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歷社九上第一單元第三課 轉變中的社會生活同步試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歷社九上第一單元第三課 轉變中的社會生活同步試卷

資源簡介

歷社九上第一單元第三課 轉變中的社會生活同步試卷
一、單選題
1.19世紀后期,由西方傳人中國的近代交通工具是(  )
A.輪船、飛機 B.汽車、火車 C.輪船、火車 D.汽車、輪船
2.有一位新國民,戴一頂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裝,著一雙進步靴,走過了交通路,來到了模范街,踏進了公益會,說幾句義務話。這一新國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  )
A.社會生活的近代化 B.禮儀風俗的簡潔化
C.民間服飾的西洋化 D.民族經濟的工業化
3.19世紀80年代,一位住在天津的高官要與在上海的親友取得聯系,可以選擇的最佳手段是(  )
A.拍電報 B.寫封書信 C.上網 D.打長途電話
4.“女學生已經開始覺悟,抵制學校開設的‘列女傳’(修身課)。在操場的樹蔭下,在宿舍里,她們常常聚在一起,爭得面紅耳赤,后來由爭論變成抗婚、逃婚,以實際行動反抗IEi}L教,爭取婚姻自由。”這則材料反映的是(  )
A.維新啟蒙思想開始傳播 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中國近代學校開設修身課程 D.民主科學思想沖擊封建禮教
5.某人征婚廣告稱:“(一)女子須不纏足者;(二)須識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婦如不相和,可離婚。”據所學知識可判斷此則廣告在中國最早有可能出現在(  )
A.19世紀中期 B.20世紀初期 C.20世紀中期 D.21世紀徹期
6.下列禮儀體現平等思想的是(  )
A.作揖 B.下跪 C.叩拜 D.握手
7.近代以來,西方工業文明傳人中國,使中國社會生活發生巨大變化。假如你是一位已經接受新事物,辛亥革命后生活在上海的政府官員,你不可能(  )
A.坐輪船或火車出差
B.向上司行跪拜禮、稱“老爺”
C.發電報問候親人、與朋友照相
D.在報紙上看新聞、休閑時看電影
8.某電視臺拍攝了一部反映我國近代社會生活的電視劇,以下鏡頭不正確的是(  )
A.人們坐在家中讀報紙
B.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辮子
C.劇中人物穿著中山裝、西服、新式旗袍
D.人們見面就叩頭,口中稱著“大人”“老爺”
9.“茲查通都大邑,剪辮者已多。至偏鄉僻壤,留辮者尚復不少……凡未去辮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凈盡。”此“令”的頒行時間應是(  )
A.1898年 B.1912年 C.1919年 D.1927年
10.民國元年9月,《申報》刊文:“梳一東洋頭,披件西式衣,穿雙西式履……宣讀婚約,互換戒指,才一鞠躬,即攜手而歸,無儐相(司儀)催請跪拜起立之煩。”上述報道,充分說明辛亥革命后(  )
A.女子享有婚姻自由 B.社會風俗有新變化
C.西式婚禮成為主旋律 D.西式婚禮不受歡迎
11.(2021九下·杭州開學考)20世紀初的上海街頭,出現了很多新的現象,下列有可能出現的是(  )
①人力車業生意蕭條
②新開辦的電話局營業
③人們傳閱《馬關條約》簽訂的新聞
④聽到“先生”“女士”的稱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1904 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最新國文教科書》第一冊,因內容新穎,深受歡迎;以后又陸續出版了整套初等、高等小學教科書,除國文外,還包括修身、算術、農業等。這些教科書的出版(  )
A. 說明了科舉制度已經被廢除 B.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
C.適應了近代教育發展的需要 D.標志著近代教育體制的確立
二、材料分析題
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光緒二年(1876年),滬淞鐵路通車,中國人就是在這兒,第一次聽到了火車的汽笛聲。參加淞滬鐵路通車典禮的一位記者在《申報》上寫文章說:“火車為華人素未經見,不知其危險安妥,而(乘客中)婦女及小孩競居其大半……先聞搖鈴之聲……又繼以汽笛數聲,而即聞作響聲者,車即由漸而快駛矣。坐車者面帶喜色,旁觀者亦皆喝彩,注目凝視。”
材料二:光緒六年(1880年),曾任臺灣巡撫的劉銘傳上了一道《籌造鐵路以圖自強折》。但是,此議遭到內閣學士張家驤、通政司參議劉錫鴻等人的反對,他們的理由是:修鐵路會破壞風水,火車行駛會震動龍脈。
(1)談談材料中各人對火車傳入中國持什么態度。
(2)我們應如何看待近代社會火車傳入中國
14.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中國在急劇動蕩的社會環境中,經歷了深刻的社會變革。下列圖片反映了這一時期文化教育、政治制度和社會風尚的變革。仔細觀察圖片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一是哪一歷史事件的成果 這一事件在社會上起了什么作用
(2)圖二反映的政治變革產生的作用是什么
(3)圖三反映的清末民初人們在社會習俗方面的哪些變化
15.隨著中國閉關自守的大門被打開和西方資本主義勢力的闖入,近代文明也傳人中國。歐風東漸,中國社會發生了巨變。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與交融,猛烈地沖擊著中國古老的傳統,悄然改變著中國人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閱讀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辛亥革命前后禮節、稱呼變化表。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
禮節變化 叩頭 點頭鞠躬、握手
稱呼變化 大人、老爺 先生、君、同志
(1)材料一圖一中的電話機首先在中國哪個城市使用 電話發明于哪次工業革命時期
(2)隨著清王朝被推翻,體現封建等級的服裝一律廢止。式樣活潑、色彩絢麗的新式服裝逐漸流行起來。服飾的變化,使生活更加多姿多彩。材料一圖二、圖三是兩款新式服裝,請分別寫出其名稱。
(3)材料二中辛亥革命前后這些禮節、稱呼的變化表明了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19世紀初,西方發明了輪船、火車。后來,這兩種近代交通工具相繼傳入中國。
ABD三項中的飛機是1903年發明的,汽車是1885年發明的,19世紀后期沒有傳入中國不符合題意;
C項輪船、火車是19世紀后期,由西方傳入中國的近代交通工具,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19世紀后期,由西方傳入中國的近代交通工具。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答案】A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和所學可知,辛亥革命的興起,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民國政府為了改變愚昧落后的習俗,頒布了一系列法令,使社會習俗逐漸得到改變。題干中這一新國民形象正反映了這一現象的變化。
A項社會生活的近代化是題干新國民形象的描述反映的內容,符合題意;
BC兩項均不能完整全面解釋題干信息,不符合題意;
D項民族經濟的工業化題干材料未反映,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社會生活變化,要求具備準確解讀題干信息的能力。
3.【答案】A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近代以來由于西方列強的侵略,西方的發明也不斷傳入中國,改變著中國人民的社會生活。19世紀70年代以后,中國開始架設有線電報,用它來傳遞信息,進行聯系。
A項拍電報是最佳手段,符合題意;
B項寫封書信自古有之,但速度慢,不是最佳手段,不符合題意;
CD兩項分別出現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中,19世紀80年代并沒有發明,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掌握中國在近代受西方影響在生活方面的變化。
4.【答案】D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自近代以來,伴隨著一系列思想解放運動的興起,民主、科學的思想傳播開來,嚴重沖擊著封建禮教,女學生抵制學校開設的‘列女傳’(修身課),抗婚、逃婚,爭取婚姻自由,正是這種現象的體現。
ABC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
D項民主科學思想沖擊封建禮教是題干材料反映的內容,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要求具備解讀題干信息與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5.【答案】B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題干提供的征婚廣告信息體現了婦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思想。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歷史現象發生在20世紀初,民國建立后,人們的思想觀念獲得極大的解放。
ACD三項不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
B項20世紀初期在中國最早有可能出現題干廣告,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要求學生具備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6.【答案】D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民國初年,中華民國大總統正式廢除跪拜、作揖禮節,代之以鞠躬、握手,這主要體現出平等思想。
ABC三項的是封建社會的生活行為,不符合題意;
D項握手體現平等思想,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及學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識記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
7.【答案】B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輪船、火車、電報、報紙和電影在辛亥革命前的中國就出現了,所以辛亥革命后生活在上海的政府官員可以坐輪船或火車出差,可以發電報問候親人、與朋友照相,可以在報紙上看新聞、休閑時看電影。辛亥革命后南京臨時政府宣布革除封建陋習,廢除跪拜禮,改行鞠躬或握手;革除“大人”“老爺”之類的稱呼,改稱“先生”“君”或職務。
ACD三項都可能,不符合題意;
B項向上司行跪拜禮、稱“老爺” 不可能,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清末民初的社會生活的變化。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8.【答案】D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頒布一系列法令,男人剪辮;女人禁纏足;廢除跪拜禮改為鞠躬、握手;取消“老爺”“大人”稱號改為“先生”“君”。
ABC三項都正確,不符合題意;
D項人們見面就叩頭,口中稱著“大人”“老爺” 不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生活的變遷。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9.【答案】B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民國初年,臨時大總統孫中山頒布了“剪辮令”, 規定所有男子自法令頒布之日起20天內一律剪去辮子,逾期不執行者,以違法論罪,于是革命軍走上街頭為群眾剪辮子,引起了一場剪辮風波。
ACD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
B項1912年是民國元年,孫中山頒布了“剪辮令”,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民國初年社會生活的變化。要求具備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0.【答案】B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題干材料中“梳一東洋頭,披件西式衣,穿雙西式履……宣讀婚約,互換戒指,才一鞠躬,即攜手而歸,無儐相(司儀)催請跪拜起立之煩。”體現了近代西方思想的推動了我國生活方式與習俗的改變。
A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B項社會風俗有新變化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要求運用所學解讀題干信息。
11.【答案】B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初逐漸出現了火車、輪船、汽車、飛機等交通工具和電報、電話等通訊工具;辛亥革命時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法令,革除了“大人”、“老爺”等前清官場稱呼,規定民國政府的職員相互之間一律改稱職務;同時規定民間普通稱呼改為“先生”“君”等。①②④符合題意。《馬關條約》簽訂與1895年,③人們傳閱《馬關條約》簽訂的新聞不可能出現。
B項①②④有可能出現在20世紀初的上海街頭,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社會習俗的變遷,要求運用所學解讀題干信息。注意準確識記近代社會生活變遷的有關內容。
12.【答案】C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最新國文教科書》第一冊,因內容新穎,深受歡迎;以后又陸續出版了整套初等、高等小學教科書,除國文外,還包括修身、算術、農業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維新變法之后,興辦學堂,新式教科書也應運而生,這些教科書的出版適應了近代教育發展的需要。
ABD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適應了近代教育發展的需要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商務印書館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識記掌握相關史實。
13.【答案】(1)材料一中坐車者面帶喜色,旁觀者亦皆喝彩,說明老百姓對新事物感覺新奇。材料二中曾任臺灣巡撫的劉銘傳上了一道《籌造鐵路以圖自強折》,說明洋務派積極推行鐵路的建設;材料二中此議遭到內閣學士張家驤、通政司參議劉錫鴻等人的反對,說明保守派反對鐵路建設。
(2)提示二課標要求學會用歷史的、辯證的眼光評價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如:火車傳人中國,一方面便利了交通,促進了人口的流動、信息的交流,并進一步促進經濟文化交流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同時,也便利了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進一步掠奪。但火車的發明是工業革命的成果,從根本上蛻,是一種進步。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的“坐車者面帶喜色,旁觀者亦皆喝彩,注目凝視。”說明老百姓對新事物感覺新奇。材料二中的“光緒六年(1880年),曾任臺灣巡撫的劉銘傳上了一道《籌造鐵路以圖自強折》”說明洋務派積極推行鐵路的建設。材料二中的“此議遭到內閣學士張家驤、通政司參議劉錫鴻等人的反對” 說明保守派反對鐵路建設。
(2)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為:(1)材料一中坐車者面帶喜色,旁觀者亦皆喝彩,說明老百姓對新事物感覺新奇。材料二中曾任臺灣巡撫的劉銘傳上了一道《籌造鐵路以圖自強折》,說明洋務派積極推行鐵路的建設;材料二中此議遭到內閣學士張家驤、通政司參議劉錫鴻等人的反對,說明保守派反對鐵路建設。
(2)提示:課標要求學會用歷史的、辯證的眼光評價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如:火車傳人中國,一方面便利了交通,促進了人口的流動、信息的交流,并進一步促進經濟文化交流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同時,也便利了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進一步掠奪。但火車的發明是工業革命的成果,從根本上蛻,是一種進步。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要求學會用歷史的、辯證的眼光評價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
14.【答案】(1)戊戌變法(或維新變法、百日維新)。思想啟蒙。
(2)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3)發式由長辮變成短發,稱呼由“老爺”“奴才”變成“先生”,見面禮由跪拜變成握手,服裝由長袍變為西裝。(剪發辮、改稱呼、易服飾)
【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1)由圖一的大學堂的匾額可知,此次歷史事件是戊戌變法。在維新派的推動下,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實行變法,史稱“戊戌變法”。戊戌變法的主要內容有:提倡實業;獎勵發明創造;改革財政;廣開言路,裁撤冗員;精簡機構;改革科舉制度,開辦新式學堂;設立譯書局;京師大學堂就是戊戌變法的產物。戊戌變法是一次資產階級的愛國政治運動,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戊戌變法的失敗促使資產階級的政治斗爭由改良轉向了革命。
(2)由圖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可知,此次事件是辛亥革命。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次偉大的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同時也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3)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為了改變愚昧落后的習俗,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強令男子剪掉辮子,女子停止纏足;用新式的禮服代替過去的翎頂補服;還廢除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老爺”“大人”之類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稱呼。其他的社會習俗也逐漸得到了改變。
故答案為:(1)戊戌變法(或維新變法、百日維新)。思想啟蒙。
(2)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3)發式由長辮變成短發,稱呼由“老爺”“奴才”變成“先生”,見面禮由跪拜變成握手,服裝由長袍變為西裝。(剪發辮、改稱呼、易服飾)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戊戌變法、辛亥革命、近代生活的變遷和社會習俗的變化ji 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5.【答案】(1)上海|第二次工業革命。
(2)圖二:新式旗袍|圖三:中山裝。
(3)表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觀念逐漸被人們接受,平等觀念取代了傳統的封建等級觀念。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20世紀初上海成為列強強租中國的第一塊租借地,并在租借地使用了最先進的通訊工具電話機。第二次工業革命中,1876年美國人貝爾發明電話。
(2)圖二是新式旗袍,圖三是中山裝。
(3)根據對辛亥革命的影響的學習可知,辛亥革命后禮節、稱呼等社會習俗的變化說明了當時民主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人格平等的觀念開始取代傳統的等級觀念。
故答案為:(1)上海、第二次工業革命。
(2)圖二:新式旗袍|圖三:中山裝。
(3)表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觀念逐漸被人們接受,平等觀念取代了傳統的封建等級觀念。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社會的變化,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
1 / 1歷社九上第一單元第三課 轉變中的社會生活同步試卷
一、單選題
1.19世紀后期,由西方傳人中國的近代交通工具是(  )
A.輪船、飛機 B.汽車、火車 C.輪船、火車 D.汽車、輪船
【答案】C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19世紀初,西方發明了輪船、火車。后來,這兩種近代交通工具相繼傳入中國。
ABD三項中的飛機是1903年發明的,汽車是1885年發明的,19世紀后期沒有傳入中國不符合題意;
C項輪船、火車是19世紀后期,由西方傳入中國的近代交通工具,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19世紀后期,由西方傳入中國的近代交通工具。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有一位新國民,戴一頂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裝,著一雙進步靴,走過了交通路,來到了模范街,踏進了公益會,說幾句義務話。這一新國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  )
A.社會生活的近代化 B.禮儀風俗的簡潔化
C.民間服飾的西洋化 D.民族經濟的工業化
【答案】A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和所學可知,辛亥革命的興起,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民國政府為了改變愚昧落后的習俗,頒布了一系列法令,使社會習俗逐漸得到改變。題干中這一新國民形象正反映了這一現象的變化。
A項社會生活的近代化是題干新國民形象的描述反映的內容,符合題意;
BC兩項均不能完整全面解釋題干信息,不符合題意;
D項民族經濟的工業化題干材料未反映,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社會生活變化,要求具備準確解讀題干信息的能力。
3.19世紀80年代,一位住在天津的高官要與在上海的親友取得聯系,可以選擇的最佳手段是(  )
A.拍電報 B.寫封書信 C.上網 D.打長途電話
【答案】A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近代以來由于西方列強的侵略,西方的發明也不斷傳入中國,改變著中國人民的社會生活。19世紀70年代以后,中國開始架設有線電報,用它來傳遞信息,進行聯系。
A項拍電報是最佳手段,符合題意;
B項寫封書信自古有之,但速度慢,不是最佳手段,不符合題意;
CD兩項分別出現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中,19世紀80年代并沒有發明,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掌握中國在近代受西方影響在生活方面的變化。
4.“女學生已經開始覺悟,抵制學校開設的‘列女傳’(修身課)。在操場的樹蔭下,在宿舍里,她們常常聚在一起,爭得面紅耳赤,后來由爭論變成抗婚、逃婚,以實際行動反抗IEi}L教,爭取婚姻自由。”這則材料反映的是(  )
A.維新啟蒙思想開始傳播 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中國近代學校開設修身課程 D.民主科學思想沖擊封建禮教
【答案】D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自近代以來,伴隨著一系列思想解放運動的興起,民主、科學的思想傳播開來,嚴重沖擊著封建禮教,女學生抵制學校開設的‘列女傳’(修身課),抗婚、逃婚,爭取婚姻自由,正是這種現象的體現。
ABC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
D項民主科學思想沖擊封建禮教是題干材料反映的內容,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要求具備解讀題干信息與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5.某人征婚廣告稱:“(一)女子須不纏足者;(二)須識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婦如不相和,可離婚。”據所學知識可判斷此則廣告在中國最早有可能出現在(  )
A.19世紀中期 B.20世紀初期 C.20世紀中期 D.21世紀徹期
【答案】B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題干提供的征婚廣告信息體現了婦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思想。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歷史現象發生在20世紀初,民國建立后,人們的思想觀念獲得極大的解放。
ACD三項不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
B項20世紀初期在中國最早有可能出現題干廣告,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要求學生具備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6.下列禮儀體現平等思想的是(  )
A.作揖 B.下跪 C.叩拜 D.握手
【答案】D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民國初年,中華民國大總統正式廢除跪拜、作揖禮節,代之以鞠躬、握手,這主要體現出平等思想。
ABC三項的是封建社會的生活行為,不符合題意;
D項握手體現平等思想,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及學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識記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
7.近代以來,西方工業文明傳人中國,使中國社會生活發生巨大變化。假如你是一位已經接受新事物,辛亥革命后生活在上海的政府官員,你不可能(  )
A.坐輪船或火車出差
B.向上司行跪拜禮、稱“老爺”
C.發電報問候親人、與朋友照相
D.在報紙上看新聞、休閑時看電影
【答案】B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輪船、火車、電報、報紙和電影在辛亥革命前的中國就出現了,所以辛亥革命后生活在上海的政府官員可以坐輪船或火車出差,可以發電報問候親人、與朋友照相,可以在報紙上看新聞、休閑時看電影。辛亥革命后南京臨時政府宣布革除封建陋習,廢除跪拜禮,改行鞠躬或握手;革除“大人”“老爺”之類的稱呼,改稱“先生”“君”或職務。
ACD三項都可能,不符合題意;
B項向上司行跪拜禮、稱“老爺” 不可能,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清末民初的社會生活的變化。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8.某電視臺拍攝了一部反映我國近代社會生活的電視劇,以下鏡頭不正確的是(  )
A.人們坐在家中讀報紙
B.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辮子
C.劇中人物穿著中山裝、西服、新式旗袍
D.人們見面就叩頭,口中稱著“大人”“老爺”
【答案】D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頒布一系列法令,男人剪辮;女人禁纏足;廢除跪拜禮改為鞠躬、握手;取消“老爺”“大人”稱號改為“先生”“君”。
ABC三項都正確,不符合題意;
D項人們見面就叩頭,口中稱著“大人”“老爺” 不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生活的變遷。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9.“茲查通都大邑,剪辮者已多。至偏鄉僻壤,留辮者尚復不少……凡未去辮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凈盡。”此“令”的頒行時間應是(  )
A.1898年 B.1912年 C.1919年 D.1927年
【答案】B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民國初年,臨時大總統孫中山頒布了“剪辮令”, 規定所有男子自法令頒布之日起20天內一律剪去辮子,逾期不執行者,以違法論罪,于是革命軍走上街頭為群眾剪辮子,引起了一場剪辮風波。
ACD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
B項1912年是民國元年,孫中山頒布了“剪辮令”,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民國初年社會生活的變化。要求具備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0.民國元年9月,《申報》刊文:“梳一東洋頭,披件西式衣,穿雙西式履……宣讀婚約,互換戒指,才一鞠躬,即攜手而歸,無儐相(司儀)催請跪拜起立之煩。”上述報道,充分說明辛亥革命后(  )
A.女子享有婚姻自由 B.社會風俗有新變化
C.西式婚禮成為主旋律 D.西式婚禮不受歡迎
【答案】B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題干材料中“梳一東洋頭,披件西式衣,穿雙西式履……宣讀婚約,互換戒指,才一鞠躬,即攜手而歸,無儐相(司儀)催請跪拜起立之煩。”體現了近代西方思想的推動了我國生活方式與習俗的改變。
A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B項社會風俗有新變化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要求運用所學解讀題干信息。
11.(2021九下·杭州開學考)20世紀初的上海街頭,出現了很多新的現象,下列有可能出現的是(  )
①人力車業生意蕭條
②新開辦的電話局營業
③人們傳閱《馬關條約》簽訂的新聞
④聽到“先生”“女士”的稱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初逐漸出現了火車、輪船、汽車、飛機等交通工具和電報、電話等通訊工具;辛亥革命時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法令,革除了“大人”、“老爺”等前清官場稱呼,規定民國政府的職員相互之間一律改稱職務;同時規定民間普通稱呼改為“先生”“君”等。①②④符合題意。《馬關條約》簽訂與1895年,③人們傳閱《馬關條約》簽訂的新聞不可能出現。
B項①②④有可能出現在20世紀初的上海街頭,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社會習俗的變遷,要求運用所學解讀題干信息。注意準確識記近代社會生活變遷的有關內容。
12.1904 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最新國文教科書》第一冊,因內容新穎,深受歡迎;以后又陸續出版了整套初等、高等小學教科書,除國文外,還包括修身、算術、農業等。這些教科書的出版(  )
A. 說明了科舉制度已經被廢除 B.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
C.適應了近代教育發展的需要 D.標志著近代教育體制的確立
【答案】C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最新國文教科書》第一冊,因內容新穎,深受歡迎;以后又陸續出版了整套初等、高等小學教科書,除國文外,還包括修身、算術、農業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維新變法之后,興辦學堂,新式教科書也應運而生,這些教科書的出版適應了近代教育發展的需要。
ABD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適應了近代教育發展的需要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商務印書館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識記掌握相關史實。
二、材料分析題
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光緒二年(1876年),滬淞鐵路通車,中國人就是在這兒,第一次聽到了火車的汽笛聲。參加淞滬鐵路通車典禮的一位記者在《申報》上寫文章說:“火車為華人素未經見,不知其危險安妥,而(乘客中)婦女及小孩競居其大半……先聞搖鈴之聲……又繼以汽笛數聲,而即聞作響聲者,車即由漸而快駛矣。坐車者面帶喜色,旁觀者亦皆喝彩,注目凝視。”
材料二:光緒六年(1880年),曾任臺灣巡撫的劉銘傳上了一道《籌造鐵路以圖自強折》。但是,此議遭到內閣學士張家驤、通政司參議劉錫鴻等人的反對,他們的理由是:修鐵路會破壞風水,火車行駛會震動龍脈。
(1)談談材料中各人對火車傳入中國持什么態度。
(2)我們應如何看待近代社會火車傳入中國
【答案】(1)材料一中坐車者面帶喜色,旁觀者亦皆喝彩,說明老百姓對新事物感覺新奇。材料二中曾任臺灣巡撫的劉銘傳上了一道《籌造鐵路以圖自強折》,說明洋務派積極推行鐵路的建設;材料二中此議遭到內閣學士張家驤、通政司參議劉錫鴻等人的反對,說明保守派反對鐵路建設。
(2)提示二課標要求學會用歷史的、辯證的眼光評價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如:火車傳人中國,一方面便利了交通,促進了人口的流動、信息的交流,并進一步促進經濟文化交流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同時,也便利了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進一步掠奪。但火車的發明是工業革命的成果,從根本上蛻,是一種進步。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的“坐車者面帶喜色,旁觀者亦皆喝彩,注目凝視。”說明老百姓對新事物感覺新奇。材料二中的“光緒六年(1880年),曾任臺灣巡撫的劉銘傳上了一道《籌造鐵路以圖自強折》”說明洋務派積極推行鐵路的建設。材料二中的“此議遭到內閣學士張家驤、通政司參議劉錫鴻等人的反對” 說明保守派反對鐵路建設。
(2)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為:(1)材料一中坐車者面帶喜色,旁觀者亦皆喝彩,說明老百姓對新事物感覺新奇。材料二中曾任臺灣巡撫的劉銘傳上了一道《籌造鐵路以圖自強折》,說明洋務派積極推行鐵路的建設;材料二中此議遭到內閣學士張家驤、通政司參議劉錫鴻等人的反對,說明保守派反對鐵路建設。
(2)提示:課標要求學會用歷史的、辯證的眼光評價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如:火車傳人中國,一方面便利了交通,促進了人口的流動、信息的交流,并進一步促進經濟文化交流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同時,也便利了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進一步掠奪。但火車的發明是工業革命的成果,從根本上蛻,是一種進步。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要求學會用歷史的、辯證的眼光評價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
14.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中國在急劇動蕩的社會環境中,經歷了深刻的社會變革。下列圖片反映了這一時期文化教育、政治制度和社會風尚的變革。仔細觀察圖片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一是哪一歷史事件的成果 這一事件在社會上起了什么作用
(2)圖二反映的政治變革產生的作用是什么
(3)圖三反映的清末民初人們在社會習俗方面的哪些變化
【答案】(1)戊戌變法(或維新變法、百日維新)。思想啟蒙。
(2)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3)發式由長辮變成短發,稱呼由“老爺”“奴才”變成“先生”,見面禮由跪拜變成握手,服裝由長袍變為西裝。(剪發辮、改稱呼、易服飾)
【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1)由圖一的大學堂的匾額可知,此次歷史事件是戊戌變法。在維新派的推動下,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實行變法,史稱“戊戌變法”。戊戌變法的主要內容有:提倡實業;獎勵發明創造;改革財政;廣開言路,裁撤冗員;精簡機構;改革科舉制度,開辦新式學堂;設立譯書局;京師大學堂就是戊戌變法的產物。戊戌變法是一次資產階級的愛國政治運動,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戊戌變法的失敗促使資產階級的政治斗爭由改良轉向了革命。
(2)由圖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可知,此次事件是辛亥革命。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次偉大的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同時也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3)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為了改變愚昧落后的習俗,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強令男子剪掉辮子,女子停止纏足;用新式的禮服代替過去的翎頂補服;還廢除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老爺”“大人”之類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稱呼。其他的社會習俗也逐漸得到了改變。
故答案為:(1)戊戌變法(或維新變法、百日維新)。思想啟蒙。
(2)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3)發式由長辮變成短發,稱呼由“老爺”“奴才”變成“先生”,見面禮由跪拜變成握手,服裝由長袍變為西裝。(剪發辮、改稱呼、易服飾)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戊戌變法、辛亥革命、近代生活的變遷和社會習俗的變化ji 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5.隨著中國閉關自守的大門被打開和西方資本主義勢力的闖入,近代文明也傳人中國。歐風東漸,中國社會發生了巨變。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與交融,猛烈地沖擊著中國古老的傳統,悄然改變著中國人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閱讀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辛亥革命前后禮節、稱呼變化表。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
禮節變化 叩頭 點頭鞠躬、握手
稱呼變化 大人、老爺 先生、君、同志
(1)材料一圖一中的電話機首先在中國哪個城市使用 電話發明于哪次工業革命時期
(2)隨著清王朝被推翻,體現封建等級的服裝一律廢止。式樣活潑、色彩絢麗的新式服裝逐漸流行起來。服飾的變化,使生活更加多姿多彩。材料一圖二、圖三是兩款新式服裝,請分別寫出其名稱。
(3)材料二中辛亥革命前后這些禮節、稱呼的變化表明了什么
【答案】(1)上海|第二次工業革命。
(2)圖二:新式旗袍|圖三:中山裝。
(3)表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觀念逐漸被人們接受,平等觀念取代了傳統的封建等級觀念。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20世紀初上海成為列強強租中國的第一塊租借地,并在租借地使用了最先進的通訊工具電話機。第二次工業革命中,1876年美國人貝爾發明電話。
(2)圖二是新式旗袍,圖三是中山裝。
(3)根據對辛亥革命的影響的學習可知,辛亥革命后禮節、稱呼等社會習俗的變化說明了當時民主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人格平等的觀念開始取代傳統的等級觀念。
故答案為:(1)上海、第二次工業革命。
(2)圖二:新式旗袍|圖三:中山裝。
(3)表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觀念逐漸被人們接受,平等觀念取代了傳統的封建等級觀念。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社會的變化,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镶黄旗| 浮山县| 运城市| 江陵县| 花莲市| 福海县| 灌云县| 金沙县| 桦川县| 远安县| 桑植县| 沙坪坝区| 郧西县| 遂昌县| 临漳县| 山阳县| 中西区| 昭通市| 仁布县| 蛟河市| 辽宁省| 房山区| 佛学| 申扎县| 吉木萨尔县| 那坡县| 鄂托克旗| 凯里市| 正蓝旗| 阳谷县| 舒城县| 林州市| 武山县| 汽车| 和林格尔县| 泸定县| 丰镇市| 南江县| 应城市| 大兴区| 驻马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