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與社會上冊綜合探究二從地球儀上看世界之《觀察地球儀》同步練習一、選擇題1.為什么“欲窮千里目”要“更上一層樓”( )A.站在高處,前面遮擋的東西少B.高處視野好C.大地是圓的D.風景在高處2.下列關于地球儀的說法,正確的是( )A、通過觀察地球儀,我們可以發現地球是繞一根軸旋轉的。B、地球儀是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制作的模型。C、地球儀上的每一條經線和緯線都能在實際中找到。D、地球儀的形狀和地球的實際形狀完全相同。3.最能證明地球形狀的事實是()A.日食時,日面上呈現弧形陰影B.地球衛星照片C.長江水東流入海D.太陽東升西落4.在中學生科普知識交流會上,小強這樣描述了地球的形狀和大小,你認為有誤的是()A.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B.地球表面積約5.1億平方千米C.地球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D.哥倫布環球航行首次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5.人們在制作地球儀時,將地球儀做成標準球體的原因是()A.為了美觀B.為了便于地球儀轉動C.地球赤道半徑與極半徑相等D.地球縮小到地球儀大小時,極半徑與赤道半徑的差別可以忽略不計6.關于地球儀和地球的關系,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地球儀是我們學習和研究地球的好幫手B.地球儀和地球是一樣的,只是大小不同C.地球儀上的赤道、南北極、地軸都是地球上沒有的D.地球上的地物在地球儀上用不同顏色、符號和文字表示7.下列關于“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的排序,正確的是( )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C.④③②①D.②④①③8.圖示中數據說明了我們的“家園”的( )A.海陸分布B.質量C.高低起伏D.大小9.作為地球的模型,地球儀應做成下面所示的什么形狀( )10.有關緯線的敘述,正確的是( )A.所有的緯線都是半圓狀B.所有緯線長度都相等C.所有的緯線都指示南北方向D.所有的緯線都指示東西方向11.關于地球儀的敘述,正確的是( )A.圖中A、C分別表示北極和南極B.AC間的連線代表地軸,是假想軸C.B表示赤道,是一條經線D.正常放置在桌面上的地球儀上距離桌面最近的點是南極點12.關于經線的敘述,正確的是( )A.兩條正相對的經線可組成一個經線圈B.全球可劃出360條經線C.經線都指示東西方向D.所有經線都相互平行,永不相交13.下列有關東西半球的描述,正確的是( )14.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探索過程。下列不能說明地球形狀為球體的是( )A.人造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B.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C.遠航的船舶逐漸消失在地平線下D.流星現象15.下圖為聯合國徽章示意圖。聯合國徽章圖案( )A.是從南極上空俯視的世界B.經緯線由8條直線和五個同心圓組成C.所示區域為北半球D.緯度范圍為60°S~60°N二、綜合填空題16.觀察地球儀,中國最西端的經度為__________,最東端的經度為__________,中國位于__________半球,東西跨越約__________經度,根據相差150,時間相差1小時算,中國最東端與最西端相差__________小時。中國最北端緯度為__________,中國的南北半球位置是__________。17.將籃球作為地球,將鉛筆作為帆船,筆尖朝下(如圖所示)。據此回答下列問題。(1)實驗1:鉛筆在籃球上由近到遠移動時,可發現________(填“鉛筆尾”或“鉛筆頭”)會慢慢看不見,鉛筆的長度會慢慢變________(填“短”或“長”)。(2)實驗2:鉛筆在木板上移動時,所看到的鉛筆長度和鉛筆頭位置________(填“會”或“不會”)發生變化。(3)在現實生活中,有哪些現象和上述實驗反映的內容一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通過實驗“鉛筆在籃球和木板上移動”及現實生活中相似的現象,證明地球的形狀是一個________。18.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地球儀是我們學習地理的工具,地球儀上有很多點和線,根據圖中的提示,寫出這些點和線的名稱。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2)根據描述,猜猜我是誰?①我是地球的縮小版,通過我人們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我是________。②我是地球上始終對著北極星方向的一個點。我是______。③人們都說我是南北兩極的最近通道,可是我只是地球中的一個影子。我是________。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5CBBDD6-10BBDAD11-15BACDB二、綜合填空題16.730E1350E東6004530N北半球17.(1)鉛筆頭短(2)不會(3)①從遠處駛來的帆船,總是先看到船帆后看到船身;②登高望遠等。(4)球體18.(1)地軸緯線南極經線北極(2)地球儀北極地軸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