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0張PPT)本冊教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層面的價值追求——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作為思想主線,全景展現中國騰飛的歷史進程、取得的偉大成就、面臨的時代挑戰和作出的積極應對,引導同學們心懷祖國,傾聽與講述中國故事,感受與弘揚中國精神,凝聚與傳遞中國力量,做自信的中國人。第一單元富強與創新第一課踏上富強之路1.1堅持改革開放1.2走向共同富裕第二課創新驅動發展2.1創新改變生活2.2創新永無止境單元導語思考并回答:“富強”與“改革”、“創新”的關系?①改革是一場深刻的革命,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實現共同富裕是黨和政府對人民的莊嚴承諾。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靈魂,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②揚起改革創新的風帆,以改革釋放創新活力,“中國號”巨輪必將到達富強的彼岸。2020東京奧運會落下帷幕2021年8月8日,歷時17天的“2020東京奧運會”落下帷幕,中國以38金、32銀、18銅的成績位列獎牌榜第二位。雖然被中國民眾寄托厚望的多個項目無緣金牌(如:乒乓球混合雙打、女排等),但是國人對失利的運動員沒有太多怪罪,反而是鼓勵與安慰。有網友表示:“大人,時代變了!今天的中國不再需要一枚金牌來證明自己?!?br/>思考:請運用你的經驗,解讀該網友話里話外的意思。第一單元富強與創新第一課踏上強國之路1.1堅持改革開放自主學習1.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原因是什么?2.中國共產黨是如何帶領人民走向強國富民之路的?3.改革開放的時間及進程?4.改革開放是怎樣促進發展的?5.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6.中國的騰飛證明了什么?(改革開放的重要性或地位是什么?)7.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一、改革開放促發展富國民強的奮斗目標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大國,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強的入侵、封建統治的腐敗,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難。西方列強的入侵封建統治的腐敗前所未有的苦難強國富民成為一百多年來中華民族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1、改革開放的原因中國共產黨100年述職報告思考:中國共產黨是如何帶領人民走向強國富民之路的?2.中國共產黨是如何帶領中國人民走向強國富民之路的?(1)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徹底廢除了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飽經苦難的中國人民終于站起來了。(改革開放的政治前提)1956年北京人民慶祝公私合營(2)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為中國發展富強、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堅實基礎。(改革開放的制度基礎)改革開放(3)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極大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極大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極大增強社會發展活力,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大幕)2、中國共產黨是怎樣帶領中國人民走上強國富民之路的?①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中華民族終于站起來了。(政治前提)②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為中國發展富強、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堅實基礎。(制度基礎)③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拉開改革開放大幕)閱讀感悟“大包干”塑像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核心: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興國之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立國之本:四項基本原則強國之路、富民之路:改革開放相關鏈接3.改革開放的歷程(1)開啟: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征程。(2)過程: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國人民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推動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40年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①改革開放極大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極大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極大增強社會發展活力,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基本經濟制度②我國逐步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我們是科技工作者,研究發明讓我們體驗到個人價值。我是餐廳管理者,科學管理帶餐廳帶來更高利潤。我是美團騎手,勞動致富奔小康。③改革開放促使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社會勞動、創造社會財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空前高漲。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已成為社會共識。4.改革開放是怎樣促進發展的?①改革開放極大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極大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極大增強社會發展活力,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三個極大、三個顯著、一個飛躍)②我國逐步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③改革開放促使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社會勞動、創造社會財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空前高漲。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已成為社會共識。四個尊重二、中國騰飛譜新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5.中國騰飛表現在哪些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①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外資流入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匯儲備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經濟奇跡:40多年時間,中國人民用雙手書寫了經濟發展的奇跡,GDP從3600多億,上漲到2020年的100萬多億?,F如今產業結構更合理,我國的第三產業規模已經占據半壁江山,而且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六成,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與此同時,由科技進步貢獻的增長份額每年都在提升,生態環境在逐步好轉。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風險挑戰空前。但是中國經濟逆勢而上、破浪前行,成為全球唯一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在極不平凡之年取得了極不平凡的成就,交出了一份讓人民滿意、世界矚目、可以載入史冊的答卷。(2)人民生活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就業規模持續擴大,人民收入較快增長,家庭財產穩步增加,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中國人民通過改革開放過上了幸福生活。5.中國騰飛表現在哪些方面?改革開放是富民之路影響世界的重要力量思考: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有怎樣的提升?從“引進來”到“走出去”關鍵詞:“引進來”和“走出去”,是我國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兩個緊密聯系、相互促進的方面,缺一不可。即,我們不僅要積極吸引外資,也要積極引導和組織國內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到境外投資辦廠,對外承包工程與勞務輸出,利用當地的市場和資源,形成一批有實力的跨國企業和著名品牌。思考:你知道哪些“引進來”和“走出去”的品牌嗎?和大家交流一下。③國際影響力方面:改革開放是中國和世界共同發展進步的偉大歷程,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著世界。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中國已經成為影響世界的重要力量。(1)綜合國力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偉大奇跡,充分顯示了中國力量;(2)人民生活方面:中國人民通過改革開放過上了幸福生活;(3)國際影響力方面: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中國已經成為影響世界的重要力量。5.中國騰飛表現在哪些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改革開放是富民之路6、中國的騰飛證明了什么道理?(改革開放的重要性)改革開放是富民之路(1)改革開放就是強國之路。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2)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3)中國騰飛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4)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2017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開幕。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帶領中國人民走上了堅實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之路。黨的初心和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面對改革開放,青少年如何做?①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全面提高自身素質,為將來投身改革開放事業做好準備;②積極宣傳改革開放政策,爭做改革事業的擁護者、參與者和推動者;③樹立平等、開放、參與的國際意識;堅持改革開放改革開放促發展中國為什么需要革命和改革?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了哪些奮斗?改革開放是怎樣促進發展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騰飛的表現?改革開放重要性?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中華騰飛譜新篇課堂小結:擁護黨的領導,堅持改革開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1 堅持改革開放.pptx 40年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mp4 中國共產黨100年述職報告.mp4 基本經濟制度.mp4 富國民強的奮斗目標.wmv 影響世界的重要力量.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