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歷社九上第二單元第一課第二目早期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同步試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歷社九上第二單元第一課第二目早期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同步試卷

資源簡介

(
…………○…………外…………○…………裝…………○…………訂…………○…………線…………○…………
)
(
※※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
)
(
…………○…………內…………○…………裝…………○…………訂…………○…………線…………○…………
)
登陸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
歷社九上第二單元第一課第二目早期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同步試卷
一、單選題
1.1929年,斯大林喊出了一個口號:“讓新經濟政策見鬼去吧!”為此他(???
)
A.?恢復戰時共產主義政策??????????????????????????B.?允許多種經濟成分并存
C.?建立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D.?制定國民經濟協調發展計劃
2.我國過去以“五年計劃”作為經濟發展的短期規劃是受哪個國家的影響(???
)
A.?美國????????????????????????????B.?蘇聯????????????????????????????C.?德國????????????????????????????D.?英國
3.丘吉爾曾說:“斯大林是一個世上無出其右的最大的獨裁者,他接過俄國時,俄國只有木犁,而當他撒手人寰時,俄國已擁有核武器。”蘇聯能取得如丘吉爾所說的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為(???
)
A.?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B.?實施新經濟政策
C.?實行改革開放????????????????????????????????????????D.?創建斯大林模式
4.斯大林說:“工業化的中心,工業化的基礎,就是發展重工業(燃料、金屬等),歸根到底,就是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發展本國的機器制造業。”由此可以看出,蘇聯實施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特點是(???
)
A.?優先發展重工業???????B.?優先發展輕工業???????C.?優先發展農業???????D.?優先發展商業
5.下表為1921-1929年世界主要國家工業總產值增長表。蘇俄(聯)這一時期成就的取得得益于(???
)
國家
蘇聯
美國
法國
德國
美國
日本
年經增長率
24.3%
17%
9.4%
7.15
4.3%
3%
①戰時共產主義政策②新經濟政策③斯大林體制④農奴制改革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6.蘇聯有一個笑話:農夫伊萬在河里捉到一條大魚,高興地回到家里對老婆}兌:“看,我們有炸魚吃了!”老婆說:“沒有油啊。,,伊萬說:“那就煮。”老婆說:“沒鍋。”伊萬說:“那就烤。”老婆說:“沒有柴。”伊萬氣壞了,走到河邊把魚扔了回去。那魚在水里劃了一個半圓,上身出水,舉起右鰭激動地高呼:“斯大林萬歲!”該笑話反映的是(?
??)
A.?農民生產積極性受到極大的損害????????????B.?個人崇拜達到相當嚴重的程度
C.?新經濟政策恢復自由貿易的后果????????????D.?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帶來的弊端
7.一位美國記者在1936年來到蘇聯,他最有可能看到的場景有(???
)
①農民在集體農莊的田間用餐
???②農民在市場里自由貿易
③書店里有新出版發行的新憲法
???④蘇聯正在進行第一個五年計劃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8.1922年,在慶祝蘇聯成立的活動中,一個農民興高采烈地對身邊的伙伴說,今年糧食豐收了,他在繳納了糧食稅后還剩下不少的余糧。按照當時的規定,這些余糧(???
)
A.?全部上繳國家?????B.?只能由政府收購?????C.?必須限量交易?????D.?農民可以自由支配
9.(2020九上·浙江月考)蘇聯由原來的逐步實現農業集體化,轉變為“農業全盤集體化”,這一變化造成了(???

A.?城市人口的增長????????????????????????????????????B.?糧食產量迅猛增加
C.?輕工業的緩慢發展?????????????????????????????????D.?挫傷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10.(2020九上·杭州月考)蘇聯工業總產值由1927年的世界第5位上升到1937年的世界第2位,歐洲第1位;在全球工業總產量中所占的份額從大約2%上升到大約10%。這說明(
??)
①蘇聯執行了工業化方針②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取得重大成就
③蘇聯由農業國發展成為工業國④蘇聯繼續實施了新經濟政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1.斯大林執政后在1928年提出:“我們比先進國家落后了50到100年,如果我們這樣繼續下去,我們將會失敗。”建立在這種認識的基礎上,他開始(??
)
A.?用糧食稅取代余糧征集制??????????????????????B.?在一定限度內恢復資本主義
C.?給國營企業一定的自主權??????????????????????D.?采取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
12.20世紀20年代末,蘇聯進行大規模農業集體化運動的主要原因是(??
)
A.?農民過于貧困,農業生產力低下???????????B.?農民強烈要求走農業集體化的道路
C.?農業不能滿足工業快速發展的需要????????D.?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帶來廣闊的國際市場
二、材料分析題
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收割隊和征糧隊征集的一切糧食,應按下列基礎進行分配:首先自然應分配必需數量的糧食,以滿足當地居民最貧階層對糧食的需求。所征集的糧食不應移走,而應留在原地。所有其余的糧食應立即無條件地送往糧食征集中。
——列寧簽署的《關于收割隊和征糧隊的法令》
材料二:納稅后剩余的一切糧食、原料和飼料,農民可以用來改善自己的經濟,也可以用來提高個人的消費.用來交換工業品、手工業品和農產品。允許在地方經濟流通范圍內實行交換。
(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規定各是什么經濟政策?各是在什么背景下實施的?二者最主要的不同特征是什么?
(2)從材料一到材料二的蠻化說明了什么?
1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收割隊和征糧隊征集的一切糧食,應按下列基礎進行分配:首先自然應分配必需數量的糧食,以滿足當地居民最貧階層對糧食的需求。所征集的糧食不應移走,而應留在原地。所有其余的糧食應立即無條件地送往糧食征集中心。
——列寧簽署的《關于收割隊和征糧隊的法令》
材料二:納稅后剩余的一切糧食、原料和飼料,農民可以用來改善自己的經濟,也可以用來提高個人的消費,用來交換工業品、手工業品和農產品。允許在地方經濟流通范圍內實行交換。
——《前蘇聯共產黨代表大會、代表會議和中央全會決議匯編》
(1)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一所反映的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
(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二指的是什么經濟政策。并指出該政策出臺的歷史背景。
(3)根據從材料一到材料二的變化,說說它可以為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國家提供哪些借鑒。
1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見表1
表1:1913—1925年俄國【蘇俄(聯)】糧食產量
年份
項目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糧食產量(億普特)
39.79
22.13
34.55
44.24
注:普特=16.8千克
——摘自《歷史——經濟成長歷程》(岳麓書社)
材料二:經過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實施國民經濟五年計劃……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蘇聯確立了新的經濟體制。
——摘自《歷史——經濟成長歷程》(岳麓書社)
材料三:(蘇聯)五年計劃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尤其是國為同一時期西方經濟的崩潰。社會主義不再空想家的夢想,它是發展中的事業。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1)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1913—1921年俄國(蘇俄)糧食產量變化的原因。
(2)概括1921—1925年俄國(蘇俄)糧食產量變化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出現這一變化趨勢的主要的原因。
(3)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理解蘇聯確立了“新的經濟體制”指的是什么?
(4)概括材料三作者對蘇聯實施“五年計劃”的看法?
答案解析部分
一、單選題
1.【答案】
C
【考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解析】【分析】1924年列寧逝世后,蘇聯人民在斯大林領導下,為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而努力奮斗。1928~1937年,蘇聯人民在斯大林領導下,先后完成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1936年,蘇聯頒布新憲法,這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蘇聯的建立,也標志著斯大林模式的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形成。斯大林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據題干關鍵信息“讓新經濟政策見鬼去吧!”并結合所學,為此他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
AB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C項建立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斯大林模式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斯大林模式建立與影響的相關知識。
2.【答案】
B
【考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解析】【分析】建國初期我國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蘇聯建國初期為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也是進行五年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我國政府以“五年計劃’作為經濟發展的規劃是受到蘇聯的影響。
A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
B項蘇聯說法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一五計劃的史實。熟記基礎知識,知道一五計劃受蘇聯影響。
3.【答案】
D
【考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中的“斯大林是一個世上無出其右的最大的獨裁者”“俄國已擁有核武器”。聯系所學知識,列寧1924年去世后,斯大林上臺,他停止實行新經濟政策,重點發展重工業,實行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即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使蘇聯躋身于工業化國家的行列,為后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ABC三項都不是蘇聯能取得如丘吉爾所說的這一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題意;
D項創建斯大林模式是蘇聯能取得如丘吉爾所說的這一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積極作用及學生解讀材料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能力。注意掌握斯大林模式的表現和影響。
4.【答案】
A
【考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解析】【分析】據題干材料“工業化的中心,工業化的基礎,就是發展重工業(燃料、金屬等)”可以得出,蘇聯工業化過程中優先發展重工業。
A項優先發展重工業是蘇聯實施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特點,符合題意;
B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斯大林模式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注意準確識記斯大林模式的特點及影響。
5.【答案】
B
【考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解析】【分析】題干圖表是1921-1929?年世界主要國家工業總產值增長表。蘇俄(聯)這一時期成就的取得得益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從1921年起蘇俄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利用商品和貨幣關系來發展生產,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斯大林上臺后,又逐步形成了斯大林模式,使蘇聯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盛的工業國。
B項②③是蘇俄(聯)這一時期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經濟政策和斯大林模式,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6.【答案】
D
【考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中的“沒有油”“沒鍋”“沒有柴”,可知在斯大林的農業集體化模式下,農民被迫加入集體農莊,失去了私人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甚至住宅。這嚴重傷害了農民的利益和農業的發展。
A項農民生產積極性受到極大的損害符合史實,但與本題主旨無關,不符合題意;
BC兩項與題干材料無關,不符合題意;
D項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帶來的弊端是題干笑話反映的內容,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要求運用所學解讀題干信息。
7.【答案】
C
【考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解析】【分析】聯系蘇聯歷史可知,1936年處于斯大林執政時期,因此集體農莊與新憲法均能看到,而當時是計劃經濟,不可能出現自由貿易,另外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是在1928年至1932年。
C項①③1936年最有可能看到,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1936年蘇聯歷史的準確認識,解題時緊扣關鍵信息“1936年”。
8.【答案】
D
【考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解析】【分析】1921年,蘇俄放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用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納稅后的余糧歸農屬自己支配。
A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
D項農民可以自由支配說法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新經濟政策的準確識記。識記與靈活掌握蘇俄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內容、特點以及影響。
9.【答案】
D
【考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解析】【分析】20世紀30年代的蘇聯,農業全盤集體化使農牧業生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方面,分散的小生產轉變為集中的大生產,農業的經營規模擴大了一百倍。另一方面,在全盤集體化的基礎上蘇聯農業開始走上機械化的道路。但“農業全盤集體化”
挫傷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ABC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D項挫傷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蘇聯由原來的逐步實現農業集體化轉變為“農業全盤集體化”
造成的后果,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蘇聯農業全盤集體化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要求具備學生準確識記基礎知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10.【答案】
A
【考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解析】【分析】1924年列寧逝世后,蘇聯人民在斯大林領導下,為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而努力奮斗。1928~1937年,蘇聯人民在斯大林領導下,建立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先后完成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這兩個五年計劃完成后,蘇聯工業總產值躍歐洲第一、世界第二,蘇聯由傳統的農業國變成強盛的工業國,國防力量也大大加強。
A項①②③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蘇聯前兩個五年計劃,要求具備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11.【答案】
D
【考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內容和題干信息,1928年開始,蘇聯相繼實行了三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故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蘇聯斯大林時期的經濟政策,屬于容易題。注意區分列寧時期和斯大林時期不同的經濟政策及原因。
12.【答案】
C
【考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內容可知,1925年聯共布十四大召開,確立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1928年開始相繼實行了三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農業生產和輕工業生產發展緩慢,難以滿足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因此進行了大規模的農業集體化運動,故C符合題意,ABD排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蘇聯農業集體化建設的相關內容,屬于容易題,需要正確理解蘇聯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之間的關系。
二、材料分析題
13.【答案】
(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前者是在蘇俄剛成立后,面對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實施的。后者是在蘇俄經濟因長期的戰爭而瀕于破產,許多地區農民因對余糧收集制不滿而發生暴亂的情況下實施的。材料一實行余糧收集制,無代價地征收農民的剩余糧食;材料二用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了余糧收集制,納稅后剩下的糧食歸農民支配。
(2)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是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布爾什維克黨從國情出發,放棄了利用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說明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則。
【考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解析】【分析】(1)依據材料一“收割隊和征糧隊征集的一切糧食”可知是蘇俄實行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結合所學從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協約國發動武裝干涉,國內發生叛亂等方面進行回答。“納稅后剩余的一切糧食、原料和飼料,農民可以用來改善自己的經濟”可知是新經濟政策。背景:依據教材知識,從蘇俄國內戰爭的結束,亟待恢復經濟等方面進行分析說明;對二者不同特點的認識,從材料一實行余糧收集制,無代價地征收農民的剩余糧食;材料二用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了余糧收集制,納稅后剩下的糧食歸農民支配等方面進行分析。
(2)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一定的開放性。通過對材料一和材料二的閱讀可知,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是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布爾什維克黨從國情出發,放棄了利用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說明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則。圍繞上述內容具體組織問題的答案。
故答案為:(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前者是在蘇俄剛成立后,面對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實施的。后者是在蘇俄經濟因長期的戰爭而瀕于破產,許多地區農民因對余糧收集制不滿而發生暴亂的情況下實施的。材料一實行余糧收集制,無代價地征收農民的剩余糧食;材料二用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了余糧收集制,納稅后剩下的糧食歸農民支配。
(2)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是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布爾什維克黨從國情出發,放棄了利用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說明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則。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
?
14.【答案】
(1)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協約國發動武裝干涉,國內發生叛亂在戰爭的緊要關頭,為了解決饑荒,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府根據需要向農民征收余糧。
(2)新經濟政策。背景:蘇俄國內戰爭的結束,亟待恢復經濟。
(3)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則。
【考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描述的是俄國的余糧征集制。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協約國發動武裝干涉,國內發生叛亂在戰爭的緊要關頭,為了解決饑荒,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府根據需要向農民征收余糧。
(2)余糧征集制大大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影響了經濟的發展。蘇俄國內戰爭結束后,用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了余糧征集制,這是新經濟政策的內容之一。
(3)從蘇俄的余糧征集制和新經濟政策,是基于當時蘇俄的國情。由此可知,國家政策制定,必須從本國國情出發,從實際出發。
故答案為(1)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協約國發動武裝干涉,國內發生叛亂在戰爭的緊要關頭,為了解決饑荒,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府根據需要向農民征收余糧。
(2)新經濟政策。背景:蘇俄國內戰爭的結束,亟待恢復經濟
(3)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則。
【點評】本題考查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的政策的調整,難度適中,以考查基礎為主。需要理解材料所示信息,理解蘇俄政策變化及其原因。
15.【答案】
(1)原因:戰爭的影響;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2)(2)變化趨勢:逐步增加(上升)。
主要原因:社會相對安定;實行新經濟政策,跳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3)“新的經濟體制”指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4)作者的看法:贊賞(或肯定)蘇聯實施“五年計劃”取得的成就。
【考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相關知識。從材料可以看出:1913-1921年,俄國(蘇俄)糧食產量出現了下降。主要原因是戰爭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影響。戰爭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之后的三年國內戰爭(粉碎了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反革命叛亂)。在艱苦的三年國內戰爭時期,蘇俄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余糧收集制,強制征收農民手中的農產品,所給價格極低,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打擊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導致農業產量下降。
(2)本題主要考查新經濟政策的相關知識。從材料可以看出:1921——1925年,蘇俄(聯)糧食產量出現了增長。主要原因是:戰爭結束,社會比較安定;實行了新經濟政策,用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納稅后的余糧歸農屬自己支配,農民的利益得到了維護,生產積極性提高,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3)本題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相關知識。列寧去世后,斯大林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在他的領導下,蘇聯實施了兩個五年計劃。兩個五年計劃完成后,蘇聯由傳統的農業國轉變為強盛的工業國。與此同時,蘇聯還完成了農業集體化。1936年蘇聯通過新憲法,新憲法的制定,標志著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即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因此蘇聯確立了“新的經濟體制”指的是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其突出特點是:用強制性指令計劃管理一切經濟活動,否認市場的作用;片面優先發展重工業,導致農業和輕工業等長期落后。所以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就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4)本題考查了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1928-1937年,蘇聯先后完成兩個五年計劃,蘇聯由傳統的農業國變成強盛的工業國,國防力量也大為增強。1937年蘇聯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而此時的西方正面臨“經濟的崩潰”(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經濟大危機)。因此,材料三作者對蘇聯實施“五年計劃”持肯定的態度,認為“社會主義不再空想家的夢想,它是發展中的事業”。
故答案為:(1)原因:戰爭的影響;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2)變化趨勢:逐步增加(上升)。主要原因:社會相對安定;實行新經濟政策,跳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3)“新的經濟體制”指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4)作者的看法:贊賞(或肯定)蘇聯實施“五年計劃”取得的成就。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等相關知識。
1
/
1(
…………○…………外…………○…………裝…………○…………訂…………○…………線…………○…………
)
(
※※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
)
(
…………○…………內…………○…………裝…………○…………訂…………○…………線…………○…………
)
登陸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
歷社九上第二單元第一課第二目早期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同步試卷
一、單選題
1.1929年,斯大林喊出了一個口號:“讓新經濟政策見鬼去吧!”為此他(???
)
A.?恢復戰時共產主義政策??????????????????????????B.?允許多種經濟成分并存
C.?建立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D.?制定國民經濟協調發展計劃
【答案】
C
【考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解析】【分析】1924年列寧逝世后,蘇聯人民在斯大林領導下,為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而努力奮斗。1928~1937年,蘇聯人民在斯大林領導下,先后完成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1936年,蘇聯頒布新憲法,這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蘇聯的建立,也標志著斯大林模式的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形成。斯大林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據題干關鍵信息“讓新經濟政策見鬼去吧!”并結合所學,為此他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
AB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C項建立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斯大林模式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斯大林模式建立與影響的相關知識。
2.我國過去以“五年計劃”作為經濟發展的短期規劃是受哪個國家的影響(???
)
A.?美國????????????????????????????B.?蘇聯????????????????????????????C.?德國????????????????????????????D.?英國
【答案】
B
【考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解析】【分析】建國初期我國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蘇聯建國初期為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也是進行五年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我國政府以“五年計劃’作為經濟發展的規劃是受到蘇聯的影響。
A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
B項蘇聯說法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一五計劃的史實。熟記基礎知識,知道一五計劃受蘇聯影響。
3.丘吉爾曾說:“斯大林是一個世上無出其右的最大的獨裁者,他接過俄國時,俄國只有木犁,而當他撒手人寰時,俄國已擁有核武器。”蘇聯能取得如丘吉爾所說的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為(???
)
A.?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B.?實施新經濟政策
C.?實行改革開放????????????????????????????????????????D.?創建斯大林模式
【答案】
D
【考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中的“斯大林是一個世上無出其右的最大的獨裁者”“俄國已擁有核武器”。聯系所學知識,列寧1924年去世后,斯大林上臺,他停止實行新經濟政策,重點發展重工業,實行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即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使蘇聯躋身于工業化國家的行列,為后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ABC三項都不是蘇聯能取得如丘吉爾所說的這一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題意;
D項創建斯大林模式是蘇聯能取得如丘吉爾所說的這一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積極作用及學生解讀材料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能力。注意掌握斯大林模式的表現和影響。
4.斯大林說:“工業化的中心,工業化的基礎,就是發展重工業(燃料、金屬等),歸根到底,就是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發展本國的機器制造業。”由此可以看出,蘇聯實施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特點是(???
)
A.?優先發展重工業???????B.?優先發展輕工業???????C.?優先發展農業???????D.?優先發展商業
【答案】
A
【考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解析】【分析】據題干材料“工業化的中心,工業化的基礎,就是發展重工業(燃料、金屬等)”可以得出,蘇聯工業化過程中優先發展重工業。
A項優先發展重工業是蘇聯實施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特點,符合題意;
B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斯大林模式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注意準確識記斯大林模式的特點及影響。
5.下表為1921-1929年世界主要國家工業總產值增長表。蘇俄(聯)這一時期成就的取得得益于(???
)
國家
蘇聯
美國
法國
德國
美國
日本
年經增長率
24.3%
17%
9.4%
7.15
4.3%
3%
①戰時共產主義政策②新經濟政策③斯大林體制④農奴制改革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B
【考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解析】【分析】題干圖表是1921-1929?年世界主要國家工業總產值增長表。蘇俄(聯)這一時期成就的取得得益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從1921年起蘇俄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利用商品和貨幣關系來發展生產,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斯大林上臺后,又逐步形成了斯大林模式,使蘇聯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盛的工業國。
B項②③是蘇俄(聯)這一時期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經濟政策和斯大林模式,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6.蘇聯有一個笑話:農夫伊萬在河里捉到一條大魚,高興地回到家里對老婆}兌:“看,我們有炸魚吃了!”老婆說:“沒有油啊。,,伊萬說:“那就煮。”老婆說:“沒鍋。”伊萬說:“那就烤。”老婆說:“沒有柴。”伊萬氣壞了,走到河邊把魚扔了回去。那魚在水里劃了一個半圓,上身出水,舉起右鰭激動地高呼:“斯大林萬歲!”該笑話反映的是(?
??)
A.?農民生產積極性受到極大的損害????????????B.?個人崇拜達到相當嚴重的程度
C.?新經濟政策恢復自由貿易的后果????????????D.?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帶來的弊端
【答案】
D
【考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中的“沒有油”“沒鍋”“沒有柴”,可知在斯大林的農業集體化模式下,農民被迫加入集體農莊,失去了私人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甚至住宅。這嚴重傷害了農民的利益和農業的發展。
A項農民生產積極性受到極大的損害符合史實,但與本題主旨無關,不符合題意;
BC兩項與題干材料無關,不符合題意;
D項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帶來的弊端是題干笑話反映的內容,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要求運用所學解讀題干信息。
7.一位美國記者在1936年來到蘇聯,他最有可能看到的場景有(???
)
①農民在集體農莊的田間用餐
???②農民在市場里自由貿易
③書店里有新出版發行的新憲法
???④蘇聯正在進行第一個五年計劃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
C
【考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解析】【分析】聯系蘇聯歷史可知,1936年處于斯大林執政時期,因此集體農莊與新憲法均能看到,而當時是計劃經濟,不可能出現自由貿易,另外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是在1928年至1932年。
C項①③1936年最有可能看到,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1936年蘇聯歷史的準確認識,解題時緊扣關鍵信息“1936年”。
8.1922年,在慶祝蘇聯成立的活動中,一個農民興高采烈地對身邊的伙伴說,今年糧食豐收了,他在繳納了糧食稅后還剩下不少的余糧。按照當時的規定,這些余糧(???
)
A.?全部上繳國家?????B.?只能由政府收購?????C.?必須限量交易?????D.?農民可以自由支配
【答案】
D
【考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解析】【分析】1921年,蘇俄放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用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納稅后的余糧歸農屬自己支配。
A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
D項農民可以自由支配說法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新經濟政策的準確識記。識記與靈活掌握蘇俄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內容、特點以及影響。
9.(2020九上·浙江月考)蘇聯由原來的逐步實現農業集體化,轉變為“農業全盤集體化”,這一變化造成了(???

A.?城市人口的增長????????????????????????????????????B.?糧食產量迅猛增加
C.?輕工業的緩慢發展?????????????????????????????????D.?挫傷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答案】
D
【考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解析】【分析】20世紀30年代的蘇聯,農業全盤集體化使農牧業生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方面,分散的小生產轉變為集中的大生產,農業的經營規模擴大了一百倍。另一方面,在全盤集體化的基礎上蘇聯農業開始走上機械化的道路。但“農業全盤集體化”
挫傷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ABC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D項挫傷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蘇聯由原來的逐步實現農業集體化轉變為“農業全盤集體化”
造成的后果,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蘇聯農業全盤集體化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要求具備學生準確識記基礎知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10.(2020九上·杭州月考)蘇聯工業總產值由1927年的世界第5位上升到1937年的世界第2位,歐洲第1位;在全球工業總產量中所占的份額從大約2%上升到大約10%。這說明(
??)
①蘇聯執行了工業化方針②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取得重大成就
③蘇聯由農業國發展成為工業國④蘇聯繼續實施了新經濟政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A
【考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解析】【分析】1924年列寧逝世后,蘇聯人民在斯大林領導下,為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而努力奮斗。1928~1937年,蘇聯人民在斯大林領導下,建立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先后完成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這兩個五年計劃完成后,蘇聯工業總產值躍歐洲第一、世界第二,蘇聯由傳統的農業國變成強盛的工業國,國防力量也大大加強。
A項①②③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蘇聯前兩個五年計劃,要求具備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11.斯大林執政后在1928年提出:“我們比先進國家落后了50到100年,如果我們這樣繼續下去,我們將會失敗。”建立在這種認識的基礎上,他開始(??
)
A.?用糧食稅取代余糧征集制??????????????????????B.?在一定限度內恢復資本主義
C.?給國營企業一定的自主權??????????????????????D.?采取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
【答案】
D
【考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內容和題干信息,1928年開始,蘇聯相繼實行了三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故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蘇聯斯大林時期的經濟政策,屬于容易題。注意區分列寧時期和斯大林時期不同的經濟政策及原因。
12.20世紀20年代末,蘇聯進行大規模農業集體化運動的主要原因是(??
)
A.?農民過于貧困,農業生產力低下???????????B.?農民強烈要求走農業集體化的道路
C.?農業不能滿足工業快速發展的需要????????D.?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帶來廣闊的國際市場
【答案】
C
【考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內容可知,1925年聯共布十四大召開,確立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1928年開始相繼實行了三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農業生產和輕工業生產發展緩慢,難以滿足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因此進行了大規模的農業集體化運動,故C符合題意,ABD排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蘇聯農業集體化建設的相關內容,屬于容易題,需要正確理解蘇聯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之間的關系。
二、材料分析題
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收割隊和征糧隊征集的一切糧食,應按下列基礎進行分配:首先自然應分配必需數量的糧食,以滿足當地居民最貧階層對糧食的需求。所征集的糧食不應移走,而應留在原地。所有其余的糧食應立即無條件地送往糧食征集中。
——列寧簽署的《關于收割隊和征糧隊的法令》
材料二:納稅后剩余的一切糧食、原料和飼料,農民可以用來改善自己的經濟,也可以用來提高個人的消費.用來交換工業品、手工業品和農產品。允許在地方經濟流通范圍內實行交換。
(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規定各是什么經濟政策?各是在什么背景下實施的?二者最主要的不同特征是什么?
(2)從材料一到材料二的蠻化說明了什么?
【答案】
(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前者是在蘇俄剛成立后,面對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實施的。后者是在蘇俄經濟因長期的戰爭而瀕于破產,許多地區農民因對余糧收集制不滿而發生暴亂的情況下實施的。材料一實行余糧收集制,無代價地征收農民的剩余糧食;材料二用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了余糧收集制,納稅后剩下的糧食歸農民支配。
(2)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是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布爾什維克黨從國情出發,放棄了利用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說明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則。
【考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解析】【分析】(1)依據材料一“收割隊和征糧隊征集的一切糧食”可知是蘇俄實行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結合所學從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協約國發動武裝干涉,國內發生叛亂等方面進行回答。“納稅后剩余的一切糧食、原料和飼料,農民可以用來改善自己的經濟”可知是新經濟政策。背景:依據教材知識,從蘇俄國內戰爭的結束,亟待恢復經濟等方面進行分析說明;對二者不同特點的認識,從材料一實行余糧收集制,無代價地征收農民的剩余糧食;材料二用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了余糧收集制,納稅后剩下的糧食歸農民支配等方面進行分析。
(2)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一定的開放性。通過對材料一和材料二的閱讀可知,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是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布爾什維克黨從國情出發,放棄了利用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說明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則。圍繞上述內容具體組織問題的答案。
故答案為:(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前者是在蘇俄剛成立后,面對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實施的。后者是在蘇俄經濟因長期的戰爭而瀕于破產,許多地區農民因對余糧收集制不滿而發生暴亂的情況下實施的。材料一實行余糧收集制,無代價地征收農民的剩余糧食;材料二用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了余糧收集制,納稅后剩下的糧食歸農民支配。
(2)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是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布爾什維克黨從國情出發,放棄了利用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說明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則。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
?
1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收割隊和征糧隊征集的一切糧食,應按下列基礎進行分配:首先自然應分配必需數量的糧食,以滿足當地居民最貧階層對糧食的需求。所征集的糧食不應移走,而應留在原地。所有其余的糧食應立即無條件地送往糧食征集中心。
——列寧簽署的《關于收割隊和征糧隊的法令》
材料二:納稅后剩余的一切糧食、原料和飼料,農民可以用來改善自己的經濟,也可以用來提高個人的消費,用來交換工業品、手工業品和農產品。允許在地方經濟流通范圍內實行交換。
——《前蘇聯共產黨代表大會、代表會議和中央全會決議匯編》
(1)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一所反映的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
(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二指的是什么經濟政策。并指出該政策出臺的歷史背景。
(3)根據從材料一到材料二的變化,說說它可以為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國家提供哪些借鑒。
【答案】
(1)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協約國發動武裝干涉,國內發生叛亂在戰爭的緊要關頭,為了解決饑荒,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府根據需要向農民征收余糧。
(2)新經濟政策。背景:蘇俄國內戰爭的結束,亟待恢復經濟。
(3)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則。
【考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描述的是俄國的余糧征集制。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協約國發動武裝干涉,國內發生叛亂在戰爭的緊要關頭,為了解決饑荒,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府根據需要向農民征收余糧。
(2)余糧征集制大大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影響了經濟的發展。蘇俄國內戰爭結束后,用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了余糧征集制,這是新經濟政策的內容之一。
(3)從蘇俄的余糧征集制和新經濟政策,是基于當時蘇俄的國情。由此可知,國家政策制定,必須從本國國情出發,從實際出發。
故答案為(1)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協約國發動武裝干涉,國內發生叛亂在戰爭的緊要關頭,為了解決饑荒,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府根據需要向農民征收余糧。
(2)新經濟政策。背景:蘇俄國內戰爭的結束,亟待恢復經濟
(3)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則。
【點評】本題考查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的政策的調整,難度適中,以考查基礎為主。需要理解材料所示信息,理解蘇俄政策變化及其原因。
1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見表1
表1:1913—1925年俄國【蘇俄(聯)】糧食產量
年份
項目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糧食產量(億普特)
39.79
22.13
34.55
44.24
注:普特=16.8千克
——摘自《歷史——經濟成長歷程》(岳麓書社)
材料二:經過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實施國民經濟五年計劃……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蘇聯確立了新的經濟體制。
——摘自《歷史——經濟成長歷程》(岳麓書社)
材料三:(蘇聯)五年計劃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尤其是國為同一時期西方經濟的崩潰。社會主義不再空想家的夢想,它是發展中的事業。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1)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1913—1921年俄國(蘇俄)糧食產量變化的原因。
(2)概括1921—1925年俄國(蘇俄)糧食產量變化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出現這一變化趨勢的主要的原因。
(3)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理解蘇聯確立了“新的經濟體制”指的是什么?
(4)概括材料三作者對蘇聯實施“五年計劃”的看法?
【答案】
(1)原因:戰爭的影響;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2)(2)變化趨勢:逐步增加(上升)。
主要原因:社會相對安定;實行新經濟政策,跳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3)“新的經濟體制”指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4)作者的看法:贊賞(或肯定)蘇聯實施“五年計劃”取得的成就。
【考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相關知識。從材料可以看出:1913-1921年,俄國(蘇俄)糧食產量出現了下降。主要原因是戰爭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影響。戰爭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之后的三年國內戰爭(粉碎了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反革命叛亂)。在艱苦的三年國內戰爭時期,蘇俄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余糧收集制,強制征收農民手中的農產品,所給價格極低,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打擊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導致農業產量下降。
(2)本題主要考查新經濟政策的相關知識。從材料可以看出:1921——1925年,蘇俄(聯)糧食產量出現了增長。主要原因是:戰爭結束,社會比較安定;實行了新經濟政策,用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納稅后的余糧歸農屬自己支配,農民的利益得到了維護,生產積極性提高,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3)本題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相關知識。列寧去世后,斯大林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在他的領導下,蘇聯實施了兩個五年計劃。兩個五年計劃完成后,蘇聯由傳統的農業國轉變為強盛的工業國。與此同時,蘇聯還完成了農業集體化。1936年蘇聯通過新憲法,新憲法的制定,標志著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即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因此蘇聯確立了“新的經濟體制”指的是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其突出特點是:用強制性指令計劃管理一切經濟活動,否認市場的作用;片面優先發展重工業,導致農業和輕工業等長期落后。所以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就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4)本題考查了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1928-1937年,蘇聯先后完成兩個五年計劃,蘇聯由傳統的農業國變成強盛的工業國,國防力量也大為增強。1937年蘇聯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而此時的西方正面臨“經濟的崩潰”(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經濟大危機)。因此,材料三作者對蘇聯實施“五年計劃”持肯定的態度,認為“社會主義不再空想家的夢想,它是發展中的事業”。
故答案為:(1)原因:戰爭的影響;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2)變化趨勢:逐步增加(上升)。主要原因:社會相對安定;實行新經濟政策,跳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3)“新的經濟體制”指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4)作者的看法:贊賞(或肯定)蘇聯實施“五年計劃”取得的成就。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等相關知識。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泗阳县| 年辖:市辖区| 仪征市| 包头市| 德阳市| 城市| 乡城县| 商洛市| 保山市| 梁山县| 建平县| 舒兰市| 开平市| 南京市| 麦盖提县| 栖霞市| 葵青区| 虎林市| 沈丘县| 印江| 娱乐| 河北区| 海丰县| 阳东县| 渑池县| 金堂县| 灵山县| 周宁县| 铁力市| 沈阳市| 策勒县| 婺源县| 夏河县| 乐陵市| 甘谷县| 许昌市| 郁南县| 郓城县| 磐安县| 大悟县| 珠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