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悄然轉變中的社會生活一.教材分析:本課是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三課,它既涉及到八下工業革命、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知識點,又聯系九年級上冊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的內容,串聯兩冊課本知識,同時橫貫中西歷史。本課主要講述鴉片戰爭以來,伴隨著西方列強對中國的入侵,近代西方的工業文明也隨之傳入中國,在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下和近代中國歷次政治變革中社會生活的發生的變化。以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交通、通訊、報紙、學校等新事物和變化為觀察點,展示人民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變化,感受近代社會生活由傳統向現代化的悄然轉變。二.學情分析:學生已在八年級下冊中學過兩次工業革命、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相關內容,已經積累一定的歷史知識,也能初步掌握觀察圖片、史料分析等學習的基本方法。但是,學生基本停留在片段式、感性的歷史認識,無法形成系統、理性的歷史認識和歷史理解。因此在本課教學過程中,通過史料分析、合作探究、情景創設等方式,要注重對學生分析、敘述歷史的能力的培養,提升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三.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了解近代社會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變化;知道社會生活變化帶來的影響,感受近代社會發展的趨勢;懂得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過程與方法:通過圖片對比、自主學習,提高學生信息獲取能力;通過史料閱讀和合作探究,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學科意識,提升材料分析能力;通過情景創設,培養學生敘述歷史和形成歷史認識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科技革新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樹立創新意識;感知近代中國主動學習、引進工業文明的史實,樹立開放意識。四.教學重難點重點: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及影響。難點: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五.教學策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情境教學法六.教學過程【導入】多媒體展示:19世紀50年的上海照片、今天上海外灘照片教師:請同學猜一猜兩張照片分別是哪里?教師:這兩張是上海外灘不同時期的照片,上海是怎樣從19世紀四五十年的小漁村轉變成今天繁華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進入今天的課題——從上海看20世紀初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設計意圖:通過競猜城市,引起學生興趣,帶著疑問進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講授】(一)圖影尋新事多媒體展示:19世紀50年的上海照片、20世紀20年代上海外灘照片教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19世界50年代上海和20世紀20年代上海的照片,對比圖片,找找20世紀初的上海街頭出現了哪些新事物?學生:電車、汽車、西式建筑等教師:顯而易見,20世紀初的上海交通、建筑等方面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請同學們再結合材料及課本,找一找20世紀初中國(上海)還有哪些新事物及變化?填入活動一的表格中。活動一:自主學習,結合材料及課本,找一找20世紀初中國(上海)的新事物及變化生活中的變化(物質生活)頭腦中的變化(精神生活)教師總結:這些出現在人們生活中的新事物和新變化,不僅讓人們的物質生活發生了變化,也讓人們的精神生活有了新的變化。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對比的方式,給學生更加直觀、感性的認識社會變遷,并通過自主學習,了解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培養學生信息提取能力。過渡:上海出現的這些新事物和新變化涉及了交通、通訊、新聞、教育等多個生活的層面,你覺得它們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哪些影響呢?(二)文史話影響多媒體展示:逐一展示三則材料教師:請你根據材料說說,這些新事物對上海社會發展及人們的生活產生哪些影響?學生:材料一、材料二說明了交通工具的變化不僅便利了交通運輸,推動了經濟發展,而且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材料三的求婚廣告體現了自由平等新思想,反應了婦女地位的提高、新式教育體制逐漸建立,同時也說明報紙宣傳了新的思想觀念。教師總結:20世紀初出現的社會生活新變化,不僅推動了人們物質生活的現代化,促進了社會進步、發展,同時也推動了人們思想觀念的現代化,新的思想觀念逐漸取代傳統的思想觀念。就像車的兩輪,載著上海的人們從傳統社會逐漸駛向現代社會。設計意圖:通過材料分析社會生活變化帶來的影響,提升學生文字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同時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學科意識。(三)溯史探變因過渡:了解出現的變化和帶來的影響后,老師不禁產生了另一個問題:為什么20世紀初的上海會出現這些新變化?多媒體展示:年代尺——《近代上海大事記》活動二:小組進行合作探究,結合已學知識,從近代上海發生的大事記中分析上海社會生活發生變化的原因。學生:小組代表上臺展示成果(略)教師總結:外因:鴉片戰爭后,西方近代工業文明及思想文化的傳入。內因:(1)洋務運動引進西方科技和機器,促進中國近代工業的產生和發展;(2)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及五四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逐漸被人們接受。設計意圖:以合作探究的形式讓學生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以年代尺的方式展現材料,串聯已學知識,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活動三:我是《申報》小記者如果你是生活在20世紀初上海的《申報》記者,請你選擇一項新事物來報道當時上海社會的變化?(內容要求:社會現象、影響、原因)學生展示:(略)教師:通過這個活動我們一方面總結了本課的知識點,另一方面也讓我們學習到如何去深刻認識歷史現象,只有通過對其原因的探究、影響的分析,才能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加深對歷史的理解。設計意圖:一方面,通過學生對本課知識點總結,對學生學習效果形成評價;另一方面通過觀察現象、探討因果、說明影響的形式進行考查,培養學生敘述歷史和形成歷史認識的能力。過渡:所以回到本課開頭的疑問:“上海是怎樣從20世紀四五十年的小漁村轉變成今天繁華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學生:上海在20世紀初逐漸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發生了轉變。設計意圖:頭尾呼應,釋疑解惑。【課堂小結】多媒體展示:上海虹橋高鐵站、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圖片20世紀初上海的社會變化是當時整個中國社會變遷的縮影。在西方列強帶來的殖民侵略和工業文明的沖擊中,在改良與革命的血雨腥風中,在救亡圖存和思想啟蒙的口號中,中國的普通民眾悄然推動了近代社會生活向現代化的轉變。一百年后的今天,我們仍處在現代化建設的道路上,黨的十九大會議上宣示了現代化建設的兩個目標: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0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我們既要勇于創新,也要以開放的姿態迎接新事物和新變化,繼續推動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設計意圖:提升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創新、開放的時代精神。七.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