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第5課第2課時沙漠綠洲教學設計課題沙漠綠洲單元三學科歷史與社會年級七年級學習目標1.學會利用多種資料如地圖、圖片、視頻等分析并描述以色列在自然環境、人們生產、生活等方面的特征,體會人類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來適應、改造自然。2.通過閱讀、觀察、探究,運用合作交流等方法,學會從各種資料中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并在實際生活中加以運用。重點利用地圖、圖片、視頻等資料,了解以色列的自然環境,人們的生產、生活等方面的主要特點。難點理解和分析以色列的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形成聯系和比較的思維,增強綜合分析的能力。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新課播放視頻《神秘國度以色列》觀看視頻,并體驗以色列與前面我們所學過的國家和地區有何不同。通過播放視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說明以色列的特色。講授新課提出問題:你知道為什么馬克·吐溫說以色列“荒涼、貧瘠和沒有希望”嗎?今天,我們就帶著問題來進行學習。我們應該如何描述以色列的地理位置?總結:亞洲西部,地中海的東南角。與埃及、約旦、黎巴嫩、敘利亞、巴勒斯坦等國家相臨。讀圖分析:1.以色列有哪些氣候類型?以色列的降水有什么特征?這對其水資源有什么影響?2.以色列地形有什么特點?總結:1.北部為地中海氣候,南部為熱帶沙漠氣候。降水北多南少,境內河流少。水資源短缺。2.以色列國土面積近2/3的土地是沙漠,耕地面積少,且貧瘠。追問:在這樣的地方發展農業生產,會有哪些限制因素?總結:農業發展受到缺水、土地貧瘠、降水少但蒸發量大等因素的限制。承轉: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下,以色列能夠發展農業嗎?知識小結:承轉:八十年后,以色列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了奇跡,被稱為“與神較力的勝利者”。被譽為歐洲人的“大花園”“大菜籃”。承接:那么,在這塊貧瘠又缺水的土地上以色列人如何解決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水源短缺問題?總結:1.保護有限的水資源不受污染,對污水加以處理;海水淡化,發展淡化技術;2.進行大規模水利建設,北水南調,加大對雨洪資源的利用;3.科技興農,科學用水,推廣滴灌、噴灌技術;4.政府對水資源實施嚴格監督管理;公民節水意識強,鼓勵節約用水。提出問題:沙漠綠洲中的農作物主要有哪些?為什么選擇這些作物?總結:水果、蔬菜、棉花和花卉。節水作物、附加值高。材料閱讀:20世紀70年代以來,以色列進口低價值的糧食及飼料,集中力量種植水果、蔬菜、棉花和花卉等作物,進行反季節生產。以色列被稱為:歐洲人的“大菜籃”、“大花園”。承轉:以色列人為什么大量種植椰棗?人們為什么選擇種植附加值高的作物?總結:椰棗樹具有耐旱、耐熱、耐堿的特性,能忍受含鹽較高的水,果實產量高、營養價值高,被稱為“沙漠面包”,是綠洲農業重要的農作物。種植附加值高的作物用于出口,在通過進口低價值的糧食及飼料,既能滿足以色列自身的需要,又能增加外匯收入。學以致用:以色列發展綠洲農業的舉措,有哪些可供其他干旱地區借鑒的?總結:①采用滴灌、噴灌等技術,科技興農。②加強廢水處理和循環使用。③完善并落實水資源使用制度。④因地制宜的調整農業生產結構,選擇種植合適的農作物。拓展延伸:我國治理沙漠取得的成就防護林帶引洪淤地如今的毛烏素沙漠通過大力興建防風林帶,引水拉沙,引洪淤地,如今的陜北榆林已建設成為"塞上綠洲"。學生思考馬克·吐溫這句話的含義。學生自主學習以色列的位置,并分析它的特點。學生自學以色列的自然環境特征(氣候、地形、河流等方面)。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總結。學生欣賞以色列現代化的城市與農村的景象。結合圖文資料,探究分析以色列采取了哪些措施來解決水資源短缺的問題。結合材料,自主學習以色列在農業發展中所選擇種植的農作物有哪些,并進行探究分析原因。自由發言,說出自己對以色列發展綠洲農業的舉措有哪些可借鑒之處。帶著問題走進課堂,有利于學生深入的進行思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自主學習,認識以色列的地理位置,并能夠運用遷移,學會分析世界上其他國家位置的方法。鍛煉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并深切體會在干旱的自然環境下,對農業發展的影響。適時總結,有利于學生鞏固所學知識。通過圖片,展現以色列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并鍛煉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通過探究分析,充分認識到發展農業要做到因地制宜,并能夠領略到以色列在農業發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通過自由發言,活躍課堂氣氛,鞏固課堂內容。課堂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學習了以色列是如何在沙漠上發展綠洲的,以色列的經驗說明和詮釋著這樣一個淺顯的道理:一切人類文明成果的出現都是人們辛勤努力和聰明智慧的結晶。人類要適應自然、改造自然。板書田野里的水表噴灌沙漠里的水庫海水淡化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