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歷史復習題精選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歷史復習題精選

資源簡介

八年級下冊歷史復習題精選
第一單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
1、2004年國家重點扶持發展農業,五年內取消農業稅,結合所學知識回答,黨和人民政府2004年的農業政策與建國后土地改革政策的共同出發點是什么?建國后的土地改革的時間及歷史意義是什么?它與現在的土地所有制有什么不同?
答:(1)共同出發點:提高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改善農民生活。(2)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3)建國后的土地改革是變成了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而現在是土地公有制。
2、建國初期,旨在完成民主革命遺留任務的運動是什么?為什么說這次運動是“中國歷史上幾千年來最大最徹底的改革?”(或為什么這次運動為新中國工業化建設開辟了道路?)針對這次運動的完成你有何感想?
答:(1)這次運動是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2)答土地改革的意義略(3)感想:中國農民兩千年來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終于實現了,只有中國共產黨,農民才能翻了身,成為土地的主人,因此,我們要更加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我們的社會主義祖國。
11、新中國成立的三四年中,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為鞏固新生的政權開展了哪些斗爭?結果怎么樣?有何意義?
答:(1)人民解放軍解放西南各省后,在黨和政府的努力下,1951年,西藏獲得和平解放,祖國大陸實現了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2)1950年10—1953年7月,抗美援朝運動,美國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中朝人民取得了這場反侵略戰爭的勝利。保衛了中國的國家安全,贏得了安定的國內建設環境,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威望,維護了亞洲和世界的和平。
(3)1950年—1952年底,土地改革運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中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13、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基本經驗有哪些?
答:中國人民革命能夠取得勝利,是由于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有一支由黨領導的革命軍隊,開展武裝斗爭;組織了一個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戰斗;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為指導。
二、列舉題
1、列舉建國后為了鞏固新生的政權,黨和人民進行的兩大運動并說出它們的時間。
答:1950年10月—1953年7月的抗美援朝運動;1950—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運動。
2、列舉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召開的幾次重要的會議。
答:中共一大、遵義會議、中共七大、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3、列舉在抗美援朝的戰斗中涌現出來的英雄人物并說出他們的事跡。
答:黃繼光:在上甘嶺的一次戰斗中,他用身軀堵住敵人的機槍射口,掩護戰友奪回陣地,自己壯烈犧牲。邱少云:在志愿軍某排執行潛伏任務時,敵人的炮火燃起烈火,燒到邱少云身上,為了保證戰斗的勝利和潛伏部隊的安全,他嚴守潛伏紀律,紋絲不動,最后被大火吞噬,壯烈犧牲。
5、列舉抗美援朝開始和結束的標志。
答:開始:1950年10月,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前線。結束:1953年7月,美國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戰爭的勝利。
6、列舉土地改革開始和結束的標志。
答:開始: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結束:1952年底,除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第二單元 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1、建國初期,我國工業十分落后,毛澤東感慨地說:“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一輛汽車,一架飛機……都不能制造。”請你回答:為了改變這種落后的工業面貌,我們國家采取了什么樣的行動?有何成效?你怎么樣看待這些成效?對于振興工業,你有何建議?
答:(1)我們國家制定并實施了“一五計劃”。(2)到1957年底,各項經濟建設指標,一般都大幅度超額完成。
①工業方面: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第一個生產載重汽車的工廠——長春一汽生產出第一輛汽車;中國第一個飛機制造廠試制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中國第一個制造機床的工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
②交通運輸業方面: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③工業基地形成:以鞍山鋼鐵公司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形成了,沿海地區原有的工業基地得到加強,華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業基地。(3)如何看待:“一五”計劃工業建設的成就,遠遠超過舊中國一百年的成就的總和。使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足以讓我們自豪和驕傲。
(4)建議:我們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制定相適應的政策,大力引進國外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對舊企業進行改造和翻新;結舊廠的資本運作,所有制形式,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都進行改革,要重視人才,要合理利用資源等。
2、什么是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的實質是什么?你認為三大改造在當時對推動我國社會發展起了什么作用?三大改造后期存在哪些缺點?另外在社會主義改造中遺留了一些問題,試分析產生這些遺留問題的深刻原因及教訓?
答:(1)三大改造指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2)實質:三大改造是我國改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深刻的社會主義變革。(3)三大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標志著我國初步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我國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對社會主義建設起了積極作用。
(4)缺點:在三大改造的后期,也存在著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的缺點。
(5)由于對社會主義公有制絕對化的、片面化的理解,加上缺乏實際經驗,在中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還很落后的情況下,國家全部取消了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使公有制經濟成了唯一的經濟成分,這就脫離了生產力發展的實際。再加上實行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使經濟發展缺乏內在的推動力,企業缺乏活力和競爭力。
5、中共八大后的十年中,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哪些巨大的成就?又出現了哪些嚴重的失誤?如何看待這些失誤?通過失誤你得到了什么樣的經驗教訓?
答:成就:(1)主要工業產品都有很大增長,石油工業尤為突出。大慶油田的建成結束了中國靠“洋油”的時代,實現原油和石油產品全部自給。 (2)新興的電子工業、原子能工業、航天工業從無到有地發展起來。
失誤: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1958年輕率地發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使“左”傾錯誤在全國各地泛濫開來。 如何看待:出現以上錯誤主要由于中國剛從革命戰爭轉向社會主義建設,黨和人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的發展階段認識不足,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缺少經驗,又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導致我黨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走了曲折之路。 經驗教訓:(1)經濟建設要遵循客觀規律,要立足本國國情,保持穩定的經濟增長速度。(2)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6、中共八大制定的主要任務是否正確?為什么?在后來的實際工作中,這一決定的執行情況如何?
答:正確。因為八大關于我國主要矛盾和基本任務的論斷是在對我國基本國情正確認識的基礎上做出的,它符合當時中國的實際。雖然這一決定做出后,社會主義建設蓬勃展開,成績顯著,但由于“左”傾錯誤嚴重泛濫,這一決定并沒有長期執行下去。
7、1959—1961年,國家和人民面臨嚴重的經濟困難的原因是什么?黨和政府是怎樣解決這些問題的?
答:原因是“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再加上自然災害。 解決:1961年春,黨和政府全面調整國民經濟,恢復發展生產,經過努力,不久就取得明顯成效。
10、有人說:“文化大革命”是毛澤東錯誤發動的,主要責任在于他,你認為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你怎么看待毛澤東一生的功勞和過失?
答:(1)這種說法是正確的,因為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毛澤東錯誤的認為,黨中央出了修正主義,黨和國家面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為防止資本主義復辟,他決定發動“文化大革命”。
(2)對待毛澤東也應像其他歷史人物一樣,將他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條件中去全面的客觀地認識,看主流、抓本質。所以毛澤東這次犯的錯誤終究是一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所犯的錯誤,就他一生來看,他對中國革命的功績遠遠大于他的過失,在“文革”中,他在全局上一直堅持“文革”的錯誤,但也制止和糾正過一些錯誤,保護過一些黨的干部和黨外著名人士,他領導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團,對江青、張春橋等人進行了嚴厲的批評和揭露,避免了其野心得逞,因此,中國人民始終把他看作自己的偉大領袖和導師。
二、列舉題
1、列舉“一五”計劃的條件、原因、目的、基本任務。
答:條件:新中國建立后,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
原因:我國工業水平還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還不如印度。
目的: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
應的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2、列舉在“一五”計劃期間我國在交通運輸業的成就。
答: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和鷹廈鐵路和寶成鐵路。還有武漢長江大橋。
3、列舉中國現代史上,我國頒布的兩部具憲法性質的文件?
答:《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982年第四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4、列舉出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任意三項或更多的國家建設成就。
答: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建成投產;中國試制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東北工業基地形成等。
5、列舉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頒布的時間,內容和意義(評價)。
答:時間:1954年,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制定的
內容:憲法規定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力屬于人民。
意義: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性質、特色),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6、列舉三大改造主要是針對哪三個行業的改造?
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
7、列舉我國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原因。
答:(1)土地改革以后,我國的農業一家一戶的分散分營影響生產的發展。
(2)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
8、列舉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的方式或途徑。
答:(1)農業手工業的方式:走合作化道路,參加生產合作社。
(2)資本主義工商業:公私合營。
9、列舉三大改造在后期存在的不足有哪些?
答: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
10、列舉八大的時間、內容和意義。
答:(1)時間:1956年
(2)內容:大會是明確指出:當前黨和人民主要的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
(3)意義:這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為我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和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
11、我國在全國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左”傾錯誤的表現。以及這種錯誤的主要標志。
答:表現:“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主要標志: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共產”風。
12、列舉1958年提出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內容。
答: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13、列舉我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涌現的模范人物及他們的稱號,并說出我們要學習他們什么樣的精神
答:(1)“兩彈元勛”鄧稼先、“鐵人”王進喜、“黨的好干部”焦裕祿、
“解放軍好戰士”雷鋒
(2)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艱苦創業、勤儉創業的精神,密切聯系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品質,為社會主義奮斗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14、列舉在“文化大革命”出現的兩個反革命集團及他們被粉碎的時間。
答:林彪反革命集團(1971年9月13日,被粉碎);
江青反革命集團(1976年10月,被粉碎)
15、列舉“文化大革命”中,黨和人民同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進行怎樣的斗爭?
答:(1)“二月抗爭”是黨內老干部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所進行的斗爭;
(2)毛澤東及時察覺林彪陰謀,粉碎了他們的反革命政變計劃;
(3)周恩來、鄧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時,抵制“左”的錯誤,繼續與“四人幫”做斗爭。
(4)“四五”運動,人民群眾自發悼念周恩來總理,反對“四人幫”。
(5)1976年10月,在華國鋒、葉劍英等領導下,中共中央一舉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結束了“文化大革命”以來的十年動亂的局面。
16、列舉1976年發生的幾件大事。
答:毛澤東、周恩來逝世;
“四五”運動;
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結束。
17、列舉“中央文革小組”的成員
答:林彪、江青、康生、張春橋。
18、列舉在建國以來,我們國家發生的兩次“左”的錯誤。
答:“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
第三單元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一、簡述題
1、為什么說中共十一屆三中會全是偉大的歷史轉折?
答:(1)十一屆三中全會徹底否定了“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會議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集體。
(2)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2、簡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在法律建設方面的主要成就及意義?(20世紀80年代,我國逐漸向依法治國的道路邁進,其表現有哪些?)你知道法制宣傳日是哪一天嗎?那一天我們一般舉行哪些活動?
答:(1)成就:1982年,頒布了第四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一部比較完善的憲法。此后,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等一系列法律。
(2)意義:這些法律的頒布與實施,反映了我國法制建設取得顯著成就。廣大人民群眾的法制觀念不斷提高,依法辦事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我國逐漸向依法治國的道路邁進。
(3)法制宣傳日是每年的12月4日,那一天政法部門會在街頭設點接受市民有關法律問題的咨詢,媒體會進行各種各樣的宣傳活動等。
3、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不斷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請你回答出有關以發展生產力為主要任務而召開的兩次重要會議是什么?并說出這兩次會議召開的時間、內容和歷史意義?
答:(1)這兩次會議分別是中共八大和十一屆三中全會。
(2)中共八大:1956年,內容:大會明確指出,當前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意義:這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底,內容:①思想上:徹底否定了“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③組織上:會議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集體。 意義: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政治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4、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有哪幾次主動糾正錯誤路線的事件?
答:(1)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發動了反革命政變,叛變革命,由于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大革命失敗。1927年8月7日,在黨的八七會議上,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這次會議是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的興起的轉折點.
(2)1935年1月,在遵義會議上,集中全力解決了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左”傾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這次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3)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全面糾正了“文化大革命”中經及以前的“左”傾錯誤,作出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折。
5、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結合所學知識,說一說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實踐中實現了哪些轉折?
答:思想路線從“兩個凡是”轉向實事求是;工作重心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上,改變了僵化的計劃經濟,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行改革開放,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城市進行國有企業改革;在對外關系上,從封閉保守轉向對外開放,吸引外資,初步形成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尊重人才,提出科教興國的戰略。
6、從八大到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二十多年間,中國共產黨是如何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從中你可以得出哪些結論?
答:(1)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指明了方向;由于對建設社會主義缺乏經驗和對國情的錯誤認識,出現了“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以及“文化大革命”等錯誤,在此期間,中共中央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廣大干部群眾對錯誤路線進行抵制,經濟建設仍有一定的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總結了建國以來經濟建設中的經驗教訓,作出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從些,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了新時期。
(2)結論: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歷經曲折,社會主義建設要從國情出發,實事求是,要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7、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在農村和城市各是怎樣實行改革的?
答:(1)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并發展鄉鎮企業;
(2)在城市,重點對國有企業進行改革,把原來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對國有企業實行政企分開,實行經營責任制,實行按勞分配為主的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后,國有企業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業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邁進;對小型企業采取改組、聯合等多種形式,加快企業的改革步伐。
8、建國以來,我國農村生產關系的變革和調整經歷了哪幾個步驟?每一步變革或調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內容及結果如何?據此,你認為在制定經濟政策時應遵循什么原則?
答:(1)經歷了四個步驟: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2)進行土地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嚴懲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核心內容是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結果解放了生產力,為農業生產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實行農業合作化的主要原因是分散的個體經濟影響生產的發展,難以滿足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核心內容是把土地等主要生產資料的私有制變為公有制,并實行集體經營,結果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生產水平。
實行人民公社化的主要原因是一些領導人主觀地認為農業合作化的規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進生產的發展,核心內容是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擴大規模。結果嚴重挫傷了生產者的積極性。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主要原因是黨中央正確總結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教訓,作出實行經濟體制改革的決策,核心內容是在堅持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經營管理方式,實行分戶經營,自負盈虧等,結果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3)原則:制定經濟政策時,必須實事求是,尊重客觀經濟規律,生產關系的變革和調整必須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
9、為什么說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設計師?
答:(1)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鄧小平提出要實行改革開放。
(2)實行改革開放后,鄧小平針對改革開放中出現的資產階級自由化問題,又提出“在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3)1982年,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上,鄧小平又明確指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4)1987年,他又為黨的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黨的十三大根據他的設想,作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
(5)總之,在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鄧小平解決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一系列基本問題,他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10、在深圳市深南路有一幅巨幅畫像,每逢節日,尤其是每年的2月19日,人們都要來這里觀光、獻花、拍照,用各種各樣的方式緬懷這位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中國人民的兒子。深圳人民對他有著特殊的感情,他是誰?為什么深圳人民對他如此愛戴?人們為什么把他稱為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
答:(1)他是鄧小平。
(2)1980年,深圳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經濟特區之一,在短短的幾年內,由一個漁村一躍成為一座繁華的現代化的大都市,成為經濟特區的代表,對外開放的窗口,被譽為“一夜崛起之城”,而這一切都得益于鄧小平提出的改革開放政策。所以深圳人民愛戴他。
(3)答案見上題。
13、對外開放的含義及舊中國“開放”的區別。
答:(1)含義:對外開放是指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礎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則,同世界各國發展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是加速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戰略決策,其目的是加快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
(2)區別:對外開放是建立在維護國家主權、平等互利的基礎上,舊中國的“開放”則建立在不平等條約的基礎上,是為外國侵略中國服務的。
14、《春天的故事》的部分歌詞:“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跡般地聚起座座金山。1992年,又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詩篇,天地間蕩起滾滾春潮,征途上揚起浩浩風帆”
請回答:(1)為什么說1979年“是一個春天”,這里的“春天”指什么?(2)“有一位老人”這位“老人”指的是誰?請你用一句話評價這位老人。(3)老人在1979年“畫了一個圈”是指什么?(4)歌詞中的“老人”1992年“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詩篇”是指什么?它有何影響?(5)歌曲歌頌了“老人”的豐功偉績,你能說一說這位“老人”為中國的改革開放作了哪些貢獻嗎?
答:(1)因為1978年底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實行了改革開放政策,所以說“是一個春天”,這里的“春天”指改革開放。(2)鄧小平。他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3)是指在廣東、福建沿海設立經濟特區。 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產生了深遠影響。
(5)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他提出要實行改革開放;改革開放后,他又提出要在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黨的十二大,他提出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黨的十三大,他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性理論;1992年南方講話,解決了姓“資”姓“社”等問題的困擾。在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鄧小平解決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么建設社會主義等一系列基本問題。
二、列舉題
1、列舉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
答:①思想上:徹底否定了“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③組織上:會議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集體。
2、列舉建國后,我黨提出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兩個會議。 答:中共八大(1956年)、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底)。
3、列舉十一屆三中會后,我國頒布的一系列法律文件。 答:1982年第四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4、列舉我國對外開放的格局。 答: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
5、列舉我國建立的經濟特區。 答: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
6、列舉我國對外開放格局的特點。 答: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
8、列舉我國在1992年“十四大”后,國有企業改革的狀況。
答:(1)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國有企業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業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邁進;
(2)對小型企業采取改組、聯合等多種形式,加快企業的改革步伐。
10、列舉鄧小平有關改革開放所提出的理論。
答:(1)針對改革開放中出現的資產階級自由化問題,提出“在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2)針對在改革開放過程中遇到的姓“資”和姓“社”等問題的困擾,發表談話強調,黨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特區姓“社”不姓“資”。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要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發展才是硬道理。
12、列舉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內容。
答: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
13、列舉鄧小平理論中判斷姓“社”姓“資”的標準有哪些?
答:應該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鄧小平曾說過這樣的一段話:“現在時機成熟了,應該明確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國將收回香港。就是說,中國要收回的不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島、九龍。”在這段話中提到收回香港,請你回答(1)香港回歸祖國是鄧小平提出的什么構想的成功實現?這一構想最初是為了解決什么問題提出的?
(2)這一構想提出的時間、出發點、含義和意義?
(3)簡述一下香港和和澳門回歸的過程。
(4)回顧中國近代史,寫出有關香港被英國割占所簽訂的條約名稱。
(5)簡要談談你對香港回歸祖國的感受,作為青少年,為了祖國的統一你應該怎么樣做?
(6)請說一下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的歷史意義?
(7)回顧中國近代史,想一想,英國政府把香港主權交還給中國說明了什么?
答:(1)“一國兩制”,是為了解決臺灣問題提出的。
(2)時間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或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后提出來的;出發點是從維護祖國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出發;含義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灣、香港和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意義是了實現祖國統一大業指明了方向,贏得海內外人士的好評,“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為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開辟了道路,也為臺灣回歸祖國準備了條件,奠定了基礎。
(3)香港:1984年底,中英兩國正式簽署聯合聲明,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于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設立直轄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別行政區。
1997年7月1日,中英兩國政府在香港如期舉行香港政權交接儀式。江澤民主席莊嚴宣告:“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澳門:1987年4月,中葡兩國政府簽署聯合聲明,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于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1999年12月20日,中葡兩國政府在澳門舉行澳門政權交接儀式,中國正式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
(4)有中英《南京條約》、中英《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5)中國百年恥辱得以雪恥,作為炎黃子孫感到振奮驕傲、自豪、高興,近代歷史是一段屈辱史,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在中共的領導下,成功地收回香港,使我們更加熱愛我們的黨、熱愛社會主義。香港能夠成功回歸,說明改革開放后,中國綜合國力增強,我們要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素質,以實際行動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為祖國的統一大業做出貢獻。
(6)香港、澳門回歸祖國,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標志我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7)說明了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綜合國力的增強,以及國際地位的提高。
7、用史實說明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目前臺灣海峽兩岸處于分離狀態,是中華民族的不幸,所有中國人無不急切盼望早日結束這種令人痛心的局面,那目前來看,阻撓祖國統一的勢力來自哪些方面?你怎么樣評價“臺獨”行為?請你談一談你對祖國統一的前景的看法?
答:(1)三國時孫權派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夷洲就是現在的臺灣;隋煬帝三次派人到達流求(今臺灣);元朝時,中央設澎湖巡檢司,負責管理澎湖和琉球(今臺灣);清朝,鄭成功成功抗擊荷蘭收復臺灣,清朝康熙帝時,統一臺灣,在臺灣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管轄;甲午戰后,1895年日本通過《馬關條約》割占臺灣,二戰勝利后,1945年,臺灣回到祖國懷抱。綜上所述,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不可爭議的事實。
(2)一是利用臺灣問題牽制我國的外國反華勢力;二是蓄意制造分裂的臺灣當局。
 (3)任何想把臺灣分割出去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得人心的,都是違背歷史潮流的,這種做法只能受到世人的唾棄。
(4)臺灣問題一定能夠解決。原因:海峽兩岸中國人民都渴望統一,“臺獨”不得人心;鄧小平提出了用“一國兩制”的方針來解決臺灣問題,港澳的回歸為臺灣回歸樹立了榜樣;祖國大陸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建設成就顯著,綜合國力增強,具有強大的向心力;中美關系將繼續向前發展,這將有利于臺灣問題的解決。
8、目前中美關系中最重要的、最敏感的核心問題是什么?為什么這樣說?美國在建國初期曾采取了什么行動干涉我國內政?
答:(1)臺灣問題(2)因為臺灣問題事關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所以說它是中美關系中最重要的、最敏感的問題。(3)建國初期,派海軍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
9、鄧小平在解決臺灣問題上的指導思想是什么?請你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談談你對臺灣問題的看法。
答:(1)指導思想是“一國兩制”。(2)看法: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歷屆政府都把臺灣納入自己的主權管轄之下,包括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鄧小平“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符合臺灣和大陸人民的共同愿望,所以我堅信臺灣問題一定能夠得到解決。
12、在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的構想下,香港和澳門已經成功地回歸,港澳問題與臺灣問題的性質一樣嗎?中央政府對臺灣回歸后的政策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政策有何 異同?
答:(1)不一樣,港澳問題是西方殖民主義者侵華造成的歷史遺留問題,是主權外交問題;臺灣問題雖然也是歷史遺留問題,但是中國內戰的產物,屬內政問題。
(2)同:都享有高度的自治權,都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異:臺灣可以保留自己的軍隊,而港澳只能由中央政府派駐的駐港澳部隊行使防護責任。
15、請你探討下下,如果沒有“一國兩制”香港和澳門能否回到祖國懷抱?
答:兩種思路:(1)沒有“一國兩制”方針,就不可能這么快地解決雙方分歧,實現香港和澳門的平穩過渡;(2)即使沒有“一國兩制”,隨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進一步發展,中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必將增強,國際地位也將明顯提高,不僅港澳問題,就是臺灣問題也將會得到圓滿解決。
第五單元 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
分析探究題
4、周恩來總理作為中國杰出的外交家在人民心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你知道哪些和他相關的外交活動嗎?我們應該向他學習什么?
答:外交活動:(1)1953年,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2)1954年,訪問印度和緬甸,并與這兩國總理分別發表聯合聲明,雙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兩國關系的基本原則。(3)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4)1954年,參加日內瓦會議,為新中國贏得很高的國際聲譽,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打開新中國外交的新局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學習的精神:周恩來作為新中國的總理和外交部長,他總是把黨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擺在第一位。為了新中國的富強和外交事業的發展嘔心瀝血、鞠躬盡瘁、孜孜不倦、夜以繼日地工作著,他艱苦樸素、廉潔奉公,謙虛謹慎,心胸似海。他善于把握大局,統籌兼顧,寓剛于柔,寄理于情。他具有豐富的外交經驗,能力出類拔萃,處理重大事情既能從容不迫,又能急中生智,靈活應變,他的精神將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并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
5、從新中國成立后到今天,我國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有哪些?請你用簡煉的語言說出中國取得的外交成就說明了什么?
答:(1)成就:1953年中國總理周恩來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解決國與國關系的基本準則;1955年周恩來在參加萬隆會議中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日建交;1979年中美建交;2001年,承辦亞太經合組織會議(APEC);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WTO)等等。
(2)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斷提高; 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國際社會越來越重視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中國的幾代領導善于處理國際事務等。
6、新中國成立后,中美之間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目前影響中美關系健康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根據所學的知識簡要談談你對中美關系的認識。
答:重大事件:美國發動侵朝戰爭,中國抗美援朝;美國第七艦隊入侵臺灣海峽,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1971年,尼克松派國家安全助理基辛格秘密訪華,同周恩來進行會談;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揭開了中美關系新的一頁;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主要因素:臺灣問題;意識形態問題;人權問題;西藏問題等。
認識:中美關系經歷了曲折的發展歷程;中美友好符合兩國人民的利益;中美友好有利于世界穩定與和平。
7、新中國成立后,到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對華政策有何變化?促使美國對華政策改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中美關系實現正常化的條件(即原因)有哪些?標志中美關系正常化的事件是什么?中美關系實現正常化有何意義?
答:變化:(1)20世紀50年代美國對中國實行軍事上的威脅、政治和外交上的孤立,經濟上的封鎖,致使中美雙方敵視二十多年。(原因是二戰后美國為了確立世界霸權,敵視中國革命的勝利,竭力遏制共產主義)(2)然而到了七十年代,中美關系出現轉機,1972年尼克松訪華和《中美聯合公報》的簽訂,標志著中美關系開始正常化。(原因或條件是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根本原因:美國對華政策由對抗到緩和,根本原因是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威望的日益上升。 標志正常化的事件是: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意義:中美兩國結束了長達二十多年的對抗,有利于國際和平與穩定,中國外交形勢出現重大轉折。
8、尼克松訪華,按照外交禮節的慣例應由迎接方先伸出手來表示歡迎歡迎,首次訪華的尼克松總統反而先伸出手來與前來迎接的周恩來總理握手。尼克松對于這次握手曾說:“當我們的手握在一起時,一個時代結束了,另一個時代開始了。
請你回答:(1)你認為“握手”的真正含義是什么?(2)談談你對“一個時代結束了,另一個時代開始了”的理解。這說明中美關系出現了什么變化?當時兩國的共同要求是什么?并概括指出發生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3)結合自己所學知識和當今時事,你能列舉幾個新中國成立以來美國在我國臺灣問題上的表現嗎?
答:(1)握手的真正含義是“和解”,并結束了對中國的對抗。(2)中美關系出現轉機。當時兩國的共同要求是:改善中美關系。(3)新中國成立初期,美國第七艦隊入侵中國臺灣海峽,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現在又支持臺灣的“臺獨分子”搞獨立,企圖制造兩個中國等。
9、概括出新中國成立后,面臨帝國主義的外交孤立政策,是怎樣以獨立自主的姿態步入國際舞臺的?
答: (1) 1949年與蘇聯等1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2)1953年周恩來會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3)1954年,周恩來訪問印度和緬甸,分別與印、緬總理發表聯合聲明,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兩國關系的基本原則。(4)1954年周恩來率代表團出席日內瓦國際會議,這是中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的身份參加國際會議。(5)1955年周恩來率代表團出席亞非會議,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
11、在20世紀70年代新中國的外交又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有人用“梅開三度”來形容這一時期的外交成就,請你根據學習的史實,回答都取得了哪三項成就?并分析一下,能夠取得這些成就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答: 成就:(1)1971年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2)1972年,中日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3)中美關系得到改善;1972,尼克松總統正式訪華,會見毛澤東,與周恩來會談,在上海簽署了《中美聯合公報》;1979年,美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一部分,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根本原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展和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塔河县| 若尔盖县| 珲春市| 类乌齐县| 手游| 洞口县| 修文县| 黑河市| 文水县| 杭锦后旗| 西安市| 绍兴县| 施秉县| 双城市| 武鸣县| 神木县| 宁河县| 绥化市| 治县。| 增城市| 临武县| 博罗县| 丁青县| 伽师县| 花莲市| 百色市| 凤台县| 保亭| 汕头市| 洪洞县| 荥阳市| 车致| 宝应县| 中山市| 西贡区| 双江| 双柏县| 盐边县| 河北省| 晴隆县| 许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