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節物質運輸的載體教學目標知識目標:描述血液的組成及各成分的功能。能力目標:1、觀察血液的成分和人血永久涂片,培養觀察能力,提高使用顯微鏡的技能。2、解讀和識別血常規化驗單,體驗生活與科學的緊密聯系。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認識血液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健康觀。教學重難點重點:描述血液的組成及各成分的功能。難點:解讀和識別血常規化驗單。教學準備教師:實驗材料器具,顯微鏡,人血永久涂片,課件制作,導學案設計,導演角色扮演。學生:搜集血常規化驗單教學法觀察法、分組實驗法、列表比較法、利用微課,角色扮演法等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2分鐘)課件展示:血常規檢驗報告單及圖片導語:(手拿血常規化驗單)血液是人體的“生命之源”,患病時醫生往往通過血液檢查來診斷疾病。那么,血液為什么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呢?這張化驗單又該如何解讀呢?帶著這些疑問,我們共同來學習本節課《物質運輸的載體》,從而揭開血液的神秘面紗。(板書)觀看圖片并思考結合生活實際,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認識血液的重要性。二、出示學習目標(1分鐘)課件展示學習目標教師分析學習目標學生齊讀,明確目標。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有的放矢。三、自主研學(3分鐘)分發導學案教師巡視學生的學習狀況,,對于不良的學習習慣要及時糾正。根據課本,完成導學案的“自學檢驗”,用紅筆勾畫課本。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四、參加活動,探究新知(35分鐘)活動一:觀察思考,獲取真知1、演示實驗:觀察血液的分層現象(課件展示)提出問題:①5%的檸檬酸鈉溶液的作用是什么?②加入抗凝劑的血液靜置一段時間后,出現了什么現象?③你認為血液可能由哪幾部分組成?④為什么說血液是流動的組織?2、結合圖(課件展示),總結出血液的組成。過渡:(教師追問)如果血液不加抗凝劑會出現什么現象?3、血漿的成分及功能課件出示:血漿成分的圓形分布圖過渡:人體的血細胞的組成及各自功能又是怎樣的呢?播放視頻展示討論題教師引領學生,共同總結,板書血液的組成引領學生總結觀看視頻后,認真閱讀課本43-44頁的內容,完成學案中活動一的思考討論題,并用紅筆勾畫。學生回答,歸納總結,完成學案。學生閱讀課本44頁“相關鏈接”。學生總結完成學案活動一中的總結。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培養歸納能力,讓學生區分血清和血漿。圓形分布圖更形象直觀。活動二:自己動手,分組實驗1、分組實驗: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課件展示觀察任務:①你找到了幾種血細胞?②血細胞中數量最多的是________,最少的是_____。③血細胞中體積最大的是________,最小的是_____。④怎樣區分紅細胞和白細胞?2、閱讀課本45頁,組內討論:過渡:李先生近日身體不適,去醫院檢查,血常規如下:(課件展示)在學生分組實驗前,教師強調實驗的注意事項并出示觀察任務。教師巡視指導學生的實驗操作。教師巡視指導,然后播放三種血細胞的微課視頻,最后師生共同完成表格。學生分組操作實驗,并完成學案中的活動二的觀察任務。閱讀課本45頁,組內完成學案活動二中的表格,然后觀看視頻,師生共同完成表格。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實驗的能力及使用顯微鏡的技能。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及歸納總結能力。活動三:解讀醫單,學以致用1、課件展示:血常規化驗單2、我來當醫生:課件展示:疾病癥狀的圖片分析化驗單引導學生解讀,討論學以致用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論認識,鍛煉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情感教育:讓學生認識血液的重要性,樹立正確健康觀。活動四:回扣目標,盤點收獲1、課件展示:學習目標2、角色扮演:血漿、血細胞中的紅細胞、白細胞及血小板引導學生回扣目標觀看表演根據目標,完成學案中的我的收獲。觀看表演檢查本節課學生的收獲。活躍課堂氣氛,增加生物學的趣味性,鍛煉學生的勇氣及語言表達能力。五、布置作業,課外探究(1分鐘)1、完成《同步練習冊》中本節課的習題。2、以小組為單位,查閱書籍、報刊或上網查詢,了解血液的產生、白血病或骨髓移植等知識,將搜集到的信息帖在板報上,在班內交流。及時鞏固新知,講練結合,課內作業與課外作業相結合,拓展學生的視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