兩晝夜。第二步:用黑卡紙對葉片乙做局部遮光處理;用裝有堿石灰(堿石灰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透明塑料袋,將葉片丙包裹密封;葉片甲不做任何處理。第三步:將植株放置于陽光下3~4小時。再分別摘取葉片甲、乙、丙,按圖2的步驟進行檢驗。(1)實驗步驟中第一步的作用是通過(填“光合”或“呼吸”)作用消耗葉片中原有的淀粉。?(2)圖2中去除葉片內葉綠素的是步驟(填“a”“b”或“c”)。?(3)分析圖3的實驗現象,未遮光部分變藍表明(填“有”或“無”)新淀粉生成,遮光部分不變藍表明(填“有”或“無”)新淀粉生成,說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4)若要驗證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應選擇葉片甲與葉片進行對照分析。?17.(2020·陽泉學業考)光合作用與探究某校生物課外實驗小組的同學們學習了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后,對科學家塞尼比爾(J.Senebier)的實驗非常感興趣,因為其實驗裝置能巧妙地收集金魚藻光合作用釋放的氣體。于是他們設計并進行了如下實驗:如圖所示,取生長旺盛,大小基本一致的兩枝金魚藻(一種水生植物),分別放入盛滿25℃清水的兩個玻璃缸中;用短頸漏斗分別反扣住水中的金魚藻,再往漏斗頸上分別反扣一支裝滿25℃清水的試管,迅速用不透光的紙盒將乙缸罩住;把兩個裝置同時放在同一適宜環境中,光照數小時。請你仔細分析上述實驗并回答:(1)該實驗探究的變量是。?(2)同學們用即將熄滅的竹簽檢驗甲裝置試管中收集到的氣體,竹簽立刻重新燃燒起來。聯系實驗過程,你認為該小組能夠得出哪兩個結論?。?(3)為使實驗結果更加可靠,你建議同學們怎么做?。?(4)上述實驗結束后,你認為該裝置還可用于探究哪些與光合作用有關的問題?(可增、減更換部分材料和器具,答出一個即可)。?PAGE-1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3單元 第5章 第1節 光合作用(一) 學案 2021-2022學年北師大版生物七年級上冊(學生版).doc 第3單元 第5章 第1節 光合作用(一) 學案 2021-2022學年北師大版生物七年級上冊(教師版).doc 第3單元 第5章 第1節 光合作用(二) 學案 2021-2022學年北師大版生物七年級上冊(學生版).doc 第3單元 第5章 第1節 光合作用(二) 學案 2021-2022學年北師大版生物七年級上冊(教師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