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下冊歷史第二次月考復習提綱(1)第8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1、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1)十年文革結束后,黨的主要領導人華國鋒堅持“左”的指導思想,提出“兩個凡是”的方針,引起全國上下的不滿。(2)1978年5月,《光明日報》公開發表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隨即在全國引發一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形成了一場巨大而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做了思想理論準備。★2、十一屆三中全會 ★★★(1)時間和地點:1978年12月 北京(2)內容:①思想路線上:否定了“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②政治路線上: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 ③組織路線上:會議實際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3)意義:①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②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 ③是改革開放的開端。④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3、撥亂反正(1)平反冤假錯案 1980年,中共中央為劉少奇平反,使黨史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2)全面加強立法工作 ★①1979年,全國人大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②1982年頒布第四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③此后,全國人大又通過《民法通則》、《義務教育法》、《勞動和社會保障法》、《環境保護法》等。這樣,初步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我國逐漸向依法治國的道路邁進。【練習題】1、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的國民經濟高速穩步持續發展,這是我國現代史上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這主要得益于這次會議作出的什么重大決定( )A、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B、徹底否定“兩個凡是”方針C、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D、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2、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核心是( )A、憲法 B、民法 C、刑法 D、教育法3、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所以能夠順利召開,與下列哪一歷史事件有關?A、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 B、遵義會議C、大躍進和人民公社會運動 D、土地改革4、我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標志是下列哪一次會議的召開( )A、七屆二中全會 B、中共七大 C、中共八大 D、十一屆三中全會5、歷史老師布置了一道作業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即將召開,請你為鄧小平擬一份發言提綱。下列劉輝同學所擬提綱中不恰當的一項是( )A、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 B、階級斗爭要常抓不懈C、將全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 D、實行改革開放6、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中共中央做出的戰略決策是( )①重新確立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②做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③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全 ④制定了“一五計劃”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第9課 改革開放1、對內改革(1)農村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①原因:人民公社化管理體制阻礙社會生產力發展②過程: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敢為天下先,首先實行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隨后,在中央指導下,農村逐步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③意義: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農村鄉鎮企業的發展。(2)城市改革:國有企業的改革①時間和重點:1985年開始 重點是國有企業的改革②國企改革的內容: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政企分開,實行經營責任制;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③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對外開放①目的:發展我國社會主義經濟②內容:吸引外資;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③對外開放格局:“經濟特區(4+1)----沿海開放城市(14)----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 ★④最早設立的經濟特區:深圳 (經濟特區的代表,一夜崛起的城市)★1980年設立的經濟特區:廣東的深圳、珠海和汕頭;福建的廈門增設的經濟特區是海南島(最大的經濟特區)上海浦東開發區已成為國際化的經濟中心和金融中心 ★【練習題】1、“包字萬歲!早包早富,遲包遲富,不包永遠不能富。“這是20世紀70年代末廣州郊區的宣傳標語。與這一宣傳標語有關的是( )A、農業合作化 B、人民公社化運動 C、土地改革 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既是中國近代第一批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又是改革開放時期的經濟特區的是( )A、廈門 B、廣州 C、汕頭 D、南京3、如果要到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實地考察,采訪當年冒著巨大政治風險按下紅手印首創農業大包干的經歷者,我們應該到( )A、河南蘭考 B、黑龍江大慶 C、安徽鳳陽 D、廣東深圳4、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流行語。下列流行語與時間對應不正確的是( )A、“大躍進“——20世紀50年代后期 B、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0世紀60年代C、經濟特區——20世紀80年代 D、北京奧運——21世紀初5、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對外開放格局。1988年設立的海南省屬于這一格局中的( )A、經濟特區 B、沿海開放城市 C、沿海經濟開放區 D、內地6、“特區是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我國建立經濟特區的背景是( )A、中共八大的召開 B、“文化大革命”的結束C、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7、“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這是農民對哪項政策衷心擁護的生動寫照( )A、土地改革 B、人民公社 C、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D、減輕農民負擔第10課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1904—1997)(1)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2)改革開放后:提出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四項基本原則的重要地位:是立國之本,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前提(3)中共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982年在北京召開(4)中共十三大:①闡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 ②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③作出了經濟發展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1987年在北京召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2、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1)南方講話:指出發展才是硬道理1992年于南方視察時①黨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 ②特區姓“社”不姓“資”③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 ④要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2)中共十四大:①確立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②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③形成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1992年在北京召開(3)中共十五大:確立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1997年在北京召開,江澤民作了《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的報告【練習題】1、某村墻上刷有一條“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標語。從內容上分析,這條標語是下列哪一時期的( )A、土地改革時期 B、三大改造時期 C、“文化大革命”時期 D、改革開放時期2、確立鄧小平理論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是在(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3、江澤民在十五大的報告中指出:“20世紀以來,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經歷了三次歷史巨變。”,這“三次巨變”指的是( )①辛亥革命 ②五四運動 ③抗戰勝利 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⑤改革開放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4、作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的會議是( )A、十一屆三中全會 B、黨的十二大 C、黨的十三大 D、黨的十四大5、某校八年級(6)班,張東鴿制作了一期關于中國共產黨黨史的手抄報,下面對應關系搭配不恰當的一組是( )A、中共八大——正確分析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 B、中共十三大——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C、鄧小平南方談話——開始建立經濟特區 D、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6、在四川廣安鄧小平同志故居有一副楹聯這樣寫道:“扶大廈于將傾,此處地靈人杰,解危濟困,安邦柱國,萬民額手壽巨臂;挽狂瀾于傾倒,斯郡天寶物華,治水秀山,興工扶農,德載接踵廣安。”此聯創作應不早于( )A、1949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8年第11課 民族團結1、我國各民族的構成特點: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有56個民族,除漢族外,其中55個少數民族。2、我國各民族的分布特點:①以漢族為主體 ②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交錯雜居3、民族區域自治①概念:在中央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設立自治區,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分別建立不同級別的民族自治區和自治機關。(了解)②目的: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繁榮③意義:對祖國統一,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地區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4、各民族共同發展的措施①發展少數民族地區農牧業經濟,加大少數民族改革開放的力度②加強少數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生產發展③幫助少數民族地區脫貧致富 ④鼓勵少數民族地區發展貿易,照顧少數民族的工農業生產⑤加強少數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生產發展 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1999年)5、各民族共同發展的史實①西藏:20世紀60年代初,西藏完成了民主改革,廢除了封建農奴制度,百萬農奴翻身當家作主,并且進入社會主義階段。西藏牧區成為我國的五大牧區之一。②內蒙古:內蒙古自治區的莫力達瓦達翰爾族自治旗借改革開放的東風,成為國家商品糧基地。③西雙版納:云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橡膠事業發展迅速,是我國第二橡膠基地。6、我國的省級民族自治區①內蒙古自治區(1947年建立) 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956年建立)③廣西壯族自治區(1958年建立) ④寧夏回族自治區(1958年建立) ⑤西藏自治區(1965年建立)【訓練鞏固】1、我國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A、民族區域自治 B、民族稅收自主 C、民族地方政務自主 D、民族事務垂直管理2、支援藏族地區經濟建設干部中的杰出代表是( )A、焦裕祿 B、王進喜 C、孔繁森 D、鄭培民3、新中國成立60年來,寧夏回族自治區全區農業總產值增長82.5倍,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幅度居全國第二位,是全國率先實現“人逼沙退”的省份之一。寧夏回族自治區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說明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①符合我國國情,有利于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 ②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③是只有利于少數民族地區的政策措施 ④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4、下列能直接體現有利于各族人民團結的( )①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 ②北京等地的大學開設“西藏班”③青藏鐵路全線貫通 ④北京奧運會圓滿結束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④5、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下列屬于民族區域自治的省級行政區是( )A、遼寧 B、新疆 C、甘肅 D、山西6、2010年12月16日,中國天然橡膠產業的開拓者和資源控制者、中國天然橡膠標準的制定者——海南天然橡膠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布招股意向書,擬發行不超過7.86億股A股。我國第二橡膠基地在( )A、西藏自治區 B、內蒙古自治區的莫力達瓦達翰爾族自治旗C、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D、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