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時【內容∕段落】完成《我的家在哪里》第1課時教學【側重目標】1、通過觀察平面圖,初步掌握地圖的三要素。2、從自己所在的社區入手,感受社區的生活,體會社區的功能。3、能夠根據平面圖上的方向,描述一個地點的具體位置;能利用比例尺,計算圖上某兩地之間的實地距離。【評價任務】獨立完成作業本1-3頁練習【學習過程】一、導入新課同學們,首先祝賀你們升入了初中學習,今天我們認識了許多新同學,我們每個家庭都生活在城市的社區里,家在社區中的位置,是我們了解與認識社區的出發點。”引出社區概念。(相對固定的區域、一定數量的人口、共同的區域身份、相關的利益、共同的生活空間──人類生活共同體。)社區有許多共同的地方,但每個社區有不同的位置和環境。那么怎么讓朋友們了解自已家的位置和環境呢?(一個好辦法是畫一幅社區平面圖)二、新課教學【學習過程】一、從社區看我家(一)社區1、什么是社區?有一定數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共同的區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關的利益,比較密切的交往。這樣一個社會生活的共同體,通常被稱做社區。2、社區應具備哪些要素?①人口②一定的地域(生活空間)③一定的生產服務設施④一定的組織管理機構⑤社區意識3、請在圖上描述下列地方(管村、樓三村、東山吳村、樓塔鎮中)出示課文第2頁圖1-1和圖1-2,仔細觀察、討論:這兩幅圖畫的是同一地方嗎?圖上的符號表示什么意思?找出它們的差異,并作好記錄。看哪個小組觀察得最仔細、差異找得最多。(兩圖方向、符號的形狀、大小和顏色的異、圖幅有大有小等)歸納兩圖方向不同→要有統一的方向(方向)圖幅有大有小→要有統一的大小(比例尺)地圖的三要素符號有異→要有統一的符號(圖例和注記)展示課文第3頁圖1-3,讓學生仔細讀圖,并比較圖1-3對圖1-1和圖1-2,分別作了哪些改進?師生共同一邊比較,一邊閱讀圖旁對地圖三要素的含義的注釋,加深對地圖三要素的理解和認識。4、地圖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和圖例和注記是地圖的語言,只有懂得了地圖的語言才能正確地閱讀地圖,和地圖對話。介紹方向的三種表示方法,結合地圖,讓學生懂得地圖上表示方向的方法有三種:指向標(最常用)、經緯網(最精確)和通常的“上北下南,左西右東”通過反復閱讀地圖,鞏固記憶。重要提醒(1)站在南北極點判方位:站在南極點,前后左右都是北方;站在北極點,前后左右都是南方。(2)指向標定向法:箭頭指向一般為正北方向。(3)圖例和注記的區別:圖例常用符號和色彩表示地理事物,一般注明在地圖的邊角上,在地圖外面。注記是文字說明,一般在地圖里面。(4)描述不同地理事物方向的幾個細節:山脈、公路等靜止物體的方向:XX-XX走向(如西北-東南走向、南-北走向)。河流等運動物體的方向:XX→XX方向。自XX向XX(如自南向北、自東南向西北等)。風的方向:風從哪個方向吹來就是什么方向的風(如從東面吹來就是東風,從西北吹來就是西北風)。②讓學生記住比例尺有三種表示方法:線段式、數字式和文字式讓學生看圖操作,訓練學生能三種方式互相轉換;知道比例尺有大有小,知道用比例尺計算地圖上任何兩地的距離。比例尺的大小與內容詳略的關系比例尺是個分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北京市地圖中國地圖比例尺大小大小表示范圍大小小大內容詳略詳細簡略如何計算地圖上兩地的實地距離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③地圖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號、顏色和文字說明就是地圖的圖例,它能幫助我們識別地圖上不同類型的信息,認識地圖上的地理事物。(注記:用文字說明各種地理事物的名稱,用數字說明各種地理事物的數量。)讓學生記住一些常見的圖例,利用圖冊,反復閱讀各種地圖,鞏固學生方向、比例尺和圖例知識。[活動]:1.假如你是杜鵑或王朋,利用1-3圖,向別人描述自己家的位置和周圍環境,并完成課后練習。2.結合圖1-5,完成課后練習。三、課堂小結四、布置作業:1、小試牛刀:運用地圖的基本語言,畫一幅學校的平面簡圖2、復習本課程內容3、獨立完成作業本1-3頁練習【教學反思】設計教學情境,盡可能使教學內容生活化、生動化。引導學生觀察地圖、發現問題、自主分析歸納地圖的三要素。在此基礎上,講述地圖的方向、比例尺和圖例的概念,然后引導學生練習使用地圖語言去描述某地的位置,并進行比例尺的量算。最后鼓勵學生嘗試繪制自家所在社區的平面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