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四哲學與文化4.1人的認識從何而來學習目標必備知識:認識的含義、階段實踐的含義、特點及實踐的三種基本形式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關鍵能力:1.能夠運用現實生活中的實例進行分析、歸納,說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也通過聯系實際的方式加深對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的理解,初步具備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原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通過對本框內容的學習,增強學習動力,以汲取正確的價值觀和對事物、對社會的科學認識。增強實踐意識,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學以致用,指導實踐,也檢驗認識的效果,豐富和發展我們的認識基礎梳理一、認識與實踐1.認識(1)含義: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2)形式: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兩種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認識過程的兩個不同階段。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含義是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于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外部聯系、事物的各個方面的認識是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于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性的認識表現感覺、直覺和表象概念、判斷和推理級別認識的初級階段認識的高級階段關系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深化為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具有辯證統一關系2.實踐(1)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2)性質: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3)形式: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變革社會的實踐、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等。(4)特點:實踐活動具有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在實踐活動中,人們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觀物質對象發生關系,從而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1)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實踐不斷產生新問題、提出新要求,推動人們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實踐促進人類認識的發展: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認識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人類認識的發展。(3)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提高自己判斷和推理的能力,從而推動認識不斷深化。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1)檢驗要求:只有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的東西,才能檢驗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是否相符合。(2)檢驗標準:實踐處于主觀和客觀交匯點上。通過實踐,人們可以把自己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3)檢驗措施: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所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易錯提示實踐是人類特有的活動,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實踐。答案:×解析:實踐是人類特有的活動,并不意味著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實踐,人類的活動包括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包括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只有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才是實踐。實踐是人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活動,因而盲目的實踐不存在。答案:×解析: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沒有意識參與的實踐是不存在的,但并不意味著盲目的實踐不存在。盲目的實踐是錯誤的認識指導下的實踐。實踐是社會性的活動,因此,單個人的社會活動是不存在的。答案:×解析:實踐的社會性指的是脫離了他人和社會的孤立的活動是不存在的,否定的只是孤立的活動,并不否定個人活動的存在。只有引起客觀世界變化的活動才是實踐活動。答案:×解析: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一般會引起客觀世界事物的狀態和屬性的變化,但是有些活動(如天文觀測、軍事偵察)雖然沒有引起所觀察的對象的變化,但它們是為改造客觀世界作基礎性的準備工作,也被納入實踐的范疇。實踐是獲得認識的唯一途徑答案:×解析: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但獲得認識的途徑有兩個,即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實踐是客觀見之于主觀的活動。答案:×解析: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是主觀與客觀相互聯系的橋梁和紐帶。認識的根本目的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答案:×解析:認識的根本目的是指導實踐,認識的根本任務是透過現象看本質。深化探究1.“北斗”導航、“神舟”飛天、“嫦娥”探月……近年來,我國太空探索不斷取得新突破、創造新成績。太空是全新的“物理疆界”,也是人類新的“知識疆界”,包含著大量激動人心、亟待探索的未知領域;伴隨太空探索新工具的研發,人類還將由此前往新的“技術疆界”“應用疆界”,促進通信、導航、天氣預報等領域的發展,推動微重力環境下新材料、新物質的研發制造等,讓人類生活直接或間接受益。太空探索永無止境,中國航天夢圓任重道遠。人類對太空的探索體現了認識論的哪些道理?2.隨著城市的高速發展,消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產量不斷增加,垃圾的成分也越來越復雜。大量垃圾不僅占用耕地,還污染土壤、水源、大氣,傳播疾病,危害人體健康等。面對日益嚴重的垃圾污染問題,垃圾的處理引起人們高度關注。傳統的垃圾處理方式主要是填埋、高溫堆肥和焚燒等,這會帶來二次污染,也面臨種種技術難題。垃圾分類是對傳統垃圾收集處置方式的改革,是對垃圾進行有效處置的一種科學管理方法。通過垃圾分類管理,最大限度地實現垃圾資源利用,減少垃圾處置量,改善生存環境質量。目前,許多國家在垃圾分類管理上獲得很大成功,上海市正式施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以來,也取得明顯成效。結合材料,分析人們處理生產、生活垃圾的方式變化是如何體現“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這一道理的。3.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自行研制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可在全球范圍內為各類用戶提供高精度的定位、導航、授時等服務。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眾多領域對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需求巨大。1994年,中國“北斗”正式立項。一批批北斗人不斷攻克技術難題,完成了北斗一號試驗系統和覆蓋亞太的北斗二號衛星定位導航系統。近年來,衛星導航系統在運用中帶來巨大的商業價值,我國加快了北斗項目的實施步伐,將在2020年建成覆蓋全球的北斗三號系統。屆時,30多顆“北斗”導航衛星能提供更加精準的服務,技術將會更為成熟,應用將更加廣泛。目前,我國已經掌握了衛星導航核心技術自主知識產權。我們有理由相信,“眾星拱北斗”不僅是人間天象,也必將是大國崛起之象征。結合北斗衛星導航技術的發展過程,說明實踐是怎樣為認識發展提供動力的。隨堂訓練1.對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飽經風霜的老年人之口與出自缺乏閱歷的青少年之口,其內涵是不同的。這反映了()A.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是認識過程的兩個階段B.理性認識是感性認識的指導C.認識起源于感覺、經驗D.理性認識要通過感性認識來說明2.屬于理性認識的是()A.奧運圣火傳遞B.春夏秋冬氣溫的變化C.鋸木生熱D.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3.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區別是(???)A.感性認識是可靠的,理性認識不可靠B.感性認識是對現象的認識,理性認識是對本質的認識C.感性認識來源于實踐,理性認識來源于書本D.感性認識來源于直接經驗,理性認識來源于間接經驗4.采用傳統的玉米和大豆間套種方法,大豆會缺少光照,倒伏嚴重,產量很低。針對該問題,農學家經過多年探索,反復試驗,提出玉米和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的新理論和新方法,實現了兩種作物的協調高產。由此可見()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②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③認識受具體的實踐水平限制④認識受主體知識水平的限制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2020宅家、宅家、宅家”“網絡上課,在云端”,不知從何時起,我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網絡流行用語了,它們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無窮的樂趣。事實上,每一個流行語背后都有一個飽受關注的社會事件。這反映的哲學道理是()①物質和意識相互依賴,不可分離②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③認識是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④主觀認識隨著客觀實際的變化而變化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6.從羊群奔跑的牧場、農田到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這是神奇而華麗的轉變,再次證明奇跡是干出來的,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奇跡是干出來的,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體現了()A.事物的發展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B.人為事物的聯系是主觀的,具有“人化特點”C.事物的發展是質量互變的必然結果D.實踐是處在主客觀交匯點上的直接現實活動7.公共衛生安全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團結合作是國際社會戰勝疫情最有力武器。這凸顯了實踐活動的()①能動性②客觀物質性③社會歷史性④直接現實性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8.2020年7月1日,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百度地圖北斗系統”將為用戶打造更加優質的精準導航體驗。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設歷經20余年,分3個系統階段,共有55顆導航衛星組成。北斗衛星系統的建設歷程表明()①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②實踐具有主體差異性③科學實驗推動科技的發展④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9.“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是社會的共識,但有些人從自身成功經驗出發,認為這還不夠,提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他們這樣認為的依據是()①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②認識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③意識活動具有能動創造性④知識只有通過人的實踐才能轉化為現實的力量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參考答案深化探究1.答案:(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發展的動力。太空的未知領域,推動人類去探索、研究;太空探索新工具的研發,提高了人類對太空的認識水平。(2)實踐是認識的目的。人類對太空的認識促進了相關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讓人類受益。(3)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要經歷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人類對太空的探索永無止境,中國航天夢圓任重道遠。2.答案:①在傳統的垃圾處理過程中,人們日益認識到垃圾污染的嚴重性及垃圾處理方式的落后,表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②傳統的垃圾處理方式帶來二次污染以及面臨的種種技術難題,促使人們對垃圾進行分類管理,表明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③許多國家在垃圾分類管理上獲得成功,上海市也取得明顯成效,表明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④垃圾分類管理,促進垃圾資源利用,改善生存環境質量,表明實踐是認識的目的。3.答案:①在實踐中不斷產生新的問題,提出新要求推動人們進行新的研究和探索。社會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對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需求,促成我國北斗項目的立項,近年來衛星導航運用在實踐中的商業價值得以普遍認同和重視,加速了我國北斗項目的推進實施。②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善和先進的認識工具,從而促進人類認識的不斷發展。30多顆“北斗”導航衛星能提供更加精準的服務,促進我國衛星導航技術的不斷成熟。③實踐活動提高了人們的認識能力。科學家們在科學實踐過程中不斷攻克難關,提高了自己的認識能力,從而不斷推動了認識的發展。隨堂訓練1.答案:A解析:對于同一句格言,缺乏閱歷的青少年感性認識較多,飽經風霜的老年人理性認識更多,反映了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深化為理性認識,否則就不能達到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A正確切題。理性認識是感性認識的升華而非指導,B表述錯誤。認識起源于實踐,而不是起源于主觀認識范疇的感覺、經驗,C表述錯誤。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而不是要通過感性認識來說明,D表述錯誤。2.答案:D解析:提示:奧運圣火傳遞、春夏秋冬氣溫的變化、鋸木生熱都能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屬于對客觀事物的現象和外部聯系的反映,因此屬于感性認識,故排除選項ABC。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及其規律的反映,選項D是對商品本質的認識,屬于理性認識,故答案選D。3.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區別。感性認識是感覺、知覺、表象,理性認識是概念、判斷和推理;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B正確。4.答案:A解析:農學家經過反復試驗,提出玉米和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的新理論和新方法,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①正確;為解決采用傳統的玉米和大豆間套種方法出現的問題而不斷探索、反復試驗,說明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②正確;材料強調農學家經過反復試驗提出新理論和新方法,體現了認識具有上升性和無限性,③④是認識具有反復性的原因,排除。故答案為A。5.答案:D解析:②④:每一個流行語背后都有一個飽受關注的社會事件,“2020宅家、宅家、宅家”、“網絡上課,在云端”就是對今年新冠疫情給人們生活和學習所帶來的影響的反映。這表明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主觀認識隨著客觀實際的變化而變化,②④符合題意。①:物質獨立于意識之外,意識離不開物質,①中“相互依賴,不可分離”說法錯誤,排除。③:認識有正確與錯誤之分,只有正確認識才是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③說法錯誤,排除。故本題選D。6.答案:D7.答案:A8.答案:D解析:③④:材料中北斗系統建設歷經20余年,3個階段,共發射55顆衛星,表明實踐不斷推動人們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也體現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的特點,③④符合題意。①:材料中主要體現的是北斗衛星系統的建設歷程,并沒有涉及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①與題意無關。②: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等特點,但不具有主體差異性特點,②說法錯誤。故本題選D。9.答案:C解析:②錯誤,認識有正確與錯誤之分,只有正確的認識才能推動社會的進步。③與材料中的觀點不構成因果關系。有些人提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并認為這是他們成功的經驗,從哲學上來講這是因為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知識只有通過人的實踐才能轉化為現實的力量,①④入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