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 學霸讀背手冊+讀背檢測本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 學霸讀背手冊+讀背檢測本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七上道法學霸讀背手冊
(有重點加粗標注)
第一課 中學時代
1.中學時代對我們成長的重要性是什么?
(1)中學時代是人生發展的一個新階段,可以為我們的一生奠定重要基礎。
(2)中學時代見證著一個人從少年到青年的生命進階。
2.怎樣理解中學生活給我們帶來的成長禮物?(中學生活給我們帶來的機遇有哪些?)
(1)中學生活為我們的發展提供了多種機會。
(2)進入中學,新的目標和要求激發著我們的潛能,激勵著我們不斷實現自我超越。
(3)在新的環境中,我們有機會改變在父母、老師和同學心目中那些不夠完美的形象,重新塑造一個“我”。
3.我們應怎樣珍惜中學生活?
面對各種可能與挑戰,我們要珍視當下,把握機遇,從點滴做起,為美好明天付出不懈的努力。
4.夢想的作用
夢想能不斷激發我們生命的熱情和勇氣,讓生活更有色彩。有夢想,就有希望。
5.青少年為什么要有夢想?
(1)編織人生夢想,是青少年時期的重要生命主題。有夢想,就有希望。
(2)少年的夢想能使人類不斷地進步和發展。
(3)少年的夢想,與個人的人生目標緊密相連。
(4)少年的夢想,與時代的脈搏緊密相連,與中國夢密不可分。
6.我們應怎樣實現自己的夢想?
(1)要付諸行動。
(2)努力,是夢想與現實之間的橋梁。
7.努力的含義及要求
(1)含義:努力,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不服輸的堅忍和失敗后從頭再來的勇氣,是對自我的堅定信念和對美好的不懈追求。
(2)要求:①努力,需要立志。②努力,需要堅持。③努力也有方法。
8.中國夢: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中國夢
含義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基本內涵
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實現途徑
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第二課 學習新天地
1.如何正確看待學習?
(1)(學習內容)中學階段,學習是我們的重要任務。初中階段的學習,包括知識的獲取、能力的培養以及如何做人。
(2)(學習范圍)學習不僅僅局限在學校。學習不僅表現為接受和掌握,而且表現為探究、發現、體驗和感悟。我們可以從一切經歷中學習。
(3)(學習態度)學習需要自覺、主動的態度。帶著學習的心態,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是學習。
(4)(學習過程)學習伴隨著我們的成長。人有學習的天性,從牙牙學語到能言善辯,從懵懂兒童到明理少年,都是一個不斷學習和發展的過程。
(5)(學習時間)學習沒有終點。我們終生都在學習,終生都需要學習。只有善于抓住和利用各種機會去學習,才能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
2.學習的重要意義是什么?
(1)學習,不僅讓我們能夠生存,而且讓我們能夠擁有更充實的生活。
(2)學習點亮我們心中的明燈,激發前進的動力。在學習中,我們分享生命經驗,獲得成長,同時也可以幫助他人,服務社會,為幸福生活奠基。
3.學習的滋味都有哪些?(怎樣正確認識學習中的苦與樂?)
(1)學習中有快樂。對某方面的知識有強烈興趣時,自己解決某個問題時,學習中找到志趣相投的同伴時,發現自己的潛能時……我們都可以體味到學習帶來的快樂。
(2)學習中也有辛苦。學習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學習過程中需要集中注意力、耗費精力,遇到困難和阻撓時需要調節不良情緒等,這些都需要我們憑借堅強的意志作出努力。
(3)當我們經歷了學習的辛苦,收獲學習的成果時,那種發自內心的愉悅讓我們體驗到學習的美好,它是學習過程帶給我們的美妙享受。
4.如何學會學習?
(1)(從學習興趣角度)學會學習,需要發現并保持對學習的興趣。
①學習興趣與個人的學習目的密切相關,一個有遠大志向和明確學習目標的人,學習興趣就會濃厚而持久。
②即便對有些科目內容暫時不感興趣,也可以在堅持中摸索出適當的方法,逐漸培養起探究的興趣。
(2)(從學習方法角度)學會學習,需要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①學習意味著要善于從生活中汲取養料,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策略,合理安排學習時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斷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
②不同學科的學習方法不盡相同,學習方法也因人而異,適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
(3)(從學習方式角度)學會學習,還意味著要善于運用不同的學習方式。
①我們可以與同伴相互幫助、分工合作,在交流切磋中共同完成任務。
②我們也可以帶著問題、猜想或假設去探究,獨立思考,不斷質疑,在自主學習中培養觀察、想象、分析、推理等方面的能力。
第三課 發現自己
1.正確認識自己的重要性
(1)(自身角度)正確認識自己,可以促進自我發展。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認識到自己的稟賦和獨特性,有助于我們增強對自己的信心,更好地發展自己的能力。
(2)(他人角度)正確認識自己,可以促進與他人的交往。正確認識自己,有助于我們認識到自己離不開他人和社會,從而更好地理解、寬容和善待他人,與他人積極互動。
2.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來認識自己?
(1)(生理方面)可以從身體特征和生理狀況來認識自己。
(2)(心理方面)可以從個性心理特征來認識自己。
(3)(社會方面)可以從在群體中的關系來認識自己。
3.正確認識自己的途徑有哪些?
(1)我們可以通過自我評價來認識自己。
(2)他人評價是我們認識自己的一面鏡子。
4.如何正確對待他人的評價?
(1)(心態上)我們要重視他人的態度與評價,但也要客觀冷靜分析,既不能盲從,也不能忽視。用理性的心態面對他人的評價,是走向成熟的表現。
(2)(方法上)正確對待他人評價的方法:用心聆聽,勇于面對,平靜拒絕。
5.為什么要學會接納與欣賞自己?
我們每個人在性格、興趣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隨著對自己認識的不斷深入,我們的自我形象也會越發清晰。
6.我們應該怎樣積極接納自己?
(1)(內容上)接納自己,需要接納自己的全部。①既接納自己的優點,也接納自己的不完美;②既接納自己的性格,也接納自己的身材、相貌;③既接納自己的現在,也接納自己的過去。
(2)(方式上)接納自己,需要樂觀的心態,更需要勇氣和智慧。
7.我們應該怎樣欣賞自己?
(1)欣賞自己的獨特,欣賞自己的優點,欣賞自己的努力,欣賞自己為他人的奉獻。
(2)欣賞自己,不是驕傲自大,也不是目中無人,而是成長道路上面對壓力與挫折的自我鼓勵與自我奮進。
(3)欣賞自己的同時,善于向他人學習、與他人合作,才能成為一個內涵更加豐富的我。會欣賞他人的人,才會真正地欣賞自己。
8.如何做更好的自己?
(1)要揚長避短。
(2)需要主動改正缺點。
(3)需要不斷激發自己的潛能。
(4)更好的自己,是在和他人共同生活的過程中不斷成長的,更是在為他人、為社會帶來福祉的過程中實現的。
9.如何發掘自己的潛能?
(1)通過珍視自己的興趣愛好,專注自己喜愛的領域。
(2)通過廣泛參與多方面的活動,發現他人和社會對自己的需要。
(3)通過積極合作,與他人共同完成任務等。
第四課 友誼與成長同行
1.進入初中,我們的朋友圈發生了什么變化?
(1)有人發現自己的交往范圍擴大了,朋友圈也擴大了,交往內容更豐富了。
(2)有人發現自己的朋友圈比以前變小了,但是交往更加深入,朋友關系更加密切。
2.為什么要對朋友關系進行梳理?
經常對自己的朋友關系做些梳理,我們可以更好地覺察自己對友誼的真正期待,逐漸學會處理交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3.朋友的重要性(友誼力量的表現)
(1)朋友對一個人的影響很大,我們的言談舉止、興趣愛好甚至性格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朋友的影響。
(2)朋友,見證了我們一起走過的成長歷程,我們需要真誠友善的朋友。
(3)朋友豐富了我們的生活經驗,友誼讓我們更深刻地體悟生命的美好。
4.交友的原則
與正直、誠信和見識廣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
5.友誼有哪些特質?
(1)(親密)友誼是一種親密的關系。每個人對友誼的理解和需要不盡相同,我們都希望在友誼中得到理解和支持、忠誠和信任、肯定和關心。
(2)(平等、雙向)友誼是平等的、雙向的。我們共同分享,也相互分擔,在相處中體驗積極的情感。
(3)(心靈)友誼是一種心靈的相遇。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誼,更能夠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和風雨的洗禮。
6.我們需要澄清對友誼的哪些認識?
(1)(變化)友誼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要學會接受一段友誼的淡出,坦然接受新的友誼。
(2)(競爭)競爭并不必然傷害友誼,關鍵是我們對待競爭的態度。在競爭中能坦然接受并欣賞朋友的成就,做到自我反省和激勵,我們會收獲更多。
(3)(原則)友誼不能沒有原則。友誼需要信任和忠誠,但不等于不加分辨地為朋友做任何事。其實,當朋友誤入歧途時,不予規勸甚至推波助瀾,反而會傷害朋友,傷害友誼。
7.澄清我們對友誼的認識有什么重要意義?
友誼可以帶來快樂,讓人向往;有時也會帶來困擾,增添煩惱。梳理對友誼的感受,澄清對友誼的認識,是我們成長必經的歷程。
第五課 交友的智慧
1.怎樣建立友誼
(1)(開放)建立友誼,需要開放自己。建立友誼的過程中,要敞開心扉,主動表達,朋友才不會彼此錯過。
(2)(行動)建立友誼,需要持續的行動。在行動前要有恰當的期待,即使對方拒絕,也并不意味著自己不好。只要真誠待人,我們就有機會找到朋友。
2.我們應怎樣呵護友誼?
(1)(關懷)呵護友誼,需要用心去關懷對方。
(2)(尊重)呵護友誼,需要學會尊重對方。
(3)(處理沖突)呵護友誼,需要學會正確處理沖突。
(4)(對待傷害)呵護友誼,需要學會正確對待交友中受到的傷害。
3.網上交往具有什么特點?
網上交往具有虛擬、平等、自主等特點。
4.網上交往的影響
(1)積極影響
①網上交往超越時空限制,開辟了人際交往的新通道,讓我們有更多機會結交新的伙伴,拓展交往圈。
②互聯網開啟了通往世界的又一個窗口。
③網上交往可以滿足我們的一些心理需要。
(2)消極影響
①互聯網有時關閉了與他人溝通的心靈之門。
②虛擬的交往難以觸摸到生活中的真實。
5.我們應該怎樣進行網絡交往?
(1)網上交友,需要考慮對自己學習和生活的影響,學會理性辨別、慎重選擇。
(2)我們要有一定的自我保護意識。
(3)將網上的朋友轉化為現實中的朋友,需要慎重。
(4)在網上交往過程中,我們要遵守法律、法規。
(5)我們不可能只停留在虛擬世界中。我們要學會在現實中與同伴交往。
6.網上交友應如何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對陌生人的邀請,不輕易接受;對個人的家庭住址、經濟狀況、聯系方式等,要注意保密;遇到問題時,要學會求助。
第六課 師生之間
1.教師的職業有什么特點?
(1)教師作為教育工作者,是人類文明的主要傳承者之一。
(2)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的使命。
2.時代發展對教師提出的更高要求是什么?
(“四有”教師)今天的教師要努力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教師。
3.為什么會有不同風格的老師?
由于年齡、學識、閱歷、性格、情感與思維方式等差異,每位老師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表達方式不同,由此呈現出不同的風格。
4.我們應怎樣對待不同風格的老師?
(1)我們要承認老師之間的差異,接納每位老師的不同,他們身上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2)無論什么風格的老師都應該受到尊重。尊重老師的“不同”,可以讓我們走近老師,更深入地了解老師。
(3)具體方法:承認老師的差別,發現不同風格老師的優點,了解老師教育行為的目的,主動交往等。
5.教學相長的含義是什么?(我們為什么要與老師相互交流?)
教與學是師生相互陪伴、相互促進、共同成長的過程。一方面,我們的學習離不開老師的引領和指導;另一方面,我們與老師交流互動,也可以促進老師更好地“教”。
6.怎樣做到教學相長?
(1)面對老師的引領和指導,主動參與、勤學好問的態度有助于我們與老師相互交流。
(2)學會正確對待老師的表揚和批評,是我們成長的重要內容。
7.怎樣正確對待老師的表揚和批評?
(1)老師的表揚意味著肯定、鼓勵和期待,激勵我們更好地學習和發展。
(2)老師的批評意味著關心、提醒和勸誡,可以幫助我們反省自己,改進不足。
(3)對待老師的批評,我們要把注意力放在老師批評的內容和用意上,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
8.師生交往的良好狀態是什么?
學生樂于學習,老師寓教于樂,師生彼此尊重、相互關心、攜手共進,這是師生交往的良好狀態。
9.如何與老師建立良好的關系?
(1)彼此尊重,是我們與老師建立良好關系的開始。師生彼此尊重,意味著尊重對方的人格尊嚴、個性差異和勞動成果等。
(2)在平等相待、相互促進的師生交往中,我們可以和老師成為朋友。老師是我們知識學習的指導者,也是我們精神成長的引路人。老師給予我們生活上的關心和情感上的關懷,我們也應該主動關心老師、理解老師。
10.我們為什么要尊重老師?
尊重老師,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我們作為“晚輩”的基本道德修養,它不僅體現了我們內心的情感和態度,而且表現在我們與老師日常交往的言談舉止中。
第七課 親情之愛
1.家庭的含義是什么?
一般來說,家庭是由婚姻關系、血緣關系或收養關系結合成的親屬生活組織。
2.家的作用有哪些?(家對我們有什么重要意義?)
(1)家是我們身心的寄居之所。每個人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家,我們的生命是父母給予的,我們的成長也離不開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2)家是我們心靈的港灣。家里有親人,家中有親情。親情,激勵我們奮斗拼搏,讓我們的心靈有所依靠。
3.在中華文化中,家有著怎樣豐富的內涵?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傳承、血脈相連的生活共同體,是甜蜜、溫暖、輕松的避風港。
4.我們為什么要孝親敬長?
在中國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內涵。孝親敬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每個中國公民的法定義務。
5.我們應怎樣孝親敬長?
(1)盡孝在當下。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應該用行動表達孝敬之心。
(2)具體方法:
①尊敬。尊敬雙親長輩,聽取他們的意見和教導。如有不同見解,不急于反駁,理性地與他們溝通。
②傾聽。與雙親長輩保持親近、融洽的關系,傾聽他們的心聲。雙親長輩不在身邊時,要經常和他們保持聯系。
③感恩。知恩、感恩,用行動表達感恩之情。
6.我們如何體味家中的親情?
(1)(情感上)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份對家人割舍不斷的情感。這種情感就是家庭中的親情之愛。
(2)(表現上)每個家庭的親情表現不盡相同。
(3)(形式上)現實生活中,由于親人的離開或新成員的出現,我們的家庭結構也會隨之改變。但家中的親情仍在,盡管它的表現形式可能會發生變化。
7.親子之間發生愛的碰撞(沖突)的原因是什么?
(1)進入初中的我們意識到自己長大了,和家人的關系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一方面,我們希望父母像對待成人一樣尊重我們,不要過多干涉我們的生活;另一方面,面對父母的信任和放手,有時我們又覺得失落和不安,期望得到更多的關注和呵護。
(2)我們開始審視父母給予我們的愛,開始質疑父母,甚至挑戰父母的權威與經驗,親子之間的碰撞增多了。
(3)作為兩代人,我們與父母在心智、學識、經歷等方面差異較大,對問題的理解、感受等方面必然存在差異,親子沖突有時難以避免。
8.怎樣正確認識親子之間愛的碰撞(沖突)?
(1)(性質)這是我們成長中難以回避的問題。
(2)(危害)如果處理不好,親子沖突就會傷害雙方的感情,影響家庭的和睦。
9.我們應怎樣化解與父母之間的沖突?
(1)互動溝通的技巧和應對沖突的智慧,是親子之間愛的潤滑劑。愛在溝通中加深,親子沖突需要雙方通過良好的互動溝通來解決。如果與父母發生沖突,我們要選擇不傷害父母感情和不影響親子關系的做法。
(2)試著去接納父母的做法,理解父母行為中蘊含的愛。我們可以嘗試讓父母了解我們的變化和需要,用他們能接受的方式表達我們的愛。
10.現代家庭發生了哪些變化?
(1)隨著社會歷史的演進,現代家庭的結構、規模、觀念等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
(2)隨著人口的遷移和流動、現代溝通手段的豐富,家庭成員的交流、溝通方式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3)家庭氛圍越來越平等、民主。
11.怎樣建設和諧家庭?
(1)家庭成員之間和睦相處是家庭幸福美滿的重要條件。家庭成員之間互相信任、體諒和包容,可以增進理解,化解矛盾與沖突。
(2)積極參與家務勞動,養成勞動習慣,不斷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增強家庭責任意識,為建設和諧家庭作貢獻。
(3)以良好的心態面對家庭變化,才能讓親情更濃,讓我們的家庭更和睦。
第八課 探問生命
1.為什么說“生命有時盡”?
(1)生命來之不易。
(2)生命是獨特的。
(3)生命是不可逆的。
(4)生命也是短暫的。
(5)我們每個人都無法抗拒生命發展的自然規律。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歸宿,它讓我們感激生命的獲得。
2.怎樣正確看待死亡?
(1)我們每個人都無法抗拒生命發展的自然規律。
(2)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歸宿,它讓我們感激生命的獲得。
(3)我們要從容面對生命的不可預知,更加熱愛生命,熱愛生活,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奮斗和奉獻之中。
3.為什么說“生命有接續”?
(1)(身體生命)在歷史的長河中,個人的生命雖然短暫,但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個體生命實現了人類生命的接續。在人類生命的接續中,我們總能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個位置,擔當一份使命。
(2)(社會關系中的生命)生命的接續,使得每個人的生命不僅僅是“我”的生命,還是“我們”的生命。在生命的傳承關系中,我們能更好地認識和面對自己的生命。
(3)(精神信念上的生命)在生命的接續中,人類生命不斷發展,人類的精神文明也不斷積累和豐富。
4.為什么要敬畏生命?
(1)生命是脆弱的、艱難的,又是堅強的、有力量的。
(2)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
(3)我們對生命要有一種敬畏的情懷。
5.生命至上的內涵
(1)我們的生命都是寶貴的,每個人的生命都比金錢、權勢等更重要。生命價值高于一切。
(2)生命至上,并不意味著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我們也必須承認別人的生命同樣重要。
6.我們應如何敬畏生命?(如何做到與周圍的生命休戚與共?)
(1)敬畏生命,讓我們從對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對他人生命的關懷,使我們意識到每個人都需要與他人共同生活。
(2)我們只有不漠視自己的生命,也不漠視他人的生命,謹慎地對待生命關系、處理生命問題,才會尊重、關注、關懷和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3)我們對生命的敬畏是內心的自愿選擇。當我們能夠與周圍的生命休戚與共時,我們就走向了道德的生活。
第九課 珍視生命
1.怎樣愛護身體?
(1)關心身體的狀況,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種對生命負責任的態度。
(2)隨著年齡增長、心智發育,我們更加關注自己的內在感受。但不能因某些內心需要得不到滿足就做出過激的行為,甚至傷害自己的身體。成長中的我們,應該學會愛惜自己的身體。
(3)我們需要增強安全意識、自我保護意識,提高安全防范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護方法。
2.我們為什么要養護精神?
(1)我們每個人活著,除了要關注生理需要和身體健康,還要過精神生活,滿足精神需求。
(2)精神風貌反映著我們的生命狀態,守護生命需要關注并養護我們的精神。
3.怎樣養護精神?
(1)我們的精神發育,需要物質的支持,但不完全受物質生活條件和外部環境的制約。即使在物質貧乏、外部環境艱苦的情況下,只要我們守住自己的心靈,仍然可以看到真、善、美。
(2)守護精神家園,我們不能丟失優秀的民族文化,需要在個人精神世界的充盈中發揚民族精神。
4.我們為什么要傳承中華民族文化、養護精神家園?
(1)人類在發展過程中產生了不同的文化,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著自己的精神史詩。
(2)作為中國人,我們每個人的精神生命都流淌著中華民族文化的血脈,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
(3)守護精神家園,我們不能丟失優秀的民族文化,需要在個人精神世界的充盈中發揚民族精神。
5.什么是挫折?
生活的道路并不總是平坦的,在我們懷揣美好的愿望、目標、期待去努力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阻礙、失利乃至失敗。這些就是人們常說的挫折。
6.為什么人們對挫折會產生不同的情緒感受和行為反應?
人們對挫折的認識和態度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情緒感受和行為反應。
7.怎樣正確認識挫折?
(1)(消極影響)面對挫折,我們可能會感到失落、焦慮、難過、憤怒、不滿等。產生這些負面的情緒感受是很正常的,但如果一味沉浸在負面情緒中,我們就容易消沉,甚至做出不恰當的行為。我們需要及時調整自己,正確對待挫折。
(2)(積極影響)生活中的挫折是我們生命成長的一部分。得意時,挫折會使我們更清醒,避免盲目樂觀、精神懈怠;失意時,挫折會使我們獲得更加豐富的生活經驗。
8.怎樣戰勝挫折?
(1)面對挫折,我們需要發現、發掘自己的生命力量。
(2)面對挫折,發掘自身的生命力量,我們可以逐漸培養自己面對困難的勇氣和堅強的意志。
(3)發掘自身的力量并不排斥借助外力。我們在堅持目標和不斷努力的道路上,學會與他人建立聯系,向他人尋求幫助,獲得他人的支持和鼓勵,有助于增強我們的生命力量。
第十課 綻放生命之花
1.怎樣的一生是值得的?
(1)(從個人角度)能夠活出自己的人生,自食其力,實現自我價值,這樣的一生是值得的。
(2)(從他人角度)當別人需要幫助時,付出自己的愛心,無論大小,自愿承擔責任,這樣的一生是值得的。
(3)(從國家、民族和人類角度)能夠將個人理想與國家發展、民族復興和人類命運結合起來,這樣的一生是值得的。
2.人們所說的“我的人生”是怎樣形成的?
生命是獨特的,生命意義是具體的。每個人的生活不盡相同,我們都是在自己的生活經歷中一點一點地建構自己,形成人們所說的“我的人生”。
3.探索生命意義的重要性(為什么要探索生命的意義?)
(1)探索生命意義,是人類生命的原動力之一。只有人類才可能駕馭自己的生活,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
(2)生命是獨特的,生命意義是具體的。每個人的生活不盡相同,我們都是在自己的生活經歷中一點一點地建構自己,形成人們所說的“我的人生”。
(3)生命的意義需要自己發現和創造。
4.怎樣讓生命充盈?
(1)熱愛學習,樂于實踐,在探索中擴展生活的閱歷,讓生命充滿色彩與活力。
(2)當我們敞開自己的胸懷,不斷嘗試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建立聯系時,生命中的道德體驗就會不斷豐富,對生命的感受力、理解力就會不斷增強。生命得到滋養,也因此而一點點充盈起來。
5.為什么生命拒絕冷漠、需要關切?
(1)人與人在相互依存和彼此關切中感受溫暖,傳遞溫暖。所有的冷漠也許都有理由,然而,沒有人愿意遭遇冷漠。生命拒絕冷漠。
(2)我們用心對待自己和他人,不僅能將自己的生命照亮,而且可以溫暖他人、照亮他人,甚至溫暖世界、照亮世界。
(3)我們用真誠、熱情、給予去感動、改變他人,消融冷漠,共同營造一個互信、友善、和諧的社會。
6.怎樣理解生命的偉大與平凡?
(1)偉大在于創造和貢獻。一個人的偉大,不在于其地位的高低,而在于他能夠運用自身的品德、才智和勞動,創造出比自己有限的生命更長久的、不平凡的社會價值,為我們留下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
(2)面對生活的艱難考驗,不放棄、不懈怠,為家庭的美好和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時,就是在用認真、勤勞、善良、堅持、責任、勇敢書寫自己的生命價值。
(3)生命雖然平凡,但也能時時創造偉大。當我們將個體生命和他人的、集體的、民族的、國家的甚至人類的命運聯系在一起時,生命便會從平凡中閃耀出偉大。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七上道法學霸讀背手冊
(有重點加粗標注)
第一課 中學時代
1.中學時代對我們成長的重要性是什么?
(1)中學時代是人生發展的一個新階段,可以為我們的一生奠定重要基礎。
(2)中學時代見證著一個人從少年到青年的生命進階。
2.怎樣理解中學生活給我們帶來的成長禮物?(中學生活給我們帶來的機遇有哪些?)
(1)中學生活為我們的發展提供了多種機會。
(2)進入中學,新的目標和要求激發著我們的潛能,激勵著我們不斷實現自我超越。
(3)在新的環境中,我們有機會改變在父母、老師和同學心目中那些不夠完美的形象,重新塑造一個“我”。
3.我們應怎樣珍惜中學生活?
面對各種可能與挑戰,我們要珍視當下,把握機遇,從點滴做起,為美好明天付出不懈的努力。
4.夢想的作用
夢想能不斷激發我們生命的熱情和勇氣,讓生活更有色彩。有夢想,就有希望。
5.青少年為什么要有夢想?
(1)編織人生夢想,是青少年時期的重要生命主題。有夢想,就有希望。
(2)少年的夢想能使人類不斷地進步和發展。
(3)少年的夢想,與個人的人生目標緊密相連。
(4)少年的夢想,與時代的脈搏緊密相連,與中國夢密不可分。
6.我們應怎樣實現自己的夢想?
(1)要付諸行動。
(2)努力,是夢想與現實之間的橋梁。
7.努力的含義及要求
(1)含義:努力,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不服輸的堅忍和失敗后從頭再來的勇氣,是對自我的堅定信念和對美好的不懈追求。
(2)要求:①努力,需要立志。②努力,需要堅持。③努力也有方法。
8.中國夢: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中國夢
含義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基本內涵
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實現途徑
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第二課 學習新天地
1.如何正確看待學習?
(1)(學習內容)中學階段,學習是我們的重要任務。初中階段的學習,包括知識的獲取、能力的培養以及如何做人。
(2)(學習范圍)學習不僅僅局限在學校。學習不僅表現為接受和掌握,而且表現為探究、發現、體驗和感悟。我們可以從一切經歷中學習。
(3)(學習態度)學習需要自覺、主動的態度。帶著學習的心態,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是學習。
(4)(學習過程)學習伴隨著我們的成長。人有學習的天性,從牙牙學語到能言善辯,從懵懂兒童到明理少年,都是一個不斷學習和發展的過程。
(5)(學習時間)學習沒有終點。我們終生都在學習,終生都需要學習。只有善于抓住和利用各種機會去學習,才能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
2.學習的重要意義是什么?
(1)學習,不僅讓我們能夠生存,而且讓我們能夠擁有更充實的生活。
(2)學習點亮我們心中的明燈,激發前進的動力。在學習中,我們分享生命經驗,獲得成長,同時也可以幫助他人,服務社會,為幸福生活奠基。
3.學習的滋味都有哪些?(怎樣正確認識學習中的苦與樂?)
(1)學習中有快樂。對某方面的知識有強烈興趣時,自己解決某個問題時,學習中找到志趣相投的同伴時,發現自己的潛能時……我們都可以體味到學習帶來的快樂。
(2)學習中也有辛苦。學習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學習過程中需要集中注意力、耗費精力,遇到困難和阻撓時需要調節不良情緒等,這些都需要我們憑借堅強的意志作出努力。
(3)當我們經歷了學習的辛苦,收獲學習的成果時,那種發自內心的愉悅讓我們體驗到學習的美好,它是學習過程帶給我們的美妙享受。
4.如何學會學習?
(1)(從學習興趣角度)學會學習,需要發現并保持對學習的興趣。
①學習興趣與個人的學習目的密切相關,一個有遠大志向和明確學習目標的人,學習興趣就會濃厚而持久。
②即便對有些科目內容暫時不感興趣,也可以在堅持中摸索出適當的方法,逐漸培養起探究的興趣。
(2)(從學習方法角度)學會學習,需要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①學習意味著要善于從生活中汲取養料,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策略,合理安排學習時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斷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
②不同學科的學習方法不盡相同,學習方法也因人而異,適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
(3)(從學習方式角度)學會學習,還意味著要善于運用不同的學習方式。
①我們可以與同伴相互幫助、分工合作,在交流切磋中共同完成任務。
②我們也可以帶著問題、猜想或假設去探究,獨立思考,不斷質疑,在自主學習中培養觀察、想象、分析、推理等方面的能力。
第三課 發現自己
1.正確認識自己的重要性
(1)(自身角度)正確認識自己,可以促進自我發展。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認識到自己的稟賦和獨特性,有助于我們增強對自己的信心,更好地發展自己的能力。
(2)(他人角度)正確認識自己,可以促進與他人的交往。正確認識自己,有助于我們認識到自己離不開他人和社會,從而更好地理解、寬容和善待他人,與他人積極互動。
2.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來認識自己?
(1)(生理方面)可以從身體特征和生理狀況來認識自己。
(2)(心理方面)可以從個性心理特征來認識自己。
(3)(社會方面)可以從在群體中的關系來認識自己。
3.正確認識自己的途徑有哪些?
(1)我們可以通過自我評價來認識自己。
(2)他人評價是我們認識自己的一面鏡子。
4.如何正確對待他人的評價?
(1)(心態上)我們要重視他人的態度與評價,但也要客觀冷靜分析,既不能盲從,也不能忽視。用理性的心態面對他人的評價,是走向成熟的表現。
(2)(方法上)正確對待他人評價的方法:用心聆聽,勇于面對,平靜拒絕。
5.為什么要學會接納與欣賞自己?
我們每個人在性格、興趣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隨著對自己認識的不斷深入,我們的自我形象也會越發清晰。
6.我們應該怎樣積極接納自己?
(1)(內容上)接納自己,需要接納自己的全部。①既接納自己的優點,也接納自己的不完美;②既接納自己的性格,也接納自己的身材、相貌;③既接納自己的現在,也接納自己的過去。
(2)(方式上)接納自己,需要樂觀的心態,更需要勇氣和智慧。
7.我們應該怎樣欣賞自己?
(1)欣賞自己的獨特,欣賞自己的優點,欣賞自己的努力,欣賞自己為他人的奉獻。
(2)欣賞自己,不是驕傲自大,也不是目中無人,而是成長道路上面對壓力與挫折的自我鼓勵與自我奮進。
(3)欣賞自己的同時,善于向他人學習、與他人合作,才能成為一個內涵更加豐富的我。會欣賞他人的人,才會真正地欣賞自己。
8.如何做更好的自己?
(1)要揚長避短。
(2)需要主動改正缺點。
(3)需要不斷激發自己的潛能。
(4)更好的自己,是在和他人共同生活的過程中不斷成長的,更是在為他人、為社會帶來福祉的過程中實現的。
9.如何發掘自己的潛能?
(1)通過珍視自己的興趣愛好,專注自己喜愛的領域。
(2)通過廣泛參與多方面的活動,發現他人和社會對自己的需要。
(3)通過積極合作,與他人共同完成任務等。
第四課 友誼與成長同行
1.進入初中,我們的朋友圈發生了什么變化?
(1)有人發現自己的交往范圍擴大了,朋友圈也擴大了,交往內容更豐富了。
(2)有人發現自己的朋友圈比以前變小了,但是交往更加深入,朋友關系更加密切。
2.為什么要對朋友關系進行梳理?
經常對自己的朋友關系做些梳理,我們可以更好地覺察自己對友誼的真正期待,逐漸學會處理交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3.朋友的重要性(友誼力量的表現)
(1)朋友對一個人的影響很大,我們的言談舉止、興趣愛好甚至性格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朋友的影響。
(2)朋友,見證了我們一起走過的成長歷程,我們需要真誠友善的朋友。
(3)朋友豐富了我們的生活經驗,友誼讓我們更深刻地體悟生命的美好。
4.交友的原則
與正直、誠信和見識廣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
5.友誼有哪些特質?
(1)(親密)友誼是一種親密的關系。每個人對友誼的理解和需要不盡相同,我們都希望在友誼中得到理解和支持、忠誠和信任、肯定和關心。
(2)(平等、雙向)友誼是平等的、雙向的。我們共同分享,也相互分擔,在相處中體驗積極的情感。
(3)(心靈)友誼是一種心靈的相遇。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誼,更能夠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和風雨的洗禮。
6.我們需要澄清對友誼的哪些認識?
(1)(變化)友誼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要學會接受一段友誼的淡出,坦然接受新的友誼。
(2)(競爭)競爭并不必然傷害友誼,關鍵是我們對待競爭的態度。在競爭中能坦然接受并欣賞朋友的成就,做到自我反省和激勵,我們會收獲更多。
(3)(原則)友誼不能沒有原則。友誼需要信任和忠誠,但不等于不加分辨地為朋友做任何事。其實,當朋友誤入歧途時,不予規勸甚至推波助瀾,反而會傷害朋友,傷害友誼。
7.澄清我們對友誼的認識有什么重要意義?
友誼可以帶來快樂,讓人向往;有時也會帶來困擾,增添煩惱。梳理對友誼的感受,澄清對友誼的認識,是我們成長必經的歷程。
第五課 交友的智慧
1.怎樣建立友誼
(1)(開放)建立友誼,需要開放自己。建立友誼的過程中,要敞開心扉,主動表達,朋友才不會彼此錯過。
(2)(行動)建立友誼,需要持續的行動。在行動前要有恰當的期待,即使對方拒絕,也并不意味著自己不好。只要真誠待人,我們就有機會找到朋友。
2.我們應怎樣呵護友誼?
(1)(關懷)呵護友誼,需要用心去關懷對方。
(2)(尊重)呵護友誼,需要學會尊重對方。
(3)(處理沖突)呵護友誼,需要學會正確處理沖突。
(4)(對待傷害)呵護友誼,需要學會正確對待交友中受到的傷害。
3.網上交往具有什么特點?
網上交往具有虛擬、平等、自主等特點。
4.網上交往的影響
(1)積極影響
①網上交往超越時空限制,開辟了人際交往的新通道,讓我們有更多機會結交新的伙伴,拓展交往圈。
②互聯網開啟了通往世界的又一個窗口。
③網上交往可以滿足我們的一些心理需要。
(2)消極影響
①互聯網有時關閉了與他人溝通的心靈之門。
②虛擬的交往難以觸摸到生活中的真實。
5.我們應該怎樣進行網絡交往?
(1)網上交友,需要考慮對自己學習和生活的影響,學會理性辨別、慎重選擇。
(2)我們要有一定的自我保護意識。
(3)將網上的朋友轉化為現實中的朋友,需要慎重。
(4)在網上交往過程中,我們要遵守法律、法規。
(5)我們不可能只停留在虛擬世界中。我們要學會在現實中與同伴交往。
6.網上交友應如何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對陌生人的邀請,不輕易接受;對個人的家庭住址、經濟狀況、聯系方式等,要注意保密;遇到問題時,要學會求助。
第六課 師生之間
1.教師的職業有什么特點?
(1)教師作為教育工作者,是人類文明的主要傳承者之一。
(2)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的使命。
2.時代發展對教師提出的更高要求是什么?
(“四有”教師)今天的教師要努力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教師。
3.為什么會有不同風格的老師?
由于年齡、學識、閱歷、性格、情感與思維方式等差異,每位老師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表達方式不同,由此呈現出不同的風格。
4.我們應怎樣對待不同風格的老師?
(1)我們要承認老師之間的差異,接納每位老師的不同,他們身上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2)無論什么風格的老師都應該受到尊重。尊重老師的“不同”,可以讓我們走近老師,更深入地了解老師。
(3)具體方法:承認老師的差別,發現不同風格老師的優點,了解老師教育行為的目的,主動交往等。
5.教學相長的含義是什么?(我們為什么要與老師相互交流?)
教與學是師生相互陪伴、相互促進、共同成長的過程。一方面,我們的學習離不開老師的引領和指導;另一方面,我們與老師交流互動,也可以促進老師更好地“教”。
6.怎樣做到教學相長?
(1)面對老師的引領和指導,主動參與、勤學好問的態度有助于我們與老師相互交流。
(2)學會正確對待老師的表揚和批評,是我們成長的重要內容。
7.怎樣正確對待老師的表揚和批評?
(1)老師的表揚意味著肯定、鼓勵和期待,激勵我們更好地學習和發展。
(2)老師的批評意味著關心、提醒和勸誡,可以幫助我們反省自己,改進不足。
(3)對待老師的批評,我們要把注意力放在老師批評的內容和用意上,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
8.師生交往的良好狀態是什么?
學生樂于學習,老師寓教于樂,師生彼此尊重、相互關心、攜手共進,這是師生交往的良好狀態。
9.如何與老師建立良好的關系?
(1)彼此尊重,是我們與老師建立良好關系的開始。師生彼此尊重,意味著尊重對方的人格尊嚴、個性差異和勞動成果等。
(2)在平等相待、相互促進的師生交往中,我們可以和老師成為朋友。老師是我們知識學習的指導者,也是我們精神成長的引路人。老師給予我們生活上的關心和情感上的關懷,我們也應該主動關心老師、理解老師。
10.我們為什么要尊重老師?
尊重老師,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我們作為“晚輩”的基本道德修養,它不僅體現了我們內心的情感和態度,而且表現在我們與老師日常交往的言談舉止中。
第七課 親情之愛
1.家庭的含義是什么?
一般來說,家庭是由婚姻關系、血緣關系或收養關系結合成的親屬生活組織。
2.家的作用有哪些?(家對我們有什么重要意義?)
(1)家是我們身心的寄居之所。每個人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家,我們的生命是父母給予的,我們的成長也離不開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2)家是我們心靈的港灣。家里有親人,家中有親情。親情,激勵我們奮斗拼搏,讓我們的心靈有所依靠。
3.在中華文化中,家有著怎樣豐富的內涵?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傳承、血脈相連的生活共同體,是甜蜜、溫暖、輕松的避風港。
4.我們為什么要孝親敬長?
在中國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內涵。孝親敬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每個中國公民的法定義務。
5.我們應怎樣孝親敬長?
(1)盡孝在當下。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應該用行動表達孝敬之心。
(2)具體方法:
①尊敬。尊敬雙親長輩,聽取他們的意見和教導。如有不同見解,不急于反駁,理性地與他們溝通。
②傾聽。與雙親長輩保持親近、融洽的關系,傾聽他們的心聲。雙親長輩不在身邊時,要經常和他們保持聯系。
③感恩。知恩、感恩,用行動表達感恩之情。
6.我們如何體味家中的親情?
(1)(情感上)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份對家人割舍不斷的情感。這種情感就是家庭中的親情之愛。
(2)(表現上)每個家庭的親情表現不盡相同。
(3)(形式上)現實生活中,由于親人的離開或新成員的出現,我們的家庭結構也會隨之改變。但家中的親情仍在,盡管它的表現形式可能會發生變化。
7.親子之間發生愛的碰撞(沖突)的原因是什么?
(1)進入初中的我們意識到自己長大了,和家人的關系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一方面,我們希望父母像對待成人一樣尊重我們,不要過多干涉我們的生活;另一方面,面對父母的信任和放手,有時我們又覺得失落和不安,期望得到更多的關注和呵護。
(2)我們開始審視父母給予我們的愛,開始質疑父母,甚至挑戰父母的權威與經驗,親子之間的碰撞增多了。
(3)作為兩代人,我們與父母在心智、學識、經歷等方面差異較大,對問題的理解、感受等方面必然存在差異,親子沖突有時難以避免。
8.怎樣正確認識親子之間愛的碰撞(沖突)?
(1)(性質)這是我們成長中難以回避的問題。
(2)(危害)如果處理不好,親子沖突就會傷害雙方的感情,影響家庭的和睦。
9.我們應怎樣化解與父母之間的沖突?
(1)互動溝通的技巧和應對沖突的智慧,是親子之間愛的潤滑劑。愛在溝通中加深,親子沖突需要雙方通過良好的互動溝通來解決。如果與父母發生沖突,我們要選擇不傷害父母感情和不影響親子關系的做法。
(2)試著去接納父母的做法,理解父母行為中蘊含的愛。我們可以嘗試讓父母了解我們的變化和需要,用他們能接受的方式表達我們的愛。
10.現代家庭發生了哪些變化?
(1)隨著社會歷史的演進,現代家庭的結構、規模、觀念等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
(2)隨著人口的遷移和流動、現代溝通手段的豐富,家庭成員的交流、溝通方式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3)家庭氛圍越來越平等、民主。
11.怎樣建設和諧家庭?
(1)家庭成員之間和睦相處是家庭幸福美滿的重要條件。家庭成員之間互相信任、體諒和包容,可以增進理解,化解矛盾與沖突。
(2)積極參與家務勞動,養成勞動習慣,不斷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增強家庭責任意識,為建設和諧家庭作貢獻。
(3)以良好的心態面對家庭變化,才能讓親情更濃,讓我們的家庭更和睦。
第八課 探問生命
1.為什么說“生命有時盡”?
(1)生命來之不易。
(2)生命是獨特的。
(3)生命是不可逆的。
(4)生命也是短暫的。
(5)我們每個人都無法抗拒生命發展的自然規律。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歸宿,它讓我們感激生命的獲得。
2.怎樣正確看待死亡?
(1)我們每個人都無法抗拒生命發展的自然規律。
(2)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歸宿,它讓我們感激生命的獲得。
(3)我們要從容面對生命的不可預知,更加熱愛生命,熱愛生活,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奮斗和奉獻之中。
3.為什么說“生命有接續”?
(1)(身體生命)在歷史的長河中,個人的生命雖然短暫,但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個體生命實現了人類生命的接續。在人類生命的接續中,我們總能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個位置,擔當一份使命。
(2)(社會關系中的生命)生命的接續,使得每個人的生命不僅僅是“我”的生命,還是“我們”的生命。在生命的傳承關系中,我們能更好地認識和面對自己的生命。
(3)(精神信念上的生命)在生命的接續中,人類生命不斷發展,人類的精神文明也不斷積累和豐富。
4.為什么要敬畏生命?
(1)生命是脆弱的、艱難的,又是堅強的、有力量的。
(2)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
(3)我們對生命要有一種敬畏的情懷。
5.生命至上的內涵
(1)我們的生命都是寶貴的,每個人的生命都比金錢、權勢等更重要。生命價值高于一切。
(2)生命至上,并不意味著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我們也必須承認別人的生命同樣重要。
6.我們應如何敬畏生命?(如何做到與周圍的生命休戚與共?)
(1)敬畏生命,讓我們從對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對他人生命的關懷,使我們意識到每個人都需要與他人共同生活。
(2)我們只有不漠視自己的生命,也不漠視他人的生命,謹慎地對待生命關系、處理生命問題,才會尊重、關注、關懷和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3)我們對生命的敬畏是內心的自愿選擇。當我們能夠與周圍的生命休戚與共時,我們就走向了道德的生活。
第九課 珍視生命
1.怎樣愛護身體?
(1)關心身體的狀況,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種對生命負責任的態度。
(2)隨著年齡增長、心智發育,我們更加關注自己的內在感受。但不能因某些內心需要得不到滿足就做出過激的行為,甚至傷害自己的身體。成長中的我們,應該學會愛惜自己的身體。
(3)我們需要增強安全意識、自我保護意識,提高安全防范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護方法。
2.我們為什么要養護精神?
(1)我們每個人活著,除了要關注生理需要和身體健康,還要過精神生活,滿足精神需求。
(2)精神風貌反映著我們的生命狀態,守護生命需要關注并養護我們的精神。
3.怎樣養護精神?
(1)我們的精神發育,需要物質的支持,但不完全受物質生活條件和外部環境的制約。即使在物質貧乏、外部環境艱苦的情況下,只要我們守住自己的心靈,仍然可以看到真、善、美。
(2)守護精神家園,我們不能丟失優秀的民族文化,需要在個人精神世界的充盈中發揚民族精神。
4.我們為什么要傳承中華民族文化、養護精神家園?
(1)人類在發展過程中產生了不同的文化,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著自己的精神史詩。
(2)作為中國人,我們每個人的精神生命都流淌著中華民族文化的血脈,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
(3)守護精神家園,我們不能丟失優秀的民族文化,需要在個人精神世界的充盈中發揚民族精神。
5.什么是挫折?
生活的道路并不總是平坦的,在我們懷揣美好的愿望、目標、期待去努力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阻礙、失利乃至失敗。這些就是人們常說的挫折。
6.為什么人們對挫折會產生不同的情緒感受和行為反應?
人們對挫折的認識和態度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情緒感受和行為反應。
7.怎樣正確認識挫折?
(1)(消極影響)面對挫折,我們可能會感到失落、焦慮、難過、憤怒、不滿等。產生這些負面的情緒感受是很正常的,但如果一味沉浸在負面情緒中,我們就容易消沉,甚至做出不恰當的行為。我們需要及時調整自己,正確對待挫折。
(2)(積極影響)生活中的挫折是我們生命成長的一部分。得意時,挫折會使我們更清醒,避免盲目樂觀、精神懈怠;失意時,挫折會使我們獲得更加豐富的生活經驗。
8.怎樣戰勝挫折?
(1)面對挫折,我們需要發現、發掘自己的生命力量。
(2)面對挫折,發掘自身的生命力量,我們可以逐漸培養自己面對困難的勇氣和堅強的意志。
(3)發掘自身的力量并不排斥借助外力。我們在堅持目標和不斷努力的道路上,學會與他人建立聯系,向他人尋求幫助,獲得他人的支持和鼓勵,有助于增強我們的生命力量。
第十課 綻放生命之花
1.怎樣的一生是值得的?
(1)(從個人角度)能夠活出自己的人生,自食其力,實現自我價值,這樣的一生是值得的。
(2)(從他人角度)當別人需要幫助時,付出自己的愛心,無論大小,自愿承擔責任,這樣的一生是值得的。
(3)(從國家、民族和人類角度)能夠將個人理想與國家發展、民族復興和人類命運結合起來,這樣的一生是值得的。
2.人們所說的“我的人生”是怎樣形成的?
生命是獨特的,生命意義是具體的。每個人的生活不盡相同,我們都是在自己的生活經歷中一點一點地建構自己,形成人們所說的“我的人生”。
3.探索生命意義的重要性(為什么要探索生命的意義?)
(1)探索生命意義,是人類生命的原動力之一。只有人類才可能駕馭自己的生活,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
(2)生命是獨特的,生命意義是具體的。每個人的生活不盡相同,我們都是在自己的生活經歷中一點一點地建構自己,形成人們所說的“我的人生”。
(3)生命的意義需要自己發現和創造。
4.怎樣讓生命充盈?
(1)熱愛學習,樂于實踐,在探索中擴展生活的閱歷,讓生命充滿色彩與活力。
(2)當我們敞開自己的胸懷,不斷嘗試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建立聯系時,生命中的道德體驗就會不斷豐富,對生命的感受力、理解力就會不斷增強。生命得到滋養,也因此而一點點充盈起來。
5.為什么生命拒絕冷漠、需要關切?
(1)人與人在相互依存和彼此關切中感受溫暖,傳遞溫暖。所有的冷漠也許都有理由,然而,沒有人愿意遭遇冷漠。生命拒絕冷漠。
(2)我們用心對待自己和他人,不僅能將自己的生命照亮,而且可以溫暖他人、照亮他人,甚至溫暖世界、照亮世界。
(3)我們用真誠、熱情、給予去感動、改變他人,消融冷漠,共同營造一個互信、友善、和諧的社會。
6.怎樣理解生命的偉大與平凡?
(1)偉大在于創造和貢獻。一個人的偉大,不在于其地位的高低,而在于他能夠運用自身的品德、才智和勞動,創造出比自己有限的生命更長久的、不平凡的社會價值,為我們留下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
(2)面對生活的艱難考驗,不放棄、不懈怠,為家庭的美好和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時,就是在用認真、勤勞、善良、堅持、責任、勇敢書寫自己的生命價值。
(3)生命雖然平凡,但也能時時創造偉大。當我們將個體生命和他人的、集體的、民族的、國家的甚至人類的命運聯系在一起時,生命便會從平凡中閃耀出偉大。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原县| 明星| 韶关市| 方城县| 秦安县| 宁化县| 南部县| 益阳市| 连平县| 泽普县| 神农架林区| 双柏县| 嘉善县| 西安市| 手游| 邻水| 勐海县| 浪卡子县| 公主岭市| 旬阳县| 化隆| 拉孜县| 新疆| 治县。| 上蔡县| 江西省| 大兴区| 谢通门县| 来凤县| 阿拉善右旗| 元氏县| 安阳县| 榆林市| 宁河县| 泸溪县| 彭州市| 岳池县| 万安县| 依兰县| 乌兰县| 仁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