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光合作用的過程說課稿一教材分析(一)地位與作用此部分內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第五章第四節第二部分內容的一小節內容。這部分內容雖然所占篇幅較少,但其的重要性與困難度都很高,學生理解起來較難,整節課知識性較強。光合作用的過程可以讓學生從化學反應的角度去審視生命現象的實質,光合作用過程的學習為學習光合作用原理的應用奠定了基礎。本節課之前已學習了光合作用的研究歷史和光合作用的場所——葉綠體及其色素;之后還要學習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因此本節課的內容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和地位。此外,光合作用過程是歷年考察的重點,要求學生對這部分知識點加以掌握和理解。(二)、教學目標根據我對教材的分析,結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我擬定了下列幾個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①了解光合作用的具體過程。(光反應、暗反應)②分析光反應和暗反應中物質和能量的轉變比較它們區別和聯系。③概括光合作用的總反應式、實質。2、能力目標:①通過閱讀、識圖、分析、交流討論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②通過比較光反應過程和暗反應過程,進一步學會運用對比法進行學習。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①進一步建立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認識觀。②在學習的過程中感悟科學家不畏艱辛、持之以恒的科學研究精神。(二)說教學重難點(1)光合作用的光反應、暗反應的具體過程及相互區別與聯系。(2)光合作用過程中物質變化和能量轉換過程。以環環相扣的問題,讓學生觀看多媒體課件的同時,通過自讀課本大致建構光合作用具體過程,再輔以教師的講授點撥,細化知識結構,突破思維誤區和難點。二學情分析高中時期青少年認知特點鮮明?,思維敏捷、靈活?,抽象邏輯思維能力都有了一定發展。在學習過程中?,他們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習策略和技巧更加完善。對于生物學主題中與實際應用和社會問題相關的內容興趣濃厚?,偏愛發現體驗式學習、討論式學習。經過初中以及前幾章的學習,同學們已經掌握了有關光合作用的產物,捕獲光能過程等基本知識。所以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基礎?,帶著好奇心進入課堂的。三教法與學法1、教法:本節我將采用分組討論法、提問法、分析法、歸納法、對比法、直觀教學法和實驗教學法的優化組合。2、學法:1?指導學生采用“線條學習法”,?把所學知識以線條形式列出,使知識網絡化?,?成為體系。2?引導學生學會用“對比法”去區分、理清相近的一些過程或定義。四教學過程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2分鐘)導入:俗話說:“萬物生長靠太陽”,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來看一組數據:①地球表面上的綠色植物每年大約制造4400億噸有機物;②地球表面上的綠色植物每年儲存的能量約為7.11×1018kJ,這個數字大約相當于240000個三門峽水電站所發出的電力。(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開始本節課。2、學習目標,自主學習(13分鐘)組織學生閱讀課文,自主完成下面問題:①寫出光合作用的總反應式;②說出光合作用的具體過程;③比較光反應過程和暗反應過程的區別和聯系。(設計意圖)通過安排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先閱讀課文中相關的知識,可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熟悉程度,從心理上產生較強的可接受性,便于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3、啟發點撥,重難釋疑(10分鐘)在學生完成自主學習后,教師再對本堂課的重難點進行講解。在學生完成自主學習后,教師再對本堂課的重難點進行講解。①學生通過分組討論、交流,得出光合作用過程分為光反應和暗反應兩個階段.②演示光合作用的總過程動畫,總結光合作用實質:a、物質變化:把CO2和H2O轉變為有機物。b、能量變化:把光能轉變成ATP中活躍的化學能再轉變成有機物中的穩定的化學能。③反應過程和暗反應過程的區別和聯系,寫出光合作用的總反應式。(設計意圖)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多媒體等教具將課件中有關的動畫展示給學生,幫助學生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突破重難點。4、合作探究,應用拓展(5分鐘)啟發學生思考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并分析原因實驗設計:探究環境因素對光合作用的影響。(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實驗設計能力以及辨別能力。緊密聯系高考,培養學生的表達與解題能力5、歸納小結,當堂演練(10分鐘)(設計意圖)進行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與練習,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盡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也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五.教學反思本課以活動為載體,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探究精神和小組合作能力為宗旨,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參與,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光合作用概念的提出、反應式的書寫到對薩克斯實驗的分析及其他相關實驗的設計、整合,全部由學生獨立或小組合作完成,教師只是起到了引導者、組織者和協調者的作用。在課堂上既有小組內的合作,又有小組間的競爭,以搶答、小組發言人展示等形式充分調動起了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探索、聆聽,并暢所欲言做出恰當的評論、補充或質疑,優化了思路。這樣,不僅滿足了學生自主發展的需要,而且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做到了在活動中學習、在探究中創新,也培養了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科學思維的習慣。從而真正做到了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出了生機與活力。???本課的不足之處在于教師更多的關注了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并踴躍發言的學生,而對于一小部分學生來說,雖然按照課前的組內分工布置了相關任務,但是在展示、討論和交流的過程中沒有給以更多的關注。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應注重面向全體學生,從而使每一位學生的生物學素養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